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1
篇2
关键词:个性;互动学习;教学改革;以人为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概述
(一)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顾名思义,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而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了解这种教学观之前,首先要明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核心,强调感性的力量和作用,看重人的本能属性和自然发展,通过天性的作用满足其需求。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了人的五大需求理论,其中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应该屈服于外界因素的压力,应该将自身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的产生并不意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教学工作者尝试将当前的教学工作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主张利用人的自然属性来塑造人才,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少异议。这符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从学生出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塑造,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价值养成的舞台。这个过程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感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终两者相互结合,融会贯通,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的内涵。
(二)历史演变
人本主义这个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产生于古希腊语,上世纪中后期传人中国。关于人本主义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但是都指向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人本主义属于哲学的范畴,将人处于自然之上。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观念逐渐向教育靠拢。关于教育观念历史演变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远在文艺复兴年代,科学理性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著名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科学教育和理性思维才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而人的能力远远比不过科学,这就是后来的名言:科学创造一切。在当时,理性思维是大于感性思维的。二战时期人们开始重新评估之前的价值思维。由于战后带来的物质灾难和精神破坏,人们开始向内心深处寻求答案,这就是人本主义产生的根本要素。
回顾我国教育观念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儒家也讲究“人本主义”,比如“有教无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观念。宋明理学提倡“礼”,也重视内心的修为,虽然与人的自由有一些差距,但毕竟和内心有关。近代,素质教育的提出,让我们开始真正地关注学生个人,关注学生的个人自由发展,对个体价值的挖掘和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观念的主要课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热议,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它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意识,重视个体价值的体现,因此成为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值得提倡。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人性化的观念,与以往的教学观念相比,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安排,听从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话就是命令,不得违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应试教育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知识,而人本主义教学观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重新回到了核心地位,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并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内心动机,维持学生的良好心态,以使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加强学生情感认知能力。著名学者罗杰斯强调人本主义教学观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属性,通过情感的运用,有效地吸收知识口]。这种优势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值得重视和思考。再次,个性化的培养。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才能。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这种天分的存在,抑制了这种才能的培养和舒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强调这种天分和个性的舒展释放,坚信每个学生都不是废材,都有自己最独特闪光的特殊潜质,这就需要我教师对其进行发现、培养、挖掘,通过有步骤的计划,设立相应的目标来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这方面潜质和个性特征,通过鼓励等手段让他们适当地自我发展。
最后,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融合。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始终处在微妙甚至是尴尬的地步。由于教师的权威高高在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有一种潜在的不平等关系,许多学生对于教师望而生畏,谈师色变,对于教师的某些行为也敢怒不敢言,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并不融洽,学生更多的是害怕和无奈的服从,这将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人本主义教学观给予了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师生关系也更加平等和谐,许多案例证明这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无疑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一)重视“人”的因素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人的生产力体现在能动性和创造性上面,以人为本就是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人生的目的,我们的教学也要牢牢抓住这个宗旨。人本主义教学观优先考虑人的自我,因而在教学中要突出对这方面方式的应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学习交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结果都要由学生一手完成,教师只需要旁观引导,适当控制教学课堂节奏,在课堂上要避免以往的长篇大论,尽量减少说话的频率和时间,在关键的时候加人课堂讨论,不要给学生留下一言堂的感觉。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发言的时候,要仔细聆听,多提取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地方,点拨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不要轻易扼杀,要适当满足,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总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老师和学校。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针对性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生有益的主观动机去加强目的性的学习。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围绕教学重点,由简人难。把握好教材中的信息内容;其次,不局限于理论大纲,加强实用性教授。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相关知识的了解;再次,对某些课堂灵活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感,教师要把握好过程和每个环节,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并且注重提高互动感,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要求学生进行发言反馈,同时让其他同学打分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把控,对学生主观动机的观察和引导。课后,教师要做一定反思,比如“这堂课的针对性强不强,起到的效果怎么样”等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习策略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积极培养学生的策略头脑意识。所谓策略就是方式,这种方式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对于学生而言,学到知识不算本事,学到“怎么才能学到知识”才最关键。可见策略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这方面要记住几点:策略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心理实际状况以及大脑思维水平。有的学生年龄小,但是思维较同龄人成熟;有的学生年龄虽大,但思维水平低,每一个学生特征都不相同,教师不能等同视之。策略的应用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分为初期引导、中期过渡、末期反馈。初期引导是教师有意针对学生安排一些步骤,让学生产生下意识的思考;中期过渡是引导学生完成内容,独立进行思考的过程;末期反馈是将学生的感受总结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加强学生互动式学习
许多调查表明互动学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点燃自我学习意识。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出的互动式学习依然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取代教师,来“教导”另外的学生。学习中学生拥有较高的自由度,通过小组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共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教师的工作就是提出题,接下来由学生之间完成。在安排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性。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划分小组,比如按照性格、智力能力、兴趣等因素进行分组,将对待具体问题中兴趣高的同学和兴趣低的同学分为一组,由兴趣高的同学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兴趣低的同学思考学习。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存在的不足
目前为止,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广受教育界人士青睐,但实际上依然存在一些现实不足之处,需要引起人们重视。首先,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个性化培养和自我价值的标榜,这种思想长期浸透,容易让学生产生过多的自由感,觉得教师的干涉就是一种侵权,同时不愿意听从教师的任何言语教育,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中难以树立威信,阻碍知识的传播,如果课堂上不断地有学生提出质疑,势必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纪律;其次,人本主义强调自我情感意识,这有可能会影响理性的培养。理性也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培养内容,如果学生过多地注重情感意识,难免走向极端,适得其反,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学生毕竟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约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这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篇3
关键字: 人本主义 教育思想 英语课堂 教学创新
1.引言
1.1背景知识
近几十年来,人本主义语言教学一直被欧美外语教学界所关注。而就国内的外语教学而言,应该全面把握国内外的外语教学发展情况,扩大认识,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本文以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R.Rogers)的相关理论来谈英语课堂的创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人本主义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理论贡献。他在《学习的自由》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书中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强调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理念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1.2研究意义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模式就是“满堂灌”,学生们只需带着耳朵听,而从未真正融入课堂互动中去。他们习惯一边听老师讲,一边挥动着笔头不停地记。却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它不仅需要的是学生对其知识的了解,更需要的是在实际交流中去运用它。而这种现象恰恰归结于课堂模式的不完善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完善课堂模式,更新教学思想。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张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动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真实和完整的人”的理念,恰好可以为英语课堂的改革提供参考。
1.3文献综述
在现今的文献中有很多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但是专门结合英语课堂来谈人本主义的还不多。徐晓晴则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如何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以及怎样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统一[1]。冉玉体认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就是要缩短心理距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2]。何丽娜认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应有所不同。他们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课堂教学中良好氛围的创造者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引导者[3]。以上的这些前人研究都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英语课堂的创新,但是还有一些研究空间,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前人的文献,进一步来讨论英语课堂的创新。
2.人本主义及其教育思想
2.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迅速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该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该理论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富有进步意义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而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4]。
2.2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人本主义以它对人性的乐观而精彩的解释,以及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加倍关注,而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在教育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知识,而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要启发,帮助学生获取他们喜欢而且有意义的知识。
而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论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从这一目标出发,罗杰斯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他自身做人的义务。他通过比较传统的教学与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认为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品质[5]。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英语课堂创新的启示
课堂教学占据着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就英语课堂而言,学生与教师是课堂的两大主体,而课本则是课堂的辅助者。那么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以及课本该如何定位呢?
3.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的启示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更需要运用艺术技巧,一个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教师形象教育必须朝人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把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应怎样去实践人本主义的思想呢?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当下的教学中,一直倡导要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就要成为其引导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然后每周让他们以组为单位做一次报告,报告的选题由学生的兴趣决定。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所要展现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包括生词、内容的概要和内容、相关图片、影音、问题等。班级其他学生在小组做报告时做些笔记。报告结束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记单词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将是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也表明教师不仅要教书本,同时也要培育人。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人”比“教书”更关键。往往很多外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语言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是自己的职责。事实上,在外语教学中有很多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汲取到西方文化的优秀的一面,摒弃其糟粕的一面,增强学生批判吸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开阔思维,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
3.2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启示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仅要将他们视作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做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6]。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
学生要加强自身的能动性,这一点在优等生的成长和学困生的转变中可以得到证实。优等生的共同特点是主动地发展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困生的转变,除了靠教师辛勤的工作及有效的教育技巧,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锻炼自制力,使他们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学生能规划自己的学业,并且有效监控,又能不断总结,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处于不断地完善中。就拿背单词来说,很多人一开始背单词都是照着单词表来一个一个地背,但是在随着单词量的扩大,还把单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话,那么这种方法似乎就有点死。联想记忆及词缀学习的方法都能有效地帮助记忆单词,而这些方法是在不断地体验中发现的。那么为什么就有一部分人无法意识到呢?原因还在于学生不能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性。
学生要加强自我意识,中国的学生向来被人们认为是很乖的,其中有人解释是因为学生太过尊重老师,以至于达到一种畏惧的程度。学生无法摆正自己的地位,导致在课堂上无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从而影响学习。
3.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教科书的要求
罗杰斯极力主张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认为教学内容只有具有个人意义,才能促进学习。“真实问题”有助于形成意义学习,为此,罗杰斯主张将“真实问题”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他指出:“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学会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7]罗杰斯之所以重视这种结合真实问题的学习,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体验性学习,一种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情境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去行动。那么这种“真实情境”体现在英语教科书中,就是要使内容贴近现实,让学生们能从中感受异国的日常生活概况,从而也可以和本国文化做一个对比,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同时教科书上的语言应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的实际。
4.结语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其“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倡导注重学生的主观意志,帮助学生获取他们喜爱的知识的理念,来创新英语课堂。就教师而言,他们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健全人格的帮助者,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环境。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加强自我意识与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使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科书的编排则要依据现实的场景,能够本着提供现实问题为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与现实脱节,才会培养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中能够有话说并敢于说,使英语的学习不再成为一种应付考试的负担,而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求,一种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本文仅仅通过文献分析法来探讨问题还不是太完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实证性研究来进一步完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晓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
[2]冉玉体.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
[3]何丽娜.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师的角色[J].学理论,2010,(19).
[4]李应龙,何祥勇.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5.
[5]Carl R.Rogers.Freedom to Study[M].Columbus Ohio:Merrill,1969.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大学英语 可行性
【论文摘 要】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在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一次发展机遇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浪潮,使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这无疑对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及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思想起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 H. Maslow)与卡尔罗杰斯(C. Rogers)等人的心理学研究。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第一次把“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引入心理学。在他看来,“自我实现”就是对天赋、能力、潜能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是一个形成过程。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把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发展放在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发掘、激活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强调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强调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单是传授知识;强调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自我制定学习计划和评价学习结果。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70年代兴起之后成为一种浪潮很快波及到教育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摄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相信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是自我实现者,人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产物。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是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在于如何帮助学习者满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需求,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统一,外在的科学知识与内在的经验和情感的统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认为教师由衷的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语境中感到自信与安全;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这种气氛由教师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总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内涵,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教学不仅仅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费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缺少大量的交际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学生很难形成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很难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许多学校强调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教学中带有浓厚的应试教学成分,受这种应试教学思想的牵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拿到四级证书,教师忙于过级率,学生忙于应付考试,由此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差的后果。实际上,大学生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技能,或者通过各类名目繁多的考试,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之外还应当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并且是作为有思想的人的全面发展。以我院为例,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其个别班级(40人)的英语成绩及格率还不足百分之五十,况且部分师范生是从职业中学直接考入本院的,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其信心也在不断下降。大学英语教师都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很被动,他们不太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尽量避免和教师进行目光交流或口头交流。尤其是当老师向全班提问,希望同学自愿回答时,往往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当然,有时学生不愿意回答,是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确实太难了,他们回答不出来。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即使他们明白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仍然保持沉默。在学习中碰到了一些问题,他们也很少问老师,更不要说在课堂上当众提出问题了。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老师很难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广大的英语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试图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尝试性地应用一些方法,我们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本主义教育观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使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着眼于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不断探索世界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实行人本化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代表罗杰斯认为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主体,提倡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认为老师是促进者,是催化剂,教师的责任是尊重、关心、支持学生。他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地位上,把学生“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学什么,如何去学,怎样才能学好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
然而,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外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地位问题,学生固然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位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但是大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只能是相对的,教师仍然担负着引导、解惑的重要角色。首先,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如果学生完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然变化会让很多学生感觉无所适从而不知所措。学生角色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其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其次,在纷繁复杂的英语资源面前,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大多数的学生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英语资源中而不可自拔,既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又有可能“走火入魔”,因此,教师高屋建瓴式的引导和指导就显得极为必要。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很多其它因素的配合与协调,尤其离不开教师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是在教师主导前提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课堂互动的人本主义策略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语言教学中的新发现为广大的外语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课堂互动教学反映了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中交流的策略,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风格、意志的差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教材提供的特定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策划、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互动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活动”,其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实践语言、训练语用技能、提高语用能力,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迫使和诱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互牵互动,共同来完成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这些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课堂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活动。
3.促进情感交流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注重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心学生的成长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动态,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真诚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情况应该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的基础。教师应该意识到使用有效的方法来教课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习。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于教师如何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学习。教师的帮助、鼓励、指导和引导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因此,教师的关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赞扬会让学生产生自信。
4.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意识
人是教育的根本,创新是教育的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的重心。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其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人本化的教学环境,创造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氛围。开展课外活动延伸教学课堂内容,开办学术讲座启发学生思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改善评估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考试的内容、方法要多样化,以引导学生自我检测和评估为主要目的。通过测试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合作”关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四、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目前,在中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不应只关注语言教学本身,同时还应考虑如何通过语言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不应仅限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应涵盖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人本主义思想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过多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过于相信学生的潜能和自我主导的能力。但总的来说,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还是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况且我们学习借鉴本身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引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必将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卡尔?罗杰斯.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J].外语教育资料,1984
2 姜 宏.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
3 岑海兵.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4 阮亦慧.从文本走向人本:英语阅读课程的变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7
5 谢徐萍.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校学生;教育思想i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89-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党和政府更加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重大责任,在教育战线各个层次上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素质教育,中等技工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笔者就中等技工学校贯彻素质教育时更应注重人本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践行。
一、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理论来源于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吸收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而来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性的发展,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教学课程上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上提倡问答法;总之人本主义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素质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强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两者有着很多融合之处,但又有一定差异。都强调开发个体潜能;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个体潜力的发掘;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了个性差异,强调个体的基本需要和能力。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想。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但也适合所有教育,更适用于基础教育;而人本主义教育更适合不同层次上的教育,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基本需要,强调个体特长的发展,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偏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样更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二、现阶段中等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特点
中等技工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少数有高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在我国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还未完善的今天,技校学生的特点表现如下:
1.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信心。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是不能进入高中学习才来上技校,其文化课基础差,有的已养成学不懂就不学的习惯,老师家长都无法让其认真学习,自己也已缺乏学习信心了。上课想听就听,不听就玩,睡觉混日子。
2.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业观念模糊。上技校的学生大多是家长和学生无奈的选择,学习基础差上不了普通高中,年龄小就业不成,只能上技校混文凭、混年龄,对所学专业不是很了解,选择专业只看哪个专业薪水高就业容易,更不明确学习这些技能应学些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加之对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不了解,对就业环境、薪水等期望值过高,这些都不能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和家长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在技校的学习目的。
3.守纪习惯差,缺乏对纪律约束的认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没有好的纪律习惯,十四五岁的年龄总要有事情做,不学习就无事生非,旷课上网、打架斗殴,自由散漫,有的法制观念淡漠,甚至犯罪。
4.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缺乏。现在城市独生子女,农村也最多两个孩子,家长给孩子的爱和希望太多,娇惯溺爱孩子,使得学生们唯我独尊、任性自私、好吃懒做,劳动意识淡薄。在实习等具体劳动中无吃苦耐劳的精神,意识不到对社会家庭应尽的义务,对人类的贡献就更谈不上。
三、现阶段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技工学校属于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从事一线产业劳动的技术工人。在教育中突出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使学生取得能够从事某种产业劳动的技能,学校根据市场上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开设专业技能课,各种技能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里不再赘述。那么作为技校学生,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产业劳动,最终是一个社会的人,从人的全面素质看,除了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人,这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所以技工学校不是只从技术功用和效率上看,把学生当成“物”,学校就是一个工厂,学生就是原材料,学校按照社会经济和产业要求来订货,塑造学生成为各类技术人;而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强调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并重,塑造一个懂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技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要培养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就必须针对其特点对症下药,这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以学生的能力和基本需要来教学的关键。
四、技校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更注重人本主义教育的方法措施
针对技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在技校学生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必须是以德育课作主体,其它专业课作辅助,学校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环境作背景,全方位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针对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信心的特点,采取各类课程改革,删难就简,尽量贴近使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专业课,因材施教,先易后难-理论性强的、抽象的删掉,变难懂易懂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树立学习信心。如,・电子专业中难学的电工课,尽量采取做实验,实物教学,使学生学懂基础的电路。电器产品的维修可以吸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法,手把手教操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接受能理解的知识技能,从而体现人本主义教育中的针对个体能力和需要进行教学。
2.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采取改革各类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评价办法来明确专业用途、学习目的、就业方向。学生年龄小,不明专业内涵,应在各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设讨论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所学专业将要对应的职业,明确就业方向,还要认识到就业环境、薪金等与职业、市场的关系。例如,电子专业就业方向就是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带学生参观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参与市场招聘,顶岗实习。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任务,学习才有动力,从而体现人本主义教育中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学习成绩评价上就要采取实践操作能力占比重大,理论考
试测验占比重小,品德和职业责任心占一定比重,强调完整人格和高尚品格的重要性。
3.针对学生守纪习惯差的特点,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和细则,从小事做起,人性化管理,让学生养成最基本的守纪习惯。要求学生按时作息,保证健康体魄,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关于上网,要加强引导,计算机应用课程老师应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用途,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同时学校应开放机房,以防止学生到校外网吧上网,进入不健康的网站,通宵达旦上网损害身心健康;班主任引导帮助学生团结、互助、友爱,所有老师和学生应建立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家庭和学校共同督促学生养成守纪习惯的管理系统。体现人本主义教育中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的关系,遵循人的社会属性,适应集体生活,遵纪守法。
4.发挥德育课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德育课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课课堂上讲理论,讲案例,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班主任说服教育,德育课教师咨询指导,专业课教师的引导,校园文化环境等给学生灌输示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首先,在德育课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说明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做到身心健康;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遵纪守法;在校学生应知道在技校就是认真学一技之长,保证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后作为一个职业人更应该懂得遵守职业道德,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在技校毕业之际,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位从事某项职业的社会人。在德育课上实现对学生的“唤醒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思想。
其次,在各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老师能够注重学生的生存意识培养,理解人存在于社会必须劳动,要劳动就得有一种技能,有一种技能就能从事一种职业,有了职业并在职业活动中付出才能有收入,才能维持生存,只有维持了自己的生存,才能够为家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奉献。强调科学的、客观的生存规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技能课的引导实现对学生的客观现实教育,让学生科学理智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在思想深处受到教育。
再次,通过组织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模范事迹报告会等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最后,对中等技工学校和职校学生强调德育课教育作为主体时,学校要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选用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把技校教育真正落实到德育为先上,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技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
通过以上论证可见,我们可以做到,对技工学校学生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本主义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在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注重人本主义教育,尊重个人发展,将个体特长“拉得更长、专业更专、个体更具有特点”;在基础教育中保持我们的特色,将个人的短处弥补,让大多数人全面发展,具有更健全的人格,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对我国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剧了改进工作的难度。大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为提升高职德育成效广开思路。
一、倡导培养健全人格和民主的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
人本主义学校德育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广泛的人文民主意识,在开辟新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对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对人的潜能及互动作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性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焦点,现代人本主义逐渐兴起。当代把人本主义运用到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著名代表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aslow)、斯腾豪斯(L.Stemhose)等人。其中,罗杰斯的理论研究直接与道德教育相联系,斯腾豪斯在把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推广至课程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人本主义德育观与儿童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趋向,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就会获得发展。德育应提供条件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它连同整个教育目的都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完善。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儿童具有先天优良素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潜能得到发展,并能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学校德育观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罗杰斯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形成新型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建立一个以代替权威主义为目标的人道主义课堂。他提出了创设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大根本条件,即:真诚、接受、移情性理解与无条件关怀。
人本主义德育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教育对人性和人类品德的关注与塑造。该理论确立了儿童在学校德育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不足之处主要是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历史发展与学校德育发展的关系;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的影响;缺乏具体的德育方法。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培养目标,但在德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人才市场上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时还出现德育盲区。在应对网络挑战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效受到较大冲击。
(一)德育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具体目标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政治理论较为贫乏,理想信念淡化的劣势。此外,由于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沉迷网络,出现精神空虚,暴力行为等现象。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基础政治理论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成为高职德育工作的一大热点。
(二)德育内容方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有鉴于高职学生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高职德育充实了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纪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思想教育条文、概念、观点、理论等。围绕职业要求进行的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不够,缺乏与职业、专业及生产实习等环节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如何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吻合,从内容上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是高职德育的一项难题。
(三)德育方法方面
近年高职德育方式有所改变,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利用现代手段教学等走进课堂,但“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等教学方法仍较普遍,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德育课基本在教室进行,德育活动基本在校内进行,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高职院校最大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实践性环节,实践性教育课时占到专业课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德育教学不能轻视和放松这段教学时空,但往往由于实习企业疏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引导,学校则“鞭长莫及”而难以发挥管理效能。“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实践环节中未能真正落实,形成高职德育的灰色地带。
三、基于人本主义德育论的中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思路
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但它致力于学校德育人性化,坚持德育中的民主人道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道德气氛和课堂情境,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中达到德育目的。该理论的精华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都有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实践人本主义德育观: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共识
1、增进师生彼此的认同感。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应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能感受到德育意图。为了营造民主的德育氛围,师生应做到真诚、接受与移情性理解。
2、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本”的德育过程。人本主义者把德育看成是一个过程,认为其本质是真实、自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充分真正的理解和共融,引发学生形成道德认识与决策,实现最佳的德育效果。
3、推进学生正视道德问题。学生要对道德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是直接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有了问题,问题越重要,解决的意欲就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则高,学习效果也明显。问题德育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注重人性塑造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1、可在高职德育课程中呈现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尽可能充分、客观、具体全面,让学生来处理讨论和找答案。
2、德育内容不强求道德信条,而是提供如战争与社会,教育、家庭、两性关系、职业、财产、法律、种族以及城市生活等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3、注重利用电影、电视、图片、剪报、故事等视听材料和形象生动、实际充实的东西作为辅助材料。
4、为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学方法可采用研讨代替背记。
5、教师把自己作为中立角色和讨论的指导者,以鼓励学生发展有关问题的理解力,观察讨论过程,保证讨论富有成效,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善于总结归纳和引入新观点和新材料让学生继续讨论。
6、注重人性熏陶。
(三)积极应用同理技术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深层角度,从学生位置上理解学生思想,置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不作直接的判断,不做定性评价,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从这点出发,老师不以观点取人、分数取人,完全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无条件关爱,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情感,就会他的内心世界,师生间就会建立真正的良好人际关系。
同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注意积极倾听,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积极反应。表明教师在听取意见,了解观点,而且会进行认真的考虑,但这种反应并不是指导性的。积极倾听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达到更高的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当代外国教育思想述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起源于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中世纪教廷统治的工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文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2)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3)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重视人的独特性;(3)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既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也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因而它往往抽去人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历史条件,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社会历史的准绳,它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共同性、普遍性;而以人为本则既看到人的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正确区别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最早是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运用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策略
(一)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管理思想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忽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师生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与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表现在以下方面: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再次,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世纪,教育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全面的革新与提升,注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策略
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工作忽略了人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立足于人,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位”的原则。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下面将从“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管理过程的具体体现。
1.对教师的管理
(1)尊重教师,使之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
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还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和待遇能够落实,避免生活包袱。
(2)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职业懈怠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正确地把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还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教师的需要特点,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专业地位的个性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避免出现教师职业懈怠现象。
(3)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
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形式主义、主题不明、学非所用是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
2.对学生的管理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体现在学生管理上就是生本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理念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内容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实行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只看分数;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相悖。
(2)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制度实施中,应实行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学生为本,从而形成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及科学、完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评价制度。
(3)坚持适度原则,正确运用纪律处分的方式
处分是一种传统的处理违纪学生的手段。单纯地靠处分来教育学生是不科学的。要理清处理和处分的关系。处分不是处理的惟一手段。谈心、家访、自我教育等都是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处理方式。要坚持正确的纪律处分原则。要本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原则,根据情节,去处理违纪问题。只要学生能认识错误,有悔过的表现,就已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要正确把握处分的“度”。对于情节较严重且屡教不改的学生,一般要采用纪律处分的方式。但在处分过后,一定要认真做好帮助、教育的工作,不能处分了事。另外,过多的处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多处分使学生觉得处分不过如此,反而弱化了处分的作用;另一方面,处分给学校的教育环境,给广大学生的心理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恰当运用纪律处分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个体情况。既要处理好学生的违纪问题,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真正体现“为了人”。
(4)建立师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可概括为: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校要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交往,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动态。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同时要创设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形成师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5)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人本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自治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能力克服遗传、个人历史和环境的限制而做出有意义的个人选择,强调个体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对学生的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学生的自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三、当前我国实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整个社会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氛围
传统的教育教育管理观念片面地强调“管”,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要求学生师云亦云、不越雷池,仍被视为天经地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则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加以制止。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在教育上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这是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严重阻碍。
(二)教育管理者人本意识淡漠
在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干部中,不少人习惯凭经验、凭感觉办事,把学校当成人才加工厂来管理,把学生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来对待,认为学生的质量有教师管着就足够了,不懂得学校的投入、管理、师资、教学、研究、服务等都是因学生的需要而产生,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篇8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大学英语 个性化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要切实改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 “灌输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倡导自主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和构建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引入,充分引导发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概念
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概念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进一步以英语交际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英语个性化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重视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心理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为目标,以实现英语学习逐步提升为宗旨。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英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英语的实际技能。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概念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概念是以发挥学生潜能和体现学生自我价值为核心,以为学生提供能自主自治学习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概念就是英语老师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学习的自我价值,消除英语学习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创新实践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
四、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进行英语学习,甚至目前很多孩子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我国各个阶段学校的英语师资和教学条件存在差距,城市和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存在差距,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的英语基础止水水平也就显得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前英语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化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策略形成了难度。
(二)不适应英语学习模式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对大、中、小学的整体英语教学实施系统的开发研究,因而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都是各自为政并且缺乏循序渐进性。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入学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如果英语老师再不予以及时引导帮助,那么学生就更会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增加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开展的难度。
(三)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当
英语学习的策略通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认知策略是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学习步骤或方法。虽然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都是学生比较常用的策略,但是使用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使用。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例如工具书)帮助完成学习的策略。但是很多学生都比较少使用工具书,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无视工具书的存在,这说明很多学生使用这一策略的情况也不理想。
五、人本化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中心,这种教学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和盲从的进行英语学习进而缺乏学习动力、信心和热情以及创新精神,惰性学习状态最终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效。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和自然人格的开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国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快速增强。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不仅重视需求人才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开始逐渐重视需求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人才的知识水平,同时更重视所需人才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由于我国目前在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学英语学习不能再仅限于以往只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更需要以个性化教学提高听说等口语交际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一直实行的是规范化教学和统一的应试体系,虽然在曾经也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过一定促进作用,但却限定了学生应该掌握词汇的范围,在现阶段也束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已经逐渐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现展需求。为了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大学英语实施个性化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
六、人本主义视域下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重视学生个人学习潜能的开发,不提倡教师强迫学生参与学习,主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自我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教学目标由学生“学会”变成学生“会学” ,尊重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这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具有一致性。
(二)重视学生社会和生活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角度出发,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施教内容应该不仅有书本理论知识,还应该同时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英语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社会和生活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沟通交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
(三)不断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合格并且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中继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不但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并多才多艺,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兴趣爱好广泛,如此才能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和功能教学的优势;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甚至还需要同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知识,不但有助于研究英语教学这门综合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能依据原理寻找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教学手段。总之,大学英语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个性化教学中真正发挥诲人不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导作用。
(四)构建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的个性化教学课堂
1、课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实施都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以此为参考依据构建完善有关的教学设计。英语老师要构建人本主义为指导的个性化教学课堂,就必须认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特别是认知特点,同时结合课堂内容完成更加人本化和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让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课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英语老师不应该仍然将课堂目标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讲授上,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重视自己教的过程,更应该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交流,不但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同时以实例将学生提前带入社会去反思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课堂英语教学满足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需要。
3、课堂体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不管是老师的个性追求还是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满足得到体现,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老师和学生的潜能获得共同开发和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教学课堂虽然尊重体现老师的个性发挥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但并不主张无限度的纵容个性张扬,个性化教学课堂体现的个性化应该是社会道德规范内的个性,不能脱离社会范围独立存在,这也是个性化教学课堂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统一。
七、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必须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角度出发,构建并完善个性化教学体系,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士海. 关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之浅见[J]. 新西部下半月,2007,10.
[2] 陈红平,骆紫燕. 人本主义教育观优化大学外语教学[J].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10.
篇9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现代媒体的参与与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学习容易由被动转为主动,其自主性更大大得到增强,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处处凸显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想,从教学的指导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支持信息资源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潜件资源的利用,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等人文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情境,克服了传统学习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优化了其教学效果,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趋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综合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培养健全个体思想在学习领域中的反映,引导并启发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内涵体现,通过对学生信息情意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⑵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育环境、传统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的乐学、愿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⑶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大多重点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⑷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强调过程学习,这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时空、师生关系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关系,在教学中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二、自我实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时的动力。目前,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教育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正好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彰显人性化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指支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与条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大,因此有人称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教学。下面主要从以“三件”划分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即“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来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处理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国摘要以多种形式筹借资金用于此工程的建设,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克服传统环境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权利,这些也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人性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配备了很多信息技术设备,如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而运用液晶显示屏、积极扩充实验设备和扩建实验场所,大力开展情景教学,从各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和考虑。硬件资源建设的优化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而且能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充分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论文范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资源的整理者和设计者。从目前的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电视教学节目的设计来看,整体设计十分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管从界面的块状布局、颜色搭配、导航链接、音频、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心理特点,使教学达到视听结合,其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像模拟、游戏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它们都是用计算机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意义学习,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软件资源建设中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教学中“潜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步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但开辟了教育教学交流的新渠道,也是信息教学的人性化的优势体现的愈加明显。例如在虚拟现实教学中,学生能享受到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在那里老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讨论,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这种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不光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而且这些潜在条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和自由。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夕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75-178.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1.
[3]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3):36-37.
篇10
【编号:123,国家级,国际范围发行,重庆三峡学院主办,《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3期上发表;编号:126,省级,国内范围发行,陕西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4期上发表。此文在2003年3期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文所引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在教学中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自我实现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sitic Theory to the teaching
SiChuan province PingChang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and science office,6364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at study is an acticity which orginates from individual action on one’s own, lets individuals put in it entirely and produces all-round changes. It also expounds Humanistic Theory repersented by LuoJeShi and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rous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eaching.
Key Words: Humanistic Theory; application; self-realization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揭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那样给予严格的定义。而是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加以描述。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的自我实现的体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三是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同时,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立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现代教学已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
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需要①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②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③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地实现“自我”。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是除移情教学外,还必须: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要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只是教师由传统的一味追求的讲授改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他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移情的话,就将格外有力地增添课堂的气氛。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学生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有教学时间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只有当个体需求,身心发展状态以及个体学习风格与学习目标相互一致时,学习才会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教学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习时自由地发展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教学生知识”,也不是认知学派所关注的“教学生怎样学习”,而是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即决定学习什么、怎样掌握学习内容、采取什么顺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活动,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 上一篇:临床护理与实践
- 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人本主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