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经济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

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知识经济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挑战是严峻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形式,但同时给会计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机遇。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职能、会计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告等方面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我们要与时俱进,应在财务观念、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这是发挥会计对知识经济的监督功能、创新会计业务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笔者拟就知识经济的特点及会计的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地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的科研经费的近2/3投向高新技术,该组织主要成员国的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完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1.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绝、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其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新的认识。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放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3.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呈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会计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要素的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会计职能由核算为主向预测管理决策为主转化;会计模式将得到改进;会计研究对象范围拓宽,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更趋完善;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国际化、法制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其依存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又受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会计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这样会计才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变革与创新

(一)会计核算观念创新

1.确立新的财务资源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等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又要确立和利用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2.确立“融智”或“融知”比融资更重要观念。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和有形资源,而是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员工、技术、市场等,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由此而决定了“融知”或“融智”的重要性。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知识和时问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知识和时间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其要求将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1.改革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盈利过程中的作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

2.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等都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发挥核算过去、控制现在、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职能作用,用会计特有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市场,评估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和风险,以便采取对策防范和化解风险,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改进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现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信息,大多数是一些有产权交换关系的法律意义上的实物交易,如销货购货、利息支付和资本支出等。这种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性,依据某一项具体交易活动或业务发生的实际金额,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确认销售收入、存货、应付利息的减少或资本的增加。然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智力资本产品化、商业化了,这种方法不能够及时反映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因为无形资产可能在瞬间取得,也可能在瞬间消失,再加上网络技术的高速传递,任何影响公司价值的事项可能在瞬间传遍全球。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只有在取得可靠计量的数据时(即交易发生时),才会对该事件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显然落后于事项的发生及企业价值的相应变动,事项和交易的不一致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相关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探索风险会计体系和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原则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园林造景存在的问题

1.1 造景模式单一。由于受到目前十分流行的城市同际化潮流的影响,一个园林设计的成功案例会被许多城市先后模仿着进行本地区的园林绿化设计,由此导致了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没有突出其自身的特点,都是趋于模式化和同际化,导致本来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在其园林绿化中使用了相同的风格设计,使得园林绿化毫无特色可言。在植物造景时,不应因为追求美感、先进性、创新性而忽视城市的文化,城市绿化必须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特点结合起来才更加经济实惠。多样性缺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色彩的单一化。绿色的确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但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更可以让人有新奇之感。城市绿化并不是使城市变成绿色,而是要让城市多彩多姿。现在很多城市的绿化缺乏色彩的多样性,看得多了使人麻木,应该根据当地的季节特点种植叶色变化的植物,如红枫等,使得城市随着季节的变换多彩多姿。

1.2 植物造景杂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时对于植物的合理造景不是十分重视,经常会导致植物种植的密度过大,出现相互拥挤的杂乱现象。这是因为在其一开始对植物的栽培和种植时就没有合理的规划,结果植物在生长到一定时间后由于相互拥挤,会出现没有层次感、十分混乱无序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植物,而且没有达到园林绿化设计后预期出现的良好视觉效果。

1.3 植物造景功能单一。园林绿化中对于所造景的植物要求是不仅要有遮阳、美化、赏心悦目的效果,而且还要有减噪、防尘、净化环境和保持水土等功能。后者也是园林绿化中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其园林绿化设计中选择植物时都倾向于选择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忽略了植物的功能性。使得园林植物的造景没有起到相应的净化环境、减噪、防尘和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

1.4 空间利用不合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格局中,人们对于园林绿化的要求也是相对应的立体化,这样观赏起来才会更加的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感。但就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来看,大多数的园林绿化设计都采用了空间的单一利用方法,没有注重其立体化的造景方案,导致园林绿化既浪费了空间又失去了应有的观赏效果。

2 植物造景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植物生长发育的优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在的环境和具体的栽培地点。良好的环境才会使植物生长良好。所以在具体的植物造景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要为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选择其相对应的环境下种植,如此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良好。

2.2 经济性原则。对于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大力发展节约型园林。种植树木时要多栽培本地的乡土树种;选择草坪品种时一定要选具有节水耐旱性能的品种。经济性原则的良好应用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的经费开支,还可以使园林充分体现地方性特色。不合理的园林绿化植物造景不仅不能起到好的绿化效果,而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很差,所以,植物造景要遵循当地实际和规律,种植易成活、好养护的植被。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绿化美化功能,而且可以降低成本,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3 主题性原则。作为植物造景的重要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通过不同的植物造景表现出相对应的主题,进而形成一种独特性的风格。如果能将这种风格进一步延伸,则最终可以形成一种时代主题下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3 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造景方案

3.1 植物与园林要素的互相造景。拿植物与建筑物的相互造景来说。首先,建筑物旁边的植物造景要体现出建筑物的独特风格;其次,造景时要保证建筑物与植物的协调性,对于建筑物自身的提醒过大、呆板、位置不合理等问题,都可以栽培植物进行补救;第三,在具体的植物造景时,要使得建筑物与地面有一个过渡的空间,这样可以起到稳基的作用。

3.2 植物间的相互造景。园林植物的具体造景方法分为列植、对植、孤植等几种。列植多用于广场周围或者道路两旁的绿化,主要是成行成带的种植,如果要作为景观的隔离带,列植也可以变为密植,进而形成植物屏障;对植多用于桥头、广场或者门口,在这些地方进行对称性的种植。对植在具体的园林应用中也是十分广泛的,即可以作为背景或隔离措施实现其功能化作用,也可以作为配景或主景实现其观赏性的作用。

3.3 空间造景的艺术手法。园林绿化过程中植物造景的空间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对比和衬托的相互运用;均衡和动势的合理搭配。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要相对应的使用不同的空间艺术手法,更好的表现出园林的优美的空间景观和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 遵循植物造景原则改进

3.1适应自然,合理利用空间

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变化规律,地形起伏有缓有急,水域变化有曲有直。绿化中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做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要与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审美习惯相协调。植物造景时要兼顾远近、高低和曲直,使植物的设置错落有致,乔木、灌木、花草、果木、藤类和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一种层次感。同时,除了种植常绿类的树木,还要有季节性植物,使植物四季景观丰富多彩。

3.2注重色彩造景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生长习性和形态,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除了利用不同植被,还要运用植被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它们的花卉、果实、树干等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观赏效果。对植被的部位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实现色彩的合理造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3.3遵循植物习性造景植物

3.3.1 乔木造景。绿化中的绿地主要是应用乔木,合理利用乔木可以很好地划分层次。利用丛植、群植等形式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形成一种层次感。乔木的树形、群状的合理布置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观赏地点和路线上欣赏到各异的景象。

3.3.2 灌木造景。园林中的乔木、草坪和水域是相互分离的,要想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的一体,可以充分利用灌木。布置灌木时,要通过植物的姿态和季节变化等布置灌木的层次。

3.3.3 花卉造景。花卉色彩艳丽、花香浓郁,是绿化中的主要装饰植被。在布置花卉时,注意形状的规范性是必要的,但是也应多采用自然栽种式提高自然情趣。

3.3.4 攀援植被造景。以上植被对较低空间的绿化美化有良好的效果,但对于较高的空间却难以到达。此时,攀援类植物就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攀援植被生命力旺盛,叶茂花密,成活率大。它可以攀爬到较高的建筑物体上,形成立体景观。

4结语: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是一项细致性的工作,绿化不是简单的使环境变绿,而是要综合考虑绿化的层次、色彩、植被造景和经济效益。园林绿化工作者在植物造景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植物造景方案,做到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胡自军.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多样性问题[J]. 福建林业科技. 2007(02)

[2] 关健.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合理化植物造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6)

[3] 杨滋玲,张桂梅,刘兵.浅论锡林浩特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7(01)

[4] 朱秩辉,徐志辉.浅谈辽宁省园林绿化的植物造景[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03)

[5] 李芳.浅谈城市园林绿化[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1)

篇3

【关键词】特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电晕控制措施

特高压变电站主要指的是一种可以变换电压、分配电能、操纵电流的流向、调整整体或者局部的电压的电流设施,主要的组成包括有电力变压器、电源开关设备、电压与电流的互感器等一次设备,还有一部分是用来控制与管理、保护与检测的二次设备。特高压变电站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电磁环境主要是电气设备之间的综合性效应,这同其他的变电站是一样的。当变电站的电磁环境变得较为严重的时候,肯定会影响到变电站的无线电台的正常工作,同时还可能会对变电站周围的居民的生活以及变电站站内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当切实地的对其加强限制。

1 特高压变电站产生的无线电干扰

变电站自身的无线电干扰产生的主要来源在于:金属导线以及金属表面电晕的放电、绝缘子产生的火花放电或者是由于其他的金具在连接时出现松动或者接触不良,从而出现的间隙型火花放电。这第三种放电方法都会产生一定量的高频脉冲电流,最终形成一种无线电干扰。其中的后两种的方式的出现是随机的,可以凭借着清扫的方式或者维护的方式对其进行消除。在通常情况下,设备以及相关的导电体在运行的时候,导电体的表面的电位梯度当大于12kv/cm的时候,第一放电将会占据主导的地位,形成一种无法消除的固有因素。除此之外,电力设备的内部绝缘体产生的局部放电也会形成一种脉冲电流,并且一旦经过连接线进入到特高压变电站的进线或者是出线上,一样也会增加相应的无线电干扰的水平。

特高压变电站对于无线电干扰的控制。一般说来,变电站的类型主要是AIS、GIS以及HGIS,其中AIS的无线电干扰程度较大。由于变电站的类型不同,这就使得影响到无线电干扰因素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讲GIS的无线电干扰的主要来源应当是高压设备自身产生的相关干扰;HGIS的无线电干扰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的就是收到导线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的影响;AIS的无线电干扰的产生主要是由金属导线以及相关金具的电晕放电而形成的。

特高压变电站自身的主设备上的无线电干扰有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但是要想限制其干扰,可以凭借着减少导线的连接以及相关的母线与金具产生的放电现象从而使其得到一定的程度上的限制。因此在对特高压变电站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要想对无限电干扰进行相应的控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应当是合理的金属导线以及金具表面上的场强设计值、母线与连接线二者之间的合理结构、拥有合理结构的金具。

2 特高压变电站产生的各类噪声

在变电站中的相关的噪声主要分成电晕噪声、机械噪声等。变电站的主要电力设备(例如:电力变压器以及电力电抗器)在运行时将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噪声以及机械噪声,由于主要设备中的一般都会集中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并且这个封闭的区域整体的面积有限。另外变电站与外界充分的隔离,相应的噪声范围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如果周围的居民与变电站之间的相关距离较近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忽视噪声的问题。

特高压变电站对噪声进行的控制。对特高压变电站进行相应的噪声控制,主要考虑的就是噪声的源头、噪声的传播途径以及受音者。相关的措施主要在于:第一,严格控制噪声的源头,此方式主要就是降低声源处的噪声,例如降低变压器噪声以及金属导线与金具的电晕噪声等;第二,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此方式主要就是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将其阻断,控制噪声向外传播,或者是改变噪声的传播途径等,主要的措施在于吸声与隔声、设置声音屏障等;第三,在受音人的人耳处进行噪声的阻断,如果在声源噪声的传播途径中无法彻底的阻断噪声,那么就需要让受音人在受音器官上进行相应的防护手段,可以让相应的工作者带上耳塞、头盔等。

3 特高压变电站在电晕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

特高压变电站的母线以及金具的整体结构型型式将会对电晕放电产生一定的无线电干扰,使噪声的影响范围较大,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彻底的实现对电晕放电的相关控制。主要的控制措施在于:

3.1 对变电站的母线型式进行优化

此方法主要就是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变压站内部的管母以及软母线继续拧点位梯度的计算。一般在计算时将会对比使用4*JLHN58K-600以及4*JLHN58K-1600扩张性耐热铝合金绞线。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导体表面表现出的电位梯度将会随着母线对于地面的高度和相间的距离的不断增加而变小。一般情况下4*JLHN58K-1600的扩径耐热型铝合金绞线自身的最大数值应当会小于15kv/m,中相由于受到两侧相对其的影响,表面的电位梯度较比其他两个边相来讲,电位梯度会稍大一些。但是经过综合的分析,一般会推荐使用4*JLHN58K-1600的扩径耐热型的铝合金绞线充当特高压变电站的软母线型式。

3.2 对变电站的均压环进行起晕电压试验

对变压站内部的常用的均压环进行一定的起晕电压试验主要是决定其外形与尺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对均压环进行起晕电压试验的结果表明:如果换径相同,那么管径的尺寸越大则整个起晕电压越高;如果管径相同,那么环径越大则整体的起晕电压就会越高,一般情况下这个结果可以为金具的优化提供相应的试验基础,也就是说无论是增大环径还是增大管径都可以优化使用的金具。

3.3 特高压变电站的耐张绝缘子串的均压优化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式对变压站的构架耐张绝缘子串的金进行相关的优化计算。在优化的时候应当考虑绝缘子、母线等各类因素对其的影响,并且还要建立起一个较为精准的特高压试验变电站构建的三维模型与绝缘子串的模型。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末端塔的耐张绝缘子串的均压环表表面的主要场强,主要应当采取在末端塔的耐张绝缘子串的相关均压环以及屏蔽环之间要在加上均压环的方式。

4 结语

特高压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且是的保证各项电磁环境的参数要满足整体的设计与环保的要求。我国的特高压变电站整体的电磁环境的水平,已经充分的验证了我国的特高压电网环境发展的有好型的相关特点。一般在设计上,都会推荐管型母线在选择时应当选择直径为250mm型号的,软母线应当是4*JLHN58K-1600,均压环型管的管径应当选择大于150mm型号的,而中断耐张绝源子串应当采用的是双均压环型式。文章已经对特高压变电站对于无线电干扰的控制问题、特高压变电站产生噪声的问题以及特高压变电站在电晕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希望我国的特高压变电站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亮,于永清,李光范,范建斌,宿志一,陆家榆,李博.特高压直流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

[2]殷小祥,吴隗平,陕华平.交流特高压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建设[J].电网技术,2008.

篇4

关键词: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特点;启示

一、发达国家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的特点

(一)投入力度大且持续增加

为了鼓励在职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很多发达国家等除了颁布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各种进修与培训活动外,还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拨给专门的资金予以支持。如在1991-1992年度,全瑞典的市教育委员会培训在职教师所花去的经费达4.7亿瑞典克朗。1994-1995年度瑞典教育局拨款1.28亿瑞典克朗用于教师培训和推广义务教育等。而且该政府还在2001-2005年的5年多时间里拨出2.5亿瑞典克朗(约合2 400美元)专款,用于对目前4 000名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工作。美国政府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中提出从1959-1962年之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专门用来改革各级学校、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85年,英国政府发表《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进入90年代后,为推广国家课程,该政府拨专款用于在职教师的培训活动。1991年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称为“教育支持与训练补助金”的年度计划,并在1992-1993年投入2.28亿英镑,用于各地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及课程改进等方面的工作。

发达国家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仅表现在数量很大,而且还表现在不断增加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经费,如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开销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开销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1%增加到1993年的1.31%,日本年年增加在职教师的预算以保证其进修的顺利进行。如在1998年文部省计划增补40亿日元构建为教师研修的教育情报通讯网络。法国于1982年决定增加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提出近期目标是扩大一倍,长远目标是增加两倍。在1998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预算就比1997年度增加3.2%,新增加的经费主要作为支付购买多媒体教育设备与在职教师继续学习所需费用。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为实施规模最大、最为广泛的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的在职培训工作,总投入约3万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35%。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养,布什总统宣布将经费由2001年的30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 000万美元,并提议拨款2 000万美元来资助“教师集体培训计划”。

发达国家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各级政府重视,而且社会团体、学区以及民间组织也热衷于投资这一领域。如美国很多学区和学区也分担部分在职教师培训费用,有的学校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也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供所有费用。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育经费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如教师在职培训的一门课程是300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每位教师补助65美元,州政府补助15美元,学区补助70美元,教师自己支付150美元。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美国捐资助学的风气非常浓厚,尤其美国的著名大学如哈佛等私立大学,每年都能从社会各界获得大量捐赠,而高校也愿意将部分捐赠用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所以说,由于发达国家在职教师经费来源途径比较广泛,因此其教育经费相对比较充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经费使用项目与范围明确

发达国家的各级政府不仅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而且在具体的培训项目上也有明确的经费数额。如在1997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5年的时间内耗资20亿新元为所有学校装置电脑,以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思考技能的素养。1998年,该政府又拨出300万新元,专门用于购买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设备。1999年,该政府再投资3亿新元用于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用于配备硬件设施、帮助学校建立网络、开发课程软件以及培训师资等,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5%。1984年美国国会决定在2年内提供9.65亿美元用于资助数学和理科教师在职进修。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领导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写作能力,美国国会依次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拨款1 789,2 034与2 153多万美元。由于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已由原来的一个培训点扩展到遍及美国各州的175个基地。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美国政府在2002财政年度投入的经费达10亿美元,并要求学区必须至少将25%的该项经费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而在2003年要求把联邦政府教育技术资金的30%投放到把教育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项目上。不仅如此,美国联邦政府还拨给巨额资金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和评估以保证其培训效果。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职教师培训的经费不仅要包括参与培训教师所需经费,而且还包括用于聘请专家研究在职教师教育的课题所需费用,如美国政府机构积极投入经费资助与教师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其教育科学院在2003年至2004年提供了专门研究早期阅读、学前教育、中学数学教学等10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同时还包括政府投入用于担任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高等师范院校等师资培训机构及其教师所需经费。美国最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院开始改革教师教育,将大学课程与中小学实际需求紧密联系,以逐渐建立起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机构。但是,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建立这种伙伴关系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投入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有的州也增加教育经费,为创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提供良好条件,如北卡罗利纳州通过专门教育经费法案,帮助卡罗利纳大学建立“临床学校网络”(Clinical School Network),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向大学提供有关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的建议和反馈,同时中小学成员与协调人、大学视导员以电话、电子邮件、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尽管如此,州政府对教师教育改革的经济支持仍然比较少,使得大学里的教育学院所获得的资金数额低于其他院系的平均水平。为解决这种弊端,美国的学者则提出了提升教学和服务在教授奖励制度中的权重并建立公平的教师奖励制度等措施,如古德莱德(John Good lad)在其“教师教育的19个主张”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计划应该与大学的其他计划一样,在合法性地位、研究和服务领域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尤其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教授应该得到公平的奖励待遇。他还在创办的“全国教育变革网络联盟”,要求参与改革的25个教育学院改变其奖励政策来吸引和奖励那些参与教师培养的大学教授。这无疑也是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培训机构及其担任培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大学教师的有力措施之一。

(三)注重经费的使用效益

首先,由于发达国家对于在职教师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富有针对性,所以,教师教育经费能够基本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将教师进修成绩是否达到目标与教师的晋升直接联系起来。如美国明文规定教师只有参与进修并取得相应的成绩,才有机会加薪,而唯有加薪才会得到晋升。所以,在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效地保障了在职教师进修的惠及面,从而使专项培训经费得以较好地使用。

其次,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体系以保障经费切实用于在职教师教育方面也是很多国家采取的强制手段。比如新加坡的教育经费由于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每个下属部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预算、分配和使用经费的措施,同时还采取外审计和内审以及设立第三方机构严格监督等相结合的方式,而各级学校每年年初都要做好财政预算,交到教育部,教育部直接把钱划给学校,学校再按照计划分给各个部门。中间有预算、支出、监督、核算等几个环节,这种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较好地避免了教育经费在分配和使用过程的贪污或挪用等行为的发生,保证经费切实用于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对贪污行为实行严厉的制裁是其保障教育经费有效使用的又一措施。如该政府规定教育界人员一旦犯有贪污行为,就得离开教育界,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严厉的惩罚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费在其分配过程中被一些素质不高的教育官员或教师贪污挪用的现象,确保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切实用于培训教师方面。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在职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执行力

我国教育部分别于1986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1999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以及2004年的有关文件中都提到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各种进修和培训的经费来源,应主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开展多渠道的筹措。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于在职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活动的经费分担方式也是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在职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且效果也不理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培训经费投入的执行效率低,这既表现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力度与全国需要参与培训的教师人数相比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表现在有的地方相关机构要么根本就没有投入这笔经费,要么就象征性地拨给一点,最终导致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而执行效率很低,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如根据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课题组撰写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对四川省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执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一方面,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被调查的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经费投入不到位”已成为该省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这样一来,中央政府要求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很多地方就演变成个人行为,谁要去培训就得自己掏钱。这对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很多渴望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既没有机会也没有积极性。有关数据还表明我国目前有40%左右的教师自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经费紧缺。

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来看,大多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切实确保在职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到位。如不仅颁布法律明文规定政府投入大量的经费且逐年增加,而且还以立法的形式切实保障其经费数量到位。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设立有专项经费或规定教育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而且还要继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法,以切实保障增加在职教师继续学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与数量,为持续保障我国中小学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众多国际组织、商业团体、基金会捐资帮助在职教师参与各种继续教育的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尊重善于终身学习的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并提供力所能尽的帮助。

(二)明确在职教师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

由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既包括支付在职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所需费用,也包括培训师资机构担任培训课程教师所需经费。只有这两方面的经费分配既合理也富有激励性,才能将两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有效完成培训任务。但是,我国有关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中,对于在职教师教育经费的配置,比较笼统地规定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而在具体培训项目、培训需要达到的目的等方面规定不是很明朗。这样,让担任培训任务的机构以及任课教师,完全可以随便给中小学在职教师上一些与实际需要完全脱离的课程。比如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教师到师范大学等师资培训机构进修,往往学习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有针对性解决他们课堂教学中众多问题的专业技能比较少,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同时也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从发达国家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措施,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将在职教师参与培训的具体内容明确,并拨给专项经费予以保障。我国不妨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模式,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入的仅有的经费能够被明确且富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

(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目前,在我国在职教师教育经费依然紧缺的状况下,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经费的使用审计,积极设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也成为未来我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大难题。比如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一是部分地方官员观念陈旧、意识不到教育是生产周期长且效果滞后的特性,认为办教育是花冤枉钱,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本该用于教育的经费截留或挪用到“投资小,见效快”的行业上。二是社会民众的观念也比较落后,认为只有经济很发达了才会投资教育,因而教育发展的总体投入不足,导致在职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所要获取的经费数额更加有限。而且,即使是有限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也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监督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其使用效益也普遍不高。尽管中央政府在几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到要加强经费的审计与提高其效益,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在未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使用方面也可以借鉴像新加坡等国的做法,建立严格的教师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制度,对于挪用或者擅自减少经费投入的教育界官员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同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力求将每一分钱确实用于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方面。

参考文献:

[1]乐传永,张夫伟.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27-31.

[2][EB/OL].

篇5

摘要:面对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普通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压力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求职自卑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求职心理障碍。

一、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人数增加

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说明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于经济条件差、社会贫富差距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数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如果自卑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学业的完成、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将会使他们更加贫困,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笔者通过与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接触,发现自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心脆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封闭孤立、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与他们的自卑心理紧密相关。

(一)家庭经济状况差。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性格的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有的来自老少边山穷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生活水平低;有的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在外打工维持生计;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或者离异,双亲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祖辈的抚养能力差;有的成为孤儿;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等等。虽然进入大学可以有国家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的问题,但是住宿费、生活费成为他们的包袱,而与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同学相比,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压抑焦虑的情绪。

(二)学生本人性格缺陷。性格问题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卑的内在困素。经济困难学生内心往往非常脆弱,在他们小的时候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或者语言的攻击,虽然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帮扶项目,也可能导致他们比较反感同情,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面对贫困,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出现了悲观、苦闷、抑郁的状态。他们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自己瞧不起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或者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去做相关勤工俭学的工作。父母为了生计,对孩子缺少精神的抚慰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的怎么和别人交往,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丧失自我价值体验,常常怀疑人生,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从而心理状态失衡。

(三)社会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在校大学生都兴起了考证热,各种各样的考证需要一定的费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可拿出手的基恩那个证书就比较少,不利于他们求职。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有些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以社会关系与社会背景为标准,而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中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运作。因此,面对就业他悲观失望,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

(四)学校教育方式。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应试教育,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校教育是重知识,轻情商的培育,确实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远地区老师水平较低,未能及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纠正。到了大学阶段,大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了大学的优势不明显,加之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还处于劣势,从而失去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三、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其实,我们“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可以让同学说出你的优点,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由于自己某些缺点在而否定自己,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以偏概全,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道路。

(二)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因此,无论生活、学习都要知足常乐,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要过高,制定好每个“小目标”并认真的完成,最后达到较高的目标,这样,就避免挫折的发生。必须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体验,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是十分有利于恢复自信心的。

(三)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四)广泛社会交往 增强生活勇气

篇6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是高信息化、高智能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的内容、模式、方法等相应协调一致。既要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管理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又要大力促进依法行政管理智能化、科学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步入世界经济发展先进行列。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政府该如何进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如何依法行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处理好知识经济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是搞好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点:科学和科技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爆炸,使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取代知识含量低的实物产品,知识产业的高知识含量和创新性促使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超动力。知识经济财产是无形性的,具有依附性、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知识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和自由,因而决定行政管理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而应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制定一套合理的产业政策,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很好地引导和支持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行政关系方面,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必须由直接控制的经济发展。向间接控制转变,更多地利用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作为“依法行政”的补充,更好地发展“依法行政”的作用,引导企业朝知识型的经济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加以政策扶持,使知识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政府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自觉推行由单纯的行政命令向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转变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使企业与生产者从行政命令被动服从关系中解脱出来,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适应的具有高创新、高互动和高合作化的新型的经济行政关系;激发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融企业和生产者的意见、观念于行政决策之中;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保障知识经济朝健康方向发展和运行;行政性指导能使知识经济的发展更科学、合理、规范。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不适用的管理模式,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订一整套灵活性强、管理性全面、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管理方式,调整管理思维,优化管理职能。

1、转变观念,培养现代行政意识,充分发挥行政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的行为,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为了平衡公益与私益,兼顾公平与效益,势必要求行政管理机关从社会发展的目的出发,实施积极的行政指导,以补充单纯的法律强制性手段的不足。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这与知识经济时展的特点和需要十分融洽、适应。因而,正确使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模式,树立行政指导的工作意识,十分有利于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建设状况来看,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必须先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审议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种行政政策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把各种专门知识引入行政实务,确保协调各方面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沟通行政机关与相对方之间的联系,使相对方的意见能充分反应到行政决策中去。(2)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告示制度。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的优势,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相对方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正确引导相对方的行政选择,保障知识经济健康运行。(3)建立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行政机关可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对相对方进行建议、劝告,以促进其成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为保证此类行政指导的效果,行政机关的建议、劝告、告诫行为应力求规范化、定型化,使受指导者明确地知晓行政指导的内容和要求,以便作出正确的反应。(4)建立健全行政奖励制度。知识经济不同于管理性经济、惩罚性经济或制裁性经济,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依法律、法规予以管理的同时,应予以正面引导、指导。所以,行政机关通过正确的表彰、鼓励、奖励(包括非物质性奖励、鼓励)等方式来引导和影响相对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5)健全行政计划制度。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合理使用行政计划,仍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日本、法国,不排斥行政计划。在我国,行政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健全我国行政计划制度。法律应对各类行政计划作出更明确的专门规定,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使行政计划对知识产业的发展起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2、加强行政立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我国虽然已基本建立起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提供的法津保护尚欠周全,其立法活动因周期费用和知识等局限不可能完全满足目前知识经济发展对立法的需求,难以为“依法行政”设定面面俱到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因而,在知识经济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而法律调整不能及时跟上时,国家行政机关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以实现真正的“依政法治”或“依法行政”。

3、优化行政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政府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1)运用优良的管理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知识产业的发展。(2)运用法律的手段和灵活的指导模式,维护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3)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引起组织决策内容的重大变化,即以单纯生产决策向知识化决策转化。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行政管理提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要求,它可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动态进行预测,制定一系列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连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营造和完善适应知识经济运行的环境,以推进新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立足于通过投资教育及技术培训,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苦的病根。全球正在发生的知识大爆炸既可以帮助世界上成千上万穷苦人摆脱贫困,也可能造成知识鸿沟的进一步扩大,使穷国家越来越落后,并且指出,国民收入低不是造成国家贫富差别的唯一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是获取和利用经济技术、社会知识的能力,而正是这些知识激发了世界上许多成功发展的例子。如日本二战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民族工业,复苏国民经济,并逐步跻身世界经济先进行列,正是植根于引进消化科学技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结果。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能熟练掌握和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的人才,在各个领域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知识孕育经济的必然结果,而人才的成熟得益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石。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充分履行依法管理职能过程中,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好教育、科技发展工作。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投资计划结构中,合理定位,有计划地投入适量的资金,改善教育、科技硬件水平。其次不断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培养大批知识人才,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而创造足够的条件。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但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占31.87%,达到370亿元。其它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的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表现发展不平衡和人才培养上缺口过大。这种状况的改观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确实把提高民族文化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篇7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篇8

审计监督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必须走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前列。因此,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的涵义,了解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找出现行审计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对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拟就上述内容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C)正式提出的,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被广泛接受,经合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这份报告中是这样阐述知识经济的定义的:知识经济系指以知识(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从以上定义来看,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高文化、高智力经济,它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上的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业,如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等,广义上的知识经济则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即随着知识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中知识要素比例的不断增大,使整个社会经济中知识含量迅速扩张,并且在社会生产中取得主导地位。从以上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这一特征决定了知识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经济基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是以原材料(农、林、牧、矿产品及制品)、能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上述两种经济形式均以有形物资为经济基础,其特点是好计量、易管理、稳定性强。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它将知识产权、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一系列以往被视为外部要素的无形资产作为自身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的转移,使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难计量,知识产业要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智力因素正确评估为价值计入资产总额,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量标准以及相应的鉴证机构;其次是不易管理,由于在知识产业中人的因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能因为一个人才的流失而导致技术、管理资源的大幅度变动;第三是稳定性差,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注重创新,换句话说,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这样就导致了一项技术从使用到淘汰的周期极为短暂(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因此这种技术使用周期的短效性导致了在技术价值计量上的不稳定性。

知识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第二个主要区别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不同,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被认为是通过生产而实现资本的积累。而知识经济增长的核心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将吸引人才、创新知识、研究应用和传播新技术作为维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当然,随着知识经济中智力因素的资本化,这种区别也会逐渐趋于一致。

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工作将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必然会使作为“国际商业公共语言”的会计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会给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上的审计监督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重新审视现行审计监督体系,及时预见知识经济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将会对今后审计工作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知识经济对审计基础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传统审计是以查核会计资料错弊及其后果为主要目标,现代审计虽然扩展到效益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方面,但仍然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公允性为目标。而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创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它不仅要求对投入产出进行比较,更重视信息在生产、分配、使用上的正确计量和核算,重视知识创新成果在充分检查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公允性的同时,还要重点计量、鉴证和评价知识因素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审计职能的影响。在当前的审计体系中,国家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经济监督,社会审计侧重于经济鉴证,而内部审计则更加强调内部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资源逐步由有形化向无形化转化,因此,审计职能会更加突出对经济资源的鉴证和评价等方面。三是对审计对象的影响。审计对象就是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传统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除要求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外,还要充分体现知识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中体现出的价值,以及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流动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这样会计信息的扩大化就必然导致审计对象的扩大化,如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必须对企业新技术、新型管理模式及服务方式等信息的投入产出比进行反映和比较。

第二,知识经济对审计制度的影响。1994年以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三个基础性法律和规章,用来指导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具体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审计制度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们所建立的一系列审计制度规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审计制度体系尚未完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这样必然会给我们现行的审计制度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以往审计规范和制度中所确定的审计目标、重点、程序、技术、方法等都要进行很大的改变。

第三,知识经济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以经济鉴证职能为主的现代审计领域,比如在审计技术上,需要大量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学、价值工程学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在审计工具上则将主要以计算机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并将逐步实现网络化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将以信息网络监控为主的适时审计逐步取代就地审计而成为主流。

第四,知识经济对审计人员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仅掌握会计、审计及法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比如现代审计经济鉴证的职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学、价值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而随着计算机记帐的广泛应用及计算机审计的发展,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网络知识已成为对审计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加入WTO后,涉外业务不断增多,因此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也成为每一个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

三、做好审计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挑战,审计工作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更有效的审计整合模式,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达到监督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要通过改革、重塑现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内审计与国外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以往制度中成功部分,又要不断吸收先进国家的优秀审计制度,为我所用,使我国的审计工作规范和质量与国际惯例接轨。

篇9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会计政策规范等方面,都必须摆脱旧的工业经济环境,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点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且极富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简单地说,知识经济就是依靠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科研从而创造财富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  知识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因素,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生产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计算机、现代通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工业正在走上与萵科技相结合的道路。

3. 无形资产将构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有形资产投资比重下降,无形资产比重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高达50%—60%。

4. 知识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知识是世界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这在当今世界环境状态恶化、自然资撅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首选良策。

5. 分散化和柔性化的生产方式。由于信息互联网的存在,企业间的联系增加,但企业规模变小。产品在高科技、高附加值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6.  高速信息网是交流、传递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变

1.  财务管理的对象由企业内部向金礅市场延伸。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将使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空前未有的水平,使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传统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应拓展到哼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这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2.财务管理的内容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无形资产为主。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3. 财务管理方法由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会加大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剧,因此加大实证分析的力度的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4. 财务管理的目标由“利已”型转向“利他”“利己”的统一^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企业的行为只有有利于相关主体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实现,才能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共享知识。因此,追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

5. 管理制度从以资产为中心转向以知识中心。知识经济社会下,知识资本在企业整个资本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成为管理制度的核心。

6.  筹资战略模式由筹集资金转向筹知识。知识经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如何筹集知识资本,并对知识资本进行评估,预测分析其未来收益,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

7. 投资战略模式由规范效益型转向知识效益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进行投资的效益远大于以扩大规模为模式的投资效益。企业投资于何种知识,投资的经济效益如何评价,将成为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

8. 分配战略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资+知”分配。知识经济时代,衡量贡献的唯一尺度只有业绩的大小是按投入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的大小衡量的因此,按业绩,即按“资+知”进行分配,是既促进效益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创新的构想

1. 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

现有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按照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

2. 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手段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会计系统中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是科学而现实的正确选择。

3. 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源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才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4.变革财务报告

现行财务模式是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不予确认美国学者韦尔曼针对这种模式的沿革,提出了一个彩色模式.他将财务报告的内容分为5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报告那些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的会计报告内容;第二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自创商誉);第三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i程度等);第四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风险等);第五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知识资本等h按照彩色模式,可以较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

篇10

Abstract:Our countryeducation facing knowledge economy's impact, displays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not prominent, questions and so on teaching form and content backwardness. For the adaptation knowledge economy innovation, realizes the study lifelong to melt,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request, must carry on the reform as a whole to our countryeducation.

关键词:成人教育 改革问题 研究与探索

key word:Theeducation reform question studies and explores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

1.突出教育创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人教育创新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人;二是教育本身要全方位地体现创新精神。这两者之间,前者是教育创新的目的所在,我们说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成人教育的核心就是为培养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而后者又是全方位实现成人教育目的的基础,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要面对知识经济创新的要求进行创新。

2。学习终身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走向社会前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人们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须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生存概念。这就说明将成人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或传授给特定劳动者某种技能教育的时代已过去,教育活动要贯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期就构筑起适应生所需要的知识宝库。因此,知识经济中的成人教育将按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来设计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将随着社会的需求和人们对学习的要求而革新和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认识落后。首先是一些人的观念陈旧,缺乏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和积极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的主动性。近年来,由于知识经济的推动,成人教育实践领域的新课题不断涌现,大多数成人教育工作者主要倾向于解决繁杂的具体事务,而对知识经济中成人教育的客观定位与特色研较少。我国知识经济中成人教育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有一些研究成果不断呈现,但其研究大多为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表现在出点子、谋策略的层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成果衔接性较差,系统性不强,真正以成人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需求为基础,系统深入构建的成人教育理论却很难见到;其次在理论上成人教育研究的成人特色难以体现。任何成人教育的理论设计都应明确其适应的群体,但就目前来看,成人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直接挪用了普通教育的,而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及不同生活经历的成人群体自身特点的涉及较少,导致成人教育特色不鲜明,效果不突出,不能提供有力指导;再次是一些企事业单位领导观念滞后,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热情不足,缺乏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另外成人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积极投入成人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的认识不足,很多人一参加工作就很难再自觉地参加各类成人教育活动了。

2.教学落后。就成人教育自身的规定性来看,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更新旧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然而我国的成人教育模式却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教育手段、内容、方法落后,传统的成人教育手段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呆板、单一.缺乏交叉渗透。传统的成人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和专业教育,往往沿用普通学校教育的专业设置,或者是补充普通高校教育专业的设置,缺乏自身的特点和灵活性。这种以专业设置为主的教育,强调专业的系统和完整。往往不能适应成人的实际需要。另外由于专业面过窄,专业间缺乏交叉渗透,很难满足学习者更新知识的需要;三是教学时间、空间有限,传统的成人教育有时不是学生千里迢迢到学校听课,就是教师千里迢迢到学生集中地去上课,时空限制问题突出。

三、改革我国成人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