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性实践,而创造性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青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实际掌握大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为题,从当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面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020名在读大学生、35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60份,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1019份。
1.教师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是创新教育的理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创新教育的落实程度三方面。
(1)落实可能性。65.4%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可以部分落实,21.8%的教师认为很少能落实。
(2)重视程度。49.3%的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9%的教师非常重视,31.2%的教师一般重视。
(3)理论了解度。70%的教师对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理论有一些了解,23.8%的教师了解不多。
(4)学生创造力满意度。41.9%的教师基本满意,28.9%的教师比较满意,27.5%的教师不满意。
(5)原理方法了解程度。53.8%的教师有些了解,38.8%的教师知之有限,4.2%的教师非常清楚,3.1%的教师一无所知。
(6)创新能力构成要素。56.9%的教师认为是创造思维,29.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能力。
(7)创造思维构成要素。62.9%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结合,24.6%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
(8)知识作用。81.3%的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创造能力与精神对比。51%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同等重要,30%的教师认为创造精神更重要,17.8%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更重要。
(10)措施有效性。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太明显,38.8%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效。
(11)障碍。37.1%的教师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考评方式落后,28.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死板,20.7%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内容陈旧,12.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观念有偏差。
(12)创新能力培养目标。58.4%的教师有时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27.5%的教师较少涉及,11%的教师明确列出。
(13)学生提问。61.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30%的教师有时鼓励,6%的教师有时允许,2%的教师没有时间。
(14)不同见解。47.6%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42.5%的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15)成绩评定。给学生评定成绩时,52.7%的教师考虑他们的创新能力,22.9%的教师经常考虑,22.7%的教师很少考虑。
(16)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48.4%的教师比较重视,31.4%的教师非常重视,16.7%的教师有时要求。
(17)科研成果的介绍。55.2%的教师有时介绍,18.4%的教师经常介绍,而22.7%的教师很少介绍。
(18)指导课外创新。32.3%的教师偶尔指导,26.3%的教师指导过但未获奖,21%的教师指导并获过奖,20.4%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19)课外联系。49.6%的教师在课外同学生们有专业上的联系,40.8%的教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20)教材作用。44.8%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42.2%的教师认为作用不明显。
下面是教师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
(1)教师专业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文法专业20人,经管专业32人,人文专业35人,理工专业224人)。
文法—理工,在知识对创造力的形成重要性、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方面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重视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选取文法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于理工专业少得多,调查的结果不排除片面性。
人文—理工,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为重视。
人文—经管,没有呈现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上。通过数据发现,相对于文学专业,理学专业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龄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10年以内187人,10到20年85人,20年以上81人)。
10年以下—10~20年,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差异显著。从数据看,教龄10~20年的教师比起10年以内的教师,更多地指导过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指导的频率都不太高。
10年以下~20年以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课外与学生专业上的联系方面差异显著,而且是极为显著。教龄长的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出较为丰富的经验。
10~20年—20年以上,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评定学生成绩时是否考虑他们的创新水平,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与学生课外专业上的联系密切度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教龄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中。教龄长的教师更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性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造思维的构成要素,创造能力同创造精神孰重孰轻,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自己科研成果的频率,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性别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上。男教师在创新教育具体实施上更有经验。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差异,如专业教龄、性别等,会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调查发现教师的教龄及性别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有比较大的影响。
2.学生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意义理解,平时对创新活动的关心程度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等。
(1)创新培养意义的理解。63.3%的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有点了解,19.3%的学生理解较深,17.4%的学生不大了解。
(2)创新能力的重要性。69.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2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仅有1.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
(3)科技创新活动。51.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44.1%的学生有时参加。
(4)竞赛活动。66%的学生有时参加各种竞赛活动,27.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5)科技创新兴趣。52.5%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一般,39.6%的学生很感兴趣,仅有7.9%的学生不太感兴趣。
(6)创新灵感及行动。61.5%的学生有过创新灵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32.4%的学生从来没有,6.2%的学生经常有灵感并行动。
(7)个人创新能力。6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32.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7.2%的学生认为很好。
(8)创新素质的了解。56.7%的学生对创新素质了解一点,36.8%的学生不大了解,6.6%有较深的了解。
(9)学术讲座。71.8%的学生有时参加,15%的学生经常参加,13.2%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
(10)开设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科的重要性。79.4%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17.5%的学生无所谓,3.1%的学生认为不必要。
(11)不同意见的提出。当有不同意见时,66%的学生认为心里明白就行并不提出,24%的学生会立即提出,1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提出。
(12)捷径完成任务。51.5%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时喜欢找捷径,44.5%的学生经常喜欢找捷径,4%的学生没有过。
(13)冒险尝试。在完成任务没有把握时,67.6%的学生有时敢于尝试一下;29%的学生经常尝试;3.3%的学生从不冒险。
(14)课外制作。63.5%的学生喜欢有时搞课外制作,如课件、网页、艺术品等;22.4%的学生从来没有;14.1%的学生喜欢经常搞。
(15)坚持己见。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同别人不一致时,48%的学生敢于坚持己见,42.8%的学生在心中保留自己的意见,9.1%的学生同多数人一致。
(16)师生关系对创新的影响。66.5%的学生感觉自己同教师的关系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29.8%的学生感觉无所谓,3.7%的学生感觉有消极影响。
(17)与教师不同观点。56.5%学生的认为教师鼓励其提出或保留与教师不同的观点,39.9%的不反对,3.6%的限制。
(18)教学方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6.8%的学生不清楚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18%的学生认为有利,35.2%的学生认为不利。
(19)跨系、学科选课。69.3%的学校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22.8%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允许,7.8%的学校不允许。
(20)创新课程。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门的创新课程,47.6%的学生不清楚,29.4%的学生希望开设,22.9%的学生其所在学校有开设。
(21)教师创新成果。45.9%的学生的教师有时向其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38.9%的学生的教师没有介绍过,15.2%的学生的教师经常介绍。
(22)创新训练。48.8%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时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43.3%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7.8%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对其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
(23)信息环境。59%的学生表示学校为其提供的信息环境一般,23.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够了一个很好的信息环境,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4)学术氛围。53.3%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的学术氛围一般,34.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5)考核方式。52.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科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5.4%的学生不清楚,12.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学生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造成的差异。
(1)性别差异(男生452人,女生567人)。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男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敢于尝试,也更善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女生在学习中则更重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学校提供的创新氛围更为满意。
(2)年级差异(大一274人,大二307人,大三286人,大四75人)。
大一—大四,参加各种竞赛,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积极。
大一—大二,提不同于教师意见的敢为性,跨系学科选修课程,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对学校的学术氛围更为满意,其教师更经常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大二学生更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意见。
大一—大三,创新能力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开设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的重要性,教师鼓励提出不同意见的程度,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有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三的教师更多地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
大二—大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是否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更为关心。
大二—大四,坚持己见的程度,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比大四学生感觉更好。
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级低的学生比起年级高的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考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多教师评定成绩会考虑学生的创新水平,但并未普及,因此要完善考评方式,增进创新水平的测试。
(3)师生交流开放程度欠缺。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观点,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把生活中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2)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欠缺。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课堂。在与教师的意见相左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想法,这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相长。
(3)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度不够。实践出真知,学生多参加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对策
(1)在各高校开设创新课。加强学科建设,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考试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列入教学大纲。
(2)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一个导师管3~5个学生,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3)鼓励学生发明创造。设立专门的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的奖学金,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申请专利,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3-02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将是高技术、高智慧、高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开拓领先的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意识活动来促成社会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创新正是这样一种意识活动,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总之,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创新意识上,培养不安于现状的奋发向上的意识,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随着独生子女在中国的比例直线上升,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象越加严重。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由于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渴望。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智力型的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思维模式和思想的创新。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选择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在学术上和现实中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学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努力从条件上保障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基础,首先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在当今社会已被认为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没有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充满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建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树立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权威,学会对传统习俗与陋规的限制与约束进行反抗,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我们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通过积极的理性去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1.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包括有形的发明创造和无形的思想理论或技术工艺)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应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多种综合能力的反映。
1.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追求新知、以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物质是意识赖以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意识才可能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和精神
1.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发现新问题或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并产生出新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或某种新产品。
2.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2.1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校园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对此都有着基本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和表面的,有人甚至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仅仅只是一项学生活动而已。
2.2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少
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尤其在大学一年级,同学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各种社团和协会蓬勃发展,组织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宽,真正以科技为主题的社团却很少。因此,虽然社团和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也不高。
2.3管理队伍和指导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
3.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可以增进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这样就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3.2开展科技竞赛、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二者也是国家重大教改项目“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和项目。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激励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和级别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职业素质;培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其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导致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的结构性已严重失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职业发展体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成为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各个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将对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做详细的分析,旨在推动思政课在高校的落实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职业特点的了解与适应岗位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基础性的市场意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新意识、专业素质和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等,也包括多种职业核心能力的素质。以思政课教学为切入点,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贯穿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会耽误就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而且即便是就业了,在工作中也不会取得突出的成绩。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在求职、择业中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1)缺少脚踏实地、良好的务实精神,对所做工作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做起,期望值过高。(2)缺乏敬业精神和热情的工作作风,不能吃苦耐劳,拈轻怕重。(3)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较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政课在大学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直接的作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直接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并不断帮助其改造世界观。思政课的开设不仅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他们求职成功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思政课是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义务,在素质教育结构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对其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的意义。
(二)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各行各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职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基本素质。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所面对的永恒话题,任何领域的创新要具备科学价值,应有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创新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
四、利用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一)全面制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挂在口头,应通过切合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制定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本科目专业知识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当结合每一单元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的挖掘隐蔽的职业元素,全方位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教学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实践力度
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加强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成果,使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得以检验和升华。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能体验和磨练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动性得到较高程度的提高和锻炼,为学生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相一致,高校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范教育,创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模式,做到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邹刚.从大学生信仰缺失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14(01).
[2] 陈子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层次教学模式 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
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我们要培养21世纪合格科技人才,当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新世纪的观念、思维方法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我校实践了大学物理实验层次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让我们大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层次教学模式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1.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必选课,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学物理实验实际上只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其实验内容只是教材已有的基本物理规律、定律的简单重复。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相当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一般一项实验课时是3个学时,在这样一个很短时间内要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使用并完成实验是不太可能的,没有办法只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方法等尽量交待得一清二楚,但在我们教学中没有适当地介绍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联想到它的应用方向,以及发展过程。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和很好的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很多学生操作是盲目性的,走了过场,这实际上是一种呆板的模仿型教学。
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层次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1]
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海洋学院学生的特点,彻底打破过去按力、热、电、光等学科设置实验项目的界限,依据教学目标、实验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实验知识、技能的要求,这些年我校为适应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构建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层次教学模式的创新,即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3.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层次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实验实验开设6个实验项目,安排18学时,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的学习训练与误差分析等;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实验通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习基本物理量的观测方法和测量技术,及其正确的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准确描述和规范实验报告,提高后续课程的起点。
第二层次的提高综合性实验开设7个实验项目,安排21 学时,则是以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为主,涉及到多方面的应用技术,体现实验方法、技术的综合应用;这部分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的主体,内容涵盖了力、热、光、电。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甚至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
第三层次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设30个左右实验项目,涉及到力、热、电、光等物理技术的一些应用和小型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特长,由学生自行确立一个实验课题即一个实验项目,自己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以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或完整的科学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技能、实验效果评定成绩。由教师评选出本学期的所有班级优秀设计性论文,以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层次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
实践证明,由此培养的我们大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实验综合动手能力, 近年来我校的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写成的科技性论文已在各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并申请省级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对大学生在学习的第一门实验科学的大学物理实验阶段受到的科学作风,基础实验技能,实践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诸方面的优良素质也起到了明显的基础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不断探索适合创新教育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共同的主题。大学物理实验层次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优化;更重要的是使得我们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张扬,激发了我们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我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主编 竺江峰,副主编 鲁晓东 夏雪琴,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9月.
作者简介:
篇6
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校庆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包括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创新技能三部分,其核心是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创新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一般具有三种职能:科技知识的生产者、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高新技术的创新者。也就是通过生产出创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出高层次工程实践创新人才为社会服务,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括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面向各类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有一定的要求。面临这种就业的大环境,大部分学生已经对培养个人工程实践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知,已经认识到“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施还是欠缺执行力。如今,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类大赛非常多,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放弃。因此,学生是具有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只是在实践创新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和毅力。总而言之,部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实践创新的毅力;有实践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实践创新热情但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实践创新技能。
教师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意识的唤醒者,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是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技能的指导者,在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勇于创新、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仍有少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少激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思维,不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
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领军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而先进的科研实验设备和开放的科研实验环境,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树立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理念
学校要加强树立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理念:在工程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的内涵,指导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
积极与国外先进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交流,派遣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经验。加强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与实验室研究;制定激励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本领。
2.进一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学校同样要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参观与企业的工程师座谈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将自身的工程实践创新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将前沿的工程技术与科研成果与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多采用交互启发式、研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或选修课程,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将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转变为论文、创新实验、答辩、科研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取累加式计分标准,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搭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大学要在依托自身学科特色与科研实验室的基础上,搭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1)建立课外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融合。课外实践创新实验中心提供实践创新课题,成立实践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题前期调研、开题、实验、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设想,经过多次的实践,通过实践创新实验中心逐步将自己的设想孵化成果;
(2)依托理工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真正接触工程实际和生产线。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见习式的实习方式让学生从感官上去体验工程实践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岗式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创新精神,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并结合理论与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创新活动氛围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环境的支持,积极热烈的工程实践创新氛围可以激发人工程实践创新思维,产生丰富的创新灵感。大学是我自身优势是科研资源丰富,实验设备齐全,应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营造活跃的校园工程实践创新氛围,搭建工程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实践创新机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类科技文化活动、邀请学校优秀科研团队和学生开展座谈会、知名学者教授举办学术报告会等,使师生间在学术上平等讨论,自由切磋、促进实践创新思想火花迸发,点燃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大赛,通过竞赛使学生开阔创新视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意识。为培养工程实践创新性人才成长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
三、结束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格局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工程实践创新氛围,培养出基础夯实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族高校 创新能力 大学生
近年来,民族高校坚决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迫切需要,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对于国家而言,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对于民族高校来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它的核心竞争力。民族高校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民族高校面临更多的竞争和压力,所以民族高校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着手,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
一、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民族高校的培养人才质量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族高校的师资力量还有待继续加强,还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各民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着挑战。
加上高校教学设置相对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学习,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的提升,这样就会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激活,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为满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储备民族人才,提高民族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民族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就民族高校而言,其生源构成、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等都有待于向全国一流高校看齐。这就造成民族高校在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时任务艰巨。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因素,民族高校由于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双重特点,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比较安于现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于投入更大精力去提升。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困境分析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讲解,忽视实践训练,再加上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着不合时宜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设置,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经常存在。而且民族高校的保障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存在着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模糊,有些人甚至是选择困难,而且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而课堂学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课,这就使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抑制。大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很难提高其创新能力的[1]。
四、关于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都需改革,因为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制约。为了落实国家对教育的改革要求,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知识。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有所调整,因为新的知识和思想都在不断地出现,应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接触的知识是与时代接轨的。这样学生的观念才不会停滞不前,并且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的能力[2]。
在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时,还是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主,因为只有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只有对现在比较简单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才能进一步探究并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现代化教学,把最前沿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过程,而新知识是为了应用到实际中才学习的,所以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完全理解并灵活应用的地步。实践课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民族高校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创新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意识。
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民族高校可以创造更多的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实践训练的机会,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在科研实践中,学生也能在科研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多学生会觉得学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觉得即使学了也不一定有用,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改变学生对专业知识所持的态度,同时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的一种训练[3]。
3.优化教师队伍,完善评价制度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的创新意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改变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思想,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民族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着其本身的竞争力,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没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科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完善评价制度等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顺金,周怡,李新,侯婷平,刘宏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其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6):7-9.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编号:K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8-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各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任务。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教育教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除了运用已有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因此,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现阶段,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扩招给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2-3]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的能力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另外,社会实践还能增强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研究生只有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目标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道路,解决新矛盾,并产生新的思想成果或者物质成果,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过程和行为。[4-6]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需靠创新来支撑,需靠创新型人才来引领。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培养现状
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全国工科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它把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是实现创新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竞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教务处主办、冶金学院承办下,河北联合大学首次参加了第三届节能减排竞赛,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炉煤气显热回收与变工况发电工艺设计”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第四届节能减排竞赛中,河北联合大学社会实践作品“唐山市工业锅炉利用现状调研及节能减排对策分析”再次荣获全国三等奖。通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学会了从多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河北联合大学在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设有硕士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同时开展安全阀校验、锅炉水质检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金属材料理化试验等技术服务。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该所实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去现场进行检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探讨,拓展了研究生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现场的实践和锻炼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2.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衡。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生多师少的“放羊”局面,研究生和导师比例失调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师数量较少,形成了一个导师多个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些热门专业中,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实际用来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生精心培养的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都倾向于就业形势良好的理工科专业,而忽略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和心理卫生的学习,致使综合素质偏低。[7]近几年,部分用人单位指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创新、独立完成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此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学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研究生参与度不够;研究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自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学习环境。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用品缺乏等问题,[8-11]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不有所取舍,降低实验标准。在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固然重要,若没有实验平台作为依托,创新活动就如纸上谈兵。在教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某些院校的非热门专业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授予,没有相关的实验室,缺乏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法及对策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还必须有社会、学校和导师的积极协助和配合。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方法和对策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对于导师数量不足的专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充实专业导师队伍,确保导师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正副“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副导师可聘用企业专家等,拓宽导师的选择范围。
2.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兴趣等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没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教学上,学校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制订创新奖励制度,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学校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4.组织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必须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才能很好地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为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导师还应监督研究生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并激励学生在重要期刊上,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
5.严格规范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和撰写是否顺利,选题也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生课题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研究生要明确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和创新统一起来。
6.发挥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逐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时刻关注现阶段的学术动态。另外,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使自己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2]薛惠锋.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J].中国研究生,2010,(8):53-55.
[3]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2):201-203.
[5]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颜海涛,马跃进,赵建国,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7(3):14-17.
[7]孙兴民.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58.
[8]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156.
[9]邓建国,阎鸿森,张鹏辉,等.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20):23-2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 关于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在高等教学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国家机械战略体系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知识经济体系要与高等教育相匹配,实际高教体系中,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通过创新性的提高使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产生转变。总理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的迫在要求,更是国家科学文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所以需要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1]。
受我国社会当前大环境或者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及意识是比较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我国一直延续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其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让学生在重复的教育模式来获取唯一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有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这无疑对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二、三年级主修与机械相关的专业知识时,包括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多数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仅限于考试,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并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较少[2]。
1.2 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的针对性较强,专业划分细,因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更加精通,与此同时,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据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去图书馆知识看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书,却很少翻阅非本专业的书籍。创新是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结合生活实际,更需要有全局意识,将各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将想法变成现实。大学生知识面涉猎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缓慢发展。
1.3 创新精神缺乏
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都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对领域的了解性和对社会中群体的了解,导致大家在创新过程中,失去方向,从而导致对创新失去信心。另外大学生缺乏对创新性的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实际过程中,很难一直履行下去。
2 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善于观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在创新的环节中,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中发现创新点,为创新打下基础。同时要善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开辟新的领域。采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与具体化等的思维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善于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2.2 涉猎群书,扩宽视野,扩大知识覆盖面
大学期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涉猎群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培养自己的多学科的融合程度,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全局观,形成多学科多视觉的创新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3 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类竞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项目竞赛。比如,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这些全国性的竞赛都十分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了解一项任务的完成步骤以及创新点在整个方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更需要积极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3]。
3 总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等院校在作为我国重要的育人基地,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我们相信, 通过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不久的将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增刊):25-27.
[2]刘艳.构建优良的学生自主创新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5):7-8.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
0 引言
大学生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掌握者、运用者和创造者,是国家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构建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新时期高校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现状
1.1 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
1.2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3 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1.4 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呢?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步的提高和增强的。所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加快速有效。除了国家和政府要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题,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期中来,并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构建共谱胜利之曲。
1)利用各种方法,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等,因为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
2)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4)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予以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5)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
6)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
7)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3 结论
大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级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3):121-124.
- 上一篇:科技创新对个人的意义
- 下一篇: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