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

篇1

1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重要性分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特定情况下对所发生事件的协调能力、承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各项能力的强弱同心理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空管人员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在日常工作中,管制员需要对飞机飞行实际状况要有准确性把握,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遇事不慌,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工作实践经验快速地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排除危险,从而降低或者避免飞行事故的发生。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空管工作,才能保证空管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实现航空事业的平稳发展。

2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变化的原因分析

2.1工作压力大

目前我国民航飞行量增长速度快,多元化航空运输系统逐渐形成。加之航空方式和任务的调整,使得飞行任务次数不断增加,这无疑增加了管制员的工作量。由于近些年因飞机延误飞行时间造成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国家对航班正点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管制员的工作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但是,国内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员数量增长速度同管制工作量不成正比,后备空管力量严重不足,加大了当前空管员工作负荷。空管员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思维敏捷性下降,反应迟钝现象比较明显,情绪波动较大,遇到冲突事件不能快速作出准确判断并制定性质有效解决措施。

2.2疲劳

工作环境对管制员的工作效率的影响也是不能小觑的,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下,管制员的工作效率往往是在压抑工作环境下工作效率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同时在压抑的环境下,空中交通管制员容易疲倦,随着疲劳程度的不断加大,往往会对空管员心理上造成疲倦。基于航空管制工作使不间断进行的,管制部门通常都采用轮班制的排班制度,长期在轮班制的工作方式下,会造成管制员的生物钟被打乱,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来缓解生物钟打乱后的工作中出现的疲劳感,但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管制员作息不规律,严重者出现神经衰弱病症,甚至会出现抑郁症,对管制员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2.3工作情绪

当前,一些地区的管制员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过于自信,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客观地评价自己工作能力,很容易造成因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在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当管制设备突然出现故障问题时,管制员不能够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故障问题,而变现出来过多的是惊慌失措。比如座舱失压需飞行器紧急下降高度降落到机场时,管制员应准确地将指令传达给飞行员,飞行员得到指令后作出动作。而如果管制员对冲突事件反应速度过慢,不能快速准确地将指令传达给飞行员或者相邻的管制单位,则可能酿成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因此在空管工作中管制员情绪必须要稳定,不能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发生较大波动。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沉着冷静。

2.4工作失误致使自信心受挫

在空管工作中,由于某种因素影响,管制员出现工作失误是无法避免的。但往往是管制员在工作失误后往往会出现自责心理,内心压力大,存有阴影,影响后续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空管工作任务,管制员应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经验,而不能因为出现一次工作失误就一蹶不振,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通过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能。

3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3.1提高工作能力

基于空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管制员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一名合格的能够胜任空管工作的管制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能够对飞行冲突事件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空管工作任务,管制员自身要加强对工作能力的锻炼,对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通过采用模拟训练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经验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

3.2加强对管制员责任心培养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责任心、价值观念、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所以各个空管单位应加强对空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位管制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他们工作责任心,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管制规程工作。

3.3加强空管员注意力锻炼

管制员的注意力是空管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每个管制员因个人的性格、兴趣及情绪存在差异性,也使得管制员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管制员应加强自身工作注意力的锻炼,不管是在任何时段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3.4营造良好的人文环环境

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54-02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观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从而致使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无法获得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有效方法,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被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结合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较以往复杂一些。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受到长时间的压抑,而引起心理疾病,使其情感世界处在一种失重、失衡状态,进而陷入失败中不可自拔,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抚平学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心理“伤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其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意味着已经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依靠自己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就会产生心理落差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使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是职业技术学院要构建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工程建设基础,把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当作前提,把学生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并将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作为补充。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效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成才意识较强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怀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校园中进行学习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与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还没有面对过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在他们心中,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难,因此成才意识极强。同时,受现今社会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的物质化、现实化、目的化,许多学生在校园中从事活动时,不是优先考虑兴趣和文化含量,而是从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去考量,因此奖学金、学生会和入党便成为学生们的重点追求目标。

(二)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满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基本都能为他们提供较为富足的生活。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表现得极为张扬,通常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生活,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过于强调自我空间与自我感受,做事情较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爱自由,不喜欢被班规、校规束缚,集体活动能逃就逃,集体荣誉感极差。

(三)攀比成风,缺乏独立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时期,因此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问题。并且多数学生还依靠于家长进行生活,没有完全的实现生活与经济的独立。在这种虚荣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急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学校委派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甚至是校园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法与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构建不完全

职业技术学院中没有专门对心理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管理的部门,许多院校直接将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安置在校园学工处、团委以及与心理学有关联的部门。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极度缺失,心理咨询、办公场所极为有限和分散,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相关领导,受时展的影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代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构成。在教育教学中极易出现与学生意见相左或是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出现,使学生无法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与亲密感,严重影响心理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认识,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当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过多地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抗挫能力偏离,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要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纳入其中,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师是育人的执行者,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

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教育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陈旧,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女性心理学”“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礼仪与品格修养”等多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学生,除了上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乐观的求业、择业、乐业的职业心态。

(三)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除了开设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外,职业技术学院还要借助校园网络、广播、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多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范围。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趣味运动会”“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或举办有关心理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答赛等竞赛活动,或组织大学生心理游戏活动、“优秀心灵使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强化认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首先,要健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清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对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记录跟踪,并将总结出的问题倾向及时的反映给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以便学校领导与各院系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开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院校还要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危机等相关心理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干部、教导主任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教育人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发现与预防教育,使他们可以具备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行为的能力,还可以协助心理素质教育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防范学生自杀为重点的危机防范与宣传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咨询模块,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当前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较为滞后,学生无处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依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要求相关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心理咨询机构中,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咨询、讲座和职业生涯的辅导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问题处理能力,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因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学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纳入到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促进其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经费允许下,向外界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基础。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已刻不容缓,各大院校要高度重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体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危机,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5).

[3]姚恩菊.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12(09).

[4]袁萌.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高素质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展开,中学生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报载,上海地区近七成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正如我校14岁的小雨燕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人的烦恼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我的烦恼……”现在的初中生心理脆弱,易悲观、失望,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思考。

正如新课改离不开素质教育一样,素质教育更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按照目前对人才素质结构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而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心理健康水平对人才素质的影响其作用可集中表现在对社会适应水平的影响上。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常常在某方面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有时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其损失终身无法挽回。

例如,一所重点中学的女生,仅仅因为在班里的名次比初中时下降了十几位,就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感,怀疑自己脑子不行了,整天担心自己的前途,最后患了抑郁症。

又如,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高中女生,参加完高考后总觉得自己没发挥好,认为这次非落榜不可,真要是这样,自己的脸面何在。越想越担忧,越想越紧张,最后在入学通知书送达的前一天自杀身亡。

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不正可以说明,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他方面的表现再好,而心理素质不好,有时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2.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心理健康与德育。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某中学一女生趁课间操教师里无人的时候,把几个男生的钢笔、文具盒等东西拿走扔掉。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偷窃行为,属品德问题,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情起因是班里几位男同学经常嘲笑她,这位女生性格内向,心里憋气而采取了报复。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如果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2 心理健康与智育。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活动过程,实际上,学业成就不仅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且同非智力因素有关。当前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厌学。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小学平均为22.4﹪,在中学为50.4﹪.其中初二高达66.89﹪,第二个问题是考试焦虑。当然,其他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都会影响学习效果。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心理健康与体育。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明显。古人认为,七情太过均可致病,“喜伤气,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性格也可导致疾病。美霍普金斯医院的汤姆斯和贝兹博士曾对性格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心脏病中患病率不同。以上事实说明,身心健康紧密相关,没有心理上的健康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有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往往走极端,不是过分溺爱孩子,就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很容易发生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规律。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行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了,素质教育也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告诉学生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老师和家长不可能总是搀扶着你前进,呵护着你成长,终生陪伴着你,为你披荆斩棘,为你保驾护航,为你排忧解难,你迟早会独立面对无数的挫折、失败、风险。你要从容面对失败,在哪里跌倒,就应在哪里爬起来,要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做一个勇敢的人,有作为的人。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3]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88-02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的思想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来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1.2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儿童心理发育成长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受到诸如遗传、胎期环境、营养、生理发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防止形式主义、空洞说教,提倡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使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

现代学校教育以其纯洁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精心设计的教材,专用化的师资队伍,并通过鲜明的目标和周密计划,丰富多彩的寓教活动,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施以直接的影响,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充实和优化。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把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的职责。

4.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面,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决定课堂心理气氛,老师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平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调

篇6

功能定位学的认知范围:右脑具有记忆量大,认知能力强等特点,对空间体系、复杂关系、具体工作以及情绪表达都远远优于左脑,但传统的教育体系,以书写、计算、阅读等左脑活动居多,导致右脑开发不足。无线电测向运动要求学生使用手中的测向仪,找到5-10台无线电台的方向延长线,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空间感知、逻辑思考、情况判断以及综合分析,结合地形复杂和环境因素的不力影响,选择最优路线和确认先后顺序,以使能够使用最短的时间寻找更多的电台,对于右脑的开发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2能够提升基本素质。

新课改将素质教育列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根源上摒弃应试教育存在的“分值论”思维,而将体育上升到与德育、智育等同的高度,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强。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无线电测向运动以寻找隐蔽目标为主要任务,需要长时间在自然环境当中高速跳跃和奔跑,能够将感官、体型、体质训练结合在一起,始终保持紧张有序,激动高昂的心理状态,既能够增强心理素养,也能够锻炼身体素质。

3能够推动意志发展。

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调查分析来看,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足50%,主要原因在于心理素质不过关、人际交往存在缺陷、沟通协调不畅、适应能力较弱以及个性意志不稳定等因素。无线电测向运动也称“猎狐”行动,不仅要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与自然条件抗衡,还要具备极强的意志品质与其他团队或个人竞争,环境条件较差,对抗极为激烈,能够锻炼他们坚韧、果敢、独立和无畏的品质,使他们具备自我认定、自我设计的能力;独立决策,敢打硬拼的能力;自我控制,严格自律的能力;自我激励,不懈进取的能力。

4能够增强文明素养。

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重要表现,教育理论认为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做为基本培养方向,使他们具备富足的精神文化内涵。无线电测电运动是一项团队活动,可以增强参与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谦虚、正直、友善的道德情操;无线电测电运动同时具备科技与体育的双重属性,既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体育锻炼的拓展,可以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在整个运动过程,对于部分损坏的设备,还要自行进行检测和修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结语

篇7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特点;心理状态;赛前心理训练

在田径比赛中,运动员的种种较量,无一不是身体的全方面的对抗。许多赛事的实例可以证明,谁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机能,理智地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谁就能在比赛中赢得主动。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对比赛结果具有重大影响。

1.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田径竞赛是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结合,田径运动需要估计目标的方位、距离或高度 ,因此需要准确明晰的空间知觉以观测空间的大小、方位和距离 ,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姿势。这就对运动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比赛中不能对这些有一个良好的判断,那么在比赛中出现失误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运动员还应具备借以判断动作的速度、周期性动作的时距和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速度。由于田径成绩较为准确,所以稍有失误就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运动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另一要求。

2.田径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体育赛事都一个样,比赛之前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心理状况,田径竞赛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如下:

2.1 良好心理状态(最佳心理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是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对比赛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心理为基础,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和充分的赛前心理训练,及时地克服各样心理障碍,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更好地达到赛前最佳竞技状态。

2.2不良的心理状态

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是多样的。最常见的有技能水平、身体状况、运动经验、气质与性格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比赛失常的主要心理状态。田径运动员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第一,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第二,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而产生过度紧张。第三,心理过度紧张而产生系列生理反应,而导致焦虑不安进一步加深。第四,领导的重视程度、教练员关心鼓励运动员的程度及集体的凝聚力。

3.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术的发挥,抗干扰能力的强弱及教练员指导是否得当等等,其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竞技力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心理训练的作用主要在于使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能更快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参加训练与比赛的最佳心理状态。

4.田径运动员心心理准备

4.1 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自觉的训练。而要承受这种训练,前提是需要运动员有强烈的动机。运动员要明确比赛的任务和奋斗的目标,激发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通过思想动员,对比赛有较深刻认识,高度的重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自己,自觉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4.2 不要考虑比赛的后果。有的运动员重视比赛的最终结果,只能赢而不能输,得过重,不能够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输赢。遇事急于求成,不能冷静应对的面对。遇到上述情况应端正思想,在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后将注意力转移到高尚的兴趣爱好中去。如看电视或电影、阅读、到野外散心等。

4.3 增强比赛的信心和决心。自信心是运动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自信心的培养与训练更是心理训练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信心是提高运动员的能力.发挥好技术、战术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动力。

4.4 对比赛要有综合分析能力

4.4.1 比赛环境。比赛环境是每一个参赛运动员所应了解的重要因素。必须充分了解整个比赛环境。观众的表现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在高度紧张的比赛中如果受到影响,可能一个很小的失误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4.4.2 比赛对手。田径比赛是一种竞争性极强的比赛项目,比赛对手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在重大的比赛中,要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分析对手的状态,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5.田径运动员的几种心理训练方法

5.1 树立自信心。每个运动员内心都有一种取胜的愿望,教练员在正确地分析队员的缺点后,指出他们要达到的目标,做出要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具体估计,使队员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现状和潜力,赛前树立运动员必胜的信心,还要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技术及竞争状态等方面因素做全方位的考虑。

5.2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法是运动员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反复进行实战性练习,并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下安排训练.故又称为适应性训练或灵敏训练。教练员必须使用逐渐增加和变换压力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比赛所需的最佳状态。

5.3 心理诱导法。田径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思维混乱或一片空白的现象,这是由于运动员没有目的、想法、随机应变能力低、思维不清晰造成的。赛前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刺激物上,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习惯选择能够调动自己情绪的音乐,使自己表现得很兴奋。

6.小结

在田径比赛中,成绩的好坏,比赛的胜败,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取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好坏。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在田径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心理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进入运动训练的领域后,就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丁忠元主编.体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邢晓虎,林静.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5):94-95.

[3]王军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及调节方法[J].教学研究,2006(3): 263-265.

篇8

(一)大学音乐教育现况

依据学生需求分类可以把音乐教育现况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个层面。专业音乐教育自不待言,这是成体系的教学系统,非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其它专业学生德育、美育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课题追求的是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大学音乐教育停滞于专业知识教授是最为值得关注的现况。对非音乐专业生而言,教育目的止步于此,大学生的音乐课程所获实在有限,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如何描述?儒家以“八目”作为君子的一生行为标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主要阐示两个方向,修身与治用。借用这个体系课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是:以修身论,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应当有判别事非的自主性,应当有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应当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以治用而论,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应当有和谐环境的处世能力,应当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力,应当有敢为人先的行动意识,应当有渴望成功的进取之心,应当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应对方式方法实在令人堪忧。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概述无一不将目标指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层面上。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如何解决应当引起大学从教者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引入音乐的必要性

音乐已经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有着富足的外延与内涵。音乐学既是感性的科学又具有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托印证心理素质问题的起源与解决方向。

(一)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心理作用

情绪多由客观刺激引起,是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常时间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势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重的影响。情绪产生有刺激源,我们无法预知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那么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产生也就无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控制情绪,或者是调适情绪。

1.音乐调适情绪首先表现在表情与达意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自由联想,体验情感,表达情感。高校音乐欣赏课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中外名曲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思维。激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人“挑战与反抗命运”的联想,闲适的《田园》交响曲能给人“放逐自我于天地间”的宽阔。

2.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表现在诱发与感染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情感体验与情感感染他人是人类的特殊属性。音乐就是情感的载体,就音乐的产生而言,《乐论》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物而动,故行于声”。借由音乐能激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体现在宣泄与释放

心理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音乐能够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所搭载的情感正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节奏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解除忧郁,节奏平缓清新的音乐可以镇静安神,节奏激扬亢进的音乐可以坚强意志。

(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音乐审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美的氛围。大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美的认识。

2.音乐立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如果说审美是美的欣赏,那么立美就是美的创作。立美是在审美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美的理解。审美偏向共性,立美偏向个性。切实重视立美教育,要将学生培养为审美主体,美自身,通过自身再美人。

3.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陶冶

大学生良好情操音乐取材于文化内涵,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内涵间沟通的信息。音乐的文化传播属性让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或者任务,而是在大环境中的一种共同追求与理念,起到相互印证与提高的作用。

三、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协同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主要总结并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的跨越度空前,为诸多学科相互印证、类比提高架设了桥梁。这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也拓展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授方法的空间。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协同

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创作讲求尊重传统但不墨守成规,要有基础地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表演讲求展现自我,突破自我。进取心的培养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

1.音乐协同创造心理

创新是一切发展之动力。音乐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的追寻,都穿插着体验接受与创新的过程。用心体验音乐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那么体验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就源自于思维的多端性与灵活性,这是创造性心理的发端。

2.音乐协同进取心理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后盾,积极进取的结果能够培植更坚固的信心。进取与自信都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分。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学生进取心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能力不一致,对于音乐基础差的同学,要寻找突破口为他们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音乐基础好、天份突出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最大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培养学科自信,将进取心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音乐协同协作心理

音乐是世界的财富,是人类交流最好的语言。音乐欣赏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音乐可以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图画,通过交流可以丰富唯美这幅画卷,并找寻学生彼此的认同感。思想的碰撞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为集体增添凝聚力。老师从旁指导与监督,指导学生观点的指向,促进集体的和谐交流,指引学生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音乐实践活动是参与感极强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合唱,声部之间的协作,男女声的协作,指挥与演唱的协作。参与这些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体会集体的力量,促进同校情谊,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篇9

从表中可见,击剑班的学生意志毅力比普通班好。击剑如何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呢?

一、击剑的特点

1、击剑是国外的一种贵族运动,当训练者穿上白色的击剑服,戴上黑色的头盔,潇洒的手持长剑傲然而立的时候,一种自信的气质油然而生,因此,击剑不仅是一种锻炼体能和防身技能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可以使训练者从内在气质上发生改变,使你的姿态更优雅,气质更高贵。

2、击剑运动可以锻炼反应能力。在搏击交手过程中,双方需要不断的观察,不断的思考,在进入交锋距离内、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能够促进训练者的快速应变能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头脑和智力以及身体的良好发育,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培养。

3、击剑同时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长时间的锻炼养成的习惯:面对危机时刻,沉着、冷静、注意观察、迅速判断出对方的动机和下一步行动的可能性;击剑讲究的又是距离防守,所以,你会让对方永远无法接近你的身体,从而抓住时机克敌制胜,击剑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使这种应变能力慢慢成为本能性的反应,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危机感,往往会在危难时期让你在最短时间,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4、培养顽强的斗志与拼劲

顽强的斗志与拼劲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但不同项目其结构和表现也有所侧重。由于击剑是单兵作战,所以运动员精神和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这就需要击剑运动员的心理必须具备耐受能力、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勇敢、顽强、果断、自信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两军相逢勇者胜”,勇敢者在交锋中占有心理上的优势,尤其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作为击剑运动员应面对各种突况,当机立断的采取相应的行动,要敢冒风险、敢于拼搏。顽强的斗志与拼劲并非都由先天带来,很大程度上需要后天的培养。

二、多种形式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1、参加不同形式的比赛:学生为了参加比赛,必须长期坚持系统地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一名学生从初学入门参加击剑训练到第一次参赛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一次参赛大部分学生都是负多胜少。学生通过不断承受失败挫折,在比赛中要克服自卑的心理和具有顽强的意志,敢于思考和进攻,才能获得胜利的机会。反反复复地经历胜负,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考验了学生的恒心。

2、耐力实战:耐力实战是击剑训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有针对性训练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否能够保持高质量的技术动作、高度的集中精神和高强度的对抗练习。这种模式的训练手段一般安排在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课程中,尖子学生必须经得起这样的训练方式,对体能、技术、思维灵敏特别是意志品质等全方位的一种自我超越。

3、守擂实战:守擂实战是安排一名学生做擂主,其余的三至四名学生进行轮番接力累计积分的挑战,一般会是看谁先累积到15剑或45剑。擂主的学生在练习中孤军作战,单枪匹马,与对面的团体几名学生斗智斗勇,这样擂主必须拥有顽强拼搏、自我鼓励、永不服输的精神,对擂主的意志品质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4、专项素质:击剑运动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持械格斗项目,其动作结构十分复杂,需要学生灵活、协调、思维敏捷、动作转换能力强、对专项素质要求较高。组合式击剑运动专项素质训练方法:(1)专项步伐前后移动往返(距离和次数需根据学生的剑龄和年龄来定),目的是提高步伐移动速度和耐力,培养心理素质,锻炼意志品质;(2)实战姿势原地垫步击打练习,手上动作第二、六部位交叉击打和第四、七部位交叉击打,目的是提高手上交锋能力,对上肢小肌肉强度的刺激。教练需根据学生的耐受程度不断地增加练习单组持续时间,在动作不变形地情况下完成,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5、采用团体对抗赛。在团体比赛中,最能提高学生的毅力,因为一个人的成绩影响到小组集体,在自己队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同学们都会克服自己的因素,不怕苦不怕累地参加比赛。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互相帮助,指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行为和习惯,建立战胜困难、克服懦弱胆怯心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同伴的认可,从而得到自我肯定。让学生从中懂得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体现出来的,从事击剑运动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篇10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以下探讨,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关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 、身体 、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很少去关注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人身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 ,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属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心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 ,气质态度与性格 ,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 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能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自尊、责任感、挫折容忍力 、环境适应 、性心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以此为根据,同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原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结构 ,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缺失而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或破坏,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其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师生观、特别是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态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动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5 结束语

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学习类、 人际关系类、 情绪类、 人格障碍类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第 1 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