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篇1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观念,知识就会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绳索。创新意识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教学中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事。

篇2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学校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本文就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总结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0-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十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应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既要坚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

一、科技竞赛及其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科技竞赛是为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概况来说,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下,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针对在社会实践、生活学习及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相关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辅助下,给出对应解决方案的一种创新性活动。科技竞赛既注重理论依据,又强调动手实践,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其目标是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抗挫折能力及形成严谨的科学意识等个人综合素质。

二、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参加与科技竞赛的动力,也是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及学院等要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一系列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参与面广、吸引力强的校园学生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年在全校常项性开展系类校园科普活动,建立品牌科普活动。应注重校级示范性及院级普及性科普活动的有机结合,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按照规范化、科学化、项目化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科普立项活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

其次,应注重引导学生。学校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开展创意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活跃学生创意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开展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创业节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学习创业知识,熟练创业技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为大学生打造科技竞赛支撑平台

学校应从组织、制度等多个角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其打造科技竞赛支撑平台。

(一)建立科技竞赛提供组织保障制度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管理部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搭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交流平台。同时,设立学校行政划拨、学院自筹及企业赞助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专项经费,将经费分为组织基金和奖励基金两部分,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供资金保证,免除后顾之忧。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同时,注意由学校成立专门专项资金管理中心,保证专款专用。

(二)健全科技竞赛激励制度

学校应制定健全的科技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广大师生参加竞赛工作,提高学生的科技竞赛水平。根据竞赛主办方的层次、竞赛的影响力、对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程度以及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的投入情况,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组织一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学术科技竞赛,对参与科技竞赛取得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奖励可以体现在激励奖金、评优争先、保研推荐等不同方面。

(三)建设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应在实训和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挖掘校内外教师资源,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构建普惠型、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开设创新教育系类课程,开展创意培训、创新理论讲座,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等,构建创新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把创新教育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渐进性、分阶段加以安排。

(四)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坚持科研训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核心,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科研大平台。同时,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实验实践及学科竞赛实践、创新性实验课题进行研究的工作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科研乐趣、养成科研习惯。

(五)组建不同类型的导师平台

组建相对稳定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实现一对一帮扶,同时对指导教师师资进行优化,将指导教师划分为创业教师、科技竞赛团队指导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等不同类型,对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六)成立专门科技创新组织

学校组织成立专门科技创新组织,把学生创新工作更密切的深入学生中去。由科技创新组织广泛宣传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活跃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牵头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各学院分科协工作,协调全校的学生科技活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结束语

科技竞赛一方面能够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又是学校展示教学成果的窗口,从资金支持、激励制度、教师指导、组织协调平台等全方位为学生搭建科技竞赛支撑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与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有组织的科技竞赛,能够削除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有效地反哺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崔英静.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

[2]肖纯凌.深化教学改革克服“五重五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3]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

[4]薛艳茹,刘梅等.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

[5]谢红梅,耿葵花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3,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8-01

当前时代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力量的科技信息时代,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需要以紧跟时代的意识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而大学生又是国家人才的主力军,因此,我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受到了相对的挑战。

一、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首先表现在,缺乏信心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对于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了其在创新意识上的薄弱以及自信心上的缺乏。如图1-1所示,有65%以上的学生对于机械没有实际的概念,只是局限于齿轮、轴承等书本上的零件。而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上的创新,不能够“学有所用”,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关专业上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并且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其次是表现在创新能力的薄弱,创新成果缺乏在我国的大学生中,申请专利或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而进入大学后,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够将接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创新能力,导致其单一性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而从图2-2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活动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在学校内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图1-1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分析

图2-2

1.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都属于以应试教育的“讲课+考试”的模式,缺乏对能力的培训,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这种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思维模式单一,不能够随着情况条件不同适当的进行变通,而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对于学习成绩的追求,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学,不会玩”,不能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增强。

2.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虽然创新意识早已深入到大学生的课堂之中,但是真正的行动却没有实际开展起来,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很少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组织和鼓励,但依然局限于学生本专业的范围之内,不能够广泛的接触各类知识。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以及学校对相应课程的不重视,学生选课缺乏目的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原动力,只要让当今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有了清楚的认识,产生兴趣,使其愿意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才能够逐渐打开当今学生闭塞的思维模式。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学校可以从创新方面寻找突破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专业的创新中去。同时,还可以组织进行各种创新能力的讲座、活动以及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方驰便是在通过学校对于科技创新的讲座,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同学发明了可供残疾人看书的自动桌椅,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研究,拓展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科技竞赛,而这些竞赛的目的便是帮助各院校以及国家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类似的竞赛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机械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竞赛,并在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相应的工厂进行实习和考察,通过工厂工人的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普及“创新”

创新源自生活,生活则是一种实践。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早已与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格格不入,因此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将实践重视起来。从基础教育开始,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来拓宽少年儿童的思维视野,从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增强培养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拓展创新能力。只有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为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王文发.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6)

[3]林健.工程应用能力阶梯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活动;第二课堂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duty lives the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y the development

Liu Lin

【Abstract】The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s a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part, shoulders is raising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historical missi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lso only then th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diligently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school can make the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on the duty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s raise, has analyzed the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dagog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ies, summarized several questions which the development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y should pay attention.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 Pedagogical activity; The second classroom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

1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以往重视经济发展,缺乏对林业发展等生态经济重视,由于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的资金全都依靠政府支持,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也就导致了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也非常缺乏。林业部门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无法针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对树种进行自主研发,也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导致林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而林业发展受到阻碍,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2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由于我国以往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没有意识到林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导致了林业部门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非常薄弱,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就会导致在林业良种技术落后,林业生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林业的要求,林业发展在增益效益滞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2.1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林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林业技术创新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因此,如何获得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成为当前林业部门面临的最大难题。林业部门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当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吸引企业融资,还可以进行风险投资等。而政府也应当对于林业部门拓宽资金渠道加以扶持,对各项税收进行减免,并且在各方面的政策进行扶持,以此来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保障我国林业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2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

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林业部门应当对当前林业技术创新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增强自身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以此来适应当前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林业发展的需求。另外,林业部门也应当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理念的推广。林业部门应当积极建立林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广林业技术创新,使林业相关的人员都可以从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技术,提高整个林业的生产效率,使林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促进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3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林业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重视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待遇,积极引进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而且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只有林业部门把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作为整个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识到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保障林业的发展,并且把人才培养当成整个林业产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促进林业的发展,继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其次,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最后,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非常缺乏。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林业部门应当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其次,林业部门应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最后,林业部门应当培养林业创新人才,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林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极大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给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带动林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平 单位:紫金县林业局黄塘林业站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赵道利(1973-),男,湖北洪湖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郭鹏程(1975-),男,陕西府谷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85-0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和创新实践等活动。但长期以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学生参与率低、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改进,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组织与管理方法,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与实践

1.制定了一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

西安理工大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西安理工大学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对“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指导教师的奖励办法》、《西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等二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就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职责、竞赛等级及分类、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等都做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其中,对按期完成科研立项项目的学生和获得各级竞赛奖项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及奖金奖励,在推荐免试研究生、选调生、双优生、学年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2.发挥学生科技协会和科技小组的组织、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地组织广大同学参加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创造能力,促进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于2005年4月成立了学生科技协会,该协会由科普部、竞赛部和调研部等部门组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发展各类与科技制作相关的学术研究及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知识及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学生科协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大禹讲坛”。定期聘请学科相关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进行报告或学术讲座,以此作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活动品味,开阔科技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新平台。

第二,形成相对固定的科技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水利水电学院学生科协经过改组,首次以学生姓名命名科技小组,引领和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赵明仓制图小组以CAD、3DMAX等为辅助工具,培养成员对工程图纸的理解,该小组组长赵明仓同学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了水利尺规和水利全能两个二等奖;杨博航模小组对有航模兴趣的学生进行航模知识培训,组织他们进行航模模型制作和调试,组织参加各项航模比赛,该小组组长杨博同学在2012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3.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实践的能力素质,是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而参加科技竞赛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加科技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等综合性较强的竞赛,都要求参赛者的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准备过程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一些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同时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培训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主要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学校、学院举办、组织的其他学术科技竞赛,等等。

4.加大对学生科技活动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推进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一,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和其他各类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选题与立项申报,学校进行统一评审,从中择优资助,并加强阶段性考核。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资助2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每项资助0.5万~1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实验耗材、元器件、图书资料以及相关调研、学术交流等。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并经验收合格后,可获得2~4个创新学分。

学校要对参加“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等的申报作品提前在校内进行多次评审和改进,对创意较好并能按期完成各阶段任务的作品按其等级高低进行分级资助。对前期立项资助但未按期完成作品的资助经费予以收回;对前期自筹经费项目,只要最后能达到最终资助要求,也按相应资助额度补差。这种资助方式可以确保有限经费的合理使用,而且通过多次校内公开评审和答辩,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于学生发现作品缺陷并及时改进,提高科技作品的质量;同时,这种公开的评审和答辩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第二,科技作品完成后,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对获得较好成绩的项目进行奖励,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和联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2012年起,西安理工大学与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由该单位向西安理工大学捐赠50万元,设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奖学金”,创新奖学金重点资助学生开展的科技发明、制作、设计及分析等相关科技活动。该奖学金将连续5年,每年以10万元奖励20名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在校本科生,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5.以校内开放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支持学生制作样机并进行调试

全校各实验室均向学生免费开放,提供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做到保证使用,悉心指导。

第一,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有水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与农业水土工程、动力工程和水利电力自动化等实验室,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均可在实验室开展相应的试验或研究工作。

第二,学校的“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精密仪器实验中心”、“‘三电’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室均可面向学生开放,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第三,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有各种原动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部分小型先进加工设备和常用工具等,学生在该中心可根据作品的设计方案,亲手制作样机,并完成测试、试验和改进等工作;对于无法做出样机的作品,也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等手段实现动态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针对水利水电类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

在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中,电气、热动专业(水动方向)的学生依托其专业,可以开展机械、电子、控制和信息技术类的科技活动,而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及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机械、电子和控制方面的基础,制作科技作品不是其强项,针对这种情况,学院要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针对当前水利水电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确定调研工作的总体方向,选准调查实践活动的突破口,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并设计统计表格或调查问卷等,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带着问题深入实践,获得相应的调查结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言,最终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也可作为作品参加“挑战杯”等竞赛。

例如:近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主要有:“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利用极限及临界调控模型”、“长安八水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面向生态的黄河流域二次配水仿真模型研究”、“城市水问题现状分析与节水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渭河径流过程变化对泾渭湿地水文的影响”和“西安市高校节水调查及对策研究”等,这些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结语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小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距离。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有70%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全部学生参与了各类实践与创新活动,超过50%的学生参加了“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良性循环。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总体评价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创新素质高”。

参考文献:

[1]周培松,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2]全洪兵,张绍荣,李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田野,钱桦,陈劭,等.以科技竞赛为龙头,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篇8

在这些经历中,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深刻的感触:重视创新是一种素质,学会创新是一种财富。

重视创新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我认为,好的思想意识就要跟得上时代,这才算具备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变化。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克林顿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全球智能经济爆发性扩张背后的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知识的人,是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人,是敢于并善于应用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

若要成为“经济成功人士”,就得创新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的同学对创新不够重视,做题思维呆板,思路单一,缺乏创造性。其实,最能反映学生个性品质的就是创新思维,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个人的智慧、性格、意志、情操等发展水平。所以,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会问:创新看似神秘,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处?

于我而言,学会创新是一种财富。学会创新有利于自己创造成功,增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

被誉为“少年爱迪生”的上海姑娘裘苑,从小创新意识强,父母根据她爱动脑动手的特点,让她学会生活自理——操持家务,买菜做饭……善于发现的她从做饭中发明“节能自挖炉封”。后来她对科技创新越来越有兴趣,发明创造也越来越多。从11岁开始,8年时间内她共获得了18项发明奖。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2-001

一、创新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它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衍化生成的。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与职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其实,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的职业亦在不断变化,职业的技术含量必将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不仅仅是继承性应用,还应该是创造性应用。通过创新教育,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人单位急需的正是这样一大批既有知识,更有创新能力和闯劲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教育的职能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向以发展智力,培养、开发创新能力为主。现代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不变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授之以渔”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比找出问题的现成答案更重要。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营造严谨、求实、活跃的教学气氛。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实践,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内化;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实践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高等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在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索未知领域等方面,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如:我们聘请知名专家或学者来我校做报告,或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研究所进行参观科技展览、工程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有较好的了解。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设计大赛等创新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际科研项目、课题,通过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技能训练。我校电气专业学生有20%-30%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调研、试验、调试、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开拓了视野、了解前沿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2011年,电气工程专业有60%的学生参加我校设立的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原则,调查显示,参加创新基金项目的同学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这些同学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实践证明,参加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创新的学生在实践创新中的视角更为开阔,思考问题更全面、更深刻,与没有参加过项目训练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起点更高,综合创新实力更强。

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掘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将会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脱离僵化、凝固、依赖的生活,走向更加灵活、多变和自主的创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廷忠.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18-19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低成本;自制教具;物理教学

低成本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低成本自制教具取材和制作容易,并且所选的材料都来自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这些低成本制作材料到处可见,像空饮料瓶、乒乓球、尼龙绳、吹风机、光盘等都是制作低成本教具的材料,使用这些材料便于学生取材和亲自动手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运用低成本教具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物理演示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低成本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的学习比较抽象难学,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概念和原理不易理解,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如果运用低成本自制教具,给学生进行物理原理或规律的演示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增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例1.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这部分内容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给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装水的杯子能不能装电”。可以利用自制简易电容来验证“带电的杯子”的放电过程。教师可用铝箔纸把杯子里外两层分开包上,再将改后的水杯接到感应电机上,手摇发电机让电容获得电荷。在充电后将两根导线从发电机上取下并将导线短接,就能看到明显的电火花放电现象。这样就让学生对改装后的杯子能装电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了解水杯的结构,这样就能为学习电容器结构作好知识准备。

二、运用低成本自制教具,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

例2.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有如下习题:用一根细绳穿过一个空心管,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橡皮塞,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M>m)的金属螺母,握住空心管,当两物体在静止时,螺母就会向下掉。如果让橡皮塞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其转速达到一个定值时,螺母就处于静止状态。(1)建立问题的模型;(2)求转动角速度的基本方程。

分析:题目中的“当橡皮塞转速达到定值时,螺母就处于静止状态。”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对于橡皮塞能不能做圆周运动,螺母如何运动,通过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学生就能深入理解此题的题意,就能顺利解题。

三、运用低成本自制教具,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许多物理原理和定律都需要进行动手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自制物理实验简易教具,就能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

例3.在学习电磁波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红外线能穿透塑料板吗?其穿透力如何?”对这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器材进行实验验证,可让学生使用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在其前面挡上塑料板,然后对电视机进行遥控试验,就能知道红外线能否穿透塑料板。再例如,在学习“光的偏振”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3D电影的眼镜进行实验:让学生戴上眼镜后感觉亮度变暗,说明偏振片滤掉了一部分光线,把两个镜片相对,然后在不同方向转动镜片,就能观察到光线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个简易的演示,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兴趣。

四、运用低成本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物理学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学科,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物理学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学科,而自制低成本教具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制教具,其核心是核心,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教具,能形成探究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4.在讲授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后,可让学生自制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利用干电池、铜线和磁铁来自制小电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自制一些低成本教具来演示物理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