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

篇1

 

长期以来,我国幼教机构实施的幼儿教育存在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等特点,幼师对幼儿可塑性的理解从自身角度出发,单方面开展“灌输式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偏离幼儿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轨迹。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能代表他们的心理,预示他们以后的成长。因此,科学的幼儿教育应从幼儿角度出发,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以材料投放或环境创设引发幼儿的“心理效应”,引导幼儿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对此,本文在剖析“心理效应”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其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旨在为提高幼教质量献计献策。

 

一、心理效应的理论概念

 

心理效应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仅就人的心理来说,心理效应是外界环境中一切因素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效应的传播媒介是心理与行动,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从心理到行动的连锁反应,而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则是从个体行动到群体行动的连锁反应。因此,心理效应具有两个核心属性,即心理与行动,它的形成规律是由心理驱动行动表现。

 

严格来说,心理效应仅是心理现象或规律的统称,现实生活中心理效应具有很多种不同类型,如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蝴蝶效应和名片效应等。

 

以蝴蝶效应为例,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室外的墙壁上曾经张贴过这样一张漫画:A被单位领导训斥,因为恼火,则向下属B发脾气;B很生气,偏偏下班路上遇到一只狗向他狂吠,于是踢了狗一脚,受惊的狗一路狂奔穿过马路,将一位老人撞倒,导致老人头部受伤,最后不治身亡。

 

这则漫画说明了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够带动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因此,心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及时引导、调节,就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二、心理效应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深入了解幼儿心理特点

 

家庭与幼教机构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不同环境下,幼儿心理会受到不同影响,产生的心理效应也不尽相同,同样,外在的行动表现也是各异的。

 

例如,在家庭里,幼儿受到家长的关爱,因而家庭环境给幼儿带来的心理效应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心理势必会在幼儿园群体生活中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因此,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师需要将每一名幼儿平时的言行习惯都记录下来,制作表单,通过对比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的特点。通过倒推法及日常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找出能够对幼儿产生心理效应的外在因素,最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处理,或消除、或优化,从而打造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2、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是心理效应形成的初级阶段,无论心理效应对幼儿的影响是好是坏,幼师都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提取环境影响中的积极因素,使“良性”外界因素与幼儿心理产生互动。

 

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学会耐心地倾听,与幼儿建立起信任,让幼儿可以像在父母面前一样不设防,愿意向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当幼儿与教师交流时,对于其所说的教师要给予及时反应,如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出适当的,帮助他们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消除紧张与焦虑情绪。

 

对于在有些场合表现出胆怯心理的幼儿,教师给予幼儿最好的心理支持就是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如有意识地让幼儿有更多表达语言的机会,同他一起进入区域游戏,或邀请他做“值日委员”,负责给其他孩子交代每天的学习要求,如此,逐步消除和缓解幼儿因过于紧张产生的沉默、自闭等心理障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3、帮助幼儿建立起强大自信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积极的环境因素会使幼儿形成良性的心理效应,反之,消极的环境因素会对幼儿心理造成很大冲击,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为此,幼师要帮助幼儿增强心理“抵抗力”,使幼儿能够对环境影响中的消极因素产生“免疫力”,这需要幼师帮助幼儿建立起强大自信。

 

严格来说,幼师的呵护、体贴、安慰及鼓励都会成为幼儿心理和精神的一种引领,帮助他们减少活动环境中消极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因此,幼师无论对幼儿有怎样的看法,都不要表露在幼儿面前,更切忌简单粗暴的指责、批评,甚至体罚,避免更多外界因素对幼儿心理形成刺激。尤其幼儿犯错误或者情绪激动时,更要柔声细语,耐心劝导,用饱含鼓励的语言和表情让幼儿慢慢走出焦虑的心境,逐渐增强信心,从而不被外界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想象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力是人类深度思考的过程,通过想象的进行让人类得以更好地联想一些更为美好的事物与现象。想象力已经成为时下社会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论是在图纸的设计与想象,还是在企业的发展与规划都需要人才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策划与发。想象力贫乏的孩子对于其日后正常的社会竞争都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阶段是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也是人类成长的重要历程,在幼儿阶段学生的大脑和思维均会得到较快发展,是教育幼儿发展自身想象力的黄金阶段。错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对于幼儿想象力的挖掘则是很大损失。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更好的感悟生活

人类的想象的基础是介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当前的科学研究显示,知识越丰富,其懂得的社会事务越多,则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其表现出来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想象力也会越丰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很多教师会采取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便是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和诱导,让幼儿进入另一层面的想象,这种强制幼儿去思想的想象的教学手段,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为幼儿的想象,缺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撑,则很难将想象的高度提升到一定境界与层面。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则要求家长或者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深人自然环境,去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去体会更多的自然情怀。在深人自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蓝蓝的天空,更好了解白云,了解风吹柳树摇,以及河水呢喃等等。在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自然知识的同时,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想去碰触一些新鲜事物,家长则会以弄坏等为借口组织学生去接触新鲜器物,其实学生在接触和玩耍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玩耍中了解到了这一器物的特点、名称、以及用途等等。这些知识的累积和对生活的感悟,都会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想的层面与空间更加遥远。

2培养幼儿想象力需要注意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属于心理学的附属概念,是动物对于同类或者异类所产生的好感。情感越丰富,某种角度上讲则会对现实社会与生活的一些事物的感触月丰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不仅仅人类具有情感,很多动物与动物之间也会产生情感。幼儿阶段良好情感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幼儿正常成长,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具有积极作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幼儿灌输一些积极情感,以更好的让幼儿形成健康情感,以更好地进行日后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情感的变化,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幼儿经常进行自身情感的发泄,只是很多教师没有发现罢了。例如在幼儿进行绘画练习时,很多幼儿所自发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便是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体现,绘画作品多是幼儿内心深处的独白。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多在课堂进行绘画教学,有时也准许幼儿自由创作,很多幼儿便会利用这个机会,在画纸上面涂涂改改,尽情地创作自己喜爱的作品,甚至部分幼儿会出现胡乱绘画的时候,遇到这一情况教师多会严厉训斥幼儿不认真绘画,不认真学习等等。其实,涂涂改改甚至胡乱绘画也是幼儿内心一种特殊的情感,幼儿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发泄内心情感,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因此,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诱导,让幼儿的情感得意正常发展。

3培养幼儿想象力应该多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话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

4密切配合家长,让家庭有一个激发想象的气氛

幼儿在家里的时间很长幼儿经常在家里看画报、看一些丰富想象力的动画片,另外还有许多优美的童话故事,都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好材料。因此让家长配合也来积极参与幼儿发展想象力的活动。让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些《格林童话》、《寓言故事》等。并随时准备绘画材料,让幼儿把想象的故事绘画下来。

5结语

幼儿的想象力是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增强对于日后幼儿学习成绩的增长,智慧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与教育。为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分别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更好地感悟生活;培养幼儿想象力需要注意幼儿情感的发展;培养幼儿想象力应该多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其智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太过理性与死板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充分地调整幼儿的情感倾向,用形象化的情境实物来激发思维,才能给幼儿创造很多切身的体验,让他们能够直接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具体来说,可设置一定的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包括运用模具、道具的直观演示,用直观的形象进行教育,使幼儿感受到更多的欢乐。如要学习绘画各种汽车,就用汽车模具、玩具,并假设是在汽车展览会上,从而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和创作热情。幼儿在这种自主的体验式教学中,容易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二、 讲述故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讲故事是幼儿教育中运用广泛的一个方法,它不仅仅适用于绘画活动,也适用于数和字的教育。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可以将深刻的道理传输给幼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自主地感悟道理,学会想象。讲述故事是要通过故事来营造一定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开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他们通过绘画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给幼儿讲述故事,绝对不能单一地进行讲述,要适当地通过设问去引导幼儿的想象,促使幼儿不断地思索,创设出不同的场景情节,从而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绘画构图,增强趣味性。

三、进行情景表演,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是有着很强表现欲和模仿欲的。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用想象力去模仿不同的事物。当幼儿进行表演时,在特别兴奋之余,就会对角色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刺激往往能激发更活跃的想象力。所以,在教学中时常安排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和模仿,能够更好地增强幼儿对新生事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明确的联想和认识。这样在愉悦的玩一般的教学环境下,轻松达到了教学目的,即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才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有信心,就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情景表演的素材,并成为激发幼儿联想的媒介,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四、利用画册故事,触发幼儿的想象力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还可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让幼儿欣赏,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促进幼儿创造性意识的发展。由于幼儿理解能力有限,识字能力更是不够,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册作品,大抵包括简单的童话作品、画册故事书等。通过给幼儿阅读这样的书册,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是让幼儿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思维,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识字和训练表达。这是能够全面促进儿童读写画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五、正确引导启发幼儿,丰富创造意识

每一个幼儿的绘画作品,其实都是充满想象力和个性的。作为教师,应该进行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也让其他孩子能从中有所启发,触发他们的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大师的作品。为此,在绘画学习教室中也应布置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篇4

幼儿园纸工教学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一门独特的、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纸工活动根据不同的纸,通过折、叠、剪、撕等不同的方法,变幻出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是十分有趣的,简便易行的,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纸工教学活动,幼儿不仅要用眼看、动手做,而且要动脑想、记,教幼儿学纸工,既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幼儿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可刺激幼儿的手指能力的发育,增强幼儿头脑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在纸工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折一折,变一变,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纸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普通平常的一张纸,经过不同的折法,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植物,在折叠的各个形态的变化中,能帮助幼儿进行形象创造,扩大幼儿的思维途径,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地进行纸工活动,我们作为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后,我们发现利用废旧的挂历纸来进行纸工教学是非常好的,一来是废物利用,二来挂历纸一般的纸质都比较好,韧性强,特别适合用来折纸。我们发动了全班的孩子收集往年的废旧挂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裁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纸工教学活动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折纸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我们在教幼儿学会四角向中心折的基本方法后,教幼儿运用这种方法经过正反两面反复几次折叠后,就可以折出小衣服。这时,老师提示让幼儿将小衣服的两只衣袖拉下,看衣服能变成什么?幼儿在亲手操作摆弄中,对形象产生了新的创作,尝试将小衣服的两只袖子拉下来,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及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在拉的过程中,要小心防止拉坏。在同一种四角向中心折的教学中,幼儿的思维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创造出数十种形象,在这次的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能力都得到了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样,在教幼儿用双三角折法后,鼓励幼儿变化折法,加以创造,可以折出小兔、灯笼等新的作品。

二、看一看,折一折,训练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求知能力

小孩子总是好奇的,他们拿到一件新玩具,总会先看看、玩玩,然后他们就要拆一拆了,看看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可以使玩具动起来,跑起来,可以变出戏法来,正是这一简单的拆装动作,却萌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纸工的折、叠、剪、撕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些经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教幼儿折叠青蛙时,我一反往常老师折一步幼儿学一步的常规教法,而是将折好的青蛙范例分发给各个小组,鼓励幼儿看一看,从摆弄中了解了青蛙的外型;拆一拆,让幼儿相互合作,一步一步拆开来看一看,了解折青蛙步骤;想一想,看谁最先发现青蛙的折法并能折出青蛙。孩子们争先恐后,仔仔细细地观察摆弄,终于发现了青蛙也是四角向中心折的一种变体,轻松又愉快地折出了青蛙。这与老师教幼儿学的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既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大胆参与、亲手实践的精神。

三、撕一撕,拼一拼,训练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掌握,发展幼儿思维,鼓励创新

幼儿折纸本身就是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掌握点、线、角等几何概念。因为是幼儿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所以对幼儿来说就是印象极深、难以忘却的,在幼儿再学习的时候,这些已有的表象会随时出现,使幼儿的思维活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路,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从折纸的基本折法中,幼儿掌握了等分的概念,对角折和对边折够可能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如再次对角和对边折,则可以分成四份相同大小的纸,知道这些以后,教幼儿折撕大树就比较容易了,先让幼儿将 正方形的纸对角折两次后,等分成四个小三角形,撕开,然后利用撕好的小三角形,一个接一个地拼好成为一棵漂亮的松树。

幼儿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后,在三角形等图形再创造成梯形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如让幼儿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折出梯形,幼儿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开动小脑筋,通过不同的折法,又折出了梯形;用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再将直角向下平行折成梯形;将长方形一角折起成梯形;将正方形先对边折,再折起一角成梯形……各式各样,各不相同,殊途同归。这不正说明了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梯形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概念储存在记忆的脑海里了吗?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折剪粘贴,动手动脑,锻炼幼儿大脑对手指的快速支配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在学习折、剪、撕、贴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力要相对集中,不仅要指挥自己的手的各种动作,在看老师折的同时,还要能明确自己手中纸的方位。这样才能折、叠、剪、撕有序,创造出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幼儿的小手变得灵巧起来,每一步都能按预定的程序完成,相应的,孩子的思维活跃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另外,教幼儿学纸工,还可以训练幼儿对美的想象力,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借助一张小小的纸。可以创造出许多富有想象的创造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不同拼法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像。爱美之心人人都有,幼儿也不例外,对美的东西,他们同样会产生愉悦感。

在一次次的折叠,粘贴等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实践,折叠的技巧也不断提高。由开始的作品不整洁、不美观,到后来的整洁、美观漂亮,这一过程就足以说明幼儿在手工折纸的过程中对美的标准已经提高了一个台阶。

篇5

关键词:幼儿;创意水粉画;联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27-01

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涂涂画画的行为,这种涂画行为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来说,外部世界是未知的,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着他们,因此幼儿的绘画作品无拘无束,甚至有着连大师都为之感叹的创意和想象。因此,绘画是对于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最好形式,在这个急需创新的时代,赢在起跑线上对于幼儿之后的成功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一、幼儿绘画特点分析

幼儿绘画教师都是接受过传统美术基础教学培训的,在培养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也丧失了部分自由灵活的想象力,作为一个成年教师,要想找到教授幼儿创意水粉画更好的方式,首先要明白成人绘画与幼儿绘画的区别。

1.游戏性。小孩子有着爱玩的天性,他们最初开始绘画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美术技能,而是纯粹的当做一种娱乐方式,为了培养幼儿继续绘画的兴趣,教师应该放弃对于知识性的单纯教授,回归到绘画本身,把教学过程当做游戏过程,这就为绘画方式、绘画工具、题材选择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量减少技法的教学,增加对发散思维的引导。

2.纯粹性。幼儿的思想是比较单纯,他们不会注意到生活中丰富色彩层次。在他们看来,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不会主动的延伸出冷暖色调的变化,也不会讲求色彩的叠加。在表现上,他们通常通过简单概括的色彩语言来表现事物,这就使得幼儿绘画的图面效果看起来色彩极其艳丽,例如他们通常会用纯蓝色表达水面,用大红或大黄来表现太阳,用鲜艳的绿色来表现树木。而且幼儿对于色彩的喜好也十分执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多次碰到只喜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绘画,而不考虑物体本身色彩的孩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对于幼儿的用色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运用教师对于色彩的感觉来保证画面质量。

3.想象性。艺术家的作品中往往是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幼儿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不可能创造出非常写实的作品。他们表达的不是看到的事物,而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进行再创作,表现出与原事物结构相同的“等价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将示范案例一直展现给幼儿让其模仿,这反而会妨碍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在示范案例教学时,先充分打开幼儿想象的闸门,引导其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画面,再用自由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二、联想教学法阐述

激发幼儿想绘画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保证图面效果,举一反三是本教学法的四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用生动语言引入题材概念,在讲述主体物过程丰富幼儿的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以题材为基础,用色彩叙述故事,开发幼儿拓展性思维。绘画过程中切记要保持故事的延续性,在控制图片效果的同时,教导幼儿一定的绘画技巧和日常知识。具体实施分为两步:1.引导过程,2.作画指导过程。下面就通过笔者的亲身教学案例来具体阐述联想教学法的概念,其中A代表教师,B代表小朋友。

案例:

主体物:孔雀

1.引导过程:

A:小朋友,你去过动物园把,在里面都见过什么动物啊?(引导出这节课的主体物)

B: 猴子、大象、狮子、老虎……

A:那你有没有见过孔雀啊?

B:见过,老师,孔雀好漂亮的。

A:是的,孔雀是不是有很漂亮的羽毛,颜色也很漂亮啊?你见过什么颜色的孔雀?(这时候将事先准备好的孔雀图片给小朋友看)

B:我见过蓝色、绿色、紫色……

A:哇,见过这么多颜色的孔雀啊,好棒哦。那孔雀是不是开屏的时候最漂亮,你能不能帮我形容一下孔雀开屏是什么样子的呀?(通过对话让小朋友自己观察事物的形态)

B:像扇子打开一样的,好多颜色的。

A: 哇,小朋友的观察好仔细哦,那老师想问你孔雀开屏的时候身体是什么样的啊?

(小朋友沉思回答不出来)

A:是不是像一个数字啊?(继续引导,让小朋友自己发现形态特征)

B:像数字1,直直的。老师,它的头顶还有几根好漂亮的毛哦。

A:小朋友的观察好仔细哦。那老师现在问你,你一般看到的孔雀是在什么地方的啊?(通过提问让小朋友对等会自己的画面有一定的构思)

B:我看到的孔雀都是在动物园的笼子里的。

A:关在笼子里的小孔雀是不是不开心呢,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啊?(让小朋友们产生应该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B:是的。那应该在哪儿呢?

A:那你自己想想啊,可以把小孔雀放在什么地方呢?(让小朋友自主的想问题)

B:……(小朋友沉思),画在草地上!

A:很好,那除了在草地上,可不可以在别的地方啊?比如说天上、海里、外太空…

(启发小朋友的想象力)

B:我要把我的孔雀画在天空里!(小朋友将自己的思维打开了)

2.作画过程:

A:你要把你的孔雀画在天空里,那你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呀?

B:蓝色的。

A:只有蓝色的吗?(启发小朋友的开发性思维)可不可以有别的颜色的天空啊?

B:不知道,老师。

A:太阳下山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呢?

B:橘红色的。

A:那你画的天空是蓝色的还是什么颜色呢?

B:蓝色里有点红色。

(给小朋友大笔和小朋友需要的蓝色和橙色,教导小朋友可以把两个颜色分开用也可以将两种颜色混合用。)

(小朋友将天空画完。)

A:小朋友,现在我们开始画孔雀了哦,你要画什么样的孔雀啊?

B:我要画开屏的孔雀。

A:那是不是像刚刚你说的后面的羽毛像扇子一样?身体像数字1一样呢?(帮助小朋友一起回忆刚刚的知识点)

(在草稿纸演示怎么将数字1变成孔雀的身体,和怎么画出羽毛感的笔触,并问小朋友要画几只孔雀?)

B:一只。(小朋友自己开始作画。)

A:问小朋友所画的孔雀在天空中周围是否有别的物体?

B:小朋友加上了一些云朵和气球。

(根据画面给小朋友一些建议,使得画面更加完美。最后问小朋友自己画作的名字并让他讲述自己画面的内容,使其增强自信心,保持想继续绘画的激情,同时巩固知识点。)

幼儿创意水粉画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只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把握幼儿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才能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养。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完善联想教学法,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幼儿培养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铁桥.儿童创意画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红梅.论幼儿园开展绘画教学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S1).

篇6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可以使幼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创造欲望。如大班创编舞蹈《小青蛙》的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先放青蛙呱呱叫的录音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知道是小青蛙在叫,然后演示投影片让幼儿欣赏《青蛙图》,让幼儿通过看投影片了解青蛙各种动态,同时播放音乐《小青蛙》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幼儿边听歌曲边看《青蛙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编出青蛙跳时各种不同的动作,青蛙捉害虫的姿势及小青蛙可爱的样子。小朋友们也就想出了双脚跳、单脚跳、扭动身体、拍拍头、晃晃手等动作,想象力是那样丰富,足以说明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幅挂图、一个游戏、一盘磁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电脑多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它以较强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使教师乐教,孩子乐学,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全新时期。如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幼儿语言活动中,为故事、儿歌等配上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童趣盎然,还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建构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创设交流空间

生活是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有乐于表达的内部动机。只有认识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加深才能丰富幼儿的语言,扩大交流的空间。因此让孩子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多带他们出去玩,欣赏昆虫飞鸟的美丽灵活,才可能丰富幼儿的语言。为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如在活动《有趣的昆虫》中,我们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昆虫请到课堂上来让孩子们认识,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让孩子们见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昆虫。它能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想象,让我们的孩子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的孩子见多识广、有话可说。

2.拓展想象空间,发展语言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拓展更宽的想象空间,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想象力。如在大班语言《借伞》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幼儿欣赏无声动画,使幼儿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接着完整欣赏课件并配合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以及课件的反复播放,让幼儿对诗歌的理解由表及里的领悟了诗歌内涵,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当动画中的小雨点、绿伞、小青蛙等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画面的设计帮助幼儿把零散、琐碎的想法整理清晰从中获得说明或描述简单事物的语言经验,为仿编和创编打下一定的基础。幼儿园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让幼儿在流畅、轻松的声像环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为孩子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从而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与能力

科学活动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对于抽象的知识概念,幼儿就不容易理解,而信息技术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把一些科学现象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原本只用枯燥的数字和图片让幼儿摆放进行分成。而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小动物们制作成动画:早晨,鸡妈妈带着宝宝们到草地上玩耍,看它们排着队的走了过来,一共来了几只鸡?几只大的几只小的?几只黄的几只花的?猜猜看它们准备做什么?这时候几只小鸡捉虫?几只在奔跑?这些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形象生动的动画始终贯穿其中,幼儿的注意力很自然跟着动画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幼儿 审美特点 审美能力 培养 重要性

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1.1 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

1.2 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

1.3 美术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

1.4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

2 幼儿美育的特点

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爷爷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布娃娃!"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布娃娃的美,表达自己对布娃娃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蝌蚪时,突然说:"小蝌蚪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到处找妈妈,可是妈妈长什么样呢?"画水草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小雨点、乌云,还解释说:"下雨了,小鱼也躲起来了。"这时教师绝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为批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

3 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

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玩,从玩耍中学。

4.1 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教师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⑴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 ,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⑵ 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

4.4 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根据相关的研究,幼儿年龄特征的不同,其对色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小班能认识红、黄、蓝三原色,使用的色彩和物象的色彩无关联,仅凭一时之喜好、方便来用色。中班的幼儿能扩大认识绿、橙、紫三间色等等,对颜色的使用部分有"概念化"的色彩,如头发用黑色,草地用绿色,太阳用红色等。但是,大班颜色辨别能力强,能考虑色彩的统一、对比、调和、平衡等,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幼儿生性好动,整天都喜欢沉浸在游戏活动中,色彩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更容易构建其美感。

4.5 逐步引导幼儿由单一涂色到能动地参与色彩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班的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初步开始注重颜色的协调。在《彩虹糖》活动中,教师以各色系的插画和孩子一起分享颜色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思考自己喜欢的色系,并且描绘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色彩的温度感觉。

4.6 以幼儿对色彩的认知为基础,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篇8

关键词:绘画;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7—01

一、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

《教育大辞典》中创造力被界定为,“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创造力分为两种不同水平的层次类别:一种是狭义的创造力,即特殊的创造才能。这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创造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造力,是指个体成长中自我发展实现的创造力,即对别人来讲未必是新的有价值的,但对他本人却是前所未有的活动。幼儿的创造力一般指广义的创造力,它是幼儿成长中自我发展实现的创造力,每个正常的幼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

二、幼儿绘画对创造性思维形成之意义

(一)绘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绘画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与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幼儿正处于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由于脑神经系统和感知觉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又缺乏知识和经验,因此,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直观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幼儿容易接受和认识生动形象的刺激,对较复杂的空间或抽象事物接受和认识能力较差。同时,幼儿的发展经历若干不同水平的阶段。开始的时候,幼儿靠直接的感知认识世界,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材料”,便在脑中形成表象,进一步借助表象来认识世界。当幼儿的概念认识还没有完成,或者说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表象的认识作用就起主导作用。此时,用绘画进行启蒙教育是最适宜的,是促进幼儿感官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绘画能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幼儿绘画是幼儿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表现形式,它以观察为基础。观察不仅是成人,而且也是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取得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比如,两个儿童同去春游,一个不会绘画或没有绘画兴趣的孩子,尽管他也觉得春天也很美丽,但是回来后脑子却没有留下什么具体形象;另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则不同,他除了感受春天的温暖明丽之外,还在脑子里留下了“青青的山,淡淡的云,潺潺的流水,绿绿的小草”等生动具体的形象。所以,儿童练习绘画的时候,通过观察、记忆和比较,可以扩大视野,丰富记忆表象,为充分表现认识和感情创造条件。

(三)绘画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一副成功的图画要通过作者的想象、幻想、虚构来完成,它比摄影更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绘画所表现的生活是理想的、完美的、强烈的,也是深刻的。它能使“如画一般的风景”变成“如风景一般的画”。幼儿绘画,主要靠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孩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一旦调动起自己的经验积累,有时会显得特别富有创造性。这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有时还会因为迷恋于绘画,一边作画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因为技能还不够,难以表达想要表现的东西,所以用语言来补充画面的不足……因此,儿童绘画充满着理想色彩、幻想色彩和烂漫色彩。

三、通过绘画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培养绘画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能的内驱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起点。通过查阅天才人物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天才都是幼小时就热烈“迷恋”某种事物的人。所以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让幼儿感到绘画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比如,画大象,我们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先参观大象,并提醒幼儿观察大象的耳朵、鼻子、身躯等特点。回到学校后,抓住时机,一边让孩子回忆,一边尝试着画,老师要随时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力所能及的指导,使孩子感到绘画的乐趣。这样孩子自然会跃跃欲试。所以,有人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体验生活,丰富创造思维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社会是我们活的教材。”他主张让幼儿“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幼儿多看、多听、多练,尽可能地让幼儿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 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并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以加深印象。例如,在画《菜市场》前,老师先组织幼儿参观菜市场,引导他们观察菜场的布局、菜的放法、人们的神态及菜场中的气氛等。回班后,老师组织幼儿画菜市场,幼儿的创作激情都很高,画

出的菜场琳琅满目,一派热闹的景象。画完后,他们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来。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真所谓“见多识广”。丰富的生活经验,不仅使幼儿增长了知识,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无比的热情,还促进了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激起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篇9

根据幼儿绘画心理和特点,幼儿绘画可分成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黄金期和写实期。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指导。在幼儿园的孩子基本处在象征期和黄金期这两个阶段。

处于象征期的幼儿,他们的会话能力已经有明显进步,在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开始运用自己掌握的图形大胆表现物象,并努力用语言去补充自己的表达,思路比较活跃,可变性强。

概念绘画期是幼儿绘画能力的黄金期。这时,幼儿开始有了大胆的作画尝试,在绘画能力的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构思上看,幼儿在尝试表现作品的情节或事件,有了明显的构思,开始学会先想后画,不轻易改变最初的表现意图,在画的过程中画面形象逐渐体现出相应的情节。但很多时候还需要语言解释才能了解他们的构思。因此在引导幼儿绘画能力发展上,可多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这个阶段幼儿观察、体验的重点应逐步转向他们能初步理解的生活事件、自然现象上。

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上述理念,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走进大自然,激发创作热情

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亲身体验的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得多。

所以在幼儿绘画活动的组织中,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表现他们摸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事物。因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是绘画必不可少的能力。比如:在“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牛十分感兴趣,他们主动要求尝试表现“牛”的形象。我们没有单纯地进行技能教授,而是先给孩子看牛的照片、图片,欣赏牧童放牛的录像,感知充满激情的斗牛场面,在春游活动中让孩子到乡间认识真牛,观察牛沉稳、平静的神态,听听牛沉重、低缓的叫声,摸摸牛的身体等。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遵循他的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掌握的牛的外形特征,并表现出不同状态下的牛的形象,还为自己的绘画作品“牛的故事”添加出创意的情景。

二、为美术活动创设好命题

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恰当的命题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之一。他能拓展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命题时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最近兴趣,赋予一定的情节意义和动感,力求给孩子想像的空间,让孩子愉快地表现童真与美好。根据最接近孩子认知的生活经验,按季节制定命题,如:春天系列可以有“春天的颜色”、“大树的衣服”、“放风筝”等;夏天可以设计“蔬菜和水果王国”、“我的夏装”、“洗澡”、“游泳”等系列,秋天可以有“变化的颜色”、“丰收的喜悦”、“切开的果实”等;冬天系列有“堆雪人”、“过年”、“漂亮的围巾”等。总之,教师要有意识的积累各种系列的命题,为提高幼儿美术造型能力,感知美术文化底蕴,发展幼儿想象力打造基础。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绘画工具

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油画棒以及各种颜料,帮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绘画效果,并根据不同内容需要选择释放的工具。幼儿在选择工具时,常常喜欢直接用蜡笔构图,然后涂颜色。为了让孩子利用工具多掌握绘画技能,可利用铅笔、勾线笔等进行绘画活动,铅笔、勾线笔的运用,提高幼儿构图速度和准确性,幼儿在绘画中更显得得心应手。

四、把握好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指导

为了和幼儿更好的沟通,要把握好教师知道和幼儿自我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世界,尽量多和幼儿讨论、多观察幼儿的表现。

绘画指导中教师应赞赏幼儿的每一个创意,鼓励幼儿多尝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一样去教学,引导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所看、所想、所爱。

因此,在引导幼儿绘画能力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生活经验,包括视觉静安与情感经验。同时通过欣赏等手段,扩充幼儿有关几何形状贮备,允许幼儿在已掌握的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五项间建立联接通道,赋予分类符号或图形更多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幼儿对图形的表现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二是,这个时期幼儿的表现欲望非常强,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绘画表现技能,会经常出现各种绘画表现困难。因此提供各种必要的绘画表现技能支持应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作用。当然,在给与技能帮助时,要把握好时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幼儿掌握某种技能后,能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用”的机会。应鼓励幼儿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作画并说出他们的想法。要尽量使得这一阶段幼儿在绘画能力发展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过多的教以及过于严格的绘画环境,极有可能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僵化,自主性想象与思维能力减弱。

三是,由于3岁左右幼儿的色彩辨别能力发展比较快,对色彩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幼儿感知与运用色彩方面,应将重点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增强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

篇10

【关键词】幼儿 审美特点 审美能力 培养 重要性

一、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1. 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2. 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

3. 美术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

4.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

二、幼儿美育的特点

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一)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二)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绝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三)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四)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

三、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 ,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例如,我带幼儿欣赏诗歌《云彩和风》时,在给幼儿展现系列画面后,幼儿体验到了云彩的美是由风带来的。于是,我让幼儿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片云朵,会变成什么样呢?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幼儿凝神听之,细细体会,并运用想象和联想,他们感知出的表象分外丰富。他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变成小白兔,小白兔在草地蹦蹦跳跳,我变成了小鸟,在自由的地飞翔。”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