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

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部分,其中经营风险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可能造成营业利润下降的风险,而财务风险则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了对国有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国有企业必须在分析财务风险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负债率过高

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有时甚至存在资不抵债的风险,容易使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同时,国有企业过高的负载率,还使得企业支付过多的银行利息,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理想的企业,可能让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

(二)投资决策过于随意

有的国有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时,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严密,投资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真实、全面,加上决策者在投资决策中的主观性比较强,因此容易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等问题,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有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严重时会导致国有企业的投资无法收回,进而产生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支付当前的企业债务和银行利息,所以每个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备有一定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提高货物和现金的周转速度。然而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相对较弱,有时可能会引起企业现金的短缺或资金链的断裂,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造成企业经营的失败。

(四)企业存货库存结构和物流水平较低

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于生产型的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物流水平的低下,将会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同时增加库存和物流支出,这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也因此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导致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未能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

402b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处于一定环境之下,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积极调整理财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做到与外部环境的充分适应,然而这恰恰是很多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所容易忽视的。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强烈的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当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信贷利率、外汇政策等发生变化时,国有企业的反应速度相对滞后,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和控制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有些国有企业的内控意识比较淡薄,所建立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甚至存在很多疏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财务监控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与控制。

(三)财务决策机制不合理

对于有些国有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而言,由于其内部财务关系比较混乱,相关职责的划分不够明确,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有的国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权责之间的划分存在不够明确,容易造成国有企业在资金使用和利益分配上的混乱,影响到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利用,从而使得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从整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尤其是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比较淡薄,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人员比较缺乏,这是因为我国财务人员的培养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程度的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无论是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理财方法等专业能力,还是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风险防控能力,都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环节。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对于新时期的国有企业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的现实需要,选择科学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一)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消除,但是通过有效防控措施,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在对其给予足够重视的基础上,要积极认清各类财务风险的本质,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国有企业可以重点就现金流量与支出、存货库存、应收账款等环节建立预警机制,并通过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与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对国有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动态化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组织结构 958

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很强的工程,会涉及到很多环节和内容,因此需要国有企业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管理层与业务部门的内控职责、防控重点和财务风险评估措施等,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的标准和内容,并贯彻和落实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对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事权进行划分时,更是要确保权责清晰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人权、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和彼此之间的制衡,对国有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制定完善的定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让财务人员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其次,要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重点培养,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尽量避免各类腐败问题的发生;再次,在人员招聘环节,要加强岗位监督与管理,对于达不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要坚决拒收,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国有企业的内控审计与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仅仅依靠内部审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现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对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控审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并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确保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各类防控措施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国有企业竞争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给予更高的重视,重视对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多加强对财务风险成因等问题的研究,针对更具针对性的财务风险防控策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王颖.浅议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财务控制[J].科技信息,2011(29).

[2]张文华.浅谈国有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监控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09(06).

[3]邓秀英.谈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时代,2010(17).

篇2

(一)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投资风险

高校基建项目由于受到学校发展规划、财政状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主观决策存在失误的可能性,导致基建项目反而拖累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基建作为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工作之一,社会效益是其主要目标。国家对高校的硬件条件,例如生均面积等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高校基建的收益评价应当以是否为科研教育、后勤服务提供硬件保障、是否促进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等为软性标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的投资收益指标,侧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公益效益,没有设置量化的公益指标,导致很多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不经济的现象。

2.预算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在立案阶段中,工程部门提供的资金预算,多为参照自身工作经验而提供的估算数,而在估算书的编制工作中,高校财务部门极少参与。高校领导根据这个估算数作为筹集资金额的依据,当估算数往往低于实际资金需求量,这对日后的筹资工作带来了难题。基建项目立项后,在工程概算阶段,高校聘请的建筑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主观刻意抬高设计概算,而高校对此却没有相应的限制与复审,这导致项目工程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不切合实际。还有一些高校为了使基建项目获批,或处于降低税费考虑,概算编制尽可能地压缩,等项目审批通过,就把基建项目摊子铺大。另外有些高校审批部门在批复概算时,做不到正确核实项目成本,盲目削减概算,结果在后续建设中发现资金满足不了项目需要,概算缺口较大。施工预算专业技术性较强,一般都是由高校基建部门负责编制施工预算,在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基本没有参与编制,内部审计部门是否介入并没有硬性制度的规定,而是由高校领导主观拍板决定,使得施工预算编制缺乏制约。审批部门对施工预算的审核也不够严格,最后往往导致实际施工决算数额要超过施工预算金额。

3.负债风险

对扩招所带来的扩建校区、教学基础设施等建设需求,高校一般通过银行信贷的形式获得基建所需的资金,但对承担债务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各种债务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财务规划。贷款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对未来的资金流运转情况进行认真的计算,对归还贷款的资金保障也未认真考虑,使得贷款规模过大,超出高校承受能力,加上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高校将面对巨大的财务风险。据有关统计,至2010年,全国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金额约为2634.98亿元(2011年底省属高校尚有130多亿的贷款余额)。例如有的高校贷10个亿盖了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还贷款利息的,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据招商银行一位人士的透露:内地的大学城项目已经被排在“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高校基建扩张导致的财务风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东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很多高校在基建规划、设计时,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资金浪费,向银行举债不计成本,对相关风险没有仔细考虑,导致贷款规模远远超过自身的偿债能力。所以教育部从2005年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相关资金监控系统。

4.项目实施风险

很多高校在基建项目实施中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薄弱,由于内部控制实施主体机构为高校的审计、财务、纪检等部门,这些部门缺乏独立性,互相为平级机构,所以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不强。甚至存在高校领导意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高校内部信息失衡也是内控机制失效的原因,例如资金管理信息由财务部门负责,审计监督信息由审计部门负责,基建信息由基建部门负责,彼此间很难获取其他部门信息。尤其是对施工现场监督的具体操作中,无法核实施工单位上报的信息是否真实合规。有些高校还存在内部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内控执行失效。有些高校为了完成政绩,对基建盲目加快速度,提高成本;有的高校随意调整基建规模和建设内容,结果完工时跟项目规划设计的预算有较大出入;很多高校基建内控体制不够规范,导致难以详尽审核项目款项的每一笔支出,财务部门仅就经济单据、会计凭证角度进行量化审核,对具体工程造价、用料核算、工作量计算等建筑领域的审核就无能为力,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模式也没有在基建审核环节加以应用,这导致施工单位与建工单位易出现串通形成不当的利益共同体,进行吃回扣、虚报支出、甚至腐败等不法行为,增加了高校基建的资金管理风险。

(二)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成因

1.对基建财务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扩招导致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绝大部分高校为国家办学,所以很多高校领导认为高校盈亏应当由国家财政负责。社会环境对高校发展也抱有支持态度,银行对高校的信贷风险分析不够重视,对高校信贷审核也比较宽松,这使得高校对基建财务风险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过度举债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筹资风险产生。

2.高校基建相关岗位的权责界定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基建管理体制是由高校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建设委员会,总指挥由校领导担任,项目主要执行部门为财务处、基建处。在该体制中,参与高校基建协同的人员和部门很多,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如果不够健全,岗位权责如果界定不清楚,就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遇到问题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然而高校基建是需要高校各部门合作完成的,相关责任与绩效考评制度,也需要高校在各层级的统一管理角度下制定,所以在高校各岗位权责不清楚,内部管理不统一的局面下,基建项目必然会存在管理漏洞,造成财务风险。

3.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高校基建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首先体现在财务、纪检等部门对基建的监督无法过多的介入,控制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总体上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有的高校将内审部门并入纪委监察部门,有的甚至列入财务部门中,导致内部审计监督效果流于形式。

4.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高校基建项目虽然有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政府对高校无法深入了解负债状况,监管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加上扩招政策对高校基建扩张的支持,也导致相关财务风险的增加。

二、高校基建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指标分析

风险识别是高校基建项目风险防控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程序,不仅要对基建风险进行定性判断,而且还要采取各式各样的指标进行定量判断;不仅要判断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还要仔细分析隐蔽性强的、难以防控的财务风险。例如施工单位私自更改施工设计方案以增加施工成本,甚至有高校基建部门与施工单位私下串通吃回扣等腐败行为。所以风险识别阶段一定要应用切实有效的手段、科学深入的方法对基建财务风险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和识别,并对对财务风险发展趋势加以监测。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包括企业财务分析领域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当期借款占当期货币资金的比率;还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中的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的比率(数值越大风险越大)、基建负债占自有资金净结余(数值越大风险越大)等等,还要结合高校自身状况和经营特点设置科学的基建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三、高校基建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案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基建预算管理体系应纳入到高校整个预算体系中,与现有财务管理体制向结合,提高对基建预算管理的监督水平。改变以往粗放式预算编制模式,将单个基建项目单独作为一项预算进行审核与监管。基建预算编制机构应当加以改革,由财政部门主导,基建部门以技术、信息等提供辅助支持,设置独立的基建预算审计部门对基建预算进行审计监督,也可考虑外聘审计机构来完成。

(二)对贷款规模加以控制

高校应当加强负债风险意识,科学测算贷款规模,规避财务风险,同时要扩展办学融资渠道,减缓银行贷款的偿还压力。高校应当将自身视为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将年度预算与中长期预算相结合,引入贷款预算,将信贷融资计划与自身中长期规划相结合,在预算编制上应综合考虑政府财政补助、盈利能力、负债规模、专款专用等要素来制定预算,并将贷款资金绩效考核纳入预算管理中,加强审计监督,以确保贷款资金用到实处,获得预期使用效益。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收入水平来制定贷款规模和信贷资金预警指标,尤其要分析财政拨款收入与学费收入这两项收入。财政拨款收入基本用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开支,结余甚少。所以高校偿还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还是学费收入,所以在分析信贷风险时,要分析其与学费收入构成要素(例如学生人数)等的对应关系。

(三)对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高校应高度重视基建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与措施,加强基建工作中的全程监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高校审计部门对高校基建项目要实施经常性地审计,不仅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还要对相关手续、支出理由是否合理进行审计,也可以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跟踪审成果进行复核,以判断是否出现舞弊行为。而且在内控体系建设中,要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甚至外部监管系统(政府部门),建立外部控制体系参与下的独立保证机制,外部监管可以在内控机制失效时起到预警和控制作用。

(四)建立财务风险全流程控制方案

篇3

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活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随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风险的管理方法,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关键词:

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违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容易发生违规问题,面临较大的违规风险。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经营决策、管理决策也更注重短期效益。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投入资本低,经营方向很容易发生变化,遇到较大的外界经济影响和冲击,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或者转行,也就是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产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双高”局面的原因。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容易在经营期间通过违法财经法规的活动,来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面临高违规风险的原因。二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对企业违法财经纪律行为的警觉性和抵制性不强,也容易让科技型小微企业处在违规的风险之中。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资本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运营与管理风险的原因。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要面临较大的利息偿付压力,一旦经营效果不理想,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产生企业破产等严重的经营管理风险。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之初,自有资金的投入量有限,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资本结构也不合理,已经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再加上经营期间的更高的借贷成本,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将如履薄冰。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者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有限,对财务人才的培养和财务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而受到企业成员间的裙带关系,同学关系的影响,也无法实施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经营控制,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内部资金管理控制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也无法发挥作用,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选择融资渠道较少,信贷途径供给量不足,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只占到1%左右;二是融资成本高,银行融资不行,只能转向民间借贷机构,而其借贷成本非常高,年息大约在20%-40%之间,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利润也就在20%左右,难以承受高昂的利息成本,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举步维艰,风险增大。

(五)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主要是受企业销售理念和销售方式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不断放宽信用额度,来获得销售量的增加。而对赊销客户的审查工作滞后,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应收账款回收的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给科技型小微企业追要应收账户增加了难度,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坏账损失压力,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营管理水平低

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灵活,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科技型小微企业转行相对容易,企业管理者容易忽视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松散的管理思维和形成的较粗的管理制度,很容易使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事违规的活动,从而引发较高的违规风险。企业内部相互之间的监督约束力也差,加剧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可利用的抵押标的物有限,使得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紧张就更加无法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与进行产品创新,使得较高产品附加值的生产项目无法实施。这样形成的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需要通过扩宽融资渠道,来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财务力量薄弱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财务核算上更多的是采用聘用兼职会计或者专业技能不高的专职会计人员担任。这些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手段也相对单一。在建立一套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提供相对专业的意见,并且在实施财务管控过程中也不能发挥出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科技型小微企业薄弱的财务力量困境,增大了财务管理风险。

(四)融资困难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小微企业的总体价值,而且也不能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成长阶段,资金缺乏使小微企业无法实现产品创新与扩大再生产。一旦遇到较大的经济波动,企业很容易因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

(五)信用管理手段落后

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并不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对于赊销的客户的资料档案也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当实施急于求成的市场营销策略时引发的就是大量的应收账款。而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使得企业资金周转缓慢,有些甚至成为呆死账,这就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原来单薄的资金存量状况,增添了危险因素。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要重视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关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经营行为的规范性

调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捋顺内部管理层级,改变松散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的规范程度。从内部控制角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置和改进,特别是在重大管理决策和重大资金使用决策方面,增加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升决策的有用性与科学性。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时提出财务专业意见,并适时调整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策略,从而满足相应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匹配的资金和生产管理计划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筹资计划要与生产计划相匹配,一方面,避免冒进地进行生产扩张,实现资金与生产的适度配比。另一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地从多角度获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需求。首先,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也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需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保证了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三)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鉴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工作与财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对本单位的财务人才进行培养,要将财务人员的培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计划中,逐步培养具有较高财务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并赞同企业价值观的专职会计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发挥出财务人员的聪明才智,通过财务核算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同时,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树立与企业同发展的自我完善意识,做出财务人员应有的贡献。

(四)科学解决融资问题

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较好地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更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另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寻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既能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五)加强综合的信用风险管控活动

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提升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并强化风险意识,有计划地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让企业全体人员都参与到风险防控建设事业中,通过全民参与的风险防控,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事项,并从中获得减少风险损失的有利建议,不断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措施的有用性,最终形成一个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风险防控网络。较大的应收账款规模也会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管理成本损失,不适合资金紧张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信用政策,来降低信用损失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客户的企业性质,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信用政策,在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等方面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方案,并规定销售经理认真执行。同时,强化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认真调查客户的信用水平,评估可以采用的信用政策方案,并由单位主要领导审核批准。在应收账款管理中,添加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账龄较长,额度较大的客户,减少或者停止赊销货物,避免较大坏账的产生。

四、结束语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企业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鉴于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企业经营者应该从企业战略、内部管理关系和流程、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力度,从而适应企业的经营成长阶段的发展实际,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素嵘.企业财务管理及其风险控制探讨[J].品牌.2015(03).

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财务风险; 防范与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12-02

湖北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82#产品、化工、化工机械产品生产,地处湖北省宜城市。始建于1966年8月,1972年7月建成投产。是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定点在中南地区的唯一82#产品生产厂家。近几年来,东方公司通过出资新建、分厂改制、与其他出资者合资、合作等形式,逐步建立了母子公司架构,形成了以82#产品为母体的下属五家控股子公司的“小集团”式公司。一方面,母公司由于生产任务不足,亏损严重,负债率高(已高达85%),加之承担较重的社会职责,东方公司只能举债筹资度日,存在较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公司由于管理链条长,股权结构复杂,管理跟不上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知情权和监督控制权作用的有效发挥,财务管控风险日益增大。结合公司当前财务状况,简要说明财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俗地讲,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为了增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

(一)客观上,由于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举债筹资过高,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能给股东带来超额利益。反之,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由于公司受到产业政策影响,82#产品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不足年设计能力的五分之一),公司虽然经历了政策性破产、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但并不彻底,至今公司还承担着大量社会包袱和责任。为了维持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只能举债度日,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这时,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二)从东方公司主观上来看。公司由于管理链条过长,股权结构较复杂,加之对所属子公司管控力不强,从而造成子公司各自为政局面,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整合;另外,由于公司内部财务关系不太合理、经营状况不佳、风险意识较淡薄,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控制偏差和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经验缺乏,企业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就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时束手无策。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属性

(一)客观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财务风险根源于企业内外环境及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都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二)普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它贯穿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但是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以及发生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完全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结果。

(四)可控性。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它的发生并不是纯粹的“意外”,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关的措施防范和控制。

(五)双重性。财务风险的双重性是指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企业遭受额外的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是一把双刃剑。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一)分散法。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二)回避法。企业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的财务风险,在保证预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转移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一种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

(四)降低法。风险事件的发生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时尽管采取了很多预防控制措施,但风险损失还是发生。因此,企业有必要合理安排资源,即便某一风险事件发生,也不至于对企业整体产生重大损失。

四、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才能真正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理顺财务组织结构。企业对各项经济活动控制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其组织是否有效。首先,从东方公司来看,应结合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进一步理顺财务体制,确定统一集中控制,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适度集权的形式,有效管控好各子公司,合理整合资源,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其次,为了提高公司整体风险管理能力,公司应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对企业的总裁负责,其组成人员是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其权利置于各职能部门之上。

(二)强化全面预算的硬约束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控制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同时还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有效工具,便于在全过程中控制和监督业务执行和经营状况,并及时发现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并分析原因,督促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强化了内部控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三)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通过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合理的控制营运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地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在强化管理、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在科学、有效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对公司发展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严肃资金支出审批责任制,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四)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完善内控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中的充分应用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五)建立健全险管理评价和奖惩机制,用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应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公司特点,细化并制定财务结构安全边界体系,以确保在风险和效率始终平衡状态下推动公司发展;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通过集思广益,尽量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在科学合理的效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将业绩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奖惩决策的执行部门,作为公司对部门和子公司奖惩的重要依据。

(六)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根据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来综合预警企业财务风险,具体的比率主要有:(1)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2)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3)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4)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

(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公司应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思不断提高。

(八)加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有效开展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监测与预警,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 李凤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

[3] 周宏.论财务风险管理.中国审计,2003(4).

篇5

关键词:企业项目;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具备以下特征:其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形成原因上,可将这些原因归纳为市场外部环境的原因、企业经营者内部的原因、直接原因以及间接原因等等。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也均不相同,这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控制风险增添了一定难度;其二,损益性。实践表明,风险与收益成本比,即项目的风险越大收益就越大。故此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个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三,客观性。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社会背景、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具有不可避免的特性;其四,不确定性。在企业经营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后果也具有不确定性。

一、企业项目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企业项目财务风险具体是指由于以信贷资本作为项目投资资本,从而无法及时回收款项,此时如果需要偿还债务,便会造成资金短缺,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风险统称为企业项目财务风险。导致该风险形成的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资金操作引起的财务风险。在企业项目实际运作中,往往会有一些非预期的行为或是不可预见的因素,它们的存在会导致项目的资金链断裂。同时,有些项目在招标环节中会对资金情况进行隐瞒,这样也会形成资金链断裂,由此便会引起相应的财务风险;其二,财务结构引起的财务风险。企业大部分项目的实际运作都需要数目庞大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筹集到的资金由于回款速度较慢等问题,会导致项目负担的利息增大,项目的运行时间越长,利息额就会越多,这样会给投资及还款带来一定的压力,由此便容易形成相应的财务风险;其三,融资手段运用的不合理引起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对项目进行运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相应的融资手段,信贷和债券是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融资规模、较长的投资周期,能够产生出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是随着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如资金收益低、偿还能力差等等,这样便会引起融资方面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思路

1.强化项目投资风险管控

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主要形成于投资决策失误和投资环境恶化,为此,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首先,避免盲目投资行为。企业要对项目投资保持谨慎、冷静的态度,严格落实投资决策程序,运用风险决策分析方法测算不同投资方案下的现金流,做好投资方案比选。其次,企业要深入市场调查分析,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企业应在项目投资之前,合理预测项目未来收益情况,避免引入收益低、风险高的项目,并且通过科学预测确保投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再次,强化项目投资成本控制。企业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经营目的以及资产运用水平,决定投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以保障在投资期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企业应树立项目总体设计和总体经营思想,将提高投资效益作为项目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配置和利用资源,对项目投资进行全过程控制。最后,合理分散项目投资风险。企业可利用项目组合的方式分散一部分新项目的风险,选用适当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对新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如,企业可通过购买具有实物期权特性的资源把握更多的项目投资机会,并使企业在有利时机选择收益大、风险低的投资项目,既强化投资风险控制,又实现投资效益目标。

2.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大量的实践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越合理,规避项目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为此,企业应按照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规划以及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资本结构。从某种角度上讲,负债融资既有利也有弊,它不但能够为企业财务带来杠杆效应,同时也会将财务风险带到企业筹资过程当中。所以企业在采取负债融资这种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整体实力、财务状况、债务偿还能力、收入增长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应收账款的资金相对比较庞大时,企业应尽可能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筹资活动,同时还要强化资金管理,以此来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如果是在外界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的前提下,那么企业则应当对现代金融工具加以充分利用,借此来降低筹资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3.做好项目财务分析

在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将其作为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成本管理会计分析。可按照项目的重点内容,将成本管理会计分解成为如下几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重大项目分析、项目应收账款管理以及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其次,做好项目应收管理分析。可以针对项目当期的预收、实收、应收账款的账龄变化情况以及应收款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对项目应收账款的管理过程进行细化,找出应收账款的影响因素。再次,做好项目盈利情况分析。具体包括重大项目盈利能力与企业同类项目盈利能力的对比分析、成本控制和款项回收等等,管理者可按照分析结果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实现项目财务分析信息共享。企业财务部门可在项目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模式,以此来形成可行性较高的成本管理会计。同时,可借助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外项目的财务分析情况。

4.强化预备费用和准备金管理

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见的事情,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物价上涨,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可能会造成因投资预算不足而产生财务风险。对于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最为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预备费和准备金。这样一来即使发生各种无法预见的情况,也会因为有充足的财力保证,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企业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资金估算时,必须充分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及其性质,并参考以往同类项目实施中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无法预见的事件,准备好足够的预备费和准备金,一旦有意外事件发生,便可以有效应对。为了确保准备金和预备费能够发挥出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需要强化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准备金和预备费挪作其它用途,只有这样才能在意外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从而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5.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有效规避企业项目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从中找出可能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因素,然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自身的各种能力指标逐一分析,如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运作能力、发展能力等等,再借助纵横向的比较分析,做出准确的预判及评价,借此来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化解财务风险,使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当企业面临项目财务风险时,可以财务以下几种策略予以应对:回避风险、接受风险、分散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等等。

总而言之,企业要将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而规避或降低项目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构建财务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强化项目投资风险管控、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做好项目财务分析、加强预备费用和准备金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达到提高项目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娟.加强建筑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篇6

摘 要 目前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进行发展的关键。石化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石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探讨了构建石化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石化企业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体系 现状 必要性

一、石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综观我国石化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虽然我国石化企业经过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石化企业的财务工作还没有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石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石化企业中有部分只顾企业的发展,却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思想僵化落后,管理观念陈旧,且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投资缺乏科学性,财务控制薄弱,资产流失严重,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石化企业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我们从目前石化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石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弱点主要是体系不够健全,大多数的石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会计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因为石化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企业决策者不能科学、真实、准确、及时地了解企业财务的现实状况,盲目投资,致使企业财务面临着严重的风险,甚至使得一些企业濒临倒闭。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必须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化的水平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因为企业资本的安全和取得最大利润是其工作目的。因此,我国石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

1.石化企业要财务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

石化企业要根据自身法人治理机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经济状况,来确定是统一集中控制还是适度分散管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进行科学的职务分工,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最终确保石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

2.石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

科学的企业预算制度,是企业发展长治久安的保证,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石化企业要想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变化情况,编制适合自身企业的全面预算体系,对财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预算管理,实施财务政策,科学理财。石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真实地收集,并及时进行分析,减小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石化企业要围绕本企业目标利润编制科学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使得企业的预算体系更为全面;石化企业要定期对预算结果进行考核;石化企业要制定经营和预算计划,对销售目标利润进行及时预测;石化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编制预算方法和编制预算方式。

3.石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实现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石化企业应该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建立一整套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石化企业正常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4.石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我们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 构建石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体系。(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活动中引入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内部财务控制的效果。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实施有计划、协调运作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通过有明确职责、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来贯彻落实的价值化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石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构造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促进石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汝科,张恒忠,樊传果.如何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04(03).

[2] 申筱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浅析.企业经济.2001(1).

[3] 于秉群.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4).

篇7

[关键词]COSO;海关财务;内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17

[中图分类号]F752.5;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25-02

在2014年的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于广洲署长强调:“要严格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财经纪律,查处和纠正人财物等领域的违纪违规行为。”“严格财经纪律”要求海关进一步加强财务系统内控管理,主动适应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财务系统“免疫体系”,进一步夯实财务内部管理基础,这是海关财务工作必须直面的全新课题。

1 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海关财务内控管理的发展方向

加强财务内控管理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落地之举,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的现实之策,是加强海关财务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海关财务内控管理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海关内控建设基础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领域内控理论的精华。笔者认为,由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集内控理论和实践发展之大成,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中成效斐然,是国际上公认较先进的内控理论,也是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鉴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海关财务内控管理存在内在的高度契合性,吸收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不断提高海关财务系统内控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1 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海关财务内控管理的契合性

在核心理念上,二者都强调内控管理的整体性。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海关财务内控管理都要求对风险点和风险防范力量进行整合,主张把风险看作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制度执行上,二者都注重人的主动性,都认为人和环境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引擎,组织中的每个人不仅仅是内控客体,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监督,其还是内控的主体,可以通过自身一种自我监督去影响着他人及整个内控系统,促进良好内控环境的形成。在风险防范上,二者都突出内控工作的过程性。都认为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规定,而是渗透于管理活动中的一系列监督与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螺旋发展过程。内部控制不应是消极控制或防范风险,而是要主动管理风险。在防范手段上,二者都重视技术的系统性。都重视信息技术对内控手段变革的决定性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内控手段的信息化、技术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各种业务活动基本实现了“进系统、可追溯、能监督”,极大提升了内控效能。

1.2 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内核

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内核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5个方面: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海关财务内控管理可以理解为影响财务人员内控意识的各种综合因素。风险评估是加强内控管理的途径。风险评估指辨认影响财务内控管理目标能不能达成的内、外部因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及可能性的过程。控制活动是加强内控管理的抓手,即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订立的帮助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确保其指令已被执行的政策及程序。信息与沟通是加强内控管理的前提。信息与沟通应贯穿于海关财务风险评估及控制活动全过程,只有通过财务内控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有效沟通,充分掌握各种财务信息,并借助科技手段,才能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科技理财的积极作用,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内部监督是加强内控管理的有力补充。对海关财务内控管理而言,是指评估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也是确保内控管理随环境改变做出动态反映的必要措施。

2 从COSO视角看海关财务系统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海关财务系统高度重视内控管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以2013年审计为例,全国海关共通过审计发现非执法领域问题476个,涉及财物资金4.55亿元。其中95%的问题集中在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和内控不落实等方面。借鉴COSO理论,以其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来衡量、审视海关财务系统内控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海关财务内控管理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2.1 控制环境较为薄弱

主体的控制觉悟和态度是控制环境中最核心的要素,关系着制度的健全和落实。然而个别单位财务人员对风险内控管理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入,有的把规章制度的建立直接等同于内控,以为制度一建万事大吉,有的在执行中或阳奉阴违、或蜻蜓点水,使制度沦为一纸空文。

2.2 风险评估制度未成体系

目前,海关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少,成体系化的却不多。2011年海关总署印发的《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节点指标体系》共梳理出1125个内控指标节点,为做好风险评估、加强财务内控管理打下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节点的利用并不充分。有些单位没有把风险节点融入管理制度、嵌进科技系统,更没有将风险节点防控内化为作业流程,使风险节点管理流于形式,对风险的评估自然大打折扣。

2.3 控制活动不甚有效

措施严密且严格执行的控制活动是确保财务制度落到实处的关键。目前,总署财务司、直属海关和隶属海关分级管理模式虽已基本建立,但控制活动的实施效果欠佳,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特点,内控机制建设和各种监督检查主要是自上而下开展,部分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对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力度偏软偏弱、方法手段较为单一,个别单位内控管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

2.4 信息与沟通不够顺畅

虽然科技的发展为财务内控管理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加强提供了技术条件,海关财务系统在预算编报、经费核算、票据管理、罚没财物管理等领域也都开发启用了电子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各财务管理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信息数据不能共享,内控节点也未尽数嵌入管理系统内,导致财务系统缺乏联动、相应数据无法互相印证,在风险预警方面前瞻性不足,信息碎片化现象广泛存在,大大削弱了借助科技手段加强财务内控的实际效果。

2.5 内部监督未成合力

海关财务系统的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各级财务部门的职能监督和督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两者在应然层面来说是各有侧重的,但在监督管理实践中,财务部门的职能监督和督审部门的审计监督存在不少重复交叉的地方,而两者单独来看又皆不全面、各有漏洞,因此,没能形成一个覆盖全面、高效统一的监督体系,不仅加重了基层海关的负担,也是对监督资源的极大浪费。

3 构筑海关财务系统内控管理模式的建议

建议从COSO视角出发,海关财务系统应探索环境、评估、控制、公开、监督“五位一体”的内控管理体系,构筑布局科学、操作便捷、监控严密、防范有力的海关财务系统风险防控模式。

3.1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人是是管理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也是内部控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内控管理中注重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对此建议:一是紧抓教育防控,大力推进廉政建设,深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以案施教,增强财务人员抵制眼前诱惑、识破脚下陷阱、掌控手中成败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对财经纪律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研究,尤其是新出台的各项规定的深入学习,科学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平衡点,在不触碰财经纪律高压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用活、用好各项政策;三是加强海关财务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厚德诚信的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和团队协作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3.2 立足全局,以关键节点评估风险

立足海关财务系统实际,全面推广、不断优化海关内控节点体系,以关键节点评估整体风险,以提升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1 全面分析,“查”风险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将风险防控纳入日常财务管理体系,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内外部环境等方面,全面排查财务系统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3.2.2 强化源头,“定”风险

在获取风险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信息,并根据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来确定财务系统各风险等级。

3.2.3 结合实际,“控”风险

重点围绕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基建管理、罚没财物管理等风险因素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定防控重点。同时,深刻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强风险防控,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和规划,将风险转化为发展机遇,促进财务工作健康发展。

3.3 结合实际,全面推行风险控制

3.3.1 做好权力链条分解

从业务流程设置入手,对财务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做到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将各条“串联”的审批事项改革为“并联”一体化审批,改变同一事项需经多个部门、不同角度分别进行多级审批的状况,实现审批“事项一体化”和“系统一体化”,使权力运行链条更趋简化公开,方便监控制衡。

3.3.2 关注关键业务环节

抓好财务内控节点的制度建设,做到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有制度支撑,并在制度细化和程序操作上下功夫,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适应性与适度性相结合,构建人性化、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

3.3.3 加大执行力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和执行,要建立健全推动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监督及奖惩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

3.4 科技先行,努力促进信息互联公开

3.4.1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基建管理、罚没财务管理等重点业务环节和控制流程,尤其是风险节点防控“固化”在信息系统中,真正实现全程“进系统、能监督、可追溯”;同时,注重解决各海关财务信息系统之间重复建设、功能交叉、重复劳动、信息不通或不共享的现实问题,将碎片化的各类财务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与数据之间互联互通,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风险防控平台。

3.4.2 加强与资金使用单位、基本建设部门、业务办案部门、采购执行机构等部门和人员的沟通联系

广泛收集和听取相关意见,不断调整内控关注点和着力点,提高风险防控效果。同时,加强与商业银行、国库、税务机关的协调配合,取得多方面支持,提高共同防控风险的合力。

3.4.3 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和民主理财的观念,大力推进“阳光理财”

凡是涉及海关发展的重大项目、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公布相关政策规定和解决办法,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对海关财务收支活动全过程的监督,避免出现单一监督存在的盲点和漏洞。

3.5 齐抓共管,不断强化日常内部监督

3.5.1 注重日常稽核

将稽核工作与日常的财务管理相结合,定期对资金安全、印鉴保管、权限设置、账务处理、资料保存、大额款项发放、原始凭证真实性等内容多方面、全方位开展稽核。

3.5.2 发挥财务职能作用

切实加强财务处对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等环节的掌控力度,建立和完善财务系统内部自我纠错机制,把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3.5.3 借力督察审计部门专业审计力量

通过关长离任审计、专项督察等工作,从财务系统外部视角出发,抓住不同时期监督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及时发现内控缺陷和管理漏洞,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形成监督合力,确保内控管理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财务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相应核算管理作为企业平稳运营的关键保障,决定着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和业务发展趋势,一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运营状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强弱。现阶段,会计核算的不合理之处体现在传统的会计管理理论未能跟上新常态金融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会计核算手段欠规范等,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管理方面过于松散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加速,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为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也带来的巨大的风险,加大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管控力度势在必行。

一、会计核算管理与财务风险

1.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管理需要依据外部经济环境、监管环境的变化、业务创新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常态,进而采取恰当的控制手段组织,调控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基于合理的分析和预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投入,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尤为必要。实施会计核算管控有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健康、平稳发展,更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进步,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观察力,同时还需有不断创新力。此外,商业银行需要健全会计核算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便于实现预期目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金融行业,传统商业银行要想继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降低自身财务风险。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工作也是贯穿于整个业务处理过程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高风险主要也来源于高风险项目,也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行为相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指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具有以下特性:不确定性,如果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核算管控得力,创新产品核算明确,真实反映市场需求,就能将引发危机的因素在事前一一化解,财务风险便会得到抑制;否则,财务风险便会不期而至。风险的巨大危害性,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致使危机爆发,轻者企业资信等级下降,造成极坏的社会声誉,重者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甚至社会稳定。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1.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会计监督检查不力。作为会计的基础职能之一的会计监督检查,本应该是会计部门自律管理的有力武器。但是,由于个别会计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风险和法制意识淡薄,淡漠会计制度,让会计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弱化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加大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2.会计核算不实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责,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出商业银行资产流向、实际的使用情况等,但倘若会计核算与事实相背驰,那么内部决策机构就无法获取到正确的信息,从而作出错误的、缺乏合理性依据的商业银行决策,从而带来了金融风险,甚至出现财务危机。另外,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对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出现操作不当的行为,从而使账目与实际存在误差,从而也会加剧财务风险。

3.财务成本的加大

部分商业银行一味的追求业务数量,增设相应的物理网点,不顾成本,提升存款利率吸收存款,而诸如此类不符合业务发展规律的短期行为,势必增加自有资金投入,从而提升了财务风险。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财务内控制度薄弱

财务内控管理是预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有效前提。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过于薄弱,不仅无法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面对已发风险也无法采取恰当手段予以解决。

2.会计监督不力

商业银行会计监督的职责就是商业银行会计根据财务会计的规章制度对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对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执行人员走过场,漠视制度,无法发挥监督职能,也无法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最后越积越多。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财务人员对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尤其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个别财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无法对风险进行预判,从而无法有效规避风险。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很多新手对业务不熟悉,很难在短时间熟悉业务。

四、如何强化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体系

健全关于会计核算管理内容的信息系统,针对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监督,为会计计量提供有价值的真实数据信息,以便达成会计核算管理根本目的。借助完善的管理监督系统,对管理方面实际的组织、计划,包括整个实施过程与实践管理等各项环节进行恰当的质量控制,以便于使核算管理从根本上发挥效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例如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团队管理制度、管理质量评价机制,确保管理的有效性,积极调动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行财务信息化,帮助相关财会人员快速掌握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利用核算信息系统全面的控制和监管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杜绝操作失误、违法操作等情况。最后资本市场的秩序越严格,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的要求也就越高,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核算管理计量具有积极作用。

2.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内控,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风险的产生,各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多多翻阅法律条文,明确内控能够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关键影响,明确自身职责,必须依据法律要求进行经营,以恰当合理方式进行管理,促使商业银行内控趋于规范完善。借助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而使商业银行实际的管理质量得到增强,这就需要加大针对其内部的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制度执行和监管管理,不留死角,从而促使内控更加规范。在大规模高投入的授信开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判断其是否可行,使有限的资金应用在有价值的领域。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认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政策,改进和完善利息收入确认的方法。此外,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介入,降低财务风险,实践证明,事前检查更能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发挥各部门的监督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构要对要会计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商业银行相应资金的投入以及支出实时跟踪,严格管控,对所发现的违法以及违规行为绝不可姑息,以便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或个人。实行商业银行稽核派驻或常规、经常性业务检查,将商业银行中业务素质较高的并具备内审资格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稽核队伍中来,履行稽核审计职能,在方法上可由上级行派驻基层商业银行,工作上直接对上级行负责,从管理体制上割断其与被查单位的利害关系,使其真正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强化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职能分工的原则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按照各岗位之间不得兼容的要求合理分工,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并有明确、清晰的岗位职责,要从制度上、组织任用上确保银行财务主管工作的独立性,对财务处理实行岗位分工,不得一人兼岗或独立操作完成多项操作程序,更不得越权处理会计事项,对业务用章、空白凭证等财务事项处理进行有效监督,实行专人分管,加强对会计处理的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明确会计制度的管理责任,主要是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限授权,分清职责,做到一级抓一级,按照规章制度和职责分工,对每一岗位和业务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重点分析研究,针对各岗位特点和业务流特点,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对定期检查、审批手续、人员交接、定期轮岗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职责、工作范围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明确,我国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需要依据此来展开。对会计岗位设定一定的门槛,加强对新员工的考核,符合相应条件才能上岗。选拔一批高素质和具备专业能力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岗位,才能够对各项业务操作得当,定期组织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便进一步增强其执业能力。其次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磨练能力,明确自身职责,帮助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资金安全。另外,可考虑设立竞争机制,选择出优异的会计从业人员,采取先进的会计管理手段,促使会计从业人员更富有创新性。加强针对商业银行会计队伍方面的建设,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者要有统一的目标,明确会计对于银行整体而言的关键影响,在岗位落实、人员配备上等方面加以支持。以一个尊重、信任的态度与会计人员进行交流,进而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面对工作时更加的主动积极,能够遵守相关流程规章展开工作;应用制度教育。利用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对会计人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培训,让他们全面了解制度内含,进而令他们能够将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随.新时期网络条件下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改革策略探讨[J].消费导刊,2015.

[2]林日秀兰.商业银行联行往来的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

[3]齐艺萌,张效宾.浅谈商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商,2014.

[4]徐邦建.浅谈内部商业银行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财经界,2016.

篇9

    疾控中心应构建健全的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货币资金使用的实施监督与监管,具体做法:建立和执行资金审批与授权制度,明确货币资金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职责与权限;建立和执行现金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状况,一经发现违规违纪使用资金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保证货币资金的高效使用。

    二、细化支出与采购控制

    与其他组织不同的是,由于疫苗、试剂的有效期通常较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预测何时发生,疾控中心采购行为发生较频繁,其既涉及到经常性的疫苗、试剂等药品采购,又存在大额的固定资产和紧急所需物资采购,为确保各项采购行为顺利开展,需要疾控中心构建完善的采购体系,将审批制度贯穿到采购业务各个环节。以疫苗采购为例,制定采购审核制度,依托于这一制度保障疫苗、试剂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单位业务需求,整个招标采购过程中,由纪检监察、财务部门、相关科室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环环相扣,共同牵制,以实现疾控中心细化支出与采购控制的目的。

    三、重点固定资产控制

    对于疾控中心固定资产而言,其大部分靠上级调拨,少部分靠自行采购。其中由财务部门、实验室业务主管及财务部门等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实验室设备的技术、质量等标准验收上级单位调拨的实验设备。待验收通过后,将其交予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除此之外,疾控中心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状况、工作运行状况等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相关部门予以维修,切实保证实验设备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此外,加强对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的控制应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专业人员的管理知识培训。以实验设备为例,要求专业人员经常性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同时,规范操作人员实验设备操作行为,尽可能规避因人为操作错误而引发实验设备损坏或资产闲置现象的发生;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以账务记录为依据编制固定资产明细表,由财务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切实规避固定资产浪费、流失现象,确保固定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

    四、强化全员内控意识

    疾控中心应该从观念入手,展开改革,这是保证内控效果提升的基础与前提。第一,必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层的内控观念与意识,提升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必要性的认识,为开展疾控中心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二,加强疾控中心员工的内部控制教育,采用一系列的手段与方式加强内控理念传播,提升员工开展内控工作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全员内控意识与理念,以促进单位内控工作的全面实施,保障内部控制贯彻执行的效率与效果,促进疾控中心的健康发展。通过类似单位的案例教育,以及挖掘内部的风险管控漏洞,以此增强单位员工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如云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公室对国家督查中出现资金违规、资金管理不善现象时,对所有项目单位领导、业务、财务进行培训,要求全员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加强沟通,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并要求落实改进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入目标责任考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进行评价,找出失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补救措施;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财务人员责任感和工作态度,为财务人员提供后续培训机会,以适应现代管理要求。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内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完善。从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入手,设计适当的控制策略,加强监督和信息沟通,建立起人、财、物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上,首先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反馈和监督控制职能,做好相应资产的财务记录,确定控制点和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措施,保证国有资金的高效利用。其次,要建立财产定期盘点制度和检查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存和实存,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建立符合疾控中心运营需求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促进疾控中心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差错,提高工作科学性。同时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篇10

一、投融资管理现状分析

投融资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但是想要真正实现这一预期工作目标却必须依靠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措施。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在投融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许多企业管理者只看到了投融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成功和收益,却不曾注意到投融资行为对市场调研及前期分析的较高要求,因此许多企业虽然进行了诸多的投融资活动却不仅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还让企业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债务负担,给企业的生产及运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其次,在投融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重视风险防控及人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从而难以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给企业的健康运作造成极大制约。再次,在内部控制及制度执行方面也未能将投融资作为重要的管理问题来抓,从而让投融资行为失去了有效的管理及监控,造成行为的无序,这样不仅无法给企业带来收益,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及管理风险。最后,在内控制度推行过程中也未能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造成管理活动的死板僵化,给制度执行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二、完善投融资内部控制的措施研究

(一)加强市场分析

投融资不仅是企业自身建设及管理的工作内容,要做好投融资的管理更加需要联系市场、把握机遇,因此在基于投融资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中首先就要立足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分析机制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只有明确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才能够找准投资点、降低投资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多实际收益。其次,加强学习与借鉴,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沟通合作,取长补短,学习其他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丰富自己的市场分析知识库,从而有效避免投融资风险,规避无谓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企业自身定位

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及生产活动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提升与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同时也需要找准市场定位,了解自己在市场运作活动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有的放矢的发展生产与投资活动。加强市场定位不仅需要衡量整个市场的变化发展情况,更加需要立足自身,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投资计划与实施策略,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为企业获取更多实际收益。

(三)完善人员学习机制建设

完善投融资为核心的内部控制需要制度的保证,同时也需要建立一支企业自己的优秀管理团队与执行队伍,投融资不同于简单的管理与操作,它需要依靠更为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加强人员的管理及学习机制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以投融资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该重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当前许多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董事会权责不明、责任不清,董事会成员之间经常因为个人利益相互倾轧,大股东抱团现象严重,极大的伤害了小股东及股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渠道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操作企业投融资具体工作,同时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建设,以企业最高制度的形式真正实现对董事会与股东成员的行为及权责约束,最终实现投融资行为的科学化推进,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

(五)强化投融资具体管理

投融资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融资项目的选择,因此在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中也要加强对投融资项目的监管与控制力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项目融资分析及报告制度,要对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前景、投资数额、投资周期以及投资行为可行性等进行严格审查与综合评定,实现对投融资项目可预期风险及收益的最大限度了解及掌握。在审查评定工作的成员构成方面,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专门的投融资专业人士,以确保投融资行为既符合企业的自身运作及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够符合市场的具体要求,避免盲目冒进。其次,要加强投融资行为的过程控制,建立长效风险管控机制,定期召开风险分析及管控会议,及时了解项目开展情况,最大限度避免投融资风险的发生及扩大。再次,要推行投融资操作及管理问责制度,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积极规避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管理风险。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以完善投融资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想要达到预期效果不仅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支撑,更加需要将管理制度内化为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只有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开展下去。具体来说,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营造投融资管理监控人人有责的积极氛围,同时加强与投融资内控工作相关的学习工作组织力度,不仅要将学习落实在财务管理及会计操作人员身上,同时也要深入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及人员,加强管理意识渗透、管理技术学习才能够帮助他们从本职工作入手深入领会投融资内控工作的精神,帮助他们更好的在日常工作当中参与好投融资内控,执行好相关制度,从而形成内控管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