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

一、质疑讨论,营造创新气氛

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而质疑讨论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状态,思维更加活跃。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火花的迸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质疑讨论的话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由不敢提问到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讨论,当他们遇到疑难无法解惑时,老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讨论时,要抓重点,拎要领,方能节省时间。

二、充分地使用教材,激发创新意念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研究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三、整合知识,拓展创新空间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整合知识、抓住其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高度。

四、融合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勇气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使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却不等于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临界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创造出民主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出现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不“入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雷山民族广场的面积、贵州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便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得到老师欣赏和赞扬的同学们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毅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领悟思维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创设情境,增加创新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情境能够给老师一个讲解知识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思考天地。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引发其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7-01

一、观察――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即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作为教师,要通过对这种需要的有效引导,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的习惯,使之成为孩子们创新的起点。

例如,我在上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时,在孩子们学习了3的口诀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3的乘法口诀特点。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3的乘法口诀每句的第一个乘数依次是1、2、3,第二个乘数则都是3,而结果是后一句比前一句多3。发现了3的乘法口诀中的奥秘后,学生开始根据教师给出的情景图,主动地创编起4的乘法口诀。正是因为有了观察发现作为基础,学生们才会有创编4的乘法口诀的欲望。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二、游戏――培养创新意识的“魔术”

小学生的思想往往不受约束,具有大胆创新的特点,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却在不断地扼杀孩子们的这种创新思维。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是这样展开的:预先请孩子们每人都带上一些好看的纸盒、易拉罐或小方块。把他们分成学习小组,运用已经学习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图形的知识,合作搭建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图形,看哪一小组搭得又好又快。在同学们都搭好图形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本小组搭出的图形是什么、用了哪些物体以及每种物体的形状等。同时由教师和同学代表作为评委,对各组的图形进行评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在大胆想象和合作交流中搭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物体。

可见课堂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想象――培养创新意识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然而想象力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一切,并且推动着知识的进化,是知识的源泉。”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求得圆周率3.1416,就是想象助了他一臂之力。刘徽先把圆想象成正六边形,然后使圆内正多边形的边不断增加以尽量与圆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在对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大胆想象,也就没有刘徽“割圆术”的提出。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时,先给学生展示前面三个鱼缸中各有4条小鱼,而最后一个鱼缸只有3条小鱼的情景图。学生们很快就列出了乘加算式,然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最后一个鱼缸不是3条,添几条最容易计算?学生想象添1条最好计算。接着有学生就指出添的这1条不能放在结果中,要减去。过了一会又有孩子说那为什么不把前面三个鱼缸中都去掉1条鱼,这样每个鱼缸都剩下3条,最后再把去掉的3条补上就可以了。我一听对啊,暂且不说他的方法好不好,但是他能想象出去掉和补上的过程,而且比第一个学生的想象更复杂,就很值得表扬了。

可见,孩子们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也是他们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四、灵感――培养创新意识的“助推器”

灵感是人们长久探究某个问题时,在不经意间,或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意外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感往往带来创造。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和诱发孩子们的灵感。对于学生“旁门别类”的提问、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发现等不能轻易否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让同学们比较、、的大小时,同学们大多使用常规的方法,把三个分数先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来比较大小。这样的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效率很低,显然不是最佳办法。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但他们好像处在“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又不能”的境地中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不妨改变思维的角度:倒过来看看这几个分数。有的同学尝试着把分数倒过来看,忽然就获得了解题的灵感:“能不能把这几个分数转换成同分子的分数呢?那样也是可以比较大小的。”正是这倒过来一看,诱发了孩子们的灵感,瞬间的灵感使孩子们获得了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使他们产生了探究的动力。

篇3

[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任务。下面就笔者所教《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节的具体做法略谈。

刚刚学完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节习题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做着课后习题以及基础训练上的题目,偶尔有同学举手提问,也都一一解决。

“老师,这道题不能做!”忽然有一位同学边举手边脱口而出,“这道题条件不够,不能做!”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这样一道题:解关于X的议程,ax=b,我笑了,课本上出现的解关于X的方程ax=b都注明a≠0,而这道题没有条件。“没有条件,我们能不能创造条件呢?”我问了一句。那同学似有所悟。我想: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如何?于是,我把那道题抄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收到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生1:老师,这道题没说a≠0,没有意义,不能做。

生2:这道题能做,我们可以假设a≠0就可以得到x=b/a

生3:那么我们要假设a=0呢?

生4:假设a=0也能做,我们可以假设b≠0,则方程无解。

生5:既然可以假设b≠0,就可以设b=0,则a=0,b=0,那么0x=0,则x可以取任意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动脑筋想出了好几种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生争相回答,同意某一同学的)

师: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看应该是怎样的答案。(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师:好,哪一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A组:我们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确定,因为题目中没有条件,所以,刚才几位同学的答案都有可能,都应该是正确的。

B组:我们组认为,上面几种答案都不对,都不完整,应该分三种情况解答,也就是:(1)当a≠0时,x=b/a;(2)当a=0,b=0时,x的解有无数多个;(3)当a=0,b≠0时,无解。

C组:我们组同意B组的意见,应该分三种情况。(其他组也纷纷表示同意B组)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B组同学的意见,老师也同意。既然题目中没有给出确定的条件,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情况都列出来,完整解答,哪位同学能上黑板来完整地解出来?(两名同学自告奋勇上黑板板演)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的解法,哪位同学来板演一下这两道题呢?(师出示题目,解方程(1)(a+b)x=a2-b2;(2)b(b2+ax)-a2(x+2b)=b3-2a3。同学们积极举手,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快速解答,多数同学做得既快又准)

评析:这只是一个数学片断,是这节习题课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我借用学生问的一道题,让其自己动脑思考,互动讨论,亲自动手演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

在学生们学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议程时,一般每道题都有括号加注,类似于a≠0、m≠n等条件,所以学生们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见到没有条件的题目就感到无从下手,这节课放手学生自己讨论,引发了同学们争论和探索的兴趣。

二、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环境,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设情

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独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打破常规

同学们根据思考得出了不同方案,激起了好胜心。每位同学都认为自己正确时,又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结论进一步完善。然后又列举类似的题目,进一步加深印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与学习的核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考解答多于教师的引导,整个过程教师仅仅是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同时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动脑总结得出,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思维含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想象,想象为实际的创造活动指出方向,想象是创新活动的工具,想象是创造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和谐氛围启发学生想象。使他们的想象更丰富、更新颖、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设立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达到“情境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意境,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做些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意识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除了由浅到深、难易适度、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做好题型搭配外,还应当设计引起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要创新,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

五、转换角度辟路径,发展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4-01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最重要的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阶段而已。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指创造性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教师要改变那种教学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真正把教学当作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从走进生活、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活动、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等方面,研究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走进生活,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新课改以后的数学教材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生活给数学课堂提供的丰富素材。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然后领学生到校园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许多数学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应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青少年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心理,总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创新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新数学教材引入卡通动物参与的各种生活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采松果”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引出新课: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小松鼠每天和妈妈一起去采松果,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各采了多少个松果?然后教师出示松鼠母子采松果的画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并让学生结合画面中的数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几个?学生边提问题边列算式,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问题。这样的教法,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参与活动,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之后提出来的,然后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如果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数学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买文具”一课时,教师可先用课件演示“文具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然后问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文具店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愿意吗?”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兑换人民币,并让学生拿人民币到文具店去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币。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活动,欣赏和使用自己喜欢的文具,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知,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与实施,需要创新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创新教育的思想从事教育活动,时时刻刻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凤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篇5

关键词:数学创新;培养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活创新灵感

作为一名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思考,才敢于大胆发言,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那么,如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个“我讲你听”单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恰恰就是把教师自己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涌现。教师只有把课堂教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相信他们都能够成功,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学困生、后进生更应该加倍关注.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以及眼神儿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真正感到老师可亲。

二、重视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尤其是应用题的多种解法,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

三、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开放题指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精心设计开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篇6

“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人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敢破敢立,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创新是和个体主动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创新。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转变教师的位置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着,讲述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一客体的学习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关,学生观。真正认识到教师“导”的实质内涵,不做知识的占有者,时刻牢记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倾听者。教师应该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创造性。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结果。例如,在介绍数学的公式,几何的定理时,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有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立足于生活,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出产蕴涵着数学的知识和道理。在数学的学习中脱离不开现实生活。现代课堂的教学绝不仅仅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工具,而是应服务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针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能引发思考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合作、交流、猜想等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精神放松,神情愉悦,张弛有序,富有变化的情绪中开发智能 ,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们能长久保持旺盛的热情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同时,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亲近友善,自尊自爱,教师多一些表扬鼓励,多一分耐心宽容,多一点儿笑容肯定,让学生沐浴春风,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迸发无穷的智慧,激发出其潜在的创造力。

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58-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使学生乐于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愉悦情境,诱发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评选生活中有关美的人(从外貌看),然后再让学生评选认为美的长方形。介绍这一实验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课堂上来,短短的导入过程,学生由“生趣”渐“入疑”,直到形成欲罢不能的强烈探究愿望,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转移到新课中来,是啊,到底与比中的哪些知识有关呢?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他就想去探索、去挑战,寻求新的起点、高的目标。

二、创设自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取知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先出示学习方法:关于圆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圆锥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关于圆锥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又问:关于圆锥,我还想知道什么?面对新知识,先想一想:新知识会包括哪些内容?我想知道些什么?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源泉。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时,注意突出个体特征和群体效应。也就是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分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检查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活跃的状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民主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在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正如有人说:“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探求欲。”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电脑出示粉刷工遇到的难题,画面上一位粉刷工人正在粉刷一个柱子,问他该粉刷多大的面积?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必有教师提出,而是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设思维环境,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环境是创新的核心,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弃和独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这种“动”还只是一种“温故”或者“依旧”,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举一反三;“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割补方法吗?”学生就会带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活跃思维、继续探索、寻找本质的因素,最后导出规范的计算公式,使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也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要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创新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出划时代的人才。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4401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高科级人才,但至今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没有出现一个像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1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来形成和实现的。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地和培养目标不同。传统教育更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能承担现存事业作为出发点,而创新教育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不同。传统教师大都采用的是“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思维不能越出教师的备课范围。而创新教育是“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激发他们兴趣,更多培养出他们主动创新的学习;教学的方法也有别。传统的教育是“注入式”的方法,学生听懂、记下就行了。而创新教育是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与社会、自然等结合起来。2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己需要有创新意识。很难想象,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尤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有独创见解,有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欢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有希望。(2)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创设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首先要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扭转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力;其次,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互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3)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策略。杨振宁教受曾说到:“中国的留学生,学生成绩好,但知识面不宽,胆子小,认为书的的东西就是天经天义的东西,从不随便怀疑,与美国学生相比,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与权威过分迷信的缺点。数学的本质是创新,数学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教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数学创新的事实;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创新的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解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均等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4)给学生经常适当的肯定、赞扬、欣赏、鼓励不可少。学生往往是脆弱的,他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数学教师,很难想像一个经常遭到否定、嘲笑、打击、伤害的学生会喜欢数学,如果没有喜欢,谈何创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信任,得到肯定、欣赏、鼓励的学生,比较容易树立自信和自尊,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感觉。缺乏自爱、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采取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方式去获得他人的关注、肯定,为此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没有力量和能力来进行创新。这种影响,常常是一辈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欣赏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常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如:“你真太棒了”、“很好”“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当然并不仅于以上几个方面能解决,以上几点仅是本人的一点拙见,供同仁参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划时代的人才需我们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林钟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训练[J].昭乌达蒙师专学报,2005,(5).[2]汪林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数学教学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关键在教师的创设。首先教师要将爱心撒播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民主和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最后形成了个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发现了与自己做法不同的,马上又动起手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解决的途径能否有更简便、更快捷、更方便的,答案是不是唯一的等。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如果按一般方法做题,学生也能够列出式子,得出答案:(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有更巧妙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从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去解答。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自然会得到另外三种解法:(1)8×4÷2-6=10(厘米);(2)8×2-6=10(厘米);(3)8+(8-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不要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

三、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创新意识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04-01

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师生互动才能事半功倍,共同努力才能水到渠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

什么是创新?创新即为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小学生的创新学习活动,不是以产生创新性成果为评判标准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而小学阶段的创新意识培养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构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所谓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就是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始终都是充满朝气、充满自信的,带着愉悦的心境表现自己、完善自己,充分显示自己的主体性,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者的转换。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2 情境构建,激发创新欲望

不容否认,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唯一途径。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比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总会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总会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偶尔也会创设探索情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地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真正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3 理论联系实践,鼓励学生勤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