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

重复练习法是指锻炼者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计划和要求反复练习同一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运动负荷较小或用时较短的项目。动作技术比较复杂,难于掌握的项目,通过反复练习,有助于学习和巩固技术和运动负荷安排较大,难以一次完成练习,如健美锻炼中的哑铃练习。

1.1合理确定重复的要素。其中包括;重复练习的总次数、每次重复练习的距离或时间、每次重复练习的强度(速度或重量等),各次重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等。

1.2切实保证每次重复练习的质量。不能由于重复次数多而降低动作要求,也不能由于疲劳出现而减少计划练习的数量。

1.3重复练习易产生枯燥感觉。在应用时,一方面要锻炼意志,克服厌烦情绪;另一方面,可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如在练习前后或每次间歇中穿插安排较活泼的辅助练习等。

2 循环练习法

这种练习方法是根据身体锻炼的需要,将多个具有不同身体发展功能的项目搭配起来,在一次练习中依次循环进行练习的方法。这种练习方法,可以弥补某些项目对身体发展作用比较单一的不足,使各项目之间功能互为补充,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的目的。此外,由于锻炼内容多样,锻炼起来生动活泼,易激发和调动锻炼者的积极性。采用循环练习法锻炼身体;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要根据锻炼的具体任务,确定循环练习的各项内容,使之互相配合,上下肢、不同部位,互相搭配。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项目的组合一定要兼顾发展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素质,使身体均衡的发展。

2.2合理确定各项练习的比例和顺序。进行循环练习时不一定强求每项内容时间平均分配,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定一个中心项目,其它项目围绕着中心项目做出适当安排。

2.3正确安排每项练习之间的间歇,使上一项练习后的休息和体力恢复,为下一项练习做好准备,内容的安排应承上启下。

3 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指在改变锻炼内容,强度和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如变换练习项目、提高或降低运动负荷、调整练习要素、变更练习地点。采用变换练习法,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发展身体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对于修正锻炼计划,活跃锻炼气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采用变换练习法,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篇2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一、高原训练的阶段及各阶段持续的时间

任何一种形式的训练都需要一段过程才能有效,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第一阶段:

对于高原训练而言适应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总时间和最终训练效果。一般的做法到达高原之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我国著名的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多年实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适应训练应该在上高原之前,在低海拔的地方先进行十天左右的准备性适应训练。在平原上进行的这个训练要求是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准备性适应训练之后调整三四天,然后再进军高原。在途中如果火车停战等有短暂时间,就要进行短时间的跑步训练,由平原逐步向高原过渡。笔者把这种适应模式成为阶梯型适应性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的缩短了高原适应的周期,为系统训练争取了时间。

在高原上适应所需时间的长短与训练的次数是成反比的,在几次之后状态会达到一个稳定值。当然每个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适应周期为3—5天。在适应期除了要适应高原的环境,消除经度差异带来的时差,消除旅途疲劳和缺氧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有氧代谢的训练,使得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这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

系统训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达到高原之后的两个星期左右,这个时候的训练基本可以进入到正规的强化训练中去,训练量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平原训练量。我们提倡要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但是具体强度的多少也要因人而异。训练强度的依据因素一般为训练员次日的血尿和生理、生化指标,比如有无血尿,心率正常与否,有无过度训练症状。如果上述指标均正常的话,说明训练量与强度是合适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出现机能状态不佳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尽快诊断治疗或调理,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系统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结束前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一般在高原训练结束前的7—10天。在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之前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评。检验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和训练量是否达到了训练的最高强度。马俊仁教练经过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认为:高原训练可以提高强度,并且经过大强度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返回平原之后一般都能大幅度的提高成绩。

其实这三个明显的阶段只是宏观的划分,因为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训练模式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这三个阶段在高原的训练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在高原上训练应该持续多少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致的观点是在四周以上。这主要是缘于在高原上进行训练需要一个由适应到增强的过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训练会产生掣肘,特别是负荷强度。并且在高原进行训练身体的各项指标反映都比较大,容易引发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等事情,所以一般持续长度为4—6周。

二、海拔与训练负荷的关系

海拔过低,身体机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海拔过高则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对循环系统造成阻力,这样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影响到健康水平。根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数据和实践,笔者认为,高原训练的高度一般为1600m—2400m最佳。

但是高原训练毕竟是在非正常的大气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训练的负荷不能定量的掌握。因为没有掌握具体的量,所以还不能照搬在平原上的训练方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我国很多的优秀运动员都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高强度的高原训练。但是马俊仁教练认为在达到高原的第二到三周还是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强度最好有平原时的80%增加到接近100%。但是我国另外一著名的竞走教练刑富国认为,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好用100%的强度去训练,这样能提高人体利用氧的能力,但是每周最多两次,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度要逐渐的增加。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和对运动员生理、生化的指标测试。因为在高原的状态下,血乳酸更高,恢复的时间更久,血红蛋白耕读,血液粘稠度也在增加,循环系统的阻力就在增大,所以训练的强度不容易提高。

三、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的疾病

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因为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训练是十分不值得的事情。一般而言影响训练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来自高原缺氧、低温等客观环境等带来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一是来自由于运动员自身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同而带来的恢复难度增加、受伤、血尿等异常现象。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教练、运动员和医护人员都要紧密的配合,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负荷做一个适合的评估,要记得训练后补充营养以加强恢复机能的能力。

人体在高海拔运动时感知觉极易出现变化,不仅影响生理和心理,对高海拔运动技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科学的高原运动训练可建立一个身心良好到疲劳的动作变化链,以适应高海拔作业的需要,这对于高海拔运动训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此外,针对这种人体由于疲劳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进行的训练,不仅适用于与耐力项目相关的运动员,凡对持久技术操作有关的其它领域,如航空、高原通讯和司机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达平,栾少君,邢雅涛,李素玲,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自主进行体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意志力都是一种提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前提是通过学生的锻炼意识以及学生的锻炼方法来实现的。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的长久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本身就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原因之一,而体育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来说,其n程量比较少,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上的体能锻炼,对于学生的体能素质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课程的教学仅仅是对学生的锻炼方法与锻炼途径进行教学,体能素质的提要依靠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主锻炼,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成为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另一方面体育锻炼除了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之外,其更重要的是在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意志力的培养,短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加强,但是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意志力的磨练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方法

(一)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上,要让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得到改善。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太明确,认为是进行体能活动的课程,仅仅对学生进行体育器材锻炼方法的传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对体育学科的学科目标进行完成。并没有真正的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中来。自主锻炼的意识要从自主锻炼的习惯开始培养,教师要对学生安排系统的锻炼流程,比如学生的晨跑、课间体操、晚跑等。首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集体要求,教师在职合一过程当中起着监督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慢慢的就会习惯这种锻炼的方式,每天会自行进行锻炼。慢慢的就会培养出自我锻炼的意识。

(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

据了解,很多高中生起初还是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的,但是在自行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其锻炼效果不明显,比如锻炼的周期无法很好的掌握导致其效果不好,锻炼的力度没有把握导致身体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而自己又缺乏很好的应对措施等,最后放弃了锻炼,所以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锻炼,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比如在什么时间进行锻炼、每天的锻炼次数、每次的锻炼量以及在锻炼中受伤后的应急措施等,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锻炼方法的教学,比如俯卧撑的规律、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例如在进行俯卧撑运动时最好进行分组运动,每一次做五组,每一组做三十个,这样挤兑身体是一种锻炼也在一般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在运动完之后要对肌肉进行放松,然后才能冲洗等。

(三)自我锻炼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中生而言,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将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来说,千万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任务感,要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开展体育项目的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进行放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开展其他的锻炼项目也是事半功倍了。另外对于体育课的教学而言,也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吧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项目改成体育游戏项目,并且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是对其体育课的教学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让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对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养成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其仍然会保留着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依赖性极高,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于学生的这一习惯进行改变,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达到自我锻炼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试析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25):86

[2]赵胜利.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5):219-219

篇4

关键词:儿童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方法

一、引言

在体操运动中,尤其是自由体操和鞍马项目中,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下肢力量。其他项目中,一些下法动作能否稳定落地,除了技术和其他因素外,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强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操运动员从少年儿童训练阶段就得打下坚实的基础,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进行基础训练,为将来高难度动作的冲击做好思想上和身体素质上的准备。

目前,体操运动员的短距离快速跑的爆发力好坏是直接影响跳马、自由体操两项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世界体操发展的趋势看,现代跳马技术要求运动员具备在短距离内发挥自己的最大速度,以完成高质量、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本领。只有水平速度够快才能形成有利的推手和第二腾空的高度,才有可能掌握跳马的先进技术,完成高难度的空翻和转体动作。翻转类动作是现代自由体操一个非常突出的重点,这对运动员的爆发性弹跳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少年儿童的初期训练中必须大力加强下肢速度力量的训练,为发展高难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汉中体操学校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20人,实验组10人,对照组10人,年龄6~12岁。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体操训练的教科书,运动训练学、体育测量、体育统计等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素质训练的文献资料。

(2)问卷法。对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2份。

(3)实验法。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比较,证明实验方法在儿童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中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4)统计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方法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共同采用的方法:前滚翻、后滚翻、鱼跃前滚翻、连续靠墙摆倒立、前手翻、侧手翻(左、右)、助跑踏跳、助跑前空翻、踺子后手翻、原地后空翻。以上方法可每天有选择地进行某几个动作的练习。

对于实验组,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以上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以下内容:跳绳、10米双足连续跳过20厘米至25厘米的障碍、10米连续单足跳、连续30次摸高、连续分腿腾跃跳、10米连续蛙跳、30米冲刺跑、200米变速跑、高抬腿10米、后蹬腿跑25米、起跳30次、连续跳上跳下45~65厘米的台阶。以上方法、时间或次数减半,每次练习时选取其中的几个动作与前面的练习相结合,穿行。

2.测验结果

30天后,选取了3个项目:立定跳远、30米跑、后空翻,进行平均差比较。

实验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48;30米跑平均成绩:7″30;原地后空翻高度:0.87。对照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49;30米跑平均成绩:7″30;原地后空翻高度:0.87。可见,30天以后比较无太大差异。

60天后,实验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58;30米跑平均成绩:7″10;原地后空翻高度:0.97。对照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51;30米跑平均成绩:7″25;原地后空翻高度:0.88。60天时出现了一些差异。

90天后,实验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68;30米跑平均成绩:6″40;原地后空翻高度:1.06。对照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55;30米跑平均成绩:7″15;原地后空翻高度:0.90。90天后差异明显。

3.方法评价

儿童体操运动员较为活泼,好奇心强,因此这种方法在发展其下肢爆发力的同时还能满足其心理上的需要,既不让他们觉得训练枯燥、乏味,还能大大加强和提高他们的下肢爆发力。此种方法对于儿童体操运动员来说,效果十分显著,非常适合发展其下肢爆发力。

四、结论与建议

这种方法在儿童体操运动员身上效果非常好。运动员的主动性增加了,气氛活跃了,训练起来更卖力了。在本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所选对象应在6~12岁之间为宜,注意穿行。应注意此方法训练的时间和量的安排,短期训练效果不明显,至少需要坚持三个月的时间。选用此方法时,应切实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选择动作、强度。要长期坚持使用此方法。

参考文献:

[1]贺业志.如何提高儿童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篇5

摘 要 目的 探索河南省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出更好的建议及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900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 目前河南省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不足,锻炼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为明显的集中趋势。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脱节现象。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态度 行为 现状调查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1]。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关注她们的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无反顾的责任。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个体体质,增进健康[2]。然而,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她们越来越厌烦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惰性越来越大,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兴趣低、关注低、投入低,并已成为恶性循环[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禁要让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问题上。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本课题组对省内7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9月-10月,课题组选取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7所高校进行调查,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研究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操场、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抽取在校女大学生900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河南省在校女大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能以书面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排除标准:语言交流有障碍者;体育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通过征询有关护理教育专家、体育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在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年级、生源地、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对体育锻炼态度等信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了调查目的及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后,现场发放放问卷900份,回收849份,其中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95%。

2.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完全回收后,采用Excel2010录入数据,双人核查后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主要描述调查内容的频数、百分比等。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的一般资料

共调查808位女大学生,专科生49名(6.1%),本科生732名(90.6%),研究生24名(3.0%),博士生3名(0.4%);一年级346名(42.8%),二年级281名(34.8%),三年级138名(17.1%),四年级43名(5.3%);生源地:农村487名(60.2%),城市214名(26.5%),城乡结合部97名(12%),其他10名(1.2%)。

(二)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抱有积极态度(非常喜欢和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54.4%,说明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另有41.1%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一般,说明这些女大学生是课余体育锻炼群体之中的潜在群体。仅有4.5%的女大学生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 ,说明河南省高校绝大部分女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5%女大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43.6%的女大学生知道一些科学锻炼的方法,有34.8%的女大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并不了解。这说明,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女大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状况

1.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一、 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目前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说明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9.8%,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21.7%,每周只锻炼1-2次的女生 ,占总调查人数的35.4% ,每月锻炼1-2次者占4.2%,还有2.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加锻炼。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

由表2可以看出,66.8%的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并不是自已积极主动去锻炼的,而是通过体育课或院系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这种高度集中的选择趋势,也恰恰说明了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从持续时间上看,43.1%的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只有10.8%的女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很明显,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锻炼时间是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的。

2.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

影响和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多种多样,本次问卷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程度划分,设置多选题一道,将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条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如表3所示。

三、讨论

(一)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4.8%的女大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并不了解,与国外相关调查结果趋近 [4]。 另外,程吹热说难芯恳卜⑾侄嗍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积极率不高并且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不了解[5]。提示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她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面对目前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进而培养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多数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2.1%女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不超过3次、且持续时间短,多数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这一结果与周银等研究结果一致[6]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为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要求,学生“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二次,显然当前女大学生的锻炼现状与培养目标要求差距甚远。针对该调查结果,结合目前我省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的现实,笔者建议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全面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7]。但是,仅靠每周两学时体育课 ,要想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所以应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多开设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譬如: 举办各种体育系列讲座、知识竞赛、举办健美操、体育舞蹈大赛等。也可多开设女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浓厚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让她们从心底里爱上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影响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我省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主要是:自身的体育基础、自己的时间安排、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等。这与程丛谏蕉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结果略有差异[5],同时,吴伟容等研究[8]结果表明,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设施缺乏,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等因素也限制了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在当今社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重任,她们承担着孕育后代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相当繁重的社会工作,所以她们的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是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9],因此,她们在大学时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她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就,所以,女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重视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法,找到影响自己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平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xjxm249)。

参考文献:

[1] 仲启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5):8-11.

[2] 王宽,李西彩.陕西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8):82-85.

[3] 李君华,马小丽,刘鹏.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4):113-117.

[4] Lu Y,Kim Y ,Dou X,etal .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media richness and interactivity in web design [J] . Comput Hum Behav,2014,41:40-50.

[5] 程.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 周银.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市高校为例[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4):22-25.

[7] 向昌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19-120.

篇6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另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则是常来往的同学、学生家长、亲戚朋友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等,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再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不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并且适用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选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的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体育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3.激励效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鼓励他们多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篇7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青少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女性作为人群的弱势群体,更要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使自己在国家的各个行业中成为中流砥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了解当代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挖掘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原因,了解体育锻炼对中学女生产生的影响,分析长期处于不参与体育锻炼下的中学女生所存在的隐患,进而总结得出消除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通过对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分析,使当代中学女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使社会更关注这些国家栋梁的健康状况,为中学女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平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对各中学的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反映当代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而根据状态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2.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根据数学统计思维得出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大致状况,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结合学校实际,对在校女学生发出有效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8份。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于体育锻炼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导致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有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内容枯燥单一,女生不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以及生活学习无规律及网络诱惑太大等。

1.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内容枯燥单一

由于目前人口性别比例发展的不平衡,女生明显比男生少,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组织,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照顾男生这个大群体,紧张激烈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这样造成了这一小部分的女生在旁边看男生的表演,有的坐在大树下聊天,有的到处闲逛。没有女生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她们成了体育课堂的边缘人。比如铅球项目,其对臂力和耐力要求较高,更是要参训者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本条件,女生参与的就特别少。

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多样化,这是很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很主要的原因,加之适合女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身就不多,这就更导致女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2.女生不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着差异。因此,练体强身应该是一门个体性很强的学问。每个人在不同时段,身体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若练体无章、练体不当,必然会损坏人体的健康。现在的很多中学女生自身无合理的锻炼计划,加上体育场所等条件的限制,能坚持锻炼的人很少。体验快乐与成功是每一项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活动比较累和苦的体育课女生是不愿意参与的。

3.生活学习无规律,网络诱惑太大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42%的人无吃早餐的习惯,54%的人只是偶尔会注重营养膳食,32%的人睡觉无规律,经常上网的人占38%,48%的人每天学习的时间高于六小时,38%的人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

晚睡晚起成为部分学生的一大特色,这样无规律的睡眠习惯直接导致了一天三餐的不规律,吃早餐更是得不到保证。由于有了更自由的选择食物的空间而又缺乏营养知识,在这个时期容易养成偏食、挑食、不吃早餐、喜好零食、快餐等不良习惯。加上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学生痴迷网络,经常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导致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少,每天锻炼的时间也就更没有了,这是影响部分女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促进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策略

针对导致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以此来预防和消除中学女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

1.在中学女生中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

通过学校内的宣传栏、体育锻炼知识讲座和开设体育锻炼选修课等方法,在中学女生中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让中学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概念和表现有足够的了解,使其知道参加体育锻炼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好处,从而从源头上使中学女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

2.激发中学女生自觉加强体育锻炼

引导中学女生制定每周的体育锻炼计划,遵循周计划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依据自身条件制定符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3.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0 前言

老年人口是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中较稳定的群体。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当代社会,老年人追求健康、延年益寿的愿望愈加强烈。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老年人自我保健与修养,自我教育和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对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力图寻找有效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名60岁以上的开封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调查走访了大梁门、铁塔公园、清明上河园、龙亭、包公祠、天波杨府、金明广场、河南大学等地)、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5.2%)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1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调查(N=160)

从表1调查显示,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是增强体质和娱乐,占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功效的认识比较全面,健康意识较强,知道科学的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延年益寿功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已成为老年人的共识,老年人也十分注重锻炼过程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明确的,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满足不同方面需求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功能。

2.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深受老年人喜欢的项目有武术、散步和健身操,约占60%(见表2)。显示了武术和散步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同时健身操作为老年人体育项目,不但锻炼身体、娱乐身心,而且提高了老年人的审美情趣,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另外,在项目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年龄特点,像球类等项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选择呈现下降趋势,他们大多选择活动量相对较小,动作缓慢,富有美感的项目,这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表2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调查(N=160)

2.3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

表3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次数(N=160)

调查显示(见表3),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为主。走访发现,老年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1h左右,锻炼时间呈现早、晚为主,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达到较高的水平,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仍有11.2%的老年人仅仅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值得引起关注。

2.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

表4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地点(N=160)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和体育场所。有部分老年人在家里和公路上锻炼,去收费场所锻炼的人较少。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在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上以空气清爽、环境优美公共活动场所为主,其选择是理性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

2.5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可知(见表5),与朋友、同事、邻居、家人一起锻炼是老年人的首选形式,排在第2位的是“个人锻炼”,这与老年人退休在家,多有寂寞感和孤独感有关,所以乐于增加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人体育团体偏少,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门性老年人体育活动较少,严重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5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N=160)

2.6 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见表6),制约老开封市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为主,占近70%。形成以上消极因素主要原因是:一是,家庭压力大,老年人抽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开封市社区仅有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老年人体育设施更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要。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偏少,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四是,老年人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

表6 影响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N=160)

3 结论

(1)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老年人们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态度倾向也是正确、主动的,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2)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参加武术和散步锻炼的老年人最多;每周锻炼次数以5次以上为主;锻炼场地的选择方面,以公园和运动场馆为多;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同事、家人、邻居一起锻炼的活动形式,锻炼时间以早、晚为主,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约1h。

(3)制约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等。

4 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多渠道、多方位的向老年人宣传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促使老年人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健全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发挥协会领头羊的作用,扩大成员,使更多的老年人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

(3)建议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

(4)建议政府、社区或相应的学校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义务指导员,用专业的知识找出合理的个人锻炼方法。

(5)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尽可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6)合理开发利用大中专院校淘汰的体育器材,注重现有器材的重新利用,改造废旧的体育设施。其次,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制,制作简易器材,以保证老年人锻炼的需要。

(7)各级老年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创编和推广更多的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的老年健身活动项目。

(8)建议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体质状况,以便有效地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勇.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2003,23(5):20-2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作者简介:田飒(1969-),女,本科毕业,主治医师,现从事内儿科工作。摘要: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运动机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为了检验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健康体质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从某校跳体育锻炼者中随机抽取100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等,对为期18周的锻炼前后的体重和肺活量等多项体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体育锻炼的健身功效。并对一些事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锻炼; 健身; 功效; 建议Study of sport exercise on elderly health effects

Tian Sa(Workers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410075)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sports opportunities in daily life, take an activ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health. To test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the elderly health. This study randomly selected from a school dance exercisers of sports in 10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elderl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law, etc., to 18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ercise of body weight and vital capacity and so on many body mass index has carried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explains the fitness function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ome items

Key words:Sport; Health; Func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96-01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中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与健康老龄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就成了本世纪的重要社会议题。中老年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运动机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为了检验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健康体质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从某校跳体育锻炼者中随机抽取100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等,对为期18周的锻炼前后的体重和肺活量等多项体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某校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者约有300多人,这里仅选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男生30名,女生70名。年龄为45-72岁之间,表1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1 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性别 人数 年龄 平均体重(kg) 男 10 45-55 72.8 10 56-65 71.6 10 66-72 64.5 女 21 45-55 68.6 38 56-65 75.3 11 66-72 66.4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法: 根据自身的需要(目的和兴趣)及客观条件来选择项目,如步行、散步、跑步、骑自行车、游泳、上下楼梯、广播操、健身舞蹈、太极拳(剑)、小球类、郊外远足和登山等。

2.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体重指标的影响: 体重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等增长的综合状况,是衡量健康和体力优差的重要标志,练习体育锻炼前后体重变化见表2。

表2 练习体育锻炼前后体重变化

性别 人数 年龄 平均体重(kg) 前 后 减轻 男 10 45-5572.769.63.1 10 56-6571.568.82.7 10 66-7264.463.21.2 女 21 45-5568.565.62.9 38 56-6575.373.42.1 11 66-7266.564.91.8 从体重可以看出,练习体育锻炼后比联系前平均值有减少,45-55岁男女减少都较明显。说明体育锻炼对减少体重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体育锻炼特点使得舞者在练习时腰部、胯部、腿部都得到锻炼,会使脂肪在运动中不断地燃烧,从而起到减肥、强身健体的功效。

(2)体育锻炼对中老年握力的影响分析: 握力指数主要反映人的前臂和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同时也有其它肌肉群的力量参与,而且还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练习体育锻炼前后握力变化见表3 。

表3 练习体育锻炼前后握力变化

性别 人数 年龄 握力(kg) 前 后 增加 男 10 45-5528.629.71.1 10 56-6525.326.20.9 10 66-7222.923.60.7 女 21 45-5524.525.61.1 38 56-6523.324.10.7 11 66-7221.522.40.9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体育锻炼后,中老年的握力指标前后变化约有提高,但幅度不大。说明单纯的体育锻炼习对中老年的上肢力量发展不明显,这与在练习中没有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有关。

(3)体育锻炼对中老年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氧气量,反映的是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它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好坏。研究者指出:肺活量高低与人的寿命有关。肺活量高的人会高寿。此外,肺活量的大小还与人体身高、体重、胸围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练习体育锻炼前后肺活量变化见表4。

表4 练习体育锻炼前后体重变化

性别 人数 年龄 肺活量(kg) 前 后 增加 男 10 45-553348.63469.6121 10 56-653233.53339.7106.2 10 66-723124.63235.7111.1 女 21 45-553368.63456.387.7 38 56-653312.33216.4104.1 11 66-723246.83356.8110.0 从表5可以看出,在测试的中老年肺活量指标中,训练前的肺活量在练习体育锻炼后,肺活量显著增大。中老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随着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呼吸深度和呼吸的频率加快,使呼吸机能得到锻炼,肺活量也就增大。尤其66-72岁增加更为明显,也说明年龄越大,越需要锻炼,锻炼效果也越好。

3 讨论

从表2-4可以看出,经过18周的体育锻炼后中老年男、女生的体重得到减轻,握力约有增大,肺活量增大较为明显。体育锻炼时要求动作有动、静,速度有快、慢,并有一定转度和造型,这些都能促使大脑活动活跃起来。初锻炼时,身体的肌肉有时会感到酸痛,这说明大脑和身体各部位互相排斥。但随着锻炼次数增多,大脑和身体动作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协调。调动全身各关节,肌肉充分参与整个运动,使肌肉本身得到了充分的刺激。从而增强了对体育锻炼动作的理解。实验结果证明:通过长期体育锻炼可显著提高中老年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中老年体质。

在选择锻炼内容时要尽量选择活动时参与肌肉群较多的项目,这样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才会好。例如,所选择的动作如果以下肢运动为主的话(跑步、跳绳等),还要兼之一些上肢和躯干的运动,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不要忽视腹部肌肉群的锻炼,腹部锻炼可以防疝和防胖。锻炼强度的选择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开始体育锻炼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每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增加幅度不要超过上周的10%;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时间和距离也不要比上一次增加1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经过为期18周的体育锻炼后,100名中老年体重有所减小。说明体育锻炼对减小体重有效果。前后体重呈现显著性差异,身体形态得到改善。

经过体育锻炼后,中老年的握力指标前后变化约有提高,但幅度不大。说明单纯的体育锻炼习对中老年的上肢力量发展不明显,这与在练习中没有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有关。

经过为期18周的体育锻炼后,100中老年的平均肺活量增加,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对改善和提高男中老年的心血管机能和提高心肺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4.2 建议: 体育锻炼的功效在于坚持,对于刚刚开始锻炼的人或者平时很少运动的人来说,坚持锻炼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要达到以上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锻炼的内容应简单易行,新颖;(2)开始时不要期望值太高,如降低体重至少要坚持锻炼3~6个月,才会见效;(3)找一个好的锻炼“伴侣”或者是参加集体活动;(4)制定每周锻炼的时间目标,如“今天我要一个小时跑完5公里的路”等;(6)排除一切干扰,尤其不要以疲倦或者无时间为借口,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 谢权. 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3

[2] 王海静. 威海市中老年干部健康查体报告分析[J]. 中华医药科学,2013年3卷3期:81-84

[3] 王梅,刘凡,李拥军,等.4755 例公务员身体质量指数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调[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 29(5):644-64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有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具体原因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第一,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除了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便利外,同时也滋生出了许多弊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的不断涌现,导致许多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很少有时间会走出室内空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受家庭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从小在温室中长大,不能吃苦,不能流汗。第三,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自身的运动能力较差,很难掌握相关的运动项目技能,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较强的自卑感。第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第五,学生没有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热情。第六,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认为体育锻炼并没有任何用处。

二、习惯养成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学生只有在懂得锻炼身体的原理并正确运用这些原理时,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有意识的把体育锻炼的原理和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学生。首先,在理论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各器官的功能,并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其次,在项目技能实践中,要通过实例学习让学生懂得科学合理的锻炼程序。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以往有所不同,它主要强调健康第一,把体育锻炼和健康充分的结合起来。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高校教学来说,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底N。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更新特别快,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体育技术的基本原理,要更加深入的拓展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学科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健身的方法、运动期间的预防、安全急救等等。这些课程的拓展,不但可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意义,还能够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其习惯的养成。

(三)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在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育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一定要明确这些大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向发展,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兴趣发展的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大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格外注重对他们健康需求的研究,从而让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与体育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还有一些教师更是在体育课堂中忽略了这一环节。事实上,如果学生既没有一个端正的体育锻炼态度,又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他们便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但是,如果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同时又具有较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完全会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练习各种项目。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习惯养成的建议

大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除了以上我们所分析的几点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生对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率,在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让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第二,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师资力量,增强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让这些学生更加有信心的进行各种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虽然有许多大学生都能对体育锻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在具体行为表现上并不是十分乐观。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项目,从而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