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审计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简述
1.国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国外,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萌发于二战后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成形。由于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改变――从以学校为单位到以学生为单位,促发了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1]实际上,在国外学生消费者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新墨西哥东方大学退休的人类学教授埃弗雷特・弗罗斯德认为,学生缴纳学费与病人在诊所看病,是由病人和参保的医疗保险机构共同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类似,学生支付的学费与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不是等价交换,因此二者都不能被看作是消费者。美国的学者Phillip・h・shelley认为,仅仅因为学生支付了学费就认为学生是消费者是不对的,因为教育具有特殊性,不能以学生对教育的评价来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学生视为消费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更像患者而不是消费者。[2]目前,国外在观念上及实践中都有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的做法,但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不多见,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观点。
2.国内对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消费者”概念源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目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也不多见,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敏在其论文《学生消费者之辩》中介绍了“学生消费者”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对其进行了定位,她认为学生是特殊的消费者。还没有见到其他人对这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学生消费者身份的认定
笔者认为,正确界定学生的消费者身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即从消费者的本质、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这两个方面入手。
1.从消费者的本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要弄清楚学生是不是消费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消费者。《现代汉语词典》对“消费者”一词所作的解释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的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做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由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该法所保护的消费者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属于生活消费。(2)消费者的消费属于最终消费。目前,我国对消费者的认定是以该法为依据的。但是这一规定在理论与实务上均存在很大的争议,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作为判断是否为消费者的标准在实践上毫无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到底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是用于投资赢利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之中,除非这个人自己承认,否则外人根本没有办法知道,更无从证明。不可否认,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者纯粹是出于对某一专业的爱好而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办法把这一部分学生同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显然,如果任何一名学生声称他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纯粹是喜欢读书而读书,其他人并没有证据证明他在说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种层次,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生活中不仅需要消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以满足生存生理等低层次的需要,在这些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还有更高的如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而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获得。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一种消费需求。另外,在很多时候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并不能十分严格的区分开来,甚至可以同时存在。比如,某个人购买了一台电脑,他既可以用来上网、玩游戏、聊天,以丰富个人生活,同时也可以用来编程、制作网页赢利,二者交融在一起,此时就无法界定他的这一消费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所以,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为判断消费者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同理,作为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同样是不科学的。
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及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英国1974 年颁布的《消费者信用法》规定,“消费者是非因自己经营业务而接受同供货商在日常营业中向他或经要求为他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人。”泰国1979 年公布的《泰国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谓消费者,是指买主和从事业者那里接受服务的人,包括为了购进商品和享受服务而接受事业者的提议和说明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一词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消费者的定义为“从事消费之人,亦即购买、使用、持有以及处理物品或服务之人”,“消费者是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牛津法律辞典》将消费者归纳为“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的人”。[4]由此可见,其他国家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考虑其目的、动机。所以,笔者认为以学生读书的动机或者目的为依据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是不合理的。从消费者的本质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是消费者。
2.从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性质。[5]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分的标准在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上是否可以分割,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产品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私人产品恰恰相反,他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的人消费,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则介于二者之间。目前,我们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当作准公共产品。实际上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因为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在既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下,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其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排他性。[6]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按照学生数拨款,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高等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具有竞争性。而且由于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其消费是可以分割的。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只是体现在其收益上,即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有外部收益,既有私人收益也有社会收益。由此可见,虽然在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划分为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但是其在消费上完全体现了私人产品的属性,更加接近于私人产品。只是在收益上体现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高等教育虽然是准公共产品,但是在消费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私人产品。
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远低于高等教育的成本,违背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学费只能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者补偿,而不是教育服务的价格,由此认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不是消费者。实际上,出现学费低于教育成本这一现象原因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多方交易,即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易以及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交易。[7]由于政府支付了学生的部分学费,所以出现了学费低于成本的现象。但是,这并不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价格性质。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的私人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补偿。这同时也表明交纳学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实际上也是消费者。
根据上述分析,学生完全于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应该享受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国际惯例也承认义务教育之外的学生是消费者。如在美国,大学生可以就教育质量问题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教育也被世贸组织列入国际服务的贸易范围。
三、承认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现实意义
1.承认学生消费者的身份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提出了这一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许多学校对这一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在行动上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不放,填鸭式教学仍然是各个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仍然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依然是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管理上,高校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被管理对象,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迫切要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一要求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意味着从法律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保护,具有强制性。不能再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
2.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在我国,学生一直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点根深蒂固。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为了节约管理成本,经常以牺牲学生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学生对学校的管理稍有异议,学校便动辄以处分相威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不敢有任何异议。相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处于弱势群体,而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因此学生对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命令只能是逆来顺受,不敢有半点违抗。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落实,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办学自。高校以及高校管理者的权力不断集中,导致其滥用权力。因此,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成本极小,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成本。这就迫切要求确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以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从法律上讲,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给学生以消费者的法律身份和保护。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可以不再逆来顺受,被动的接受教育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条款的约束。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理直气壮地依靠法律而非行政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
3.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许多高校不顾自身的条件,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如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硬件条件等不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扩招。以降低质量来换取数量上发展的做法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指标,使得学校很容易偷工减料,钻质量的空子。而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就要求学校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学生的维权行为反过来又能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客观上必然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短期内会给教育机构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必然会损害教育机构的利益。比如,教育机构不能再随心所欲地乱收费,同时还要想尽办法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改革的阵痛不能成为阻碍进步的理由。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制度的安排都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是必须付出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从长远来看,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机构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学生消费者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2002(5).
[2]Phillip.H.Shelley,田园.高校如何对待学生:消费者?病人?[J].世界教育信息,2006(5).
[3]抗红.消费者概念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5(1).
[4]王利民.关于消费者的概念[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3).
[5]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0(6).
篇2
[关键词] 乳腺肿瘤;切线野定位;剂量计算;1/4野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55-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近年来放疗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等中心技术的应用,半野照射技术的改进,以及三维放疗计划的优化,这些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为提高乳腺癌的放疗质量以及减少肺部照射体积起了很大的改进作用[1]。但相对而言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作为乳腺癌保乳术后、晚期乳腺癌乳腺及胸壁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因此,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的相应定位技术不断摸索和完善,下面将本科在乳腺癌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的定位技术和简单实用的有效深度测量方法介绍如下:
1 模拟定位
1.1
用乳腺托架将患者的摆好,尽可能使胸骨平面保持水平。
1.2 乳腺胸壁切线野定位
1.2.1 先确定切线野的上下界、内切线及外切线;内切线和外切线分别用铅丝作标记[2]。
1.2.2 将切线野上界与内切缘交点定位为A点,并在皮肤上标出此点,以后将作为摆位参考点。机架0°时调节模拟机床的位置,使灯光野中心与A点重合,并通过升降床将该点SSD调至100,完成后不动床向健侧旋转机架,使两铅丝重合于光野中心的竖线,并且保证切线野切入肺组织厚度小于3 cm,因为当切入肺组织增加到3.5 cm时,大约有26%的肺体积被照射;同时对于左乳腺的放疗当切肺体积大于3 cm时,心脏受量会显著上升[3],如肺组织切入过多,可移动外切缘的铅丝,调整机架角直到符合切肺要求;此时机架角α即为内切角,同时也可定出外切角β(α+180°或α-180°)。
1.2.3 当机架角旋至β角时,通过光距尺读出此时SSD,同时可以得出桥距为L=100-SSD[4],并利用简单三角函数计算出等中心平移和升床的距离为:S=EI=0.5Lcosα,D=AI=0.5Lsinα,如图1所示。
1.2.4 将机降旋至0°并以A点为参考点,升床D和平移S,如此我们便将等中心准确定位于AB连线中点C,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两边SSD=50+L/2予以校验;将Y向井线上半部收回,下半部开至切线野的下界。
1.2.5 分别在α和β条件下开好射野记下各种参数,包括照射野的长宽,α、β度数以及斜板角度。
1.3 锁骨上半束野
与床位保持不变,与胸壁切线野同一等中心照射,锁骨上野下界与切线野上界几何共线衔接,并且与光野中心横线重合,同时根据临床要求画出其余野界。
2 剂量计算
在实际计算中照射野的面积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但因此射野为不对称射野处方剂量等于按对称野计算得出结果再除以处方参考点的原射线的离轴比,若使用楔形板则应除以楔形板的原射线的离轴比[5];但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处方点有效深度难于准确测定的难题,在一般情况下笔者会依托三维计划系统给出相对合理的经验回归公式予以估算[6],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计算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会引起靶区剂量一定的不均匀,需要实时测量予以校正。现结合本院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①当定好切线野以后将机架回到0°,并将井线Y向下半部收回到其数值的一半,然后用较细的铅丝取出通过该井线投影所在的切线野中轴平面的轮廓,即大家所感兴趣的处方点所在的平面轮廓。②在确保桥距L不变的条件下将轮廓勾画在坐标纸上,如图2所示。③过O点作GH的中垂线OP,取OM等于射野宽的一半,那么笔者所取位于射野虚拟中心轴上的M点即为处方剂量参考点,而图中D1、D2即是要求的有效深度,这样便准确定下了有效计算深度,从而大大减少了由经验公式推算深度带来的剂量误差,当然取轮廓可以由很多方法,譬如用湿石膏绷带以及人体轮廓扫描仪,而本次使用的是一种简单经济且实用的测量方法。
注意:由于乳腺的半球形状及胸壁的弯曲,若不做组织补偿则靶区内剂量分布极不均匀相差较大,因此必须加楔进行组织补偿。
3 体会
乳腺癌在定位及照射技术方面,乳腺切线野采用SAD技术比SSD技术更准确,重复性好;而采用1/4照射射线底边线束平直,不存在射束发散,半影小,从而使肺组织受量区域减少,而且锁骨上野与切线野同,同中心点治疗形成完美的衔接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于变动及移床造成的剂量的空白和重叠,同时也加快了摆位速度和降低了劳动强度。
4 结论
以往切线野等中心定位方法较复杂,而且并不能将等中心精确定位于切线野入射点与出射点的连线的中心位置,给剂量计算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误差;同时在定位时通常需要用到其他辅助工具(譬如测桥距时往往用卡尺),造成不必要的额外误差,而本文所采用的切线半野等中心定位方法充分利用半野及机架旋转半径固定这些特点不需要任何辅助设备,只需通过简单的计算即可完成定位,既简单又准确。另外本文所采用取轮廓简单实用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有效深度测算带来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剂量计算的准确性,经临床验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智华,李瑞英,王平,等.早期乳腺癌半野切线照射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11(1):53-54.
[2]伍建华,管迅行,黄绍敏,等.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照射[J].癌症杂志,2001,20(2):216.
[3]Nuran Senel Bese MD,Anusheel Munshi MD.Breast Radiation Therapy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08,113(8):2305-2314.
[4]宋永文,赵景胜,余子豪,等.乳腺切线野定位技术的改进[J].肿瘤学杂志,2004,10(3):23.
[5]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495-496.
[6]谢悦,刘翔宇,孙世良.乳腺癌术后胸壁半野等中心照射估算有效治疗深度的经验公式[J].重庆医学,2007,36(20):21.
篇3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臂丛肌间沟一点阻滞为临床广泛使用之技术,操作简便且并发症少。然而,臂丛肌间沟一点阻滞效果极少能阻滞臂丛所有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较低,且其成功率与神经血管分隔定位法无关[1,2]。因此操作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必须定位准确才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阻滞效果。保证多种手臂手术的麻醉要求[3-5]。神经刺激仪定位单次阻滞的临床效果与异感法相似,但二者的操作难度不同,尤其对初学者,对异感法的掌握难以有较快的进展,在工作中往往影响效率,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机及经济负担[2,3,6]。为此,文中的研究旨在比较2种神经定位方法对臂丛阻滞成功率,起效时间及其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90例ASA I-II级,年龄(22~41)岁,拟在臂丛阻滞行前臂,腕和手部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手术侧上肢既往有神经损害,神经病变不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阻滞前10 min静脉滴注咪唑安定1 mg,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异感组(PAR),45例,以诱发异感法定位臂丛主支。神经刺激组(PNS),45例,用针麻仪定位确定臂丛主支的部位。患者仰卧,以长为50 mm 22号短斜面的绝缘针(stimulplex Braun,Melsungen,德国)定位。PNS组将针麻仪刺激阈电流定为0.3~0.5 mA,频率2 Hz,据特定的肌肉收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指第一次刺入与将其拔出的时间,于阻滞结束后10、20、30 min,在神经支配区内以针刺法评估阻滞效,若30 min时肘以下所有感觉区域无痛,为阻滞完全,反之阻滞不完善。潜伏时间指阻滞结束与患者可开始手术的时间,总麻醉时间指实施阻滞时间与潜伏时间之和,阻滞成功率以30 min后患者完全阻滞的百分比表示,对各神经分别也做了30 min时效阻滞效果评估,并观察急性神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SPSS 10.0软件进行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因神经不能全部定位而被排除者,PNS组有2例,PAR组有6例,两组间手术部位,时间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NS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总麻醉时间均短于PAR组,首次阻滞后神经阻滞效果,PNS组完全阻滞率较PAR组比较明显增高(P
3 讨论
臂丛单点阻滞较难使手术所及区域阻滞完善,对技术操作要求较高。PNS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76%,肌皮神经为59%。PAR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72%,肌皮为46%。本实验桡神经阻滞率为96%,肌皮神经为98%,且证实神经刺激仪较异感法成功率高,我们的研究显示PNS较PAR更具优势,另因神经刺激定位较客观,排除患者因紧张,恐惧等影响医生对异感的判断,从而使阻滞成功率提高[8]。PNS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表明局麻药离各神经分支较近。PNS组阻滞出现时间与以往同类报道相似,本组中神经定位简便,且无需患者配合,与其他研究相比,本实验操作时间较短,可能是因为有助手帮助,阻滞前10 min给予镇静镇痛,节省操作时间,从而使其总麻醉操作时间减少。PNS组完全阻滞率高与其对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高相关。PNS组患者刺激肌皮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而PAR组则采用盲探法向注射,我们认为以神经刺激法定位阻滞该神经更为可靠,精确,虽然PAR组桡神经均被异感定位获阻滞,但PNS组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PAR组,然而,桡神经及肌皮神经位置较深,需要精确定位方可成功阻滞。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与神经粗细,长短以及类型相关[9,10]。研究报道一点阻滞无神经损伤之并发症[2,3,6]。近期文献[11]Selander等用单点注射仅有1.7%发生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拔针与再定位与神经损伤无关,异感所致神经损伤作用亦尚无定论[13],异感可能表示为穿刺针刺入神经组织,并可能增加持续神经损伤的危险,故一些学者建议神经阻滞时不应找异感,但无文献[14]示异感可增加神经损伤无明显相关。PAR组静脉刺伤率明显较高,4例血肿,行局部压迫治疗后缓解。推注局麻药前虽经反复抽吸测试,注射速度也慢,PAR仍各有4例表现出血管内注射症状,提示术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本研究示在应用一点刺激技术时,使用神经刺激仪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起效时间快,神经阻滞更完善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也具一定优越性。
参 考 文 献
[1] Hill DA,Campbell WI.Two approaches to the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loss of resistance to saline or paraesthesia Anaesthesia,1999,47(2):207-209.
[2] 徐旭仲,余微萍,姜爱芬,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调查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辅助作用.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32(3):101-102.
[3] 郭志会,张威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肩部手术20例体会.河北医药,2003,25(4):254.
[4] 蒋如,杭燕南.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0,21(1):47.
[5] 徐仲煌,黄宇光,任洪智,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5):278.
[6] 韩英,李志云,俞国灿,等.微电流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浙江医学,2004,26(5):377-378.
[7] Rucci FS,Boccaccini A,Doni L,Pippa P.The or thogonal two needle technique:A new axillary approach to the brachial plexus.EurJAnaesthesiol,1995,12(2):333-339.
[8] 封凯旋,黄汉江,李军,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浙江创伤外科,2005,10(5):391-392.
[9] 杨邦祥,王儒蓉,赵利福,等.持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附50例经验体会).华西医学,1997,12(4):484-485.
[10] 徐承君,常晶,朱世明.0.75%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治疗偏头痛的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130.
[11] 詹伟建,王宇川,陈华燕.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22(5):548.
[12] 金绍岐,许凤琴,余少芝.髂腹股沟神经皮肤分布区的临诊观察及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1):10-11.
[13] Horlocker TT,Kufner RP,Bishop AT,Maxson PM,Schroeder DR.
篇4
作者:计根林,曾毅,熊利泽,施宇翔,熊东方,徐宁,胡胜,李杰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Abstract】 AIM: To compare the onset time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a multiple point injection for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performed by using two methods of nerve localization: paresthesia elicitation or nerve stimulation. METHODS: Each of the major nerves of the plexus was located by elicitation of a paresthesia (Group PAR; n= 48) or by nerve stimulation (Group PNS; n=48) and injected with 8 mL of local anesthetic solution. Time of blocking, onset, beginning of surgery and total anesthetic period was record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ime recorded in Group PN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PAR (91% vs 76%; P
【Keywords】 nerve stimulator; brachial plexus block; lidocaine; bupivacaine
【摘要】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多点注射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于各点分别注入8 mL 20 g・L-1利多卡因和7.5 g・L-1布比卡因合剂,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 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 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0引言
臂丛腋路单次阻滞为临床广泛使用之技术,操作简便且并发症少. 然而,臂丛腋路单次阻滞极少能阻滞臂丛所有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较低,且其成功率与神经血管分隔定位法无关[1-2]. 多点阻滞法能显著提高臂丛腋路阻滞的效果[3-5]. 虽然神经刺激仪定位单次阻滞的临床效果与“异感法”相似,但可使腋路臂丛多点阻滞成功率明显提高以及起效时间缩短[2,3,6],为此,我们的研究旨在比较2种神经定位方法对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起效时间及其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96例ASAIII级,年龄(22~41)岁,拟在臂丛阻滞行前臂、腕和手部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手术侧上肢既往有神经损害,神经病变不纳入本研究.
1.2方法监测心电图(ECGII)、无创血压(N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阻滞前10 min静脉滴注咪唑安定1 mg,芬太尼50 μg. 随机分为以下2组:异感组(PAR),48例,以诱发异感法定位4条臂丛主支(肌皮、桡、正中、尺). 神经刺激组(PNS),48例,用神经刺激定位仪确定4条臂丛主支的部位. 患者仰卧,臂外展90°,前臂置于仰位,在胸大肌与腋窝交界处触及腋动脉搏动. 两组均以长为50 mm 22号短斜面的绝缘针(stimulplex Braun, Melsungen,德国)定位. PAR组:腋动脉处上方垂直刺入神经血管鞘,通过异感定位正中神经,随后在动脉下方同一水平刺入定位桡、尺神经,喙肱肌表面以麻醉肌皮神经. PNS组方法同PAR组,正中与肌皮在腋动脉上方定位,桡与尺在腋动脉下方定位,刺激阈电流定为0.3~0.5 mA,频率2 Hz,据特定的肌肉收缩定位臂丛神经分支,肌皮神经:上臂收缩屈曲;桡神经:腕和指伸展,正中神经:腕、屈曲,内旋,食、中指屈曲;尺神经示:小指屈曲,拇指内收;定位精确后于各点分别注射8 mL(7.5 g・L-1布比卡因和20 g・L-1利多卡因等容积合剂).
两组中凡3支未能完全定位的患者不纳入本观察组. 阻滞时间指第一次刺入与将其拔出的时间,于阻滞结束后10, 20和30 min,在神经支配区内以针刺法评估阻滞效,若30 min时肘以下所有感觉区域无痛,为阻滞完全,反之阻滞不完善. 潜伏时间指阻滞结束与患者可开始手术的时间,总麻醉时间指实施阻滞时间与潜伏时间之和,阻滞成功率以30 min后患者完全阻滞的百分比表示,对各神经分别也做了30 min时效阻滞效果评估,并观察急性神经损伤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SPSS10.0软件进行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因神经不能全部定位而被排除者,PNS组有2例,PAR组有5例,两组间手术部位、时间及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Tab 1). PNS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总麻醉时间均短于PAR组(Tab 1). 首次阻滞后神经阻滞效果,PNS组完全阻滞率较PAR组比较明显增高(P
表1神经阻滞情况以及操作和起效时间(略)
Tab 1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 and perfomance time and onset time(略)
表2首次阻滞后30 min麻醉成功率(略)
Tab 2Success rate of analgesia 30 min after the primary block(略)
3讨论
腋路臂丛单点阻滞较难使手术所及区域阻滞完善,而多点注射技术使臂丛完善阻滞成为可能.
Baranowski等[6]PNS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72%,肌皮神经为59%,Rucci等[7]桡神经阻滞成功率为76%,肌皮为60%. 本实验桡神经96%,肌皮神经为98%,且证实神经刺激仪较异感法成功率高,异感或PNS对腋路臂丛多点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6]. 我们的研究显示DNS较PAR更具优势,因我们阻滞臂丛神经的4个分支,故本实验能更好阐明多点PNS神经阻滞的高成功率. 另因神经刺激定位较客观,排除患者因紧张,恐惧等影响医生对异感的判断,从而使阻滞成功率提高[8]. PNS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表明局麻药离各神经分支较近. PNS组阻滞出现时间与以往同类报道相似[2,3,6],本组中4支神经的定位简便,且无需患者配合,与其他研究相比,本实验操作时间较短,可能是因为有助手帮助,阻滞前10 min给予镇静镇痛,节省操作时间,从而使其总麻醉操作时间减少.
PNS组完全阻滞率高与其对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高相关. PNS组患者刺激肌皮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而PAR组则采用盲探法向喙肱肌注射,我们认为以神经刺激法定位阻滞该神经更为可靠,精确. 虽然PAR组桡神经均被异感定位获阻滞,但PNS组的桡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PAR组,可能是正中及尺神经较表浅,易被局麻药浸润,然而,桡神经及肌皮神经位置较深,需要精确定位方可成功阻滞.
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与神经粗细,长短以及类型相关[9,10],所以多点阻滞顺序应按其解剖特征依次阻滞,我们认为首次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为最后[2],可提高多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研究报道多点阻滞无神经损伤之并发症[2,3,6]. 近期文献[11]示多点注射仅有1.7%发生短暂神经功能障碍,与Selander等[12]用单点注射相似. 因此,拔针与再定位与神经损伤无关,异感所致神经损伤作用亦尚无定论[13],异感可能表示为穿刺针刺入神经组织,并可能增加持续神经损伤的危险,故一些学者建议神经阻滞时不应找异感,但无文献[14]示异感可增加神经损伤无明显相关. PAR组静脉刺伤率明显较高,4例腋路血肿,行局部压迫治疗后缓解. 推注局麻药前虽经反复抽吸测试,注射速度也慢,PAR仍各有4例表现出血管内注射症状,提示术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本研究示在应用多点刺激技术时,使用神经刺激仪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起效时间快、神经阻滞更完善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也具一定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Hill DA, Campbell WI. Two approaches to the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loss of resistance to saline or paraesthesia[J]? Anaesthesia, 1992;47:207-209.
[2] KoscielniakNilsen ZJ, StensPedersen Hl, Knudsen Lippert F. Readiness for surgery after axillary block: Single or multiple injection techniques [J]. Eur J Anaesthesiol, 1997;14;164-171.
[3] Herman C. Comparison of transarterial and multiple nerve st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axillary block using a high dose of mepivacaine with adrenaline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9;43:398-404.
[4] KoscielniakNielsen Zj, Hesselbjerg L, Fejlberg V. Comparison of transarteria and multiple nerve st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aninitial axillary block by 45 ml of mepivacaine 1% with adrenaline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8;42:570-577.
[5] Paqueron X, Bouaziz H, Macalou D, Labaille T, Merle M, Laxenaire MC, BenRamon D. The lateral approach to the sciatic nerve at the popliteal fossa: One or two injections [J]? Anesth Analg, 1999;89:1221-1225.
[6] Baranowski AP, Pither CE. 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of axillary brachial plexue anaesthesia[J]. Anaesthesia, 1990;45:363-365.
[7] Rucci FS, Boccaccini A, Doni L, Pippa P. The orthogonal twoneedle technique: A new axillary approach to the brachial plexus [J]. Eur J Anaesthesiol, 1995;12:333-339.
[8] VadeBocouer TR, Riegler FX. In defense of the nerve stimulator [letter] [J]. Reg Anesth Pain Med, 1998;23:229-230.
[9] Peter JD. Anatomie et histologie des fibres et des troncs nerveux: effects secondaires des anesthesiques locaux sur les fibres nerveuses. In: Lafaye G, ed. Precis dAnesthesie losoregionale [J]. Paris: Masson, 1994:39-50.
[10] Gaertner E, Kern O, Mahoudeau G, Freys G, Golfetto T, Calon B. Block of the brachial plexus branches by the humeral rout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3 ambulatory patientsproposal of a nerve blocing sequence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9;43:609-613.
[11] Fanelli G, Casati A, Garancini P, Torri G. Nerve stimulator and multiple injection technique for upper and lower limb blockade: Failure rate, patient acceptance, and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J]. Anesth Analg, 1999;88:847-852.
[12] Selander D, Edshage S, Wolff T. Paresthesia or no paresthesia [J]? Acta Anesthesiol Scand, 1979;3:27-33.
篇5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模式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企业内部审计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借鉴民间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将风险导向审计定义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从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出发,并以此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特点。“自上而下”即从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经营战略风险入手,预期财务报表可能的发生,然后确定审计重点,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审计资源到不同风险的领域。对“自上而下”确定的审计重点采取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根据得出的结果再向上追查,然后再对风险评估进行修正,即是风险导向审计“自下而上”的特点。
(二)绩效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根据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合型”绩效审计占多数。目前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是进行绩效审计的方式。在进行的绩效审计项目中,很多的审计项目是有综合目标的,即在一个绩效审计项目中,同时关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绩效标准。
二是绩效审计是以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为目标的。
三是绩效审计的审计成果具有不同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绩效审计报告可能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体现,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满足各类审计项目对审计结果信息的需要,专题审计报告可能对这类需求的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大。
二、开展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
(一)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有可能涉及的方面进行审查,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找出来,寻找提高管理工作效益的路子,从改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作机制、规范决策程序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能较好地促进企业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多是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的一种契约模式。企业审计监督的职责是由企业内部审计负责,在稽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与企业质量绩效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和完善机制,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完善审计职能的需要
审计具有监督、鉴证、评价三个基本职能,然而,这些基本职能是不足以应对社会的房展和企业的需要的,因此,积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不仅能扩展审计的范围,加宽审计领域,而且能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审计的职能。
三、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现状
由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行情、管理层的态度,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风险率和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对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正确评价企业所处行业及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我国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只进行财务方面的审计,对风险导向的绩效审计接触的较少,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少,且风险意识不强,对绩效审计也不重视,加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份完善的普遍适用的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审人员在实务中多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的,这就可能造成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和审计结果不可靠的结果,这些给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不重视绩效审计。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职责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甚至都很少有成体系的制度,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而绩效审计在我国也是仅处于初步试点阶段,应用最多的也仅是政府审计方面,在企业内部审计上很少能得到重视。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模式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其理论及实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是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健全。我国与审计相关的制度只指出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对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进行规定,也就是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由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衡量审计对象标准也就各式各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对相同的审计项目,也会有各种类型的审计标准来衡量,对于不同的衡量标准,结论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怎么选择合适的指标评价标准不是很容易。
三是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技术落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的一种综合评价,需广泛运用管理评审技术、经营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对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的标准文件,再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丰富和过硬,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时往往只是以查账为主要手段,再辅以财务分析和简单的经营分析,对审计项目及其所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等缺乏系统性,造成问题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使得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作用远没有发挥。
四、促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绩效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风险意识,重视绩效审计
风险导向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其自身应该负的责任如何去履行,一般包括审查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顺应市场经济,就不能逃避风险,对企业来说就需要确定风险范围、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而风险导向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就是一条化解风险之路。因此风险的防范就需要企业的所有人员而不仅是领导,都要加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方面的预警,对已露出苗头的风险知道如何应对,对已存在的风险知道如何处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争取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到最好。另外,企业的领导也应该兼顾绩效审计,注重绩效与风险的结合。
(二)不断完善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绩效审计全面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审计对象绩效的高低、优劣是由绩效审计标准来衡量、考核的,同时,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得出也是依据绩效审计标准的。因此,选择好的评价标准和建立合适的参照物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如何确定绩效审计标准,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考现在正在使用的行业标准,由于每个行业的模式和特点都不相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不现实;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自己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三)改进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技术
企业内审人员除了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外,应根据具体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第一,建立一套质量控制流程,并进行不断地改进,让部门所有人员尽可能多的采用。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程序,培训合适的内部审计人员使用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第三,定期评价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以提高内审的效率。此外,企业内审绩效审计在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审计方法方面也应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重视。
(四)树立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当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地位和职权,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可充分值得信赖,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独立性。首先是审计人员要做到的,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审计人员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二是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要想成为一名有胜任能力的的内审人员,对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只要是与内部审计项目有关的知识也要熟悉,后续教育的加强也需要重视,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企业方面,尤其是企业领导应该更新观念,把那种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摆设、是自找麻烦的错误思想摒弃掉,正确认识到风险导向企业绩效审计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文娜.浅谈风险导向型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1.
[2]黄艳蕾.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D].企业技术开发,2013.
[3]邓娇艳.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篇7
国际绩效审计由最初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3E”发展到现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中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从效益审计开始,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与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建立绩效审计体系,到目前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系。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是一个阶段式的发展,虽然在逐步和国际接轨,但是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距离经济性、效率型、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目标还很远。中国绩效审计和国外相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对于绩效审计有不同的看法。但国内学者大都认同《利马宣言》中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这是对当局政府的审计。中国审计法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也做了简明的定义,就是对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者国有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二、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在推进绩效审计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绩效审计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经济利益,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绩效审计的后续工作没有做出长远的考虑,处罚力度不够。政府绩效审计在实际执行中缺少保障体系,财务审计是审计署的主要工作。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引进国外理论,理论先于实践。自中国审计制度恢复以来,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审计,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审计署的审计绩效报告过于重复审计成果,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方面应该公布出来,有益于民众了解在使用预算资金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并看到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笼统的给出一些建议的总数。
2、缺乏系统性的绩效审计体系。
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目前也没有精准掌握绩效审计的理念,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其使用的审计方法也落后于西方国家,没有建立真正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体系。而且现行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也不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借鉴的理论不健全,绩效审计实践缺少契合的理论作指导。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其耗费的审计资源更多,质量要求更高。但就人力资源来讲,绩效审计不仅需要更多的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和素质要求更高。绩效审计要求不仅具备财务、法律、战略、管理、评估、工程等专业知识,还要更好的领悟国家政策,以中立的态度评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业绩。但是当前政府审计人员中符合型人才不足,有些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去执行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意识有有待提高。
三、政府绩效审计完善路径
1、积极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政府绩效审计源于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政府绩效审计实际是代表社会公众在监督政府对公共资源或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增强绩效审计人员为人民服务和监督政府公共资源运用的意识。总结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把现行的财务审计向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大范围的政府绩效审计转变。同时完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为绩效审计提供有效的保障。
2、健全政府绩效审计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由监督型转向服务型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求的提高,政府也越来越关注自身风险,未来的研究应当系统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框架。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于政府审计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迫在眉睫。在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和方式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政府审计工作中,政府应培养具有专业绩效审计技能的绩效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强绩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感,提高其对政策水平的领悟感。大力招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审计人员的结构,提高绩效审计队伍的能力。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绩效审计 经验 借鉴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于7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 (Performance Auditing)统一名称。在这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入。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
近年来经济、和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
1.定位明确
澳大利亚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审计长法1997》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还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内涵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3E),这就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所以,绩效审计中“三E”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机械地割裂。
3.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泛
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议、审计联合委员会、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和其他政府部门意见以后确定的。在实际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政府管理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从审计内容的侧重来看,或关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即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4.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并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和审计长讲话等,因此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二、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1.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没有把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种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状况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2.在我国的实际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从绩效审计的字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没有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因此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一般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没有能从“三E”的角度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这是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的基础。
3.在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的方面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4.以我国审计工作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涉密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这方面,我国深圳市审计局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了许多有效、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如: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我们最关键的是要与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进行并制定规范,加强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培训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1]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7月1日.
[2] 《世界审计史》,文硕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篇9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提供内外部条件,并且给政府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在萌芽的状态下,即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发展不足,不能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很好的内、外部条件,给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政府绩效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
1.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含义。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包含对政府的绩效审计,制约和抵制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这两种因素既对立又统一。
2.政府绩效审计的假设。我们必须承认,未经论证就开始的阶段永无止境。可见,假设是不能实现的真理,必须要承认如果没有出现论证就不会出现研究政府的绩效审理理论体系,政府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客观的,被审计单位可以进行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的审查能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提高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提高审计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技术,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能力的处理技术,提高专业指导的能力,充分肯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升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促进业务人员的发展。因此,业务人员的素质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备审计和数学等多种综合学科的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首先,政治环境的核心是一国的政治制度,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满足政府绩效审计需求,可以减少违法乱纪造成的低效浪费,审计状况好时,审计人员不会出现或者是业务上的问题,政治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良好的政治制度的体现。落实政府绩效审计提出的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资金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联系我国公共资金管理状况以及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状况,并且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当前,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产生深远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指绩效审计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法律奠定的基础。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绩效审计标准规定、绩效审计结果规定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和具体的措施,主要是指政府的资金和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对政府的公共资金管理现状进行协调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推广。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
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政府绩效审计本质的控制方式。首先,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及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看,政府绩效审计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使监督行为。政府行为是政府具有三者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者共同作用,这三者主要联系成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性。其次,从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要控制政府各项活动,控制项目的发生,事后评价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控制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政府的绩效主审计本质上是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肯定,也是政府对绩效审计的一种控制,政府绩效主要是产生在审计结果之上,政府审计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各项活动控制,政府利用监督手段对公众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三者源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
(四)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1.政府绩效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取决于现实社会和社会需要两个层面,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审计人员或者委托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所得,审查和评价是审计单位期望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和效果性目标上。
2.政府绩效主要是审计机构的人员和审计人员主要是根据审计人员与委托人的要求,将审查与评价做到审计单位所预计的理想效果上,主要是将当前的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审计的主要实现目标,将效率性和主要的效果进行协调发展。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理论研究者都知道,给一个事物下准确的定义相当困难,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概念:管理者必须要对管理当局的决策,全面的贯彻落实,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包括对投资决策和组织架构等进行全面的统计,组织结构的决策和人事决策,市场决策等。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属于基础数据,决策的数据和决策的理论作为重要的依据,只有将政府的绩效审计概念全面的引入决策理论的结构中,促进政府绩效审计概念的落实。将政府绩效审计概念引入政府管理体系中,本身就意味决策程序比决策方法更为重要。第三,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对应的概念,但是由于管理控制的权限更宽,它主要包括的要素有时称作“行政管理控制”。第四,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的标准。绩效管理的标准是相对的,如果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或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那应该是首选。
(六)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
政府绩效的审计标准主要是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确认绩效审计的可行性,实现绩效审计目标。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必须要遵守这项规范,实现绩效标准。
三、结语
政府机关负责人需要落实政府绩效提出的规章制度,安排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政府资金需要和各个经济要素共同发展,联系当前的公共资金管理状态对政府的企业生产经营现象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协调当前的国际关系对政府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调控,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统筹绩效审计的标准,绩效审计的结果等,落实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改进政府的审计环节,为政府的发展提供经济要素,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调控,包括绩效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标准和绩效审计的结果最后由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31-134.
[2]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22-125.
篇10
关键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82-04
一、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枢纽,是现代审计的主流。在人民银行系统开展人力资源绩效审计,对促进节约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履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人民银行在2005年内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央行的运用,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以来,一些分支机构就开始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选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核心理念,结合人民银行的履职目标和业务特点,从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四个层面,尝试建立起一套完整、合理、操作性相对较强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期对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绩效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做一些探讨。
二、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对基层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绩效审计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并且使得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构建人力资源绩效审计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绩效审计。从指标的选取、划分都依据人力资源绩效审计发展规律,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都是真实及有效的,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及可信度。
(二)系统性原则。整个指标体系由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又有相应的指标构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全面性原则。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覆盖的领域较广,包含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管理、招聘与甄选、薪酬与劳资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激励等方方面面。因此,指标设计应从整个人力资源绩效审计内容出发,保证所选指标全面地包含诸多因素所反映的信息。
(四)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原则。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在微观效益方面,主要考察行政运转成本、内部控制、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有效性;在宏观效益方面,主要考核人民银行系统重大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到位,决策执行结果如何,产生的社会效益如何。
(五)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都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开展人力资源绩效审计需充分注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审计评价的科学性。
(六)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原则。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追求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必须以其财务收支数据与业务活动数据的真实、合规为基础,可以说,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是传统审计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除上述六大基本原则外,在数据筛选和处理上,也会考虑其可操作性及完整性,使得整个评估指标体系更有实际操作意义。
三、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指标设计
为确保实证结论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以人民银行某地区中心支行为例,选取2003年-2012年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本文从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四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
(二)实证分析及评价
根据选取的影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因素,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spss根据特征根选取了4个公因子(如表2所示),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619%,所提取的四个因子能够解释所选的影响人力资源绩效审计的15个变量。为得到更准确更方便地解释因子,我们对变量使用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得到的因子累计贡献度为90.619%。通过旋转,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得因子能够更好地解释所选取的影响人力资源绩效审计的变量。从碎石图(见图1)中也可看出第一个公因子相对其他因子较高,所取4项主因子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因子选取后,利用主成份法计算各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初始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得出表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用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通过表3可以发现,第一公因子X1(人力资源人均总成本)、X2(人力资源人均福利成本)、X3(本科以上学历职工比例)、X4(教育与宣传活动开展次数)、X5(职工满意度)对其他变量都有较大的载荷,并且载荷均在70%以上,我们将第一公因子定义为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F1);第二公因子在X6(人员增长率)、X7(中级以上职称职工比例)、X8(科级干部职位匹配度)上的载荷较大,充分反映了人力资源质量情况,所以定义为人力资源质量因子(F2);第三公因子在X10(人均培训费用)和X12(社会爱心捐助、慰问活动次数)上的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情况,定义为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因子;第四公因子在X13(离职率)上载荷系数高达0.926,充分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所以定义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因子。
为考察某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情况,采用回归方法由spss输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4),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由因子得分矩阵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070X1+0.132X2+0.111X3+0.126X4+0.126X5-0.019X6-0.022X7-0.041X8-0.237X9-0.086X10
-0.071X11-0.144X12+0.055 X13 -0.267X14+0.098X15
F2=0.003X1-0.009X2+0.053X3-0.085X4+0.061X5+0.359X6+0.234X7+0.478X8+0.067X9+0.057X10
+0.083X11-0.109X12 -0.231X13+0.005X14-0.076X15
F3=0.161X1+0.026X2+0.036X3+0.054X4+0.012X5-0.035X6-0.077X7-0.071X8+0.199X9+0.332X10
-0.178X11+0.497X12-0.012X13+0.342X14-0.030X15
F4=-0.144X1-0.010X2-0.038X3+0.069X4-0.092X5-0.061X6+0.223X7-0.249X8-0.076X9-0.014X10
-0.046X11+0.038X12+0.635X13-0.037X14-0.356X15
按照上述因子得分系数函数,可以计算人民银行某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评估指标因子综合得分,实现对各年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因子综合得分表达式如下:
F综合=0.54824*F1+0.18397*F2+0.09654*F3+0.07744*F4
(三)实证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得出的综合得分函数,将各年度对应的指标值代入,计算可得出人民银行某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情况得分和排名(如表5所示)。
通过计算综合得分并进行各年度排序,可以发现一个健全完备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是由健康规范的工作环境和薪酬管理、较高的人力资源质量、合理的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以及高效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绩效审计与这四个因子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03-2012年,该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发展带动下,逐步趋于优化。2004年由于受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因素影响,所以综合管理情况排在2003年之后。近年来,在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及人总行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该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同时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在央行改革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从具体数值来看,综合得分大于0的年份仅有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4个年度,说明该地区中心支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不同年份间得分差异显著。因此,在今后时期内,该地区中心支行应当本着统筹兼顾发展理念,确保在当前跨越式发展时期在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从工作环境及薪酬管理因子评价来看,2003年-2012年得分呈有序攀升态势,2012年因子得分达到1.823,位居排行榜首,说明该地区中心支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也充分论证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绩效审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管理支撑。
2、从人力资源质量因子评价来看,2003年和2005年排名居于第一、二位,说明以上两个年度的人员增长、科级干部职位匹配以及中级以上职称比例普遍较高;2004年和2012年因子得分分别为-2.5和-0.43,排名处于末端。2004年得分较低主要受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因素影响,2012年主要受人员辞退率高、科级干部职位空缺明显、中级以上职称比率较低等多重因素影响,亟待进一步改善和健全。
3、从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因子来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得分位于前三位,反映出了该地区中心支行在三个年度分别向四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进行社会爱心捐赠,慰问特困职工以及职工职业培养投入较多,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效果明显。2003年和2012年因子得分排名处于后两位,说明两个年度的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有待加强,应合理加大职工职业培养及社会爱心捐赠和慰问力度,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央行良好品牌。
4、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因子来看,2003年、2010年得分分别达到1.430和1.055,利用效率较高。2007年和2011年由于受离职率较高因素影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人们的思想在新领域中往往也是最活跃的。主成分分析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多元数据的强有力工具,能将复杂的数据简化为互不相关的几个因子,挖掘出直观有用的数据。审计人员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进行审计时,可全面地选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各指标的有效信息进行简化,从而避免指标选取不全面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大大节省审计成本和审计资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面临的困境。主成分分析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2):37-40。
[2]曲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展望[J].国际商务财会,2013,(11):88-93。
[3]徐建平.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绩效审计初探[J].西部金融,2009,(3):66-67。
[4]许彤.论绩效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实践选择[J].华北金融,2012,(11):27-30。
[5]周翔等.关于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2,(10):59-63。
The Discussion on Build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Performance Audit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 Grassroots Central Bank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LI Honglin 1 CUI Zhirui CHENG Qian WANG Liang 2
(1 Urumqi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Urumqi Xinjiang 830002
2 Turp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Turpan Xinjiang 838000)
- 上一篇:师德专题教育学习总结
- 下一篇:光化学烟雾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