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绪论;寄生虫学检验;课程
R37-4
绪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开篇之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上好w论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好本门课的欲望,是每位教师都应探究的问题。《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也大大的降低了,因此,《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也越来越不受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视。如何树立本门课程在当今检验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以及激发起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就要从上好绪论课入手。怎样开好 新课程这扇门,引领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是教好这门课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一、确立本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由于目前世界寄生虫病感染率的降低,社会重视程度的下降,本课程教学时数的减少,以及生产实习时寄生虫检验应用的减少,学生从思想上对本门课程就不够重视。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就要从绪论课着手,从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明确学习《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首先从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入手,让学生了解曾经我们国家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放一些视频让学生看一看,曾经某些寄生虫病在我们国家的肆虐情况,解放初期有多少百姓死于寄生虫病,接下来放一些我国目前一些地区寄生虫病的感染现状,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仍然不容乐观,作为检验专业的学生,肩负着防治寄生虫病的重任。同时,告知学生,检验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专升本还是职业检验师的考试都要考《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从不了解《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到对本课程的一种重新认识,确立本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的第一节课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开端,下一步的教学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绪论课作为本课程的开篇之举,教师必须煞费苦心,精心准备,要有一个漂亮出彩的亮相。例如,在讲授带虫者这个概念时,本人不急于讲授什么是带虫者,我先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蠕形螨这种寄生虫,绝大多数学生都回答知道,然后我简单介绍一下蠕形螨的感染率及临床症状表现,接下来问学生,你们认为自己是否感染了蠕形螨,为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热情高涨,然后我让一名皮肤光滑的女同学站在讲台前,让同学分析她是否感染蠕形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没感染,我讲到这位同学表面看皮肤光滑,不像感染蠕形螨,但也不一定就真的没有感染,有一类人群表面一看好人一个,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表现,但体内却有某种寄生虫的寄生,这就是带虫者。以后我们要进行蠕形螨感染的检查,到时咱们见证她是否感染蠕形螨,到底她是正常人还是带虫者。通过这种方法讲授,不仅学生易于掌握带虫者这个概念,同时激发起学习寄生虫学的强大兴趣,特别期待后面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明确课程方向、正确引领课程目标
绪论是本门课程的纲领,贯穿教材,统领全书。绪论课要使学生知道本门课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同时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任务、作用以及该专业领域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概况和领域地位。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本课程的主题概念,把握学科的基本体系框架。本人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知道到底什么是寄生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哪些方面的内容,强调本课程在今后的学习中主要从六大板块讲授,即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情况、防治原则,指出检验专业的学生今后学习的重点是生活史和实验诊断,难点是致病性,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的学习目标。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程学习的正常轨道。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引人入胜
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 进展 临床
医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为了准确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工作者必须做出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协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医学检验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免疫学、寄生虫学、形态学、血清学检验。
1医学检验的进展
1.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检验医学也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临床检验诊断学,对疾病诊断深入到基因水平,称为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波谱核型分析(SKY)技术以及蛋白质组技术等。
1.2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的概念现已泛化到生物芯片、微阵列、DNA芯片,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数以万计的探针分子以及对杂交信号进行实时、灵敏、准确的检测分析变得切实可行。
1.3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有别于普通细胞计数仪的方面在于它不仅能够进行细胞计数和简单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够对细胞亚型进行检测。临床上,FCM主要应用于免疫学和血液病学方面。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可应用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为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FCM还可同时检测T细胞总数、Th细胞和Ts细胞,结果准确、报告迅速,国外已用来进行HIV的常规检测。FCM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对白血病进行分型,可以克服传统免疫荧光镜检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细胞计数少等造成的误差,使之更为快速和精确。FCM还可进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和化疗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的监测等。用FCM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受体是近来血栓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1.4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临床上,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相关免疫检测、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心肌蛋白的检测和贫血指标的检测等。该技术以其灵敏度高(可达10~18mol/L)、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所使用试剂对人体无危害的优点,成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现场即时检验。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在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检验很有必要。这种需求刺激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予了现场快速检验的新生。
1.6细菌耐药检测。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临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ESBL、MRSA等广谱耐药菌。因此,尽早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和节约医疗成本至关重要。临床微生物室不仅需要分离鉴定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而且应该进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1.7自动散射比浊分析的应用。散射比浊分析仪主要检测的是血浆、体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补体系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系列、炎性反应蛋白系列、载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药物等。这些蛋白成分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
2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②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③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④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⑤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⑦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 医学检验的局限性分析
3.1 非连续性的检验与疾病的不断变化性之间存在矛盾。检验是一时的行为、是非连续性的反映,所检查的结果只表现了疾病的瞬间;始终难以消除的是检验所具有的点的表现力与疾病变化的线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因此,绝不能将检验的结果看成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
3.2 同一项检验结果有可能是这种病也可能是那种病。如果检验出来的症状与患者所患疾病是相一致的,那么根据检验的结果诊断疾病就不会出现差错,但往往存在同一项检验结果为多项疾病所共有的情况,X光线表现的特征就可见于完全不同的疾病。
3.3 医学检验的危险性。因病理检验需从患者身体摘取病变组织,因而危险性会时常降临,除非患者有严重的病情,离开这些检验结果就难以弄清病因,这样才能进行病理检验。
4总结
医学检验是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所依赖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需要提高检验师、护士和临床医师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医疗机构利用现代医疗科技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篇3
【关键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 小针刀; 项背筋膜炎
项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炎、颈肩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在中医康复理疗门诊中非常多见。小针刀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在治疗时采用的是盲穿法,对病变部位难以把握,疗效不确定。本研究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项背筋膜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项背筋膜炎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病程0.5~15年;年龄32~68岁,平均46岁。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引导组和盲穿组两组,每组均为53例。
1.2 仪器 采用SIMENS-ACUSON Antares,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4 MHz。
1.3 操作方法 患者均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必要时检查肝肾功能、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图等。
1.3.2 引导组 (1):骑跨椅位。(2)定点:穿刺前根据患病部位在疼痛的激发中心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选择增粗或毛糙、钙化的肌腱或韧带作为手术部位,利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病变区域,避开大的血管、神经,确定穿刺路径,并做体表标记。(3)操作: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引导下进针至病变部位,在实时超声监控下剥离粘连部位,对钙化性肌筋膜炎可指导医生对钙化灶进行捣碎治疗。术后刀口处外敷创可贴。5~7 d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症状减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项背筋膜炎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其病因与外伤、劳损、受凉等因素有关[1]。其病理机制是项背部软组织的病变粘连、肌肉痉挛而致局部疼痛、僵硬、运动障碍或软弱无力等。临床治疗常以中医治疗为主,方法繁多,对于症状较重者采取在局部痛点封闭或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机制是: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瘢痕,松解肌肉,镇痉止痛"[2]。小针刀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把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针和刀的双重治疗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实[3],在治疗软组织损伤和部分骨关节疑难病方面,针刀可直接切开瘢痕组织,剥离粘连。消除过高应力,恢复平衡的作用。虽然小针刀疗法是治疗项背筋膜炎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段,但疗效并不确定,文献显示,小针刀治疗时医生全凭感觉和经验盲穿,对进针的深度和剥离的范围不易掌握,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稍不注意就会损伤血管、神经和周围正常肌肉韧带组织,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和高频探头技术的改进,超声检查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以致成为目前评价肌肉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4]。同时随着超声引导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经验的积累,超声引导技术在盆腹腔疾病和浅表小器官诊断治疗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公认,但对中医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见。本研究发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可清晰显示小针刀的位置、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利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能避开大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指导医生确定穿刺部位,在小针刀治疗时可实时监控追踪小针刀针尖的方向和位置,指导其准确到达靶目标,减少治疗时间和副损害,其固有的可视性和独特的实时性,为操作者提供了精确性和安全性的保障,临床观察表明引导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盲穿组。
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1)进针前常规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对照检查,对于肥胖患者最好加上腹部探头联合扫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与周围的组织关系。(2)保持小针刀与探头声束垂直或基本垂直,这样能更清晰显示小针刀针尖,治疗过程中可以上下轻轻小针刀或利用彩色多普勒的运动伪像来提高针尖显示率。
参考文献
[1] 张洪霞,朱有兴,范爱新,等.针刀加拔罐治疗项背筋膜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1,9(7):38-39.
[2]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l992:84.
[3] 张文怡.小针刀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中的运用[J].河北医学,2006,12(1):83.
篇4
1方法学部分是医学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
英文医学期刊,应该说,两者刊载的论文的水平,总体 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撇开其中反映的研究水平本身的 差距,仅从论文的形式上,中文医学论文首先需要重点 提高写作质量的部分就是方法学内容。目前我国医学 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方法学部分普遍存在着内容过 于简单、关键细节描述不清甚至阙如的问题,以致读者 对研究工作无法作出评价,甚至不能判断它报道的工 作是否可靠。
学术论文“交流”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向读者一 主要(但不限于)是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同 行一报道自己完成的工作,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使 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工作能够对同行未来的工作有启 发、有借鉴、有帮助。其中,需要报道的一个重点是自 己的课题组是“如何”完成一项研究的,反映在论文 中,也就是在“方法学”部分,要用恰当的语言,详细、 清晰地描述整个研究实施的过程,以能够让读者对该 研究选用的方法是否准确、由此得出的结果是否可靠 作出判断,并能够让读者借鉴甚至完全重复该研究的 方法,用于自己未来的研究111。
具体描述研究的实施过程,能够经得起同行对研 究质量的“评头论足”能够让读者以这些描述为依据 完成相同质量的研究,是方法学写作的基本要求。
方法学的科学性问题,如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测评 方法或工具的适当性与可靠性,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的 适当性等,可以由在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编委或特约 审稿专家来帮助把关;但编辑应做好基本的形式审查 工作一只有符合基本形式要求的论文,才有必要进 一步请专业人士对其科学性进行评审。
2方法学部分形式审查的基本要求
方法学部分一般应包括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 步骤工具)、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等内容。
2 1研究设计 用简洁的语言,首先说明该研究的具 体设计方案。医学研究中常见的设计12 75—146 31有:观 察性的研究设计有横断面研究(crosssecicnal sud e)病例一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和队列研 究(ahOTtsudieS),实验性的研究设计有随机对照试 验(andonized connied rials)、交叉试验(cosover ttl)诊断性试验(diagiostc trials)以及病例分析、个案报告等叙述性研究。编辑应熟悉医学研究中这些 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点,做到基本概念准确、清晰。
不同研究设计方案的科学论证强度、实施难度均 有不同,每种设计方案的数据处理也往往有相应的统 计学方法121 175—146;因此,在方法学部分首先说明该研 究的设计方案,可以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该研究 的基本特点有一个总体的简要评价,引导读者决定是 否继续阅读全文。
2 2研究对象 一般而言,一项研究的意义是将在样 本的发现推导到对总体特征的认识,因此,对研究对象 的描述,须具体交代如下信息121147—1S,以让读者能够 对样本总体的代表性作出评价111。
1) 抽样地点。是在社区对一般人群的抽样,还是 在医院对就诊的患者及其陪诊亲属的抽样,还是到某 一特殊地点(如煤矿、灾区)完成的抽样,等等。在何 种地点对何种人群进行抽样得到的研究对象,是由研 究目的和设计方案决定的,在这里应当作清晰、准确的 描述。
2) 抽样方法。作者应清晰地描述抽样的方法及 其实施的具体过程。例如,对于随机抽样,许多作者仅 仅描述一句话,“采用随机抽样,从XX市X X区抽取 老年人XX名”,这样的内容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价 值的信息,无法让读者判断作者是否真的进行了 “随 机”抽样。编辑在提修改建议时,首先应请作者明确 该样本是否是通过随机抽样获得的,如果是,需要请作 者补充抽样的“总体”是什么,是整个市的人口还是某 个区的人口 ?确定的最小抽样单位(是“个体”“户” “居委会”还是其他)是什么?根据哪些指标估算的样 本量?对最小抽样单位如何进行编码或分组,然后再 用哪一种随机抽样方法最终抽取到目标样本?其中应 抽到的样本量是多大,实际抽到的样本量又是多少,其 中没有访谈到的原因有哪些?对这部分数据是如何进 行处理的?只有将这些信息一一交代清楚,才能让读 者真正理解“随机”抽样的过程,才可能对该样本的代 表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来稿,虽然许多作 者在初稿中写的是“随机抽样”,但大多没有具体描述 随机抽样的过程;因此,在退修意见中应要求作者补充 这些信息,若不是真正进行随机抽样,那么作者往往难 以“自圆其说”
关于抽样,另一个常被误用的概念是“整群抽 样”如“整群抽取X X医院的全部住院患者”或“整 群抽取XX社区的全体居民”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描述,但这种对“整群抽样”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对的。 这样的抽样实际上都是非随机取样。“整群抽样”是 随机抽样的一种方法,需要参照上述对随机抽样过程 的描述要求来具体说明抽样的过程。
无论采取何种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均应描述样 本的基本特点,包括样本量、性别构成、年龄等人口学 基本特征,以及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基本信息, 如受教育程度、职业、病情特点、治疗情况等。
3)入组和排除标准。医学研究的对象常常是身 患各种疾病的患者,需要明晰而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入 组和排除标准,特别是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应该是专业 领域内公认的工具,以及负责作出诊断的研究者应具 备的相关资质等。
4舱理学原则。现代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注重研 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遵守伦理学原则,而总体上我国 生物医学学术期刊对研究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的要 求,与国际优秀学术期刊存在不小差距14。作者应明 确说明研究可能涉及的有关伦理学问题的处理方法, 如是否设计了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 书内容是否获得了相关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通过, 等等151。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许多地方的医院和 研究机构还没有设立规范的伦理委员会,要求作者至 少要说明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尊重、慈善和公正的伦理 学基本原则的要求,研究对象入组时是如何获得知情 同意的|4—61 121272 —281。对经历重大心理应激的研究对 象和参加药物治疗试验等实验性研究的对象,更要特 别重视作者对相关伦理学问题是否作出符合伦理学规 范的处理。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少作者比较重视疾病 组(在文中往往称为“研究组”)抽样过程和一般人口 学资料及病情的描述,而对照组(尤其是以健康者作 为对照)的取样过程常常语焉不详,这是错误的。如 果对对照组的抽样过程、一般特点等缺乏清晰的描述, 读者便无法判断“对照”的代表性以及与“研究组”的 匹配性,同样会影响整个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而且,健 康对照的入组同样需要符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要求。
2.3 研究步骤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研究使用的测 评方法及工具,以及具体实施步骤。
1)开究工具。常用的研究工具有以下类型,每种 类型需要说明的基本信息包括:①生物学指标,要说明 具体的测定指标,血液等样本的收集过程(如采血的 具体时间)初步处理的步骤、存储条件等,采用试剂 盒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批号)测定操作步骤,主 要仪器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等。②诊断工具,在以 各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要明确说明作出 诊断所依据的标准。③其他评定工具,如辅助评估病情程度或病情演变的各种量表,需要说明量表的来源, 引自国外其他语言版本的量表要经过规范翻译,中文 版应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并达到适合评定的基本要 求。同时应说明量表施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71。
也就是说,对该研究涉及的所有测量指标(即变 量)作者应清晰描述它们的测评工具、测评的流程、 测评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这些指标的取值范围、单 位及其专业意义。
2) 研究步骤。主要看作者对整个研究的操作性 过程描述是否清晰。好的写作,可以让整个研究过程 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特 别是对于临床试验等有干预措施的研究,需要具体描 述分组的方法(如果研究对象部分已有清晰介绍,则 不必重复)干预的实施过程等。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随机分组”的描述问题。对 于多数临床试验而言,分组要采用“随机”方法是一个 基本要求。与“随机”抽样的情况类似,因为没有报告 随机分组的具体过程和方法而无法判断是否真正做到 了 “随机”同样是中文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 题|8|;因此,编辑对“随机分组”应同样要求作者具体 描述“随机”的过程和方法。
2 4统计学处理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来稿 中,只有“用X X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句话的描述, 并不少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进行统计学处理, 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29|„1) 描述分析。根据数据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用的 是什么检验方法)选用哪些指标来进行统计描述。 例如,定性(分类)数据常用的指标是比和率,而定量 数据一般首先要确定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的数据 常用算术均数(mean)描述集中趋势,用标准差(sandard deviation 3))描述离散趋势,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 据,则常用中位数(media)、众数(mode)描述集中趋 势,用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离散趋势,等等。
2) 统计检验。结合研究设计和数据分布特点,说 明具体的统计方法。例如:对于检验,应具体说明采 用的是2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检验,还是同一样 本自身比较的检验;对于方差分析,采用的是单因素 方差分析、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重复测量数据的 方差分析、拉丁方设计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是用 Peaso相关还是SPeamar相关分析等。对于多因素回归分析,应说明因变量和自变量各包括哪些变量,这 些变量是如何赋值的|W|。
3 结束语
医学论文以及其他专业的科技论文,基本的价值 是进行学术交流。在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表达某种 学术观点时,清晰描述这个研究是“如何”完成的,无 疑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篇5
[关健词]医院,数字化, 信息系统
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帮助人们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工作着。在医疗卫生领域,它也逐渐扮演起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医院通_过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认真回顾了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以阐明该项工作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1 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Di#tM Hospital)的雏形。由于起步时间还不长,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用广义和狭义来定义“数字化医院”。
1、狭义概念: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并且实现医院内部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优化的高度完善的医院信息体系。
2、广义概念: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Digital Supervisal)、数字化医疗(Digital Treatment)和数字化服务(Digital Service)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赖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
2 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之现状
在世界上,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已建成了无纸化、数字化医院~马来西亚中央医院(Se-layang医院)。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市,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供应商HealthSouth公司与Oracle公司合作,投资1.25亿美元,筹建一所完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医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也提高很快。许多医院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人可通过网络挂号或预约医生、在做完检查后,诊治医生会通过网络调出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药库、药房、病区、门诊收费、住院以及门诊医生站系统以及检验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小范围尝试应用PACS系统。新山子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用4年时间建设了医院计算机综合集成系统,包括医疗信息管理、数字化影像、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福州总医院自1998年推广应用“军字一号“高级版,1999年实施了检验联机管理、手术管理、血库管理、膳食管理和临床医生工作站等系统。2000年又投入建设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现全院性医学影像网络并实现院内无片化管理。2001年开发了门诊诊问医生工作站。除此之外,在北京、广东、大连等省市的多家医院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 常见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包括:
1、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就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它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以及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HIs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主干,也是数字化医院的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它辅助系统的作用。
2、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主要目的是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表格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国际系统医学术语(sNOMED)的改造和汉化:医学术语汉字输入法研究。临床信息系统(CIS)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危重病员监护系统(CCIS)等。
3、其它系统
(1)医院财务系统(FIS,Financial Information System)
它导入HIS中采集的诊疗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集成标准化财务分析系统,正确评估医院的资金运作状况。
(2)医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System)
IDSS由定量分析为主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结合组成。IDSS以模型库系统为主体,其模型库中包括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模型等多种形式。涵盖医院的管理、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IDSS将多个广义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使其辅助决策能力从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单模型辅助决策发展到多模型综合决策。通过IDSS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详尽的决策帮助。
4 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回首中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与其他医院一样的共性问题,发人深思。从TT行业中流行的开发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委托开发、二是联合开发,三是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医院采用的HIS开发组织模式都是提需求、出资金,委托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实践证明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中采用这一做法是相当不成功的。
随着卫生改革的逐年深入,医院对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断增加新的需求,包括医教研工作职能结构的变化、医保政策的变化、医教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变化等等。各个医院中运行的HIs基本上还是处于手工管理计算机模拟化的方式,尽管有些分析统计的数据,但还是只限于局部的、事后的分析。HIS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应付每月向医保局上报AB报表,应用水平不高,与HIS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没有充分发挥HIS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HIS是MIS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MIS 开发,HIS有着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自身特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需求不确定性: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正处于改革、调整期,由此导致需求不断的变化是HIS开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医院内各部门间协调困难:HIS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各部门之间要有高度统一、严格规范和大协作的精神。
5 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Beck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社会支持量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7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同时评定其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程度,行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①脑卒中恢复期64.5%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 其中严重抑郁占41%。②抑郁症状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3~6 个月之间。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DI评分高低与SAS评分、年龄、ADL评分正相关,与病程负相关。
关键词:脑卒中 抑郁情绪 BDI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它不仅导致患者躯体的残疾, 而且往往引起患者的心理问题,在所有症状中抑郁较为常见。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现有的报道多将影响因素分割开来,逐一单独分析,缺乏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分析[1、2]。故此,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自2002年12月~ 2004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均为右利手。入组标准:意识清楚;大脑半球的病变(梗死或出血);无明显语言障碍(包括部分运动性失语,但无感觉性失语);颅CT有阳性发现者。排除标准:卒中后病情严重不能配合检查者,伴明显失语、失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有精神障碍个人或家族史者,合并除抑郁焦虑之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与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等15项)、采用BDI、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入组病人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上田敏的基本动作水平分级法来评定患者肢体动作能力,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修订的Barlhel Index进行患者ADL 评定,并分析入组病人CT资料。
1.3 诊断标准及赋值方法
1.3.1 卒中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按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并全部经过头CT扫描证实。
1.3.2 抑郁情绪的评定采用自评的Beck抑郁问卷(BDI) [3],按评分标准:≤4分,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
1.3.3 ADL 评定 按照卓大宏[4]《中国康复医学》所载标准, 将所测定的ADL 得分分为良(> 60 分) ,中(60~ 40 分) , 差(< 40 分) 3 个等级。
1.3.4 脑CT资料分析 CT检查结果按病变分为梗死或出血。
1.4 统计分析方法
按入组患者的BDI评分,分为有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症状组。以BDI评分分值为因变量,对生物、心理、社会等11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因素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资料处理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检查符合研究条件的有76例脑卒中患者,其中49例患者BDI评分在5分以上,故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64.5%,其中轻型抑郁为21例,中重型抑郁为28例,其发生率各为27.6%、36.8%。有抑郁症状与无抑郁症状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差异(p均>0.05);两组在文化程度、婚姻情况、职业方面之间均无差异(p均>0.05);见表1
22卒中性质与抑郁症的关系在所调查的76例患者中脑梗塞52例、脑出血24例,其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3.5%、66.7%。两组在病灶类型之间比较无差异(p均>0.05);见表2
2. 3抑郁症状与病程的关系在病程达3~ 6个月时, BDI的均值最高, 而当病程≥6 个月时, 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由6 个月之内的77.1%下降到42.9% ,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2.4 BDI评分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BDI评分分值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病程、职业、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焦虑状态分值、肢体动作能力水平、ADL评分、病灶性质、病灶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R2adj=0.749, F=110.962,P=0.000,其进入方程的变量及偏回归系数等见表4
注:由上表可看出BDI评分高低与SAS评分、年龄、ADL评分正相关,与病程负相关;在左侧的病灶BDI评分要高于病灶位于右侧的BDI评分(P<0.05)。由标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可见,SAS分值的高低对BDI评分高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其他作用的大小依次为ADL评分、病程、病灶部位及年龄。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64.5%,其中伴轻度抑郁占27.6%,中重度抑郁占36.8%,与孙风环等[5]报道脑卒中后约68.3%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其中严重抑郁占40%基本一致,但高于Castillo等[6]报道约40%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障碍,轻型、重型抑郁障碍发生率均为20%。其中原因可能与调查时,使用的抑郁症状评定量表不一致有关,也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有关。
从表3可以看出,发病后3~6个月为抑郁症状的高峰期, 随着病程的增长,抑郁症状反倒逐渐减轻,这主要是由于发病后,患者角色的突然改变、独立感丧失和自我评价降低所致, 而此时正是亟需治疗和护理帮助的重要阶段。因此, 此阶段应特别重视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 使其对生活的现实评价保持在心理承受水平, 尽早摆脱抑郁症状的阴影, 及时进入康复训练状态, 以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抑郁的产生主要是患者由于受到躯体残疾的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 如业余娱乐生活的减少, 工作能力的丧失, 婚姻与家庭的职责难以完成等等, 长时期内患者将面临许多问题, 如工作和地位的丧失, 经济开支增大, 无用感或永远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等。当医护人员面临一个以躯体功能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脑卒中患者时, 要考虑到患者需要医疗干预的不仅仅是他受损的躯体功能, 还有他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功能, 而后两者的改善有助于前者的康复, 三者不可偏废。表4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焦虑情况有关,另还与年龄负相关,提示我们临床治疗中更要注重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采取积极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措施, 使患者尽早进入心理康复良性循环, 是改善躯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ChangQin Liu, CuiHong Xie, ShengGang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3,7(28):3840.
2 郑立峰,王爱兰,宋方禹等.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6):367.
3 汪向东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93.
4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0.144.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篇8
局部进展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单纯放疗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日渐突出,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生存率的提高得到了多方验证。有学者采用放疗加同步化疗的综合治疗,较单纯放疗能增加局部肿瘤控制,降低远处转移率[1]。为进一步观察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笔者自2001年1月至 2004年6月对我科6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措施进行治疗,近期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 2004年6月收治的6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入组。符合下列条件:①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②临床分期为IIb~Ⅲb期,未进行过放化疗;③年龄70分,无心、肝、肾功能异常;⑤无远处转移。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观察组)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观察组:36例,年龄30~71岁,平均51.5岁,其中II b期16例,Ⅲ期20例,鳞癌26例,腺癌9例。对照组:32例,年龄29~70岁,平均52.4岁,其中II b期15例,Ⅲ期17例,鳞癌24例,腺癌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放疗第1天给予DDP(顺铂)20 mg,第1~5天,5.FU 750 mg,第1~5天联合化疗,4周后重复,共2次,同时行根治性放疗,6 mV X线全盆腔外照,照射面积为(15~18)cm×(15~18)cm,5次/周,2 Gy/次,盆腔中央剂量达20~30 Gy,2~3周后改盆腔前后四野照射,中间档铅宽度3~5 cm,每次每野2 Gy,每周4次, 至宫旁剂量增加到20~30 Gy,同时给予192铱腔内后装治疗,1周,每次A点剂量6~7 Gy,共5~6次,后装治疗当天不外照射,腔内照射时用纱布填塞阴道使其充分扩张,减少膀胱,直肠,尿道的放射损伤。A点剂量为70 Gy左右,B点剂量为50~60 Gy。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剂量方法同观察组。
1.3 疗效观察 根据治疗前后肿瘤退缩情况评定疗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实体瘤的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肿瘤完全消退,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维持4周以上;无效(SD):肿瘤体积缩小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总有效率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6%及68.7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存率 两组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失访3例,随访率为95.58%,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5%、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主要近期不良反应:同步放化疗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程度较重,与单纯放疗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方式,对各期都有一定疗效,但中晚期宫颈癌的单纯放疗疗效仍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只有在肿瘤尚局限于原发部位及区域性淋巴结时效果才能较满意。而中晚期宫颈癌由于局部浸润范围的扩大、二级组淋巴结及血行转移,单纯放疗不能消灭照射野以外的微小、亚临床转移病灶,这些病灶成为放疗后肿瘤短期扩散、转移和复发的根源,加上宫颈癌对放射线仅是中度敏感,故中晚期宫颈癌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放疗是宫颈癌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腔内治疗配合外照射一直是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式[2],但中晚期宫颈癌经放射治疗后,仍有25%~60%的肿瘤未被完全控制或复发,增加照射剂量虽可提高盆腔控制率,但由于晚期并发症的增加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化疗的迅速发展,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地位也备受重视,新辅助化疗得到临床广泛认可[3],国内外的学者也在不断探索放疗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宫颈癌,但大部分显效甚微,最有效的方法是放疗同时应用化疗[4.5],同步放化疗的理论基础也在逐渐形成,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其优点有:①放化疗结合有协同作用;化疗使肿瘤细胞同步化为放疗敏感的周期,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放射损伤的修复;②化疗可直接杀伤局部及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杀灭肿瘤微转移灶,减弱肿瘤细胞的侵袭性;③减少因根治性放疗后盆腔纤维化导致的化疗药物浓度降低问题;④不延长放疗时间,并发症无明显增加。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可提高宫颈癌患者生存率,使宫颈癌死亡危险下降30%~50%[6],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将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列为晚期宫颈癌和早期高危宫颈癌的标准治疗[7]。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不仅可以消除亚临床转移病灶,减少复发的危险,而且可以使肿瘤细胞周期同步化于对放疗敏感的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放射损伤的修复[8]、且和放疗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周期,故对放疗有协同和增敏作用。同步放化疗在理论上说是可行的[9.10]。
本研究3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标准放疗同步行“DDP+5.FU”化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近期局部控制率明显高于传统单纯放疗者,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上的可行性。虽然治疗过程中血液学毒性和消化系统毒性发生率明显增加且程度加重,但这些毒副作用可以耐受,经对症处理及升白治疗短期内均得以恢复,放疗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增加[11]。因此,同步放化疗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的优势,其近期疗效显著,化疗方案安全、简便、经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Rose PC,Bundy BN,Watkins EB,et al.Concurrent cisplatin.based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od cervical cancer.N Engl J Med,1999,340(15):1144.1153.
2 成慧君,陆寓非,王雯.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32.34.
3 熊正爱,胡丽娜.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初步临床观察.重庆医学,2005,34(5):741.
4 Noel G,Maxeron JJ. Pelvic radiation with concutrent chemotherapycomparedwith pelvic and para.aortic radiation for high.risk cervical cancer.Cancer Radiother,1999,3(4):345.347.
5 Pearcey RG,Maeleam GD.A phase I/1I study combing radical radi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cis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squam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J Gynecd Cancer,2000,2:215.219.
6 Arai T,Nakano T,Morita S,et al.High dose rate after loading intracavitary radiation therapy f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Cancer,2003,69(1):175.
7 Green JA,kirwan JM,Tieney JF,et al.Survival and recurrence after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f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Lancet,2001,358(9284):781.786.
8 刘泰福.现代放射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66.
9 宋承霞,林厚斌,李芳.82例巨块型宫颈癌单纯放疗疗效分析.江苏医药,2000,26(2):155.
篇9
【关键词】 失眠症;睡眠质量;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91-01
失眠症由于睡眠质量未达到良好效果,导致精神不适的症状[1],症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入睡不够充分、极易被吓醒以及经常早睡或睡觉时间不正常,严重时导致精神堕落或社会适应性下降。所以,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护理是尤为关键的,心理护理的加入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失眠症患者30例,均为2011.1-2012.6来我院第三门诊部就诊的患者,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人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均排除伴有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失眠。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7.9±13.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节律研究中心睡眠专家Buysse Dj等人于1993年编制,用来衡量试者测量期刊主管睡眠效果如何,由表及里9个自评和5个它评条目组成,而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此表已在国内由刘贤臣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认为适合国内患者应用。
1.2.2 护理方法 每个被试者在入组时和8周末由经过训练的护士现场指导自行填写,最后对PSQI7个因子分和一个总分进行比较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法,一般在10分钟内做完,最后由调查者当场回收。本次试验共发放60份问卷,每位患者入组时和8周后各发一份填写,有效回收率100%。睡眠质量评价PSQI总分(分):0-5睡眠质量很好,6-10睡眠质量还行,11-15睡眠质量一般,16-21睡眠质量很差。30位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5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门诊治疗,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
1.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运用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2 心理护理方法
定期组织病人开展睡眠知识讲座,健康教育相关宣传,使患者真正体会到睡眠质量在人们身体健康中所在地位及如何调节好最佳的睡眠状态。第一,对病人每天核实前日睡眠状况,复诊同时与患者进行分析,详细评价睡眠情况,以免病人夸大病情导致自信心下降。医护人员应时常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慢慢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奏。睡觉之前坚持温水沐浴和泡脚以便让体内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和休息,减缓白日的疲劳。科学合理服药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服药的目的不是将病情依赖药物,而是起到恢复正常睡眠状态的辅助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催眠药物,睡眠好转后果断停药,必要时用非催眠药物作为暗示剂替换,或非催眠药与催眠药协调使用,逐渐停用催眠药。
3 结果
由表1、表2可知,n1=n2=15查T界值表得n1-n2=0,α=0.05时T值范围在185-280,统计学中规定,若统计量T在某一行的上、下范围以内时,其P值大于表中相应的P值;若T值在某一行的上、下界范围以外,其P值小于表中相应的P值,所以从以上两组统计数据可见,入组时两组睡眠质量无差别,8周后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
4 讨论
睡眠属于人们生理现象中正常存在的,睡眠质量高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失眠症病人时常睡前出现焦躁症状,担心失眠或失眠后造成的不良情绪均可在睡眠方面产生负作用:首先,夜间心理和动作活动较为频繁和强烈,使得脑神经和中枢神经变得活跃,难以控制;其次,极易误解病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状况,造成睡眠毫无规律性和科学性可言;最后,夜间休息不佳给白日精神状态带来极大的干扰和伤害,容易引起诸多不良症状。因为据可靠研究分析,失眠症患者往往将睡眠事实扭曲或夸大,对此尽早对失眠患者不良反应和毫无科学依据的认识思想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护理指导是非常关键的。通过8周的心理干预可见,实验组在睡眠时间、入睡状况以及效率方面有了极大的好转,进一步证明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以缩短失眠患者的康复周期,提高病人对睡眠的认识和了解。放松技术的推广大大改善了病人睡眠时间,“睡眠记录本”的充分利用,不仅加深了患者对睡眠的全面认识,还真实透彻的了解了自身作息现状。所以,心理护理的开展很好的为失眠患者恢复了往日正常的作息节奏,增强了病人的治疗信心,同时有效的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日间功能也随之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静,任路.督脉在失眠症治疗中的作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曾金清.督脉循行考[A].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01-07
内服中药治疗疾病,获取预期的疗效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期盼,同时也彰显着祖国医学固有的生命力。临床诊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明辨病证,优化治疗,协助病体早日康复。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内服之疗效,形成切实可行的关于具体病证的治疗方案,逐步阐明其病之机理,继而推广运用。这关系到中医在社会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及参与的层次,是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追逐的目标,有利于弘扬中医学术之优势与特色,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更好地造福于民。然而疗效受诸多因素之影响与制约,良好的疗效并非唾手可得或信手便能拈来。前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笔者以耄耋之躯,积60年之临床诊疗实践体验与研究心得,不揣冒昧,拟就中医药疗效之梗概,指引取效之向导,保持高效之基石,增强疗效之方法,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等,呈一己之管见,就正于同道诸君。
1关于中医药疗效的大体内涵与外延
中医药的治疗功效或效应,简称疗效,其涵盖面较广。从形式看:有传统的本草学法象功效,炮制功效,延伸功效,配伍功效,以及现代药理学、药效学实验功效等。从实际治疗的角度看,其核心当属于经得起重复检验的临床疗效,或严格按照EBM和GCP要求,精心设计、规范操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盲法对照,再经荟萃分析系统评价以及终点循证等最佳临床试验研究获得的较确切之疗效。
法象药理功效:是古代医家通过循象思维,根据天然药材的形、色、气味等,经揣测和治疗实践而得的关于中药功效的特殊观念。是最早的本草药理的渊源和临床应用的传统依据。
炮制功效:是中药材经过依法炮炙加工处理后,其饮片的性能发生了某些相应改变的功效。
延伸功效:是根据五行生克等中医理论或实践经验,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推衍、扩展和补充。
配伍功效:是由多种药物共同组成复方,联合运用,经过有序配伍,使作用“单行专攻之品”,获得“合群之妙”。从而发挥协同、拮抗、监制等综合效应。
实验功效:是经过现代药理学或药效学实验研究再次证实了的有关中药的固有功效或新发现的效用。
实际疗效则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能够不断得以重复实现的可靠疗效,具有社会公认性和治疗之首选性。
对于各种常用的中药而言,上述数种疗效往往或多或少兼而有之,尤以复方使用为然。但其中仍以实际疗效为临床遣药时之主要选择依据。中药方剂之疗效,即是通过多味药物功效之有规律地依法配伍,从而发挥多靶点、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效应的结果。
至于临床实际疗效之作用性质,若从起效的时限看尚有速效与缓效之别;从其后续效应之强弱看还有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之分。按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评价疗效之划分指标,则中医药对于难治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某些脑血管意外等)的疗效,同样也存在着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疗效,与包括生命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致残率与死亡率等在内的最终疗效(end point curative effect)。
2精辟的中医理论是指引治疗获效的向导
中医学理论之精华,凝聚我国往昔医家们的集体智慧和卓越的认识成果。这些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成果,是中医临床工作的指路明灯和有力的思想武器。如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体内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脏腑气机的有序正常运行等是维护生理状态、使体内正气得以充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疾病则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或人体内部气机失调,致正邪交争、阴阳失衡、气机逆乱的病理状态。治疗法则是根据患者之实际病证分清标本缓急,因势利导,矫枉纠偏,通过扶正培本,攻逐病邪,疏调气血,和谐阴阳等措施,促使病人康复。
为此我国原创性治疗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黄帝内经》在各篇的有关论述中指出“论言治……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认为治疗措施应顺应自然“无逆天时”,“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对于欲治之患者要考虑到其“饥饱劳逸”及“膏梁藜藿”等之不同。“不知此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应明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所以要融洽医患关系,医者的治疗想法和措施必须与病人的实际情况吻合。拟订治疗方案时“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能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具体治疗时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察阴阳之所在调之,以平为期”。然而“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寒热温凉,衰之以属”,“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平”。用药的分寸与火候在于“适事为度”与“平治于权衡”,从而“杂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异而病皆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等,均是《内经》所载有关于临证治疗的精辟之论,始终卓有成效地指引着历代中医的治疗工作。
后世医家也有不少关于治疗学方面的卓越见解和精辟论述。如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治之法……标本先后、虚实缓急……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于治疗作用的评价比较客观,认为治疗“先探病本,然后用药……亦不过帮助之,导引之”,对于具体治法则认为“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故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而已。若用治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实”,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治疗用药亦有参考价值。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认为“古人用药,惟病是求。药所以治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并要求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求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遣药组方,必须“无一味虚投之药,无一分不得斟酌之分两也”。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曾举例说:“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故以某药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之病则不可……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又如攻病逐邪法的运用,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认为“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者不泻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亦是常理。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于医者的用药情况做过形象的比喻云“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至于方药与病证的相互关系,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谓“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详审用药,味味与病针锋相对……活泼园机……岂有呆板之病证,待呆板之方药耶”。清・罗浩生在其《医经余论》中也认为“医者精于四诊,审察病机,毫无疑误,于是立论以用药,因药以配方。药不中病,方为合法,其失在药;药竟中病而立方不善,其失在方。此二者不能兼善,病终不起”。所以用古方必须恰当加减化裁,清・冯兆张《锦囊秘录》云:“方不可泥,亦不可遗,合今病而变通,既详古论之病情,复揣立方之奥旨,病同药异,病异药同。证端蜂起而线索井然;变证多危而执持不乱。诚为良矣”。关于用药应防太过以免伤及人体之正气,清代怀抱奇《医彻》举例云“热者清之,及半而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此机之权也……千变而出之以万虑。有能遁其情者无之”等等。上述诸家之论俱可对于临床治疗获取较佳疗效有一定之指导意义。
3重实践勤思考深化认识是提升疗效的基石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是中医界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临床实践的警语。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并无矛盾,二者只需要紧密联系、彼此结合则相得益彰。今若改称:“读经典、重实践,与时俱进,敬业创新”似更合拍。
人类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泉。任何人如果脱离了工作实践,仅凭书本理论,或虽经过有限的实践取得点滴经验或某些认识,若敬业意识不强,缺乏自觉之思维加工,认识得不到深化则亦无济于事。医者若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又不勤于思索探寻,全面总结诊疗经验,则医术难以精进,治疗自无卓效。
回顾客观事物与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如临床治疗获得较高相应疗效这样的事物,本是医生身外之事,也非全是医者的功劳。但是职司人类认识功能的医师大脑却可在不同程度上能动地反映疗效这一事物的情景和取效的某些环节或规律。通常由反复认真的临床实践和正确的思维获得的关于治疗方面的较深刻的认识,一般都可在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所用中药方剂之作用和功效等规律的大体“图象”。当此“图象”再经重复的实践检验和校正而更加清晰,一旦与病人的实际治疗需求相融合,便可指引医者使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与患者的病证情况相统一且吻合,结果自易获得较佳之疗效。
正确的深刻全面的关于治疗规律的认识,并非信手便可拈来,必须经过实践者在充分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尽力使认识深化方可获得。因为一般由实践产生的印象或经验,通常尚属于感性的认识,实际上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经过人脑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实践论》)使认识深化,从受治患者的有关表现中抽象出治疗方药的内部联系与作用规律,由个别中概括出普通,从特殊中概括出一般,形成理性认识之“概念和理论系统”(见《实践论》),再回到实践去继续经受考验。如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言“倘若不验,必求其所以不验之故而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则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其所以致之故……如此自考,自然有过必知,加以潜心好学,其道日进矣”。继用成熟之认识与精进之医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则疗效自易满意。足见重实践勤思考深化认识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提高疗效之具体途径与方法
临床治疗,根据患者所罹病证遵循中医治则、拟定治法,依法遣药组方,因势利导,顺势调摄。采用调量,替换,诱导,配伍,利用信息等综合方法和措施,则可使疗效得到不同程度之增强与提高。然而也只有在患者所罹病证既已确诊,医者所拟之治法恰当且针对性特强,方药之组合亦较合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借助以下方法达到增效之目的。
41调量增效调量增效包括加量与减量,均与所用药物自身的固有效应或与它药之具体配伍,以及该药所含有效成分之渗出率等有关。有的中药,按常规用量往往疗效平平,而在加大用量后方显疗效。这便涉及到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在一定用量范围或阈限内,药物之量与效一般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反之则不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如常用中药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作用,是治疗头痛首选之品,一般用量10克左右便可。但对于顽固性头痛之实证患者,有时须加大用量至20至30克方可提高疗效。但是对于非头痛之病人,大剂量用川芎反会引发剧烈头痛等不良反应。故任何中药均非用量越大疗效愈佳,必须掌握分寸,令其恰到好处。对于有一定毒性之药物则应分清用量之等级,按一般划分:通常为无效剂量、常用剂量、极量、中毒剂量、致死剂量五个等级。中药饮片的常用剂量汤剂内服,一般每药每日约予5-10克(旧制3-5钱)。低于常用剂量者或属于无效剂量,极量或较大剂量约为15-30克,超过极量者则接近或达到中毒剂量,大于中毒剂量者则属于致死剂量,然而上述剂量亦非绝对如此,如食药两用之无毒饮片,剂量还可放宽。对于有毒之药通过可靠的制备方法令其毒性减弱或消除、而仍保存其正性药理作用和重要的治疗效应者,如制附片等,则自属例外。如薏苡仁,对于大筋拘挛之证一般需用至150克左右方可获效,用于营养头皮毛囊,美容消除痤疣等亦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增效之目的。尽管苡仁内脂尚有抗癌作用,但苡仁油则不宜多服,否则对呼吸与心脏可有抑制作用。再如前述之川芎,虽有镇静止疼,改善微循环及血液灌流等作用,但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含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为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能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导致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亦不宜盲目加大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