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CROPWAT;农产品;虚拟水;水资源
一、引言
中国是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人均淡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约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陕西省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①(表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关中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8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8,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89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需水线,陕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高,但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汛期。陕西省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6.5%(表2),其中,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构成。陕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产品生产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产品生产耗水量较大,水资源短缺已对部分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虚拟水是在研究水资源配置效率过程中伴随资源流动而提出的概念,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文对陕西省农产品虚拟水进行分析,寻求缓解水资源短缺和陕西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
虚拟水是英格兰伦敦大学Allan[1]教授1993年首次提出的创造性概念,1996年正式界定虚拟水定义: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以虚拟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但又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之一,产品之间贸易必然引起虚拟水的转移,这种转移被称为虚拟水贸易。若一个国家从另一个国家购买水密集型产品从而节约本国水资源,达到本国水安全的目标,此项措施被称为虚拟水战略。因此,虚拟水成为很多国家解决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新思路,虚拟水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
目前,虚拟水的概念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都得到了拓展,Hokstra和Chapagain(2003)提出测算一国的虚拟水流量并不能真正反映一国水资源的真实需求,随即提出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过水足迹将虚拟水概念与消费联系起来,拓展了虚拟水概念的范围,为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管理提供了新视角。虚拟水概念横向发展也非常迅速,虚拟资源(如虚拟土地、虚拟氮、虚拟二氧化碳等)概念的出现是虚拟水概念的不断拓展。
国外学者对虚拟水的研究相对成熟,虚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领域,尤其是粮食问题上,但关于食物消费领域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也有部分学者对虚拟水的研究提出质疑,Jeffrey J. Reimer(2012)提出是否将虚拟水作为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虚拟水贸易是否是国际经济学和比较优势的长期发展,这对一个国家的产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针对虚拟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或分地区农产品、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测算上,研究区域以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为主。国内对虚拟水关注较早的是程国栋[4],他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靳军英(2011)针对虚拟水在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水资源富足地区应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和生产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水资源缺乏地区则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特色农业,通过虚拟水贸易减缓水资源压力,实现生态—经济—水的良性循环[5]。可见,对虚拟水的研究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对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CROPWAT方法
CROPWAT[6]是由FAO土地和水发展司(1992)建立的用于灌溉计划和管理的计算机程序,主要包括参考蒸散量(ET0)、作物需水量(CWR)及作物与灌溉计划的计算。本文利用CROPWAT 软件对陕西省部分农产品的作物需水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域农作物的平均产量,计算出单位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VWC)。通过分析陕西省农产品生产的所需虚拟水量,为该地区农业节水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CROPWAT方法计算ET0、CWR、VWC的方法如下:
首先为参考蒸散量(ET0)的计算,ET0的计算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7]得出:
(二)数据来源与选取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包括气象数据、作物参数和农作物产量数据。其中,气象数据包括太阳辐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月降水量及土壤条件,该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作物系数是作物需水量与参考蒸散量之比值,该数据也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农作物产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
由于陕西省农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西安市则是关中地区典型代表城市,考虑到陕西省西安市气候数据的代表性和易得性,本文最终选择西安的气象数据作为计算作物需水量的依据,这与陕西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也是相吻合的。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利用CLIMWAT 2.0和CROPWAT8.0软件来处理数据,利用陕西省西安市的气候数据(表3-4)得出主要农产品的参考蒸散量(ET0)和作物需水量(CWR)。
由表3 可知,西安市的参考蒸散量(ET0)在不同月份差异较大,参考蒸散量最小的月份是1月份为0.99 毫米每天,参考蒸散量最大的月份是6月份为5.11毫米每天,平均蒸散量为2.70毫米每天。这与西安市的气候状况是吻合的。根据CROPWAT8.0软件的处理结果:西安市的有效降水量平均为509.4毫米(表4)。
选取的主要农作物为四大类,分别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及蔬菜。各种农作物的需水量(CWR)的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粮食作物主要选取小麦、稻谷和玉米3种,经济作物选取棉花和烟草2种,油料作物选取花生1种,还将蔬菜纳入主要农作物中。计算结果显示:在选取的7种农作物中,需水量最大的是稻谷,其次为小麦、棉花、烟草、蔬菜、玉米和花生。总体上,粮食作物的需水量大于经济作物。
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CWR)的测算结果,计算出的单位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表5)显示:粮食作物中小麦的单位虚拟水含量最高,为0.13,其次为稻谷和玉米,分别为0.08和0.06。经济作物中烟草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较高,达到了0.15,棉花则相对较低,为0.07,油料作物花生的单位虚拟水含量为0.10,蔬菜作物单位虚拟水含量最低,为0.01。可见,7中主要农作物生产中,虚拟水含量最高的为烟草,其次分别为小麦、花生、稻谷、棉花、玉米、蔬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CROPWAT模型对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和虚拟水含量进行测算,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在选取的7种主要农作物中,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是水稻,需水量最小的花生,所选取的粮食作物需水量普遍大于其他农作物的需水量。(2)所选取的农产品中,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最高的是烟草,最低的是蔬菜。(3)通过对比分析,稻谷和烟草是生产过程中耗水量最大的产品,花生和蔬菜则是生产过程中耗水量最小的产品(表6)。
因此,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使整个农业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到,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陕西省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的水资源世纪储存、利用状况,适当调整农产品的生产与种植。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粮仓,在人均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水稻、烟草的生产,增加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蔬菜等的生产。陕南地区水资源相对充沛,可根据实际自然资源情况,必要时加大水稻的生产以满足粮食的需求,无需刻意考虑减少此种产品的生产,对于耗水较低的小麦、花生、玉米等可考虑增加播种面积。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尽量少种植烟草、应多考虑蔬菜的种植,并尽可能采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稀缺的水资源。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2JK1051);西安翻译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2A11)
【注释】
①根据国际公认标准:1000 m3
【参考文献】
[1]ALLAN J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C]//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London: ODA, 1993:13-26.
[2] AY Hoekstra.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C].2003.
[3]Jeffrey J. Reimer On the economic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75) ,2012:135–139.
[4]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刊,2003,18(4):260—265.
[5]靳军英,张爱静,袁玲.虚拟水在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206.
[6]FAO·CROPWAT, a computer program for irrig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y M·Smith·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Rome·1992.
[7]P. Steduto, M. Todorovic, A. Caliandro and P. Rubino. Daily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es by the Penman - Monteith equation in Southern Italy. Constant vs. variable canopy resistance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3, 74 (3-4): 217-225.
篇2
【关键词】 花生 荚果膨大 湿度 产量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但也远超其他油料作物。花生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维生素,脂肪含量在50%以上,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花生仁所含的蛋白质基本上是球蛋白,容易消化,且含有人类全部的必需氨基酸。花生作为一种优秀的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国,花生作为主要的食品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其他国家作为食用蛋白质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现在,全世界都逐步把花生作为食、油两用的作物进行栽培。花生及其饼粕在农业上是优质的饲料。在工业上,花生及其制剂可制成糠醛,醋酸,木糖醇,粘合剂,纤维板等产品;在医疗方面,可制成止血剂和降压药品。可见,花生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花生在全国播种面积约为4000khm2,约占油料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5%,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区种植[1-3]。在所有农作物之中,花生的种植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产品种的花生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但其平均产量比最高产量要低得多。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很多,由于花生本身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其种子个体较大,但每株结果仅有10-20个,因此花生荚果的发育对其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影响花生荚果发育的因素,可以对提高花生的产量,促进高产稳产起指导作用。
1 生长环境对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光对花生的影响。花生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这种奇特的生殖方式说明花生果针的膨大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早在1982年,潘瑞炽[4]等就阐述了光对花生子房发育的影响。花生入土后25天内,不能暴露在光下,否则花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胚,不同的光质对荚果发育的抑制作用也不同,荚果发育程度是黑>红>绿>蓝>白。荚果发育需要黑暗,但对于花生植株的遮光却会造成减产。吴正锋[5]等在研究中发现,接受光照不足会使花生株高增加根/冠比降低,开花期延迟,单株花量降低;且光照强度与花生产量呈负相关。因此在结荚期和饱果期起给予花生足够的光照是花生高产的关键。
(2)水分对花生的影响。花生是一种较耐旱植物,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时期中,缺水仍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收成。苗期干旱对荚果产量的影响最小,其次是果实的成熟期;开花期。下针期、结荚期都对水分需求较大[6]。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花生结荚时,除却根系外,果针处缺水,也会严重影响果实的发育。孙大容的研究表明根部水分适宜而结荚区干燥,果实产量仅为正常的32.9%,籽仁产量仅为23.5%[7]。
(3)温度对花生的影响。果针发育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温度在15℃以下,39℃以上时,花生果针不发育,其最适土壤温度为31-33℃[8]。对不同节位的荚果来说,自开花到能够正常发芽所需要经历的日数和有效积温是不相同的,时间幅度为38-42天,有效积温的幅度为533.5-578.7℃[9]。不同的花生品种由于种质之间的差异,种植时间,早熟晚熟的影响,受温度作用的差异十分明显。但综合来讲,温度在23-27℃之间,花生荚果可以得到良好的发育。
我们实验室在初步研究花生果针的膨大机制时,对花生品种“晋花七号”进行试验,通过分析光、湿度对果针膨大的影响,得出结论:光照严重影响了果针的膨大,导致其发育停滞;果针处适宜的湿度也会对果针发育造成影响,干燥会对果针的膨大产生阻碍。
2 营养元素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对花生果针和荚果发育影响较大的大量元素主要为氮、磷、钾。不同元素对花生的各个生长阶段起发挥不同的作用。
氮元素可以协调花生碳氮代谢,促进花生植株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适量施氮不仅有利于提高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叶片蔗糖合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磷可以提高花生根系活力,增加花生根系的干物重。并能促进地上部生长,使花生单株有效结果数和荚果饱满度提高。钾对花生侧枝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增加花生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和单株根瘤数;花生秕果数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减少。饱果数、百果重、出仁率和荚果产量随着钾肥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由于花生一般与根瘤菌共生,因此施氮并非越多越好。据梁国耀(1992)研究表明[11]施氮37.5~60.0kg/hm2增产效果最好。在有效磷含量(P2O5)低于10mg/kg土壤上,施磷(P2O5)405kg/hm2,花生荚果平均增产18.4%[12]。中、高产条件下,花生的适宜施钾量(K2O)一般为180~270kg/hm[13]。现阶段研究普遍表明,氮磷钾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钾>磷>氮。但由于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影响较为复杂,国内研究尚无定论,其原因可能与实验所用土壤不同有关。吕泰宗等研究得出花生所需要的元素量组合为:N104.68~135.32kg/hm2,P159.48~200.52kg/hm2,K139.28~160.72kg/hm2[14]。
(2)除了大量元素外,花生生产中微量元素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钼是根瘤菌固氮酶的主要成分,施钼肥可以提高根瘤菌的活力,增强对氮的利用增加结实数和饱果率,有利于蛋白质代谢,提高花生产量。据赵华建的实验,施用钼肥使花生增产12.16%[15];硼能促进花生对氮、磷、钾特别是钼的吸收。并促进花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增强根瘤固氮能力,提高脂肪含量,有利于受精结实。增施硼肥可增产14.60%;锌能促进花生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茎叶生长,增加结果数和荚果重。甄志高等使用锌肥使花生增产9.58%[16];钙是花生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之一,每生产100kg荚果约吸收钙2.5kg[17];施用钙肥处理花生的株高、结荚枝数、饱果数、荚果重和籽仁重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秕果数和虫果数等则有所降低。陈玉山等的实验证明施用钙肥使花生增产8.10%[18]。
我们在研究不同浓度营养元素对花生果针膨大的影响时发现:果实的形成需要直接从果针表面吸收营养,适宜浓度的营养元素会保证果针的正常膨大,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果针发育起不良影响[10]。近年来,人们对于营养元素对植物生理发育影响的重视日益提高,对不同元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相信不久的将来,微肥的广泛使用将会让花生的产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3 植物生长调节剂花生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用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早期研究主要是使用B9等来防止花生植株徒长,达到抗倒伏的目的。随着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和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经可以对花生的各个生长期进行单独的调控。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数量较多,作用位置与使用方法都各不相同。现将其总结为表1。
4 结语
花生荚果膨大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关联,十分复杂。国内外对影响花生的单因素分析很多,但对多因素互相作用还知之甚少。尤其是氮、磷、钾肥料的配施问题,长久以来,说法不一,难以形成定论。花生在生长中与根瘤菌共生,如何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如何调整环境因素是根瘤菌和花生都能够良好生长,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花生在种植过程中以施化肥为主,这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土壤结构及其可持续发展,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将会提高土壤水肥涵养能力、增强地力,但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比也是将来研究的关键问题。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省份土壤条件差异极大,找出适合笨的土壤条件的种植方法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花生的产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花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要求我们在提高花生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花生的品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时间,种植密度,花生品种,是否连作都是影响花生荚果的发育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此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探索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潘瑞炽,陈惜吟,罗蕴秀.花生入地结荚原因的研究.植物生理学报,1983
[5]吴正锋等.遮光持续时间对花生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11.
[6]程曦等.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抗旱指标值及产量的影响.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孙大容.花生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白秀峰.花生结实区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荚果发育的影响.
[9]涂庆年等.花生荚果发育及其与积温关系的研究初报,1977.
[10]张树伟等.花生果针膨大机制的初步研究山西农业科学,2013.
[11]梁国耀等.花生氮肥施用技术研究.花生科技,1992.
[12]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周可金等.施钾对花生生长发育与产量效益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
[14]吕泰宗等.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3.
[15]赵华建等.铁、硼、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11.
[16]甄志高等.Zn、B、Mo、Ca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肥料,2005.
[17]赵新华等.钙肥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土壤肥料,1992.
[18]陈玉山.不同钙质肥料对花生荚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福建农业科技,2011.
篇3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享有农村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利,其生产方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农户兼业化作为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对农户资源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降低;农户兼业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配置效率之间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这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而农户兼业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交织、错综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这一过程,本文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省胶州市农村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从微观层面分析研究了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国外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户经济行为是否具有经济理性的是俄国组织和生产学派代表人物恰亚诺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以俄国十月革命之前的小农为研究对象,提出“劳动——消费均衡理论”,认为家庭农场的经济状况主要随家庭消费者与生产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起落,农民的行为应用满足消费需要和劳动辛苦程度的平衡状况来衡量,而不能用单位生产成本和收益来衡量],当农户主观感受的劳动辛苦程度与所增产品的消费满足感达到平衡时,农户停止进一步的劳动投人,农户经济活动量也就得以确定。所以,农户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家庭生存,而不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虽然恰亚诺夫在分析时没有考虑到当时具体社会环境的约束,但他的研究为分析农户兼业中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启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多数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都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既没有经济头脑,又没有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果派专家深入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那么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产量也会增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威廉•舒尔茨从分析传统农业特征出发,提出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认为,农民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各种生产资源在他们手中都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很难作出哪怕是一小点的改进。他支持和提倡农民在完成季节性农业生产后,把资源配置到适当的非农产业。
(二)国内文献
不难看出,恰亚诺夫和舒尔茨的分析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的,主要分析的是在农户兼业程度不高条件下农户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行为与效率,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随着农户兼业日益深化,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主流观点认为,农户通过兼业弥补了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缺陷,使农户家庭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提高了家庭整体经济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但农户兼业也使农业被不同程度的副业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如蔡基宏(2005)通过建立农户模型,推导出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土地产出率与农户兼业程度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陈晓红(2006)认为农村存在的普遍兼业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业被副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她对苏州农户所作的调查表明不同类型农户单位农业用地所产生的纯收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纯农户与一兼农的亩均收益分别为2399元和2305元,二兼农为848元,非农户则仅为603元;李明艳、陈利根、石晓平(2010)指出农民兼业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改变了农户投人的结构,但没有明显提高总的土地投入水平,这说明兼业有利于打破土地均分模式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但没有明显改进农地利用的技术效率]。与这些观点相对,向国成、韩邵凤、梁流涛、曲福田、诸培新、马凯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向国成、韩邵凤(2005)基于分工的视角,运用超边际经济学理论对农户兼业进行分析,认为农户兼业的本质是家庭整体层面的专业多样化和家庭成员个体层面的专业化统一化,推动了农民组织化进程并引致了迂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农民个体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梁流涛、曲福田、诸培新、马凯等(2008)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DEA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一兼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上所有学者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农户兼业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通过回顾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尽管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一定时点的对农户兼业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静态研究,没有把农户兼业的发展趋势同与之相应的效率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突破口。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调查地基本概况及选择原因
山东省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山东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其总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胶州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油料作物百强县(市)之一和山东省现代化农业试点县(市)、全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市)之一。近年来,该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平稳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达46.7万吨;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四个15万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等农业品牌效应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80家,年出口创汇达3.9亿美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个,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16个镇办建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787个村庄建起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有序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农机化水平达到85%,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并荣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称号。山东省胶州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农村社会单位,该地区人口密集,且大都生活在农村,其经济情况与政治形态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这个地区的农户经济行为做调查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该地区农村地形地貌的一致性(普遍为平原)有效地控制了地形地貌变量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为保障研究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胶州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非同质性,不同乡村甚至同一乡村内部的农户之间经济行为存在差异,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农户。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满足了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提供了保障。
(二)抽样过程和样本构成
本次实地调研的调查小组通过与胶州市政府部门有关人员的交流与讨论,最终主要从经济发达程度和代表性两方面考虑,在胶州市现有的18个乡镇(街道)中选取了营海、胶北和李哥庄3个镇的7个村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组共在7个村中走访了160个农户,后经处理,有效样本为152个农户,样本有效率为94.9%。调研活动得到了胶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调研的顺利完成。
四、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调查结果
1.农户兼业状况
本文主要按照农户家庭成员各业劳动时间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其中家庭成员劳动时问70%以上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户为纯农户;家庭成员劳动时间50%一70%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户为一兼户;家庭成员劳动时间50%以上用于非农业的农户为二兼户;完全从事非农业的为非农户。胶州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152户农户中,纯农户为28户,一兼农户为26户,二兼农户为98户。从总兼业率上来看,纯农户比例为18.4%,一兼户比例为17.1%,二兼户比例为64.5%(见表2),兼业率水平已经达到81.6%;在构成上二兼农户占主导地位,兼业水平已经相当高,这也印证了一些学者对东部沿海地区农户兼业状况的判断。
2.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状况
本文主要选取单位土地净产值以及单位劳动净产值这两项指标对农业生产效率加以表征。,从单位土地净产值这一生产率指标来看,纯农户的单位土地净产值为1308.6元,一兼农户为1435.3元,二兼农户为1175.1元,纯农户的生产率水平低于一兼农户,但高于二兼农户;从单位劳动净产值这一指标来看,纯农户的单位劳动净产值为2684.2,一兼农户为2407.5,二兼农户为1639.7,纯农户生产率水平高于兼业农户的生产率水平,其中一兼农户的生产率又高于二兼农户。通过单位土地净产值及单位劳动净产值的均值来看,纯农户略高于一兼农户,但差别并不明显,二兼农户则大幅度的低于前两者。可见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一兼农户和纯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比较接近,但二兼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明显低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这与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程度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一兼农户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会对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而二兼农户则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如果其数量过多,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实地调研的分析可知,农户兼业主要通过劳动力水平及利用状况、耕地占有和利用状况以及农用物资投入强度等途径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
1.劳动力水平及利用状况
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水平及利用状况。对所有样本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总数上兼业农户多于纯农户,二兼农户又多于一兼农户。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上来看,纯农户家庭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要明显少于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里一兼农户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力所占比重又少于二兼农户。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兼业经营的可能性与劳动力平均的文化程度成正比。这种现象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在外从事非农活动的机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少,只能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经营,在农业增长日益依靠技术带动的情况下这无疑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J。从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来看,纯农户最高,一兼农户次之,二兼农户最低,反映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高龄化趋向,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向势必会对农业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加以关注。从劳动力资源利用结构来看,兼业户劳动力在非农业与农业之间配置,而纯农户劳动力则全部进行农业生产。把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一兼农户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要高于二兼农户。而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兼业农户,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劳动力比例都高于季节性在外务工劳动力比例,且二兼农户外出劳力中常年从事非农职业的劳力比重明显高于一兼农户。这种劳动力利用结构,使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2.耕地占有及利用状况
不同类型农户在耕地占有及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表5反映了这种情况。从耕地占有上来看,纯农户无论是耕地总面积数还是人均耕地面积数都要多于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内部一兼农户又多于二兼农户。从耕地利用结构来看,一兼农户和纯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略小于经济作物,并且一兼农户经济作物用地比例最大,但二兼农户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仍高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等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粮食作物,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可以通过增加其种植面积来增加收入,但同时种植这类经济作物需要更加连续、细致的劳动投入(比如蔬菜种植需要经常浇水),二兼农户由于将主要的劳动资源配置于非农产业,放在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相对易于管理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对耕地利用状况进行进一步考察发现,在各类农户中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的为纯农户,其抛荒的土地数量非常少;兼业农户的耕地实际利用率低于纯农户,二兼农户的抛荒土地面积又多于一兼农户,比例接近10%。综上所述,纯农户总体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耕地利用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且土地抛荒面积少,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兼业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而且耕地实际利用率比较低,抛荒面积增加;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农户。由此可见,在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广泛存在,且土地流转集中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耕地资源的非充分利用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状况。
3.农用物资投入状况
胶州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在家庭农用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农用拖拉机、排灌机等各类型农业机械)投资方面,纯农户与兼业农户的差别不大,纯农户家庭农用固定资产余额平均为3685.2元,一兼农户为3814.9元,二兼农户为2933.5元。纯农户和兼业农户在粮食作物种植中普遍采用购买机械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播和机收,购买服务的比例在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中都超过了90%,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差别不大。在除草剂花费上,纯农户、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每亩费用分别为26.4元,24.1元和23.8元,差别很小。在良种采用率上,纯农户和兼业农户良种采用比例都超过92%,相互之间差别也不大。另外在农业用水,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田间管理方面的主观调查显示,85%以上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都能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充足,农药化肥施用充分以及田间管理及时,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的差别很小。可见,在农业物质投入方面纯农户要多于兼业农户,但两类农户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可以说农户采用何种经营方式(专业经营或兼业经营)对农业物质投入的影响并不大。综上所述,造成不同兼业程度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差别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农户劳动力资源及利用情况方面,虽然兼业农户尤其二兼农户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素质较高,但由于其利用分散,且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时间安排以非农为主,造成二兼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农业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老龄化趋势,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在农户耕地占有及利用情况方面,纯农户总体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耕地利用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且耕地实际利用率最高,土地抛荒面积少;兼业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并且耕地实际利用率低于纯农户,抛荒面积增加,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农户。这种耕地占有及利用的情况表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具有较高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们愿意投入更加细致的劳动和更多的精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第三,在农用物资投入方面,家庭中农用固定资产投资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要高于二兼农户,但其余各项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两类农户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可见我国总体上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还没有完全激发出农户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
五、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具体结论包括:第一,不同程度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一兼农户和纯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并不显著,可见一兼农户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会对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显著影响;而二兼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低于一兼农户和纯农户,因此二兼农户比例的继续上升,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二,不同兼业程度农户在农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劳动力资源水平及利用状况、耕地占有及利用状况、农用物资投入强度的差异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三种主要作用因素并非独自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促成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模式。具体来说,纯农户和一兼农户以农为主,把农业作为家庭从事的主要行业,对农业生产积极陛较高,倾向于把劳动力配置于农业,土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扩大经营面积以增加收入,农用固定资产投入较高;二兼户以非农产业为主,倾向于把劳动力配置于农外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面积缺乏积极性,土地利用率下降,农业主要物质投入低。因此,纯农户及一兼农户与二兼农户相比,更倾向于农业资源的集中利用,虽然在人力资本积累上处于劣势,其农业生产效率仍然高于二兼农户。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第一,调整工农关系,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政府必须进行系统的政策创新,在城乡间建立平等的交易平台,通过调整工农关系,走工农平等发展的道路,继续加大农业政策性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提升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追加农业投资的兴趣与热情,使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步进行。同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应为实现工业对农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条件,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配置各种农、I要素。第二,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确立适度规模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有条件的农户为非农户让出部分土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集中机制,引导兼业农户减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专业农户经营规模,使农业经营有利可图,从而有利于专业大户积累农业生产资金,追加农业科技投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第三,促进农户分工,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
篇4
全球粮食危机正在向我们靠近
实际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国际粮食价格就持续攀升,并于2008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达到顶峰。而当前国际粮食市场的景象与那时极其相似:国际粮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急剧上涨,个别品种甚至翻番;缺粮国家大幅增加粮食进口,同时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多个国家出现了与高粮价有关的骚乱,社会不稳定和冲突频发,贫困人口面临饥饿威胁。
2008年9月,由于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出现衰退,降低了对粮食的需求,国际粮价随之迅速回落,粮食问题得到短暂缓解,世界经济和社会所面临的粮食危机“消失”在无形之中。然而,今天的现实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国际粮食危机并未远去,当世界经济开始逐步复苏之际,警报已经再次响起。
根据FAO最新的《谷物供需情况简介》,2009年以来,世界谷物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导致2010/11年库存量将急剧下降8.76%,使库存与利用量之比降至20.9%,愈发接近18%的安全警戒线。世界银行总裁罗伯特・佐利克说:“全球粮价正在上升到危险的水平,威胁到世界数以千万计的穷人。涨价已使得数百万人陷入贫穷,并给那些把一半以上收入花在粮食上的人带来巨大压力。”
谁是粮食危机的真正推手?
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要求根据联合国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1.18%(2005~2010年)。但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2011年将达到70亿人),即使增长率维持当前的下降速度,至本世纪中期,世界人口预期也将超过90亿人。世界人口的增长首先带来的是对粮食的需求加大,如果不能实现粮食大幅增产,世界粮食供给就要出大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作为国际粮价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不公平的。任何一个不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是刚性的,其对国际粮价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不应成为炒作国际粮价持续上升的借口。进一步,我们还应看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稳定世界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贡献。
膳食结构改善对粮食和饲料的需求是人类生活和健康发展的正常需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粮食、块茎及豆类为主逐步转向畜产品(肉、蛋、奶)、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等多元膳食结构。肉、蛋、奶生产不仅直接消耗大量粮食,还要占用很多耕地;同时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的生产本身就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从而加大了粮食生产的压力。
基于此,一些发达国家又将粮食危机暴发的原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的改善,指责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的增加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粮食人均消费量不仅远远超过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呈不断增加趋势。根据FAO数据,美国2005~2007年每天人均消费蛋类产品40克,肉类产品338克,奶类产品692克;而同类食品的消费,印度分别为每天人均消费5克、9克和184克,中国分别为每天人均消费47克、149克和72克,均远远低于美国人均消费水平。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食品需求的增长,完全是人类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合理需求,不应为国际粮价剧烈飙升承担责任。FAO已经给出了比较公允的解释:虽然粮食价格自2006年以来显著上涨,但食品和饲料的消费持续保持强劲增长,这说明需求对价格上涨无弹性,也说明食品消费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因价格上涨而发生变化。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由于食物结构升级而增加的粮食需求也是相对刚性的需求,其增加是长期的、很难逆转的趋势;而真正造成粮食价格暴涨暴跌剧烈波动的,往往是一些短期的、弹性较大的需求。
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主要产粮国的粮食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加大,世界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考验。近些年发生的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一些国家粮食减产,也加剧了世界粮食供给矛盾,更在国际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下,加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幅度。
“靠天吃饭”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尽管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改造自然界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然而,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也会在短期内加大国际粮价的波动幅度。
供给“危机”是造成国际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自1999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呈下降态势。2000~2009年,世界粮食年均增长率为2.1%;2004~2009年,世界粮食年均增长率仅为1.7%。这表明,近些年粮食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释放空间变小。
造成粮食供给出现“危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加之气候变暖、干旱严重,粮食生产所需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供给明显趋紧,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库存减少。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预测,世界可用于扩大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最多还可以增长10%左右,而淡水资源的供给则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的补贴政策使其农产品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到国际市场上,使世界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下降,导致各国将资金和资源主要投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而忽视了农业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中的作用。三是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良种培育等农业科技研发落后。这些因素都使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危机面前表现得异常脆弱,特别是直接导致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明显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粮食供求关系拐点凸显。从这个角度来看,粮食供给“危机”不能不说是国际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
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能源是国际粮价飙升的直接原因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展了相当规模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应用计划,“烧掉”了大量的粮食,也打破了世界粮食市场维持多年
的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造成国际市场粮价飞涨。美国生产乙醇燃料对耕地和玉米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导致世界玉米供求关系日趋紧张,并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长期的拉动。而由于玉米在农产品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与其它主要粮食作物具有很强的价格相关性,另一方面它又是重要的畜牧养殖饲料,它的价格上涨将连锁导致肉、蛋、奶等食品价格上涨。欧盟生产生物柴油,消耗了大量的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拉动了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造成食用油供给偏紧;同时又促使原本种植粮食的耕地转为种植油菜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最终因粮食产量下降引起价格上涨。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给一辆SUV的油箱加满生物质燃料,所需的粮食约相当于1人1年的口粮,可见发展生物能源对世界农业和国际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世界粮食供给增长缓慢的前提下,发展生物能源直接促使国际粮价飙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界粮食供应短缺、出现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仍继续扩大生物质能源开发规模,制定利用玉米等粮食开发生物质能源的规划,是有其战略意图的。首先,发展乙醇燃料符合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时又无损于国内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能够得到国内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其次,发展乙醇燃料,通过给乙醇燃料生产补贴,既可以达到增加农业补贴的作用,又可免遭发展中国家反对。第三,美国作为玉米出口大国,发展乙醇燃料,增加千米消耗骨,既不影响本国粮食供求,又可增强美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发挥“粮食武器”的作用。
金融资本是推动国际粮价飙升的重要推手粮食本来是必需品,但在全球资本大鳄的眼中却成了资本逐利的投资品和资本品。粮食怎么会成为投资品,这恐怕与作为全球财富标志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一种硬通货有关。财富标志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它是财富的最终归属;二是它和世界公认的有效结算、支付手段直接挂钩。过去,我们把美元叫硬通货,美元和黄金挂钩,并成为世界性结算货币,这意味着它们互为财富标志。2002年以来,美元江河日下,进入战略性贬值周期,美元作为全球信用基础的根基正在发生严重的动摇。而资本总是要依附于一个财富标志物上的,美元的财富标志地位发生动摇,谁来担当这个角色呢?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寻找新的投资产品,以保证财富不被湮灭。粮食、石油、贵金属等初级产品便是财富标志新的目标。
本世纪初,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粮食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粮食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一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特别是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等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特别是全球极度泛滥的货币给粮价泡沫提供了温床。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2口径衡量,2000年,发达国家M2为4.5万亿美元,2008年升至97Y亿美元,而今发达国家M2已升至10万亿美元,全球流动性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抵御粮食危机中国须有整体战略布局
- 上一篇:课程资源的功能
- 下一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