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物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生物常识

篇1

[关键词] 大专生;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115-02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o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DOU Huijuan, LIU Xinsheng, LI Linke, SUN Lianhai

(Luo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Province, Luohe462002,China)

[Abstract] To make the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 medical microbiology better, we reform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methods and testing tactics. The result shows it really enhance the students' capacity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teresting. It also can lighten students' load burden on psychology.

[Key words]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Medical microbiology; Reform in education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大专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等多个方面内容,因其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并与多学科紧密联系,内容丰富,机制复杂,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大专学生而言,学起来相当吃力。再加上现在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时压缩,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1],针对这种实情,教研室在2009~2010年度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现对其改革内容、取得的成效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总结。

1改革方向

1.1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不断增多[2](本校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等),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教研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标准。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参照课程标准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人才。

另外,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很快,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日益突出[3]。拿本校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整个课时除临床专业为64学时外,护理、口腔医学、药学均为52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突出重点、难点, 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有疫苗预防的、不常发病的病原体要少讲或不讲,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白喉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埃博拉病毒等这些内容,而对于常见病、无疫苗可预防或预防效果不好、新发病的病原体要重点讲述[4],如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内容。

1.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被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大多数学生尚未掌握正确的大学课程学习方法,学会使用图书馆文献和网络资源的更是寥寥无几,从而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学科新进展的掌握。而且,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才值得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出了挑战。虽然该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因为内容点多面广、易懂不易记,加之传统教学法相对枯燥单一,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欠佳。所以,在医学微生物学总论部分授课时,除了多举例、多进行比较外,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在各论部分授课时,由于和临床病例联系比较密切,教师改以前的“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5],以融合临床实景和多学科内容的临床病例为切入点,适度导入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分析病例,启发其思考,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广泛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

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合适的学习、记忆方法。如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比较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异同点。学完微生物各论后,可提问学生: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引起性病的微生物有哪些?不进入血流的微生物有哪些?能产生芽胞的微生物有哪些?产生肠毒素的微生物有哪些?在讲到病毒时,要启发学生和前面学过的细菌的生物学形状、致病机制进行比较,这样才会使前后内容融会贯通,条理清楚,才不会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1.3考核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在过去的考试中,大多采用期末一次考试的方法,而且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很容易诱导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仅简单地复习重、难点内容和提纲笔记等,而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结果“考完就忘,学完就丢”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违背了课程教学的宗旨。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现在教研室重视学生能力考核,适度提高其所占比例。首先,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会根据学生小组讨论和班级辩论的情况,给出病例讨论成绩。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期末考试中,在保证基本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灵活多变的多项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机动性,提高了考核的可信度和区分度,避免了学生死读书和投机取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实施,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素质教育。

2 实施效果

2.1 学生的心理负担大大减轻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总论和各论,总论涉及微生物的大小、形态、结构、理化性状、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性等内容,各论中囊括了所有致病性的细菌,章节很多,学生学起来心理负担较重,通过教师对内容的合理的选取,使学生卸下了心理包袱,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有重点地学习。

2.2 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大大提高

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同学们的专业,使同学们感受到学有所用,自然就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另外,PBL教学方法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愉快的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量课堂灌输,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些较难记、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辅以学习方法,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使有些学生摆脱了“想学学不会”的困境,自然就愿意学习。

2.3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各论内容学习中,PBL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或迫使学生积极上网或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完成学习。它不仅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理解了应用实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前存在问题

3.1 教师角色转换

PBL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即由领导者和“场内队长”,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即“场外教练”。这就要求教师在精通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技巧上提高自身水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讲解的模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辩论,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控制学生的争论强度[6]。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并对活动进行评价。这点教师在刚开始实施PBL教学时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逐步提高。

3.2 学生以前未接触过临床相关问题

由于该课程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PBL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和临床相关的问题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自然给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带来困难,教师要尽量挑选一些典型、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来给学生讨论。

3.3 教师考核主观性大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奖学金和评优、评先事宜,所以学生非常关注考试结果。改革后教师考核的主观性大大增加,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很容易引起学生不满。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郭娜.从青年教师角度谈高职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8):1443-1444.

[2]杨春.对四个不同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19-621.

[3]侯小琼.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94.

[4]文金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4):31-32.

[5]刘丽.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中国伤残医学,2010, 18(1):142-144.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医学常识保健品知识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高中生应该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生物学科中的医学常识,通过个人思维的拓展,培养对生物医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高中生物学科概述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是一门能够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诸多关系的重要自然科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科中,大部分内容均是围绕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质及基本特征开展的生物界基础知识教学,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医学常识,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具体而言,在高中生物中,存在较多与人体疾病、饮食营养以及健康保健等相关的医学常识,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们高中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将生物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另外,想要真正学好高中生物这门课程,还应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观察,充分应用互联网辅助自身对于各个生物知识点的了解能够更进一步,最终提升个人的知识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医学常识

1.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保健品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有关保健品的宣传内容,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均存在较大的虚假、言过其实的现象。以核酸保健品的宣传为例,在高中生物书中,明确指出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仅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在生物细胞分裂时能够携带一定的遗传信息,并且能够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核糖核酸以及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更具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发现,核酸对人类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主要凸显能够携带遗传基因方面。一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讲,遗传信息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核酸所复制和传递出来的遗传信息中,如果被其他外来核酸所侵入,人类体内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另一方面,核酸作为生物大分子在人类身体内存在时,由于核酸本身的分子量比较大,再加上细胞自我保护机制的存在,身体内其他正常生长运行的细胞根本无法将核酸这一生物大分子吸收。如果身体内正常细胞被核酸入侵,就会如同病毒侵入正常细胞一样,导致细胞各项机能出现混乱现象,影响正常生存,在人体外表呈现的就是生病。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自身含有的核酸是无法直接从外部环境获取的,而是经由细胞小分子在长时间成长下合成。具体而言,人类在摄入食物时,食物中的核酸会受到体内酶的作用分解为更利于细胞吸收的核苷及核苷酸,细胞吸收之后,还会将该部分吸收物质进行再次分解为碱基,用以合成人体需要的核苷酸。通过对此生物学原理的分析能够发现,核酸类型保健品中的核酸并不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广告中宣传的其能够补充人体所需核酸的谣言自然被破。

2.高中生物学中蕴含的疾病知识

在多数不了解医学常识人的认知中,糖尿病这一病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病者自身糖量摄取过多而导致的。在高中生物学科《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指出,人类在长时间摄取糖量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身体的肥胖,同时也会对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效率加快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伴有一定几率诱发糖尿病,但是,糖尿病的形成和病发,与糖量摄取之间的关联并不大。在进行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深入探究能够发现,遗传因素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症产生,如果人体内部本身不存在该种内因,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摄取糖量,诱发糖尿病的几率也非常小。而进行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时则发现,当病症患者在患病期间适当摄入一些包括馒头、米饭等食物在内的主食,能够更好的降低糖量摄入,降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最终帮助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

篇3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加强。所以,备课、上课时我很注重运用提问的策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当时海狮的精彩表演煞是吸引学生。身旁的同学好奇地问我:海狮怎会“听懂”人的话?训兽员为什么不停地给它投食?我说,这是经训兽员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投食是不断强化它。对此,学生是比较迷惑的。但当时被海狮的精彩表演一闪而过,一笑了之。不久,在学到“脑的高级调节机能——条件发射”时,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同学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是什么道理。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我校初中部有一患白化病男生,头发白、眉毛白、阳光下眯起双眼,在校内煞是引人注目。认识该生的高二学生问我:患者的父母均正常,为什么会生出白化病孩子?在学遗传之前,我当初的回答“这是遗传的”,想必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学遗传规律时,通过生活中这一实例的引入,同学们感到,遗传规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这一实例过程中,课堂上提问很热烈,纷纷列举出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来。

当然,同学们列举的例子,其遗传机理不尽相同:有的属伴性遗传(如人的红绿色盲);有的属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症),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问题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不再苍白地唱“独脚戏”,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2.注重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实验外,我还设计用5%、10%、15%Nacl溶液;35%、40%、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如,“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鉴定”、“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原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3.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4

一、以定义变式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变式教学是再创造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定义变式就是从已知概念定义出发突破原有定义,充分发挥想象力,重组信息变换方向以新的视角重新定义,甚至生成并定义出新概念。物理学科中众多的概念大都是可以进行定义变式的。

如速度概念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即相同时间比路程),变换角度定义变式1:“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叫速度”(即相同路程比时间);拓展变式2:“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叫角速度”。又如“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密度”,定义变式1:“质量与长度的比也可叫线密度”;变式2:“质量与面积之比也可称为面密度”;拓展变式3:“能量与质量之比也可称为能量密度”。还如比热容概念定义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定义变式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1J的热量所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再如电阻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电阻的倒数(电导)大就可表示导体导电能力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变式为电流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等。

物理学中比值法定义的概念较适合利用定义变式。定义变式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梯度有层次展开,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变式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变式后的内容,而是通过变式触发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本质和灵活运用概念的意向,触发学生将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并迁移建立其他新概念的联想,最终触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二、以问题引发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猜想”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问题引发就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寓理于境的问题情境引发有效问题驱动教学。情境+问题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而且可以使物理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如在进行磁体和磁场教学时,可以先制作一个抽奖转盘,转盘表面设置各种大、小奖项,请学生转动转盘进行抽奖,但总是抽到小奖或抽不到奖品,为什么抽不到大奖呢?抽奖转盘内部有什么机关吗?又如进行电阻教学时,教师展示一调光台灯,接通电源打开台灯,旋转灯座上的转钮,灯的亮度逐渐变亮,反向旋转,灯变暗,灯光亮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转钮内部是怎样的组成呢?再如进行压强教学时,一个学生站在一个气球上,气球破裂,站在多个气球上气球会破裂吗?进行浮力教学时,展示一乒乓球(内部粘有铁块),乒乓球一定浮在水面上吗?放入水中却下沉,这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学生体验或感悟大气有压强后,提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如何将声音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弹力由物体形变产生,如何将微小形变放大?缺少电表,如何测量电阻或电功率等。

问题引发开展教学的要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物理特征的问题情境,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用物理的方法和手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自主为主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能训练学生对给出的已知条件做出迅速反应,能迅速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多通道、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三、以探究开放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实验探究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究开放就是在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增加开放度,改变器材和条件,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多角度并灵活多样地进行实验探究。

很多老师应该做过这样一次尝试,在完成“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提供如下四组实验器材:

(1)电压表2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2)电流表2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3)电压表1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4)电流表1个,电阻箱1个,共用器材。

共用器材为待测电阻,电源,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开关(单刀或双刀双掷)、导线若干。请根据不同器材设计实验测量待测电阻。

这样的探究开放,学生不是面对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这样的探究开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需要强调的是探究开放不以深化知识为目的,而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扩展及方法的灵活应用,重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

四、以方案评价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先行设计实验方案,不同的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甚至多种实验方案。方案评价就是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判断、比较、整合和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方案优化的过程,也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的过程。

笔者曾经开过一节《估测大气压强》实验专题探究拓展课,提供多种器材自主设计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学生从理论和实验探究的角度设计了十余种估测大气压强的办法,摘取其中比较典型的设计原理图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在各种方案的原理是否科学,实验过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器材的选择能否完成实验探究,测量过程需要注意什么,会有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并如何改进和完善,如何减小测量误差,所得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等。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动机,特别是通过对多种方案进行自我判断、比较和评价,优化方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方案评价以方案的设计为基础,以评价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为目标,在设计和评价中触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意识。

五、以模型建构为触点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物理模型的建构是以实验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后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新的物理形象,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其实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物理学科中模型的建构随处可见,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实物模型、模拟式模型、理想化模型及假说类模型等。

比如:采用缩小与放大几何尺寸并简化繁杂部件,突出工作原理制作出的内燃机模型、发电机模型、电动机模型等实物模型;用光线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用粒子排列展现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模拟式模型;在原型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杠杆、斜面、作用点、点光源等理想化模型及过程理想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假说类模型主要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地心说和日心说及宇宙爆炸理论等。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旅游景区;个性化服务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旅游需求欲望强烈并且闲暇时间较多,周六周日适宜于短途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黄金周也会有大量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摆脱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每年的寒暑假,更是大学生出游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大学生的特点及自身消费能力所限,旅游的花费与一般的成人旅游市场相比,资金较少,购物能力差,利润较低,且操作困难,目前的旅游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旅游路线。大学生旅游的普遍模式是到同学所在的城市里去,吃、住、游由同学安排。这种旅游模式费用低、游览灵活、安全性高,为大学生所普遍采用。

武汉大学旅行社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做过两次面向4所高校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一家大型旅行社也两次面向重庆市4所高校进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黄金周有出游意愿的达到90%以上。

这些调查说明,大学生对于出游有相当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和特质的限制,致使大学生对于旅游的需求有异于其他群体。同时明确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出游意向远远大于旅游行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服务,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悬殊差距,而这个差距,不仅是大学生对于旅游行业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空间,也正是我们需要弥补的,旅游行业需要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二、旅游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活跃性能够为景区的经营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国现在大部分景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大学生价格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游客来弥补景区的空泛时期,这是其他顾客群做不到的。不同的景区对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景区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有的对大学生而言有研究意义,所以,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势在必行。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主要限制是景区的宣传不够以及景区的距离限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景区的选择,所以,针对景区开发的不足和大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景区顺利开发大学生市场。

三、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景区推出参与性内容

旅游目的地是学生考虑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景区已经开始在观赏性的内容上添加了不少具有可参与性的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客源。例如,2007年浙西大峡谷在景区内铺设了一条长约120米的花岗岩溜山旱滑道,游客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溜着滑梯下山,这既可缓解登山之累,又可在呼啸而过的山风中捕捉一份童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告别童趣的年龄,所以,对于这样的设计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二)景区推出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推出其实早在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时就已经得到确立,并且主题乐园的地位也同样得到旅游行业各细分行业的认可,景区也同样可以发挥这样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锦绣中华,它通过对中国不同节日的理解,推出不同主题的景区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对不同节日的兴趣,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去,而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的游客也同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三)景区的学生优惠价格

这是景区针对学生推出的最为重要也最为见效的促销手段,旅游出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价格,所以,景区针对大学生推出优惠的价格对于吸引和抓住大学生市场具有不小的作用。

景区对于大学生推出的优惠价格主要有学生价格、团体票还有学生折扣等。

四、旅游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个性化服务建议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首先要对大学生市场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一)树立景区主题理念

大学生对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大部分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需求,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景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主题理念,它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是欣赏性的,也可以是休闲性的。当主题确定之后,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进行分类,选择自己最理想的景区目的地。

(二)价格服务突出景区优势

因为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即时间的自由性和出行需求强烈两种特性,景区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列为常客。同时,景区应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尽可能的价格优惠措施,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景区带来效益。

(三)加强在大学生市场内的特色宣传

景区的宣传大部分只是靠旅行社的连带宣传,没有自己单独性的宣传,所以,旅行社能做的宣传只是对景区的一般性的介绍,不会将景区的特色和优势凸显出来,所以景区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渠道对景区进行宣传。在宣传时应该注意将景区的特色分类,以便吸引不同需求的大学生。

(四)丰富景区内容,做好景区规划工作

不仅仅针对大学生市场,对整个顾客市场都应该如此,景区如果只是空有宣传口号而无实质内容就不会有顾客,更无口碑宣传。所以,想招徕游客首先要丰富自身,做好景区内的清洁保护工作,还要做好景区的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分阶段完善自身,这样才能让游客看到不同时期的景区的进步和改变。

通过《旅游学刊》蒙睿的《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建构的初步探讨》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方面,80%即308人选择“自然风光”,12%即46人选择“人文景观”,8%即31人两者兼有,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在青少年旅游产品设计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个特点,旅游景区可以有针对性的抓住这个吸引点,突出景区的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做旅游景区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

篇6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旅游服务 市场开拓

残疾人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近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聋哑人由于肢体健全,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较小,对旅游活动需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残疾人游客中聋哑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2]。肢体残疾游客和视力残疾游客受制于身体条件,相对于聋哑人游客来说所占残疾人游客比较小[3],而听障大学生是听障人群中受教育程度最高,对信息的收集和接收能力更强。旅游既可以满足休养生息,放松心情等补偿性消费需求,又能满足累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水平等发展性需求,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娱乐锻炼等方面的需求,对听障人士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学院的听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5份,有效率94%。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及障碍的调查,分析听障大学生旅游服务市场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听障大学生旅游需求及制约因素分析1.1 旅游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尚未开发,在调查中有很多听障大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旅游休闲活动,残疾人的活动空间大都仅限于学校及市区的部分地方。有60.4%的学生表示旅游应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比较重要,但仍有40%左右的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旅游能给自己带来的功效,而认为不一定是必备的。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环境中,部分残疾人仍未认识到旅游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1.2 旅游花费及经费来源

据调查,75.3%的学生在一次旅行中的花费在300元以下,64.9%的学生的经费来源于自费和亲友支付,10.4%的学生的旅游经费来源于社团活动。

1.3 无障碍设施的评价

调查发现只有8%的人认为景点内无障碍设施是非常完备的,而且有29%的人认为只有个别处景点有无障碍设施,另外有9%的人认为以往游玩的景点内没有无障碍设施,旅游景点内的无障碍设施是残疾大学生旅游的关键。其次旅游住宿中的无障碍设施在残疾大学生旅游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发现只有7%的人对住宿中的无障碍设施表示很满意,另外有16%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1.4 听障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现在信息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听障大学生知识较普通残疾人更丰富,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更丰富。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是网络、亲友介绍,同时旅行社宣传和残联等相关社团的宣传也是他们获得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见表1).

1.5 听障大学生出游过程中最关心的要素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所以他们对外界有戒备的心理。从对他们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2),他们更关注出行安全性问题,占45.5%。同时游览环节是否能满足其要求也是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1.6 制约听障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因素通过从听障大学生的角度对目前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和个人制约因素的调查发现,环境因素中,51.5%认为政府政策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其次是旅游业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占到44.8%;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残疾人旅游的关注度还是不高,没有出台相关残疾人旅游的优惠服务政策,忽视了对于残疾人旅游事业的长期发展;旅游行业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也是有限的,不能更好的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无障碍旅游设施尚不健全,景点景区内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这就导致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不良发展。从残疾人自身因素来看,更重要的制约在于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这也是政府、各级组织在发展残疾人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残疾人去克服的问题。

表3 听障大学生出游制约因素

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服务水平 市场环境 经济条件 身体状况心理状态陪同人员百分比 %33.8% 51.9% 44.8% 41.6% 35.6% 30.4% 29.7% 15.3%2 听障大学生旅游服务市场开拓建议2.1 树立正确的旅游权利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提到: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4]。旅游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却越来越忽略了旅游的权利理念,而功利性地把发展经济作为发展旅游的单一目的,形成了旅游的不公平现象。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各级组织、旅游服务企业树立正确旅游观,同时应该通过立法、物质投入等手段保障人们的旅游权利,尤其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的旅游权利及其旅游愿望的实现。

2.2 建设完备的无障碍设施

针对听障人士的无障碍设施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有良好的配备,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明显落后。建议我国可模仿国外的成功案例,从一些旅游城市试点进行,有点带面以实现扩展。

2.2.1 交通无障碍设施

交通方面主要指交通工具及乘坐交通工具配套设施中建设无障碍设施,比如针对听障大学生,在机场大厅设大屏幕的显示器提供航班实时信息,提供有助听系统、可调节音量的电话和聋人电信系统(TDD)等设施。地铁内安装可不停闪烁的指示灯来提醒有听力障碍者列车的到发)友好服务。同时在服务上对听障大学生提供多种照顾,如优先办理出入境手续,优先搭乘,代送行李等,从而使他们通行更便利,在安全上也有了保障。

2.2.2 住宿无障碍设施

国际知名的酒店都设有一定比例对残疾游客无障碍的客房,并提供有无障碍客房内设施的简要说明。并针对听障游客安装了可视化的提醒系统,如对敲门声、门铃声、电话铃声和警报声给予视觉提示;部分房间还为有听力障碍的残疾游客准备了聋人电信设备等[5]。此外,在对残疾游客的接待服务上态度友善、服务周到。

这些服务和设施基本只能在世界一流的酒店中体验,而对于收入相对较少的听障大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建议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也能在部分客房内提供此类服务,这样才能提高残疾人团队出游的可能性。

2.2.3 景区

可首先在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进行试点,针对听障大学生,景点能在现有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加上景点和活动的手语解说或手语解说员即能买足听障大学生的需要。

2.2.4 提供无障碍旅游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美国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无障碍旅游出版物,包括各种指南和杂志等。这些指南详细介绍了相应旅游目的地对残疾游客无障碍的交通、住宿、餐馆、游览胜地、主题公园和购物中心等。但中国尚未出现这一类的杂志,可以由政府出资鼓励残疾人自身参与到杂志的创办中。

从调查中发现,网络是大部分听障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建设专门的旅游网站能更好向他们做好宣传,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出游率。

2.3 设计合理可行的旅行线路

2.3.1 开拓重点听障大学生旅游市场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在开发的时候找到正确的突破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残疾人大学生旅游市场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重点市场有二点:一是寒暑假以及节假日市场。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寒暑假或者节假日外出旅游,不占用学习时间同时可以愉悦身心。二是近程市场。听障大学生的出游花费普遍不高,近程市场花费相对较少,比较能让其接受,使出行成为可能。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9%的人选择去苏州游玩,有25%的人选择去上海游玩,另外有7%的人选择去杭州游玩。

2.3.2 机动灵活

残疾人大学生同当代大学生一样思想活跃,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项目分别列示,供残疾人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残疾人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

2.3.3 行销策略

虽然听障大学生旅游市场尚不健全,但其所需特殊服务较其他残疾人士相对要少,成本增加不高,且其群体人数众多,往往会团体出行。旅游企业要想开拓这个细分的经济市场,并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才能激发市场,实现规模开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凯,王莹.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 宫斐.残疾人旅游障碍分析及其市场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 祝玲丽,卢松.国外残疾人旅游的研究综述[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3).

篇7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 英语学习 常犯错误

一、前言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他们的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开始的。其语言知识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母语思维的烙印。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诸多差异,这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犯一些错误。

二、由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错误

1.从形合与意合看过渡词的使用

意合指的是句中各句法成分通过语序和内在逻辑发生联系,比较少用介词、介词词组和连接词。汉语形态比较稳定,没有定式和不定式;几乎没有数、时态、语态等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句法上常常动词连用。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比较松弛,由于含义清晰,其内在的主从或并列关系靠读者自己去体会。而与汉语相比,英语则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这在语言学中称为形合。形合指的是句中各语法成分表现在句法形式上,即语句之间的联系方式上,名词、形容词、分词、句子通常要靠相应的介词、连词、关系词、功能词和词组来表达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和想象空间。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使汉语强调综合性、整体化思维,而英语则注重分析性、个体化思维。不同思维方式导致语言处理方式的不同,英语修辞学要求文章必须具有连贯性,即文字间的逻辑联系,一段语篇以适当的衔接手段连接在一起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就满足了连贯性的要求。汉语则更注重内在含义,不受形式的约束。汉语句子往往只要达意就行。也就是说,英语更注重段落的衔接、句子间的过渡。而确保文章合理衔接和过渡方法是使用过渡词,用过渡词把读者引向段落展开的方向,过渡词能把句子连接在一起,而且能使读者明白作者的思路。无论一个段落是对单一的主题展开的,还是对几个相关主题展开的,段落的连贯性都离不开过渡词。一般来讲,一个段落包含的内容越多,用的过渡词也就越多。英语中的过渡词很多,诸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可以是单词,如:thus,therefore,moreover,nevertheless,however。也可以是词组,如:in fact,to conclude,on the contrary,for instance。代词经常作为过渡词指前面提到的词。一些形容词也可以作过渡词用,如:first,second,连接代词如and,but,for等位于句首时可用作过渡词。

正是由于在汉语中不需要用太多的过渡词,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在英语写作及口语表达时经常忽略连接词的使用,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文章衔接不够紧凑,逻辑性不强。

2.从主体性思维与客体性思维看主客体的倾向

西方人重视客体思维而中国人重视主体思维。西方人的客体思维方式表现在英语句式中就是物称表达法比较普遍,英语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无灵主语)。相对而言,汉语思维形式的主体性体现在汉语表达重人称,有灵主语占绝对优势。习惯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往往从自我出发来理解、解释、描写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使语言表述带有种种主体性特征。因此,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多用主动语态及主动形式被动句,即使用被动语态,动作的施事十有八九需要表明;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英美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因此,英语中多用被动语态,动作的施事十有八九被隐去,而且多用物称代替人称作主语,以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客观性。试比较:

(1)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er.

(2)人们迄今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过彻底探索。

The issue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用I estimate,we predict,I think,we must,someone said,you should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表达,也惯用“I”、“we”等人称代词作主语。这样的句子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在西方则会给人感觉很不舒服。如:I was unable to 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exam because my illness.若把这句话改为“My illness prevented me from the English exam.”就会更加地道。

3.从归纳型与演绎型看主题句的写作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评价,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他强调演绎法,把演绎看作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导出未知的思维方式。此后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为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型与演绎型的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即为语篇结构上的归纳式和演绎式。收到演绎型思维的影响,英文的段落中都有主题句。主题句表达该段落的中心思想,清楚地提出要讨论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主题句置于段落开始,使读者一目了然。与英语写作不同,由于受到归纳型思维的影响,汉语写作不太重视主题句。只要段落或篇章的中心思想清楚,作者就无须以主题句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段落中即使有主题句,它也是出现在段落的末尾。汉语文章中,最后一段要对前面论述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于以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喜欢在切入正题之前做一些铺垫。谈话的开始句不是主题句,因此它不能使读者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因而英美国家的读者会感到困惑,认为这是在毫无必要地兜圈子,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要的信息将在段落的什么位置出现。因此,从汉语的思维来看,这样的表达毫无问题,但从英语的思维来看,这样的表述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

三、教学过程中的对策

1.加强英语思维和文化内容的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反映英语思维习惯的材料输入,在英语教材中导入西方思维方式的内容,并且与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纳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善于总结其特点以克服母语负迁移的作用,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介绍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中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这种不断的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沉淀,使学生对英语运用自如。

2.加强语篇分析教学

语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重要的帮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英语教学,通过课文分析,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重点是主题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比较、因果、转折、让步等过渡词来衔接展开的各个层次及内容,以此来揭示文章中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英语的连接方式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重理性所致。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应用很广泛。其中,大量抽象名词的使用,不仅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特点,而且形成了与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区别。例如,要表达“没过几年我把英语全忘了”,大多数人会这样表达:“In a few years I have totally forgotten English.”而实际上更符合美国人思维的说法是这样的:“In later years English have totally escaped my memory.”显然,抽象名词的表达更具生动性和简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学英语,如果不掌握抽象表达法,特别是抽象名词的表达和使用,是很难真正学好英语的。

4.提高学生的客体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客体、主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比如对于习惯主体思维方式、频繁使用主动语态的中国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主语,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英语表达和思维习惯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中西思维差异客观存在并且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从中西思维和文化导入入手,使学生从根源上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熟知英语语言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掌握英语运用技能,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尽量排除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刘必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5]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肠道致病菌 综合性实验

前言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改革, 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2]。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肠道致病菌检测”这一综合性实验为例,探讨了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及效果。

1.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直至今日,实验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学科实验教学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通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试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过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综合性实验是用3个或者更多的知识点来完成实验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教学类型,通过对系统设计的几个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较广泛知识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得出较全面的结论。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综合性实验是目前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国内报道,综合性实验能明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体思维模式的引导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较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4]。另有同行对微生物学及其它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设置进行过研究,结论是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5,6]。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对于其它院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也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实验设计思路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课前就将实验所需仪器、试剂等实验物品准备好,课堂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定的程式来进行模拟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尽管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关实验,但是对实验过程无法形成整体的把握,如实验设计、实验标本的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等,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开设的肠道致病菌检测不同于以往的验证性试验,其设计思路简述如下: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任课教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包括肠道致病菌检测时标本该如何采集,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选择致病菌检测,哪些实验可以检测致病菌,如何鉴别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等等。每位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以PPT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预实验结果等内容,并绘制技术路线图)。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修正。第二阶段,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实验,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第三阶段,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一条成熟的技术路线,课堂组织全体同学操作。

3.基本实验流程

选取新鲜粪便标本,首先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实验和血清学实验做初步鉴定和进一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组织学生配制30%甘油缓冲盐水;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制备枸橼酸盐培养基、伊红美蓝(EMB)培养基、SS培养基、双糖铁培养基、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

3.2 实验方法

3.2.1 标本采集

采取标本时应注意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标本,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选取粪便脓血或黏液部分。取材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中。

3.2.2 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粪便标本,以分段划线法接种于SS平板或EMB平板,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平板上的菌落,依据其大小、透明度和颜色等特点,初步识别可疑致病菌菌落和非致病菌菌落。

3.2.3 初步鉴定

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中,经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培养基变化。此方法可以用于鉴别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沙门菌。通过IMViC实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和产气杆菌。

3.2.4 明确鉴定

利用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明确诊断粪便中致病菌类型。留取可疑标本,以便将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亚型诊断。

4.实验效果评价

课后通过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表明,本项综合性实验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小组自由讨论,制定技术路线,形成实验设计报告,然后预实验,最后根据预实验结果在全班范围内实施教学,这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过程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所学习的微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普遍感觉受益匪浅。

5.讨论

高科技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腹泻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症状之一,肠道致病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本实验项目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并且问题的设计涉及了微生物学中无菌操作、标本采集、生化实验等等多方面的知识,涵盖面广,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认为最后选定的实验方案有以下三大优点: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技术无过高的要求,可行性强,易于实施;②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③综合性强,能学到多项实验技术。因此适于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

以上是我们在新增设计综合性实验中的一些方法与体会。实践证明,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本实验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查阅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时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挖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问题的解决时学生们不仅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又学会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亲身感受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科研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芳,沈浩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与改革 [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6) : 762-764.

[2] 何浪,,宋海星.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重庆医学, 2010, 39(8) : 1011-1013.

[3] 王志强. 医学微生物学常见问题探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27(1) : 780-79.

[4] 唐深,冷静,樊晓晖. 关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24 : 225.

篇9

【关键词】医学生物课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4-01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生物知识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与生物学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关键是心理对该学科有无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涉及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有关医学的基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把书中的一些知识、事例或故事等绘制成相应的漫画、图片、图表等,并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幻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愉快的情感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讲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我出示了一组相关图片,先让学生分析说明其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贯穿师生互动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知晓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参与中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直接地感受蕴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 医学生物学基础教学注重实验教学

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细胞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接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此我在保留少数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更侧重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如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曾有人认为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1)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2)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极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则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3)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点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在这个难点上,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将从中得到启迪,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学的理论知识及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提高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作为医学生物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这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医学生;法律意识

案例教学法以其较强的互动性、启发性、开放性和现实性等独特优势,成为了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最常用的教学途径,也是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公认的有效方法。考虑到医学生自身素质和专业学习的限制,对医学生开展卫生法教学,最根本在于课堂上通过教师对真实深刻的案例的介绍,激发医学生内心的道德认同感,提升其道德素质的同时引入法的内容与精神,以此为其今后自主汲取更多法律知识、自我培养职业操守打下良好基础。

一、医学生面临的“两个问题”

1.课程比重失衡严重

我国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课时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项关于西方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重的调查显示,美国和德国达20%~25%,英国和日本约10%~15%,而我国医学人文课程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多为选修课和考查课,约占总学时的8%[1]。且这方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手段单一,课程开设随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明显与目前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背道而驰。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的技能教育,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注,是当前高校生道德与法律素质提升的主要障碍所在,即存在医学生“学不到”的问题。

2.社会需求形势严峻

在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尚不合理、医疗卫生法制尚不完善等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医疗执业环境逐渐呈现出恶化态势,医疗纠纷数量居高不下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曾有资料表明,我国发生过患者因不满意治疗结果而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事件的医院比例占59.63% ;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使用威胁、暴力殴打、辱骂医护人员的事件的医院占73.33%。[2]虽然其中有一部分的纠纷由现代有限医疗水平下的不可抗力造成,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引发医患纠纷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经常表现在未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非法获取医疗收入等方面。这些现实情况都对医务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使得医学生面临“必须学”的问题。

据前文所述,卫生法学在大多数医学院中是作为选修课和考查课进行的,课时数量相当有限,和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相比,卫生法学的教学必然缺乏较强的系统性。为了能让医学生们在今后职业的道路上更好地实现医患和谐,其教学手段不能走其他课程“概念灌输”的老路,教学目的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多少法律条文,而要把唤醒医学生的法律和责任意识作为课堂目标,把培养其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作为长远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法的精神。

二、案例教学的“两个原则”

1.案例材料真实深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典型案例为基础,以教师为设计者和引导者,以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所以要通过运用这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共鸣,首先要在案例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须保证案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具体上看,真实深刻的案例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①案例细节要交代清楚,最好能和临床诊疗结合起来。卫生法学中的案例对于医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事物,这种新鲜感使得学生在学习案例伊始会怀着较大的兴趣来倾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资源情况采用口述、书面或影像的方式,将案例细致、生动地呈现给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在不知不觉间就违反了卫生法中的重要原则,所以教师在医生的疏忽之处就不能过于含糊,要确保案例的重要线索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掌握。丰富度高的案例在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大了信息量的传递,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空间。此外,适当地结合一些临床实际,如入院体查报告等,也有助于医学生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如诊断学和误诊学等)来深化自己的思考。②案例的后果要能引起足够警惕。当前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频发,并呈逐步上升趋势,每一起纠纷或事故发生,都将对医疗机构的信誉和财产、医生的发展前途以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从现有法律来看,为保证作为弱势一方的患方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第4条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适用医疗侵权案,即一旦院方被诉诸公堂,将负责提供证据,这就要求医生小心谨慎,规范诊疗,因而对于提升医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是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的。重视在医疗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法律法规问题,甚至可以提高到重视生命财产安全那样的高度上。案例的深刻性,主要在案例本身的后果上体现出来,因为深刻的教训,能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铭记法律对其时刻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教师通过深刻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医生必须时刻怀着高度的责任心,杜绝工作中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因为医生有稍微的疏忽对于患者而言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2.案例启发医―法―德并治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特定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展开分析和讨论,从而从案例中得到相关的启迪。和往往已经有公认结论、简单明了的事例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对情境的设定和结论的得出要更加复杂,考虑的方向要更加多元,这恰恰满足了卫生法适用于医疗行为过程的复杂性。

在分析某起医患纠纷时,教师至少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①医疗行为有无过错。由于案例常和临床诊疗密切相关,医学生受其自身专业学习的影响,往往会对入院检查、病理特征和诊疗手段格外关注,这有利于学生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规定对医疗事故进行判定。②卫生法规有无违反。院方责任的判定不仅限于医疗行为本身是否存在过错,还会涉及医患之间的方方面面,故即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不属于医疗事故,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若医疗机构的过错给患方造成了损害,根据《民法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院方依旧要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在法律范围内,学生还要去关注医疗手段过失以外的违规行为。③职业道德有无缺失。提高医师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执业医师法》中的总则。事实上,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两者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惩恶,但它的适用范围较小,即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甚至有时候法律和道德还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安乐死问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讨论过程中一旦涉及法律之外的因素,教师还应该联系“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知识对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总之,引导学生在医、法、德之间辩证地思考是让医学生能更好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岗位的有效锻炼途径。

三、课堂讨论的“两个建议”

1.建议明确思考方向

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运用前者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与启发性,这种优势通过案例教学法中的核心环节――课堂讨论得以发挥出来。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最佳方式,但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还普遍比较缺乏,如果在案例的基础上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可能会使不少学生茫然无措,间接打击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几个思考的方向,主动设置几个答案的选项供学生逐条分析,权衡它们间的利弊关系。每个答案乍看之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而这些答案也正是人们面对该案例时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想法,它们在整个案例中似乎都有法律、道德或其他实际因素的依据,只是各有所侧重。例如,在讨论某医护人员是否因存在过错医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而需被追究刑事责任时,鉴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需要学生结合案例中包括医学、法律和道德等诸多细节去探讨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否必然成立。因此学生在这些选项中做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权衡主次矛盾、去伪存真的锻炼,也体现出了“医德法并治”教学原则的贯彻。当然,如果教师只是想强化学生对一些基本法律常识的认识,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则不建议在讨论前过多给予提醒,避免过多地占用课程时间。

2.建议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性, 它体现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符合“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原则,因而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师生互动即为学生通过得到教师以任何形式给予其学习状态的反馈,以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强烈的求知欲提升其学习效能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师生直接对话。师生直接对话也称苏格拉底教学法,是指当学生在课堂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直接对该生所陈述理由采取确认、质疑和建议等方式强化此观点。直接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及时修正观点,且它对教师的思维判断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②师生间接对话。师生间接对话是指当学生在课堂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不评论该生的观点,而是在重复和简化此观点后引导其他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进行支持、补充或辩驳。间接对话中教师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它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激发出更多新颖的见解。无论是直接对话还是间接对话,师生互动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条灌输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医学、法律和道德的整体认识,是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卫生法学教育,从现阶段实际情况上看,应当以唤醒医学生的法律和责任意识、培养其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为主要目的,以传播基础法律常识为次要目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中发挥启蒙和警示的作用。而要使医学生法律意识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高,则需要在备课时重视案例素材的选取和案例意义的启发,并且在课上加强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让课堂上有限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帮助其自主学习和领会。

参考文献:

[1]何彩云,何柳云,左小航,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