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视力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视力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校园;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9-55(4)

1 校园建筑遗产的概念

建筑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校园建筑文化遗产是建筑遗产的一脉。校园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指:保存完整的、尚且可以使用的、结构可加固的、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学校成长的校园内特殊历史建筑。

2 校园建筑遗产保护

校园建筑文化遗产必须是完整性较好或者可以进行适当整修的建筑;在实用性上可以继续作为教育、教学、文化感染的场所;在历史文化方面起到了传承和准确的表达,同时对于在校园生活的人们有着其特有的记忆作用;代表某一时期,见证某一重大事件以及成为校园的标识等重要职能。现代社会的浮躁,追求政绩和新奇大等思想使得校园的历史建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尊重历史不仅意味着尊重校园中现存的物质空间,还意味着尊重校园的文化延续以及校园的发展历程。校园建筑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规划建设时乱拆乱建的现象频发,高校对校园文化遗产不加以重视、打破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与人原有的对话关系、不尊重历史文脉等行为使校园建筑遗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3 校园内的建筑文化遗产实例解析

校园的文化历史建筑是一个学校的见证者,校园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受到重视,结合近几年校园内出现的大量的问题,以宁夏大学校园内的清真寺和加拿大圣弗朗西斯大学内的天主教堂进行实例解析和问题的映射。

3.1 宁夏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遗产——北校区老清真寺的困境

宁夏大学北校区(原宁夏工学院)的校园内有一座清真寺,其名为盈北清真寺或着银川市新市区清真寺,具体修建时间通过宁夏大学基建处和宁夏宗教局的资料查询,发现结果是不一致的,但是可以共识的一点就是从1983年宁夏工学院独立办学开始,这座清真寺就已经存在。为适应宁夏工学院的迅速发展,它被并入当时的扩展用地中(现宁夏大学北校区的用地)。它承担着新市区80%回族同胞伊斯兰教礼拜活动,而去年银川市政府为了宁夏大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协调已经重新选址进行搬迁与修建。而这座历经30余年风雨洗礼,早已植根宁大的老清真寺也不得不迎来“灰飞烟灭”的命运。图一是其在宁夏大学北校区的具体项目位置,具体功能分区如图示,不难看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a.对于校园功能的多余b.阻碍了教学区与宿舍区的联系c.分割了文体区的整体性。但是听到新寺建好后,要将老寺拆除的消息,却让人陷入沉思。

对于拆除的建议,通过行业内人士的一些讨论,认为是不合适的,原因及影响表现为:

a.虽然在空间上有着狭缝里求生存的感觉,但是作为宁夏大学的历史性建筑,此种情况应该是后来的周边建筑设计中欠考虑造成的,这是周边建筑导致的,迫使它形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对话,而现在把其视为宁夏大学发展中的阻碍,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责任应该由周边建筑的设计师来承担,建筑尴尬的对话关系是人为的,而不是建筑本身造成的。

b.校园内出现宗教建筑的情况在国内高校甚属少见,这种特殊的校园风貌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维持其特色的传承。试想多年后,为了重拾校园精神与历史风貌,再做大量的修复或重建工作会增加困难。

c.长时间的“不协调”会有“习惯成自然”的可能,虽然清真寺出现在校园内,会产生空间视觉上的不开放感,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就会被人们所接受,达到一种静态平衡。然而我们所谓的“理性的改变”却恰恰打破了这种平衡。

d.长期以来清真寺作为一种礼拜场所已经成为周边教民和校内学生的宗教文化中心,突然的拆除一方面会在交通上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是对30年记忆的一种删除,更高层面上则对于维护某一个区域内的民族安定有不安定因素,所以要慎重考虑。

宁夏大学的性质是多重的,其中应该包含地域性和民族性。再有民族学和回族文化研究又是地域特色专业,加之成立的阿拉伯语学院,所以就算是新寺建成后,老寺也没必要拆除,通过改建还可以作为阿语讲堂、回族研究中心办公室、建筑系建筑校内测绘实习课程的对象,应该从积极的一面来对待,片面的解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际的。

3.2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的教堂建筑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是加拿大一所领先的公立大学,创建于1853年,有着长久的优异学术、回馈社会和教学创新的传统。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继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这要追溯到150年前,安蒂戈提什的罗马天主教区首先开创了这种传统,当地的渔民、农民及矿工都尽其所能为传统的延续贡献了一份力量。毫无疑问,学生们都为学校辉煌的过去而感到骄傲,但是学校同时注重未来。故对于学校内教堂进行文化传承的保护。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是加拿大为数不多的承诺保留天主教特色而保持社区包容特性的学校之一。它的宗教传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公平信念,明显的反映在康迪国际学会上,它是一个致力于从发展中国家的平民组织中培养领导的中心机构。这使得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的教职员工愿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图三是该学校校园内的教堂建筑,可以与周围建筑和景观、人形成完美的对话关系。

4 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存在问题

通过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当下中国在校园建筑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颇多问题。

4.1 国内外实例的对比分析(如表1)

4.2 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的实际案例不难看出我们在有关校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方可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

4.2.1 不合理的管理

管理者的视角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通过宁夏大学校园清真寺的案例不难看出,事情本身的发展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建筑遗产和遗留老建筑拆除并非最好的解决办法:第一拆除不符合国家低碳的口号和可持续发展观,传统建筑在建造时都没有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周边邻里和社区的形成不依赖于汽车。这些地方可以满足人们将有价值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校园文化遗产今天比以往都更具关联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它全部真实的价值并运用这个原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Heritage buildings were built without addiction to fossil fuels. The precinct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they form are not dependent on automobiles. The places they make satisfy human aspirations and express culture tha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inds valuable. Campus heritage has relevance more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e need to recognize its full and true value and apply its lessons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future.)第二拆除老旧建筑遗产等于拆除自己的历史,第三没有体现校园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人情化建设理念,很大程度上的伤害了使用者和周围居住者的感情。目前国内遇到问题就拆除的做法笔者甚是不赞同,这样的局面多半是来自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管理制度有缺陷造成的。

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历史研究院和文化遗产研究、建筑遗产、历史风貌街区研究的工作室,但是对于眼前的问题却没有警觉。校园内安全问题一直被提及,但都是侧重于片面的人本原则,建筑遗产同样重要,保护建筑遗产的安全也是保护着人们自己的记忆,也是属于以人为本的范畴,所以有时由于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很多问题,该体系应该在科学考虑结构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的预防性手段,同时在不可避免自然因素影响下又有先进的预警机制,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毕竟是人为的,而人类本身也在探索和实践,所以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前瞻性毕竟不是处处可以做到,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订制度来提升建筑遗产的保护水平。

由此找到校园建筑文化遗产管理的瓶颈:第一,没有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构一套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系统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念的。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制度的指导下来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很多高校可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不完善,还存在缺陷,2007年7月,北大临湖轩附近花坛中的一件清代初年的汉白玉鱼洗就曾被盗,当时北大保卫部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北京大学内有不少文物,且比较分散,周围未设探头,只有保安日夜巡逻,肯定存在盲点。第三,校园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拆除不够严谨。这不是学校领导单方面能做的决定,应该集思广益,不能盲目遵从规划建设单位的建议,还应征师生及周围群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校园历史性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与人一起进行的,我们不能盲目的成为博物馆式的“点”状保护。

4.2.2 错误的修复与改建

很多校园建筑遗产因为迎接重大的节日活动都兴起了改建的热潮。没有考虑防火,在防火方面,如清华大学百年讲堂的火灾就颇受业界关注。遗产的安全性保护也成为了新的课题。在结构方面,通过假期课余时间的调研发现,在老旧建筑和建筑遗产进行翻新改建时一味追求装饰的细部刻画、对于设备进行更新,在节能上下功夫,给结构进行加固,但是很多情况下结构的安全体系评价都是在理论基础支撑下来进行的,对于遗产结构的长久性和退化都没有去细致考虑,这样做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的。

改建考虑从结构、防火等方面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宁夏大学出现的问题绝对性的说明了,建筑设计人员在老旧建筑和遗产建筑周边进行新的设计时没有考虑构建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包含了比例尺度、高度关系、色彩呼应,校园内天际线的形成以及对于人产生生理、心理的影响因素。建筑既是媒介又是场所,所以,作为媒介的建筑需要用形态表达语言所难以传达的知识,作为一种场所,它又必须能够营造一种激发特定情感的“情景”。把握好这种平衡和谐的对话关系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难点。

4.2.3 错误的观点

校园建筑遗产的保护不是单纯的建筑单体的保护,之所以称为遗产,是因为建筑已经融入环境,一个绿色的草坪及其周围的树木和建筑物或许是最古老的连续的校园文化遗产的表现。(a green lawn surrounding trees and buildings may be the oldest continuous campus heritage statement.)此外人的行为模式支配着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建筑遗产的保护是综合建筑物及其文化传承、使用者或观赏者以及周边的共生环境的全面保护。要将建筑、使用人员与周边环境共同保护。

在学校的发展中,建筑遗产本身作为一种容器功能是可变的。保护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保护,功能可以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如现有清真寺完全可以用作回族文化研究中心、回族遗产保护中心,无论从造型、功能还是人文层面来讲都是贴切的。

5 结语

校园风貌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是校园人文关怀、历史积淀的闪光点。传统校园往往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城市文化沉淀、延续、演变、更新的承载者,对其旧有空间肌理、传统风格进行保护, 既是保护城市历史物质空间的需要, 也是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需要。对于校园建筑遗产在历史的更迭中保留下来是幸运的,但它的未来存在诸多问题。在历史记忆为主线的保护下,在其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新生,在新生中确定新的保护、发现并解决新的矛盾,这样才能使校园建筑遗产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郭苏明.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更新谈起[J].华中建筑,2008,(02):142-144.

[2] 徐进,张金荃.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与展示——以宁波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07):43-49.

[3] Carl,Elefante. The Full and True Value of Campus Heritage[J].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1,(4): 79-87.

[4] 张帆,吴莎.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的浅析[J]. 科技信息,2011,(15):215.

[5] 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06):28-32.

篇2

矛盾的现状

林业生态建设危及电网安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林木与电力线路的矛盾问题方面。围绕电力设施建设对林地征用、林权流转、林木的采伐及补偿等方面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在农村表现为林地征用、迁移重植、林木修剪、砍伐和经济补偿等;在城市表现为园林规划、林权流转的经济补偿以及“林电安全”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的都是林电矛盾问题。林电矛盾是一对较难处理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退耕还林方面。随着农民物权意识的普及,为了获取林地征用的经济补偿,农民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大面积种植,造成林权人与供电企业之间、林木与电力设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另外,农网改造后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林地所属权的矛盾,涉及到林地所有权的补偿和林木成材后迁移重植费用的支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或补偿到位也会出现矛盾。

(2)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林业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尽管相关法律法规都要求制定规划时,要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做到相互协调。但实践中,由于体制的原因,各部门之间沟通、联系渠道不够顺畅,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保障上不到位,加上各自利益保护,协调难度较大,导致在现实中各规划之间产生矛盾冲突。

(3)城市园林绿化方面。造林绿化成为建设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城市电网和林木矛盾突出,林业部门和电力主管部门意见不一致。林业部门认为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要求,城市所有树木、花坛、花带、草坪及其设施,不论权属归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砍伐和拆除。因建设和更新确需砍伐和拆除的,由单位和个人向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电力、电讯、广告、市政等单位架设的线路,必须按规定标高架设。树冠距线路过近需要修剪时,由线路单位提出申请,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统一修剪,并按规定交纳一定数量的绿化补偿费。

矛盾的主要特点

(1)在思想上,部门利益为重,换位思考不够。林业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很大的行政执法权,电力部门作为民事主体,不具有执法权,主体性质的不同,决定部门间对利益的认识不一致。

(2)在法律上,缺乏统一的定位。《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电力法律法规对电网建设、发展和安全保护作了明确规定;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林业建设、采伐、保护等也作了明确规定。《电力法》和《森林法》的法律效力处于同一法律位阶,对各自适用和保护的客体规定,各有侧重,导致两部门法在维护各自的利益时,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是部门利益均衡的结果。随着电力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电力设施辐射面将不断加大,同时伴随倡导“森林城市”、“生态文明”等建设的加速发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林业的发展,使得在电力线路廊道下种植树木的情形不断增多,严重威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电网与林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电力线路及设施与树木的矛盾,保障电网的安全,困扰着每个供电企业。

(3)在协调上,工作难度较大。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在电力线路下种植高杆林木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的威胁。这类矛盾由于规模大、补偿金额大、政策较多,涉及到当地林业资源保护规划和城市园林规划,往往需要上级政府出面,方能协调解决。(4)在涉群工作上,沟通有一定困难。农民等林权所有人,很少从大局出发考虑利益得失,往往出现电力企业依照法律政策给农民补偿,满意度依然难以平衡,引起重复上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5)在实施细节上,缺乏合理统一的意见。供电企业和林业部门尽管对线下树障达成有关协议,但并未有细化规范。一些人员擅自在电力线路保护区植树,阻扰电力工作人员对危及输电线路安全的树木进行清除,谋取私利,甚至造谣生事,致使供电企业不得不以数倍于树木价值的不平等补偿换取线路安全。

保护措施

(1)对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电力设施及输电线路,优先满足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电力部门根据现有的林业规划,编制自己的电力规划。①在城市电力规划中,尽量采取管线入地,减少城市架空线,美化城市道路环境。②电力部门在新建、扩建、改建电力设施过程中如遇需要征占用国家林地时,须按照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到林业部门办理征占用地有关手续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并给予林业所有者按电力行业规定一次性合理补偿费用,并与其签订不再在保护区内种植林木协议后方可采伐施工。

篇3

[关键词]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88-02

一、 会馆建筑装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研究会馆建筑装饰及审美思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正确处理民族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关系,使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豫西南会馆建筑有很多遗存,如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唐河源潭山陕会馆,还有湖北会馆、福建会馆等,这些会馆建筑大多都有精美的建筑装饰,是南阳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设计精品。因此,对豫西南各个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全面整理、归纳和总结出较全面的资料,并提出保护方案,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应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豫西南会馆的建筑装饰及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它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深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风格独特。建筑装饰部位有照壁、额坊、屋顶、柱础、栏杆、脊饰、瓦饰、檐廊、顶部装饰、内外檐装饰、门、窗等。大量精美细腻的石雕、繁缛复杂的木雕、少量精巧的砖雕以及富丽堂皇的琉璃、色彩华丽的彩绘等,不仅把会馆装扮得雍容华丽、玲珑剔透,而且多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题材,雅俗共赏。使人们在欣赏建筑装饰艺术的同时,细细品味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这些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侧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会馆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以龙凤、瑞兽、云水为母题,取材富于世俗性,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从而赋予了建筑装饰更加丰富的含义。雕刻手法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实用性相融合,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

三、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应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得到加强。应采用保护与挖掘、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运用,努力提高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水平,使会馆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根据《文物保护法》,结合豫西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措施,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随意、无章可循的混乱保护模式;加强管理,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会馆建筑装饰保护的实践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主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了解豫西南会馆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会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心中,使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面向社会,建设一切有利于会馆文化保护的方式,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及文化遗产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群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变孤立保护为整体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另外,应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遗产保护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化,由此产生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可以建立志愿者站,积极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公众、舆论自觉地参与和监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富有个性、不断创新的模式。

(三)打造学术阵地,弘扬会馆文化

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使其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会馆文化学术研讨会,加强对豫西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发表有关明清豫西南会馆学术文化论文,以期取得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改变观念, 拓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完善保护体系。

(四)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实施会馆装饰研究计划,立足会馆现状开展会馆建筑装饰文物普查工作,按照会馆装饰遗存类型、装饰题材、装饰文化内涵等专题展开调查会馆。通过普查,把反映会馆建筑装饰的优秀作品纳入保护序列,以扩大和延伸文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使一批重要的会馆建筑装饰文物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探讨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科学保护措施,增加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豫西南会馆的知名度,使其变成一张宣传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会馆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组织企业与与设计单位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纪念品,如刺绣、烙画、玉器工艺品等,使艺术和经济联系起来,利用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改变传统会馆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赋予会馆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会馆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博物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把传统艺术设计的中国元素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中去。

(五)编制相关教材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使历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加强专业领域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发掘和展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发挥教育职能。在豫西南艺术类、建筑类大中专院校中针对会馆建筑研究及保护方面开设相关学科及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历史文化相联系、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琉璃等,运用了大量极具中国设计元素的传统装饰图案,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设计审美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源泉。因此,要结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设置的专业,比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等以及所开设的课程,研究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利用传统建筑装饰的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吸取民族的文化精华,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民族的艺术设计理念,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道路,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日趋成熟。

四、结语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是对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法;从其艺术价值角度看,以会馆建筑装饰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使其服务于教学,从而得到传承与利用;从其知名度来看,使它变成一张宣传的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会馆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不仅要确立切合实际的保护观念,也要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既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豫西南建筑装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编著.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庞薰琴.中国历代装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萧默著.文化纪念碑的风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0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伴随着愈加严重的城市水污染问题,亟需人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的观念较为落后,并受到治疗技术以及体制建设等的制约,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疗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协作,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加大配套设施及资金的投入,为城市污水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1.1 建设污水治理体制建设的不足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城市污水排水量日益渐增,但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很多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没有投入正常的使用中,甚至有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立很长时间了,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资金缺乏等问题很难正常运作。污水收集过滤网过于落后,导致负荷率太低很难正常进行工作。此外,有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体制建设不健全,并未构建起相应的体制,影响了城市污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不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

城市污水的来源有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水在城市排水管网处汇集统一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城市建设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污水收集管网,但是很多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都有不足。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后,污水处理厂或者厂家选址和建设并未结合原有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只是依据主干道进行建造。大多数城区都是雨水与污水共同运用管道城市污水处理,因为收集管网不配套致使污水治理工作效率低。

1.3 忽视了城市污水的处理

在城市长期的建设和规划下,城市污水处理始终都是关注的重点。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建设重点从处理污水转移为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追求城市规模和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城市建设下,忽视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行。同时,建设和维护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财力。城市建设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外商的投资,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则需要城市自己解决。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很难满足建设和维护污水理厂的资金需要,导致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厂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2 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问题的几点建议

2.1 构建起完善的治理机制

地方政府和污水处理有关部门,想要处理好城市污水,必须要了解城市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处理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加快捷、高效的处理城市污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征集其他群众的建议,群众的建议是广泛的,治理污水涉及到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群众比工作人员更加了解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污水治理,监督污水处理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来处理污水,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实施配套的管网

加强污水治理水平和效率,既需要健全污水处理设施,也需要使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做到管网配套。掌握已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好问题,确保现有设施设备的稳定运作;了解污水的来源渠道,对于一些建设完善的输送管道,但还未实施收集支管与接户管的区域推行和完成配套管网让污水可以正常的、顺利的流入污水主管道内;改造雨污分流,确保城区的雨水和生产用水都能顺利的进入污水处理厂,实施统一的处理。

2.3 拓展资金筹集途径

我国各地方政府都需要加大对筹集社会资金的力度,重点处理污水工作,建立起长期的、有效的资金来源,不但需要政府拨放资金,而且还应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城市污水建设和维护有充足的后备资金。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和人们意识到处理污水的重要性。推行多种筹资形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地方债券、发行股票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作。

2.4 提高处理污水技术和水平

物理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作为污水处理的主要3种方法,结合污水水量、流向和水质等状况,采用相适宜的污水处理法。随着城市污水的增加,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和水平刻不容缓,在购买先进的、科学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和鼓励科研工作者研究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设备,借助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我国污水治理效率。

篇5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

1 湿地破坏的原因

1.1 农业开垦

首先,焚烧芦苇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到了秋冬季节,有些农民为了捕鱼、捕猎野生动物便利,放火焚烧湿地内的芦苇;还有人为了扩大种植面积,砍伐或焚烧芦苇,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威胁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第三,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由于湿地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农民对湿地过度性的垦殖造成原有森林植被消失,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导致湿地生物灭绝。此外,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使游客数量过大,对湿地水资源、动植物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1.2 过度放牧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一些地区畜牧业发展过快,导致过度放牧,很多湿地植物不能有规律地完成其生活周期,湿地植物多样性丧失,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其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过度放牧造成河边湿地的植被减少,影响了径流的过滤作用,增加了水温,从而导致鱼类减少和野生动物食物减少和生存环境丧失。

1.3 泥沙淤积和沼泽化

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湖泊的萎缩和湖床、河床的抬高,并导致洪水泛滥,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加剧了湖泊沼泽化进程,沼泽化进程的结果是使挺水植物区向浮水和沉水植物区延伸,并加剧了围垦。此外,泥沙淤积也大大减小了湖容,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

1.4 农业活动和灌溉

农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化肥、杀虫剂及动物垃圾,通过径流进入湿地,造成湿地富营养化。灌溉沟渠使湿地接收灌溉排水,从而使湿地的污染程度加重。没有净化的污水含有高浓度的硒,它可以导致鸟类、两栖类和鱼类胚胎的死亡或畸形,造成湿地中的一些物种消失。

1.5 城市化

大量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供水短缺,寄生虫流行。事实上,湿地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

1.6 管理不到位和缺少立法

在涉及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不同部门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现象,矛盾突出,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对湿地资源科学统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7 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薄弱

由于人们历来从湿地索取多,对湿地保护投入少,湿地保护至今没有落实专项经费。没有一个专门的湿地科研机构,只有少数部门成立了湿地利用科研机构。同时,对湿地资源的价值和作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湿地保护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

2 保护湿地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布局、类型尚未进行湿地保护空缺分析评估,禁猎、禁渔、禁伐等其它保护形式发育不足,湿地自然保留区域相对偏少。现有保护区的管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完善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3 完善监测体制

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对污染监测,在布点的数量、测定的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门在使用的监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尚不统一。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已有的湿地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等标准不统一。

2.4 健全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

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2.6 积极宣传湿地保护

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篇6

【摘要】 目前,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日趋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破坏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危害生态环境,当今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军队护理人员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中医疗队重要的组成人员,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合同护士已经成为军队医院护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护士的应急能力关系着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本文就此谈谈军队医院合同护士培训的一些启示,以切实提高我军护理人员的卫勤保障能力。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合同护士 ; 培训 ; 卫勤保障能力

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频发,灾害救援活动也随之增多。世界灾害护理学会南裕子会长提出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随时做好准备。张秀军和孙业桓[2]等 指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技术人员防护知识和救治技术不全面,严重影响了其应对能力。合同护士已成为军队医院护理队伍的主体组成,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医疗工作质量,也将成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支重要的卫勤保障力量。“5.12”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再次凸显“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大战略需求,也对我军部队医院合同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带来诸多启示。护理部传统的技能培训方式已满足不了灾害救援的需求,因此,在合同护士的培训方面要及时建立规范、系统、超常、有效的业务技能培训模式。

1 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应急医疗救援队

梁莉和王新蓉[3]认为“应急专业队伍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力保障,没有一支训练有素,业务过硬的应急队伍,很难应付当今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因此,应加强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演习,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应对”。

1.1 强化军事素质训练,磨练坚强意志

合同护士多为地方卫校直接招聘,且多为80后出生独生子女,无部队生活环境,而军队医院又是一个特殊的军营,不完全相同于正规化军事训练的部队。虽然他们平时在医院里工作踏实、肯干,服务热情,在抗震救灾中也能挺身而出,积极请战。但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却缺少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包括体能上也缺乏锻炼,意志上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需要医院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在日常工作中,对她们进行军事素质培训。对新招入的合同护士可进行军事素质培训三个月,不但进行队列训练和作风养成,还可参照新兵集训的要求,重点强化条令条例的学习,了解部队需有随时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战斗精神,并定期参加卫勤保障演练,把演兵场作为合同护士锤炼军事素质的“大熔炉”。

1.2 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合同护士受过医学院校系统的理论培训,对新知识、新业务接受能力比较强,个性活泼、乐观、自信、善于表达、兴趣广泛,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但他们往往缺少军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精神,特别是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必须有慎独精神,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反对拖沓懒散、敷衍塞责,树立和强化集体荣誉感,立足本职以患者为中心,这是新理念、新时展的要求。搞好护士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建立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以及应对非军事战争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性,对综合素质培训提出新的标准

随着国际形势的现代化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已跨越了传统性,以明显的国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已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如:SARS、洪水、地震、海啸都不仅局限在某一地区,有着跨国界的特征。而我们作为卫生防疫战线上的医护人员,仅具备单一的救护技能,还不能较好的完成灾难后的救援维和任务,要把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人类生存的使命联系在一起,不仅从业务技能上精炼、提高,更应从思想基础、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特别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培养提升。才能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职业特长和专业技能的应用。

3 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对应急应对训练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

应急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不明,时间紧迫。应急应对训练在内容上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行快速反应训练,突出应急处置的时效性要求,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进行适应性训练,锤炼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在恶劣条件下组织与实施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组织综合演练,提高卫生部门处置应急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及各部门相互协同的能力[4]。因此,在培训时要使救护人员适应高温、严寒环境、耐饥饿、抗疲劳,并有意识地增大训练强度,模拟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境。要充分利用不良天气和复杂地形等进行野外求生和生理极限训练,使合同护士处于适当的紧张和恐慌状态。

3.1 加强心理应急能力培训,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帮助人们减少遇到困难时的挫折感,提高人们采取积极的行为克服困难或正确面对现实的可能性。汶川地震后,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现场伤亡的的残酷景象,对于现场救护人员来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对救护行为和救护成效都会产生隐性的、重要的影响。救护人员必须通过平时有效的心理训练,消除对灾难现场的陌生感、恐惧感,才能建立坚强的心理防线和心理抵抗力[5]。将心理应急能力训练带入日常的护理培训工作中,如:增加实景模拟训练、不知情训练等,设置各种复杂、困难、突然和多变的环境,磨练救护人员的坚强意志,以信念、意志、经验的积累提高其感觉极限,抵御战时心理不良反应的冲击,用良好的心理综合素质、用过硬的护理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协同能力。

有研究证明[6],对参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护人员采用心理干预程序,保持医护人员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心理健康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抑郁焦虑状态和各种其他心理症状是灾害后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7],很可能突发心理障碍,直接或间接影响医疗救治工作。因此,心理干预应针对不同的时期进行。前期:对即将投入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战前”心理辅导,以消除战前紧张、恐慌等心理问题,充分做好心理应对准备。中期:是指对在救灾前线、救治岗位的医护人员进行干预。如在隔离病区,穿着多层防护服,不能与亲人团聚,高强度,高负荷、高社会情感剥夺、身心疲惫、压力过重等情况下,应及时进行中期干预,使医护人员及时说出自己的痛苦、担心,得到理解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后期:是指医护人员救灾之后或离开一线后的心理干预。这期间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后的心理障碍,应及时给予心理咨询。其目标是减轻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3.2 注重野战救护理能力的培训

突发公共事件给卫勤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汶川地震复杂的地理环境及伤病员人数骤然增加、伤情复杂,要求救护人员在现场急救及后送方面必须具备全面的医疗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同样,在和平时期,军队医院的应急保障任务也很繁重,如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执行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等。因此,在护理培训的内容上既要适应军革下医疗形势的发展,还应围绕军事斗争的卫勤准备及平时的应急保障,加大军事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学习,强化战创伤救护技能训练。例如:在培训中加入野战模拟的现场伤员分类、头部包扎术、上下肢包扎术、快速止血和运送伤员等救护技术,提高野战救护技能。分期分批组织开展野战勤务专业训练,组织开展夜间急救、实景演练、野外急救、突况演习等战伤救治演练,使合同护士在紧急展开、分类后送、治疗保障等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我院医疗队参加“5.12”抗震救灾任务可以看到,参与过训练的合同护士能利用新配发的网架帐篷,迅速开设了一个野战救护所,救灾战场成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

3.3 注重突发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培训时应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培训内容不能只限于护理学和医学救援的专业范畴,还应进行灾害救援专业知识的培训。有调查表明[8]:护士对灾害护理基本知识的需求最高,其原因可能为之前没有接收过灾害护理教育或相关培训,缺乏基本的灾害护理知识,尤其是内科护士,平时缺乏现场救护训练,在救护中更能认识到知识的不足。因此,灾害护理培训必须考虑到护士的专业方向,在专科护士的培训中根据其需要加入相应的灾害护理内容[9],以形成一专多能的护理队伍。护理主管部门对培训要进行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内容上确保系统化和整体化。培训内容应涉及:灾害基本知识、救援概论、个人装备、搜索设备、维护、支撑技术、破拆技术、现场急救、伤员转运、障碍物移除技术、通讯、救援策略、搜救技巧、救援基础英语等,并进行现场综合演练[10]。

4 结 论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军队在编护理人员的数量不断减少,合同护士越来越多的充实到军队的护理队伍中。为适应新形势下平、战时护理救护技术的培训,组织系统全面而又具有针对的学习、训练,加强合同护士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是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医疗救护队更好地执行和完成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南裕子.灾害的预防准备及重建灾害前沿护士的职责[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061.

[2] 张秀军.培养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教学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66-268.

[3] 梁 莉,王新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3):293.

[4] 边 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建设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A): 55-56.

[5] 刘景红.复杂战场下医疗救援能力的培训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5,25(5A): 68-69.

[6] 陈晋利.军队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干预对策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23(9):42-43.

[7] 汪向东.灾难后心理干预[J].全科医学杂志,2001,6:178-1800.

[8] 成冀娟.护士对地震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9,7(44):595-596.

篇7

关键词:民间;组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启示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2-0123-04

一、民间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国际上关于民间组织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复杂的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这类组织在国际上有着多种称谓,如“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草根组织”等等。虽然这些组织在称谓上存在差异,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它们都具有以下五个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特征,即:组织性、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在国内,民间组织概念的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过程。虽然不同时期称谓不同,但所指的都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向社会提供专门领域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是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三大属性组织的总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者们从法律、资金来源、运作模式、组织的特征等方面对民间组织进行了多重定义,但从组织特征方面阐述的定义更具有包容性,便于国际间的研究与交流。因此,在对民间组织进行定义时基本以这种方式为主。基于这种定义方式和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可将民间组织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类型,它们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以及非政府性的特征。

二、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国外民间组织依照功能不同,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差异,有的负责保护,有的负责评估,有的负责规划,有的负责学术研究,等等。具体来说,它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表现为:

1 催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国外民间组织往往以呼吁、提议、请愿、游说甚至直接参与等多种方式催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在美国,1961年《国家公园系统组织法》是在约翰·缪尔和其所在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推动下产生的。这部法律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国家公园司的设立,从而为国家公园、史迹、战场遗址、自然景观和国家保留区的保护奠定了组织基础。它的诞生对美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但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而且这些遗产的周边景观也得到了整体保护。1935年颁布的《历史遗址与古迹法》是在市民组织——美国历史建筑调查组织和平民保护组织的推动下通过的。该法明文规定:美国各联邦机构在制定规划与政策时,必须将古迹等人文景观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灾难性的破坏。为此,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于1963年与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全国史迹理事会(后更名为“全国史迹信托组织”)联合颁布了《美国古迹保护之准则与纲要》,呼吁联邦政府尽快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史迹登记与保护业务,同时建议利用减免税方式鼓励民间组织的古迹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国会于1966年10月15日通过了《国家古迹保护法》。又如:法国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行政管理工作,他们主要通过在自办的刊物上讨论国家制定有关遗产的主要政策、向议员反映意见或提出建议、组织民间活动发表看法、在相关政权机构中占有席位等方式对国家有关立法施加影响,在法国遗产法律的制定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为使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使有关知识迅速传播,国外民间组织在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工作亦不遗余力且成效显著。具体来讲,国外民间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一,出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书籍和刊物。如法国的一些民间组织出版一些科技或普及读物,传播遗产及其修复方面的知识。英国的民间组织则致力于出版相关书籍,为古建所有者及从业人员提供理论指导。这些期刊一般都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及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民众的阅读与认知。第二,组织并接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赞助。法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一些善于经营的公司为保护遗产提供赞助。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为保护遗产出力,赞助的种类和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英国的民间组织作为非政府法人组织,社会捐赠是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各民间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接受捐赠的机构。第三,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在意大利,文物修复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与培训体系也相当完善。除了政府设立的专门的文物修复学院和教育培训基地外,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立历史艺术、考古、建筑、修复等科系与专业,如维泰尔堡大学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在法国,很多民间组织致力于在校园开辟遗产园地,在课堂上、遗产陈列室和古建筑中开展活动,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人中树立保护遗产的意识。民间组织还将业内的行家组织起来,为参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年轻人开设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此外,它们还开办保护、修复古迹的专业学校,并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等等。在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民间组织还设立了奖学金,专门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和从事古建维修的工匠艺人。同时举办针对房产所有人的短期培训,通过遗产教育,使他们了解古建使用、保护与修缮方法。此外,它们还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情况实施学术调研。第四,组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在法国,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义务者工地”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及修复古迹和文物。活动点涉及城堡、堡垒、塔楼、骑士官邸、教堂、农舍、农场、磨坊、工厂、花园等。这些工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开放,他们可以在工地上自愿工作。法国民间组织也不定期地举行针对物业主、国家权力机构、决策者、使用者的活动,如遗产日、比赛、讲座、展览和探险等。国外民间组织在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所做的细致且多样工作无疑会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使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极大地得到强化。

3 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决策过程,发挥专业咨询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以及流动性和变异性。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通过耳濡目染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更为深刻,具有置身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地缘优势,而且其本身也是构成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生存传衍的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更容易获得当地民间艺人和民众的配合与协助。因此,国外民间组织往往直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决策过程,成为政府的专业咨询机构。如:意大利法律规定,凡涉及已经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拆迁、重建、修缮等事宜,均须征得有关民间组织的同意。这些民间组织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施工许可证的发放问题,同时写出意见书并呈报申请者所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遗产部,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又如:法国很多民间组织被称为“遗产发现者”。他们通过收集有关资料,为遗产申请保护,尤其是在鉴定和保护被忽视文物(如磨坊、炉灶、挂钟、日晷仪、井等)方面作用明显。由于民间组织深谙当地情况,熟悉这些文物的传统使用技法,因此更有资格选定、鉴定和管理这些文物。而且,法国的民间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中心的职责,为保护遗产活动提供咨询,传播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再如:在英国,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组织所招募的会员一般都是致力于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其中包括不少老宅的所有者。这些民间组织主要通过为政府提供遗产登记、遗产环境变更、遗址维护以及文物、古代建筑的购入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必要的监督与严格的指导。

4 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良性发展。

国外民间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途径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使这一工作获得充足资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如:意大利民间组织努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通过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经营,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良性发展。文物旅游已经成为意大利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最佳卖点,也是意大利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意大利,不但有相当数量的私人小企业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修复与经营,一些著名的大科技公司也常投入巨资,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及新材料的研发。此外,私人、企业及财团在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常以赞助或成立基金会的方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积极支持,而国家则通过减免税方式,在经济上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鼓励,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资金的筹集上呈现出多元化、充足且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又如:英国民间组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亮点是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市场,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满足国家保护遗产的需要,最为常见的就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产业化,通过旅游观光赢得效益。有关资料显示,仅1996-1997年,英国国民信托和英格兰遗产这两个民间组织就利用自己手中的历史建筑与遗址,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各1000万人次,利用自己手中的博物馆及画廊接待世界各地游客各1亿人次,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此外,法国的民间组织也特别重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对遗产进行鉴定和修复,使遗产恢复生机,发挥作用,并且产生经济效益,能重新使用并向公众开放。为使更多的民众认识遗产,更好地发挥遗产的作用,法国的民间组织还经常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组织一些宣传、游览或展览等活动,甚至安排演出、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等活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史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也已成为国外民间组织关注的重要方面,它们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出了积极且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5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体业务。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业务是国外民间组织参与这一工作的更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如: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委托民间社团组织托管的方式实现的。成立于1983年的“古迹信托”是法国最大的古迹托管组织,在过去的20余年中,这一组织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对各类古迹的托管,而且“适度”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使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保护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从1995年起,中央政府又将共计100处古迹的托管工作交给了“古迹信托”组织,并规定除了硬件维修费用仍由国家支付外,其他方面的管理与营运全权交由这一组织负责,国家不再进行财务干涉。据称,法国目前共有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如古迹信托、青少年与文化遗产古迹国际协会、法国传统宅院促进会、历史建筑促进会、法国国立古迹建筑博物馆、古迹基金会、文化遗产专门性博物馆等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又如: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共享,意大利中央政府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中央学会、意大利图书馆统一目录及图书目录学情报中央学会、图书修补中央学会等。这些学会拥有独立的行政自和经营权。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同所属机关进行业务联系,必要时协调共同的科研计划、编目计划和保管计划,并与意大利及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国外民间组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运营使其能够更为细致有效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

三、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对我国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健脾益气中药;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免疫;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a)-0104-05

Study of Jianpi Yiq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on tuberculosis immune imbalance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HE Ke

The 4th 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 the 309th Ho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Jianpi Yiq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 on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of elderl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Methods 100 cases of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elderly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the 309th Hopital of PLA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2 were chosen,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ase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2HREZ/4H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Jianpi Yiqi TCM treatment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treated for six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fasting venous blood was taken for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subsets CD3, CD4 and CD8, sputum smear and chest X-ray were used to assess treatment efficacy. Results 4,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percentage of CD3+ cell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percentage of CD3+ cell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70.89±5.68)%] and control group [(67.88±8.52)%]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 = 4.699, P < 0.05); 4,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ercentage of CD4+ cell of experimental group [(37.56±6.42)%, (39.26±8.87)%] and control group [(35.56±7.46)%, (37.16±7.69)%]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 = 2.957, 3.016, all P < 0.05); 2, 4,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D4+/CD8+ ratio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1.63±0.57), (1.65±0.55), (1.63±0.64), thes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1.42±0.51), (1.43±0.47), (1.48±0.5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2.747, 2.764, 2.032, all P < 0.05); after treatment and care intervention, the hemoptysis,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life law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Jianpi Yiqi TCM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early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omplianc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nd als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Elderly tuberculosis; Jianpi Yiq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lymphocyte subsets; Cellular i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中医被称为“肺痨”。中医认为肺痨的外因为感染痨虫;内因为正气虚弱,由于先天素质不强,酒色过度,重伤脾肾,耗损精血,大病久病后失于调治或生活贫困,营养不充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和发病的条件。上述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因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体虚感染痨虫是形成肺结核的关键[1]。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人易患肺结核的关键因素。老年肺结核患者的T细胞总数、辅助T细胞功能降低,而抑制T细胞功能增强[2]。采用抗痨药物联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的老年初治活动性肺结核50例,并设立同期抗痨化疗方案基础治疗肺结核患者50例作对照,以观察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近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于第三〇九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8-2008诊断标准。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22~72岁,平均(34.6±5.4)岁;病程4~9年,平均(5.8±1.6)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抗痨化疗方案基础上(2HREZ/4HR),治疗组在基础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②肺结核实验室阴性与阳性比例1︰1;③年龄18~68岁;④肺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变;⑤内科治疗无效或者>500 mL/d;⑥病程均>2个月;⑦血液性疾病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过敏性体质者、精神类疾病者;②慢性空洞型肺结核及粟粒性肺结核;③结核外合并其他部位结核者;④3个月内接受实验类药物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短程化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卫生部1993年制订的全国统一抗痨化疗方案,2HRZE(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加用益气健脾中药汤剂200 mL,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月。对照组短程化疗方案(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先胺和乙胺丁醇强化期治疗2个月,接着以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期治疗,总疗程6个月)。治疗组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尿、肝功能以便观察用药作用和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治疗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5 护理干预

实验组运用个体化护理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1.5.1 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心理负担重,担心结核传染他人或家人,疾病预后不良,糖尿病需终身用药,费用昂贵等,表现为焦虑、悲观、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通过多关心、尊重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气与患者交谈、鼓励他们说出担心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耐心做好解释及疏导工作,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1.5.2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变化,观察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症状,如出现高热、咳嗽加剧,应注意是否有结核播散。对咯血患者,要密切观察有无窒息先兆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抢救(详见咯血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午后低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夜间盗汗等。了解患者的生活条件,有无接触史,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3]。

1.5.3 对症护理 发热结核病一般午后低热,应加强休息,多饮水,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小剂量解热镇痛药,并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患者应按高热护理。高热或大量胸腔积液者: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4]。以减轻炎症和变态反应,促进渗出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胸膜粘连。盗汗结核病多在夜间出现盗汗,应及时擦身,勤换内衣裤,注意保暖,避免衣被过厚。乏力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遵医嘱给予相应止咳祛疾药。喉痒时可用局部蒸气湿化。痰多时采取引流[5]。女性患者如出现月经紊乱或倒经,应给予适当解释和心理安慰。胸痛应采取患侧卧位,遵医嘱给止痛药。对做特殊检查者,应提前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检查,如胸腔穿刺抽液。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及时抽液以缓解症状。一般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 L[6]。以防抽液过多可使纵隔复位太快,引起循环障碍。

1.5.4 注意消毒隔离 ①餐具食用后煮沸10 min后再擦洗,剩余饭菜煮沸10 min后弃去;②用具、便器、痰具用后消毒;③痰液入纸盒或纸袋,焚烧处理;④病室、被褥、书籍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日光曝晒。

1.5.5 一般护理 随地吐痰,到公共场所要戴口罩,咳嗽、打喷嚏应轻捂口鼻。尽可能与家人分床、分食。定期随访,有利调整治疗方案。

1.5.6 饮食护理 肺结核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疗期间患者由于承受病痛的折磨,往往比较消瘦,因此应该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因此,对结核患者适当补充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吃瘦肉、奶类、蛋类、家禽、鱼虾、豆类及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呼吸困难者,绝不可喝含碳酸的饮料,以免二氧化碳产生过多。而呕吐的肺结核患者体内维生素C和B族往往缺乏,应注意补充。咯血患者应进食维生素C丰富的橘子、红枣(鲜枣最好)、草莓等水果。但不宜吃太多酸味过浓的水果汁和辛辣、油炸及其过热的食品,以免诱发咯血。

1.5.7 咯血护理 ①小量咯血:安静止血,患侧卧位,止咳,镇静。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强镇咳药,以免因抑制咳嗽反射及呼吸中枢,使血块不能排出而引起窒息。②咯血较多者,患侧卧位,给予脑垂体后叶素5 U加入50%葡萄糖40 mL中,缓慢静注。此药同时引起冠状动脉和子宫平滑肌收缩,故高血压、冠心病及孕妇禁用此药。

1.5.8 健康教育 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戒酒及维持良好营养。为获得疾病的彻底治愈,督促患者坚持规则、全程化疗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为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患者必须备有足够的药物,并将每日服药纳入日常生活中。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副作用,一旦出现副作用能及时就诊。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消毒隔离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止传播。了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应的急救处置。嘱患者定期复查,彻底治愈肺结核。

1.6 检测方法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以痰涂片法及治疗前后胸部X线改变考核疗效。共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个月T淋巴细胞群、CD4 T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用ELISA法测定炎症细胞因子变化水平。

1.7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咳血例数及咳血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服药依从性评价标准:①依从:完全遵医嘱服药;②部分依从:约一半的时间不遵医嘱服药或停止服药;③不依从:长期拒绝服药。规律生活标准:①早睡早起,按时起居;②做事时限规律;③每日三餐定时定量;④规律午休(20~30 min/次);⑤规律排便(每天1~2次);⑥规律运动,每天下午15:00到晚上21:00之前,饭后半小时以上,适量运动;⑦规律娱乐,每天唱歌、跳舞等等;⑧保持乐观情绪,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⑨适当交友,走亲戚;⑩性生活规律。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CD3+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4、6个月后CD4+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治疗4、6个月后CD4+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治疗2、4、6个月后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再咳血、服药依从性及规律生活情况比较

实验组治疗与护理干预后再咳血、服药依从性及规律生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再咳血、服药依从性及规律生活情况比较

3 讨论

结核病是人类疾病中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人类与之斗争了数千年,但至今结核病仍在全球流行,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均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耐药结核菌的产生与扩展,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双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的不完善,使得全球结核病商情呈明显上升趋势[7]。在全球所有传染性疾病中,结核病已成为成年人的首要死因。每年全球的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超过艾滋病、疟疾、腹泻、热带病死亡的总和,并导致30万儿童的死亡。据WHO发表的公报,1997年全世界共查出新的结核病700多万例,近300万人死于结核病。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愈来愈多的结核菌有耐药性,是使结核病可能再次成为难治之症及疫情上升的主要因素。化学药物是目前控制结核病的最有力武器,95%以上新发病患者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治愈,并能防止耐药性的发生。但如果用药不当或管理不善,如患者不规则服药等均可导致治疗失败,进而产生耐药病例及对多种药物耐药的结核菌的进一步传播。因受耐药结核菌感染而发病的患者,化学药物往往难以发挥作用[8]。

随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有关细胞因子(cytokine,CK)网络在结核病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为中医药治疗结核病研究指明了路径[9]。在感染早期,IFN-γ主要由CD4+T细胞分泌,后期由于人体在结核杆菌的复杂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下,继发细胞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低下,这时候IFN-γ主要由CD8+T淋巴细胞来分泌,但产生IFN-γ的量大为减少,结核病就可能得到发展[10]。此外,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杀灭结核杆菌的作用,也可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从而上调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临床观察发现,结核患者低下的免疫状况随着治疗中体内结核杆菌量的减少而得到改善,进一步说明结核杆菌具有抑制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感染结核近3周时,细胞免疫开始发挥作用[11-13]。巨噬细胞分泌MHCⅡ类抗原呈递并与有αβ-T细胞受体的未定型CD4TH0细胞结合,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促进CD4TH0演变为TH1细胞,后者分泌IFN-γ。IFN-γ是激活巨噬细胞的关键,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如TNF可促使单核细胞聚集、活化、逐渐分化为上皮样细胞、并融合为Langhans多核巨细胞,形成上皮样肉芽肿。IFN-γ和TNF协同作用诱导含氮氧化物和自由基水平增高以杀灭巨噬细胞内的细菌。CD4+T细胞亦可促进CD8+T细胞溶解染菌的巨噬细胞。上述TH1反应过程中的任何缺陷,均可导致结核肉芽肿形成不典型,因而缺少抵抗力易导致结核病进展[14-15]。单一的化学模式将难以治愈耐多种药的结核病,消灭持留菌或休眠菌,挡住结核病的复燃。为此,我院采用健脾益气中药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显著升高(P < 0.05),CD8变化不大。提示益气健脾中药能显著提高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水平。

另外,护理干预肺结核患者的发烧、咳血、体力下降等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治疗时间长,恢复慢,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会对患者乃至整个家庭产生不良影响,家人要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对患者不能嫌弃,要给患者以良好的护理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心休息,积极配合治疗,最后达到真正治愈的目的[16-19]。

[参考文献]

[1] 谭邦华,谭怀兵.中医辨期论治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1-402.

[2] 刘利,关晓光.《十药神书》对肺结核病治疗的现代价值[J].中医药学报,2007,35(3):37-38.

[3] 康桂兰.影响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5(11):353.

[4] 钟小燕.个性化护理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指南,2012,14(10):301-302.

[5] 江超穗,覃志国,谭廷庆,等.2002~2007年百色市实施结核病防治规划效果评价[J].应用预防医学,2008,5(14):307-308.

[6] 黎意芬,魏运金,何庆秋,等.护理干预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6(12):106-108.

[7] 蔡妙国,林琴,张海燕.丹参辅助治疗初治痰阳肺结核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5):42.

[8] 张红卫,贾望谦,吕锁俊.中药治疗抗痨药物胃肠道副作用163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4):496.

[9] 康琳平.百贝益肺颗粒治疗肺结核的免疫学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2):1825.

[10] 于清源,杨东霞,周东光.益肺止咳胶囊联合化疗治疗194例肺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60-361.

[11] 陈艳冰,高燕波.影响肺结核病人规则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557-2558.

[12] 陈玲,甘幸,王建华,等.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C].2009全国耐药结核病学术大会,2009,6:178-179.

[13] 李东霞.耐药结核病人的护理进展及抗结核新药的观察[C].北京胸科医院全国结核病护理学习班,2009:4.

[14] 翁俊英,王丽娟.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8,(3):209-213.

[15] 晏兰,王心静.整体护理干预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34-135.

[16] 裴异,黄征宇.中西医长程方案辨证治疗耐多药肺结核39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19-122.

[17] 李静,聂广,余卫业,等.抗痨药干预过程的肺结核分期辨证模式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1,4(3):174-177.

[18] 刘琳,王涛,王仲元,等.经皮肺穿刺注药结合利肺片治疗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3):297-299.

篇9

论文关键词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刑事立法 刑罚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人口大幅增长的压力,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及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为保护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法律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别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各种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刑法修正案(二)》、《刑法修正案(四)》、《刑法修正案(八)》也分别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一些犯罪进行了修改。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较,根据我国保护环境资源的现实情况和基本要求,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刑法立法体系设置不科学

我国刑法分则对于犯罪的分类标准是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对各类犯罪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排列主要采取了社会危害性标准。据此,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依次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其中,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以亚类罪的形式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而不是按照同类客体的标准在刑法分则中独立成章。由此看来,刑法分则对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设置,显然与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标准不相符。

(二)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刑法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规定之所以存在一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立法价值取向的偏离,这一立法价值的取向是重视惩罚而轻视预防。具体来讲,重惩罚轻预防的立法价值取向首要表现为刑事立法观念上对一般污染环境行为或破坏环境行为的危害性缺少足够的重视。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惩罚力度偏轻;其次是在刑事立法思想上重视刑法的惩罚功能而轻视了预防功能。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刑事立法注重犯罪行为的结果而轻视了犯罪行为的本身,从而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为结果犯罪而非行为犯罪;另外没有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去健全刑事处罚的手段和方式,导致在刑事处罚手段上的单一性。

(三)刑法对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范围狭小

我国刑法涉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罪名仅有15个,虽然我国1997年刑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所涵盖的范畴,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较,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的范围依然很狭小。《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六条对《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所规定的罪状进行了修改,降低了犯罪成立的标准,扩大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范围。在美国诚如学者Yingyi Situ和David Emmons所言:“所有的环境刑事立法都将危险视为一种重罪而适用严厉的刑罚。”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刑事立法都同时惩罚环境污染犯罪的危险犯。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很不利,必然会造成很大一部分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最终使刑法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特殊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力度较轻

罪行均衡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也是刑法调控体制最基本的要求。意大利的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曾指出“犯罪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利益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但是,我国刑法对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却明显偏轻。比如严重污染环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都是过失犯罪,如果都只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前者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是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后者的法定刑是有期徒刑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从这一点来看,在危害程度同等甚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更大的情形下,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所施予的刑事处罚显然轻于刑法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

二、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完善的立法建议

正是由于我国刑事立法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刑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严峻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形势下,我国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刑事立法方面的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充分发挥刑法调控机制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从而保障人类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立法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生态效益大于经济价值,应该重视环境刑法的生态本位。自然环境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侵害的直接对象,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只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间接后果。此外,虽然一般环境污染或破坏直接结果的危害性看起来并不严重,但是其潜在的危害却是我们不可估量的。假如忽视了对一般环境破坏或污染行为的刑事处罚,就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环境破坏或污染行为,最终给人类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此外,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价值关键在于犯罪预防,应当注重通过对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的刑事处罚实现犯罪预防,才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分则体系中独列成章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刑事立法体例的设置问题存在不同的主张,有学者认为在刑法典外特别立法,也有的学者认为在刑法典内独立成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客体是生态环境利益,这一类犯罪客体具有特殊性,是整个刑法分则中所没有的客体类型,因此应该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独自作为一类犯罪,跟刑法分则的其他十类罪并列;此外,从社会危害程度上看,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社会危害性是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置于公共安全罪之后,既能够体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又能够体现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对于生态价值的重视。

(二)完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体系

完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法体系,首先应该增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的处罚方法。因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种类的完善受到刑罚体系的牵制,加之我国目前刑罚种类较少,并且没收财产刑和罚金刑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重复适用不符合法律原则,因此应该通过修改刑法扩大资格刑的范畴,对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增加试用资格刑。此外,我们应明确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罚金刑的相关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以贪利形犯罪为主,所以只有以判处罚金刑剥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

(三)扩大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调控范围

环境污染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暖日益严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拓展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范围,应该要求将所有坏境因素都纳入到刑法所保护的范围。此外,必须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危险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危险犯的规定在于某些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非常严重,当这种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了,定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未当危害环境的实际损害结果发生,刑法就把这种足以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四)加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力度

依照我国刑法有关规定,大部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比财产犯罪的刑罚要轻,一般的侵犯财产罪最高法定刑达到无期徒刑更甚至于死刑,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大多在有期徒刑3年以下,最高的也只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样低的刑罚设置明显轻于财产性犯罪的刑罚设置。然而,我们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上对比,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远远大于财产性犯罪。所以应该加大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力度,只有当犯罪人所受到的刑罚与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等,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惩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行为。

篇10

关键词 生态主义 政治运动 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一、西方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气提高,它所引发的产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对自然界的平衡生态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类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战争威胁等负面现象越来越忧虑,由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发起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的生态运动,其后来与政治运动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与其他派系的理论体系。

生态主义产生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第二阶段主要针对人类社会的思想进行批判。第三阶段回归到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

生态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自然观造成的,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个体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经济发展最终将使人类走向灭亡。

二、西方生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环保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方生态主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西方生态主义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本家竭尽一切手段获取剩余价值,这些手段不可避免的污染了环境,加重了自然界负担,生态主义认为现阶段的生态危机正是由于人们对待自然的特殊资本主义造成的。

(2)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资源,借此转嫁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生态破坏。

现阶段,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在发展中国家投建高污染企业,进行垃圾废物排放,以生态殖民主义的形式向世界扩张,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根本上推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完善

从各国运用司法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来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条规定为公民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形式行使控告权利提供了空间。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讼。这条规定为刑事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现阶段,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已经具备,我国应从诉讼管辖、举证责任、诉讼主体等方面推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完善。其一,在诉讼主体方面,将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扩展到公民,以全民监督的形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二,在举证责任方面,在认定侵权的归责原则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举证责任分配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被告在因果关系、免责事由上负有举证责任。在行政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负有证明行政机关不作为的举证责任。其三,在诉讼管辖方面,由于民事、行政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较多,疑难复杂程度较大,因此该类一审案件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地域管辖方面,可由被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跨省市行政区域的河流污染案件,可由高级法院指定某中级法院或海事法院集中管辖。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借鉴西方生态主义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少敏,王凤斌.环境法治的价值――自然权利和人类福祉[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

[2]宋盈滨.环境修复势在必行[J].企业导报,2011(09)

[3]黄永健,薛坤.试论李渔家具设计思想[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9)

[4]王振亚.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J].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