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开发智力、培养爱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赢在起跑线上的效果。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如何结合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指导要求和家长们的期望进一步做好我们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幼儿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认识,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曾提出每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这样说:“事实上,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八个方面,即每个人都具备八种能力: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这八个方面。”而且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八方面的潜能,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把这八项智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合理的应用,就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如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在幼儿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而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开发孩子们八个方面的潜能,使孩子们能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往往存在不太科学的认识,主要便现在更多的认为智力的开发仅仅是在讲授知识的课堂上,而忽略了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幼儿的智能呢?
一、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在现有知识上的有效地一连串的推理,最终自己能够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逻辑分析能力可能更多地应用于数学上,但事实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整体素养的形成,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合理地设置一系列的有益于开发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在保证孩子们在活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并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独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最终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鼓励孩子大胆发挥,培养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其通过对空间的准确判断和感觉,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呈现在脑中,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源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们体育教师要大胆设计一些锻炼孩子此项技能的游戏,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大胆发挥。
三、用适当的活动来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智能
肢体动作智能一般是指人在活动中肢体的协调配合,也就是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涉及了身体的平衡,也涉及了力量的应用,还有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孩子这项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可以安排简单的跑、跳运动,来使孩子的手脚和身体协调的配合,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还可锻炼单足的活动,培养平衡能力。
四、用简单的儿童舞蹈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孩子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如音调的高低、节奏……从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着较强的表演欲、表现欲的。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带着他们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指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呵护是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闭现象很多,有些孩子就是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阶段。在我们的体育课游戏中孩子得到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
六、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自然智能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超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七、游戏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智能是对单词的意思和排序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很高的语言智能的人能用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表情等,都会激发起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刺激语言智能的发展。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相互交流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好方式,即使是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着各自的积木,他们的自言自语也会很快发展成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相互交流,也能通过游戏逐渐地训练自己利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八、玩耍中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
篇2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有三个层次,“知之者”“乐之者”“好之者”。要想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好之者”。下面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还未成熟,他们喜欢某一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科任老师的喜爱。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老师就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表扬他们。特别是那些数学成绩较差、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的学生,更要多多关怀并鼓励,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长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将数学的重要性慢慢渗透进孩子的思想。例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买糖果,如果一个糖果2角,那么2元能买多少个糖果呢?家里一共有10个杯子,爸爸不小心打碎了3个,妈妈又买回来了5个,那家里现在一共还有多少个杯子呢?父母经常提出这些问题,积极引导并鼓励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课程,如果老师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如以做游戏的方式,小组为单位,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得分最多的小组有礼品。或同一道应用题,能用多种不同解法算出的学生有奖励等等。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尽量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独立思考 策略 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应用题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初步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多数来自于生活,这让数学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在人教版教材当中列举了六种策略用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转化、列表、列举和画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们不能只把这些策略应用于某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应该把这些策略,这些应用策略的思想延续到今后的教学当中,贯穿教学始终。小学时期,学生们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是只有形象思维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抽象问题,逐渐接受和理解抽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教导学生如何运算"9+几"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凑十法"。在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解决"9+几"的问题时,就是带领学生体会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一个过程,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把未知变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转化的方法作为一个解题的策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接受和熟悉这一策略思想,并且将他们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因此,将解决问题策略思想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始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仅仅将这种意识应用于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节课当中,就想让学生接受并学会这种策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长期的引导和渗透,为学生建立这种运用策略的思想,并且在学生们建立了这种思想之后,学会灵活的运用,体会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
二、强化策略应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我们将数学解题的策略当成是工具,而学生在得到工具的同时却不会使用工具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老师只是教会同学们解题的策略,建立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将解题策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可以真正的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教育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意对方法本身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际的运用策略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数学的应用题:放假期间全班同学组织去公园划船,一共去了42个人,共租10条船,大船上坐5个人,小船上坐3个人,问题是:租用的大船和租用的小船各有几条?教材规定这道题需要用到列表和画图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们在解题思考之后体会到假设的数量关系,老师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了假设的思维之后,就要通过一些更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假设之后发生的数量变化:首先,让学生们假设这些船都是大船,并且将人数想象成50人。这样的话就多了8人,然后教师再继续对数量变化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多了8人呢?因为其中有3人发生变化成为5人,多了2个,而恰好8人可以看成是4个2人,所以,其中有4条大船是小船假设而成的。在解答了教学立体之后,让同学们进行反复的练习,促使他们真正的掌握这一方法。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三、策略反思,使策略升华
在学生完全的掌握了解题思想、解题策略,并且能够运用策略解答问题之后,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解题之后的反思,完整的回顾自己解题时分析、思考的过程,比如说: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解题方法?这样的解题方法有什么好处?这其中都需要哪些解题策略?这样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其它新的解题方法吗?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自己解题和思维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且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直观的自我评价,并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今后的解题效率。此时,老师也要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且让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探讨,不断的总结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逐渐的建立起对于解决问题的思想策略。
四、培养学生思维,使其伴随学生终身发展
思维对于人来说它是一切生活活动的的主宰者,在学生小学时期就培养建立他们的多元思维,对于他们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小学阶段就利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每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也许当他们走出校园之后会忘记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但是,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他们一生都忘不掉的。当他们遇到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潜意识的运用抽象、转化等思维方式来有序的思考问题。无论我们把它当成什么,是方法也好,是意识也罢,其主要的目的无非就是想为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的能力,能够在他们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总结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小学数学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策略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有序的运用策略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来根.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篇4
关键词: 孩子; 迈向成功; 人生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54-01
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在不断的积累之下变得如此可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溯到对他们的早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那里。在幼儿期,你是否给过孩子更多的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是不是他的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你一手包办的呢?你是否经常带着他到田野里去散步,引导他去仔细观察某种植物的生长变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发展了相应的视觉语言呢?你是否……现在我就来谈谈自己养育孩子的几点体会:
一、保持孩子高度的快乐感
记得她刚两岁半,由于工作忙,我就将其送入幼儿园,为了不伤害她的自尊心我也给她准备文具、书包等……一个星期后,我去幼儿园问老师,看看孩子这周以来的表现情况?“她就不学,她不写,别的孩子在教室上课,她在外面玩滑滑梯……”老师说。我对老师说:“不要紧,她还太小,慢慢来,我现在的目的是让她在这里学会与其他的小朋友和睦相处的本领……”。“玩”是孩子最大的快乐,也是孩子发展其交际关系提高处理交际问题的能力的桥梁。让他(她)能快乐的与小朋友们玩,在玩中获取生活的经验,学会处理小朋友间发生的矛盾。
我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具有比赛性质的亲子间的游戏。例如“学习穿衣服”,在她未学会独立穿衣服之前,我选了“玩衣服”的游戏:给她一条裤子,让她在床上玩,结果玩着玩着她就把两条小腿塞进了裤腿,漏出小脚丫……我很激动,给她鼓掌,并亲吻奖励她:“宝宝,真棒,真能干,能自己穿衣服喽,等你穿衣服熟练的时候,就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赛了”。后来,我教她穿上衣,边穿衣服边念自己编的儿歌:“先穿大洞洞,再穿小洞洞,自己能穿衣,我是妈妈的好宝贝”。一段时间后,在早晨起床时,我对她说:“宝宝你能自己穿上衣服吗,你敢不敢跟爸爸妈妈比赛。”“能、敢”宝宝说。于是亲子间的一场穿衣比赛开始了,她很努力与爸爸同时完成。她猛然间跳起拍着小手嘴巴里喊着:“我是老一,我是老一(第一)!”
二、逐步培养孩子爱运动的情趣
身体健康是将来能否成就事业的基础,在幼儿时期给孩子安排一些亲子间的适量运动,无论对孩子的体质、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运动不仅仅可以使孩子的精力充沛、身体素质增强、协调性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她的竞争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样可以提高人们之间的交流机会,化解一些存在于他(她)幼小心灵里面的不快。例如:(1)“爸爸、妈妈之间抽一个人每天早上陪孩子到户外去活动20分钟,或跑步或散步”。以后可以适当将运动时间加长。(2)家庭之间的投篮比赛:“妈妈和宝宝将一块布撑开做篮筐用,爸爸拿小皮球离篮筐稍远位置,将小皮球投进,算是投篮成功。接下来宝宝与爸爸互换位置,但不同的是宝宝投篮时,篮筐可以移动接住皮球。爸爸妈妈马上给宝宝以掌声或语言的鼓励,并鼓励孩子继续投,让其产生快乐感与成就感,播下运动快乐的种子”。
三、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手脑并用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与教育的方法。你不要怕孩子做不到,更不要顾及因为她太小而不应该这样、那样。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天才,每一个都是能力超常的创造者。在此方面我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画”、“涂”、“剪”、“拼合”、“粘贴”,从而把12种颜色和部分几何图形的名称、图形的等分、数的概念全教给他,结果使他全部掌握。
四、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同步发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听觉语言是指以声音为媒介的。视觉语言即是文字符号。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应该掌握这两种语言,因为这两种语言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而又互补的。听觉语言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孩来说她听你说话是在不知不觉,毫无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视觉语言又如何去发展呢,我采取的方法是“对牛弹琴”、不求甚解,看到什么教什么,包括墙上的公益广告,小食品的包装袋上的字样……没有想到还真管用,它与班内其他学生的识字量比起来,约多出2倍。
善于与孩子一起读故事书(故事选择要短小在三到五分钟之内可以完成,以小动物为故事的主导者),走迷宫。然后将其故事内容转化成亲子间的游戏.例如:《三只山羊》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我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听,速度要慢,音调要根据不同角色调整,也就是说在讲的过程中要将故事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爱憎感情表达出来(每篇读两到三遍,每一遍之间应该少有间隔)。其次同孩子一起看书中的插图来认识故事中的小动物.再次是同孩子一起阅读文字,我们一起用手指逐一指着每一个文字,我将每一个字读出来,读一到两遍(读文章的遍数应根据故事的长短、孩子的状态来选择。)最后将这个故事游戏化表达出来,家庭成员参与其中,也就是所谓的一种亲子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同时发展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提高孩子的读书兴趣。
每到周六,我总是陪孩子到野外去散步,教她认识花、草,让他观察其形态、颜色,对于无毒的可以让其触摸、品尝,从而获得生活经验,同时讲述它们各部分结构、功能,随时将植物名称写在纸上给孩子看。
五、尊重孩子,让其学会等待,接受挫折
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着急马上给予答应,应该让他学会耐心等待。例如:你同孩子一起逛超市,她突然间看到一辆价格很高的遥控车,你不想买时,应该蹲下对孩子轻声的劝说,“孩子,妈妈身上带的钱不够,等到下次发了工资再来买。”(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给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能只是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理的超过我们家长承受能力的要求,否则我们的这种使孩子“学会等待的心理”将会变种成为“欺骗”。)
在孩子摔倒时,大人不要惊慌,应当鼓励(起来,我的宝贝可坚强了,能自己爬起来。)孩子自己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土。
六、学会分享与小朋友和睦共处
分享可以涉及心理、物质等方面。在幼儿、儿童时期如果能够得以正确引导的话对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我是这样做的:别的孩子来家里玩的时候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他们一起玩,给孩子讲你愿意同他们一起玩的话,他们会经常和你玩,要不然你就会没有朋友。在家里给孩子讲去幼儿园要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不能打架、骂人,不能因为有些小孩穿的衣服不新不好就不和他们玩,如果这样你就会没有一个人同你一起玩,你会很孤单。
篇5
一、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创造力的源泉. 而小学数学教学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小学数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等.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比较浅显、简单,然而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一个科目. 当学生们具备了这些思维能力,无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通过良好的思维习惯均可以在自己未来理想的领域中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所以,小学数学教育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而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谈话、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在学生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他们一步接一步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研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生的思维范围在刚开始一般都比较狭窄. 而思维的广阔性则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微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 因此可以通过讨论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摸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的发展. 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良好状态. 同时,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第三,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接下来的知识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脉络. 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要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了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这样. 如果问题开端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得到有序发展. 然而,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卡壳现象,即思维的转折点. 此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地加以疏导和指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而且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启发并深化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要逐步引导启发,最重要的是当思维刚刚形成时,要对其加以巩固. 这样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到一定阶段后,要尝试在此基础上启发创造性思维. 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 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所以,要启发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就必须让学生尝试多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和复杂度.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设计好练习题是深化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步,其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般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篇6
关键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言表达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中应提供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孩子关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培养幼儿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数学活动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幼儿用语言表达,如:教师讲解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孩子倾听教师讲解后需要反馈对数学操作规则的理解或对操作程序的记忆。
(二)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任何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知道是否正确。在进行数学思维交流时,只有良好的数学口语能力,才能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正确的见解。
(三)幼儿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语言表达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幼儿就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幼儿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幼儿想“说”,敢“说”。为此,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二)准确示范、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孩子做出榜样,通过自身的语言示范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的表述要准确、简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交给幼儿正确的数学概念,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各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准确的告诉幼儿这些数学名词的名称,并要求幼儿准确的复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准确使用,给孩子起一个示范作用。
(三)有效提问 培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课堂上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出示一个红色灯笼一个黄色灯笼后,问学生:“图上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够顺利时,我帮他们进行梳理,把零散的知识连贯成完整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大大班复习“5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法”时让幼儿观察放风筝图,复习2的组成问:图中有几个孩子?几只风筝?1人放一只风筝,2分成了几和几?让幼儿尽量回答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像小朋友喜欢吗?今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这类问题没必要多提。只有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锻炼说话的能力。
(四)有效操作 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也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幼儿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由于幼儿语言区域狭窄,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如:在教学“拼一拼”时,每个幼儿一套七巧板和若干三角形图卡,教师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观察书上图:这幅图上有什么?由哪些图形组成?幼儿自由拼图并说出拼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老师演示讲解,拿出4支笔,请出2个小朋友,问:1人可以分几只?(把笔分给2人),4支笔平均分给2人,1人几支?每人分到的笔是不是一样多?让幼儿实际操作分一分,然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这样通过直观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同伴交流 培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篇7
关键词:算理;习惯;技巧;能力
从师范毕业至今,一直从事的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方面的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基础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多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基础知识如果不牢固必然会影响算不快和算不准。中高年级学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如果不能透彻理解,在简便计算中就不能灵活运用,也必然会影响计算的算不快和算不准。
二、培养学生仔细抄写、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要想得到提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习中养成反复检查、核对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对练习题目的抄写做到反复校对。尤其是数字、符号、小数点,做到完全一致。其次,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楚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运算符号,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最后,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口算,即使做不到口算也要认真笔算,养成打草稿的良好习惯。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数字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要求做加法时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位置上,做减法时退位的点不能少。
篇8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写作基础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低年级儿童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而语言的形成、文字的表达与知识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适当地把儿童带出校园,走进自然,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比乐趣。教师还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实践类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些,比如在校园里进行找春天活动,农村孩子到市里来,市里的孩子到农村中去。写作水平的高低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有转变的,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知识面拓宽了,看图写话也就简单多了。
二、观察能力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提高观察能力能有效控制学生的随意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学会了观察,才能由心而发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看图写话离不开儿童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呢?(1)整体观察,在写作前引导学生,比如画面上都讲些什么内容,画上的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做的目的是什么等等。(2)引导好背景分析,时间(早、中、晚、春、夏、秋、冬)、内容、人物之间关系等等。(3)细节的突出,他们穿些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在做些什么,表现出了什么。(4)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写出的内容有条理,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观察次序,比如从远到近、从左往右、由上及下、先主后次等多角度地进行观察。(5)化静为动,对看图写话画面的选择要注重儿童平常喜闻乐见的、能够接受的,由浅入深地安排写作。儿童在看到画面时能够联想到平时的生活,那么儿童在看图写话
时就没有那么困难了。(6)在多幅图进行观察时不要忙着让他们单幅图进行观察,先要多幅图进行观察,了解多幅图拼成的故事情节,再进行单幅图观察。
三、想象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发挥对于儿童看图写话而言同样重要,他们处于的年龄阶段想象力比较丰富,思维的跳跃性较大,而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比较单调,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画面鲜活起来是挖掘想象力的关键。教师要创立各种情境让儿童仿佛置身于画面当中,自己就是画面中的人物,自由地让他们发挥想象,教师对儿童发挥想象力说出的话应当予以鼓励,必要时还可以设立简单的课堂小品进行演练,或者让班中的看图写话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孩子的想象翅膀一旦展开,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笔下之言也栩栩如生。
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可见“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低年级的儿童学习写作只有说得明白才能写得清楚,所以从想象力的挖掘到写话,中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儿童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通常会出现说话口齿不清、语言表达没有条理等问题。其实看图写话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出色才能为看图写话打下不错的基础。前面提到了想象能力,学生在展开想象进行口头表达时要鼓励学生表达,比如有的学生用到不错的词,如“花园里的蝴蝶翩翩起舞”,我们就要鼓励他:“你用的词真美啊!”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有语言表达的欲望。另外,儿童在语言表达时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开头、结尾,条理要清楚,句子要完整等。还要培养儿童的说话兴趣,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前让学生说些生活趣事或者谜语、笑话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表达,那么在说的基础上写话,就容易多了。
五、降低要求,动笔写话
通过以上要点的层层培养,儿童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了,开始阶段尽量安排一些简单的看图写话,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要适当提高学生的写作要求。在开始阶段写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格式要规范,语句要通顺,无错别字,有常用的标点。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语评的时候注意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他们喜欢上写作,爱上写作。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提高质量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首要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拓宽思维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个人思考的表现,提出别具一格的问题更是一个人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儿童时期正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由于孩子对世界万物的存在不理解,又想不明白,渴望得到答案,因此,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总是喜欢问这问那,“打破沙锅问到底”。同时,好奇心是孩子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动力。老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随意呵斥孩子,扼杀孩子刚刚萌芽的创造意识。
2. 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事物和奥秘
在教授《6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时,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当孩子把6句口诀都总结完之后,是让孩子观察6的乘法口诀表,然后找规律,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备课时,我先自己总结出了几条规律:首先竖看,第一列是逐次增加一,第二列不变,第三、四列是逐次增加6;横看,“一六得六”第一句有一个“得”字,这一句表示的意思是一个六得六,第二句“二六十二”由于得数大于十,为了念起来流畅,所以省略了“得”字,表示的意思是两个六相加等于十二,以此类推。此外,前五句只有四个字,而第六句有五个字组成。
在上课时,我先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找规律。结果我所想到的学生们陆续也总结出来了,我又有条理地总结了一遍规律。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老师,你还漏了一条,还有一个规律。”“好,你说说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盯着他,他站起来,自信得说:“我发现前四句都可以帮助我们算两个算式,比如‘一六得六’可以计算1×6=6和6×1=6.可是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只能算一道算式6×6=36.”我听了他的回答恍然大悟!是我不曾想到,一个很细小的规律,最容易发现的一点我却忽略了。我马上用惊奇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说:“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的是这样啊!你的眼光真独特,居然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大家为他鼓鼓掌!”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孩子向我们报告新发现的时候,一定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去鼓励孩子,分享孩子的快乐,同时给与热情的赏识,激励孩子发现更多的事物和奥秘。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只要老师去鼓励、引导和激励他,他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
3. 加强对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一样,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甚至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属于后者。
我在教授《乘加乘减》这一节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其中有一条就是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新授之后,我设计的环节是趣味练习,拓展延伸。其中有一个开放型的题目:如果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我先让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由学生汇报答案。他们说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算法。有的说一个一个得数人数,但这个办法很快被大家驳斥了,原因是不够简便;有人说把每一行的人数依次相加,列式为:9+9+9+9+9+9+9+9+8=80;有人说用本节课所学的乘加或乘减,每一列有9人,一共有8列,最后一列只有8人,由此列式为:9×8+8=80或9×9-1=80;有同学说:10×8-8+8=80.学生的办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这节课的目标已经实现。这道题不仅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和算法,并教会了孩子运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4.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落实“双基”,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力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动脑思考。
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通过反馈结合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0
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我们应从小开始培养。但是很多人以为,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言学科的任务,其实不然,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可见对学生进行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一年级更是学生系统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尽快让每个孩子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小学低段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数学课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成为一个想说、敢说、会说的能手。现针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谈一下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鼓励学生“说”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我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孩子在学龄前期孕育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种方法,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身子站得直直的,多大方啊!”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二、让学生愿意“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营造机会,创设合作情境。数学课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境环境,在课上多创造一些给学生自主发言,小组讨论的机会,“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让学生多想、多说。
2.各抒己见,创设民主情境。课上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诸如: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么算?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指导学生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发现。
三、倾听:模仿数学语言
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就得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学具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时说清思路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目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解决问题”都是以图画形式或表格形式出现的。解决问题穿插在整本教材中。我在讲“10以内加减法”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花果山”图,再说出图意:山上有2只小猴,树上有3只小猴,求一共有几只小猴。通过反复口头练习,学生在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山上有2只,树上还有3只。再提问: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猴,要把山上的和树上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通过口述想法,就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2、3、5”各表示什么意思。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把整个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表达流利,思路清晰,这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初步掌握了分析方法。
五、创设严谨的氛围,让学生严密地表达
数学语言的表达除了要求正确、规范、完整以外,更注重语言的科学性与逻辑的严密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准确完整的表达,还要创设严谨的数学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量词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经常把不恰当的量词用在某种事物上,如:把一朵花说成一只花,把一件衣服说成一只衣服,这些量词都是错误的。量词的规范使用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时写单位能做好铺垫,因此,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是很重要的,这就涉及到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训练学生严密的表达,严密的表达会使学生的思维奔向更高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始于一个实物、一幅图画、一道题等,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严密的表达图意或题意,让学生说明题中数量关系的变化过程及变化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的1-5的加法时,书上有这样的一幅插图,有三只兔子在拔萝卜,又来了一只。教师面对这样一幅插图,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条理的说清图意:园子里原来有三只兔子在拔萝卜,后来又来了一只,现在有几只兔子?经过“原来……又……现在”这样有条理的训练,让学生对加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还突出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会更严密、更准确、更灵活。
六、创造一切表达机会,让学生在表达中成长
- 上一篇:人本主义的特点
- 下一篇:艾叶理疗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