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服装行业前景

篇1

一、网络营销在纺织服装业中的运用

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是纺织服装行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正日益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1世纪的主流营销。

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现状及特点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贯穿于纺织服装业经营的整个过程。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克服了消费者和企业在时间、空间上的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现在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开始接触网络,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但是纺织服装零售形式大多保留着固定的店铺经营方式,这与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也与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的不足有关。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实体市场,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导致对网络营销不够重视,对网络品牌的培养和提升欠缺。

三、中国纺织服装业网络营销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1、中国纺织服装业网络营销中的问题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方面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纺织服装网络营销速度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1)在线试衣问题。服装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业,常用的购买方式是“买衣先试穿”,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观念束缚至深,客户们总要先经过试穿、触摸面料等来确定服装的款式、型号、风格等是否与自己的气质、肤色、体型等相称,这正与目前网上不可试穿的服装购买模式相悖,这就增加了网上销售服装的难度,严重影响网络销售的发展。

(2)售后服务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退货和换货的不方便,购买的纺织服装不能及时收到等方面。许多消费者不愿意在网上购买纺织服装类产品是因为担心购买的产品不合适,而退货或者换货会带来更多麻烦。

(3)物流配送问题。一般消费者非常关心网上购物的产品多长时间能收到,这就涉及到物流配送系统。中国滞后的物流与快速发展的网络营销不相适应,物流配送问题成了网络纺织服装销售的又一障碍。

(4)网上支付问题。互联网上的交易双方只有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后才能达成交易,在交易的最后,网上银行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网上直接进行交易,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进行网上支付来完成。而目前各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之间跨行互联和中央银行金融及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实施。

(5)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纺织服装网络营销中最大的问题,安全包括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系统安全两部分。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6)诚信问题。如今,许多人上网,进行网上购物的不多,源于网上购物的诚信不高,消费者从内心深处害怕网络营销。

2、中国纺织服装业网络营销运用中的对策

当前,为了加快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的发展,以便更好的应对网络营销在纺织服装行业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完善网上试衣效果系统。服装的网上试衣系统是能够提供服装网络消费的最直接的技术要求,即通过借助一定的工具,把着装效果和感觉尽可能转化为一种视觉感受,帮助消费者去选择,进而完成购买活动。

(2)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方便的退货制度。由于纺织服装本身的个性化特点,消费者购买纺织服装会因为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退货,所以退货是否方便,退货存在的风险等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的重要因素。商家只有解决退货问题,让消费者觉得即使在网上购买的纺织服装不合适也可以很轻松的退货,就会大大减少消费者网上购衣的许多顾虑。

(3)提供安全可靠的付款系统。纺织服装网络营销还需要安全可靠的付款系统作后盾。网络消费中的安全主要指现金交易的安全,以及商品本身的质量安全。纺织服装网络营销与银行系统的成功链接,是网上安全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4)完善物流系统。纺织服装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要求健全的物流系统。传统的物流系统提供的是单项物流服务,纺织服装网络营销活动的进行需要传统物流服务提供商开展电子物流服务,与IT技术提供商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提高物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5)加强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电子签名法和认证实名在网络上使用较普遍;针对网络系统安全,可通过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随便接收陌生人的邮件、信息等。

(6)以网络营销诚信为保障。网络诚信可提高网络会员与网络伙伴的忠诚度,抵制一些短期利益的诱惑,而选择与现存的伙伴合作去获得预期的长期利益,敢于进行有潜力的高风险运作。

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网络营销发展前景

网络市场作为以虚拟空间为媒介的交易方式,是交易方式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于传统的纺织服装市场模式来说,电子商务交易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交易方式在转变传统的市场交易理念,并在传统的市场模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纺织服装网络市场正以一种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销售观念的转变有逐渐被开发的巨大潜力。纺织服装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纺织服装销售模式,具有更加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快速发展起来,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纺织服装销售体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各项技术和服务措施的完善,加上不同部门的通力合作,网上纺织服装销售模式将日趋成熟,纺织服装网络营销必然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2

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尘埃落定,让处于寒意阵阵中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再次成为焦点。包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在内的业内专业组织对此多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一“促进剂”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行业内企业的压力。

作为海外依存度高达30%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纺织产品此前量价齐跌,10年来首度出现全行业负增长。

显然,创新与转型已成为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振兴规划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顺应和带动整个产业进行变革的切入点和出发地。

政策支持提振行业信心

支柱产业、纺织强国、强劲增速,这一系列词汇都是目前用来形容纺织服装产业的“信心标符”。而就在2月4日之前,限制性产业、夕阳产业、出口剧减、订单萎缩、亏损难关还是频频描述这个产业现状的常见字眼。

还不仅如此。在2009年经济放缓的预期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日前乐观地给出行业的三大目标,“未来三年中国纺织业将力图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速,纺织工业生产保持一成三的年均增速,国内市场衣着类消费保持二成的年均增长”。而按杜钰洲的估计,在2020年中国能实现纺织强国的基本目标。

给纺企信心的是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振兴规划”中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要优化区域布局等几大要求。其中,最让纺织服装企业关注的则是规划中提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虽然并未能按照全行业预期的那样,不过在企业实行25%所得税情况下,因出口退税调整将让纺织业全行业增加约5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同时,振兴规划还明确提出将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资金,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几项具体措施。

扩内需市场成转型发展关键

当然,无论企业还是行业协会,都能明白的一点是,并非有了宏观政策的支持就可从此“高枕无忧”,纺织服装产业长期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的调整和提升,尤其在于内需市场能否提振市场。

虽然这次规划中的第一条就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但真要实现这一想法并不容易。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纺织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幅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货值7779亿元,增长4.7%,回落9.5个百分点。

浙江汇隆纺织品公司谢威对出口困难深有感触。他说,由于外需下降和订单转移,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的体会是:单子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

实际上,金融危机对一些经营不善、管理不严、产品低劣的企业来说确是一个“难关”,但对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实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来说则是难得的机遇。波司登男装就属于危机意识的“先知先觉”者。

业内人士指出,开拓市场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必须要过的第一关。在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重点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

事实上,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消费占77%,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还不到60%,人均纤维消费量在2000年仅7.5千克,而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14.6千克。国内市场仍然是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13亿人口都得穿衣服,这是纺织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内市场潜力仍然很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协会、政府出手帮扶的“强心剂”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前景如何、是否将走入低谷,是被猜测最多、也是议论最多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各自出手相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低迷的纺织服装行业注入了“强心剂”。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消息,今年春天将举办“三展一周”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头响炮”。从3月25日开始,将举行以第17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9)为中心,涵盖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国际纺织面料展以及辅料展、缝制设备展、论坛、表演秀等“三展一周”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在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出台以来,纺织服装业进行的首次市场大行动。

同样,由商务部支持,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主办的国内针棉织品行业权威性的内贸展会――第91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第21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则为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承担起服务责任,努力打造一个扩大内需的重要平台。

与往年不同的是,上述这些展会不仅仅要发挥贸易平台的作用,还更加注重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和产业上下游的连接,突出以创造力开拓市场。面对行业面临的困境,即将举办的第91届“中针会”把扩大内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办方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深入纺织品行业外贸出口企业集群地,邀请过去只做出口贸易的生产企业参加展会,主动询问参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买家和经销商,并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去邀请全国市场的经销商和商并组织洽谈,帮助他们开拓国内市场。

企业信心的另一针“强心剂”则是由地方政府在积极注入。为了推动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包括福建石狮,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南通、北京等在内的地方政府纷纷出资扶持和出台措施帮助服装企业组团参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针会等纺织服装行业风向标的展览会。

从中国服装协会处了解到,正是有了诸多地方政府的大力帮持,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整体规模并未减小,很多企业也并未缩减参展预算,反而更加重视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品牌形象,“逆市而上”预订了比往届面积更大的展位,用“大手笔”来凸显企业实力,彰显企业信心。

篇3

由于金融危机冲击,欧美等国外市场萎靡不振,需求减少,给纺织服装的外贸出口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内销市场的开拓也非易事,国内市场需求也不足,且内销市场的经营模式与外销存在很大不同,对于擅长外贸的企业而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内销品牌的培育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时间的检验。―周学明

对于行业回暖的观点,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纺织服装行业在回暖之中,但也蕴藏着危机。截止到10月份,宁波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25697153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工业销售产值达24920018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3%,出货值14642002千元,同期增长10.66%,实现利润总额达2299981千元,同比增长达63.01%。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带来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危机面前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同时,在逆市飞扬的同时,也蕴藏着一些危机,行业在回暖,但并未企稳,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阻碍着这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外需不振,内需不旺。由于金融危机冲击,欧美等国外市场萎靡不振,需求减少,给纺织服装的外贸出口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内销市场的开拓也非易事,国内市场需求也不足,且内销市场的经营模式与外销存在很大不同,对于擅长外贸的企业而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内销品牌的培育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时间的检验。

从发展历程上看,宁波服装呈现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趋势。服装企业的做大做强经历了一个过程,规模逐渐变大,如雅戈尔,其前身是20多位返城知青以2万元安置费办起位于宁波段塘的青春服装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司一步步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杉杉、罗蒙等服装巨头莫不如此。同时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服装企业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如太平鸟、博洋、康楠……

篇4

日前,国家颁布了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以应对严峻的纺织童装质量安全问题。新国标于今年8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童装质量的安全保障上升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童装屡陷“质量门” 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我国是传统的纺织类服装生产大国,目前童装的生产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童装质量安全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及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童装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童装的生产,从而造成“童装瑕疵”,因童装质量安全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比如,2012年6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题为“我国童装不合格率高达三成 可能带来致癌危险”的报道指出,在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关于对包括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的200多种童装抽样检测中,26种产品不合格。而在各省陆续通报的童装检测结果里,童装不合格产品率也多在30%左右。无独有偶,2012年7月19日,《钱江晚报》以“5款童装含致癌染料 常青藤红蜻蜓等品牌上黑榜”为题,对童装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同样以量化的形式指出,按照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开展的一次质量监督抽查的数据显示,抽查产品的合格率仅为87%,其中5款童装含致癌染料,常青藤及红蜻蜓等品牌更是“荣登”黑榜等等,凡此实例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童装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在我国各类童装品牌日益增多的今天,中国童装缘何屡次遭遇质量安全问题,这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服装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童装质量问题会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威胁。因此,针对当前童装质量现状,对其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诚然,我国儿童服装屡次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绝非偶然,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童装原材料把关不利。我们知道,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没有让人值得放心的原材料,便不会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pH值、甲醛、偶氮染料、阻燃性、重金属和塑化剂等,这些是童装在面料选择时要检测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含量一旦超标便会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然而,不少童装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忽视了对童装生产原料相关指标的检测,这就为童装成品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我国童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事实上,目前纺织服装市场上出售的童装大多来自江浙一带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有的甚至是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显然,这无法从根本上有效保障童装生产原料的有效检验,从而造成童装生产市场的混乱,这是造成我国童装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童装生产把关不严也是造成童装质量问题的另一诱因。童装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工艺的选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童装生产工艺的选用不合理也是造成童装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上述造成童装质量问题的诸多诱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童装质量问题?童装生产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顺势而为 新国标为童装质量保驾护航

近日,为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童装市场上出现的质量问题,国家颁布了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与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在童装质量安全上加大规范力度,从纺织类童装的各项指标的明确严格规范着手,加大控制力度,使得童装更加安全,更加有政策保障。

具体而言,一方面新国标明确扩大了婴幼儿纺织品覆盖的年龄范围,即对于婴幼儿服装产品的定义由“年龄在24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改为“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显然,在保护群体年龄上给予范围的扩大实质上彰显了我国对童装质量重视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新国标进一步指出:根据甲醛含量、pH值、异味等指标,服装被分为A、B、C三个档次,经检验符合A级标准值的可供婴幼儿使用。这就意味着从新国标全面实施后,3岁以下儿童服装都要执行A类标准。同时,生产企业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的字样,对于不符合新国标的纺织品,将被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此外,新国标还新增了对“4-氨基偶氮苯”的禁用,至此,纺织品对禁用偶氮的检测增加至24种。

新标准的实施,对我国童装生产线严格要求,规范了童装市场,从原材料质量检验把关,更有效地冲击作坊式童装生产商,对服装市场进行整体上洗牌。同时,新标准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大保护童装产品的安全措施,旨在明确规范国内童装市场的质量,加大了控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技术要求,推动国内童装市场较好较快发展。

专家支招 企业如何对应新国标

随着新标准的出台,国内童装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难想象,要想全面落实新国标的相关技术要求,我们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服装生产企业的“执行力”是新国标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举措。

“一直以来,我国童装市场一直令人担忧,随着新标准的实施,从根本上把好童装的生产关、质量关、安全关,将会很大程度地遏制因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大量流放市场,使得国内童装市场焕然一新。因此,国家此次实施的新标准无疑是服装行业的一次里程碑变革,它提高了行业生产的强制性标准,不仅从政策上要求了我们生产企业从根本上加大服装生产的质量保证,最重要的是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谈及新国标的颁布和实施前景,河南省纺织服装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首先对新国标的出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篇5

【关键词】供给侧;服装;电子商务

一、供给侧改革下的纺织服装业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度极高的热词自在情理之中,个中原因除了中央大力推动之外,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通过转型提升谋求新的增长动力紧密相关。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中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每一项工作在纺织服装业都可以一一对应。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性,改革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的细分,行业会各有侧重,但改革至少应该把握四个原则。

(一)绿色是引领发展的前提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两会新闻会上强调,铁腕治污决不手软,严禁污染上山下乡;在本届两会上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以约束性指标的规格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减少10%,氨氮减少10%,二氧化碳减少15%,氮氧化物减少15%,并规定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绿色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老词,多年来纺织业环保工作虽有所推进,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是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新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

(三)研究需求侧、引领需求侧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国家发改委提交大会审议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政协委员厉以宁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研究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国际化,把顾客的需求留在国内。

二、电子商务在中山市沙溪镇纺织服装的应用现状

(一)网民数量和网购人数迅猛增加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网络的普及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网民,而一定数量网民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中山市沙溪镇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6.56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92.5%)。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互联网交易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达到4.48亿,较2015年增加了近3448万用户,而网上支付用户半年使用率增加8.3个百分点。

(二)网商数量数量增长迅速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报告称:截至2015年上半年,网商数量已经扩大至6300万,社会经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主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等,已成为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创业平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新增的网店超过5000家。

(三)服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网上购买最多的产品为服装鞋帽类,占比64.9%。并且2015年中山市沙溪镇时尚商品网络购物交易额实现了高增长,环比增长136.8%达到274.6亿元,这主要是因为服装服饰类商品已发展成为网购交易第一大类商品,用户需求旺盛。艾瑞咨询预计,包括服饰、化妆品等在内的时尚商品的需求未来会持续旺盛,时尚商品网络购物交易额15年有望实现接近翻倍的增长。

三、电子商务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利益共存的新型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推动下,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进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纺织服装业国际化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区域结构的重大变革,该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相当的比重。发达国家已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印染、服装设计与销售、产业用资金、技术密集型亚产业,世界纺织服装业中心不断向亚洲推移,为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强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步伐的加快,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都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结论

总之,即使我们实现了绿色生产、创新不断、千方百计挖掘有效供给,如果没有诚信来支撑消费信心,市场将会一票否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纺织服装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长期努力。改革要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提升和行为意识的改变。谁知积弊而固守老路,就可能消亡;谁适应变化主动求变,就可能赢得未来。

作者简介:彭云怡(1987-),女,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本科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服装结构及立体造型。

参考文献:

篇6

然而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毕竟给中国的服装企业上了一课。相较于外销市场的重重变数,国内有政策保障且有着大额需求的市场对于外贸企业是个不小的诱惑。那么,面对这种形势,外销服装企业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坚守阵地外销?还是转为内销?究竟该向“内”走还是向“外”走?

向“外”阻力依旧

一直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对出口的依存度很高。过多依赖国际市场,使得国际性金融危机袭来时中国企业面临了很大的经营风险。虽然眼下经济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国际市场的复苏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出口外销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前段时间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需要坚定信心。因为尽管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且重重困难,但全球的纺织产业分工格局业已形成,欧美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重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那么中国的外向型产业格局和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必将在长时期内相互依存。其二,金融危机虽然会减少奢侈品消费,但服装之类的日常消费品却仍会保持刚性需求,并且危机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贸易顺差同比扩大11.58%,出口竞争力系数比上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在美国市场的所占份额也增加了3.75%。这说明美国对纺织品、服装的总体需求虽然减少,但对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仍有大量需求,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得来不易,稳定外销,抓住刚性需求,是为行业打好基础的重要保证。、正如孙淮滨所说:“只要全球经济复苏,消费市场回升,市场总是有我们一席之地的。”

向“内”仍在探索

2008年以来,为弥补海外市场的损失,不少服装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2008年1-10月纺织服装企业内销产值达21303.24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76.50%。2008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8%,其中纺织、服装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4%,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是稳定的,消费是逐步上升的。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近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然而,中国服装企业由外销向内销的转型之路走得不可谓不辛苦。内销与外销在客户需求、操作渠道、营销职能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外销基本以“客户+订单+生产”的单一贸易交易方式,企业基本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进行打版、生产、交货,其核心能力聚焦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及重大贸易客户的管理维护上,整体操作对费用、团队、策略要求不高,相对较为粗放简单;而内销则是“市场需求+产品组合+渠道网络+品牌打造+团队执行”的系统对抗,将直接面对市场多变的消费群体、消费结构、经销,其核心能力聚焦在对路的产品适销、差异化的产品风格、渠道掌控与品牌提升上,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多层面、较为精细的系统化操作,迥然不同的操作思路套路对外销转内销的服装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选择了内销,就要从市场、渠道、营销、核心技术、物流配送等方面建立制度,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企业耐得住寂寞打一场持久战。细数在内销的战场上饮恨而败的企业,大多都是因为产品风格不符合国内市场要求、定位与操作方法相背离、企业操之过急没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没有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以及没有通畅的营销渠道。

虽然遭遇种种困境,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成功转型,通过种种努力扣开并获得广阔的内销市场。广东中山市同益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做服装配饰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专业公司。公司销售经理王文婧说,公司在金融危机前就开始准备着手做国内市场。凭借公司拥有的国外资源,包括国外流行趋势的一手资料,参加国外展销会了解的国外零售和流通领域以及国外的店铺陈列概念等。现在,同益已经利用这些资源在上海开了两家专做内销的店。同时,公司还将目光锁定在国内外配饰设计大赛中得奖的新锐设计师,准备通过与设计师的合作深度挖掘自己的产品内涵,提升产品价值。

坚持两个方向都要走

综合目前的各种因素来看,要想在危急中能站稳脚跟,企业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将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最近一两年有一些出口企业内外销兼顾。例如,上海东方集团由单做出口拓展到内外销兼做,实现了全方位转型。他们的作法是国外品牌,建设国外品牌的销售网络。还有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时,坚持走品牌路线,比如,广东名瑞集团、广东丝绸集团。对这些企业来说,通过多年外销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具备快速反应、国外资讯及时、新产品开发等优势。

篇7

服装是―种情感的表达,也是―种心境的体现。

服装是―种性格的张扬,也是―种生活的态度。

服装是―种观念的展现,也是―种美丽的诠释。

现代社会一个开放时尚的社会,女性对潮流的敏感度是十分敏锐的,尤其是韩版、日版的时尚对年轻的女性具有非常强的诱惑力。在女装世界里以裤装著称时尚潮流的梦舒雅,近日在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的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榜上有名,成为河南省迄今为止45个中国驰名商标之一。至此,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成为河南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服装企业,为2010年服装行业的崭新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模式创新 开拓疆土

众所周知,中国驰名商标是目前国内享有最高声誉的注册商标,即具有相当规模或销售量、商品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销售范围广,以及商标使用时间长、服务质量好、企业知名度及企业信誉得到社会公众肯定的注册商标。它的认定有严格的质标和量标。目前,河南省有大小服装厂家8000多个,队伍庞大。然而不足的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梦舒雅此次有摘得殊荣,显然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获得了消费者的相当认可。中国驰名商标的美誉,是对梦舒雅从企业综合实力、市场表现力、还有公共媒体与消费者的公信力等各方面最公正权威的认可。他彰显了梦舒雅作为女裤行业领军品牌的实力和地位,这与梦舒雅始终将引领行业方向作为使命和责任、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开拓行业疆土的自我定位是完全符合的。

梦舒雅总经理陈勇斌谈到,梦舒雅的前导时间一般为14天,这种敏捷快速的反应链条是其他女裤所不能比拟的。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梦舒雅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的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原先被忽视的客户,他们数量庞大,足以引起关注和重视。

从女裤产品的角度分析,拳头产品主打市场的老套路逐渐转淡,梦舒雅的产品日趋丰富化、专业化,2007年梦舒雅推出Collection高档系列女装,产品种类丰富;随后梦舒雅以时尚创意为策源地在上海建立企划工作室,在带来时尚资讯和先进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整合了最优秀的前沿优势资源;与此同时,广州设计的研发中心也相继成立,在坚持简约、大方、知性的整体设计风格的同时,又及时吸纳南方女裤和国际时尚的设计潮流动向,保证了梦舒雅女裤风格的多样化和潮流化。

在终端市场上,1998年9月梦舒雅在郑州开了当时中国的第一家女裤专卖店――银基专卖店;同年梦舒雅北京营销中心成立,标志梦舒雅开始进军全国市场;199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型专业女裤物流配送中心。2004年,梦舒雅在行业内率先启用大物流的概念运作整个终端,保证了快速反应能力;2005年有针对性的小物流操作,使单店的货品供应更加及时、仓储的库存周转更快。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用实力说话,在掌握市场话语权的同时。还要拥有在行业内不可争议的时尚话语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品牌成就体现。”梦舒雅品牌总经理陈勇斌说,“梦舒雅开辟了河南省纺织服装的第一块”中国驰名商标”,这将对品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中国驰名商标”的公正性和权威,是对梦舒雅品牌提升消费者认知和拓展全国市场的有力促进,同时也为品牌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创造利好影响,使品牌的市场话语权更加稳固。2009年,梦舒雅“轻系列化一裤装为主,轻量上衣为辅”的商品运营模式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日趋稳健,市场接受度趋于上升。在此时得到“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不仅仅是对品牌发展成绩的充分认可,也说明了消费者以及市场环境对梦舒雅品牌“女裤专家轻系列化”的发展思路以及其前景的充分看好和肯定。对前无古人,后有追兵的中原女裤行业来说,国家工商总局对梦舒雅品牌的肯定,对裤装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指向性作用,这同样也是对裤装行业十余年发展成绩的首肯。

篇8

关键词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国际化

1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1.4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席酋民.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篇9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双重压力

笔者以为,对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当前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国际市场和国内成本的双重压力。国际市场集中表现在需求低迷、订单转移,国内成本压力的重点则在于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企业难堪重负。

(一)国际市场的压力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是,欧美两大传统出口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美国的一些关键经济指标,如失业率、新房开工和旧房销售、消费者信心等持续复苏,实体经济呈现趋稳之势,总体上缓慢复苏。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却是另一番景象。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消,欧元区内部增长失衡。德国的情况比较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边缘国家积重难返;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也受牵连,濒于再度衰退。英国经济学人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毕若彬预测,欧债危机的性质已经改变,不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公共部门支出危机,欧元区的困境可能将会持续十余年时间。

受国际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再加上内部经济调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趋缓,除中国还保持在7%以上外,巴西、印度、俄罗斯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受美联储退出QE3预期的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可能改变,这些国家面临着资本外流的巨大风险。此外,2012年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关闭了在华制造企业,美国、欧盟等已经大幅减少在中国的订单,纷纷将订单转出中国,造成中国纺织服装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总体上,欧美市场需求依然疲软,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订单流出中国,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现实困境。

(二)国内成本的压力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波动、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据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业商会调查显示,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变动,这三者的影响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是非常致命的,而其中以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为最,劳工成本已成为企业首要负担。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趋于平衡,这对纺织服装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障碍。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服装发达地区,从2008年至今,劳动力成本几乎增长了一倍:2008年普通操作工人的平均工资是1900—2000元/月,到2010年年底,平均工资上涨至2600—2700元/月,到2012年,平均工资已经增加到3000—3500元/月,而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4000元已难招到本行业的熟练工人。如今,熟练技工的待遇甚至已经远超过了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报告指出,国内劳动成本等上涨具有刚性,对出口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未来若干年,劳动力成本将以每年15%—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认为,改变中国过去30年经济模式的条件已具备,成本上涨正在使中国失去竞争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剧了产业外迁趋势,特别是向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月工资仅90-200美元,且享有欧美给予的关税优惠。虽然这些国家目前的产业基础不够完善、加工技能不是很高,但低廉的综合成本已然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办厂的首选之地。

可见,以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成本的持续攀升,愈发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危机。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移之路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绎为产业链的竞争。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到成本洼地,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重要选择,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的首要选择。从投资贸易的角度,将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生产中心地、技术创新地及竞争集聚地转移不失为可行之举。

(一)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转移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产业工人”恐怕是最重要的要素。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逐年攀高,随着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正在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回流速度和趋势明显。为此,不少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走进去”,追寻着“产业工人”这个要素集中地,寻找新的供货采购网络,建设新的供应链。距离长三角和珠三角较近的苏北、安徽、粤北、赣南、鲁西等地,这些地区熟练产业工人数量较为充足,服装工业园的兴建,加上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目的地,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转移已成为趋势。

(二)供应链向生产中心地转移

要素集中地主要是着眼国内,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还要紧随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大势,将供应链向未来生产中心地转移。当前,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全球跨国企业生产转移的首选之地。现在,中国国内工资涨幅已超过生产率增长,中国制衣工人平均工资约1—2美元/小时,而且上涨速度正在加快。寻求丰富廉价劳动力地区、更低成本的制造基地就成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如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标杆-宁波申洲针织,早已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目前发展态势强劲。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实现企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

(三)供应链向技术创新地转移

虽然东南亚地区作为低成本的未来生产中心地正在吸引着全球纺织服装业,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也应看到,东南亚地区主要承接的是中低端产能,而中国正在承接全球中高端产能的转移,原因除了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更完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开发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在纺织服装业,随着产业的升级,技术创新的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谁能在未来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主动、提升话语权。像浙江的温州、江苏的昆山等地,都是我国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活力领先的地区。因此,将供应链向着有技术创新活力的集聚地转移、承接全球中高端订单也是方向之一。

(四)供应链向企业竞争高地转移

如前文所述,在我国8万多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到80%。这些小微企业由于体量小,竞争力薄弱,再加上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因此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同时,这些小微企业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果将这些小微企业向着行业内的大型企业靠拢,向企业竞争的高地靠拢,进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区域内,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小微企业为“卫星”,则可以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不仅如此,一旦形成行业集聚,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也会随之跟进,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发挥出整合效应,从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当然,这既需要企业具有强烈的意识,也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从产业发展的特点做长远规划,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推动实施。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型之路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转移供应链的同时,也要加快转型,加快产业的提档升级。对于转型,业内一般都提倡在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以及优化市场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等方面下功夫。从投资贸易的视角来讲,笔者以为还可以向低碳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产业化高端、品牌化企业四个方面推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一)向低碳化生产转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外买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验厂、检测、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能源的紧张,世界各国的人们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和要求逐步加强,从原料到纱线到染色到面料再到最后的服装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实现低碳环保的可为之处,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性的低碳环保面料正在成为市场的宠儿。低碳环保,因为其绿色生态,代表的是技术含量,也预示着市场前景,正在成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低碳环保也是我国政府倡导的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专注的态度。

(二)向个性化消费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交织渗透发展的今天,全球投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加速,由大量消费者参与的小批量、分布式、非标准的制造和服务企业将会把投资和产业布局向紧贴消费者的所谓“近岸”转移,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演变。对于纺织服装出口行业来讲,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不旺,订单呈现出价格低、批量小、交货期短、品质要求高等特点。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要顺应产业布局的调整趋势,转变经营模式,摒弃过去那种大批量、低附加值、长周期生产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应紧紧围绕着客户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消费的特点,努力在小批量生产、产品质量控制、柔性订单安排、款式设计、高品质打样等方面,培育形成一站式服务能力,努力发展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

(三)向产业化高端转型

虽然我国在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的份额中仍堪称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生产的纺织服装仍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而且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在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自动化、高端化方面仍然缺乏竞争力。而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构成上看,向价值链两边高端延伸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应重点加强向自主设计研发以及终端渠道两端延伸,这些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大有可为的高端领域。比如,天津天服三悦服装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设立研发中心,在面料、素材开发、服装设计等环节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独特时尚产品,由OEM成功转型为ODM企业,并成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极为少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加强在硬件上的投入,加快设备的升级换代,以标准化、自动化的高端设备来提升品质和稳定性的同时,亦可减少用工数量,替代人力资源的紧缺。向产业化高端转型,以跳出国际分工的低端磁场是我们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未来的主要方向。

(四)向品牌化企业转型

篇10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 贸易壁垒 行业协会 自主品牌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成长最好、增长最快、发展最完善的产业。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诸如国际贸易环境适应度不高及出口企业自身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步伐。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1.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1%。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年10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2004年6月欧盟24家纺织类企业对原产于我国的35类涤纶布实施反倾销调查,涉及企业1000多家,总金额达5.8亿美元;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欧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品产品倍受青睐,由于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同时配额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据业内人士预计,我国输往欧盟市场的大部分类别的纺织品配额价格将呈上涨趋势。配额价格吞噬了纺织企业的部分利润。随着中欧纺织品协议在2007年的到期,输往欧盟的纺织品配额价格总体来看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年中期间将更为明显。

二、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三、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1.纺织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渠道,挖掘信息资源,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进行相关指导,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3)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6)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走创新之路。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2)推行“品牌战略”。中国纺织业就必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出口。在2007年华交会上,宁波市许多企业打出了自主品牌;爱伊美的成交订单中,有近20%属于自主品牌出口。“广博”在美国、中东、欧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品牌,并从日本韩国引进了专业设计师,在2007年华交会上推出了三大类新产品56款新设计,“广博”牌相册颇受东南亚客户的欢迎。

(3)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例如,要注重“生态产品”的生产,并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及国际认证,开发潜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4)推行贸易方式多元化。现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比较多,我们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例如在一些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从靠出口产品发展到以出口产品、投资设厂和技术输出并存的多元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的原材料及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还可以打造全球供应链,增强品牌战略同时还可以避开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郭燕:纺织服装走出去战略[J].科学决策,2002.(11)

[2]严春瑜: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国外贸战略的转变[J].法制与经济,2006.2

[3]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