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科学推导方法,但很多时候都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将建筑设计智能化、科学化,运用可拓思维使其定量、定性。可拓思维主要包括了传导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等创新思维模式,这些创新思维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设计变得更为生动。建筑设计采用逆向思维模式可以使建筑设计打破常规思维,将原有的固定单一模式变得更具逻辑性,这样建筑设计就可以取得较大的创新。就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情况来看,可拓思维已经充分应用到建筑的创新设计中。
2.逆向思维模式和建筑创新设计
2.1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是可拓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突破常规,从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寻出独特的方法以完成建筑设计。逆向思维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习惯与逻辑,虽然与常规不同,但是逆向思维模式却往往能给设计人员带来与众不同的观念和思路。逆向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方法逆向以及方向逆向,这些思维模式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2逆向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当前的建筑设计情况来看,逆向思维模式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逆向思维模式已经形式化,这对于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建筑设计在设计思路以及手法上并不是十分清晰,这时可以利用可拓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逆向思维,对建筑设计方法进一步优化。日本某建筑师在设计老年人住宅时便应用了逆向思维模式,他认为安装室内扶手易产生老人自卑心理,于是他巧妙地将扶手用装饰架和储物柜来代替,这样既可以起到扶手的作用,也可以避免老年人自卑心理的产生,这便是逆向思维的应用。
3.传导思维模式和建筑创新设计
3.1传导思维模式所谓的传导变换指的是一个事物变换导致另一个事物发生变换,由传导变换所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便是传导效应。当某一个事物实施变换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传导思维模式,通过传导变换来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将传导思维模式应用到建筑创新设计中具有积极意义。
3.2传导思维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我国古代就开始利用传导思维模式来进行建筑设计,比如北宋丁渭造的皇城,应用的就是多级传导。当时皇城的由于烧毁需要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工程,工程浩大、资源贫乏、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都对皇城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丁渭便在实地考察后利用传导思维,将皇城大门前的大道挖掉,用这些土烧砖,如此一来便解决了运输困难的问题,最后的坑也用来做垃圾填埋,使垃圾有地方可以处理,这给工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传导思维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具有积极作用。
4.逻辑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逻辑思维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具体反映的客观规律性,经过大脑加工后,逻辑思维更具有指导意义,纵观古今,所有人类所创造的发明都是依托于逻辑思维,可以说,逻辑思维的运用对于科学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现今的建筑有很多缺乏理性,在设计时缺乏最为基本的逻辑,导致建筑设计方案经不起推敲。因此在建筑创新设计中运用逻辑思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创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在掌握基本建筑工程素材后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理性思考,综合性分析影响建筑创作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这样才能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从而进一步对建筑进行创新设计。建筑的创新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意象出发,寻找到具有深度和特色的触发点,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又科学合理的方案。在建筑创新设计中,逻辑思维可以划分为三类:普通逻辑思维、形式化逻辑思维以及辩证逻辑思维。
4.1普通逻辑思维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普通的逻辑思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初级产物,后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都是由普通逻辑思维发展而来的。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正是普通逻辑思维,普通逻辑思维主要是以建筑工程的技术条件、环境等因素作为依据,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建筑创新设计,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建筑形态塑造的需求。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例,其改造更新造就新天地,形成了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步行街,这种设计便是以普通逻辑思维为依托,先在周边建设优美的环境,利用建设的人工湖,提高周边的知名度,而后建设“翠湖天地”等住宅小区,最后形成集办公楼区和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区。
4.2形式化思维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普通的逻辑思维只是大众化的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普通的逻辑思维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运用更高的形式化程度的逻辑思维模式。以我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例,设计人员对建筑的外形设计提出来一些方案,但是人们很难根据方案想象出具体的设计效果,这时便采用了形式化思维模式对建筑进行分析表达从“水”这个概念联想到游泳中心,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4.3辩证逻辑思维在建筑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辩证逻辑思维由黑格尔第一个提出,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应的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形式和规律,在黑格尔开来,辩证思维的形式是同内容联系着的不可分割的形式,是以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变化发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思维便是将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入地应用到事物本质中。在建筑的创新设计中,辩证逻辑思维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逻辑思维内在矛盾时揭示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展现出来,并促使它们彼此转换、相互渗透,这对于建筑设计是极为有利的。在建筑创新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维僵化的问题,辩证逻辑思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同时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的独特性与有效性。比如在错层住宅楼的室内楼梯设计中,传统的逻辑思维会将错层处的楼梯、栏板、平台栏设计成固定的形式,位置的选择也非常有限,但是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室内空间就很难得带充分运用,布置不合理,从而转变设计方案,将错层处的楼梯、栏板、平台栏设计成为灵活的,从而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5结语
篇2
摘要本文从方法论、学科内外等方面论述了著名美学家周来祥“美是和谐自由”的观点,同时与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以及生命说和自由说做了比较,突出了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的合理之处,指出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与发展的体系。
关键词:周来祥 和谐自由 美学 体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体系的建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建立体系,首先必须找到代表自己的东西,同时要有宏阔的视野,辩证逻辑的思维,稍有不逊,难免会顾全不周。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学家周来祥通过对中外美学史的研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和谐美学”的思想,建立了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以辩证逻辑结构为基础,史论结合的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综观周来祥的美学体系,应当说大体走过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和谐美学观点由探索到形成;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叶以前,和谐美学逐步形成体系;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末以前,和谐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进入21世纪,也就是第四阶段,周来祥进一步把研究成果系统化和完善化,同时开拓创新,面对新的情况,寻求新的理论创造。50多年来,周来祥从各方面对其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进行了阐述和延伸,形成了主客体统一的整体美学范式,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美是和谐自由体系的轴心是审美关系:周来祥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对象怎样变成就要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与对象性质相适应的(人的)本质的性质;因为正是根据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特定)性质才可以作出特殊的具体的肯定方式”的思想提出了把握美的本质,不能仅从主体入手,也不能仅从客体入手,而必须从主客体之间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入手。以此为基础,周来祥从古今中外的大量美学史料中归纳总结出了美是和谐自由的思想,并形成了体系。笔者认为,美是和谐自由的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 方法论上的和谐: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与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和谐统一
思维方式是由知识、观念、习惯等要素逐渐递进,不断沉积而形成的主体反映和思考问题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表现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思考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人类的思维是个逐步发展演化的过程,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哲学思维方式经过了古代对象性思维方式、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现代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三个阶段。
在美是和谐自由论体系中,周来祥吸收并改造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把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两个方面应用到其和谐美学之中: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这个统一包括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又回到实践;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又从一般回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同样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其一,逻辑和辩证法是一致的,逻辑与客观的历史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逻辑和认识论是一致的,与认识史是一致的,与美学思想史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周来祥还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融会于辩证逻辑思维之中: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是面对自然界的,20世纪自然科学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以现代物理学为重点,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提出,模糊数学、统计数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遗传工程学等的兴起,深化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不断运动的认识。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不能代替辩证思维方法,但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发展的,它对其它方法都采取吸收改造的态度,使其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也是一样,它可以融合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一切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丰富和发展的辩证逻辑思维,使辩证思维进一步科学化、精密化、现代化。为此,周来祥把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辩证思维的方法结合起来,把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到了美学方面,为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视角。
二 学科外的和谐: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
人类和自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理智、意志与审美三种关系,从而产生了研究真、善、美三种不同类型的科学:真是以概念的、普遍的形式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结果,其形式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真要把握的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内容,追求客观性。它虽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基础,但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前提,最终目的是从感性实践中经过综合分析,得出普遍的规律,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同时,在主观方面,真不容许狭带个人的情感。我们平时所说的愤怒出诗人,只是对于文学而言,对科学却有害。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意愿、欲望、目的的结果。善是带有个人情感性的,个人的意志要求在客观世界中得到实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肯定自己的意义。就主观方面来说,善在没有实现之前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主观的。善也具有客观方面,它要求倾向于用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善的活动以符合客观规律为基础,具有普遍性。美则是真与善的统一,真讲求概念、普遍性,善要求情感性、普遍性,美无关概念,却也要求普遍性,更强调情感,这样就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当然,这种结合是排异求同的结合,相对于理智的概念性而言,审美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就审美与善而言,善讲求的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审美同样没有直接关联这些,但总是会阐明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总会与社会人生相关,美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这样就与善也结合起来。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说,审美要求的是主体的心理愉悦,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理解与情感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方面既有主体的情感方面,也包含理性的理解,只是在审美中,没有在真与善之中那么片面地被强调,四者已经融合为一体。
总之,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美的和谐自由是以情感为主,不以概念为中介又趋向一种不确定的概念、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和谐。
三 学科内的和谐:横向与纵向的和谐内涵
周来祥认为美是和谐自由,是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自由和必然、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和谐。从横向来看,周来祥先生的美是和谐具体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形式的和谐、内容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从纵向来说,周来祥提出美是和谐包含三个阶段:其一、古典和谐美,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封闭的自然经济、当时社会斗争的特征、素朴的辩证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美的主题表现为和谐,美的类型包含优美或壮美。无论在东方古代社会还是西方的古希腊与古罗马,都强调以和谐为美学特征。其二、近代对立的崇高(广义的美),对立的崇高就是把构成美的各种元素对立地、无序地、动荡地、不和谐地组合为一个矛盾复杂体。对立的崇高在中西方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由于西方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经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后工业社会,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思维、否定的辩证法及悖论思想的影响。大致来说,这种分裂与对立又形成了近代崇高的三个部分:崇高、丑、荒诞。而在中国,由于国情与社会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以荒诞为主的美学主潮,而是经由崇高与丑直接进入了辩证和谐的现代美学。其三、现代辩证和谐美,是人类美和艺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把近代的对立和古代的和谐予以辩证地综合和发展,成为既追求对立又追求和谐的新型的美。它既有近代的无序、动荡、不平衡、不稳定,又有古代的有序、稳定、平衡和宁静。当然,尽管古典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现代辩证和谐美三个阶段的和谐美的思想各有其特征,但这也是相对的。就是说古代的和谐美学中亦存在近代的崇高,近代的崇高中也蕴涵古典和谐式的美,现代的辩证和谐美学中,也同样交集着古典与近代的美学思想。三者各为其主流,但又相互交叉、并存。
四 和谐美学的创新:与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的不同,以及与生命说与自由说的区别
主观说强调美是主观的感觉,主体认为美就美,没有道理和标准可言;客观说则认为美在具体典型的现象和事物当中,与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关系,二者都有其片面性。美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统一说,同样存在不足: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体的作用,忽略了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忽略了个人主体的作用,没有看到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美的社会、普遍、抽象的方面,忽略了个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形成。自由说在这里指的是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这种观点指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强调了美是在客观对象上烙下主体的痕迹。但这只能说具备了审美的前提,因为真与善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生命美学指的是后实践美学这一类,后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为思想资源,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生命的超越。这种观点突出了主体,忽略了审美客体。
周来祥指出,所有这些美学派别,在思维方式上仍停留在对象性思维或实体性思维的阶段,它们都把美归结为单纯的客观存在,或者是主体的物质实践,或者是主体的生物性存在。
为此,他提出了以审美关系为轴心的和谐美学以弥补上述提法的不足。审美关系强调的是由于对象的美是相对于主体的情感而言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对象的性质或仅从审美主体来判定美的本质,而是必须在主客体形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的关系中来把握美的本质。
可以看出,周来祥的和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往前推动了一大步,认为作为美的根源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作为现实的美的对象来说,它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相互对应而形成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审美对象,就没有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没有审美对象。以审美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美学的提出,弥补了主观派与客观派的片面性,让人们不再单纯地在主体或客体中找寻美的本质。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考虑;对实践美学也有所深化,实践美学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问题,并不就是美的本质,科学认识与意志实践同样是属于自然的人化现象,自然的人化现象只是事物美的前提条件。总之,周来祥这种以实践美学为基础,以主客体关系为本体的思想深化了实践美学“美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问题,把美的本质缩小在审美关系之中,为后人对美的本质的探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概而言之,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体系内涵的突出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作为其方法论,用中国儒家的中和思想作为其核心内容,真正实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次,他的和谐美学的观念内核是和谐自由,由人自身的和谐到与他人的和谐,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步步扩大;第三,其和谐美学体系中的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和谐,没有矛盾没有对立就达不到和谐;第四,美的和谐不能脱离社会的和谐,他把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使它的和谐美学具备深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五,和谐自由美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在运动中展现的,丑、荒诞只是和谐的一个阶段,未来的美学将是一个多元协商、多元共生、冲突的体系,而最后又必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参考文献:
[1] 周来祥:《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周来祥:《周来祥美学文选》(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三联书店,1997年版。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刘继平:《论审美关系说的几层含义》,《文学教育》,2008年第1期。
[7] 周来祥:《三论美是和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3
关键词:感悟 数学之美 学习的兴趣
对于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困惑,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之美的感悟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是有待于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存在着惊人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数学美的领悟和鉴赏。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并不都具有理想的鉴赏能力。因此,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数学概念的简洁性、统一性,数学命题的概括性、典型性,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和谐性,数学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以及数学创造中的新颖性、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精辟地把数学美的特征概括为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这些形式特征的有机综合汇聚成数学美的主要特征――和谐,它反映出了数学美的形式的多样统一的总规律。
一、展现对称美、增强数学魅力
对称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德国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紧密相关。”数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对称。从几何图形看,有中心对称形、轴对称形、面对称形和转动对称形等。对称图形虽然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他在平面上的种类只有十七种。例如,行列式就被人们称做“美丽的花园”,它的每一条边都可以扩展。一个三阶行列式是由九个元素按三行三列所排列成的正方形,即使不懂数学的人也能感受到其排列整齐和处处对称,领略到它的形式之美。
二、体会协同美、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的协同美大体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归纳和演绎的相互作用。数学中大量地需要归纳,同时也需要演绎,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互为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总是既用归纳又用演绎。尽管两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演绎推理的大前提――表示一般原理的全称判断要靠归纳推理来提供。为了增强归纳推理的可靠性,不管是以一般原理作指导还是对归纳推理的前提进行分析,都要用演绎推理。归纳和演绎在思维运行过程中这种辩证统一正体现了两者之间是交互为用的。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并重和统一。一方面,数学中大量存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能用形式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数学对象。另一方面,也存在显著的运动状态,如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代数、几何、三角各学科之间的转化以及数学各种相关运算方法的发展与对立统一等,故能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时要贯彻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并重和统一的原则,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按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对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认识要前后一致,而且不容许存在不相容。如果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认识,那么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概念数学必须遵循上述逻辑规则进行。但同时也应指出,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数学概念也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的。许多对立的概念可以统一起来(如实数和虚数同处于复数中),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如三角函数的概念,最初学习的是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被理解为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比斜边、邻边比斜边、对边比邻边和邻边比对边,以后发展到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即使在小学数学的发展中也是这样。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数学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又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常说的概念是在发展中形成,而且又是在形成后不断发展的,所以一个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就像“乘法”这个概念在整数和分数中具有不同的数学含义一样。正如列宁所说“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这正是辩证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与形成逻辑思维相比更高一级。
三、追求简洁美、体现数学本质
数学美的简洁性泛指数学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简单性和结构上的协调性。简洁性对数学理论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和抽象时,要求理论的假设性前提尽量的少,而得到的演绎结论尽量的多。正是这种简洁美的思想指导,数学家都尽力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特殊的演绎美的诱惑力。例如,全部欧氏几何的结论,只是从少数的几条公理通过演绎得来的,这是一种简洁美的体现。难怪牛顿赞叹:“几何学之所以堪称辉煌,就在于它是从很少的几条公理出发,而最终却得到了如此之多的结果。”
英国数学家指出:“数学中的统一性和简洁性的考虑,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研究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地用简洁而基本的词汇去解释世界。”像他所说的,只有大学毕业的专门高级人才才能进行百万数目的运算。这种不和谐的状况源于罗马数字的复杂。一旦引进了阿拉伯数字,连小学生都能够轻松自如的进行百万数和十亿数的计算。信息内容的容量依旧,但简洁而完善的符号标记使信息处理的既快又简。可以设想,如果能找到材料的组织和符号的合适形式的话,那么在21世纪就完全可能把目前只有少数专家才懂的现代数学中最复杂的部分列入中学的数学大纲。到那时,复杂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将以简洁而通俗的公式写出。由此可见,清晰简明的数学词汇既能便于人们掌握材料,简便地记下已知事实,又能便于将掌握的材料提升为理论。简洁的叙述方式是进一步前进的必要前提,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衡量数学和谐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寻求奇异美、发挥创造能力
所谓奇异美,包含了独特、新颖、不寻常等含义。在数学中,奇异性常常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起点,给数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奇异美在数学中到处可见,数的发展就颇具传奇色彩,有理数稍一扩展,新的数就被称为“无理”的;实数再一扩展,新的数就被叫做“虚”的。实数之后出现了“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又出现了“超穷数”。
综上所述,数学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4
物理 抽象思维 能力
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理的首相思维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研究物理的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
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及其分支的严必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结构化的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从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教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理论或随时加以严格检验,便于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4、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的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它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分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
5、物理学从它早期萌芽到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哲理的物理思想、现点和方法影响着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
因此,物理学曾被称为“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哲学的支柱”等等。总之,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抽象性特征,而物理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问题解决等具体途径,发展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抽象来完成的。所谓抽象,从词意来说,是分离,排除或抽出。科学抽象的目的,总的说来,就是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思维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在一定课题指引下,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智力操作活动。无数科学认识的事实说明,科学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就在于从各种现象中抽象出“自然力”,再用这些“自然力”去推论其余一切运动形式“。牛顿本人就凭这种抽象力量,把地上和天上的切实观物体的机械运动都统一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科学史上第一次认识的大综合。而众所周知的相对的创立,正是爱因斯坦超越实验事实,高度发挥科学思维的抽象力量的产物
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物理学的每一步重大进展或突破,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物理学越发展,其抽象程度就越高。所以,不培养起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就会举步维艰。高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通过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抽象思维是从属于一般抽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物理抽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形式,它在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良好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才是培养它的主要途径。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科学推理等方法。善于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习物理知识更加容易,解决物理问题简捷。同时,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也是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训练,达到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例如,力学、热学和电磁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选好典型题,抓住问题的实质,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帮助学生挖掘某些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篇5
关键词: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科技创新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在逻辑结构上的活动程序和格式,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周密性,步骤性。逻辑思维人们对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思维间接的获取新知的一种途径。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则不同于逻辑思维方式,它既遵循逻辑思维又不完全遵循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逻辑没能被形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相传鲁班有一次进入深山砍树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下滑了一下,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正是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上划破了口子。他还看到了一棵野草上有两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够很快的磨碎叶片。于是,鲁班在这两个实例上得到了启示,因此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鲁班发明锯子就是运用了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的顿悟得到的。
二、科技创新产生的源泉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新按其实质,大致可分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两种。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主要是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性的思维和非逻辑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的科技创新起到互补的作用,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酝酿和顿悟”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审查和验证”的阶段。
前人在发明创造某个新事物的时候,同样也遵循这个思维发展的三阶段。例如: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他坐在一棵树下,发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他首先在脑中进行逻辑性思考,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酝酿和顿悟”阶段,提出新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上往下落,而不能往上掉呢?现在开始发散性的思考,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出来之后还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审核与验证”,只有自己的发明经得起实践的验证才能被大家接受,进而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最佳的推论。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发明过程的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互补作用
(一)创新思维既不排斥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于逻辑思维
在思维的实际过程中,一旦逻辑思维中断,非逻辑思维变回出来为你连接到思想,让原来的思维继续下去。逻辑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等无方向可走时,非逻辑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有益补充。
(二)想象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就想象本身而言,它既有逻辑性又有非逻辑性,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对立统一。想象是创造一个你好新形象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性质、法律、状态和结构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个真正的因素在科学和艺术的研究中克服人类的认知障碍,实现整个世界的自由和超越所有现实世界的自由。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才思,得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想象的过程中也渗透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例如,计算器的发明,首先人们想象是否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人脑的计算帮助人们计算大的数据,这个东西肯定要会加减乘除基本方法,其次速度要快,于是再经过非逻辑的想象,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进而计算器得以发明。由此可以说明,想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逻辑思维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借助它而形成发展起来,但是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双刃剑。合理的利用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不恰当的使用则会将我们推向万丈深渊。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仅有逻辑思维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应有意识的加强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科技创新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起着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满场.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2]傅世b,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变式训练 学科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可以丰富生物知识,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其中,生物学科能力属于生物学科素养范畴,生物学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高中生物,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么,平时教学过程中该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学生学科能力,进而获得能力提升和高考优异成绩的双赢结果呢?
通过亲自教学实践研究,我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变式由来已久,我国自古就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无定法”的古训,有学者认为教学中的变式运用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结晶之一。变式是通过变换事物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本质特征,使学习者在鉴别的过程中掌握本质特征规律[1]。变式训练就是同种类型题目,换个角度考查其他方面或相似方面的问题,高中阶段变式训练往往不能采用相同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变式使学习者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深刻理解知识内容,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调查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对一些经典题目进行改编以加强练习,帮助学习者区别不同生物现象,领会生物概念外延,讲述复杂生命规律,尤其复习课中常会运用“变式训练”方式。
其实,变式训练不止可以应用于复习课,还可以应用于新课教学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式训练,助力学生理解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有很多概念,掌握了这些概念就等于掌握了高中知识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十分注重概念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教学中,我根据课后习题“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多少”设计出变式训练:“人肌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数依次为多少。“通过这道变式训练学习,学生对核酸、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概念理解得很透彻,懂得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真正掌握难点知识,并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后学生再碰到考查同一知识点的类似题目就不会害怕了。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二、变式训练,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辩证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抽象思维习惯,学习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学不好高中生物是因为未能养成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习惯。在新课教学中,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这两种思维能力。
例如,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教学中,我将课后习题“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哪一项”的选择题编制成一道画有细胞核结构图的填空题,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引导学生以后碰到一些只有文字描述的习题时,脑袋里再现出教材上相应的图片,并运用其包含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经常进行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跟着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提高。
三、变式训练,助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知识迁移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实质是知识、问题等呈现的情景和背景的变更[3]。迁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真实写照。具体体现为能否在变化的问题中再现相关知识并做出准确取舍,加以科学阐述和应用。选取典型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课后习题第5题: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
A.CO2叶绿素ADP B.CO2乙醇糖类
C.CO2叶绿体ATP D.CO2C2糖类
设计如下变式训练: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大致过程是( )。
A.叶绿素ADPCO2有机物
B.光ATP叶绿素有机物
C.光叶绿素CO2有机物
D.光叶绿素ATP有机物。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新的不同情境中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真正教会学生学习。
四、变式训练,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创造,又包括对原有知识重新组合和对其使用价值的重新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是个人的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加以开发和利用。学生这种创新思维并不要求学习者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我升华的思维意识和基本技能。
如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中,当完成课后习题“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后,有些学生联想到教辅上的习题:如下图为脉孢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若产生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孢霉,则可能是基因①发生突变
学生能想到这道习题,说明已经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将原有知识重新组合,并重新发现其使用价值,即学生已经具有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的要求。课堂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又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变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变式训练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常孝.生物教学中变式训练的设计[J].中国教研交流,2007,12:16-17.
篇8
一、地理形象思维
地理形象思维就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的思维。其具体的思维形式是表象、联想和想象。
地理学科中的形象思维主要特点是: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表象,然后进一步通过联想进行思维。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
1.直观教具的运用。例如,讲解地质构造时首先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展示褶皱,也可以让学生拿出一本书或一个本子代表岩层,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力由两边向中间挤压,观察其变形,告诉学生当岩层受到挤压时,就会像书页受挤压时一样,发生弯曲变形,这就是褶皱,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然后总结背斜、向斜的特点,再进一步延伸到如果在野外背斜、向斜长期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归纳出判断背斜、向斜的根本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2.加强运用地图的教学。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能使人很容易地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很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采用形象思维培养阅读地图能力,首先应懂得必要的地图知识,如比例尺、图例、注计、经纬度等。在此基础上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记忆中国行政区轮廓,先展示中国政区图,让行政区轮廓映入学生脑海,形成表象认知,学生在熟悉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基础上,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联想记忆。如在中国这只“雄鸡”腹部,湖南像女像头、湖北像男像头,又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天鹅、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又如广东像大象头、山东像张开拇指的拳头、河南像射向西部的箭头、陕西像跪俑等,学生慢慢感受一阵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就能记住其他的省级行政区。通过这种想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地理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是正确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先掌握准确、完整的概念后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1.分析综合法。分析,就是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综合,就是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讲“纬度地带性”概念时,首先分析纬度地带性概念的特性、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然后解释纬度地带性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全球热量带分布、全球自然带带分布等。讲《地球的运动》一节,把地球的运动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两种主要运动形式,从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关系,就是采用分析法介绍地球运动的情况。而把地球自转和公转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的运动时,就是采用综合法。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其整体性的基础。
2.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和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事物的特殊性得出其一般规律。例如,在讲解影响气温因素时,先根据全球一、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并对照地形图、洋流分布图等,对各地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具体情况作一番了解,认清这种分布与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而概括出影响气温因素;演绎法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比如说在学习自然地理部分的太阳高度角的时候,在老师讲解清楚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后,再引入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和楼间距的计算的案例让学生来探究,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总之,掌握归纳法和演绎法对于培养学生地理能力,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地理辩证思维
篇9
【关键词】导研式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导研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则,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为核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能力,而不被固有思维模式限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辩证思维、逻辑能力.
一、“导研式教学”实践背景
导研式教学,并非只是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进行探索性学习,不再只是通过教学课本枯燥自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导研式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其教学内容极具魅力,但若只是通过课本为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教学会失色不少;“导研式教学”课堂的核心词是“问题、探究、互动”.因此,若要制作一堂精彩且高效的数学研习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教学目标下,预先录制好学习内容、知识要点以及涉及的相关实例等,通过展现这些内容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二、“导研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对问题观察得是否细致、全面,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不被固有思维模式限制的习惯,让学生面对问题学会抓住问题核心.比如在教学中,已知两个正数x,y满足x+y=4,求使不等式1x+4y≥m恒成立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如果学生能够对例题进行全面观察,去掉例题中无价值的信息,抓住问题根本,学生只要代换不等式中的1和4,借重要不等式a+b≥2ab,(其中ab积数为常数),就很容易解答此题.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就是“因材施教”[2],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传统教学中,每个班级成员的学前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讲解,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理解,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讲解两三遍才能有所了解,而一堂课的时间又控制在了45分钟内,如何才能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呢?此刻,导研式教学的优势就十分明显,所有的教学进度都由学生一手掌控,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也可以合理利用其他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知识点,从而实现了“优、差统一”.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还需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因为数学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拓展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关键,教师通过“导研式教学”,引导学生大胆打破传统学习思维模式,发挥学生想象力.例如:已知p是直线3x+4y+8=0上的动点,PA,PB是圆x2+y2-2x-2y+1=0的切线,A,B是切点,C是圆心,求四边形PACB的面积最小值.在此题中,需要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大胆猜想,将问题进行转化,并通过大胆的假设和类比、一步步求证,就会得出解答结果.
(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逻辑能力
“导研式教学”,辩证思维逻辑能力是关键,学生通过对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问题设置等环节,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和逻辑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教学生掌握数学的理论和公式,还要让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和判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分析数学规律,不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能力.如题: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m-=(2a,1),n-=(2b-c,cosC),且m-∥n-,求(1)角A的大小(2)求sinB+sinC的取值范围.从解答原理来讲,学生在求正弦函数的值域时,不能忽视角的范围,而要形成一题多解的解答思维,通过辩证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灵感,其次,要求学生会调动已有知识点对其他同类型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快速解决、总结方法、归纳原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研式教学就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变学为研;以研定导、以导促研[4].教师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避免出现不作为和过度作为的情况发生,重思维、重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高中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但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在课程制作的过程中,不在于用了多少精彩的课件材料,而在于真正能使学生受益的知识点有多少,导研式教学的一切目的就是让学生受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其影响下展开变革,导研式教学亦是其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每一次实践过程,都需要师生不断进行探究,其最终的理论形态与发展结果依然值得我们去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昌官.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59-65.
[2]杨建仁.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5:175-176.
篇10
利用演变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3)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由于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些方法或步骤不十分科学严格,因此,教师本身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敢于质疑的态度,绝不能盲从于原有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环境,鼓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探索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用全面、运动、发展的目光去看问题,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的局限性,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问题,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当探索流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部分同学测得的电流、电压值误差较大,这时,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综合电流的热效应知识及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得出通电时间不能太长的结论,同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焦耳定律》一章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发展的目光分析得出:倘若具有混联电路的知识,就能将两个实验合并,以简化实验和提高实验的精度的结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