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3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篇4
【关键词】 居民死因; 死亡人数; 死因统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1
居民死因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摸清本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现对65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 本区近几年上报的死亡人数。
1.2 调查内容 收集本区近几年户籍人口中死亡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年龄、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职业、发病日期、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分析 临床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资料采用ICD-10进行编码。
2 结果
2.1 男女死亡情况 户籍总人口数277 238例,其中男性165 118例,女性112 120例。总死亡人数651例,总死亡率为234.82/10万;男性死亡人数445例,死亡率为269.50 /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例,死亡率为183.73/10万。
2.2 主要死因及顺位 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表1 煤电公司死因回顾调查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死因 男(例) 女(例) 合计(例) 顺位 构成比(%)
循环系统疾病 147 84 231 1 35.48
肿瘤 128 52 180 2 27.65
呼吸系统疾病 74 29 103 3 15.82
损伤和中毒 56 17 73 4 11.21
消化系统疾病 14 8 22 5 3.38
泌尿系统系统 12 4 16 6 2.46
内分泌疾病 8 7 15 7 2.30
不明原因 5 5 10 8 1.54
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9 0.15
2.3 居民恶性肿瘤统计分析为,肺癌死亡59例,男43例,女16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肝癌死亡32例,男23例,女9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胃癌死亡16例,男13例,女3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三位;其次依次为肠癌死亡12例,男7例,女5例;卵巢、宫颈癌、乳腺癌死亡10例;食道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死亡分别为8例和7例,均为男性;胆管癌死亡5例,男3例,女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5例,也均为男性;其他死亡26例,男19例,女7例。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接触致癌因子机会较多有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期望寿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经济负担。
3 讨论
3.1 提高男性公民的健康水平 从医院死亡病例性别分布结果可以看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在社会上所从事的职业社交活动比较多、生活压力比较大同时又有抽烟和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对男性公民要合理疏导心理,缓解生活压力,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1]。
3.2 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 本文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力劳动减少,社会人口老龄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要对民众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保护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2]。
3.3 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损伤和中毒是病例死亡的第4位死因,进一步统计表明,其中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伤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由伤害造成的死亡也有所增加[4]。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违章违规行为的增加,使得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又以男性为主。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驾驶员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提交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降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病率[5]。
参考文献
[1] 孙晓凯,刘荣海,李峰.盐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其疾病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15-18.
[2] 徐忠琴,张爱红.2010年如东县居民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55-56.
[3] 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4] 袁晓翔.1997-2006年某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7):356-357.
篇5
关键词 龋病 学龄期儿童 健康教育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47-03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257 school-age children
WANG Liweng
(Zhua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school-age childre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seven pupi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nd the other 129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The cognition of oral hygiene remarkably increased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caries was much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43.75%)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79.07%). The caries filling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60.87%)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50.73%). Conclusion: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rate of school-age children overall and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behavior.
KEY WORDS dental caries; school-age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oral hygiene
龋病为世界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龋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而且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2]。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跟踪研究,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对学龄期儿童龋病的防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1所中心小学2003年9月1日-2004年9月1日出生的汉族学生,整班抽样,实验组128名(男72名,女56名),对照组129名(男72名,女57名)。两组性别、年龄、家庭环境和居住地区基本相似。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或灯光照射下,使用口镜、探针对受检者全口牙齿逐个进行检查,由专人记录。
1.3 干预方法
实验组:①社区医师对儿童进行口腔卫生宣教;②教会儿童正确刷牙;③向儿童家长宣教,讲授口腔保健知识。
对照组:仅儿童接受口腔卫生宣传。
1.4 观察指标
为患龋人数、患龋牙数、患龋率、充填率、龋均,以及干预前后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正确率、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的变化。
1.5 疗效评判标准
按照2010年3月第五版《口腔预防医学》教科书中的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3]。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口腔卫生行为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刷牙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刷牙次数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家长口腔卫生知晓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口腔卫生认知调查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前除了“刷牙可防龋”一项知晓度较高,其余各项知晓度均很低(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龋患调查
干预前两组龋病率基本一致,龋均差异不大;干预后实验组龋病新发病率为43.75%,对照组为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44,P
3 讨论
龋病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而且,由于牙面窝沟间隙和隐裂存在,极易患病。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机体需要钙量增加,如果营养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患龋率增加,且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儿童龋病早期预防、早期检查、早期治疗,有很好效果。
本次调查表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牙病简单易行、花费少,效果理想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达到知信行的效果[5],能有效地提高学龄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知晓率[6],是促进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乳牙长齐后,家长应培养儿童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形成,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做到有效刷牙。选择儿童专用含氟牙膏以增强牙齿的结构,预防龋齿,但长期过量使用会造成氟牙症。尽管儿童可以在刷牙后较好吐出牙膏,但较难把握安全用量,因此需要家长指导。由于儿童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
定期进行口腔疾病普查普治。口腔健康检查每隔半年检查一次,直至12~14岁后每一年检查一次。建立社区口腔预防保健记录卡,使医生能详细了解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对于龋病高危儿童将其作为重点防护对象,定期检查治疗,并给予预防性充填。
我们的研究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儿童的口腔保健行为,同时提高家长对口腔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明显降低儿童龋齿患病率,提高充填率。本试验可能存在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不够长等不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邢海林, 陈莲芬, 王绍萍. 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7): 1588, 1483.
[2] 李柳茵, 梁少林, 韦雪香, 等. 3~4岁儿童龋病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0): 231-232.
[3] 卞金有. 口腔预防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7
[4] 王现明, 孙丽霞, 王小玉. 海口市集体幼儿及家长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5): 842, 854.
[5] 施榕. 社区预防与保健[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15.
篇6
注重绪论的讲授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和兴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上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得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2]。
绪论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将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分别讲解。我们联系实际,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查阅资料,讲授大量与人类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营养学和卫生学知识。如近些年被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疯牛病、禽流感等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内保健食品的混乱现状等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改革教学手段
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效地缩短了学习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授课内容更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而传统的板书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显示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教学,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我们刻意将讲授的知识贯穿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并引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授肉毒梭菌的病原性,还联系肉毒毒素的在美容医学上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但使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授《食物中毒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与如何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调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如何开展现场调查?如何确定中毒食物的致病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开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综合性实验主要围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问题,我们开设膳食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这些实验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常用实验技能的培养,如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③结合具体实例对课程的重要理论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一些枯燥但具有很强理论性专业知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往往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我们力求在实验课中选择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实验对象,如:在《食品中总氮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我们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日常食用的牛奶、奶粉、黄豆、猪肉等食物作为检测对象。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及实验课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还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食品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食品的加工工艺,实验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于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我们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探索教与学中的新方法,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对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未来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 滁州学院学报. 2011,13(2):127-128
篇7
合校后的专业调整和隶属关系的变化对医学信息教育产生的冲击是直接的,当然也是暂时的.我们对于医学信息教育的前景曾有过沮丧和迷茫,但通过及时调整和正确决策,使我们逐渐摆脱了合校之初“求生存”的窘状,“促稳定”、“谋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主旋律。2005年3月,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医学信息学》[7];2005年7月,在长春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高等医药信息教育二十周年暨全国医药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随后由吉林大学医药信息学系牵头,联合国内开展医学信息教育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医学信息教育专业学组。合校以来,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迈出了艰难但却踏实的第一步,医学信息专业和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为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创造了进一步的空间。“内修外联”是这一时期我们采取的主要策略。所谓“内修”,即在学院内部苦练“内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学历层次上提升自己;所谓“外联”,即充分利用合校后的政策和条件,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如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紧密合作,锻炼队伍,提升实力。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沟通渠道,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发展:学科建设是基础(2005-2011年)2005年1月,学院机构调整,组建医药信息与卫生管理学系。整合后的学系除信息管理与系统本科专业外,增加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卫生事业管理与医药信息管理资源整合,开创了“一体化”学科发展的新格局[8]。以此为学科建设平台,通过设置卫生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和2009年,吉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先后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和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2009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2011年4月,医学信息学被列入吉林大学“十二五”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9月,自主申报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获教育部批准备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医学信息学博士点,2013年将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借助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开展医学信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学科引航”是这一时期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从借用学科资源(图书馆学、情报学)整合学科资源(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自主申报博士二级学科(医学信息学),完成了从传统文献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医学信息学的学科演变,初步实现了医学信息学科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春色关不住”我们相信,吉林大学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点的建立将成为医学信息教育和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评述
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个人发展是如此,学科建设更是如此。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40余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写教材、着作等20余部,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或全国性学术会议50余人次,作专题学术报告10余人次,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成果奖10余项。此外,我们通过教师“博士化工程”,利用2000年合校后吉林大学对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为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目前,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占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预计2-3年内,教师队伍将完全实现博士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本学科有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重视并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派出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多名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学习,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保持学术联系。谋划在先,运筹在前唐代思想家韩愈曰:“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意思是说多思考,善谋划有利于成功,反之则易导致失败。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如此,需要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成员认真谋划和思考,只有运筹帷幄,才能行之成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功能,学科建设是实现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和关键。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要素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状况从根本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及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以学科方向为基础,以基础建设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梯队建设为关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本校特色,因为不仅仅需要加大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更需要也更值得花力气去建设有特色的学科。但关键是如何把医学信息学的“特色”挖掘出来,阐述清楚,让学术界广泛认可和接纳。在这方面,我们在学科发展规划中从学科发展现状、基本判断和主要问题、学科发展目标和整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实施对策等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规划了未来学科发展“蓝图”。例如,我们在学系《“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整体思路、主要发展指标、主要任务和具体实施对策等,并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学院“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2011年,我们组织申报的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在吉林大学“十二五”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遴选中从参加遴选的19个学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自主申报博士点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物权》)。只有谋划在先,运筹在前,才能实现学科发展目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十二五”期间,医学信息学领域机遇众多。如何把握机遇,并使其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转化为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动力的机遇有以下5方面。一是社会牵引力。学科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源于强烈的社会需求,医药卫生职业岗位对医学信息和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医学信息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外源动力。二是政策推动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使得长期以来未能被人们关注的卫生信息化问题被正式纳入新医改施政纲领性的政府文件之中,医药卫生信息化成为实现新医改目标的八项重要支撑条件之一。三是技术支撑力。近半个世纪以来,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医学信息学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环境,驱动学科理论方法、思想观念、工作模式、服务手段发生巨大变革。四是学科竞争力。医学信息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促进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但医学信息学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渗入其它学科之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进行学科创新,才能推动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自我发展力。目前,我国医学信息事业在国家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许多经验,但理论研究薄弱,需要建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形成医学信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9]。上述5种力共同构成了医学信息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凝聚形成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合力。
未来展望
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吉林大学医学信息学科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早期医学图书情报教育,逐渐发展到合校之后通过学科专业的整合以及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置卫生信息管理相关研究方向,再到2011年成功申报自主设置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点,逐渐形成了“本—硕—博”和博士后士人才培养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实现了“十二五”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这里,我想引用5年前我在《医学信息学》教材的前言中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医学信息学未来发展的期盼:“医学信息学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本专业的学生和一切有志于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同行们提供一个可以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站在这个阶梯,展现在您眼前的将会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那里有绿油油的庄稼,有金黄色的果实,当然还有更多尚未开垦的肥沃的土地。我们对于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篇8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
艾滋病( 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 HIV) 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1]。我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虽然减缓,但疫情已从高危人群扩散至一般人群,并且流行和传播模式的多样化对防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2]。流动人口是中国社会的一群特殊群体,该人群基数大[3],具有年轻力壮,旺盛,远离家庭,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等特征,极易发生高危。据张巧红等[4]学者报道,流动人口HIV感染率高于总人群感染率,已成为HIV病毒传播的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是现今艾滋病主要预防措施之一,具有易实施、适用性好、较经济等特点[5]。在流动人口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流动人口防艾意识,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6]。本研究对某市3家电子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的选取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我市范围内抽取3家电子厂,对其在职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干预,排除标准为:(1)拥有本市户口的在职员工;(2)年龄65岁者;(3)不能完成整个健康干预过程者。本研究中,所有纳入的预者都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2干预方法
干预前,在电子厂负责人的协助下,召集外来职工,发放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当场回收,文盲采用询问调查方式。然后,对目标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干预,每2个月1次,共3次,使其对艾滋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在工厂进行展板宣传,定期播放音像制品,向职工发放印有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册、纸巾、台历等,并且提供热线咨询电话。干预后,采用与干预前相同调查问卷,对外来职工进行调查。
13调查问卷
参考2012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7],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设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主要分成5个部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政策,对待艾滋患者态度以及行为改变,包含22个条目,全部为选择题。
14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录入有效的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有效问卷
本研究在3家电子厂中,干预前发放802份问卷,回收7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干预后,发放796份问卷,回收7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
22人口学特征
干预前调查770人,其中男性405人(526%),女性365人(474%);年龄在19~48岁之间,平均年龄28±673岁;汉族734人(953%);初中学历人数占比例最多,有505人(656%),其次是高中学历137人(178%),小学及以下有105人(136%),大专及以上只有23人(30%)。
干预后调查738人,其中男性396人(537%),女性342人(463%);年龄在19~41岁之间,平均年龄(27±565)岁,汉族702人(951%);初中学历人数占比例最多,有481人(652%),其次是高中学历134人(182%),小学及以下有101人(137%),大专及以上只有22人(30%)。干预前后人口学特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前,务工人员对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分布不均。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42%~887%。对于非艾滋病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共餐、共同劳动)知晓率为220%~697%,不少人认为蚊虫叮咬能够传播艾滋病。对于能减少艾滋病传播措施的4个条目,答对率为467%~691%,值得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只有490%。经健康教育干预后,务工人员对于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答对率升高,为694%~932%。各条目干预前后差异的比较P
24国家对艾滋病感染者政策
2003年, 我国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本次干预前的调查结果发现,目标外来务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国家政策认知率为253%~362%,见表2。整体认知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四免一关怀”政策没有概念。经过3次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干预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对该政策的认知水平大幅度升高,认知率为692%~741%。各条目干预前后差异的比较P
25对待艾滋病人态度
干预前,被调查者对于“愿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从前一样交往”以及“同情和安慰得艾滋病者”占有效调查者人数比例较低。经干预后,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增多,比例升高,干预前后差异显著。见表3。
26行为改变
健康教育前后外来务工人员“近3个月是否与商业者发生”以及 “近3个月是否与固定发生”变化不显著,P>005。而干预后,安全套的使用率升高,差异显著,P
4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被调查者务工人员对各条目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分布不均,对于常见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垂直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不能够传播艾滋病等知识比较陌生,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较低,徐晓燕等[8]研究也有相类似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只有大约1/3的人知晓,低于霍伟等[9]的研究。这可能与被调查文化程度低相关,本次受访者超过半数为初中学历,该人群文化程度低,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途径窄[6],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弱,知识接受能力不强,袁青等[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文化程度偏低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这非常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
健康教育干预后,受访者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 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说明此次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对于艾滋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有文献[11-13]也指出,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促使流动人口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有效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提高其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从而自觉采取安全健康行为,尽可能减少HIV/AIDS的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过将近半年的宣传教育活动,电子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所改善,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和从前一样交往,高于徐晓燕等[8]研究,但是,有接近半数的职工仍然对于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心理,不能同情和安慰艾滋病患者。说明转变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的态度依然任重道远。
流动人口年轻力壮,对性的需求高[14,15],本研究目标人群经过健康教育后,对于商业性或者固定性改变不明显。发生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升高,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但是,总体上发生过程中,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并不高,可能是与流动人口的习惯,安全套的价格偏高以及取用不便相关,提示我们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仍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主动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差,对艾滋病认知水平不高,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少,防控意识薄弱。对流动人口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认识,熟知国家相关的政策,减少对艾滋病感染的歧视,形成主动防控艾滋病的意识,改善性过程中的行为,这对于减少我国艾滋病发病率,降低艾滋病社会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寿.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中国卫生统计,2013(3): 357-361.
[2]黄仕彪.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 河北医学, 2014(9): 1575-1577.
[3]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1): 151-155.
[4]张巧红, 傅继华,吕繁.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 预防医学论坛, 2006(2): 216-218.
[5]赵二江等,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 现代预防医学, 2012(7): 1597-1599.
[6]张丽花,乐汉娥.武汉市~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14(3): 299-301.
[7]2012国家哨点-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12).
[8]徐晓燕.外来务工人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2006(3): 208-210.
[9]霍伟,姚晓明.石家庄车站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医学动物防制, 2011(4): 345-350.
[10]袁青.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实用预防医学, 2011(3): 548-550.
[11]韩英.苏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及预防知识的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 2013,22(11): 37-39.
[12]张满文.忻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3): 313-314.
[13]Angadi MM.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knowledge regar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J Indian Med Assoc, 2013 111(1): 28-30.
[14]戎志东.民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防治的健康干预效果.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1): 55-57.
篇9
通过对288例经结石分析仪确诊为草酸钙结石的患者的九大类食物及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热能推荐比例相比较,发现调查对象膳食中奶类、蔬菜、肉类、蛋类、豆类、油脂类摄入量偏高,水果摄入量偏低,蛋白质、脂肪摄入较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调查结果为今后制定更为精细化、个性化的饮食处方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处方的制定中引入中医食疗,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饮食;草酸钙;中医食疗
为了解结石患者膳食营养状况,并对其膳食机构提出合理建议,现对288例草酸钙结石患者的膳食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门诊及病房288例草酸钙尿石症患者,结石标本(手术取石或药物排石)均经红外光谱结石分析仪分析确定,并且均在杭州地区生活5年以上,并排除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食物摄入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等;食物摄入情况是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将食物分成谷类、奶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鱼虾类、豆类等9类进行询问,记载1周的食物摄入情况取平均值计算每人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并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总能量。
1.3 评价标准
各类食物的推荐摄入量 按照“平衡膳食宝塔建议不同能量膳食的各类食物参考摄入量(g/d)”(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288例患者中,男性108例,占37.5%,女性180例,占62.5%。年龄21~65岁,平均38.2岁。
2.2 尿石症患者膳食构成
调查对象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奶类、蔬菜、肉类、蛋类、豆类、油脂类摄入量偏高,水果摄入量偏低。以上各类食物与推荐摄入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草酸钙结石患者各类食物每日人均摄入量(略)
2.3 热能来源比例
三大产能营养素热能比例与推荐比例相比,蛋白质、脂肪摄入较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详见表2。表2 三大产能营养素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
产能量及其占总能量比例(略)
3 讨论
调查发现许多草酸钙结石患者的膳食结构不甚合理,具体表现在:①奶类、蔬菜、肉类、蛋类、豆类、油脂类摄入量偏高,水果摄入量偏低。②三大产能素的功能比例失调,碳水化合物功能比偏低,脂肪供能过高,高达40.5%。③蛋白质摄入量过高,平均达到82.4g/d,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中度体力劳动的成年男性每天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80g/d,成年女性为70g/d,随着劳动强度的降低,摄入量也更要降低。
部分调查对象合并有代谢综合症等情况存在,故主观上多强调主食的控制,常用肉、蛋、奶、蔬菜来代替主食以尽量减少米、面等主食的摄入,忽视对油脂类的摄入,并且在调查中发现该批患者对奶类、豆类、肉类等高蛋白食物有偏爱,在每日膳食所占比例中较高。
饮食因素可以促进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是泌尿系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关膳食因素与泌尿系结石发病关系的研究报告较多,Heller等[1]研究观察,低草酸和高钙的饮食5年,泌尿系结石的年发病率可从3.1%降到1.1%。刘峻等[2]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显示高蛋白膳食、高嘌呤膳食是肾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钙膳食与肾结石发生呈负相关。研究亦表明饮食和营养可导致尿中成分的变化,是尿石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3],尿液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是尿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对尿石的形成或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的理论,从中医整体观核心思想出发,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利用药食同源,例如海金砂冲泡代茶饮、核桃大米冰糖煮粥食、清拌木耳润管道等被多年经验证实为行之有效、操作简单、标本兼顾的食疗方,为泌尿系结石的饮食防治开辟了一条较为理想的中西医结合途径。
参考文献
[1]Heller HJ,Doerner MF,Brinkley LJ,et al.Effect of dietary calcium on stone forming propensity[J].J Urol,2003,169(2):470474.
篇10
[关键词] 氟化泡沫;龋齿;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094-03
龋齿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幼儿、学龄前儿童患了龋病不仅会出现牙痛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还会影响恒牙的萌出[1-2]。同时龋病还是一种不可逆的龋蚀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入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患率的下降完全取决于预防[3]。局部用氟化物是一种有效的防龋方法,既往常用的氟化物有含氟牙膏、氟保护漆、氟化凝胶等,而氟化泡沫是美国9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防龋剂。我院于2008年3月~2010年11月在南宁市20所幼儿园应用双盲、群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学校干预试验,评价每半年专业使用1次氟化泡沫对儿童乳牙的防龋效果,为氟化泡沫的推广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有条件相当的南宁市20所幼儿园2007年9月~2008年3月新入园的3岁的2 832名儿童被纳入到3年的临床研究中,将所有儿童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1 435名,其中,男752名,女683名;对照组共1 397名,男710名,女687名,两组儿童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08,P = 0.400 > 0.05)。所有儿童均为同地区生活,饮用统一标准本地的生活用水。
1.2 操作方法
试验组每半年专业应用1次氟化泡沫,对照组每半年应用1次不含氟泡沫,3年共用6次。两组试验产品均由北京鑫源恒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外观包装一致,仅能通过包装瓶上的标记不同加以鉴别。所用的氟化泡沫浓度为0.6%,pH为3.0~3.8。在使用氟化泡沫和安慰剂前,不给受试者进行专业的牙齿预清洁。具体操作过程为:①将泡沫置于大小合适的上下泡沫托盘中,用量不得超过托盘容积的三分之一,总量0.6~0.8 g;②将含有泡沫的上下托盘分别轻柔地放入口腔中,嘱其轻咬使泡沫布满整个牙面和牙间隙;③在操作过和中,要求儿童端坐,头向前、向下使口内混合液流入到可回收的塑料治疗盘中,减少儿童对泡沫的吞咽;④将泡沫与牙列接触4 min后取出,嘱儿童吐出残留的泡沫混合液至少1 min;⑤嘱儿童治疗后保持30 min不漱口、不饮水、不进食以保证药物效果。
1.3 调查方法
在基线时间和每2次泡沫护齿后,由专业的儿保医生对所有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检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公布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为标准。检查采用单盲法,记录实验组、对照组牙齿患龋人数、牙数情况,检查医生不知道实验对象分组情况。同时,记录两组在使用氟化泡沫或安慰剂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急性氟中毒、集体癔症、误吞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随访完成情况
3年后,试验组1 109名儿童,其中,男582名,女527名;对照组1 115名,其中男567名,女548名,完成了本项研究,两组完成随访儿童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90,P = 0.442 > 0.05)。两组的随访完成率分别为77.28%和79.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691,P = 0.101 > 0.05)。
2.2 基线时间两组的龋齿患病率比较
基线时间两组龋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29,P = 0.428 > 0.05),见表1。
2.3 两组1、2和3年后较前1年时新增龋率对比
护齿1年后,2 224名受试儿童新增龋患病率为13.94%(310/2 224),其中试验组新增龋患病率为11.09%,对照组新增龋患病率为16.77%,两组新增龋患病率经χ2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14.954,P
2.4 两组1、2年和3年后较基线时间新增龋率对比
护齿1、2年和3年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新增龋率的率差分别为5.68%、10.02%和16.88%。率差的增大表明随着氟化泡沫护齿次数的增多,氟化泡沫防龋的效果越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发生误吞23例,对照组发生误吞2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急性氟中毒和集体癔症。
3 讨论
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生是细菌、饮食、易感的牙面和唾液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卫生部把儿童龋齿的防治列为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龋齿与年龄的关系密切,在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活跃值,3岁后开始上升,6~8岁达高峰,以后因不断被替换,乳牙龋逐渐下降[4]。因此预防儿童龋病的关健在于家长早期的防龋意识、有效的饮食管理、正确的刷牙方法及科学使用氟化物。
局部使用氟对龋齿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其机制是氟化物与牙釉质发生反应,生成的氟化钙不仅具有抑制牙菌斑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釉质羟磷灰石的溶解度[5];同时氟还能促进釉质再矿化,增加牙釉质的硬度,从而抑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6]。既往局部用氟的方法有氟化凝胶、氟电离子导入及氟保护漆的,但是因为氟用量大,或操作麻烦及或效果不稳定等多种因素,难以在托幼机构的群体儿童口腔保健中推广。
氟化泡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局部用氟防龋制剂,近年来国内用于儿童群体防龋也有相关报道,但由于时间、样本等原因,结果不一[7-8]。本次研究选取了具体可比性的南宁市区20所幼儿园的2 224名儿童作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试验组儿童进行了3年6次的氟化泡沫护齿,然后分别在1、2、3年后进行防龋效果的观察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半年给予1次氟化泡沫护齿的试验组1、2、3年后的新增龋率与使用不含氟泡沫护齿的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且随着氟化泡沫护齿次数的增多,试验组的新增龋率下降更明显。另外氟化泡沫制剂护齿,操作简便,使用一次塑软牙托,无需仪器设备,为儿童喜爱的水果口感。同时本次研究每次使用的泡化泡沫的总量0.6~0.8 g,摄入氟量很少,研究报道其被吞咽的量明显少于含氟凝胶[9-10],笔者也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氟化泡沫护齿安全有效,值得在群体儿童口腔保健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慧明.幼儿园儿童乳牙龋齿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4):72-73.
[2] 朱洪民.无创伤性修复手术治疗乳牙龋齿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7):171-172.
[3] 吕承铭,牛亚一.盘龙区小学生龋齿防治效果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4):298.
[4] 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4.
[5] 黄彦,朱洪水,何予敏.不同浓度氟化泡沫对牙釉质再矿化影响的对比研究[J].江西医药,2007,42(3):189-191.
[6] 万前程.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21.
[7] 李刚.氟化泡沫预防龋齿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584-586.
[8] 汤莉.氟化泡沫预防学生龋齿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7):2949-2950.
[9] 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基本方法与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116.
- 上一篇:谈谈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 下一篇:课程资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