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专题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专题讲座

篇1

1 转变观念,主动对接社会药房

近年来社会药房发展迅猛,以上饶为例,市区范围内基本上平均间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家药店。社会药房吸纳了大量就业,也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见习、实习及就业的平台。药学系根据这一现状,主动转变办学观念和发展策略,不再等政策、等帮扶,不再闭门造车空想发展,要主动与上饶的社会药房接洽联系合作,并综合分析论证,选择地方知名的社会药房,因此我们选择它作为合作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模板企业,探索合作模式,为药学专业与其他社会药房合作提供参考。

2 取长补短,积极寻找行业合作项目

2.1 合作成立“爱心班”合作办学

以药学专业非行政班的形式组成“爱心班”,以我校2014级大专药学专业、2014级大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2012级高职药剂专业学生自愿为原则成立。药房定期不定期开展讲座、见习及拓展等活动,在授课期间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以成绩为主要考核点,结合综合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爱心药房提供一定数量金额的奖学金,以及为其优先安排实习岗位等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进取,为社会培养药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为教师再学习提供平台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参与下,社会药房不断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药学专业人才,其中尤以高职高专层次药学毕业生为主。这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认识到变化随之做出决策,即与社会药房合作,开展师资培训,由爱心药房提供岗位平台,药学系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爱心药房进修学习,加强师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教师把从社会药房进修学习到的内容应用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2]。

2.3 药学系拟成立药学专业委员会

社会药房在销售及GSP实践等方面有优势,可以提供药学专业委员会有关专业的委员。拟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社会药房等企业专家协助学校完成《药品经营与管理》等教学计划。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解决理论与实际关联不够,学科性课程多,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习内容繁多且没有重心并与执业能力要求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并拟开展相关教改课题及社会药房发展建设方面的课题科研合作。

3 建立合作定期研讨协商机制

在药学系网络信息平台开放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窗口,并建立微信群、QQ群搜集社,方便收集相关信息。药学系定期对社会药房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查,每月由专业带头人汇总、整理、分析后反馈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药房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本专业教师每年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分析本专业相关的新岗位和新要求,协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并遴选课程内容。

4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法

4.1 针对处方调剂培训方法

在学生实习前,开设校内仿真药房实验,可举行处方调剂比赛及进行考核,以帮助学生巩固实训内容。社会药房,主要供学生进行岗位见习使用,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岗位环境,学习处方知识,学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记忆深刻的首要条件,一个处方,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毕业实习,以及未来药房处方调剂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针对药品摆放培训方法

在校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仿真教学,让学生学习药品的摆放次序,依据等,实习前,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社会药房的专业人员为学生巩固药品摆放依据,讲座后到再返回到校内的仿真药房进行训练[3]。

4.3 针对沟通技巧培训方法

可邀请在社会药房工作的药学专业人员开专题讲座,给学生讲授与顾客沟通时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同时可以举行真实的情境模拟训练,例如没有课程安排的时候,可以派学生到各大药房进行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针对药学职业道德,实习前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讲座后同学们讨论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4]。

篇2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成立随读中心”等,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之路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融合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残障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我国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明确规定:应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见,融合教育是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广州市启聪学校从校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关注随读指导,发挥枢纽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道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

一、实行“健聋合一” ,学龄前全面融合

学龄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早为聋儿提供融合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2] 早期融合,对于聋儿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体系的开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广州市启聪学校附设幼儿园,是国内第一所“健聋合一”幼儿园,办学成绩显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纳和认可,可以说既是全国首创,也是最佳范例。

学校地处广州核心地段,拥有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康复设施,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设置,能保证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得到适合的发展需要。经过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由当初的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聋生,发展到现在在园儿童300名,其中正常儿童达到240名的规模,实现了学龄前阶段的全面融合,也推动着广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不仅将“健聋合一”这一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中,还向社会广为传播,促进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长抛弃隔阂、偏见与怀疑,增进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在融合过程中,正常孩子与听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获得了共同进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特殊伙伴,他们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进而增强了爱心和责任感;而聋人孩子则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语与沟通能力,增强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体现“融合同美”,学龄段主动融合

学龄阶段,学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办学道路,为进一步延伸和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做积极的准备。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阳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学校德育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精神。为此,学校努力营造融合的教育生态,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鼓励师生走出校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之美,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也打开大门拥抱社会,与主流群体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使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并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普研特,推动教学研究。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学普研特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学普研特,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普校先进教育理念和聋校优秀传统经验相结合,探究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此,学校请进省、市、区各级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课题指导、课例研讨等活动。同时,也通过跟岗学习、交换教师、翻转课堂、技能比赛等途径,鼓励老师们走进普校,一方面更新观念,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风采,培育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的全面融合教育打下基础。

以美启聪,提高综合素质。所谓以美启聪,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态中,以文化之美、社会之美、智慧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生活之美等来感染熏陶学生、启发感动学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聪性慧,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基。在“以美启聪”办学理念的熏陶与影响下,校园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面貌日益积极自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孩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启聪学校的孩子们也与正常孩子同台献艺,同台竞技,既美且聪,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风貌。

三、成立随读中心,实现区域辐射

“随班就读”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除了在特殊学校的聋生,还有部分听障孩子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关注这部分孩子的生态与发展,同样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阶段,成立随读中心,发挥枢纽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动出击、需求突破,实现融合的最优方式,也是学校实现区域辐射,资源输出,服务更多聋生的需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 广州市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启聪学校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运作,承担广州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评估、巡回指导、辅导、培训等任务。

成立专家组,搭建专业化支持平台。中心聘请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残联、医院听力专科、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行业骨干等,成立专家组,整合各方面资源组成联动平台,在随读学生的评估督导、康复训练、教育安置、学业建议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和科学建议。

完善工作网络,实现点面结合。中心根据随读学生的分布选取试点学校,形成工作网络,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辅导档案,选派骨干教师承担试点指导任务。现阶段重点安排了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广州市第86中学等作为听障学生的巡回指导实验校,定期提供指导,实现合作。

开展随读指导,帮助学生成长。中心通过个别辅导、团队互动、亲子沟通、同伴交往辅导、融合教育主题活动等辅导干预形式,帮助随读学生成长。例如:与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随读生所在班级,联合开展了“科技体验”“品味经典”等团队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互帮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长的价值观念;对随读家长先后开展了“听觉障碍学生的言语评估”“听障学生家长亲子全沟通培训”等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从关注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到注重“潜能开发”,从强调“早期干预”到期待“全面融合”,实现了从尝试突破到追赶提升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毛赛群,兰继军.残疾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辨析[J]. 残疾人研究, 2013(4):62-66.

[2]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3]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8):8-13.

篇3

关键词:高等机构设计 课程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98-01

高等机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机构结构、机构运动分析和机构综合的课程。在传统工程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难以满足机构设计发展的需求,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兴趣。因此必须针对机构设计的特点,优化其教学内容,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够帮助教师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能力。

1 高等机构设计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高等机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高等机构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特别强调计算机编程、机械优化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原理及机械动力学等的综合运用。

(2)在研究内容方面,从平面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扩展到了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从简单的高副机构扩展到了瞬心线高副机构和共轭曲线高副机构。

(3)研究方法也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工具,以高等数学中的坐标转换与矩阵运算为主的解析法。

(4)专业面较宽,通用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适合各类产业机械所需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高等机构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多,涵盖的内容广泛,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构的型式综合;运动规律设计;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机器人机构;组合机构与机构的变异。

2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

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通常为40学时)内完成如此多的内容,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 构建高等机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由多教研室、系部建立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群,主要课程包括:(1)数学课程,如《高等数学》、《微分几何学》;(2)先进设计方法的课程,如《机械优化设计》;(3)基础课程,如《机械原理》,《齿轮啮合原理》;(4)计算机语言课程,如C语言,C++语言及Matlab等课程。

2.2 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的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首先注重机构设计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拥有较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以课本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重点讲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然后以此为基础涉及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和综合,这样由易到难的次序可以减少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枯燥感,逐步建立对该课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突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

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的内容较宽,涉及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高等数学、微分几何学、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原理、计算机科学等。在掌握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突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每一中设计理论和方法均应有实际的应用实例佐证。如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的类型讲解时,针对每一类综合给出若干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寓教于实际生产应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清晰,不断提高兴趣。

2.4 保持教学内容的最新

高等机构设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机构设计的最新趋势,始终保持机构设计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授课教师紧密关注高等机构设计方法的近况,并把它们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构设计的最新知识[2]。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授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记忆[3];同时,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上,教师应详尽地在黑板上推导出整个过程,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讲授平面连杆机构的概述时,适当增加车间装配线(位置综合)的视频,电动打字机(函数综合)、电影胶片放映机(轨迹综合)等的视频。

3.2 授课模式与启发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授课”与“启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4]。除了传统教学方法外,对应用、设计方法等则采取“启发”的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努力思考。同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争论,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背景、联系及因果关系分别介绍,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车间参观并努力发现机器设备上的相关机构部件,提高高等机构设计在机械装备的感性认识。我们依托河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及机床实验室等,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验室拥有各类数控式和机械式的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加工中心,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数控成形磨齿机、齿轮测量机等设备,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实际机械机构完全对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专题讲座,扩宽相关知识面

高等机构设计课程的重点理论与设计方法不能在有限学时内深入讲解,可以在课余时间举行专题讲座,如组合机构设计及其新进展、凸轮机构的分度功能设计、机械优化设计在机构设计中的作用等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高等机构设计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设计实例结合起来,能够对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并编程计算得到设计结果。因此,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该课程讲授的最终目标。高等机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应优化完善教学内容,融合传统的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增强实际应用环节的教学比重,引导并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则绍,卢子馨.机构设计(修订版)[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2] 任小中,曹铁珍,韩建海.论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J].成功(教育版),2009(1):15-16.

篇4

一、教研――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上海市教委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契机,开展“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意义”的专题研究,陆续编制大中小班系列教参《幼儿园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设计参考》。这个教研专题,契合了《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精神,对大力推动教师观察幼儿、解析幼儿,乃至把握教育契机、提供适应幼儿个体差异的教学,让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质量内涵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之所以选择这个教研专题,可能和上海幼教人一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分不开。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及民主态度,在师生互动中随处可见。听课时,常常能听到老师说:“你们同意吗?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尊重儿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庐阳区开展了幼儿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通过这次在上海聆听讲座和参观学习,我们对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理念和做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园以后,各位工作室成员将向全体教师详细传达和指导,深化幼儿园对游戏的研究,提升幼儿园的游戏水平,并结合庐阳区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区角游戏观摩评比活动,带动联盟内各园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园容――美观精致各具特色

印象中,上海幼儿园总是很美的、很整洁的、很温馨的,像家一样。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走进六所幼儿园,每家都不一样,有几点令我十分赞叹和羡慕。第一,园舍的装修都能做到整体设计,具有统一风格,且工程质量非常好。如:闸北区安庆幼儿园藏蓝色墙裙、白色墙壁和窗帘,非常清爽、雅致。荷花池幼儿园的3间幼儿盥洗室,分别为蓝、绿、粉色调,细节设计堪称艺术品;第二,很多园有专门的全园共享的幼儿活动室,如美术、科学、健康、音乐等。橱柜多且造型可爱,操作材料十分丰富,玩具品种非常多;第三,环境布置有艺术品位和童趣,内容与形式都精心设计,合理利用三维空间,简约精美,绝不杂乱无章。如:有两所园的楼梯墙壁上,有老师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羊群风景图。本溪路幼儿园走廊上,张贴着几十幅教师制作的儿童画,富有美感、想象力和生活气息;第四,能挖掘幼儿园历史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如:本溪路幼儿园一进门的大石头上刻着“师爱如溪”四个字,巧妙地暗合着园名。

三、课程――多元并重相互融合

从各园班级门口“家园之窗”张贴的“周活动安排表”来看,有“运动、生活、游戏、学习、专用活动室、家园共育”等栏目,由此可见,上海幼儿园不仅重视幼儿学习与游戏,同时重视幼儿运动与生活,四个方面分别注明“观察与指导”要点,详细列出每日具体的活动名称,并从时间上科学安排,落到实处。“学习”包含主题下的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发展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活动。“家园之窗”还张贴了“主题活动计划”,详细说明了主题产生的原因、主题目标与主题安排。“主题安排”涉及到运动、生活、学习、游戏、家园共育和环境创设。

各园在细致落实基础课程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努力探索特色课程,如:一走进瑞金一路幼儿园就感受到强烈的体育特色。墙面有系列体育活动照片与简介。体育设施设备非常丰富,在有限的空间里,各种大中小型体育设施得到妥帖地安放,并便于幼儿取用。院墙上安装各种攀爬的梯子(绳梯、木梯、轮胎等),屋檐下、楼梯下有许多摆放体育器械的橱柜,甚至走廊墙裙上也悬挂着各种小型体育器械。

篇5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篇6

高职院校生源逐步减少,民营资本参与高职教育与日俱增,高职院之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之路。在校园传授人文知识、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在这样环境下逐步建立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形成本校学生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质,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口”带动“入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只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体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院校中“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须根本转变。高职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养,忽视育人功能,教学过程难以将人文教育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学生技能和素质失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缺失,在企业中往往表现缺乏责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做事”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做人”的培育,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理念自觉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高职生们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栋梁之才。

2.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基础地位作用,就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以“两课”必修课为主线,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专题讲座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此外,需要增强专业课程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体现“职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从职业本身出发,讲授职业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职业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人文素质,明确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承载着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双重任务,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着手于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狠抓“三风”建设,建立言传身教的校风,树立为人师表的教风,形成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最后,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知识辩论赛、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升华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建立“诚信自助书吧”,探索人文素养建设新途径

以上所述总体阐述了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策略和基本思路,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诚信自助书吧”,设立电子书借阅机,为高职人文素养建设探索新途径。

1.建立“诚信自助书吧”,延伸人文素养教育空间。培养高职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职生阅读基础弱,学习时间短,重实践轻理论,难以潜心阅读,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高职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日常时间随时随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借书,因此创建一个以读者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商讨,决定充分利用学院各个教学设施的空闲空间,建立“诚信自助书吧”。书吧分布在教学综合楼的一楼大厅以及各层楼梯出口处,书籍部分由广大师生捐献,部分为图书馆馆藏图书。图书在内容选择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列出一个主题,不定期实时更新书吧书籍,每个书籍封面均写上推荐阅读的理由,所有学生在任意时间段都可以直接在书吧的凳子上阅读喜欢的书籍。书吧采用师生参与义务管理模式,借阅者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助借阅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自助书吧。大部分展出的书籍借阅者基本做到有借有还,吸引大批路过学生停留脚步到书吧书架前物色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书吧管理,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解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书吧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2.设立电子书借阅机,创新人文素养教育阅读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当前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所青睐,“手机控”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所展现的主流阅读方式,如何在手机屏幕阵地上占据一席人文素养教育之地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学院图书馆引入了电子书点读机,读者在点读机上利用免费WiFi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安装客户端,直接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即可全本下载图书到手机中阅读,实现书籍终端扫描直接入机观看,一场关于移动阅读的革命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电子书借阅机与互联网实时动态链接,及时获取网上最新正版电子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将积极向上深受读者喜欢的书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传递了强大的人文知识正能量。同时手机阅读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限制,极大推动更多的学生下载更多图书到手机上,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实施以来,经过借阅机的学生大都会不由自主浏览借阅机最新的书目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下载到手机中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篇7

【关键词】初级中学 思想品德 教育教学 实践思考

一、前言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积极贯彻“让老师工作着快乐着辛苦着幸福着;让学生成长着进步着学习着感悟着”的教育思想,秉承“以人为本、厚德启智、强能育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办“精品+特色”的学校、育“合格+特长”的学生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在思想上给予教育与引导,在心灵上给予熏陶与感化,把学生思想行为引向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一是注重打造优质德育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阵地。在教育内容上,商丘市一中要求教师在深入开展德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初中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活动,灵活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商丘市一中一方面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学及教育教学理念、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入校舍、道路和其他景观之中,美化、绿化和净化校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公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激励和升华。三是注重创设德育活动载体。创设德育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策略。商丘市一中鼓励和动员全校师生以年级、班、队为单位,积极开展诸如文明诗歌朗诵、文明动漫大赛、文明礼仪对对碰等活动,促进了德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加强家校密切联系

家庭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渗透、配合和补充。一是密切联系,凝聚教育合力。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班级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坚持开展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实施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探讨活动,有效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二是强化指导,促进教育互动。通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开展家访等活动,引导家长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规律,指导家长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及时反馈,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手册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行为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评估,并制订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关心,为学校科学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强化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利用和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一方面,坚持“走进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学生家长到校作报告、谈体会,深化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献爱心活动等载体,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素质、外化为文明礼仪行为,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五、结束语

商丘市一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要策略和根本保证。学校要在着力打造优质德育课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同时,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7(2):19.

篇8

陈义萍

一直以来,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属性与含义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专业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理念、模式等是西方社会的产物,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深受西方研究的影响。面对“教师专业化”这样一个新事物,我国相关研究的起步阶段从研究的概念、范畴、模式到研究方法等几乎都是在翻译、移植基础上的推进。近年来,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2002年1月3日《中国教育报》对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有了明确的界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教师专业结构包括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要素(特殊的认识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多向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适时发展能力)和人格特征(敬业爱生、奉献负责、民主宽厚、敬重合作、正直真诚、自律进取)。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一个教师之所以当得好,一堂课之所以上得好,实际上做的要比说的想的多得多,要付诸以行动,因而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做――实践智慧的积累,而实践智慧不是别人“教”会的,是自己在实践中“悟”会的。因此,教师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而具体的途径。下面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体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时代的要求,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想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就要不断地通过多种学习渠道,获取多元化知识,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1.向书本学习

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广博的系统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的最新动态,丰富教育信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2.向他人学习

一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训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与他人互动,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充实自身的知识;二是聆听专家、名师讲座、各级教学研讨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三是通过参观和教学观摩、异地培训等方式向他人学习,吸取精华,取长补短。

3.向网络学习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要充分利用我县农远资源,打造网上学习策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大博客群,在网上与专家学者交流与研讨,通过交流研讨,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充实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活跃、认识碰撞、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反思促进步,从而使教师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中不断成长。

1.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教师每天都在紧张地进行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很少思考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我们年复一年地例行公事地重复相同的工作程序,却没有思考怎样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经常模仿沿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却没有去思考与探究其成功经验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去思考与探究其成功背后积淀的教育思想,因而我们只能是教书匠而已,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

2.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过程中,力求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时期现代教育理论,学会站在教育教学实践理论层面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现状,丰富教育教学智慧,从而促进自身成长。

3.反思生成个人的实践智慧

教育教学反思关键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理论与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融合,从而形成个人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性建构,让经验由理性的批判转变为与理论对接,变那种单纯习惯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倾向,养成反思性的思维倾向,在反思中拓展个人的实践智慧。作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根据学校要求以及自己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加强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承担学校举办的各类师训、干训、学科培训,每次进行讲座前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讲座结束后,听取意见,进行反思,既有讲座的“行动前反思”,又有讲座过程中“行动中反思”,还有讲座后的“行动后反思”。正是在反思中,教研员的专业不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指导课堂教学反思、学生学习问题反思、教学现象反思、专业水思、自我意识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等。

三、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用心看、认真听、仔细想,努力做、细细品,好好记录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自我行动研究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从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真加以回忆,探究、推敲、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这样,教师基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探索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这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困惑,如在教育教学或教研培训实际工作中若发现问题,就提出来,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然后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讨,弄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效果如何?为什么能够解决或为什么不能够解决?要怎样才能解决等等,这样,有问题提出来,并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层层的问题。带着课题研究进行教研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共同行动研究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成为促进者。即通过专家的帮助,引导教师不断进行反思、调整教育实践。专家的引领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保障。近年来,本人承担了省级《终身教育理念下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市级《农村学校研训一体有效性的研究》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等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实践证明了,它不仅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增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载体

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每所学校的研修活动各不相同。在我们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是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的时间,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学习时事,领会中央精神:“请进来”或看光盘,听专家讲座,专题讨论交流或辩论;教研员专题讲座,讲座前谈选题的意义,讲座后进行反思,然后由听众进行评议,最后再由主讲者谈感受与心得,在交流中主讲者与听众们都得到发展。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制度与激励机制,使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研员的自觉行为。

学校还要求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及议教、主持业务会议、参加学科命题、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改进教学工作,实施教学实验项目,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行教学指导,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业务专项调研,撰写教育、教学调研报告或先进教学经验总结,并向学校网站和《教科研之声》报送文章等等。在开展各项任务过程中,教研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因而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学校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篇9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一 为大力宣传儿童听力健康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理念,促进融合教育,推动我市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xx市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二、市级活动内容

(一)听力健康进农村活动。3月1日上午,xx市残联联合卫生计生部门组成“听力健康服务小组”,赴奉化市裘村镇会同当地残联和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主题宣教活动。在乡镇中心街区设置耳科义诊、听力检测、耳防宣传、听力康复、政策咨询及便民服务台,悬挂宣传横幅,分发《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宣传手册等。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奉化市残疾人联合会 奉化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二)听障医教融合分享活动。2月28日上午,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多功能厅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康复中心在训的120余名听障儿童和家长及部分普通小学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活动中听障儿童康复明星和家长将介绍听障康复经验和融合教育成果,听障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才艺表演。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听力免费检查周活动。“爱耳日”期间,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免费听力检查和助听器知识咨询义诊活动。组织有关听力学专家为有听力康复需求的市民进行免费听力测听、助听器调试和耳科保健指导服务。

主办单位:xx市残疾人联合会

承办单位: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三、各地活动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立足实际,围绕活动主题,协调卫计、教育、环保、民政等部门,组织相关机构专业人员,着力面向农村、山区、海岛等重点区域,着力面向儿童及儿童家长、年轻夫妇等重点人群,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及听力康复家长培训,提供耳科保健咨询,开展听力健康宣传及听力筛查服务等形式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力求与便民惠民服务相结合,整合推动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

(二)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协调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平台等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渠道“爱耳日”活动信息,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推动全社会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共同建设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环境。

(三)做好需求调查。要以“爱耳日”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2016年度“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救助及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处理器升级、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等项目的需求调查摸底工作,为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助听”项目的实施摸清底数,打好基础;扎实做好2015年度新发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落实和政策保障工作,建立疑似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跟踪长效机制,加强康复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听力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理念,力争使有康复适应指征的听力障碍者尤其是0-6周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为“十三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各县(市)区残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协调残康办成员单位,围绕第17次“爱耳日”活动主题,以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听力”为目标,制订活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爱耳日”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四、宣传口号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切实保障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积极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听力语言康复三原则

——关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

——提高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意识,确保儿童听力健康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二 2016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根据省残工委下发《关于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开展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通知》(黔残工委办〔2016〕1号)精神,望各区(县、自治县)残联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开展第17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安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二、 时间安排

2016年3月3日,可延长一至两天。

三、宣传重点

大力宣传儿童听力健康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儿童听力障碍预防、发现及治疗科学知识;大力宣传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理念,推进融合教育相关工作;全面营造关爱、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康复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残联会同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制定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并认真做好组织落实,确保此项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二)积极创新宣传形式。

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微信等传播渠道的作用,广泛“爱耳日”活动消息及爱耳护耳知识;要广泛组织发动专业机构、学术团体,面向重点人群,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向听障儿童家长、年轻父母普及听力残疾预防及康复知识;要深入学校、社区,组织好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听力健康宣传工作。

(三)整合推进实际工作。

各地要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将宣传教育活动与儿童听力健康咨询、听力检测等便民服务有效结合,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和听障人群提供康复服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及个人参与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救助;加大儿童听力保健工作力度,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听障儿童接受普幼(小)教育、儿童环境噪声治理等相关工作,为儿童听力健康和康复训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各区(县、自治县)残联要认真做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情况,请务必于2016年3月6日前将活动总结及相关图片、视频、简报等资料书面上报市残联。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三 201x年3月3日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 耳朵是人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鸟语花香,山呼海啸,都必须经过耳朵才能感受到,没有听力,语言交流就无从谈起。儿童正处于语言的形成期,因此,保护听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宣传口号:

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活动总目标:

1、知道耳朵的作用和保护耳朵的方法,会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

2、懂得耳朵对人的重要性,养成保护耳朵的良好习惯。

3、热爱自己的耳朵,培养助残爱心。

高幼组:

活动一:我的耳朵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耳朵的作用和主要构成部分的名称。

2、重点认识鼓膜,知道如何保护它。

3、懂得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幼儿正确、文明的听、说习惯。

活动准备:

耳朵模型一组(外耳廓、外耳道、鼓膜、半规管),气球,白色透明塑料瓶和各色彩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录音听优美的音乐和幼儿吵闹时的录音:“感觉怎么样?是谁把这种感觉告诉你的?”→引出耳朵。

2、“耳朵是干什么用的呢?”(听声音的)出示耳朵的外轮廓。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好,我就是耳朵,严格的说应该是耳朵的外轮廓,是耳朵中唯一露在外面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自己的耳朵,感觉它是什么样的?请告诉我。”

2、帮助幼儿认识外耳廓是由软骨支撑着的,不软也不硬。

3、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体验外轮廓聚拢着声音的作用。请幼儿分别用手挡在耳朵的前后,感觉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挡在前面的听不清,挡在后面的听得清)。

4、“声音是怎样传到里面去的呢?”出示外耳道与耳郭对接,“声音就是从这里传进去的,它向一条直直的道路,叫外耳道。”(耳道里有细微的茸毛,阻挡灰尘侵入,形成耳屎)

5、“声音走进去后会碰到谁呢?”出示鼓膜放入耳道,帮助幼儿认识鼓膜。

6、实验游戏:利用气球,让幼儿用嘴巴凑近气球说话,感知气球的震动(说话时气流通过空气的传播撞在气球上,产生了气球的震动)。鼓膜是耳朵里一块像气球皮一样有弹性的膜,当声音传到鼓膜上的时候,就会带动鼓膜的震动(就像小朋友对着气球说话时气球会震动一样),在大脑的帮助下就听到传来的声音了。声音小,鼓膜的震动就大小,反之就大。

7、“鼓膜是像气球皮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尖尖的东西刺它会怎么样?”实验:刺破气球。教育幼儿要爱护鼓膜,不要随便用东西掏耳朵眼儿,不能把小东西塞进耳朵里。

8、“如果我们突然用很大的声音把耳道塞的满满的又会怎么样?”实验:气球吹得太满会爆炸。“那么,我 们应该怎样保护鼓膜呢?”教育幼儿平时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遇到猛烈的声音时要捂住耳朵,张开嘴巴,减少鼓膜的压力。

9、“现在小朋友知道了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但是你们知道耳朵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吧? (平衡的作用)”尝试半规管(三根弯曲的小管) 与模型相接。“它是怎样帮助我们保 持平衡的呢?”

实验:通过透明瓶子里水的流动帮助幼儿理解。“三根小管里装着水一样的液体,当我们的身置发生改变时,这些小管里的液体就会流动,我们的大脑根据这些液体的流动来判断我们位置的改变并保持平衡的。”

10、实验游戏:幼儿原地旋转3―5圈停下。“为什么我们已经停下了还会有晕的感觉?”

11、实验游戏:指导幼儿往瓶子中放入各色纸片,然后旋转瓶子,看里面的纸片会怎样?停下后,纸片还会怎样? (瓶子停下后,纸片还在旋转。)每个人的平衡能力都不一样,但平衡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的,例如:飞行员、舞蹈演员等。小朋友平常玩儿的走独木桥、过小河的游戏就是在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平衡能力。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总结:

(1)耳朵的作用。

(2)爱护耳朵,保护鼓膜。平时不大喊大叫,耳朵喜欢听轻声美妙的声音。

(3)多参加户外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平衡的能力。

 

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全国爱耳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2016年学校爱耳日宣传活动方案

3.幼儿园全国爱耳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4.2016年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

5.社区爱耳日活动方案范文 3篇

篇10

一、融合文化

“融”是先贤董仲舒一贯倡导的主题,是华夏传统文化魅力所在,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体现的是有容乃大的气度与胸怀。融合文化则是在民族相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历史积淀与现代国际视野的交融,以及地域文化交融的前提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地域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责任。

洛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河洛大地,悠悠千载,历史的沧桑久远,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涧西,因涧水而灵秀,因科技而繁荣,它以新兴城市区的姿态,为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洛阳。而涧西作为洛阳的西出口,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四面八方的来客。

然而,这却把涧西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高起点、高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提升缓慢、发展滞后的教育短板。强校与薄弱校、中心校与边远学校,该如何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彰显教育强区的活力与价值呢?鉴于此,涧西区提出“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兼收并蓄,包容共生,融合地域,融合文化,优势互补,善待差异”,即以融合文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涧西区以科学发展观和十精神为指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驱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全国教育强区为目标;以科学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统筹城乡、区域、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继续关注薄弱学校和边远学校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从硬件改造入手,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软件建设为本,实施“班班通”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延伸,实现内涵发展。实行学区联动,构建中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团队化合作教育模式,任命中心学校校长为学区长,以“名校引领、名师带动、校际联合”为特征,辐射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综合教育水平,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和“学习型教师世纪工程”,打造优质师资队伍,领跑课程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举办“教师成长营”系列培训活动,造就卓越教师团队,直击教师内职业生涯,点燃教师教育激情的心灯,提升教师自我素质。打破同质化教育模式,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消除大班额现象,杜绝择校行为,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与品位,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联动,彼此相互借力,形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放大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优质的学习生活体验,也为全区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是涧西教育对融合文化的最好诠释。

二、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从目的和方向上讲,是培育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生活、能够自食其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从内容上讲,主要是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相对于学校而言,好的成长教育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010年,涧西区教育局全面启动“学习型教师世纪工程”,力求使学习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生存方式,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让学习内化为教师的本能。为促使教师有效阅读,不流于形式,涧西区教育局从调动教师阅读的内驱力着手,激励教师主动阅读,在阅读中丰富专业知识。组织开展以“激情、团队、读书、成长、感恩、奉献、共赢、共荣”为主题的“阅读盛宴――开启智慧人生”大型读书沙龙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们分享阅读的智慧,体会成长的快乐。为了提升每一个师生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境界,涧西区教育局大力实施“快乐阅读”计划,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开展经典诵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等。数年的阅读实践,留下许多温馨的记忆。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成长,亲身经历着生命的无穷魅力。

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为了建设一支“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智慧型、复合型教师队伍,涧西区投入大量专项培训资金,让教师走出家门、国门,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理念;建立北师大、华东师大、苏州大学、河大、洛阳师院等多个教育培训基地,分批分期组织教师前往学习;广泛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同时,还发起并创办了多期“教师训练营’’活动,将企业培训理念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服务之中,以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激励,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帮助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参与培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让教师悦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精神高度。

为增强全区各个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涧西区教育局还推出了“三名”(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为优秀教师设立名师人才库,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创办名师工作室,实行名师带教制度、名师典型示范辐射制度,培养更多的名师骨干。借力“TA1校长”团队,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校长,帮助其总结梳理各具特色的办学管理经验,并指导他们用自己的创新和实践去诠释涧西教育。规范办学,特色强校,彰显文化,提升品位,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涧西素质教育沿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