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工作小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工作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检验工作小结

篇1

[摘要]文章探索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是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且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企业力量,工学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时装零售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与职业素质。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技能训练 职业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中谈到:“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是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且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高职院校时装零售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设想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模式探索和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趋势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基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平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时装零售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实践为例,时装零售管理专业容易与一般市场营销专业的设置同质化,造成了其专业技能的不明确性和营销实践不强,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的存在。

1.偏重概念及理论体系。一般市场营销专业往往强调概念,注重理论,而对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技巧、策略不够重视,即使有也是由教师分析案例,间接传授经验,致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缺乏创新和思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学生高分低能。时装零售管理专业应该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有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于“真教”中带动学生“实学”才是关键。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现行的市场营销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大多是知识灌输,内容讲解过细,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学内容还不能适应营销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时装零售管理专业应该为学生创造在实际的职业环境里学习、磨练,真切感受着企业的工作流程、实际的工作状态和氛围。并由学校教师与企业里的业务能手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长工作能力。

3.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素养。现行的市场营销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训练、轻职业素养的偏向,致使学生遇到实际困难时,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怕苦怕累,没有团队意识等等症结。时装零售管理专业应该让学生在接受业务素质训练的同时,也强调养成服务客户、奉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养成遵守规章和作业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具有善于和服装终端卖场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意识,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 这些职业素养的养成为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岗位学习锻炼的时候,以企业员工的标准去要求与考核学生,以工作过程导向,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让学生缩短初入社会的适应期,成为真正“来之能干”的技能型人才。

二、以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

时装零售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时装零售管理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从事时装零售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时装营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经济法规、政策,具有一定的时装终端卖场销售与管理等必备的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必须依托行业、企业的力量,以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的实践,才能实现。同时,以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的模式也为行业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时装零售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1.构建“四位一体”良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所谓“四位一体”,是指“社会”、“行业”、“企业”、“学校”为一体,以社会为背景,行业为龙头、企业为导向、学校为主导的理念。要达实现时装零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突破课堂空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单凭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只有融入社会,依托行业、企业的力量,构建“四位一体”良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到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去学习、去锻炼,只有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与职业素质。

2.设计 “二元联接教育” 机制 。所谓“二元联接教育”机制,是指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的“无缝联接”机制。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一种补充形式。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介绍比较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及基本构架,学生往往感到课堂上所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实践教学则不同,通过社会调查、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及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及时地转化书本知识,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避免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状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作过程导向”技能培养模式需要能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由于存在各种客观因素,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以高职院校时装零售管理专业为例。服装行业有句话“旺季取利、淡季取势”,取利,就是要夺取最大销量;取势,则是获取制高点,争取长期的战略优势,这是服装营销的思想。在淡季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此时把学生安排在服装营销现场,容易出现学生闲置无事可做。实践证明,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即“做中学”。建立起仿真的时装零售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服装营销淡季时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操作增强学生销售与管理的技能,为服装营销旺季做准备。以校内实训基地的操练弥补校外实训基地出现的服装营销淡季的断层,这样也使得校内与校外实训有效接轨,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当然这是要靠建立校企合作这个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实现的。

三、结语

以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它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科学规律,融“教、学、做”为一体,切实推进“工学结合”才能为行业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

篇2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站;生猪;检疫;检验

中图分类号:S8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45-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个人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以后,追求高水平的食品生产安全就成为了社会各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基层畜牧兽医站生猪的检疫检验工作就显得龙为重要。在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的限制,仍存在各种实际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1 基层畜牧兽医站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发展现状

生猪检疫检验工作在我国从建国之初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时间的发展历史。在几代技术检测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生猪检疫检验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效[1]。不仅大量疑难病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且检测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实际检疫检验过程中仍旧存在技术人员个人能力低下、设备配备和人才储备量较少的问题,阻碍了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发展步伐。

2 提升生猪检疫检验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法

2.1 强化基层动物检疫检验队伍的建设质量

想要将现代化的生猪检疫检验方式和理念更好地融入到生猪检疫检验工作过程中,首先就要全面提升生猪检疫检验技术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基层生猪检疫检验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专题讲座及培训活动。针对生猪检疫检验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实际技术操作手段,对技术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座[2]。在必要时,还可以将实地考察和检疫检验实践操作作为培训或讲座开展的主要教学方式。让新入职的生猪检疫检验人员能够在正式任职之前亲身体验到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新入职工作人员、还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都要在日常工作中树立端正的认知观念,老员工要帮助新员工熟悉整个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操作流程。基层生猪检疫检验队伍的建设和强化,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适应生猪检疫检验的工作状态,对于提升整个基层检疫站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显著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2.2 建立健全生i检疫检验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构建,是能够实现生猪检疫检验工作优化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为更好地缓解基层畜牧兽医站生猪检疫检验应用型人才数量短缺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一定形式的协助检查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生猪检疫站内的负责人可以从动物检疫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中聘请一定数量的人员作为协助检疫人员,以分担一部分工作量。

与此同时,生猪检测站负责人还可以给予协检员一定的监督管理权限,当其发现生猪检疫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时,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和举报。在协检人员的监督下,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将呈现出透明化的发展趋势。所有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步骤,都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优化基层检疫站生猪检疫检验工作开展的秩序和提升生猪检疫检验的质量有重要、积极的影响作用。当人员储备不足时,生猪检测站还可以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还能够缓解生猪检疫检验人员紧缺的局面[3]。

3 小结

总而言之,生猪检疫检验工作的开展,是保障猪肉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只有检疫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食品安全重任,才能在实际检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摆正工作心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综合业务工作能力,最终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放心肉。

参考文献:

[1] 汤介兰.北京市生猪屠宰环节检疫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D屠宰厂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2016(12):74-77.

篇3

临床实验室的职能就是准确、迅速、及时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和数据,因此,异常检验结果的处理及“危险值”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检验“危急值”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这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获得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有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因为这是一个危及生命的试验结果,所以把这种试验数值称为“危急值”。

一、危急值的建立

1.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危急值

建立时应根据本地区患者及本院检验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在制定危急界限值,要把危急值和参考值区分开,防止“危急值”定的过宽,避免使之出现危急值不危急的情况。

2.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

因检验工作者临床知识相对欠缺,在项目设置时应征求临床意见,项目设置后在执行过程中应经常向临床了解项目可行性,了解报告后病人处理情况,是否从早期报告中取得改善机会,如何避免在报告传递中延误,甚至发生对方拒收或接收后拒绝告诉姓名等。每年做一次回顾性小结,内容可包括项目设置,报告情况,并作出适当修正等。

3.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

职能部门要指导检验科制定“危急值”报告和处置二级制度,如:1.明确检验科的报告项目,以及具体项目的质控、复核、报告和登记的具体细节;2.明确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告知和病历记录等细则。同时还要对临床、检验科执行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和(或)不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持续性改进“危急值”管理制度。要明确保障制度执行的具体措施,如:制定临床、检验科违反“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具体职责,明确责任承担等。二、危急值出现时的处理

凡检验的结果超出危急值时,必须做如下处理:

1.先要查看标本是否有错,实验前各项操作是否正确,因为分析前误差占到总检验误差的50%以上,因此有时会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明显不符合的情况,尤其是标本采集不当是主要因素。而这些实验前因素是不能在实验中纠正的。

2.在试验中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错,当天的质控是否正常。 转贴于

3.复检标本,如果复查结果与上次一样或在许可的范围内,必要时可以重新采集标本,再次复查,但应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检”。

4.对处理过程要详细记录,还要建立起对检验结果中危急值的确认,同时还要了解临床患者的处理情况。并在《危急值登记簿》上做好登记工作。

5.临床科室的查对、处置和记录程序。临床科室在收到医技科室关于“危急值”的报告后,应当履行必要的查对措施,制度应明确规定需要查对的项目(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是否做过该项检查)和查对的执行人员。明确规定当班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类型做好相应的处理,或做好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的处理准备工作。

三、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危急值的管理中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危急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的职能部门不重视。2.实验室对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一些检验项目也有待改善。3.“危急值”报告的时间不明确,报告记录不完善。4.临床科室对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完全理解危急值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对全院各个科室进行培训,提高对危急值的认知程度,特别是职能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危急值临床应用的意义

1.建立符合本院“危急值”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缩短“危急值”从报告到处置的间隔时间;明显提升临床的“危急值”处置能力和治疗质量;提高病员在出现“危急值”、面临生命危险状态时的治疗有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2.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当危急值出现时,检验人员会按制度认真分析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促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动学习的目的,减少了懒散情绪,同时提高了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由于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也加强了检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使临床医生大大减少了对检验工作的抱怨,增加了理解和信任,临床实验室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检验医学得到了发展。

篇4

1.1检验科要有合理科学的布局

检验科的设置要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要集中设置、统一管理,布局要科学合理。

1.2检验科的人员配备要合理规范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科人员在取得检验资格证的前提下,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科室管理者要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继续再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工作人员予以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做到不浪费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保证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运行有条不紊,保证检验质量。

1.3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

检验医学是为临床服务的,检验科检验项目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影响到临床诊疗质量。所以医学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必须符合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同时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于本院不能开展的检验项目,检验科有责任送到上级检验单位检查,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并必须与上一级检验单位签订检验委托协议书。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检验设备相继进入检验科,这就要求检验科的仪器设备、试剂必须有据可查,仪器必须要有厂方提供的仪器校准报告,试剂要有供货方提供的量值溯源资料。

1.4医学检验科的管理制度

一个合格、标准化的医学检验科,除了精密的检验仪器和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检验人才外,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作为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

1.4.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质量,申报科研课题,不断开展新项目,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密切与临床联系,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1.4.2建立标本接收制度,不合格标本拒收制度

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拒绝接受,并通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对无法重新采集又非做不可的标本,报告单必须加以批注、写明,以便于临床医师判断结果时参考。

1.4.3建立报告单的审核、发放制度

报告单的审核应考虑标本采集是否合理,检验过程中质量的评估,检验结果可否发出的标准(质控在控或失控),异常结果是否复查,检验报告单的填写是否完整、正确,有无漏项、有无涂改,报告单是否按规定双签字。

1.4.4急诊报告制度

医学检验科必须能提供24h急诊检验项目,明确急诊报告时间、急诊标本接收时间,临检项目30min内发出报告,生化、免疫项目2h内发出报告。

1.4.5“危急值”报告制度

为了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有效采取处置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应制定“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

1.4.6医学检验信息反馈及回访制度

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保证临床与医学检验科的信息畅通,应建立信息反馈回访制度,并记录保留。

1.4.7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检验科要建立安全仪器设备管理负责人制度,检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制度。

1.4.8医学检验科的安全管理制度

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管理制度;水、电安全及防火、防盗的安全管理制度,科主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登记情况。

1.4.9医学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尤为重要,医院几乎所有检验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分泌物都集中在检验科,检验科是重要的传染源集中地,所以必须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防止疾病传播。

2医学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及管理

随着检验医学工作的不断细化,检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进行检验科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各种仪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建立,仪器的管理与检验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选择,质控物、校准品的选择;实验室环境必须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检验标本的采集是否符合要求。

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质控物的选择:三级医院至少选择2个浓度质控品,以保证高的误差检出率与低的假失控概率;正确分析质控结果,以确定质控是否为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或假失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日常室内质控必须有记录,要认真填写失控报告单,分析失控原因,如何处理,月终做出全月小结,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如修改质控靶值,更换质控品、试剂,重新校准等。

2.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为确保检验质量,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工作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必须由临床检验医师或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检验医师执行,并且严格遵循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发放制度。检验科主任每月要主持讨论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确认质量分析报告和质量改进措施。

3结论

篇5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检验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在我国的众多医院中,检验科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安全隐患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加强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的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其对于保障我国的医疗安全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入手分析,进而对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对策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对我国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有所裨益。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34-02检验科属于医院科室中的辅助和技术科室,它承担着患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痰液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1]。现阶段,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已经收到了医院领导和医护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了,然而,担负着检验、化验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检验科医务人员不慎被病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增多[2]。所以,详细地了解并分析现今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探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对于做好实验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染及保障我国的医疗质量等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1.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

首先,医院检验科人员偏少、素质不高,且对于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人才仍然比较紧缺,再加之一般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优秀人才都不愿意到医院的检验基层中去工作,便致使我国检验科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增长速度。现今,许多医院的检验科医务人员都是由其他的医疗专业转行过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缺乏使其只能够机械地模仿别人,而不能够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正确、科学地日常维护与保养,更加不能够将检验结果与临床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我国检验科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对于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侥幸心理极为严重。

其次,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控制意识薄弱、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据调查,我国医院检验科中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检验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流程等均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室内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将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人员安全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此外,医院检验科人员往往缺乏对于检验前和检验后的质量控制观念,其主要表现为:对标本采集的方式、时间及保存的不够完善;对于检验中仪器、设备的情况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对于检验结果缺乏必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分析等。

第三,医院检验科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未受到医院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近些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院的检验技术也随之提高,其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医院的管理者逐渐的意识到了检验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并不断增加了对于检验科硬件设施及资金的投入。可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医院对于检验科的综合投入仍稍显薄弱,具体表现为:尿液分析仪、半自动化生成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以及血凝仪等基本检验设施配备不全;盲目地、缺乏论证性的购买一些不常用的医疗检验仪器,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些医院为了节省检验设备的投入,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而购进了一些质量差、价格低的仪器,使检验结果无法保障,严重地影响了医院的医疗质量。2.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医院检验科人才的培养,充分重视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医院应该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到医院的检验科中就业,以补充医院人员严重不足的检验科。另一方面,医院应该注重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定期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当前我国医院检验科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此外,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亦相当重要,医院应该遵循经常化、制度化、全面化的原则来宣传感染知识,使检验科的医务工作人员能够自觉树立防护医院感染的意识,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防护能力。

其次,加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设施建设,强化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医院检验科的医疗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医院实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并严格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则和要求,定期组织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方法以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等技术的学习,严格执行考试上岗的政策,并将此项工作的考核纳入到医务人员的年终考核中,让整个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均牢牢地树立起生物安全的理念,真正地从思想上重视,并从自我做起,以有效地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

第三,加强对医院检验科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以保障检验质量。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医院检验科的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地将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最新精神和信息向管理人员和领导汇报,以促进其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的提高。此外,加强对检验科的资金投入,增加检验科的设备和仪器购置,并通过正确的论证方法及科学的论证体系等对所需购进的设备和仪器进行科学、有效的论证,以保障设备和仪器的质量及使用效率。3.小结

总而言之,检验科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不仅关系着检验人员自身的健康及家庭的幸福,更加关系着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所以,医院的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才能够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标,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医院检验科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我国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危急值; 报告制度; 建立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1]。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是指实验室的某些测定结果出现异常时(过高或过低)[2]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检验数据。表明受检者正处于随时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状态,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迅速采取措施和相应的治疗,挽救患者生命。随着近年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作为“医院管理年”检查的一个必查项目,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我血液内科自2010年8月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有效防止和减少了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事实证明,“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院的实施,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3]。2010年12月我血液内科进行了“医院管理年”检查,在“危急值报告制度”项目中有失分,但得到了专家们的中肯建议。本文就“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我血液内科临床工作中的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2010年8月1日-2011年3月31日共统计报告检验结果“危急值”86人次,其中中性细胞数报告55人次,Hb报告6人次,WBC报告8人次,PLT报告13人次,淋巴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百分率、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乳酸脱氢酶(LD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无1例报告,其余4项报告人次不等。

2 方法

2.1 制定适合血液内科的危急值 由于不同性质的医院有不同的患者群体特点,设定检验危急值项目和界限值必须根据自身临床实际和特点,所设定检验危急值项目和范围应随着临床实际应用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结合我血液内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项目范围(附表1)。

表1血液内科危急值

2.2 危急值制度的延伸使用 除关注以上项目外,还应关注血培养、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霉菌培养、甲肝、梅毒、HIV,而甲肝、梅毒、HIV属于传染性疾病,不属危急值范围,但涉及患者隔离、院内感染控制、病房消毒、指导用药及患者隐私等问题,要求临床实验室必须做准确,并及时联系临床医生。Rh阴性血型属稀有(熊猫)血型,我科常临床用血,及时联系便于输血科尽早与血液中心联系提前备血。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细胞也应尽早通知临床医生。另外,还应支持其他部门如放射科、心电图室、彩超室、病理科等其它功检部门开展危急值管理。

2.3 重视危急值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是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问题造成的,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检验科加强与护理部的沟通,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学习,为正确留取标本打下良好基础,使“危急值”更加接近真值。为防止标本质量导致假性危急值结果,首要工作就是从标本的正确送检和预处理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杜绝不合格标本。不合格标本包括:①医务人员责任问题:血标本姓名、床号、住院号不符合,患者进食后,服药后采血。②溶血标本:主要原因包括耗材质量导致标本出现危急值。多见于真空采血管内壁不光滑或负压较大,血液以较大流速冲入管内或抗凝血用力震荡,红细胞机械性破坏造成。③带凝块的抗凝标本[4]:主要原因包括摇匀方法错误;抗凝比例不合适,采血量过多或抗凝剂变化导致。④未及时送检的标本: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对危急值项目造成的影响有血钾(k+)升高,血糖(Glu)下降,当Glu浓度下降到2.5-3.0mmol/l时,可发生认识功能损伤,低于这个范围,可出现低糖血症神经症状。血气分析pH值下降。⑤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假性危急值:主要原因包括不同采血管、不同血管、不同时间的血标本互掺;血液标本稀释,多见于在静脉输液侧或留置针上方采血,更有甚者在输液针头处取血送检。

2.4 危急值的处理 当出现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通知顺序为主治医生、住院医生、责任护士,前者无法联系时通知后者,必要时通知科主任、护士长。目前我院的“危急值”报告是通过单一的电话通知途径,接收人主要是护士。信息流向是:检验医师发现危急值,电话通知护士,由护士作好“危急值”报告记录后向报告者复述“危急值”,经报告者确认后再通知经管医生。接到通知的人员 在《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床号、病案号、医学诊断、采血时间、送血时间、检验者、检验时间、检验项目、检验结果、通知者、接电话者、通知时间(年月日时分)、主管、值班医生确认签名、备注等项目。

主治医生在采取治疗措施前,应考虑:(1)该结果是否与患者临床症状相符;(2)与护理部门一起确认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环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必要时立即重新采集标本复检。主管医生需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处理措施。

3 注意事项 目前,“危急值”应用的管理在我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检验工作者对“危急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部分检验人员对危急值项目和参考范围不熟,存在漏登记现象。第二、临床对“危急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接电话人不愿意告诉姓名,接到结果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向主治医生传达。

4 小结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运作结果,预计将是今后医院管理评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5]。护士通过了解危急值的界限值;采血前了解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接到通知后立即报告医生;护理部与化验室建立联系机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等是保障患者的危急值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发挥最大效能。患者危急值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对医生的正确诊断、制定疾病的下一步治疗计划极为重要。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重点追踪危重患者救治的变化,提出“危急值报告”持续改进的措施。这应该成为医院一项长期的管理制度,以提升医疗安全水平。通过流程管理,使各项护理工作环节实行无缝隙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工作中的疏忽,护理质量显著提升,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医院与社会的和谐,而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邱骏,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S].卫生部医政司,2006:114-115.

[3] 戴世荣,张骆军.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2):1237-1238.

篇7

笔者在一项调研中发现,生物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大部分未经过生物安全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对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此笔者在课程教学中一直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1.1明确生物安全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如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病原体尤其是高致病性病原体从实验室泄露,很可能在实验室、实验室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内造成疾病的传播或流行。基因工程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亦可能引发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这类变异的病原体更难以防治,如果变异导致目前的防治措施失效,病原体一旦从实验室泄露并造成流行,后果将不堪设想。

1.2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SARS和“炭疽邮件事件”后,人们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一些曾经基本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结核、各种性传播疾病等;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体日益增多,如引起超级结核、超级淋病的病原体等。全球发现的32种新发传染病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在我国出现。部分新现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等至今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烈性传染病一旦传入我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

1.3明确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医院的生物安全工作要特别加强。在全球,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3年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院感染病例占病人总数的20%左右,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恐慌[1]。实际上,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早就存在,例如结核病房医护人员和临床检验人员的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要把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绝不能让2003年SARS期间医护人员大量感染的情况再次发生。

1.4明确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国际传染病疫情复杂多变,检验检疫工作中的生物安全防护也面临新的挑战。检验检疫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对各种生物危害的侦察能力、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还要加强对具有潜在威胁、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尤其是在进行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研究时,应加强对个人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感染和泄漏的发生。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安全教学设施的规范化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要依托规范严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正确指引。首先,授课教师对学生拟进入学习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仔细考核和严格检查,使之达到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有关要求,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环境有正确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标识,如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入口处张贴黄底黑字的生物安全标识,同时注明实验室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安全等级、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或省实验室备案的要注明。第三,在教室或涉及生物安全的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教育的警示标语、实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安全制度。要求学生在正式开展实验活动前认真阅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感觉到浓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氛围。第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笔者以自行研制的便携式隔离防护罩作为现场应急防护装备的代表,介绍隔离防护和负压装置的原理,使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基本原则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教学效果。

3生物安全教学宜采取集中讲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许多开设生物医学专业的院校将生物安全教育安排在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部分新近出版的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也增加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章节。但由于课时相对不足,学生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仅限于表浅的了解,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独立的生物安全必修课程,集中讲授,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观念。鉴于目前生物医学专业学生课程负担重,在无法设立独立生物安全课程的专业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首先,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每个学期带领学生到不同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开展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采集传染性材料,自行设计检测方案,观察结果,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图书馆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室或电子档案室,方便学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种法规文件;举行实验室安全操作比赛或演练,使学生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处置方法。第三,在学生实习阶段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检验科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实地学习,了解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方法、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

4小结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检验方法也向更加快捷的方向发展,使实验室做出的报告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错和误差。笔者从多方面做了一些探讨,让误差和差错降到最低,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现就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谈几点看法。

1 患者的准备

送检标本质量高低,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和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所以患者的准备是分析前质量管理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1.1患者状态 原则上患者应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特别是血液标本。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剧烈呼吸可造成许多检验结果的变化,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成分的变化。

1.2 患者饮食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生理功能又不完全相同。控制这一因素的最好办法是空腹采血,但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延长空腹时间,病人处于空腹时间过久会使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可能升高。有研究指出,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50%,血糖增高15%。进食高糖食物可引起血糖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及尿酸增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引起甘油三酯的大幅度增高。饱餐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出现乳糜状,影响许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一些饮料如咖啡可使淀粉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升高。饮食也可影响尿、便检查。如进食富含葡萄糖的食物,可引起一过性尿糖阳性。进食动物血、肉、内脏及富含铁质的蔬菜时可引起化学法检测便潜血的假阳性。

1.3 药物影响 所有药物都会对病人的某些检测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某些药物通过药理作用来影响检测结果。如某些甲状腺制剂能促进糖的吸收,还可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酸因而造成血糖增高和胆固醇降低。有些药物对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如有的药物有颜色影响比色结果,有的药物参与化学反映,对利用氧化还原法的测定由一定影响,有的药物可抑制酶的活性,造成酶测定结果的降低。为减少这种干扰,在做某种检测时应暂时停用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如不能停用则解释结果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影响。

1.4 患者准备的控制 要获得高质量的标本,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共同配合,首先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该项检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对抽血特别在抽脑脊液、胸腹水及骨髓穿刺时的恐惧和紧张,使之能够很好地配合。

2 标本的采集

2.1 采集时间的要求

2.1.1最具代表性的时间 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因为尽可能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易于与正常参考范围作比较,便于日常工作。

2.1.2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细菌培养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尿常规检查应采集早晨第一次尿;早孕试验应在孕后35天送检,此时阳性率达高峰。

2.1.3对诊断最具价值的时间 如病毒性抗体检查,在急诊期及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2.2 采集最具代表性的标本

2.2.1大便检查应取脓血部分,骨髓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进入,留取痰标本应防止唾液的混入。

2.2.2静脉采血时通常规定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采血。止血带后1分钟内采血,见回血后立即松开。

2.2.3采集标本注意事项 选择正确的抗凝剂,血常规使用EDTA-K2抗凝剂,凝血检查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生化项目采用肝素锂抗凝剂。采血量应严格按照真空采血管的刻度要求。避免抗凝剂与血标本的比例偏差而导致的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4防止溶血及污染,在生化测定中溶血、乳糜及黄疸是影响检测准确性三个常见的主要因素,尤其以溶血影响最为常见。许多物质在红细胞内和血浆中的含量不一样,如钾离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在红细胞中的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一旦溶血则造成血浆中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而另一些物质如钠、钙、血糖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由于稀释作用而使血浆中测定值降低。此外溶血还干扰比色测定。

2.2.5防止过失性采样 如边输液边采血进行钾离子、钠离子、血糖等项目的测定。

2.2.6标本容器的条码上应至少含概下列信息 送检科室及病床号,患者姓名及病历号,标本类型。避免张冠李戴贴错条码。

3 标本的保存及运送

3.1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暂放冰箱保存。血清标本可冰冻保存。但防止反复冻融。

3.2 标本采集后,切忌在室温放置过久,避免某些血液成分的改变,还可促使溶血。水分蒸发还可造成血液浓缩。

3.3 细菌培养的标本应立即送检,最好采用输送培养基,避免引起病原菌的死亡,也避免污染细菌或并存于标本中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造成虚假的结果。

3.4 每天早晨6:30各病区准备好标本,由检验科专门人员至指定地点去收取,经核对无误并签字后将标本送到检验科。在运送过程中应防止标本容器的破碎及标本丢失。

3.5 急诊检查或其他时间要送检的标本由各病区指定的专人按上述要求送检。

3.6 送检的标本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因此送检人员应做好防护,以确保在运送过程中不被污染,同时也确保不污染周围环境。

篇9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实验室检验检测过程为主线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是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一项崭新的应用技术[1]。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纳入质量管理和控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外部评审中,评审专家对质量管理全方位审核[2-5],也是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评审的最好时机。为此,本文列举近年来浙江省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质认定外部评审中发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符合项,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关键控制点,为保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检验检测机构持续、有效运行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5年-2017年浙江省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质认定现场评审中发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相关不符合项。

1.2方法

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派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专家评审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审。

2.结果

2.1评审依据

2015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6];2015年7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试运行),并于2016年5月正式实施[7,8];2015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修订并《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9];2016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例》[10];2016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及附件《食品检验计算机信息系统要求》[11]。

2.2不符合项来源

在外部评审中发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不符合项主要涉及人员管理、管理体系、设备管理、标准物质、文件控制、数据保护、记录管理、结果报告等要素。

3.常见不符合项及其改进

3.1人员管理

在管理体系运行中人员是第一要素,人员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是专业技能、上岗考核与授权等。出现最多的不符合项是:检验检测人员上岗范围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承接的检验检测任务不一致,且缺少技能考核支持性材料。在评审准则4.2.5中明确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操作设备、检验检测……人员,依据相应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进行能力确认并持证上岗”。在实验室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后,检验检测项目任务是实现自动分配到具体检验检测人员,机构没有将信息系统中人员任务分配方案与人员上岗的具体项目有机结合,导致人员上岗范围与实际任务分配不一致。机构应该按照获得的资质认定批准参数表逐项落实A、B岗,且按照上岗范围在信息管理系统内进行权限设置,真正做到上岗范围与实际任务分配一致。

3.2管理体系

机构运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整个运行过程都要纳入管理体系。出现最多的不符合项是:管理体系文件中没有覆盖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内容;内部审核过程中未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等进行审核。机构在启用信息管理系统后在《质量手册》中应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在《程序文件》相关程序中应遵循怎么写怎么做的原则,对计算机管理程序、样品管理程序、检验检测工作程序、报告管理程序等要按照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修订和规范管理,避免写和做脱节的现象;机构未通过内部审核将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风险降到最低。只有将管理体系要求融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整个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3.3设备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属于设备范畴,关键控制点是纳入仪器管理,且由授权的人员操作、对信息管理系统调整后应进行确认等。出现最多的不符合项是:不能提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规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未纳入仪器管理;缺少相关验证及档案记录;对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前和运行中未进行评审确认和正常的维护。在评审准则4.4.4中明确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应加以唯一性标识。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并对其进行正常维护”。为此机构应在仪器设备管理程序中细化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上岗、授权、操作规程及相关档案的要求,并组织实施。同时在计算机管理程序[12]中应按照《食品检验工作规程》及其附件《食品检验计算机信息系统要求》,当软件发生调整(或二次开发)应当对其进行确认和评审,并做好记录。

3.4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检验检测过程中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量值传递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信息管理系统都包含了标准物质管理模块,是实现标准物质信息化管理有效平台。但在标准物质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不符合项,包括对信息管理系统中标准物质未实施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中标准物质信息不全,缺少唯一性编号、存放地点、及基准物质未纳入标准物质管理等;与原始记录关联过程中对标准物质有效性未实施控制;对容量分析标准物质缺少配置记录等。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标准物质进行管理,不仅规范,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检测人员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领用、生成配置记录并与检测原始记录自动关联,但在运行中由于权限设置不严密,无专人管理,导致基本信息可能被随意修改,很多信息包括质控样的定值等检验检测人员都能看到,造成标准物质管理混乱。为此,在规范权限设置的基础上由标准物质管理人员完善系统中标准物质录入范围、唯一性编号、存放地点等信息;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规范设置领用、配制、有效性等控制而实现强制性控制检验检测原始记录中只能关联到有效期内的标准物质,以保证检测结果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与可比性,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有效[13]。

3.5文件控制

文件管理包括受控的内部文件和外来技术标准等,文件管理处于一种动态的受控状态,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体系文件的编制(购买)、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修订和废止等无纸化信息化管理清晰省时省力,是值得推荐的好模式[14]。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不符合项,如:未对信息管理系统内技术标准进行有效跟踪;对信息管理系统内体系文件等未设置受控;文本和记录修订未通过审核批准等。信息管理系统在购买时都自带有技术标准,在录入过程中可按标准取项目,大大加快了录入速度,但在使用中机构未对这些标准进行有效性跟踪,技术标准发生变更后没有及时变更而造成误用,对与本机构无关的标准未加标注(停用等);体系文件电子化管理后,对受控电子文本应设置只读模式,以免外传;对信息管理系统内受控文件和记录表格进行修订,应按照程序文件要求提出修订申请,通过审核后重新批准下发。

3.6数据保护

数据流程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护,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通过软件系统对检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处理、计算和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不符合项包括:在《程序文件》中未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改进或升级后再确认要求做出明确规定;缺少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计算、传输正确性核查记录等。评审准则4.5.16明确规定了对信息系统数据保护的要求,首先要求建立数据保护程序,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自动计算、传输等功能的,应在程序中明确规定数据核查的时机、内容和责任人,并做好核查记录,具体操作时要重点关注初次使用、标准变更或修订方法定制后结果计算公式及数据的准确性,数据修约、有效位数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结果审核人主观认为是系统软件自动计算不会出错,从而导致该项目检测数据修约、有效数字和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同时应按照《食品检验计算机信息系统要求》对系统升级或内部方法变更等情况后对以下3种情况进行确认,即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确认、系统安全性确认、系统有效性和适用性确认[15]。

3.7记录管理

信息系统的记录主要是指技术记录,即进行检验检测活动的信息记录,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也包括检验检测报告副本。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不符合项包括:原始记录信息不全,缺少仪器使用条件、标准物质溯源信息,缺空白检测信息、平行样信息及恒重记录,未详细记录检测全过程(包括样品的处理过程);检测原始记录中缺少计算过程溯源信息,检测结果未按要求进行有效位数修约和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原始记录要达到检测每项检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为此,在信息管理系统定制方法过程中要从客观公正、信息充分、记录完整、可复现性和溯源性原则出发,对原始记录格式化。包括基本信息、标准物质、仪器设备、检测过程、数据记录、计算公式、结果报告及记录单位,这样既清晰又不少要素,以保证原始性、溯源性及再现性,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标准物质、仪器设备的有效性进行强制性控制,以保证检测过程有效。

3.8结果报告

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主要存在的不符合项:检验检测报告中检验检测方法名称描述不正确;检测报告中缺采样布点图和具体采样位置;检测报告中缺少每一页上的标识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是检验检测机构的最终产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时首先要规范报告的模板,对照评审准则要包含充分的信息,特别是按照评审准则4.5.22要求,“当检验检测机构从事抽样检验检测时,应有完整、充分的信息支撑其检验检测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通过样品信息录入、报告信息关联和最终报告编制等环节保证检验检测报告的正确和完整性。

4.小结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外部评审属于第三方审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是评审专家组对检验检测机构全面的审核,同时也是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一次全方位的评审,以上提出的审核中整改项,对正在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机构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的运行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的过程。要以外部评审为契机,在理解准则和规范的同时持续改进,提升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原理、技术与实施指南[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0-11.

[2]唐雅萍,张丹宁.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4):1-5.

[3]任一力.环境监测机构中的不符合项及处理方式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19(5):38-39.

[4]黄维纲,万海英,樊笑霞,等.上海市18家医学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中不符合项汇总分析[J].检验医学,2014,29(6):672-675.

[5]胡薇薇,童小娟,戴瑶瑶,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量认证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3):448-450.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Z].2015-04-09.

[7]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Z].2015-06-01

[8]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Z].2016-05-16.

[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Z].2015-10-09.

[1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Z].2016-09-01.

[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检验工作规范[Z].2016-03-17.

[12]杨凤华,董爱军,胡霞清,等.检测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管理程序制定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3(1):255-257.

[13]彭荣飞,黄聪.CNAS评审中标准物质相关不符合项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3):1968-1969.

篇10

摘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药物分析课程“中国药典”内容为例,对原有教案的格式内容进行改革,设计为引入、主体、总结三个部分,分别注明所需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所需资源和评价,能让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并合理组织学生活动。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药物分析 教案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药典

药物分析是中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药品质量意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从事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的分析检验工作,能够发现药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典型的“方法学科”。

由于药物分析工作的特殊性,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从事中职药物分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探讨研究的问题。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药物分析授课过程中,改革教案的形式内容,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教案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案的含义

教案是教师为传授该学科特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为实现自己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将特定时段的教学活动及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机组合、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教学实施体系。

对于教师而言,教案的编写不仅是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设计思路,更应该是一名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往往关注的重点在于我“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即使教师有考虑,也很少在传统的教案中体现出来。传统教案的模式往往长篇累牍,或是形式呆板,在课堂上很难清晰有效地发挥出即时作用,只是作为教师在准备教学中的一份手稿,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式教案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实例

经过一段时间针对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对目前国内外中职院校所用教案的了解与归纳,笔者对于如何编写适合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教案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不断改进原有教案,根据教学情况实时更新。笔者以药物分析中“中国药典”内容为例,说明对创新式教案的设计及应用,以及在教学环节中发挥出的显著效果。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开端的导入部分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如果能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用一个成功的导入让学生兴趣盎然,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产生了求知欲,激发主观能动性,这就为成功的课堂打下了基础。将导入作为一个部分,独立与教学主题内容之外,让教师在备课中更加关注导入,也会不断思考,寻求能最高程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端。

该堂课以回顾上一堂课内容,即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内容,以及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即引导出中国药典。接着就可以以“中国药典究竟包括什么内容?”类似的问题,正式开始新课的讲授。

2.主体

授课主体即该堂课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在教案中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用时、所需资料及评价方式呈现。对主体的有效把握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程进程,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监督并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非常适合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该堂课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授课开始,以《中国药典》的历史发展入手,像讲故事一样,从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本草》的诞生、影响以及发展娓娓道来。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中医药历史产生自豪感,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布置查询药典的任务,这个任务难度不大,通过分组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也能在共同的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任务,进而让学生增强自信,对接下来的内容不会“望而却步”。教师根据小组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与鼓励,并进而详细讲授药典几部分的具体内容与作用,这部分是该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中国药典》四个组成部分,并能做有针对性的查询练习。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以练习的形式开展,内容为《中国药典》中涉及的具体知识的检验和对相关内容的查询。在评价环节采用小组间互相检查并评分的形式,小组间形成竞争,这会激励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过程中教师注意控制节奏,调整氛围,让学生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参与课堂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

3.总结

每堂课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与巩固。在该堂课的总结环节,笔者设计用提问的方式,提问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全体学生产生压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在提问中注重控制节奏,让提问的范围涉及全体学生。如“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是什么?”“现行《中国药典》是哪一个版本?”“《中国药典》分为哪几部分内容?”等(表)。

三、小结

作为关系到人类健康与安全的一门课程,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精心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常常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注重“教”,不在意“学”,通过创新式教案的实施,时刻提醒教师关注学生活动,始终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传统式教案并不注重时间的分配,往往导致教师忽略对时间的管理与控制,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创新式教案细化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在合理分配的时间内开展活动,让教学过程有序而可控;第三,通过对所需资源的罗列,可让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准备,自信而有效地进行教学;最后,把对学习主体——学生的评价列入教案,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而根据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通过对传统教案的改革与创新,在药物分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秋.药物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郭润勤.中职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0).

[3]钟凌.新课改下中职药物分析综合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4).

[4]方定志,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逄满贞.教师编写教案改革初探[J].中小学电教,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