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行业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育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教育行业

篇1

一、职教语文教育改革方向和空间定位

现在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无论是在任课教师、教材、质量的评估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职教语文教育还没有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没有找准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点。那么,职教语文教育发展的基点到底在哪儿,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

就职教语文教育改革争论的焦点来看,目前有一种主流的看法是职教语文教育发展的基点应集中在专业性上,即职教语文要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内容,以传统语文固有的“听、说、读、写”等个体为形式构建专业化“听、说、读、写”教学模块,使职教语文直接与专业挂钩,直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这一观点,笔者以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来看难以苟同。一是这一做法似乎显得有些机械,把活生生、充满灵性和趣味的语文教育变得教条、呆板;二是把“语文专业化”作为教改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有很大局限性,以此思想为指导多数专业的“专业语文”教育体系难以构建;三是从思辨角度来分析,这一做法似乎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从纯粹的文化课走向纯粹的专业课。

职教语文教育具有文化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两者不可偏颇。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文化性是基础,职业性是核心。文化性强调的是职教语文教育的服务性,职业性强调的是职教语文教育的方向性。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文化性到职教语文强调文化性和职业性合二为一应是职教语文教改的整合空间。因此,职教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在文化性和职业性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性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职教语文教育改革坚持职教语文的文化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应培养的能力及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职教语文的文化性与教育模块的构建

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教育。我们不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果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会失去文化的光辉。职教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有其内涵性的一面,也有服务性的一面。就其内涵性而言,职教语文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智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就其服务性而言,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即职教语文教育的智力;二是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格转化的社会化功能。

中职语文教育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的基础性能力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和整合信息力能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负责能力、创新能力等的一系列通用职业能力。在职教语文教改实践中应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设计和培养。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显著特点,要求我们对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及将来就业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与学生发展、成长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构建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职教语文文化性教育模块。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论断从侧面说明了职教语文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不区分地理区域、不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在一个很少生长荷花、四季很不明显的地方,自赏自醉地给一群基础比较差、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讲“荷塘月色”,讲“春天的脚步”,讲“和风细雨”是多么痛苦。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当地文化的传承中来设计、构建与学生今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模块呢?

职教语文教育的服务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职教语文教育担负着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培养的责任,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专业课上,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知简答题、论述题作业该如何做,答题过于简单化,学生理解能力不够,不能全面、准确、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答题时在书上找小标题、解释时在段落中找句号,不能很好地分析、归纳、概括,全面、准确、深刻地回答问题。

职教语文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职教语文在职业教育中不应被忽视的使命。它担当着学生由“自然人”、“家庭人”、“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使命。中职学生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被照顾”和“被教育”的生活,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业后的自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能不引起职业教育的关注。

职教语文教育的智力性和社会化功能应该是职教语文教育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和构建两个重要的文化性教育模块。

三、职教语文的职业性与教育模块的构建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对职业教育内涵的形象诠释。教育肩负着帮助人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而职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职学生作为一名求职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化”是市场对职业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化是新型劳动观的核心内容,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是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其基本的内涵是德才兼备、自主与协作,核心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其次是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的行为规范。

建立在职教语文文化性教育模块基础上的职教语文职业性教育,除了要承担课程本身的职业化技能教育重任外,还必须担负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职业化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化技能教育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设计和构建适应学生职业化成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块。通过职业化教育,一方面使未来的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上符合要求,在文化上符合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养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行为习惯。

以上只是笔者就职教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及相应的教育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构建提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其完整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深知职教语文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深信只有不断地探索,职教语文教育的改革定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共识。其间,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专题网站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开展,有效促进了我国高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成绩背后也存在隐忧。横览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增量”上作文章,即在不改变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设若干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或讲座,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1)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规定学生必须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2)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3)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4)创办讲坛论坛,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编辑出版专刊专著;(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从表象上看,形式很多样、内容很丰富,但深层分析不难发现,外在的虚表化的活动多,内在的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少。文化素质教育在为数不少高校被定位为专业教学的补充,被认为是政工干部、学工干部及学生辅导员的职责,专业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比较突出,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彼此泾渭分明、各行其是的问题严重。专业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必须由表及里,在做好“增量”建设的同时,亟需在“存量”改革上取得突破,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方能将文化素质教育有效向纵深推进。

二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存在结构性缺失,不擅长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求专业教师本身具备文化素养。但现实中,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求学阶段接受的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从事的也主要是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自身的文化素养缺乏沉淀和积累。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领域的造诣很高,但是涉足文化素质教育时,能力不一定突出,有些甚至难以胜任。实践层面,理工类教师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不高,文管艺术类教师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缺乏的现象十分常见。教师本身文化素养的结构性缺失,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配置和教学组织面临困难,硬性要求他们必须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被退化为专业课的“概览”或者“浅说”,教学目标被异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很难上升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层面[1]。

2学校考核评价机制不配套,专业教师不乐意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与岗位评聘主要以科研为导向,教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级别,的数量与档次,获得科研奖励的等级等数据是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教学工作的评价由于成果显示度低且难以量化,一般只考虑课时工作量、教学事故、学生评教分数等指标,对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及教学质量的优劣等要素缺乏体现。教师承担文化素质教育需付出的劳动比单纯讲授专业课程显著增加,但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级晋升等切身利益却促进不大,导致一线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能动性不足。为了实现自身现实和潜在利益的最大化,一线教师倾向于以先科研后教学,先研究生教学后本科教学,先专业课程教学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的原则分配时间和精力,主动关注、潜心研究并全身心投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多,尤其是知名专家、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更少。实施过程中,承担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及活动组织的教师主要是教学经验和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以及部分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高水平教师普遍不乐意费心又费力地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3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专业教师不容易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不同的社会分工意味着将毕业后将从事不同的工作,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专业教学是人们适应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学,与这相关的专业课教学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2]。受浓厚的专业情结的影响,学生们倾向于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素质教育,将上大学作为获取更多物质利益的手段,对即时的、能够获得可靠的收益的、能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竞争筹码的技能性课程、工具性课程感兴趣,热衷考取各类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余,“仰望星空”的情怀不足。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思想上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混学分的点缀性课程,选课时凭兴趣、凭感觉,上课时敷衍应付。此种情形下,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努力往往费力但成效一般,且不容易得到配合与认可。学生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教师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组织的难度[3]。

4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通

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以学科为中心,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院系设置,课程体系以系统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无非是让理科学生学一点文科的知识,让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知识,或组织几次参观访问及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具有广博一些的知识面而矣。在绝大多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实施过程中,专业课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弘扬,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则以粗线条的概论讲授和原理介绍为主,浅尝辄止,教而不化的现状突出,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者很少进行内容整合和教学互动。

三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1完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使专业教师乐于参与其中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任课教师既要有精湛的专业造诣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又要挖掘其中的人文或科学内涵并有意识地因势利导,工作强度显著增加,但高校现行的岗位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课时数等显性指标为评价依据,对教学精力投入及教学质量等隐形指标的较少考虑。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仅凭教师个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偶尔尝试,也许可行,持续推进则难以维系。为此,高校应正视现实,充分尊重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制定有利于激发教师立德树人、踊跃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全面优化岗位考核、业绩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与培训政策等管理制度,把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和奖励范畴,使教师的付出能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通过奖优罚劣,提振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有意识地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川师范大学在此方面已做出了积极地探索。该校出台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意见(试行)规定:凡担任美育学校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师的工作量计入岗位工作量,学校在职称评定、考绩评优中充分考虑他们作出的贡献。学校在“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课程奖”、“优秀课堂教学奖”和“优秀教材奖”的评选中,增加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评选内容[4]。

2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执教技能,使其有能力参与其中

育人必先育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效。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渗透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既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也取决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过程中熟练引用或讲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精神与科学内涵,有效地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渗透。固本必先强基,面对专业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并不擅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单纯的政策激励只会造成专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进修、学术研讨等活动来逐步进行解决,特别要改变专业相对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引导其立足科学教育但要超越科学教育,把科学当作文化来教,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塑造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达成把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的境界[5]。华中科技大学在此方面已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该校组织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该校100多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题访谈,编辑《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案例汇编》,总结提炼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八种主要方式: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出版《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书,为一线师生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向全体教师举办系列经典名著读书班;不定期地举办“人文沙龙”吸引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者、青年教师,通过自由论辩和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开阔教师的思维和视野,引导他们跳出专业的圈子,促进多学科交融[6]。

3引导师生更新教学理念,使师生主动参与其中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支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学生知识的开拓、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现实中,基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求职、考研等现实利益的驱动,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关注点和学生的兴奋点都是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专业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无论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丰富和多样,都无法替代专业教学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但从学生心智成长和长远发展来看,仅有专业教学,难以成为完全合格的人才,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忽视或排斥文化素质教育,寄望学生在专业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学习几门文化素质教育课或听几次讲座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实际效果必然有限。事实上,每一门专业课程中不但蕴涵着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素质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挖掘与有效利用。南开大学数学文化等系列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实践已探索出比较成功的范例。该课程不以数学的知识系统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而是从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教学,把深奥晦涩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层面,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中的规律,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数学事件,领悟科学家、数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认识社会进步对数学的推动作用,体会数学发展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这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典范”[7]。

4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整合,使师生有效参与其中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解决好机制保障、政策激励、师资培训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整合。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为了用各种事实塞满学生的头脑,而是要提高其心智,培养其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即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引导其学会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与交流,其教学目标不仅应在专门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中体现,而且应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体现。深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在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二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挖掘专业课程本身蕴涵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素养、将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明确各项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路径,使师生的教与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汕头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该校以在专业教学中贯彻和体现“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思想为目标,在2010级本科课程计划修订过程中,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三个层面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每个层次都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具体划分19个二级目标,每个二级目标又分解为若干三级目标,并明确规定每个目标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有

效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8]。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2]龙永红,叶春云.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范希营,郭永环.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4]四川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base/index.asp.

[5]赵冬梅,骈岩杰,赵斌.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J].首都教育学报,2009(4).

[6]余东升,尹晓龙.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27-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遍来讲,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阅读面偏窄、阅读层次偏低。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面临语文教学的严重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演生活戏”,久而久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势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障碍。由此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个性化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并成为必然。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4.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者、学识丰富的传授者及道德高尚的审美者;其次,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淡化统一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不同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尽量让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和新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花一些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教师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求,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色,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勤摸索、思考,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1年度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

申报书

 

 

 

    申报人姓名:                            

    课题名称:                              

    学    校:                      (公章)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

2021年4月

一、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政治面貌

 

所在学校

 

所在院系

 

专业(方向)

 

入学年份

 

年级

 

导师姓名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课题

名称

 

主题词

 

研究领域

¨文化艺术           ¨旅游

涉及相关

学科

 

主要学习经历

 

 

 

 

 

 

 

 

 

 

 

 

 

 

 

 

 

 

 

二、课题论证

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预期结果及结论(不超过3000字)。

 

 

 

三、预期成果

序号

阶段(起止时间)

成果

1

 

 

2

 

 

3

 

 

4

 

 

5

 

 

6

 

 

四、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使  用  明  细

金额(元)

1

 

 

 

2

 

 

 

3

 

 

 

4

 

 

 

5

 

 

 

以上科目预算经费合计

经费管理单位

户  名:

 

开户行:

 

账  号:

 

五、审核意见

学校审核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

审核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参与共建院校此栏不填)

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

意见

      (公章)

篇5

关键词: 隐性语法教学 运用 英国历史和文化 策略

一、引言

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体系与之前中学的相比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殊途同归,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进入激烈竞争的社会打下基础。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要求要达到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深化提高,语言的学习重点在于表达,口头和书面两种方法都是语言运用提供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其中,组织语言的基础除了词汇就是语法,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大都采用以形式为中心的明示性语法教学[1]。明示性语法教学可以专门安排语法课程或者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关语法点为教学的重点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法规则的概念、定义的解释,以及构成规则、常规运用和特殊用法,再到反复练习纠错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造成教师的讲解偏于机械化,只注重知识点的产出,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接受反馈,以至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乏味枯燥,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运用于考试中,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表现缺乏操控性。因此,明显性语法教学强调对语法规则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以便于能够高效而准确地运用语言[2]。现实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逐步被文化课程取代,通过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量,让学习者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潜意识中运用已有的语法规则组织语言从而达到有效交流。在泛读材料的选取中,采用暗示性语法教学对学生额语法水平进行主观干预,达到教学效果的强化。

二、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对隐性语法与显性语法的教学在现实中并没有完全区分开。教学方式的实施注重于看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二语习得中,学习者除了对二语的学习运用之外,还可能受到母语的迁移影响,因此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以对二语的语法规则显性输入为主。学者Thornbury就认为:显性语法的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语法规则进行有目的性较强的学习,以求在完成教学后,学习者能够高效准确地使用语言并细化到每个成分[3]。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直接导出语法规则,介绍运用并举例,接着用巩固练习作为检测学习结果的手段。这种方法针对性明显,但是会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学习能动性造成影响,使得课后在语法规则的使用上不能得心应手。例如:口Z中表示:你想要什么?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特殊疑问句,教师教授课程时会采取标签式语法规则: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问号。一般疑问句要根据句子中谓语动词的形式确定变形后的句型,最终得出例句:What do you want?交际中这个句子可以满足句意的表达,语法结构上也符合,What是特殊疑问词,do you want是肯定句You want的一般疑问句句式,在习惯交际中,这个句子采取的形式为:What would you like?或者What do you feel like?不难看出显性语法教学的死板性。在隐性语法教学中,教师设置语言交际的场景,在交际中导出使用的句型,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只是整个活动的监督者,指正在语言交流中认识的不足和谬误。因此Bialystok指出:隐形于法输入是重在发展语言交际能力,课堂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输出,还要注重知识的输入,让学习者产生交际所需要的控制力和能动性[4]。学生能够在交际活动中在无意识状态下接触语法规则,在表达方式上打破单一的造句转向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更加贴近新型语法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英国历史和文化课程中隐性语法教学的运用

(一)课程简介

英国历史和文化课程是英语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专业课,是学院CBI课改的课程之一,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从中国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向读者展示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将历史和文化分开教学,文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从管理史发展的脉络,都能找到文化的根源,课程的上半部分主要以英国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将历史断代,梳理不同阶段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下半部分侧重找出其出处和发展的历程,再加以材料作为基础在阅读中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思维模式,自觉形成理解模式,使学习的最大效能优化。

(二)隐性语法教学在本课程中实施策略

英国历史和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吸收和消化,从而了解英语,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了解英国的历史,深入学习英国的文化核心,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夯实英语学习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提高文化交际的能力[5]。在单课的教授中,如果采用显性语法的教学模式,则会造成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原则相背离,在教学内容的某个知识点内容上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分析授课的内容结构不难发现,显性语法教学需要场景和支撑内容,每一课的主题标题能为某个语法点服务,为隐性语法教学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而语法规则和习练都可以在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内容中展开,在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感知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在具体的实施步骤中,可以以下几种方式尝试:

1.复述和口述历史事件。

在一个单元课程完成之后,可以以任务教学反馈的形式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可以用简单的句型对历史事件进行复述,在口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时态陈述的问题。时态的表达上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中所发生动作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在基本句型的使用上,对五大基本句型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语法规则实行,例如:(1)主语+系动词+表语+其他;(2)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其他;(3)主语+不及物动词+其他;(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其他;(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其他。这五个句型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范围重复使用,要求避免犯两个动词同时出现、主谓不一致、单复数不统一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复合句的使用,原始句型为:主句+关联词+从句或者关联词+从句+主句的结构。在口语的表述中,学生的使用以简单句为主,符合句的使用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为主。在复述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基本史实掌握,表述顺序为时间、地点、角色和意义。例如:以学生口试日耳曼征服(Germanic Conquest)内容整理为例:

There are three branch of Germanic group: Northern Germanic group, Western Germanic group, Eastern Germanic group, In 5-6Century. In Western Germanic group, three tribes got union, and then, they came to Britain. For this matter,three are main meaning on it. Firstly, the main body of British Nation got shape. Secondly, old English got the shape. Thirdly,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公元5-6世o,自印欧大陆的日耳曼部落的西支入侵英格兰,日耳曼部落主体分三支,西支中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入侵英格兰。经过征战后建立了自己的入居地。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部落族群为英国民族的主体,盎格鲁撒克逊语为英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英语被定义为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的西支提供了溯源。)从学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问题如下:(1)时态前后不一致,there are改there were;(2)单复数不统一three branch改为three branches;(3)用词单一,got shape重复两次使用,可改formed,came into being;(4)句子意义表述不完整,在史实陈述的结束部分没有完全表达。修改后如下:

Germanic Conquest

In 5-6 Century, there were three branches of Germanic group: Northern Germanic group, Western Germanic group,Eastern Germanic group, In Western Germanic group, three tribes got union,and then, they came to Britain. For this matter,main meaning on it: Firstly,the main body of British Nation came into being. Secondly,old English got the shape. Thirdly,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nglish can trace back to this period, the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Germanic west branch.

相比较第一次的内容,第二次的就能在表述上更加符合语法要求,意义上更完整,语法的平衡水平更好。

2.根据主题关键词完成历史事件的写作。

授课时教师会根据上课的内容,将每个历史事件整理提炼出关键词并以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要结合课堂认真听讲的内容,按照老师的关键词串联出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时间的描述中,对于语法的要求特别严谨,教师可以提出时态,描述句型,容易出错的语法点,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任务。例如:教师给出主题: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线索:William king(successor)1066,HastingsWilliam &HaroldWilliam won1066,12,25 Westminster Abbey,William got the throneHouse of NormanEnglish Language。

学生完成例文如下:

Edward the confessor (the king of England)had promised to William: William would be the king of England after his death. However, later, Harold was the king of England. William declared the war for the throne of England, he won in Hastings War. On 25th December, 1066, William got the throne in Westminster Abbey, the house of Norman set up. On the matter of language, the language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rench was adopted in upper class,and English language was popular in common British People. Therefore, a lot of French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从例文中不难看出,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语法错误的量明显少于口头,并能够将整件事件明了展现出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紧凑,规避了口头表达中的错误。

3.借助影音文本内容,从听抄中加强语法基础。

在这项方式的实施中,学生按照要求观看或者播听相关的教学内容,当材料结束后,学生按照所听道德内容写出完整的句子,按照原句的内容加入语法点,进一步完善句式,例如:

(1)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has great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A lot of famous scientists had studied here...

(2)The Cambridge University,which has great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enjoying a reputation for its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furthermore a lot of famous scientists had studied here and gave their fame to the university...

在筛鼍渥拥亩员戎校不难看出,第二个句子在语法的结构上考察定语从句,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中看出语法的差异,加大练习的力度,完善语法的系统整理。

四、结语

隐性语法教学是区别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依托内容传递语法信息,创设交际情境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英国历史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学习达到精准语法信息,并运用于英语技能培养中,经过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够体会到进步,并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达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Spad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tructional Differ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A Precess-product Study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7(2).

[2]Thornbury. S. 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3]Thornbury. S. Uncovering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Bialystok. Elle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n and using Linguistic Forms[J].Applied Linguisic,1982(3):181-206.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业文化 人文教育 通信类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4-01

一、引言

行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行业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具有凝聚力的行业文化,不仅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也是行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高职教育具有强烈的行业特色。高职人文教育应注重高职教育自身特点,融入行业文化, 根植于行业文化, 将行业文化渗透、融合于人文教育,并切实探寻行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文教育的接口和路径。

高职人文教育与行业文化都是以对人的培养与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存在一致性,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二、通信行业文化通识课程

通信行业又称电信业或者通讯业,是通常所说的技术产业(IT)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社会数字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电信行业将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行业中看到通信的影子。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通信产业也日趋蓬勃。

通信行业有四个明显特征:通信行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通信行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通信行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通信行业是高风险性行业。

通讯行业四大核心技术:交换技术、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行业需求,核心思想是:理论知识够用,应用知识实用的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

《行业文化》课程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该课程目的是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习者在认知层面能够知晓、在情感层面能够评价、在观念层面能够理解、在实践方面能够应用,在与专业教学的相互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今后的职业与生活。

2.1设计理念

结合行业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借助于互联网的交流与多媒体的支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领域课程。

2.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课程同职业和生活相关;把课堂变成充满情趣的殿堂;以互动的教学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加注重人格养成与培育;寓"道"于"业",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通信行业发展历程、通信行业规范、通信行业知名企业文化,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意识。

2.3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2.4 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评价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40%,由考勤(30%)、提问(20%)、作业(50%)组成,其中作业为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的诸如搜集素材、整理、总结等的作业。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由教师布置综合练习或作业,采用团队合作完成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

三、结束语

行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文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它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涵,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迁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行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充足的养料,是高职院校特色之源,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使行业发展更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安宇.职业人文素养综合课程--行业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理论;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化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专业化提高的场所。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共享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共享技术平台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多种类型知识的事例,提供不同层次的技术平台支持与服务。目前,网络几乎已成为各种知识共享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学校组织中,我们也应以网络为基础并发挥网络技术一体化的优势,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这不仅能保存、积累、传播学校创造的知识,与外界分享学校组织学习的成果,更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创造和管理学校组织知识的机会。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的主要方式: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方案库等。

(一)讨论区

讨论区是一个虚拟的电子讨论室。在讨论区,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待其他教师对此提出解决的意见或展开讨论,也可以就其他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教师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的一种方式。

(二)聊天室

聊天室是一种同步交流的工具。在聊天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交谈同时向多位教师请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获得及时的帮助。由于同步性,它比讨论区这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

(三)在线方案库

在线方案库是让个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组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可以随时将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好的经验、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放到在线方案库翟,从而使自己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校组织的共同财富,以帮助和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当前,许多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在实际中,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建立学校组织知识的共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校园网中应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用空间,如教师专业发展讨论区、聊天室等;其二,加强引导,形成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即学习型文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并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与交流,贡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得的经验与心得;其三,一方面,由于这种知识共享的平台是开放而且自由的,因此可能出现一些垃圾、无用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的东西,空间的有限,就需要及时删除那些陈旧的东西。因此,需要对这些技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对知识的管理。

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这里主要包括经费与时间。

(一)经费

教师在组织学习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成本与效益己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困境。同时,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国家财政经济实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学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用于教师学习与提高的经费更是严重紧缺。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供参考的途径有三方面。一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师学习经费来源,多渠道筹措教师学习的经费,如实行教师学习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教师学习的专项基金等办法,从量上予以保障。二是要重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将有限的经费适当多用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从质上来保证。三是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等与其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直接挂钩,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损失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补偿,让教师感受到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投资,有较大的回报,以解决教师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当然,经费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时间

只有拥有了必要的学习时间,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当前的教师群体中的“活动过度”现象剥夺了教师的大量而必要的学习时间。据调查,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感觉到时间与精力不足。因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师的学习时间迸行必要的安排。安排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时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上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周”,“学习日”、“学习时”等方式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二是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专业发展“腾出”时间。三是学校应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少搞一些形式主义,让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在安排与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所谓合理性是指教师学习的时间应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并与其它正常的工作不冲突。而灵活性则是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除此之外,学校对组织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学习,尤其是共同学习的空间,给教师的共同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这些资源学校也应尽力提供与满足。

结语

本文结合学习型学校组织理论,围绕“学习发展”这个核心,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探究。期待能对教师的专业化的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观;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45-02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思路及弊端

谈到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通常的做法是总结企业成长经历和领导者价值观,提炼简短的朗朗上口的词或短语,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等作为企业精神,然后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向员工灌输。这种做法的思路首先从概念上将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灌输给员工,以使员工接受并内化企业价值,最后,这些被内化的企业价值自动地规范员工的行为。这种建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利于使员工真正接受企业文化理念并付诸实践

有关企业文化的培训和宣传往往带有强烈的说教性质,虽然采取英雄人物典型塑造、创业故事宣讲等手段确实会引起员工的思考,使员工深受鼓舞,但是,很难保证员工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实践企业文化。

2.容易把企业文化建成没有实际意义的“口号”文化

许多企业以为喊几句流行的口号、统一员工着装、统一颜色、把口号贴在办公楼道上就是建设企业文化,殊不知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管理效能是存在于企业文化与具体行为的互动上。直接从理念入手的培训和宣传很容易使企业文化停留在表层。

二、基于行为微观视角的企业文化建设

1.分析和思考

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隐藏于组织行为背后,人们只能从现象上对它加以描述,而不能像呈现一个具体的杯子一样把它具体化以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也不能像建造一个杯子一样把它生产出来。企业文化的存在依赖于员工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从企业员工的行为中窥见企业文化之一斑。员工的行为承载着企业文化,所以,员工行为以及规范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把抽象的企业文化具体化。企业文化之于员工行为和规章制度好比空气之于我们的呼吸,只有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才真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企业文化的抽象性使企业文化建设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员工行为、制度以及企业可视系统表现出来,这又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现实的可能性。

既然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就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把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使之变成员工个体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个抽象范畴,它是在员工长期的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就具有不易改变的稳定性。为此,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人们的动力系统,即员工的外显行为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一般价值观和行为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通过一些外部强制因素强化个体,使之出现某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得以保持,如此渐进循环,个体就容易把这个行为变成自动化的行为,并且会逐渐接受这种行为,最终改变对该行为的态度,这个过程称之为内化。

如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思路是把立足点放在抽象理念的灌输上,即首先向员工灌输文化理念,然后希望这些理念能够自动地导向员工的行为。这样做虽然能够收到部分效果,但是,往往会使文化不能落地,停留在表层,这样的企业目前比比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个体价值观、态度改变方面的理论给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既然企业文化是抽象的,我们就不能直接地像建造一个杯子一样把它生产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把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加以标准化,并且在企业中强制推行,然后再通过制度建设上升为法律,同时,在推行过程中辅以必要的价值、精神层面的宣传,使之成为企业习惯并最终形成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这个思路的核心是立足于行为塑造,通过行为塑造来强化员工的文化理念,最后由文化理念来反过来影响员工行为。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及推广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企业行为模式的标准化及推行、制度建设、培训及宣传。

2.企业行为模式的标准化及推行

企业行为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或企业精神。比如,人力资源部为店面营业员开发了一套行为规范,从营业员的接待、商品介绍、导购等方面加以规范,其中心是实践企业客户至上的文化理念。

一般情况下存在两种行为的标准化,一种是基于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比如,企业根据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重新研究物流流程,尽量缩短向全国各分销商的供货时间,重新安排了物流部和库房员工的排班时间。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比如,笔者曾服务的一家企业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非存档的文件来往必须双面打印以节约办公成本,久而久之员工就形成了自动节约的习惯。

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阻挠,企业应该克服困难把这些行为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之变成员工自动化的行为,并且促使行为背后的文化理念的形成。

3.制度建设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去实现,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文化起反作用。

制度建设要注意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性。要在制度中体现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要考虑到制度并不仅仅是行为落实的强制手段,而是一种价值导向,通过在制度中渗透管理理念?熏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同感,促使员工自觉遵守,从而实现制度向文化的转变,同时,实现制度化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的变迁。在制度的制定、修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所倡导的企业价值和理念,在制度中要体现出这些东西,使制度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使员工通过执行制度,认识、认同企业文化,同时,在认识、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自律,严格遵守这些制度,从而实现制度向文化的转化。

4.培训、宣传

企业行为的推行和制度建设保证了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不再仅停留于“口号”和“CI/VI”系统。但是,要想这些行为和制度所引导的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真正渗入员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还需要辅以必要引导。培训和宣传要立足于引导员工去感悟日常行为和制度背后的价值内涵,以至避免员工听时感慨激昂,回到工作岗位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的说教式培训。

三、结语

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从“草莽”阶段进入“专业”阶段以后,都谋求企业文化建设。而许多企业却走入了误区,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开始提炼并宣传企业文化,接下来大会小会上老板讲述创业故事和企业精神,办公楼道上到处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员工的文体活动也搞得风风火火。到头来企业文化变成了“口号”和文体活动。

企业文化是抽象的,但决不能具体化于“口号”和文体活动。企业行为和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引导企业行为和制度,企业行为和制度反作用于企业文化,他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关系。通过行为和制度兴文化,就为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使企业文化建设变得不再抽象,使企业文化不再表现为“口号”和文体活动而在行为和制度的牵引下落地生根,真正实现规范员工行为、激励员工奉献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刘轩,章建石,石晓勇.职业价值观视野下的员工招聘和企业文化建设[J].华东经济管理,2005,(7).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 医疗产业 教育文化 重要性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技术定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在医疗、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吉林省医疗、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医疗、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就信息化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应用作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针对吉林省医疗和教育单位更是文化产业的前沿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实质却紧密相连。教育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出、医疗单位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文化产业中的输入。教育以信息化为技术方法,将文化作为产品传播给文化承载者,文化承载者将运用信息化将文化产业引入医疗单位。教育、医疗服务单位均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它们运用信息化将文化转化成一种软实力来促进自身发展、并且还能通过为百姓服务之时将这种软实力转化为正能量传播给百姓、感染百姓,从而间接地促进百姓与社会、政府、 企业的和谐局面。

吉林省信息化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氛围如何,会直接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为实现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三动”促“三化”“十二五”发展战略,在医疗和教育单位文化产业信息化应用中就需有一次彻底的思维转变。

信息化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物质与能源的经济结构作为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一种过程。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文化产业是社会领域,保持代际关系,传播社会经验的重要手段。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教育文化产业是与医疗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二十一世o的今天,信息化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有效融合,使得信息化应用对文化产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将信息化理论与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理论有机整合,可以真正的发展改善传统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弊端。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信息化为中心,以追问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目的,提高医疗、教育文化者的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十年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成为人人可享有的优质的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学习环境。用信息化来形成吉林省医疗、教育学习型的文化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用信息化来实现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网络的全面覆盖。管理信息化对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吉林省医疗、教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外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在全球化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目前企业建设的重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先进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精神、形象、价值理念,对提高员工素质、创造力和企业整体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企业职工的思政教育也是激发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切实有力的思政教育对提高企业整体精神形象,提升企业文化价值等都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促进企业职工思政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自身长远发展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而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是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重要性

(一)二者相互促进,利于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从内部来看,首先就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在客户、竞争者面前树立威信,建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从而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新形势下,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新技术和新机遇的同时,也将各种不利的思想观念传入企业中,对职工工作态度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企业高价值文化的形成。为了提高职工的分辨能力,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思政教育不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稳步推进,而将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发展,能够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建设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这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职工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是企业文化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软实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因素是人的建设,只有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职工思政教育的主体也是广大企业员工,只有员工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中的思想不动摇,才能稳定企业内部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发展和建设,由此只有将二者进行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政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途径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可执行的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指导,为二者相结合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供基本解决思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企业在促进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也有制度化的规范。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指导下,引导职工思想建设与企业文化结合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逐渐建立起高质量的企业精神文化,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二)关注职工自身发展

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因素,与二者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文化与职工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否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看职工是否积极参与其中,因此,为了提高二者结合的效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企业职工自身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提升职工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地位,让职工了解到其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通过各项奖惩政策和相关制度法规,规范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实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自身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其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通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媒介。新形势下,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企业文化与职工思政教育相结合也应该借助互联网优势,借助广阔的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共享。首先,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对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进行宣传,让职工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文化发展态势,进一步理解企业进行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及时向员工提供最新的社会、经济信息,不断拓宽员工的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政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全局观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最后,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职工进行必要的工作、生活沟通与互动,增强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管理层及时发现职工工作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价值。总之,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发展,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巧妙利用互联网各方面的优势进行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紧密联系实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应该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也在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所导致的人们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职工思政教育大纲计划,调整企业文化中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逐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