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08-01

一、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三部分课程内容,才能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一)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通过合理开发环境,可以更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艺术基本概念

环境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对于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环境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类型,包含了艺术审美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根据资料的性质,通过开发、转化、利用等手段,科学合理改造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非物质的需要,并能保证人们享受优美的环境,进而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工和自然元素相互补充。

(三)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二、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但近年来所实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有一些国际流行范式,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受到人文生态和市场缺陷方面的影响,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吸收先进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二)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三)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宋妮,潘磊.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4(05).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

篇2

关键词:商业建筑;商业景观;设计

0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均得以极速增长。除此之外,其经济来源形式也由购物型往多元化消费型转变,商业周边环境和相关设施也朝着多功能、大规模和复合空间的方向前进。伴随着商业建筑的茁壮成长,与之相衬的商业景观设计也油然而生,它是基于现代商业建筑所做的景观环境设计,讲究以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为基石,并通过综合商业建筑内外环境空间的资源,来满足商业形势和人们购物心态而实行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将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

鉴于商业景观的重要性,本文就其相关内容展开浅析,首先引入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其次阐述商业景观的构成元素,接着讨论其设计原则和目标,最后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意图了解商业景观的发展趋势,为往后商业景观设计留下些许借鉴和启发。

1商业景观设计的概念

1.1商业景观来源

城市早期的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来自于露天市场,最开始的露天市场功能简单,大多数属于只能提供单一交易活动的场地。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曾是露天市场,现转化为广场;中国唐代的商业建筑由于相关制度的取消,致使商业活动昌盛,到了宋代时商业建筑基本已经在城市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当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反映此前热闹的交易市场风貌。自从那时,沿着大街小巷分布的商业建筑就以市街的形式而存在,并以此形成了代表性的城市传统商业街。而商业景观就是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即群众消费的场所或空间。

1.2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商业建筑:指的是人类在城市活动赖以凭借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分布最为广泛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备时代特征和活跃气质的城市建筑。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商业建筑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现代商业建筑正在以时尚、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商业景观设计:它是现代商业建筑匹配的景观环境设计,在人造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空间形貌和商业景观是人们理念的具象体现,包含人类绝大部分情感、智慧、理想和想象。商业景观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总而言之,商业景观设计是以商业建筑周边的固定环境为载体,从美学、功能、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去探索物质与空间的组合,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一种诱人、舒适、丰富的购物体验和休闲、时尚、多元的购物场所。

2商业景观的组成元素

2.1商业景观空间组成

从景观的空间组成元素出发来分析商业景观的空间特点和相关景观设计如下:

⑴基面要素:指的是参与组成商业环境地面的元素,包括草地、广场、停车场、步行道和地形等,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基面。软质基面是由大自然铸造形成或取自自然材料形成的基面。硬质基面是一种铺装了混凝土、石材、砾石、砖等人造材料的基面;

⑵垂直要素:形成商业环境空间的一种围合元素,包括商业建筑立面、栅栏、连廊、围墙、景墙等,如灌木、乔木等高度不一的自然植被围墙,或是水幕、瀑布等具有立体感的水景,甚至于新生代的垂直绿化;

⑶顶面要素:参与组成景观空间顶面的元素,如亭子、廊架、扇形植物、张拉膜结构、遮阳伞等。

2.2商业景观实体组成

景观实体组成元素主要有植物、山石、铺地、雕塑、水景等,由于它们所占据空间尺寸、外貌、材料特点不同,在商业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同。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重点研究:

⑴地面铺装:指保持车辆或步行交通的地表装饰材料和技术。

⑵水景设计:水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想象力的元素。水景形体样貌千变万化,其光与影的特性是景观动态变幻设计的重要素材。商业景观中最重要元素就是水体景观,该元素在商业周边环境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强。

⑶绿植设计:景观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为商业空间带来了丰富多采的景观风貌。同时植物凭借其生态效应,给商业环境带来了空气净化、气候改善、隔声减噪等功能,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现代商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3.1设计原则

⑴生态性原则:在满足现代生活和经济的快节奏、时尚华丽、人工智能需求的同时,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还是应该在“绿色设计”的号召下,坚持和发扬低碳节能、生态技术、绿色环保的原则。

⑶功能性原则:商业景观还需满足特有的商业功能,以适应它的商业性质。

⑷连续性原则:若是以景观视觉角度为着重点,商业景观设计既要具备时间的连续性,又要兼顾空间的连续性。

3.2设计目标(实现商业建筑的盈利、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体化、突出商业环境)

商业景观设计目标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认知:

⑴满足商企对现代商业高标准设计的要求,充分实现商业盈利和价值最大化。

⑵考虑商业景观对游客和居民的吸引力,注重空间布置、购物体验、功能完善和商品展示等,以达到人气凝聚和品牌效应得到宣传的效果。

⑶处理好商业景观、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和谐关系,不仅需要考虑与城市的道路衔接,而且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一大亮点,成为集消费、休闲、时尚一体化的活动场所。

4案例分析和评价

案例简述:金轮大厦广场位于新街口的西南面,比邻金陵饭店并处于金鹰商城的对面。商场建筑采用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设计,广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紧靠商业建筑,空间较为开阔,人流穿行于其中,布置有一个朝向南面的露天小舞台;另一部分则有较多的绿色植物。

案例分析与评价:该广场充分考虑到城市功能,在商业建筑密集分布地段安排了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可以达到令人放慢脚步、放松呼吸的作用。但是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该广场的商业氛围不浓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充分利用街边的展示,并且建筑物底层利用效果不佳,所形成的商业聚集效应不够强烈。

5结语

现代商业景观设计是为匹配现代商业建筑所提出的景观环境设计,它以现代景观思路为基石,借助建筑物内外环境空间资源,来满足消费者购物心理和商家的经商理念做出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达到商品信息有力传递、品牌形象完整树立,更能够展现城市的文化进步和反映城市的精神风采。

参考文献:

[1]余刚.商业空间中景观设计的需求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绿色环保;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09-02

一、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的理念

尽管“绿色环保”的理念已经充斥在各个行业之中,但就其定义而言尚无十分明确概念。“绿色环保”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概括的来讲,“绿色环保”理念应该包含无污染,少排放,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若是从居住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绿色环保”应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时应体现“绿色环保”意识。二是正确认识“绿色环保”装饰材料。

(一)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时应体现“绿色环保”意识

为什么有的消费者装修用材全部选用环保材料,装修以后室内空气还是会有污染呢?这充分说明是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方案出现了问题。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同时不光要考虑业主需求,空间布局,色彩搭配,造型装饰,灯光照明等看得见的硬性指标和因素。同时还应该考虑诸如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看不见但能感受的隐性指标和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之初应该充分重视“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和“预留提前量”这四个容易被设计师忽视又容易在无形中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方面。

1、合理的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一定的有害气体,因此在进行居住环境整体设计之初合理地计算居室间的承载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一个只有几平米的儿童房,做了一个吊柜、一个衣柜,还有一个书桌和一张床,不仅空间超载,势必也会增大有害气体的排放。

2、合理搭配各种装饰材料的使用数量。特别是地面材料一般不宜使用单一的材料,因为地面面积在空间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如果选择单一材料容易造成室内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超标。

3、保证室内有一定的新风量。按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新风量应该保证在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立方。在进行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时,不要人为的阻挡室内的通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室内新风机和有通风功能的空调器。特别是一些点式结构和通风状况不好的住宅楼更要注意。

4、在进行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将来为室内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而产生污染的预留提前量。因为室内空气污染是各种污染物质在室内空气中累加,如果装修工程结束时室内有害物质已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后,那么若再购入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后,由于这些物品中也会释放一定量的有害气体,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的现象。身为从事居住环境设计的设计师们在进行居住环境整体设计时特别要为业主考虑这点。

(二)正确认识“绿色环保”装饰材料

说到“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几个与装饰材料有关的基本概念。以便于我们能在市场各种形形的所谓的绿色环保产品去伪存真,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

1、环保材料与环保型材料

环保材料和环保型材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环保材料是指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并达到环保标准的材料;而环保型材料则指的是相对同一品牌的同类产品而言,其环保性能有所提高、环保指标相对较高的材料。

2、有害物质含量与释放量

在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的装饰材料中,由于生产工艺,使用要求等方面的限制,或多或少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目前很多设计师和消费者都很在意有害物质在材料中的含量而忽略了空气释放量。其实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只要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被密封在材料当中,不散发到室内空气中去,一般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设计师和消费者应该注意的是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的空气释放量。

3、环保材料的真正概念

所谓环保材料不是没有有害物质的材料,而是有害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要低于国家标准。如果消费者正常使用,或使用面积较小,环保材料确实比一般材料更加安全。但如果消费者们使用不当或者是超标使用,环保材料同样会污染室内空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零污染的室内装修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绿色”不是绝对的。只要有害物质不超过人体能够接受的范围即可。

4、室内装修最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

现代居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多达数百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数十种,通常认为最主要的污染物是氨、氡、苯、苯系物和甲醛,其中氨、苯及苯系物的危害性远大于甲醛。但当前舆论把许多疾病甚至癌症都归结于甲醛,其实缺乏事实依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许多人造板集中生产基地,从业人员动辄达数万人之多,他们长期在有甲醛污染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尚无癌症发病率异常的具体报道和相关信息。

二、正确选择“绿色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

在进行居住环境设计与装饰装修过程中,首先要谨慎地控制污染严重,含毒有害的材料作为装饰材料,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选择装饰材料的依据是该种材料的有毒有害气体释放量符合标准。在装修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比较少的材料来进行居住环境设计与装饰装修。那么,如何鉴别和选购绿色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呢?

(一)在选择装饰材料时要选择正规的销售渠道购买。首选在正规经营店内购买同时也可选择知名厂家生产的产品,最好能够从厂家的专卖店或是加盟店内购买。

(二)看产品或其包装上是否有中国环境标志。(图1)

中国环境标志代表国家对环境标志产品进行了审查并认证。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无损害。

(三)要仔细查看产品的质量合格检测报告,尤其是质检报告上的VOC(美国ASTM D3960-98标准将VOC定义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含量。我国2002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十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对溶剂型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水基型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内墙涂料有害物质限量、装修材料放射性核素标准、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量限量、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地毯有害物质释放限量、壁纸中的有害物质限量值、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十大类装饰材料做了明确的规定。

(四)对于部分产品如果可能的话,请销售商打开包装或切除断面等,亲自检测一下。这里不妨借用医生为病人诊断时所用的“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对装饰装修材料做一个初步判断。

1、“望”,即观看外观,查看说明书,查看质检报告。另外还要观看材料的做工是否精细?质地是否均匀?有无明显气泡?有无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等等。

2、“闻”,即闻其气味。闻其是否有发霉,发臭或者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如有上述气味者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当然也不要选择闻起来很香的产品,一般来讲浓郁的香味都是添加了香精所制,而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化工产品,很难确保其是否环保。

3、“问”,即询问其产品是否经有关权威机构检测,是否安全,询问其相关技术参数等。

4、“切”,即用手触摸,通过触摸,感受其是否有不适感,烧灼感。手摸触摸部位是否有红斑。

篇4

关键词:环保理念;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应用分析

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环保节能”、“节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策略,目前环保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机械制造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保理念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要求,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并没有融入环保意识,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后期加工废品也并未得到正确的处理,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极大的限制了机械制造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设计制造中注入绿色设计这一全新元素,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1 环保理念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内容

机械设计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机械设计水平直接决定机械性能,其主要是结合机械产品的使用要求,对产品的结构、零件材料、零件形状、零件大小、运作原理、运行方式、能量传递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精密的计算,进而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考虑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以及开发周期等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设计产品对资源以及环境的影响,以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为导向优化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总量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环保设计主要将产品的设计眼光投放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将环保产品设计的要求作为设计约束条件,提倡无废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技术。环保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产品以及零部件的回收以及循环利用,降低机械的更换频率,大体可概括为“Reduce(减少)”、“Recycle(循环)”以及“Reuse(重新利用)”--3R 理念。

2 基于环保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对于环保机械设计的研究内容比较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宽,很多人将环保机械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等。和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理念相比,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首先立足于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等基本属性,并且需求反复的修改,往往会导致设计过程以及产品制造周期延长,生产后不易拆卸,产品以及回收难度较大,部分产品在报废之后,可能无法回收,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环保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可节省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进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主题,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3 环保理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 环保设计方案

目前比较常用的环保理念设计方案包括生命周期设计、可拆卸性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三种,生命周期设计主要是基于环境保护、机械产品的成本需求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考虑,包括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成本、产品代替以及污染物的处理等问题;可拆卸性设计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有规律拆卸,主要针对产品的再利用设计以便产品生产后期的维护;模块化设计主要是考虑产品的功能以及模块,通过产品模块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系统,既可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充分利用率。最后应建立健全环保机械设计数据库,设计人员可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数据以及需要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储存,以便日后查询以及环保设计的理论基础。

3.2 环保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是环保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应首选环保、健康的制造材料,综合考虑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相容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机械制造产品材料主要包括汞、铅等特殊的有害化学物质构成,产品在使用报废后,回收利用率低,对环境有极大的损害,为了实现环保机械制造工艺,应从源头开始抓起,慎重选择机械制造材料。机械设计的环保选材应选择能够满足产品需求的基本性能,保证材料的可用性,选择高温性能、抗冲击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材料,避免选择有毒材料。其次应加强环保材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审核材料的性能、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并加以标注,在材料投入实际生产后应实现材料的动态管理,及时回收和有效利用设计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废弃物。

4 环保机械设计实现的基本要求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若想要真正实现环保理念设计,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产品设计人才以及先进的设计技术,人才是实现环保设计的核心力量,首先应加强对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的对象应该是高中职院校中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强环保理念设计的概念,让他们重视环保设计。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机械产品支持政策,加强社会以及广大群众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监督力度。同时应不断学习、引进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积极实现产品的创新,尽量优化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环保理念是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可以实现机械制造产品的低耗能、低成本、高利用率以及高回收率,大大的提高机械机械产品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路径,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机械产品环保设计与制造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I4.

篇5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一般包括展示的空间环境设计、版式设计、文字设计、标志与装饰设计、道具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招牌设计等,从形式上看,是三维空间环境中建立一个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官刺激的信息传递空间;从空间上看,展示设计近乎建筑和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具有象征和表现主义精神;从平面上看,展示设计近似于商业美术,每个展示面的设计都充分显示出视觉传达的魅力;而就其表现形式和手段而言,它又好像是个舞台,以突出的主题在上演一场剧幕。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教文化的进步而兴起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包括各类型的博物馆、展览会、商业店面与橱窗的陈列设计和展示道具造型设计,现已发展成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极大文化影响力的产业,它将建筑空间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与平面艺术设计等几方面内容高度结合起来,是从事商业美术设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差异变量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展示设计认知层面和深度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对展示设计专业教学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研究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三点:第一,“从差异出发”。学生原有的个性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第二,“为了差异发展”。教学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之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是一种合理性的存在,是一种教学资源;确定因人而异的、有差异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效果的预设。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而定,能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要。根据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和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环境艺术方向的学生,他们在已学过的课程,如透视学、3Dmaxs、CAD制图、设计表现技法、沙盘设计等课程均能给展示设计课程无论是动手制作能力还是设计制作能力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前提下,基本目标是要求掌握展示设计的技能和对展示设计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设计的创新能力,能创作出有一定创意的展示作品。这样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的水平发挥极致,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对于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相对于环境艺术方向的学生缺乏空间感,展示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在熟练的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的概念,以模型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差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最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

2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教学内容也会有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展示设计的前期讲解是以基本理论为先导,侧重于学生对展示设计基本概念的掌握,中期任务阶段主要讲述展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之间的实际应用问题、展示设计各要素的基本知识。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打下对展示设计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后段要求环境艺术方向的学生要更加注重展示设计范畴中进行不同类型展示方案的设计,而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是除了讲解展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外,主要以动手制作展示模型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并能在创造过程中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要围绕着内容的范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出现顺序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手法

鉴于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差异,教学手法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差异教学要求注意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法。首先,教学多媒体会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法,课件制作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氛围,让学生能体验到实际生活的情境。其次,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也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法,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体验到实际生活中展示设计的制作和应用,让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运用,真正地体验实际生活中结合展示设计理论的精华之处。再次,差异强调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形成的构想会有所差异,对环境艺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绘图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创作,使学生对展示设计的艺术特性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逐渐培养专业感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平面设计方向学生则以模型制作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并能在创造过程中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4 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是依教学目标而定,差异教学中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不同。对于环境艺术方向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有娴熟的表现技能,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单独的完成展示设计方案,而对于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他们的教学目标导致完成方案的形式变成分组进行,并且要求展示设计方案最终以实物模型来表现。

篇6

基于环境设计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不足、课程评价较单一的问题,文章提出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社会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为课程核心,建立起以社会综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模式更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室内外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设计命题较单一,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师评价;设计课题作业的评估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较大,设计专业缺乏社会意义。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较差,在课题作业中体现的设计构思较为简单,设计范围狭窄,对于设计中功能因素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深层次分析,这源于学生对现实条件认识不足,一旦接触实际项目,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设计构思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学期间,全程跟踪研究室内设计系大学本科三年级一个学期的studio的设计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完全基于一个社会实际项目,教学效果良好。设计任务来自一个实际的养老院旧楼室内改造项目。课程前期基本上是养老住宅的基础资料收集和基本概念认知的过程。在两周以后,学生要汇报总结对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再进行分享交流。学生进行项目实地调研也分为几个阶段的不同内容。首先是项目概览观察,然后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概览观察是对养老院建筑整体风貌特征的认知;测量主要针对具体实施改造的部分收集数据。第二次调研活动是对于第一次调研测量内容进行补充。第三次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直接和养老院的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被服务方定期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讨论中,提出意见。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分析、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逐渐弱化。在学期末学生作业完结时,一方面,教师进行总体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评判选出待用方案,这一步完全取决于服务方,评价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标准,而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评判。这是在美国的设计专业里学生必修的一门社会服务课程,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和借鉴以改进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应该跟随社会发展与需求进行必要的革新。文章主要探讨在高年级设计课程中直接进行具体的社会项目实践,采用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特定的目标课题,对特定地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问卷调查,或通过访谈获得反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作设计方案;评价成果时,由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设计使用者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设计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教学采用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方式

1.由以往的虚拟设计课题转向社会实际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实接轨

目前的室内外环境艺术教学中,大部分设计作业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虚拟设计题目,尽管高校一直强调设计要结合社会实践,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课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开课期间没有合适的具体项目作为设计课程的实践练习,有了实际项目却不一定适合该年级的学生,等等。因此,目前设计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真正将设计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上文提到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生做项目时必须以甲方意见和现实条件为依据,与教师的课题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些院校以往的设计课题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设计构思的自由度比较大,几乎不用考虑现实状况,也基本不需要调研,如果需要调研,也只是对与目标内容相似项目的考察性调研。设计方案的形成主要基于学生设计思想与教师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导入新的方法与模式,设计课题采用实际地段的实际公共项目,这样学生的设计从调研到构思再到最后的完善都要考虑实际现状。教师在此环节中,除了传授基本技法之外,还要重点讲授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专业内容,引导学生调研、分析、与使用者沟通,尤其要引导学生认清设计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求,加深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以转变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固有思维观念。

2.由个体完成课题作业到培养小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往的室内外设计课程中,基本上是学生独自承担并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也没有形成设计的合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学生共同调研,互相评价设计方案,甚至可以互相修改方案。通过彼此深入地交换意见,学生可以锻炼学习组织能力,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构理论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真正落实将理论课中的内容付诸设计课程实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条框,学生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理论知识。从调研分析、方案讨论到设计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个设计实践单元的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在设计课程活动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关联、互动,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教师在设计实践中讲授理论,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掌握理性设计的工作方法。

4.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教学有效展开

(1)由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型为以学生讨论、分析、辩论等探究形式为主的课题学习模式设计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室里的方案讨论,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受到局限。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把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构思推向社会,创建一个公共的评价模式体系,鼓励学生带上图纸、模型,在设计服务地与使用者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明确自己的设计意图能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多种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与方案在设计课程中,学生通常表现设计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他们把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设计课程初期,学生大多采用软件制图,以建造模型的方式进行初步设计,但实际上在讨论方案的初级阶段,运用此方法操作较慢,形式较为刻板,难以快速地表达设计思想。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设计初步草图、草模阶段尽量使用徒手表达的方式,这样更容易推敲、修改方案,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修改、调整,不断完善方案。在设计完成时,这一过程的图示表达可作为设计构思流程的展示,表现学生设计构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3)理论授课模式转变为分阶段、有目的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环境设计理论的时间集中于课程初期,在课程的中后期基本以方案讨论和方案评价为主,这种模式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大部分课程。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处于“积食”状态,新的教学模式会帮助学生逐步“消化”理论知识,在学生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其不同的知识支撑,教师依据不同的设计任务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在设计初期的调研阶段,教师应多注重社会学、环境调查学等相关的学科内容;在设计构思阶段和评估阶段,可让学生接触有关环保生态、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环境评价学等。

二、构建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估的设计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选择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制图、提交作业,教师依据图面问题、构思创意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的个人情感、主观偏好等因素影响教学评价。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价的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在初期设计中,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在方案讨论过程中,社会服务对象可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价设计成果时,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使用者和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就构成了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

1.促进学生在设计中体现社会服务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单向的评价机制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状态。依据设计专业特征,学生设计成果的价值难以标准化或量化地衡量。教师相对于学生或许有更多的经验,但教师的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融入社会,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会设计的社会价值。

2.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学生的设计构思、讨论方案的角度也局限于教师、学生的角度,通常只能形成一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将评价体系由教师的单一判断转变为社会的综合评判,学生从调研阶段就要考虑综合性社会问题,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人能力等都会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而设计个体或团队最终要接受使用方的评价,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只是参与性地评价,只是最终评价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基于各个层面的反应,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受相关社会意识的培养。

结语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环境设计教学由以往封闭、单一、刻板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工作以协调、辅助、引导为主。同时,建立多元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与反馈模式,弱化了师生二元对立的教学状况,在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设计教学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王晓燕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追求最大限度的节能省地、节约水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 节约资源。在进行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选择等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力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如在设计空调系统时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建筑的布局要有效的利用夏季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

2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要强调色彩和外部结构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 健康环境。绿色建筑的建造应对地理条件的要求有: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4 能源利用。根据绿色建筑的地理位置,合理设置太阳能热水、光电、土壤源热泵以及风力发电等装置,充利用可再生能源。

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的建筑规划与整体设计

科学合理地选择绿色建筑的地址,在进行绿色建筑的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气候、能源供应以及交通等诸多因素,力求达到既经济又合理的理想效果。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在绿色建筑周围科学布置植被、水面等以利于使得其局部微气候得到改善,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热岛效应以达到使得建筑内部能耗减少的目的。对绿色建筑的形态进行科学设计,要使得绿色建筑的整体体量和内部空间的分隔以及建筑朝向都科学合理,进而实现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以减少其对各类设备的依赖。

2、声光环境系统设计

在绿色节能建筑平面设计时,针对光环境设计来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解决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内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耗。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人员活动密集的场所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场地周边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水资源的利用设计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与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或景观水景,改善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特殊设备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的利用实现了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4、遮阳系统设计

遮阳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减小夏季空调的负荷。夏季阳光产生的热量很大,建筑物本身传热性很强,热量自然导致用户屋内的温度升高,同时也有大量的太阳辐射。如果夏季给建筑物必要的遮阳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空调的负荷。

5、智能系统设计

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因此,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

6、优化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过程中,除了遵循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原则以外,还应尽量提高资源的循环次数和利用率,克服各种瓶颈问题。

7、宣传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一方面要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使建筑设计与社会和时代的认知相适应,因为建筑设计本身负有引导建筑行业进步的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社会方位内普及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即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在娱乐、出行、居住等各个方面摒弃追求奢华,提倡环保节能、节约能源资源。只有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建立环境意识并主动追求绿色生活,才能推动建筑也市场需求的改变,从而促使市场主体去努力营造绿色建筑。

三、如何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引入“生态关键”观念,掌握生态技术,树立生态意识,是搞好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生态建筑的现实意义是引入“生态关键”观念,积极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作法。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应以“生态DD技术DD建筑”为发展模式,将建筑设计和生态理念的统一贯穿到绿色建筑的全过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一个好的生态建筑,不仅要有出色的构造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材料, 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生态技术系统的应用。因此,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持久性。

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其特点应符合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多元共融。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倡导绿色建筑设计,是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明确的主导思想。

(二)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将有关复杂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人文精神、环境与能源策略融入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生态化,以绿色GDP为政策导向促进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涉及的技术领域更为广泛,是一项跨学科的复杂综合性设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绿色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问题。所以在操作上应以广义建筑学为主导,在协同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自然资源学、植物群落学、地理学的基础上,还应与结构、材料、生物、环境、热能、经济等进行综合研究,多学科的技术特点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也为绿色建筑设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也是各国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学科很多,比如建筑、材料、环境、能源等,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但是,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满足人们对健康舒适的要求,从国家层面上考虑,也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它的节能措施我们还应继续深入研究,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郭严,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7期

篇8

[关键词] 模型; 科学学习环境; 环境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孙丹儿(1981—),女,浙江宁波人。学科教育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科学课程研制、学习科学研究。E-mail:daner.sun@nie.edu.sg。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用于支持学生的认知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各种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的开发和应用,为研究者所关注和重视。大量研究显示,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1][2]所以,基于这些优点,国外研究者开发了大量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Model-based 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以下简称MbSLE),有学科专用型和学科通用型两种。[3]学科专用型学习环境,如生物学科适用的BioLogica 和PlantMod, 化学学科适用的Connected Chemistry和ChemNet;学科通用型学习环境, 如ModelingSpace、Model-It 和 Belvedere。除了适用学科的范围有所不同外,由于设计要素的不同,学习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如STELLA对于高年级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有帮助;[4]与只含模型的学习环境相比,含有建模工具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能力更有帮助。因此,依据学科范围、知识以及使用对象等的不同,不同的MbSLE在设计和使用效果方面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如何根据教学环境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教学的科学学习环境;作为开发者或研究者,如何从已有学习环境中提取开发要素,设计出对科学学习更有价值的学习环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计算机支持的科学模型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对科学现象,尤其是抽象或复杂科学现象、过程、概念以及理论的一种模拟或概括。其特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通过对科学现象机制、因果关系、功能等的体现,对科学现象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科学模型能够体现科学现象最为基本的属性和特质,体现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5][6]在已有研究中,对计算机支持的科学模型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文将分类依据和相应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见表1。

在MbSLE中,建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建模是指建构和产生模型的过程。研究表明,以形成、测试和修改模型为基本步骤的科学建模过程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类型的模型的形成与建模工具密切相关,学生对于建模工具的使用和相应模型的形成,可以表现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水平。因此,建模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心智模型及其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建模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能促成其有意义学习

二、分析框架的形成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将MbSLE的分析要素归纳为学科内容、教学理论、设计特点以及预期学习效果等四个方面。[13][14][15]通过对四个方面中不同内容的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MbSLE设计及其应用特点。分析要素及其内容见表2。

三、 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

环境的比较和分析

本文将国外MbSLE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界面只含一种模型的学习环境、主界面含多种模型的学习环境、主界面含共享建模区(shared modeling workspace)的学习环境。依据分析框架,以下对这些学习环境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关结论。

(一)主界面含一种模型的MbSLE特点分析

类型1中主界面一般只提供一个模型或一种模型,界面设计相对比较简单。类型1中的模型有直接模拟实物现象,也有模拟抽象事物,如数据等。本文选取PhET、WOW、APoME、Belvedere、Simquest和PlantMod,对这些属于类型1的MbSLE进行要素的分析。其主界面分别如图1a~f所示。

由表3可知,类型1大多为单机型软件,便于在无网络环境下使用。在模型类型来看,类型1中以相对抽象的数据模型居多,因此,适用对象大多为高中生甚至高中以上年级学生。在模型的支持性工具设计方面,为增强模型的调控功能,大多设置可控制因素及其数值大小的操作工具,有些则结合数据输出和输入功能,为观察实时数据提供支持。与其他由开发人员设计模型的方式不同,Simquest为教师提供了自行设计模型的后台工具,借助该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设计语言,设计模型及编辑配套的教学内容,如问题、前测等;另外,作为唯一一种含有建模工具的学习环境,Belvedere为学生提供了三种表征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模工具,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模型建构提供了支持。研究者还为不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不同教学模式及策略,如应用5E教学模式APoME,采用发现式学习理论设计的Simquest。从预期学习效果来看,类型1的设计特点向设计者和研究者传达了一种信息,即抽象数据模型面向的群体为相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已有研究表明,对于这些学生的科学学习,侧重概念的深度认知、培养其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数据管理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用系统观点认识复杂概念的能力。[16][17][18]

(二)主界面含多种模型的MbSLE特点分析

从上述分析也可知,类型1在使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适用对象、适用的学科范围不广;虽提供了一些支持性工具,但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支持学生自主建模的设计不多。因此,此类MbSLE对学生自我调控、推理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支持不够,也不利于教师分析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修正过程。从类型2的设计特点来看,此类学习环境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足了类型1的不足,也体现了其特点。本文选择该类学习环境的典型设计Co-Lab、 ModelingSpace、Model-It、NetLogo进行分析。其主界面分别如图2a~d所示,具体分析内容见表4。

从类型2的性质看,均为软件,可以在无网络的环境下使用,且大多数可支持联网后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些学习环境的共同点是主界面含多种类型的模型,且面向的适用对象和学科范围较广,绝大多数可以满足不同年级水平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此类MbSLE强调建模工具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因此,在模型工具设计中,均设计了建模工具,使得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对概念系统的理解,建构不同水平的模型,并运行模型后再修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反思和自我调控,也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依据。部分设计则融入了渐进式建模的观点,支持学生模型建构水平的逐级递增,如Co-Lab和ModelingSpace,使得建模工具能够面向不同认知能力和建模水平的学习者。

如在ModelingSpace中,学习者可以建构两种形式的模型,一种为概念图,属定性模型,一种为结构图,结构图又分为定性结构和定量结构模型两种;在Co-lab中,存量—流量图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也可以由定性和定量两种来表征。类型2中支持性工具的设计也更为多样化,融入了模型要素库及共享建模区和聊天工具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如ModelingSpace中, 建模者对自己建构的模型具有所有权,可以决定是否与其他学习者共享模型,如同意,其他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提出修改意见;[20]在Co-lab中,其构成要素中增加了合作白板和建模白板区,聊天框及其聊天记录查询等工具,这些设计均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所以,类型2的MbSLE设计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教学的应用中,除了有助于学生概念的深度学习外,在思维能力训练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更有优势。

(三)主界面为共享建模区的MbSLE特点分析

共享工作平台是一种能够使不同地点的人在用一时间一起工作或学习的设计方式,通过共享工作平台的设计来促进实时在线合作是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21]从上述分析可知,在MbSLE中,也融入了这种重要的设计理念,如Belvedere、Co-Lab 以及ModellingSpace。以下本文选取更为典型的含共享建模区的平台进行MbSLE分析:Cool Modes、Cacoo和 CmapTools。其主界面如图3a~c所示。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中分析可知,含有共享建模区的MbSLE 设计有简单也有复杂。该类环境均强调不同类型的建模工具的使用,高年级学生侧重定量建模工具的应用,低年级学生则侧重定性模型工具的使用。建模工具的设计大多比较简单,易于大多数学生学习并使用。在共享程度的设计方面,共享水平有高有底,有些能够共享已有模型,有些则是共享建模的过程,且提供了多种合作学习的支持性工具,如共享聊天框以及共享文件夹等。如Cacoo,该软件不但提供了共享建模区,使得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同一个建模区达到实时合作的效果,并且可以辅以聊天框,以便在建模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作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评和反思。这种基于共享建模区的合作建模方式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成复杂任务形成专家导向的概念模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结论和启示

(一)模型和建模工具的设计

1. 提供简单的建模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总结国外MbSLE的建模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以PhET和WOW等为代表的需编程人员针对特定学科、特定主题而设计的模型,是基于编程语言的建模方式。使用者较难依据自己需求修改并设计新的模型,因此,该类方法设计的模型种类也相对比较单一,更新慢,适用范围较窄。第二种是以NetLogo和 Simquest 为代表的通过为教师提供模型编辑区,提供相对编程语言简单的建模语言供教师建构所需模型,并可编辑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模型编辑区的建模方式。这种环境中往往还提供共享平台或模型库来帮助用户上传、存储以及共享所建的模型,模型种类丰富,更新率高,但不适合建模水平较低的学生使用。第三种是以Co-Lab、Cacoo、ModelingSpace和 Model-It为代表的通过提供面向学生的简单建模工具,并辅以所需的图库或符号库等,以结构图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关系来形成模型的设计,是基于建模工具的建模方式。这种建模方式更为简便、直观,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使用。这三种方式的建模难度层层递减,从面向编程人员到面向学生,适用群体也进一扩大。第三种方式中除了提供简单的建模方法外,还为建模提供符号、图片、视频、动画等,使学生从更为直观的角度来理解概念系统的组成。因此,相对于前两种,第三种建模方式更适合中学的科学学习,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选择含有此类建模方式的科学学习环境。而对于教师自身,也应适当关注并使用第二种建模方式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建模水平,更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型。

2. 使用结构图来表征模型

结构图对科学原理或概念的高度概括能力,使得其普适性较其他形式的模型表达方式更强。用结构图表征科学模型能够加强学生推理、概念的深度认知以及系统观点的形成,[22][23]研究也表明,学生更容易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概念的认知。[24]在这些结构图示的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体、变量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上述学习环境涉及的结构图中模型的要素、要素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总结,见表6。

可见,大多数结构图用特定的图形或符号来表征概念系统中的主体、变量及其关系。

面向不同的使用者,设计策略不同。当面向低水平学习者时,资源库中包含更多能够表征一定主体和变量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在面向高水平的学习者时,资源库则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符号以及图形等。在结构图变量关系的表征中,也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如直接用直线、直接加文字描述、直线加方程、直线加符号等。便于学习者依据自身能力,建立不同水平的模型关系。这样的设计,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启示,即面向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认知符号和表达方式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显性到隐性描述的设计原理,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学习环境。

(二)支持性工具的设计

支持性工具主要分为三种:支持控制和执行模型的工具、支持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设计、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工具。[25][26]

1. 提供不同控制程度的模型支持性工具

在模型的建构中,学习者主要通过改变模型要素,参数以及变量关系等来形成模型。在模型的形成中,通过模型建构来生成模型的方式,变化性最强,由学习者全新建构而成,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建模技能要求较高;附有因素控制的支持性工具的模型可控制性次之,如在类型1中,大多通过设计可控制按钮使因素种类和大小改变来观察模型的变化。这些均属于可调控模型的范畴,模型的要素大多已经确定,变量关系也由计算机生成而非学习者定义,因此,这样的模型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建模水平的要求相应降低。而无调控工具的模型则适合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降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层次控制程度的建模支持性工具,便于学生观察和控制各种模型。适当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建模工具,为锻炼学生思维、促进系统观点的形成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2. 设计不同程度的共享工具

除其他支持性工具外,当前国外MbSLE的最大特点是共享建模区的设计。该设计使建模过程融合学生的讨论、互评、自我反思等方法,[27]进一步体现了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共享建模区中依据共享程度的不同,分为实时建模和非实时建模,实时建模往往表现为共享建模过程,非实时建模则表现为共享建模结果。实时建模是一种更为严格的共享方式,允许少量的合作者共同建模,技术难度较大。在ModelingSpace 和CmapTools中,建模主体为一人,其他学习者若想共享模型,则需提出请求。这种一个共享界面在固定的时间只能允许一人建模,是非实时建模的一种。而在Cacoo 和Cool Modes的设计中,建模过程和结果均可以和其他人实时共享,多个合作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界面合作建构一个模型为实时建模方式。与非实时建模方式相比,实时建模方式对于学习者的交流、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合具有较高水平合作能力的学习者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入更多的干预,以加强学生的配合。

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美;材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81-01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图形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它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概念名称,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

在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视觉传达设计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首先,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甚至把美观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而随着人们的智慧、发现与创造,综合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圆满视觉艺术上的魅力;其次,视觉传达设计的外部形态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材料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在这情况下,指导设计的方向,对设计本原的认识和对未来设计的预想更应该在新的条件下有所突破和创新。过去的艺术设计领域材料的研究多着重于设计论研究,而未来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应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意及实践过程中的形式美法则及材料的多样化运用方面进行探索,艺术形式和材料的应用才会摆脱传统规范形成不拘一格的多样化姿态。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智慧、发现与创造,综合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完满视觉艺术上的魅力。艺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代艺术的综合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方面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材料的开发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人们日益意识到综合材料、工艺上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艺术语言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它在表达审美主体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方面所具有的丰富潜能。

对于传统材料的运用,人们也开始以新的角度来诠释,重新审视应用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新的呈现方式、新的形态重现在人们眼前。艺术形式得到了再创新,艺术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艺术设计的发展走向了新的阶段。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使设计领域绚烂多姿,避免呆板僵化,而且使得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可以任意取资、因才就宜。

在材料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三维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元素之一,从而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随着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改变和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外投入对于现代综合材料的研究不断增加,从实践过程中,艺术工作者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特性,改变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篇10

关键词:环境美学;山水艺术;信仰;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B8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095-04

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人们很少从环境美学角度研究其性质与意义。有关环境艺术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传统山水园林、山水城市范畴,但普遍重功能设计视角、轻艺术美学视角。有些人注意到山水诗、山水画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却主要是从现代环境设计如何借鉴传统审美文化这一思路人手,并未充分意识到山水画、山水诗,其实与山水园林、山水城市一样,都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的基本形态。事实上,中国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基本信念,传递了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审美、互动实践的丰富文化信息。如山水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对话,展示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入的诗意境界。传统山水画大多描画人置身自然环境、其乐融融的场景,对现代园林与城市环境美学建设有重要意义。古代山水园林与山水城市模式更是从物质形态上承载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理想。阿诺德·伯林特在讨论环境美的问题时,将环境看成是与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审美对象,是“被体验的自然、人们生活其间的自然”,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的感知活动并让我们产生回应”。根据这一界定,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就是环境艺术的经典化身,它既蕴含人文环境,也蕴含物态环境,是从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层面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意栖居的环境审美理想。从文化根底上说,这种环境审美及其栖居理想能够在千百年历史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传承至今,得益于其中所蕴含的信仰精神。

一、信仰维度与传统山水艺术研究的现代性

自古及今,信仰总是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于习俗、神话、祭祀、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而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信仰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中国学者早有研究和认识。宗白华认为艺术是一种技术,但它是介于哲学与宗教之间的东西,在理智上是对宇宙的了解方式,在情感上则是对宇宙的信仰方式,因而古代器皿在技术、艺术、宗教、政治、经济实用上往往是不可分的。陶思炎认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的“纸马自唐代在中国出现以来,伴随着宗教民俗而广为流布,成为各地民间信仰活动中最常见的俗信物品”,它是“集宗教、艺术、民俗于一体”的民俗艺术,有深厚的“信仰背景”,是“信仰表达的载体,其应用属宗教民俗现象”。吴祖鲲认为传统年画就是一种民间信仰的承载方式,值得保护和发掘。

基于艺术与信仰的关系来理解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内在品质,学术界也有研究。如陶文鹏认为,意境是王维山水诗的灵魂,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以蝉声、水声等音响素材表现秋暮久雨新晴的典型特征,体现了诗人处理自然音响素材的高超艺术功力,而且诗中声音、形象与色彩具有和谐的情调,展现了久雨乍晴之后山水情景交融的意境。陶文鹏分析认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表现力与其崇奉南宗禅理紧密相关,意在将山水林泉当做求得净心、悟解禅理的精神乐园。王国璎在《中国山水诗研究》中专章探讨“长生”(或“永生”)信念与魏晋时代山水诗发展的关系,认为对永生的信念引发了咏仙诗,进而引发咏山水之诗,最终诞生“山水诗”。

然而,从信仰维度解读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基本特质,还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细致研究。

一是充分理解传统信仰在山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的精神文化地位。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就同古人认识自然、信仰山水的思想观念紧密相关。陈望衡在《环境美学》一书中谈到中西园林的哲学基础时,认为欧洲园林受哲学思想影响较为明显,而中国园林更加自觉地强调居住性,有意打破园林的文化符号程式。这一评价可能忽略了传统信仰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核心地位与价值。明末园艺家计成主张园林“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实现“寻幽”的精神功能,其中的“南”、“幽”并非单纯的地理方位或园艺设计概念,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信仰,通向园林的精神归宿价值,类似《圣经》所描述的伊甸园指向“天国”,也类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追寻的“理想国”。正是深蕴其中的精神信仰,对理想家园的梦想与祈盼,让人们对自然山水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信念与情感依赖,锻造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模式及其美学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是解读传统山水园林特点的逻辑前提,而居住性则是园林艺术服务世俗生存需要而必然形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