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知识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基础知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基础知识理论

篇1

关键词:静力触探技术;实质;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U46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静力触探(CPT)的力学实质

CPT 探头,不论其内部构造如何,但探头端部必须是圆锥形的,它完全不同于一个平头(平底)的圆柱体作用于土中的情况。当圆锥头贯入土体中,土体既有压缩,又有剪切,既有挤密,又有剪胀,既有固结,又有塑滑。因此所测到的贯入阻力,是这些力学机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力学反应, 故我国的CPT 指标叫“ 比贯入阻力”(Specific Penetration Resistance)。任何单一的力学模型都无法描述这种过程。所以,不论是Vesic的梨形破损面,Berezantzev 的对数螺旋型滑弧,还是Janbu 的简化滑楔,都是假设刚性的金属锥头不存在的情况下,想象出来的单一机制的塑性平衡,它无法通过模型实验来证明,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国电测静力触探早期发展的时候,有人认为“静力锥头贯入在理论上没解决”或“触探机理不清楚,因此不能推广应用”。实际上,我们应该承认: CPT 的应用是实验土力学(Experimental Soil Mechanics)的课题,而不是理论土力学课题。它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建立某种实用的方法和规律,但不能无视甚至违背土力学理论或概念去建立假设的规律。半个世纪来,国内外对CPT 的应用都不容置疑地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而不是臆想的机理分析。

2、静力触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CPT 试验的测试结果,除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 划分地下土层、确定土的类型; 岩土工程性质指标的评估; 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直接的结论性的判断以外,目前,还开始广泛应用在包括斜坡稳定性研究、滑坡取证和路面与环境调查等方面。

2.1 地质分层和定名

2.1.1 土层

一般可直接利用孔压静力触探在垂直方向上所获得的三个连续读数( qc、fs和u) 进行地质分层,但若考虑“尺寸效应”影响,也可利用总锥尖阻力qt,或修正后的摩擦力ft,或磨阻比FR = Rf = fs /qt,均可较为准确的划定土类的界面[7]。

2.1.2 土的分类

Begemann 采用机械锥研究荷兰土体时首先建议采用摩阻比RF 进行土的分类; Robertson 等又先后建议采用修正后的锥尖阻力和孔压比进行土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用标准化的锥尖阻力- 侧壁摩阻力( Qt - Fr) 相关性查SBTn( Soil Behaviour Type) 表的方法来确定土的类型。

2.2 岩土工程性质指标

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一般可通过对CPT 和CPTU 数据的统计、经验总结、反衍或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与土的重度、有效内磨擦角、有效粘聚力系数、渗透系数、压缩模量、剪切波速和不排水强度等的相关性,为工程建筑的设计提供定量指标。

2.3 浅基础和堤坝的设计

CPT 试验还被用于浅基础和堤坝的工程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①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计算地基承载力; ②路堤稳定和固结时间效应的评价。

2.4 桩和深基础的应用

根据静力触探试验的工作原理,一般可将其视为一个迷你桩基。因此,还可以利用CPT 试验的数据,计算桩的承载力和基础沉降量的大小。

3、CPT 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3.1 试验设备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尚未对静力触探试验设备给出标准化的定义,国际上各个国家的CPT 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同时,考虑场地土层的非均匀性和随机性,一般认为试验设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8]: 锥尖接触面的尺寸; 测试点的位置、尺寸和饱和度; 测试的精确度和温度和倾斜度。

3.2 静力触探技术的应用

经历50 多年的发展,静力触探技术已经成为国外岩土工程设计、道路和土坡检测等的主要方法之一,且研究成果日趋成熟。但是,在我国,该技术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尚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我国长期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设备,其成果尚未与国际上建立直接联系; 另外,由于土壤性质的复杂性和工程技术人员经验的欠缺等问题,使得我国静

力触探技术的应用仍存在很大难度。

3.3 静力触探机理的研究

目前,关于静力触探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如采用孔穴扩张理论、应力路径法、水力压裂理论和超孔压消散理论等,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探头贯入时和停止贯入后土的状态变化情况,以提高计算精度。

4、静力触探技术未来发展动向

图1 测斜系统的构成

4.1 测斜探头与测斜仪的系统

静力触探所用的探杆, 从Á 25 到深孔用的Á 42 探杆, 其杆长接到超长状态, 杆长与直径比达500~ 1000以上时, 必定会产生自由挠度。当进行静力触探时, 垂直贯入的探杆, 遇到土层比较复杂, 如遇到砂层或小卵石, 探头的锥尖必然会顺势寻找薄弱贯入方向而偏离垂直状态, 不可避免产生了倾角偏斜, 而且这种任意偏斜是不可纠正的。如静探孔偏斜10 多度, 在地面上却难以发现, 它不仅歪曲了实测深度( 这对桩基设计尤为重要) , 而且经常导致触探杆接头处折断。因此, 静探要发展, 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静探头内安装一个全方位的倾角测量传感器, 测量系统能测出触探头的倾角度及倾斜方位, 也就能修正因其偏斜产生的斜边误差。

图1 为探头测斜系统, 倾角传感器送出带有方位状态的正交倾角数据信号, 经信号整定后, 由A/ D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由CPU 进行数据处理, 并对合成倾角、方位、修正深度等数据实时显示及记录打印, 并能存卡。

4.2多功能探头

土层的原位测试技术是取得原位土层信息的有效手段, 为了在一项试验中尽可能多的得到土层的信息, 各种原位测试技术在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在静力触探仪的探头上可量测孔隙水压力、温度、波速、侧压力、电阻率及放射性等参数, 并具有可视化功能。在利用多功能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取代部分勘察及室外内土工试验工作, 不但可以大大缩短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的周期, 而且同时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获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3可视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是获得地基土的定量评价、工程设计所需参数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所取得的数据远比勘察- 取样室内试验所得的数据准确可靠, 更符合土体的实际情况。但静力触探也有个很大缺点: 不能对地下土体进行直接观测, 工程师们必须依据电测土体参数和经验, 来对土体进行分类、评估。一旦判断错误, 有可能导致工程设计的失败。目前国外密歇根州大学的研究者们进行不懈的努力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们在CPT 探头内安装了一个微型摄相机, 这样在贯入过程中, 可以实时、连续的获得土体图片, 并将图片数据输送到计算机中依据一定的算法进行图像处理, 根据处理结果可进行土体分类, 可很好地分辩出薄层土层。

篇2

一、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发生变化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过程的“长期战略”信息、提供“服务”、“交货时间”等信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增值”为中心,继而转变为以“核心能力”的培植为中心。 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 “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着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 .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 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六、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注重价值链分析

篇3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良好地表现音乐的根基,其重点难点在于识读乐谱。国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O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

(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

(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

(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

(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

(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其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

篇4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核心内容提炼为:一一、二二、三三,即一场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一种战争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两个侵略集团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两个战争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三个战争特点时间长、破坏性大、规模大,三点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吸收这些内容?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实物展台,展示预习成果

我市重视教育,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工作,我校更是积极响应,更新各种辅助教学的硬件、软件,各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的全套设备。其中,实物展台的安装方便教师将讲义、实物、资料等展示给学生看。这节课前,我编写了导学案,梳理、整合本课的基础知识,设置了课前预习部分。课堂中我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投影,由学生边讲解,边展示,起到检查预习情况和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的双重效果。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口头回答方式相比,更直观形象地突出历史专有名词的书写,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采用微课教学,转换教学模式,突破本课重难点

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时间短,内容精。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反复观看,方便家长随时辅导孩子,教师无论是自己制作微课还是观看他人的微课,都能促进专业成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是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课本只有一幅地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仅凭借这些材料学生很难掌握这一知识点。对此,我制作了《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微视频,视频时长3 分钟30 秒。视频由两大集团形成的背景,各国走向结合的出发点,两大集团的核心矛盾,两大集团形成对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四方面组成,展示了相关地图、形成过程动画示意图,并设置了三个问题:1.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其成员。2.这些国家走向结盟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学生观看后回答的结果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它形式新颖,内容精炼、直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本节课,通过微课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推广,微视频也成为历史课堂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教师的喜爱,成为公开课的必备法宝。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一节课的微视频切记过多,尤其忌讳整节课用微视频堆砌,一个接一个,教师的主导地位全无,学生只是疲于观看。其次,对微视频进行有效性的选择。网络时代,各种资源繁杂,适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效的。

三、使用点名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初三学生较为沉稳,愿意自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学生更少,到初三学生分化的情况比较明显,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如何适当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点名器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效果。同时,这种随机点名的方式也能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点名器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松懈的状态转变成兴奋状态,将更多学生的专注力吸引至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点名器使用的契机和次数也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使用,切忌使用过于频繁。

四、借助网络平台问卷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5

5、为配合工会开展工作,我们申请开立工会账户,按月及时提取工会经费,实行独立核算,并制定相关的工会财务管理制度,为工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6、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我台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今年我人事制度改革后,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为配合人改的不断完善,按中心及所属地的相关要求,我台在人员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职工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我们为每一名职工设立了各项基金账户,做到人员基础资料详实、基数提取核对准确,按不同业务设立备查账,做到存款准确、对账及时。

5、 积极参加中心及省里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6、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7、 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8、 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财务人员在中心举办的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

户的核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工作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2、认真完成省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学习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在为经济基础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财务信息。

3、拓展知识领域,学习监测业务基础知识,以适应人事改革的需要。

篇6

传统教学,为提高学生成绩,教师上课“讲重点”,下课要求学生“记条条”,学生上政治课无什么兴趣可言。而今的政治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学做人。为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实现下述两个教学观念转变,才能上好政治课。

1.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使政治教学陷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时,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特别是要利用这个工具造就他们的接班人。从这个高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另外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思想素质。此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政治课所担负的素质教育这一功能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所必须坚持和不断加强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做为政治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放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立足素质教育,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2.应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讲解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直观掌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课堂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此外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一新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师生互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重任,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困境,重塑政治教育的新形象。

篇7

一、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年初,新主任刚上任,我及时汇报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环境。在新领导的安排下,我们积极开展日常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提供了财务信息。

四、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认真、及时完成了县计生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录入从年到现在的社会抚养费信息五百多条,上价社会抚养费46万。与去年同期比较节约资金近20万。

五、认真参加县计生委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户的核算管理、财务工作基础知识。我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篇8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意思表示能力

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枯燥的理论引入到生动的案例中去,通过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研讨,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意思表示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经管类学生在初学经济法的时候普遍认为经济法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都是一些法律条文,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老师通过课前结合相关知识点准备一些贴切且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并予以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分析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法律条文,使学生明白经济法的学习并不枯燥,学好经济法需要在理解中记忆,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的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学习对象包含了经管类所有专业的学生。经济法的授课是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讲师、副教授担任,并且具有较长的工作年限,故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经验。然而,经济法教学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储备不够

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够。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几乎没有没有任何其他专门的法律课程。虽然在《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少量涉及,但内容非常浅显,而且也只是对法律进行简单的宏观介绍,加上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予以重视,故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相当不足。另一方面是经济法中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很多高校的经济法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经济法相关的专业知识涉及很少。就以经济法中证券法为例,在证券法中要介绍股份有限公司在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发行股票和债权的条件和要求,但很多学习对股票和债券知之甚少。即使知道的也是从电视、互联网等地方了解的,还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所以老师在讲授时不得不边介绍课前储备知识,边介绍经济法的内容,这样就挤占了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时间。同时,学生学习也比较吃力,案例分析中抓不住要点,甚至不知如何下手,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课程学时不足,而且参差不齐

经济法课程主要包含法律基础知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票据法等等,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时安排不足的现象,一般为64学时,有些专业为48学时,甚至还有32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在介绍完相关基础知识后,给出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参与课堂讨论的时间就相当有限。

(三)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不一致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叫新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被动地接受老师介绍的知识,进入大学后还没有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转变过来,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全程参与、与师生互动,培养自己意思表示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老师上课过程中积极引导,但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缺乏兴趣、不够积极参与,甚至时时出现冷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经管类学生所用教材缺乏专业差异性,案例教学应专业施教流于形式。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市场上有很多经济法教材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不适合。虽然也有部分是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但章节的安排、重难点的介绍上也参差不齐。作者通过多年的经济法教学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经济法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比较适合经管类的学生。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重点强调了经济法中的经济,实现了经济和法的有机结合,而且具体内容的介绍详尽、清晰、总结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经济法典,故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太广,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全书有789000字,学生不可能什么都学,这是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有重点的介绍。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对《票据法》这一章就应该详细介绍、金融学专业对《公司法》、《证券法》就应该重点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对《竞争法律制度》这一章就不能简单的一笔带过。案例教学法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安排案例教学。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精选案例

经济法包含的案例很多,有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案例、有针对某一章的小综合性的案例,也有横跨几章内容的大综合案例。比如对担保这一知识点,在《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中都有介绍,而且担保的要求都有不同,所以在单独介绍这些部门法时可以选择只包含此知识点的小案例,这几章内容介绍完后可以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而这样的案例在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都鲜有出现。同时,案例的内容要新颖,可以是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热点或会计师考试真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觉得经济法的时效性很强,能够马上学以致用,都后续的课堂讨论大有裨益。

(二)课堂上的讨论与总结

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由于经管类学生刚涉及法律,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储备薄弱,案例的讨论事宜安排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某一个部门法之后,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理论知识有一定认识,在开展课堂案例讨论,这样学生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反过来又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和案例有机结合,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二是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三)因才施教、因专业施教

针对学生专业不同、课时不同的特点,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案例的难易程度时应有所区别。比如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可以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内容想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公司法》《合同法》和《票据法律制度》等章节的知识点应予以重点介绍。而对科技学院本科、专科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不能和普通本科一刀切。

(四)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篇9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 历史概念 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决不能把基本史实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笔者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

一、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属于中学知识的初级层次。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基本历史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中学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一道考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理解的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达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二、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1640—19世纪2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30年代—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71—1917年)。

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小结。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为例。在小结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或历史现象:从1871—1917年,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政党政治、列宁主义、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和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以科技为依托、垄断为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的国家政权的国体和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为政体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型定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变化影响到工人运动,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增多,列宁主义诞生。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概括出时代特征。

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从特殊中找到一般。上述六大事件同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政治模式、国际关系、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无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相联系。所以,可以将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的时代特征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揭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教会学生把握基本线索,贯穿于整个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把基本线索讲成了知识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三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如果在教学中,按上述专题,机械地把孤立、松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还不能称之为基本线索。因为其仍然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至多是积累了、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而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只能称之为知识线索。

基本线索则侧重事物过程的阶段性变化,从部分质变到质的飞跃的规律性变化过程。以第一条线索为例: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美、法的新兴资产阶级,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社会发生了转型的巨变。19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普遍展开,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政治模式定型;世界被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联系为统一的经济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性变化,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的框架。

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纵向联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世界近代史最主要的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深刻地说明了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有机地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

总之,通过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的历史学之所以称为历史科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一改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积累性的,互相融合而为一体的。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设计必要的练习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知识结构; 知识体系

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将有更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注册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培养和打造一批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以适应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则成为重中之重,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应运而生。

为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完善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提高行业人员素质,对于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研究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意义

注册会计师应具备高的知识和能力,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其工作质量的高低。注册会计师的资质是会计师团体和公众的一种社会契约,约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某种最低资质,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能胜任其职能。如果职能履行不当,公众将付诸诉讼甚至寻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这将严重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地位。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有现实紧迫性。

二、 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达到的理解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谈得上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完整、坚实的知识体系是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基础,这个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宽厚的经济基础知识

包括宏、微观基本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金融、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实践证明,适当地增开一些经济基础学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将有利于增强其今后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2)扎实的专业知识

会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企业经营分析可视为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中的支柱学科,也是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中相关知识传授和学习所围绕的中心。

(3)法律知识

其中,经济法律知识,特别是现行经济法规自然占据主要位置,但是,为了增强学生今后的风险意识和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传授一些相关的民法、刑法知识也是必要的。

(4) 经济应用写作

经济应用写作水平将会体现在与客户沟通的书函以及审计报告书、管理建议书等最终劳动成果上,是注册会计师不可缺少的。

(5) 外语

外语水平在完成有关外文资料的审阅以及与外籍管理人员的沟通活动中是必须的,也是对外交流的桥梁。

(6) 计算机知识

它分为计算机会计和计算机审计两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对注册会计师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具体措施

完善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打造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以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成为重中之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

应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育的投资,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目前,大约有22所大学已实施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计划,设立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其核心课程包(下转第61页)(上接第58页)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和管理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税法、经济法、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等。应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2. 改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考。而在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报考人员要求具备硕士水平。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实务不够强,相当一部分非执业者对基础性、实务性工作,但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也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因此,应提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改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加大考试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接近实务,并逐步向国际水准靠拢。

3.加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

注册会计师作为知识型个体的存在,终身教育是维持与提升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中国CPA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规定职业后续教育应当贯彻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执业生涯。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可围绕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计及会计相关的知识、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研讨等进行,还应加大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培训。当然,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保证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实施,可由财政部、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作为召集人,形成由国内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团体。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吸收各方专家组织编写教材、组织授课、网上信息,定期研究职业后续教育工作,进而实现师资、内容、教材的多资源共享,降低学习成本,缩小职业后续教育的地区差异,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