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室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室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室管理计划

篇1

伴随着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关于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也日益深入,而中学图书馆又肩负着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以及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重任,因此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怎样能够直接应对学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实际难题,改进学校图书馆里的基础工作已经成为了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本文将主要就通过对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这一设计思路的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展开了相关探究。

1实施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的构想和设计

“班级化”管理即就是将学校图书馆当中的图书资源,依据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差异,采取“班级图书阅读角”的方式分配于各个班级之中,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借阅,经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实施更加细致的管理。

1.1图书分组

文学组:包括有中外文学名著、中外散文、现当代名著、小说等;诗歌语言组:中外诗词精选、名人演讲、优秀写作范文等;心理教育读物: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心理学、社交礼仪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综合类的组别。

1.2流动形式

选取复本较多的图书,每组图书一般选定为10~15册,并打印图书清单两份,一份同借出图书流动,另一份由图书馆予以保存,从而起到借书卡的作用。在借书的过程中每一班级依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借阅统计,将图书以整组为单位进行借出与交换,并且还可进行以组为单位进行交还借阅,亦可全部交还后再借阅。随每一册图书所流动的借书卡全部交由班级管理员进行保管。在图书馆中给予每一班级单独开辟一处书架格,并予以标识,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的图书借阅与归还,同时整体好借阅清单。

2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1明确班级管理员

对于班级图书管理员的人选确定是实施图书“班级化”管理的重要核心,对于这一人选的不但需要其自身热爱读书、乐于助人,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操作:首先让同学们自我推荐或联名推荐,在所有推荐出的人选当中由班主任与班委明确出3人,以交际能力强且在同学当中有较高认可度的同学为优先人选。具体的管理方法包括:第一,将图书采取集中式管理,三名图书管理员轮流管理,每人管理一周;第二,将所有借阅读书采取分组保管,每名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自己所保管的图书。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协商决定。另外在图书管理员的人员中,要尽可能的保证男女同学都有,从而使借阅的图书能够符合男女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2班级管理排架

图书在进入到班级之后,无论是采用集中管理还是分组管理的方式,在借书时较为简便,学生在拿到图书后仅需在借书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将书卡交给管理员即可,但是在图书交还的时候就较为麻烦,必须要对着借阅清单挨个查找。由于班级管理员对于图书分类不够了解,而各类借阅图书的类型与次号又没有规律性,因此导致排架出现困难。对于这一问题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解决:在将图书借阅到班级后,对图书利用书标另行予以编号,在每一本书上均标注出自身的班级及相应的次号,标的顺序,同打印的借阅清单一致,这样无论是那一组类型的图书均依据书号便能够有序的排列起来,而且也能够与其它班级的图书进行区分。

3深化班级化管理的思路探索

开展“班级化”的管理,是对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是针对学生读书实践活动的一种有效推动。积极开展形式种类多样的班级读书活动,即就是对“班级化”管理的有效延伸与拓展。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对中学生要加强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一定的文言文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语文教学的具体任务目标也作出了量化。以上相关规定及要求均促使中学教育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以及语文创新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正需要借助于对图书的“班级化”管理,来构建起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一道桥梁。通过实施各类的班级读书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班级化”管理的内涵,同时促使班级化的管理能够成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可以开展“我的读书体会”、“中外文学名著读后感”、“我的第一本课外书”等征文活动,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广泛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篇2

一、职业学校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图书档案破损率高

职业学校传统采用人工图书档案管理方式,在整理、搬运、组档、编目等多道工序中,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搬挪、移动,而且还会因为存放的无序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查、调整,这都会导致纸质图书档案的磨损和破坏。因此,传统管理方式下,图书档案的破损率较高,对一些珍贵文献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恢复。

2.图书档案利用率低

图书档案利用一直是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绝大多数学校图书档案管理中的难题,由于管理能力的欠缺和利用意识的淡薄,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图书档案管理较多采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模式,重藏轻用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被收藏起的图书档案看似是被作为学校作为珍贵资料收藏起来,但实则一旦被堆放进档案室就没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经年的图书档案被“埋进”档案室,不是被人遗忘就是因杂乱无章而丧失被“启用”的价值。

二、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的特点

1.编目存储便捷,节约工作时间

信息技术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让操作变得便捷,计算机在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解放了管理人员的双手和大脑,使涉及其中的流程和操作都变得方便和快捷。摒弃了纯手工操作,人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缩短了工作时间,因此也就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因为计算机本身就包含强大的计算能力,因此录入计算机系统的图书档案资料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内部运算,使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从而实现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2.查阅使用方便,便于资料共享

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是将图书档案以数字的方式录入系统,可以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内,也可以上传至云端,储存在一个极为庞大的存储空间内。人们在查阅使用这些数据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互动性和共享性进行方便快捷的查询和使用。另外,图书档案资料还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平台上进行交互共享。利用计算机将图书档案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再通过共享平台使这些图书档案信息得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3.管理方法先进,人员素质较高

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结合了人的管理智慧和计算机的技术,不管是图书档案资料的信息录入,还是对信息进行的科学分类和数据分析,以及对分析过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创建共享平台,都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和业务素质,因此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需要他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书档案管理模式演变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信息化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

1.设置专职管理,提升人员业务素质

信息化模式下,不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是数据资源管理技术,都要求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相当熟悉。在职业学校实行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校发展水平和建设水准的工作。另外,从业人员不单从上岗之日起就拥有专业的图书档案管理技能,还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引进先进管理设备,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

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归根到底应用的主要设备还是计算机,这就需要在设备投入上将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作为重点。除了计算机之外,还需要必要的硬件软件系统,这就需要购进或者自行开发适合本校的图书档案管理数据库。在日后的养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以实现最佳效能。

3.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数据库,建立资源共享中心和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图书档案资料。因此,加强数据库建设,并试图将数据库不断更新和完善,是提高计算机图书档案管理水平的技术保障和数据分析的发挥空间。另外,要想有效提高图书档案的利用率,就需要不断提高数据资源的共享效率,创设更加安全、便捷的方式沟通彼此的信息,谋取最大的实用效益。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图书管理;因素;建议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许多的行业都在进行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此情形下,也同样的面临着信息化的管理。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管理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性,同时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帮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得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变得更加快捷。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本人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才能够借取到图书【1】。而在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后,人们在需要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只需要在图书馆网页进行阅读或者下载,使得借阅服务变得更加的高效。第二,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受到场地和资源等的限制,使得书籍数量有限,人们能够借阅的数量有限。而在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馆可以存储和收集大量的书籍,几乎处于一种无限制的状态,极大的扩充信息资源数量。第三,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巨大的帮助。图书馆其本身的建设工作便是从为人们服务而展开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到图书馆的网页内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同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极大的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二、制约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际的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应当对此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比较落后

虽然在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很多都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旧表现出理念上的落后性。如:当前很多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但是真正被人们利用和使用的却非常少【2】,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受到很多的限制,使得数字化图书并没有对人们进行开放,人们只能够在网页上看到相关的目录,却不能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标准【3】,没能建立起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如各图书馆在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都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得各图书馆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对于图书资源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们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之后,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互联网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威胁。图书管理工作由于是为许多人服务的,因此在图书信息资源上面需要对许多的人进行开放,在开放之后会为其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虽然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安全保护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加强,但是这一点却始终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根除。

(四)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需要很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而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自身综合素质决定着所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性能,如果没有足够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参与【4】,将会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留于表面化,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制约因素,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当改变传统图书管理的思想理念,真正实现图书的对外开放工作,让更多的人从其中获取到利益。其次,应当充分意识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本很多不可能的变为可能【5】,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应当勇于创新,充分的与当前出现的大数据、大信息、大服务等思想相结合,努力开发和完善自身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对图书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改变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对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适当的改变,应当充分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可能考虑到需求者所具有的难处,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方法上的改变。

(三)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

图书管理工作的安全是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当前面临着的最为困难的一点。为有效的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各图书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在安全防护上的投入,使用当前先进的防护软件,适时更新自身的硬件系统,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为有效的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当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大在培养工作上的投入。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分析,并专门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为当前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娄志俊.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48.

[2]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李俊华.基于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浅析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篇4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水平和图书馆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将对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的需求和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最终研究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通过为众多图书馆开发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强化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推动广泛图书馆的发展进步。

1 系统技术和需求分析

1.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关键过程,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后台支持管理、借阅管理、信息管理等系统功能,而图书管理系统使用者分为三类,所以可从使用者角度进行需求分析:

第一,基于借阅者角度自助化图书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管理系统应具备图书参数情况查阅、读者阅读历史记录、修改读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登陆密码、联系方式等)、权限拓展、读者留言、预定图书等方面功能。在管理系统设计时应当主要考虑反馈信息、个人信息修改、借阅历史查阅、检索图书信息等。

第二,基于图书管理者角度自助化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自助化管理系统时应具备读者基本信息编辑、查询、录入功能,其中基本信息包括读者单位、性别、编号、姓名等;同时还应当获得书籍信息编辑、查询、录入功能,书籍信息包括图书类别、编号、名称等;另外还应当具备输入借书、还书信息功能。

第三,基于系统管理人员角度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系统管理功能,例如维护、管理借阅者和管理人员,系统的查看和维护,应当包括查询、数据维护、业务等模块。

1.2 技术性要求

管理系统需要在图书馆中使用,所以开发人员应当强化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使得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图书馆管理要求,技术性要求应当包括:第一,系统工作的连续性。第二,系统需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并实现并行处理。第三,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第四,系统包含完善人机界面。第五,系统可共享信息。

2 系统具体设计

2.1 管理系统编码原则

系统软件设计中需应用编码这种程序设计语言,编码实现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的实例化和具体化,实际中要想使代码得到优化就必须开发出高品质软件。编码时应当保证程序设计语言科学性、合理性,实际中高级语言较为常用。因为编码主要功能是保证程序易读性,所以构建文档过程中需要注释和标示相应程序,将数据结构功能和特点详细注明,同时使用清晰标准、简单易懂的说明语句,并优化相应程序,使得程序输入、存储效率得到提升。

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作用是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是系统的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这样终端就能够获得数据库中的这些关键数据信息。项目开发功能的实现和数据库息息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业务工作存档,所以规划管理时应当考虑实际情况,这样就需要科学选择数据库。当前SQL Server、Sybase、Oracle、Access等数据库较为常见。

第一,E-R图。数据库E-R图又被称为E-R模型、实体-联系图,通过该图形成现实环境的概念模型,所以设计开发中经常使用该工具。该模型包括属性、联系集、实体集三个基本概念,具有清晰性和简便性。例如用户信息实体图包含属性有密码、状态、权限、编号、户名。

第二,表结构。实际中存在较多数据库表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图书分类表:该表储存内容主要是管理图书分类数据,图书分类数据中类型编号最为关键,具体包含图书名称、类型编号、备注;用户表:该表储存的主要是管理系统用户数据,用户数据中用户编号最为关键,具体包括用户名、密码、状态、权限、编号;图书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储存内容主要是管理图书数据,包括图书描述、类型、状态、编号、联系方式、负责人、名称;部门信息表:其作用在于部门信息数据管理,包含本部门名称、编号、备注;部门信息表:部门信息表储存内容主要是图书出版社信息数据,包括图书出版社备注、名称、编号;图书借阅表:图书借阅表储存内容主要是图书借阅数据,包括归还日期、图书编号、借阅编号、借阅日期、读者编号。

第三,数据库连接设计。图书管理系统的服务器数据库为SQL Server-2014,使用访问数据库编程接口,实现数据库的查、改、增、删、链接功能。

2.3 系统网络和界面设计

第一,系统网络设计。设计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应当对两种网络类型进行全面掌握,也就是内部网和外部网,又称为广域网和局域网。在系统网络结构管理中,需要有机结合外网和灵活、便利的内网,在内网中访问那些敏感、机密的图书信息,外网上共享其他信息。同时网络系统安全性还应当得到有效保障,所以要增设外网防火墙,避免遭受黑客恶意攻击。

第二,图书管理系统中系统界面非常重要,是用户了解和应用管理系统的主要阵地,能够体现出整个系统价值和用户对系统认可程度。

3 系y的实现

3.1 信息管理系统

实际中要达到管理系统整体要求,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备图书管理的修改、新增、查询、删除功能。修改功能中能够进行所选图书各种资料的修改,删除功能中能实现以往构建图书记录的删除,新增功能中能够实现新图书记录的构建,这样查询功能中就能够依据相应条件进行符合条件图书的查找。

3.2 查询图书

查询系统应当具备健全的图书类别代码、出版社、名称、编号查询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图书信息的修改,选择查询方式和查询关键词后进行模糊查询的检索,最终获得与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本文在访问数据库中应用的是SQL语言,查询数据库代码如下:

If Option Value=False And Option2.Value=False And Option3.Value=False And Option4.Aalue=False And Option5.Value=False And Option6.Value=False Then MsgBox,“选择查询方式”,vbInfomation+vbOKOnly,“警告”……

Else:strcon(1)=“书籍编号like%”Text1.Text%:End If

Else:strcon(1)=“”:End If

以上这些代码就是依据编号查询方式进行图书查询,例如输入需要查询图书编号后点击查询,就能够将查询图书信息显示在查询结果中,同时还能够实现书籍属性的修改,并且能够将图书删除。依据以上编写代码还能够将其他所需代码编写出来,例如图书类别设置、图书基本设置、添加图书等,在相应软件程序中输入这些设置后,所需界面就能够实现。

4 结语

图书馆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图书馆应当在科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开发,使开发出的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符合图书管理要求。本文研究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I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通过设计出科学、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推动图书馆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霞,张淑华,李维嘉等.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S结构的后台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社会科学版),2013,09:351-353.

[2]单天宇,赵东国,张佳佳等.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书管理模块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社会科学版),2015,14:3713-3715.

[3]李芹,张大磊,张艳平等.基于C/S和B/S模式的医院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31.

[4]黄自钦,魏季礼,赵正英等.基于Delphi7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轻工科技(社会科学版),2012,08:72-74.

篇5

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形式”轻“理念”

有很多的图书馆一味的注重与互联网的联系,大量的引进外部资源,而对于自身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没有引起重视,使得图书馆仅仅是资源的存储地,扮演图书数据库的角色,而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此外,对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仅仅发挥图书馆馆藏的功能,使得图书馆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服务风格,对于客户没有形成吸引力,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2、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物资积累”轻“调节”

在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中,出现很多的管理者仅仅注重物资的积累,结果大量的引进资料文稿,在资料的管理和分类上欠缺经验。最终使得资源变得比较复杂,给信息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难管理,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资源有效性不高,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3、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图书馆信息管理需要既懂得图书信息管理知识,还要懂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二者之间的关联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实际的人才选拔中,选拔准入标准不严格,没有一个系统专业的流程,使得选进的人员仅仅是充当图书资源的管理者,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图书馆,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二、加强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注重信息化建设技术研究

注重信息技术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来进行技术的研究,前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设置自主借阅系统,便于用户对图书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客户查询资料的效率,还为客户使用图书资源提供了便利。后者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与其它的图书馆进行链接,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外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图书馆与客户之间的粘合度,改变传统图书馆忽视客户需求的状况,有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

2、注重图书馆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资源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图书资源质量的提升。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其中外部资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各个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注重与社会图书资源需求客户建立联系,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实现共赢和双赢。内部资源主要是通过增强数据库的资源管理、购买书籍、扩大图书馆的占地面积来实现的。而文化资源主要是通过设置图书馆的内饰、经营风格、个性化的服务来实现的。此外,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客户需求对于图书馆的规模、资源种类、经营理念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信息技术不发达、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可以通过增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来实现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的资源质量,满足人们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素质,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制定系统的制度措施,吸引专业的人才来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图书馆的馆长作为领导者,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加强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与时俱进,深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注重对书籍的收藏,书籍的使用则是次要的,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用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图书资源的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地方图书馆门前人员稀少,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宣传力度欠缺,没有营造良好的资源利用氛围。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图书资源管理要转变这种陈旧的理念,要注重图书使用功能的发挥,建立以客户使用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客户的反馈加强图书资源的管理与更新,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率,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势作用,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篇6

>> 图书馆藏书利用率的探讨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提高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 有的放矢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利用率* 新时期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探讨 高职图书馆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创新途径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利用率统计与绩效的浅析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思考 工业产能利用率估算方法实证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 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图书馆图书利用率的对策研究探析 加强图书馆建设 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图书馆馆藏期刊利用率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利用率与馆藏建设对策探讨 基于借阅量和利用率分析的图书采购 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实践研究 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率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少年儿童图书馆利用率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iv=-1.

[ 2 ]汪跃春.馆藏图书老化规律的实证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9(3):50-53.

[ 3 ]张惠玲.基于书龄分析的图书剔旧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4):169-129.

[ 4 ]蔡璐.论图书剔旧的标准:以环境科学类图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3):15-18.

[ 5 ]徐恩元,徐建华.文献老化理论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6):63-67.

[ 6 ]约翰・享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何曙荣,顾建新,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 7 ]刘丽静,张为杰.高校图书馆编目外包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2(增2):94-96.

[ 8 ]刘霞.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考察见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5-8.

[ 9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高校图工委,2013:4.

[10]杜红娟.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3(5):19-22.

[11]熊太纯.CALIS贮存图书馆现状与联合存储中心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75-80.

[12]顾晓光.访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先生[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0):l-18.

篇7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不仅仅是包含技术培训、档案管理、管理制度,还包含安全技术、技术交底、编制施组和图纸会审技术开发等应用,其以上内容大可分成外业和内业两种,外业就是为施工的技术做准备工作,以及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技术性方案,并且还要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进行适当的更新,才可以督促在工程施工上不断的发展[1]。而内业主要都包含一些建筑施工的技术性上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在建筑施工的技术上要需要拟定一个管理制度,要依据建筑施工的技术上的标准制定相关的工程规范。

2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制度上存在的缺陷

由于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完善与落实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标准制度,在企业人员的配备上,没有将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和技术岗位上的很好的对接,又或者是存在企业里内部没有按照相对应的岗位上的责任划分来进行相对的施工,当然中间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没有企业人员来负责,又或者在一个流程上有多方面的企业人员来负责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规范的要求视而不见,在相应制度上的建立本身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上的限制,以及施工项目上的本身所存在的相应的弊端等都存在相应的缺陷。

2.2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建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以及规模都比较大,尤其是在相互之间存在软硬件上面配备的差异比较显著,其中还有建筑领域上的一些体制的约束,更是难以成立一套规范的技术管理体系。但是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建筑行业中,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行业的规章制度,那么很难使这个建筑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更难以建立起属于建筑企业合格的技术管理系统[2]。对现在这种建筑企业对接的切合紧密度都比较差,而且受到建筑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上的制约影响,很难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的进一步的突破。

3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策略

3.1健全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在企业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下,需要拟定一本符合自己企业的施工技术的管理操作制度,对各项技术操作进行相关的规范和技术管理上的优化,并且应该从建筑企业的实际角度上进行充分的考虑,从中拟定出属于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更能让在一线上的操作人员都在相应的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技术操作。

3.2 完善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可通行的土建施工技术上的管理体系,将这样的新体系贯穿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心理,并且通过企业的专职人员来进行土建施工上的技术管理体系,让企业的责任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负责人的肩头上,让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有使命感和责任感[3]。对于企业的人员管理和在人员储备上要多加重视,而且要设立企业专职人员来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企业在岗的员工的技能上的优势。

4 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意义分析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增强了对基础建设上的资金投入,表现更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来在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所带动的建筑施工上的快速发展。许许多多的大中小的建筑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又如雨后春笋一样的都涌现出来。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质量的问题[4]。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在建筑施工技术上的管理水平,才有可能建立起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而大大的提高在建筑施工上的效率,才能确保建筑工程上的质量,而且更是对降低了建筑施工上的经济成本有着重大的意义。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策略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一个土建工程项目要想在质量上过关就需要对其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通过管理制度的约束,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不断的探索更加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进而促进土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胜杰.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0).

[2] 赖汉清.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6).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混凝土施工土建工程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己经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同样重要,它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对传统工程技术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建筑工程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落后,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理论

我们所说的信息化,通俗一点来讲,便是把时间的发展过程或者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相关的其他内容与信息,进行有序的集中的储存处理,使这些都能够可以被查询、公示或者相互传递。上述整个过程便可以称作信息话的过程。信息化过程的关键部分就是对信息实时的收集与搜索,并进行必要的综合与加工整理。

信息技术集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以及两者的结合。信息技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给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支持与保障。在经济方面,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使其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在技术方面,有利于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给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中,首要的关键作用是对成本以及资金消耗实现管理与控制,信息化管理必须按照不同的工程状况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衡量;对于物料的控制作用主要是按照实际的需求控制物料的采购量,其通过仓库的出入库数据来掌握物料的实际数量与供求状况,一般通过用料的控制以及成本方面进行此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网络信息化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与环节,对内形象化且不失控的网络计划配合协调,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进度计划要与其它条线实现相关信息的交互利用;成本的核心作用。在工程进行之前,必须对成本做必要的测算与比较,在施工期间要随时掌握和核查各项支出。并在事后进行相应的盘点与核算。预算成本与计划数额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成本管控的效果体现,也是工程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研制与开发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必须在前期做相对周密详尽的准备工作,对现状做系统地、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继而再进行全面的系统设置与开发。配合专业的开发策略,加之详尽的编程以及测试来开发出比较完善且完整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信息的交互与管理,能够减少项目参与人的诸多日常工作步骤,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同时,能够创造一种管理机制与氛围,项目管理人能够相互协调合作。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时代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日益增加的信息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集中与存储。

二、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建筑项目管理的关键宗旨是用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形成和优化建筑项目,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进程、质量以及资金主要的三大指标得到实时的控制与掌握,保证三大指标得到最理想的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子系统要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掌握与管理。并对进度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实际进程与计划做比较分析,继而形成比较专业的工程进度调整数据以及表格。

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子系统,一般是对建筑项目的设计文件以及项目变更的文件进行存储,并结合存储的工程质量标准,用专业的数理统计办法对关键的项目供需进行分析与统计,建立质量检查评定数据体系,并结合计算机台帐,可以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发生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总结;通常状况下,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由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质量跟踪管理、设备质量管理和工程事故统计分析等组成。

通过建筑项目投资子系统的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投资控制子系统首先要录入项目的计划投资金额,并对各项的价格与费用做必要的调整,导入实际的项目投入金额,此时便能完成项目的投资偏差分析,形成专业的表格数据;投资控制子系统的组成包括确定与调整投资计划,投资数据查询,投资数据比较,投资偏差分析,未完工程投资预测,和投资报表输出。

建筑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可以实现对合同的管理与控制。子系统一般应该存储常规的合同模板,可以进行相关合同的查询以及统计事宜。能够对索赔报告做核查与分析。合同管理子系统的组成包括合同文件编辑,合同信息管理,索赔管理和经济法规查询。

建筑项目的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的执行部门则是信息管理部门,他们要将项目进程中相关的所有部门以及分项的文档做集中的收集与管理,以供后期的查询与分析。

建设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动态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应具有的功能是工程进度计划的审核与编制,工程进度动态控制,质量控制与评定,投资的最合理分配,实际费用支出的动态分析与预测,工程索赔分析与决策,组织协调策略的制定。

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宗旨和目标是要实现对于项目信息的完全的掌握与控制,便于集中的管理与规划,当然要保证信息管理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必须与外界一直有通讯的联系。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具有以下的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体系,其中内信息源是指来自建设项目本身的信息,它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信息。构成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有硬件、软件、数据库、操作规程和操作人员等。

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对系统的要求、目标,调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对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确定计算机的技术要求;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系统目标,了解信息的需求,了解各项工作的功能需求,了解系统的各项限制条件并进行 系统方案分析,选取最优方案;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般分为系统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包括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应作详细记录,写出调试报告。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这是应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的基础,采取了分层次建模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库设计由不同的人员分阶段进行,用B/ S网络结构更能实现管理成本、质量、效率地的统一,为保证施工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坚强的后盾。

四、混凝土的基本定义。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1、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首先,严格选用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最终成品的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尽可能的选择高品质的原材料进行混凝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水的质量。水中的PH值、硫酸盐的含量等都随着工程类型的不同而有各种质量标准,只有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使用,像一般的污水、海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沼泽水等都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随意使用。如果使用了不标准的水源,都会给将来带来隐患。其次,对水泥也有着很高的质量要求。在选择水泥的时候,保证工程质量应该作为参考的第一因素,切不可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水泥;

2、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浇筑流程:模板设计模板的制作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配制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对拉螺栓孔眼修复与封堵缺陷的修复。模板设计安装要确保建筑效果的美观,还要保证结构施工的受力要求。可以根据“简单合理、承载稳定”等原则对模板的明缝、阴阳角等进行详细的设计。模版设计特别重要,它的好坏决定了建筑物做出来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好好设计混凝土的模板。

混凝土的浇筑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浇筑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层次性,二是持续性。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来进行浇筑,此外,混凝土浇筑要持续进行,期间不能间断。而且,一般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都应该留有施工缝,因为间断的施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能力比较差,是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施工缝以留置在结构受到剪力比较小而且方便施工的部位。而捣实技术技术和养护技术都是在浇筑的后期使用,用于完善工程建筑。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筑施工得以高效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对从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

篇9

论文摘要:在界定图书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国际通用的组织文化模型与工具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进行一般性研究,并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将图书馆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各划分为4种类型,指出现代图书馆应着力构建学习文化一创新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智慧文化,以增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组织文化

图书馆本身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载体、形态和现象,它是人类文明集结、保存和传承的基地。同时,图书馆又是一种具备特定组织目标、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化的行为规范的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因此,图书馆文化应涵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承载的人类思想精神和知识资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道德准则、服务与管理规范、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图书馆建筑风格、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等。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积存于图书馆中的社会文明、图书馆管理运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后者是图书馆人自身努力创造、争取与奉献的结果。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包括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建筑、服饰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它是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既有民族、区域、行业文化的共性,又有图书馆各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

根据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我们可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物理行为、显性价值和隐性认知三个层次。其中物理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表层文化,包括图书馆建筑、装饰、标志、设备、员工服饰、行为结构与流程等;显性价值是组织表述和崇尚的价值观念、愿景使命、战略目标、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隐性认知是内化和潜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头脑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真理真实、人类本性、人类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本质的基本假设、认知、思想、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隐秘的状态,所以很难被观察和描述。隐性认知是图书馆组织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与图书馆显性价值一起引导、激励、约束着图书馆人的各种行为。

2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组织文化类型或特质的模型与工具,它们从多个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除了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层次的划分外,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CharlesHandy提出了权力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个性文化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并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来对应他所描绘的四种基本的组织文化模式:宙斯(Zeus)代表权力,阿波罗(Apollo)代表角色,雅典娜(Athena)代表任务,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代表个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母斯·核斯克特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总结出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企业文化类型。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enison教授提出文化特质模型,从一致性、适应性、参与度、使命等方面考察组织文化。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Quinn教授提出了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从外部一内部、灵活一控制两个维度将组织文化划分为支持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四种,等等。这些文化类型或模型都可以用于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考察。

另外,基于图书馆组织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经济人文化、社会人文化、自我实现人(文化人)文化;根据图书馆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特征,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根据图书馆所在系统,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公共文化、学校文化、科研文化、专业文化;根据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技术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

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上述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的研究都是将一般性的组织文化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为找到更能体现图书馆特色的组织文化工具,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3·l图书馆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以解决用户闯题方案为直接目标,通过对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向用户提供经过智能化处理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和服务与组织文化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与相关性,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的思想认知来促进组织和个人问题的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着映衬、衔接与通融的关系。

现代图书馆从来就是提供文献、信息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事业单位,肩负着保管和提供社会公共知识,传播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社会服务职责。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在自身人员与机构管理中也面临着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的课题。这些功能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而且必要通过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显性价值、隐性认知文化的管理来引导和支撑;同样,图书馆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实施也直接意味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及图书馆自身都处在持续变革发展过程中,当我们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时,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图书馆在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及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方式和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反映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与发展态势的不同。

3-2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为反映图书馆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职能及自身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和模式,本文试以馆员和客户(包括图书、信息、知识与咨询服务的用户)为横轴的两端,以图书文献和思想智慧为纵轴的两端,以知识和信息为同心圆的核心,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如图1所示。

3.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左边为图书馆管理文化。依据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手段、条件和水平,即根据图书馆实行信息公开、知识共享、人本管理、学习促进和知识刨新的情况,而将图书馆管理文化由下往上分为科层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四种。

其中,科层文化强调等级秩序,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职位描述和垂直沟通,形成上下级的命令与服从、指挥和控制关系。它是一种传统和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文化,适应图书馆业务运行及资产、人事、行政计划等稳定、有序管理的需要。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趋向和相互关系既遵循严格的等级与规章制度,又受到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信息主要是自上往下的流动,馆员对知识信息的占有和贡献与其职务和地位成正相关关系

人本文化视图书馆馆员为管理的第一要素素,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识人、理解人、感化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作用于图书馆管理过程。按需设岗,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岗取酬,劳酬挂钩;对奖金的发放、荣誉的授予、职称的评定都以业务水平和岗位实绩为依据。实行管理信息公开,使每个馆员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

学习文化通过鼓励图书馆馆员自我学习并提供岗位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馆员业务素质与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机制、制度和平台,奖励和尊重那些专业技能突出、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型馆员。图书馆馆员广泛学习图书馆业务知识及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具有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知识管理团队,从而为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知识服务提供良好人力资源和知识技能保障。

创新文化是在上述文化基础上的提升。图书馆依靠馆员的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开展方法、技术、知识与思想体系的创新。根据时展推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与社会地位。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民主气氛浓厚,知识技能更为卓越,具备开展知识创新的管理运营能力和面向客户需求提供高端咨询服务的谋略智慧。

3·4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右边为图书馆服务文化,依据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理念、条件,即根据图书馆集成性信息平台、集成知识平台建设以及开展文献、信息、知识、决策咨询服务的情况,而将图书馆服务文化由下往上分为图书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智慧文化四种。

其中,图书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的和传统的服务文化,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报刊等文献的收藏、整理、检索、阅览服务。客户(主要是读者)把图书馆当作查询、借阅图书文献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场所。

信息文化是在录音、录像、数字、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新发展。信息载体和媒介的多元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媒体的发展不断挤占印刷型图书文献的生存空间,网络数据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重要甚至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通过网站、桌面工具等手段将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嵌入用户环境,满足用户宽泛或专业的信息需求。

知识文化是指图书馆主要提供面向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集成性的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这里的知识服务主要还是显性公共知识与机构知识及其平台的服务。

智慧文化是指图书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自身及社会的知识智力资源,直接为客户提供面向解决方案的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掘图书馆及社会专家团队隐性知识与思想智慧,为集团和个人用户提供面向课题与决策的客观的评估报告和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策略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开发和产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与文化产品,使图书馆成为文化整理、文明传播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篇10

【关键词】RFID技术;图书馆管理;流通与典藏;特点;方式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主要是图书日常流通、典藏管理及读者服务,一般是通过传统的条形码对图书资料和读者信息进行控制、识别与统计。条形码应用光电原理,具有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读取速度较慢且容易受损。因此RFID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条形码的缺陷,同时读取多种信息,使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流通与典藏方式上的应用。

1 RFID技术下的图书流通与典藏方式

图书的流通及典藏方式主要是依靠标签进行的,因此,RFID技术也应该运用到图书标签管理中。

(1)RFID技术的使用原则

标签信息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芯片数据的设置要和图书馆的管理目标紧密联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项目,提高图书流通及典藏工作的效率,实现图书馆智能化脱机管理。此外,标签信息的设置要考虑图书流通与典藏的实际情况,不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2)RFID技术的使用方法

RFID标签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磁带以及各种馆藏单件上,为这些信息媒介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提供很大的方便。

1)标签初始化加工

根据图书上面的RFID标签相关信息及数据,将图书的流通与典藏信息输入到RFID标签中,再将带有图书流通与典藏信息的RFID标签粘到图书上面。

2)架位信息的收集

当图书送到阅览室或者外借室后再上架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使用阅读器和天线设备收集图书架位信息。架位信息是通过RFID标签与对应图书的流通及典藏信息相连接,会产生日常的架位信息文件。

3)上传架位信息

根据每天产生的架位信息文件,将收集到的信息输入RFID系统及标签中,使图书馆管理者一目了然,掌握各种图书流通与典藏的信息。

4)架位信息的维护

图书管理员根据每天的架位变动,必须修改相关信息,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必要时重新收集架位信息。生成的架位信息文件也应及时输入RFID标签中,使读者通过OPAC系统找到所需图书的位置。合理的维护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图书的位置,也可以让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更加顺畅。

5)清点工作

假如读者在翻阅后未把图书放回原位,RFID技术就会利用无线感应,查找到不在原位架或归错架的图书,同时找到图书在正确架位的位置。这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容易,有利于提高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的效率。虽然图书的清点工作费时费力,但是RFID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清点工作,提高了速度。

2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特点和作用

RFID技术具有读取速度快、扫描角度宽、使用寿命长、信息可擦写、小巧防盗等特点。读取速度快指的是可同时读取多个图书的标签;扫描角度宽指的是扫描标签的范围大,无需对准标签,任意性很强;使用寿命长是指它比传统的条形码更加耐用,不受灰尘、污迹的影响;信息可擦写是指管理人员将有用数据输入标签中,比如借还时间、流通权限、典藏区域、架位标识等等,也可以输入主题名、检索号、互借信息等;此外,RFID技术方便快捷,可以将防盗功能融入到识别功能中去,很好地服务于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

RFID技术在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作用:具有自动借书与还书设备,使读者熟悉借阅与归还过程,提高了借还效率;实现分拣还书的全自动化;实现剔除、盘库的半自动化作业;利用手动辅助读写器完成排架后的查架、顺架及馆藏的查找工作;利用点检仪快速查找架区馆藏,让所有图书的定位更加准确。此外,用RFID技术取代传统的条形码,可以省去充磁与消磁的步骤,减少麻烦。在这里举一些实例:新加坡是世界上首个应用RFID图书管理技术的国家,在图书流通及典藏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RFID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应用较少,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的重要因素。这些实例说明RFID系统自助服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受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欢迎,预示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总结

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是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的新出路。我们要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优点和作用,让图书馆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总之,作为图书流通与典藏管理系统的先进技术之一,RFID技术会使我国图书馆运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俊贤.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