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文化的作用

篇1

1.通过校园文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写作、创作能力。

2.通过环境熏陶、创作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这些成果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品质。

3.以文学鉴赏、文学创作实践、文学讲座、文学创作大赛等各类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处理自身的意志、情感、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4.通过各类文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知识背景,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学校领导重视,尽最大努力提供资金保障和场地保障。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学建设的重视最早可以追溯到“野草”创立之初。校长李力亲自参加“野草”文学社成立大会,书法家陈孝宁亲自题写刊名。这个优秀传统被后来的历任校领导继承并发扬,如今更是形成了制度。

(二)文学社团活动如火如荼。金秋九月对于农民来说是收获的季节,而对于昭通学院的各个社团来说,却是播种的日子。“野草文学社”是拥有超过一千会员的社团,在五、六千人的地州院校中也许是仅此一家;再加上“太阳潮读书社”等文学社团的推波助澜,这是一支何等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军啊!这些种子撒播到昭通的山山水水,又怎能不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师生创作薪火相传。如果说《守望者》等校园文学刊物是学生们的练兵场地,那教师们的创作则是飘扬的旗帜。宋家宏、李骞等老师已经转战昆明,但依然经常回来做文学讲座,参加文学沙龙;杨昭、吕翼等则坚守昭通,带着一帮文学爱好者激扬文字;2008年加入队伍的年轻教师符树芬已有六十余万字见诸各文学报刊;2011年有近10本诗集及专著公开出版发行的著名女诗人夏玲调入我校,加强了文学创作及教学队伍。

(四)文学平台多层建设。在传统领域,各种文学活动、刊物发行一如既往。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有记录可查的文学讲座、文学沙龙、文学研讨会、文学创作大赛等活动有40余场。同时,多层次开发其他文学平台:2006年,语文教育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成立“昭通文学现象暨文学评论中心”;2010年,昭通师专文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挂牌,同年,昭通市文学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学校;2011年,中文系网站增设“昭通文学”栏目;同年,昭通文学陈列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陈列室收集了目前昭通作家群发表的大多数作品。它成为昭通学院的一个亮点,成为对外介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窗口和阵地。这些文学平台的建设为校园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囊,输送了丰富的营养。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如今已经是中国文坛的热名词,而昭通作家群雏形的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昭通师专(昭通学院前身)活跃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则是大多研究者的共识。1982年底,昭通师专成立了第一个文学社团“野草”,与当时昆明师院的“银杏”共同书写校园文学活动的新篇章。随后成立“荒原”文学社。荒原“野草”生生不息,昭通学院先后云集了曾令云、陈孝宁、宋家宏、黄玲、胡性能、李骞、杨昭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学者,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野草”、“茂林”等十余个文学社团活跃在校园里;《野草》《茂林》等十余种刊物成为学校生生不息的独特风景。野草文学社的创办者们也许没有想到一颗野草却长出了茂盛的虬枝:“1995年,该社刊物《守望者》跻身‘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荒原’文学社社长夏天敏、野草文学社社长雷平阳先后成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当年的文学爱好者如今成为了文学大家或新秀:1999年,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期签约作家23人中有7人与昭通学院有割不断的联系,夏天敏、雷平阳、黄玲、李骞、胡性能、樊忠慰是昭通师专的教师或学生,而军旅作家刘广雄则是在师专校园内长大的;其他从昭通师专走向文坛的知名作家及文学新秀可以列出曾令云、宋家宏、吕翼、刘洋、沈洋等一大串名单,截至2012年9月,学院师生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有雷平阳等8人,进入云南省作协的有樊忠慰等23人。荣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文学奖项不胜枚举。其实,以上只是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发展比较突出的风景,而昭通学院校园文学更大的意义在于这里有肥沃的文学土壤和丰富的文学营养!这里有厚重的文学积淀和三十年薪火相传的文学执着!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学生受到文学的感染与引领。

四、校园文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篇2

一、以优美环境育人

搞好校园的精华、绿化、美化,是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校园环境建设应有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这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体会学校学习生活的幸福快乐。“我学习、我幸福、我快乐”,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让学生快乐幸福的自我成长,快乐幸福的实现自我发展,以实现其美好理想。“我会学、我乐学、我最好”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家园、学园、乐园。

创建各种文化设施和思想、文化教育阵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和学习成果,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以展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

让全体师生明确知道并理解校风、教风、学风,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贯彻落实,让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用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育人

利用重要的纪念日、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专题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施展他们的才华。如,读书竞赛,让学生读好书,写读书心得;观看影视作品,写影评、观后感;经常开展绘画、书法展览、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受到熏陶、感染,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展示各自的专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开展多种课余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体育,能够强健学生体魄,这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按要求上好体育课、课间操,定期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经常开展各种课余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强健体魄的保证。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溺爱娇惯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独立自理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活动育人非常需要、非常必要。

三、以优良风气育人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是重中之重。校园的文化氛围,师生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书一画都渗透着教育的成分;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标准优美的体育动作,高雅精致的画面、乐曲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感召他们,熏陶他们,引领学生走向高雅、高洁、高尚的境界。

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教室内的文化环境布置,课堂内外的文化知识学习熏陶都是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机会和环境条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能够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陶冶人,能够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作用 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形态非常重要和活跃的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则是现代文化形态形成培育的重要基地和特殊场所,深入探讨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不仅是体育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高校体育文化的性质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依托、以校园活动为基本方式、以课外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既是自发形成的也是自觉创造的,既是受社会生活影响的也是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既是校园中无处不在的也是在高雅与庸俗斗争中不断扩充的,既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具有一定历史传统的,既是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活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既是大学生心灵的自然坦露也是校园生活中自觉的创造,既是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牵引社会文化潮流不断更新的。

3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它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育人内涵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辅助方式,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的特点,把握着校园体育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流的方向发展。

4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高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我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净化心灵,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大文化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大学生完成校园教育以后,就会把校园先进的体育文化带进社会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体育文化依附的基本活动场所和重要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智能、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丰富多彩的。在全民倡导和重视终身体育健康的社会大形式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龙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 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

[3]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1).

篇4

我愿意走进一首诗中,与诗者一起品尝这世间的苦乐与酸甜

我愿意走进一本书中,与主人公一同看透这世间生活的真谛。

我愿意走进一场艺术,让艺术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精神世界,追求更高质量的业余生活。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品质的行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刚刚有了自己得小秘密。也是自己个性品质以及习惯养成时期。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面临着青春期饿萌动,要升高中的压力,书法绘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减压剂与分心剂,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变得轻松,也会让孩子们无暇顾及个人的情感,使身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有更美好的未来。

书法绘画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校园文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潜心于一幅画,一幅字中,有益于身心平静。古人云“浓缩的都是精华”那我要言“沉淀的都是经典”沉下心来,慢慢思忖,斟酌,有利于培养学生于是沉稳踏实的性格。遇事思三分,而后行,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现如今,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孩子们性格品质的单一,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疲于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经常看见我的孩子们在座位上一座就是半天,课间十分钟宁愿和同桌说点悄悄话,甚至组成了教室--厕所--食堂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无疑扼杀了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在面对一件事时习惯的先驱书本上寻找答案,或者问老师该怎么解决,而不会怀疑它的正确性,反面性,以及局限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现代家庭的形式,对于孩子们的过分溺爱,也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缺陷。只喜欢听表扬,习惯与优越的环境,经不起一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孩子是否成才,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情商品质的培养。而绘画则可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界的认识。甚至可以这么说孩子们画的往往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人视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美的氛围里创作,无疑是孩子们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与流露。更会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未我们的世界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试问:如果我们从学生时代就会用美的眼光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而不被陈规所束缚。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社会会因这样一群孩子而美好。

“笔正则锋藏,笔僵则锋出,一起一侧,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长欲笔锋在画中行,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 ,一波一折,皆有三折,一撇又有数样。绘画,可以是人一生的事业。一幅画,也许只是一座山,而我们却能体会作者的深远。一幅画,也许只是一个向日葵,而我们却能从中领悟到作者那对光明的向往。假使我可以联想一下,那个画山的作者是不是一位究竟战场的政客?那个花向日葵的小女孩是不是双目失明?一幅画可以复杂到像“清明上河图”那样有众多人物却能反映出一个伟大的历史。一幅画只有一朵云却能反映出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世间每天都给爱发现的人以惊喜,每天都给善于探索的人以神奇。我们无法忽略身边的美丽,只因为大自然赋予我们无与伦比的真实。

人的一生也会如绘画一样有出其不意的败笔,也一定会凭自己的智慧顺利解决,而绘画恰恰培养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心态。让孩子们在逆境中得以勇敢和坚强。

绘画是追求美并表达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任何东西和事物都在最原始的状态下经过人为的装饰和装潢。它将变得光彩夺目,令人赏心悦目 。所以,绘画的好处在于它将一切看似平常的事物升华为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改造来达到服务人的精神意识享受的目的。如果说通俗一点,绘画可以让事物变得更加美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沉浸在绘画的氛围里,你会感觉你是在创造,而非临摹,而非写真。而是再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美,以及大家的美。

篇5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文关怀;校园文化;传统

学校作为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机构,具有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不同的管理要求和工作诉求。“教育,就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生命,更是精神的生命。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既是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工作的对象,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随着人文管理思潮的到来,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所以,学校管理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德育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除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应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校园文化具有感染人、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构筑了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比如,各班在教室前门布置了“班级寄语”,寄语内容有师生合影、班主任的寄语和学生的心声;在学校适当的位置设计了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如“保持距离,远看更美”、“我同小树同成长”;布置“书画长廊”,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装裱,悬挂在走廊上……让校园“时时处处皆教育,点点滴滴都是情”,透出文化的韵味,凸现人文气息,使学校成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学园。校园文化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统,即使学生几十年级的更迭、教师几代交替,这种传统总在这所学校的文化里传承不变其髓。

一、校园文化的确立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或者说文化传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需要上至学校管理层下至全体教职工乃至全体学生的集体努力。

一所学校要确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了解当地学生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对未来的畅想,培育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

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对青少年的培养要求和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学校的人文管理才能找到属于中华民族性的人性假设理论,才能建立真正适合中国当代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国各级学校目前在学校的规模、学校的作用、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战略及具体企业所处的环境,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人文管理与各个学校的结合过程,一定要运用权变的思维,具体问题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有的放矢的、与每一个学校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权变型人文管理模式。

二、 校园文化的推行

学校管理层首先要以身作则,倡导一种理想化的工作文化,并以此影响全体教职工。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向往的个人影响力。作为决策者,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得漂亮。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给学生树立偶像。即使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应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应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树立想要的校园文化。学生当然难以避免地会在以后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但学校要给学生展现的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社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学校管理制度人性化,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作用、需求及情感,创建一种既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整个学校随机应变、富于创新精神的良性校园文化,学校才能迅速发展,才能建立一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好校,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不但具有精深文化知识而且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远大志向的人才。转变学校管理模式,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屠亚玲.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实施人本管理[J].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7(06)

[2] 毛国涛. 浅析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学风;促进;作用;对策

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自身在教学方面、管理方面以及创新方面的整体水平提升。当前形势之下,许多高校都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并且尝试在教学工作当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尽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良好的学风建设将是高校推行这一目标的关键与保障。而针对高校发展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推行,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来说具有很大帮助。故而,如何开设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都是现阶段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针对性不强,活动质量欠缺

从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严格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特点的。可是,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以及满足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活动,这就直接造成了相应的文化活动开展效果不够明显。

(二)安排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

从高校统筹规划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因为没有创新机制作为保障,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比较单一和枯燥。再比如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保障,导致许多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重重阻碍。高校领导没有从宏观上进行统筹规划,势必造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半路夭折。

(三)学术性不强

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高校学风建设以及开展教学工作服务的,可是现阶段高校并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本质,这就直接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无法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简言之就是学术性不强。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所推行的文化活动就是文化演出、汇报表演等,并没有相应的创新性,所以无法满足相应的学风建设要求。

(四)教师参与度不够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必须由教师作为重要的领头者。可是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时候,却严重忽视教师的参与度。许多教师都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例如每个系所举办的文艺汇报演出,许多教师甚至连评委的角色都不愿担任。这就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成为了学生们放松自我的平台,缺乏相应的规划与约束,势必造成文化活动开展的无序性。

(五)缺乏传承性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传承性,这就主要表现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底蕴不足,即便有些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是严重模仿抄袭获得的。这样就会直接造成这类活动没有达到相应的文化水平,也没有与高校的悠久历史相互融合,从而造成了校园文化活动自身传承性欠缺。

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校风、学风、教风的建设

学风建设在高校办学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学风建设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积极、进取、拼搏、努力的状态,对于促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大学生活本应该是轻松、愉快且丰富的,因此,在高校开设校园文化活动,实则也是有效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表现。尤其在一些团体项目当中,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增强团结合作意识,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课余生活以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及举办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比如之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局限于迎新年汇报演出、期末汇报演出、辩论会等,这就需要学生针对现存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创新。比如可以针对每年高校毕业生,专门举办“欢送毕业生晚会”。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优秀毕业生的演讲和带动,有利于促进高校良好校风建设与形成,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针对性开展活动

所谓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这就要求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达成统一。高校在选择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应该具有针对性,表明这一活动的开展符合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对其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与专业相结合

针对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现状来看,未来需要高校开设更为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得文化活动本身与专业相结合。比如艺术类院校,则应该将文化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的领域。书画、演唱、演讲、歌舞、器乐、摄影、礼仪展示等,都可以成为文化活动开设的方向。比如工科类院校,则可以将文化活动设定为实验成果展示、科技展、发明创造大赛等。通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文化内容,最终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更多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树立自信

1、提高学生参与度、重视度。针对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感受校园文化活动的有趣性,最终营造出更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加强活动队伍建设。注重对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保障,也是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需要具有全新思想和理念的教师团队进行指引和带领。教师团队通过自身积极的工作状态以及热衷于文化建设的心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比如学校开展“欢送毕业生晚会”,则需要系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共同参与,通过与学生一起出谋划策,谋划晚会内容,并且自身积极参与到表演当中,才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与融洽,从本质上讲符合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要求,对于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3、制度保障。必要的制度保障,有利于规范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有效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所以高校需要依据自身的办学风格以及实际情况,针对各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与完善,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从而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有效促进学风建设的关键与根本。因此,未来高校需要将重点放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层面上,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推进高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美玲.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J].河套学院学报,2015(01)

[2]吕广石.开发校园寝室文化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职业时空,2012(12)

[3]任芳.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篇7

一、校长的眼界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

校长的眼界、思路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出路和发展空间,而且会决定教师的眼界。校长的眼界有多高,思路有多宽,学校的出路就会有多远,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校长的目光有多远,教师的行走就会有多远。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在把握了教育的形势,理解了教育的价值,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为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决策。一校之长,要摆脱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真正的定下心来,成为一个教育家,用教育家的眼界来办学。作为校长,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力和思考力,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盲人摸象,或者人云亦云,决策就会不切实际。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思考,能够丰富思路。眼界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决策就可能科学了。科学的决策,会使工作事半功倍。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的校长,要用教育家的眼界,全身心的调动整合学校各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力量,共同将学校内部的工作做好。一校之长,只有把充分挖掘内部力量和广泛借助外部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办学力量的无穷化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使自己的学校形成它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校长的胸襟影响着师生的和谐进程

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海纳百川,因为它处于下位。人也一样,当人自觉地处于下位就不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就不会盛气凌人,就不会看不起别人。自觉地将自己处于下位时,才会有广阔的胸怀去容人所不容。校长不是行政官员,校长是教育专家,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时刻将自己摆在下位,没有架子,不以善小而不为。校长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什么职位。校长还应该是一个专业,有它专门的学问。如果我们视校长为职位,就有可能脱离师生,脱离实际。而将校长视为职业和专业的话,就可能以平常人的身份与师生对话,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善于倾听是校长管理学校的一种策略,多倾听同行、同事,尤其是管理对象的声音,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于更好的决策,更可以提升我们的个性修养。因为不同的声音,不见得没有道理。听进去了,思考了,吸纳了,就会在工作中纠正失误,矫正方向,轻松前行。善于倾听,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的是大海一样的宽阔。校长心胸宽广,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容易形成。

学校的管理,许多情况下是对人的管理,用人的问题最能反映校长的胸襟。关于用人,还是《晏子春秋》说得好:“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人无完人,不可苛求。校长在用人的问题上还要甘当人梯。如果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评价人,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是人才。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校长手里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校长手里的人才多了,学校管理中的矛盾就会减少,就会化解。这一多一少,换来的就是融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融洽了,管理就会更全面、更有效。

三、校长的素质关系着学校的文化积淀

校长的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它既包含着作为人的基本信仰、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也包含着人文知识构建起的文化内涵,行政管理经验积淀成的文化因素。校长区别于其他单位领导者的特质是,校长既是管理者,更是教育专家。作为管理者兼专家的校长,其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濡染力量。

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作为校长特有的人文知识构建起的文化内涵,行政管理经验积淀成的文化因素。因为校长的行政经验尤其是文化素养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校长本人的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对于学校文化的认识与评价会潜移默化中演变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和模式。当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进取状态时,学校事业的发展不仅强劲,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这样说,校长的文化素养,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而且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力度。

四、校长的践行改变着学校文化的行为方式

校长的每一点思考,每一个设计步骤,每一个行动,都要能为师生所效仿。因此,要用校长认真的思考、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行动去影响师生。作为校长,就要努力张扬健康进取的文化,形成全新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 建设

1.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应当把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味,才能更好地发掘与发展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与壮大并反馈于社会的终端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职员工来完成,它是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职员工是学校可以发展和壮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教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去实现学校的终极发展目标,争取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虽说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考虑,学校完全应该将教职员工视为与学校并列发展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更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去满足教职员工的人本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才能使得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才能使得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相关联。

3.人文关怀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

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并非不要制度或不遵守制度,而是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学校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就必须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全部实施制度化,使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工作参与、工作回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都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理念。①教职员工能够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并参与管理;②通过流程设计使教职员工入职伊始就获得指导和培育,工作更富有灵活性,并体现出责任感;③教职员工有更大的职业稳定性空间;④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持续进步的渠道;⑤教职员工深造和培训的着眼点不仅是提高学历和掌握某种技能或专业,而是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⑥构建给予教职员工工作业绩或工作成就的薪酬奖励制度;⑦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来构建教职员工和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和谐发展,教职员工才能和学校发展水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4.人文关怀体现在各级管理者的沟通中

事实上,教职员工从接触单位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人起,他(她)实际上就已在感受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了,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了解人格魅力是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应努力从自身要求做起,将“人文关怀”体现在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之间。人在潜意识中会寻找社会、单位、人群等的认可,也只有在一定的团体认可后,人才能体会到其心理所需的归属感,但人的性格认同及人的人格缺陷却常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客观障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对一个集体里面的同事或上下级给与理解和沟通,工作上尽可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人的专业和长处,人性上尽可能给与人格上的尊重。从上而下层层的“人文关怀”能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具有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

5.人文关怀使得校园文化魅力四射

一个优秀的学校团体应有一个求真务实、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而一个高效的校园文化不能缺少真诚的人文关怀。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对外的开放,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建立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使教职员工关心学校,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重要的在于教职员工能否分享学校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教职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学校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参考文献:

[1]金秀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研究,2004,(09).

篇9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形态 特征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的统一。从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职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形象、提高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校的文化品位主要校园建设来展开。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 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态分层和特征

第一是物质文化形态及其特征,此层为表层显性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有外观性、实用性,给人以感受性。第二是制度文化及其特征,是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第三是行为文化及其特征,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表现,是体育本身构成的文化,它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特征。它有功利性、自主性、流行性、群体性、多样性、表演性。第四是精神文化形态及其特征,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校园的向心力凝聚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具有教育性、导向性和感染性等特征。

3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它对改变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和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展示学生的形象、提升学校的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对素质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可以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

4.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社会群体。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性、教育性、感染性,因此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运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克服困难、挑战极限、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体育比赛和竞争较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加强道德修养。另外,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为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供了条件,通过群体比赛,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4.2增强学生体质,维护学生健康。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建设祖国。校园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利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

4.3 开发、增强学生智力。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条件。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利示范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比赛利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活动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4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当今社会处于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运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体力、智力和能力的竞争,是最富有竞争性的领域。体育运动以其竞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参与,成为学生认真学习、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最好课堂和演练场。在运动场上,学生在体育规则的约束下,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每个人不怕艰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必须用自己真实的才能展现出高超的技巧,表现自己超人的“本领”,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美。体育运动把人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惊喜和痛苦等情感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在这一个过程中,人们懂得了如何去克服惰性、战胜自己,如何去为理想拼搏进取。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是一个不满足现实、追求发展、不断创新的特殊群体,进取的行动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掌握上,而体育运动正是培养他们进取精神的催化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4.5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对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同时还直接是关系到能力素质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带来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日趋完善,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勇敢、坚强、机智、果断、开朗和热情,这也是其他活动形式所不及的。

4.6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行为尤其是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实际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每个人在体育运动中有一定的位置,或真实或模似地扮演一不定期的角色,无形中充当了社会角色的扮演,因此,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社会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形成健康人格,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担负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7培养学生健康的审判观念与审美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各个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体育雕塑、体育建筑、体育场地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8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如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博学创新精神等等,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校风、学风的有机成分。这样,当大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沉浸于充满生机和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使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校风、学风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参考文献:

[1]马红玲.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活动[J]. 山西财经文学学报,2002.2.

[2]成守充.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范围初探[J]. 四川体育科学1995,(3):49-52.

篇10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1986年上海交大提出“校园文化概念”,1990年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优秀文化为主导、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师生创办的社团、讲座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群体文化。我们所探讨的主要指广义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高职在德育方面应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一是爱国主义精神。高职院校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若无爱国之心此学生则不利于中国之进步与发展,在当今时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学校对学生爱国之心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一些学生追求奢华生活、盲目攀比、经不起挫折等。这虽然是局部现象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一现象的出现学校不能说没有责任。三是奉献精神。当代高校必须要注意培养好学生的奉献精神,影视《雷锋同志》、《任长霞》、《焦裕禄》、感动中国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培养的很好教材,学校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高职德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成为师生员工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古代著名书院和当今许多大学大都建于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景观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的人文景观如纪念碑、校园雕塑、名人画像等表现伟大人物心系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学生生活其中,无数次接触会不知不觉、有意无意的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受到熏陶,对道德问题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情绪得以感染、道德得以升华。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德育的重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无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机制保障,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制度制定好了,是要人去实施的,什么样的人去实施,是责任心强的人去实施还是没责任心的人去实施,结果是不一样的。当然还需要有好的组织,使各个机构、部门、以至个人都能明职责、清任务、权责统一。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就要重视建设途径的作用,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高职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改进校园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当借助环境的才能得到发挥。因此,学校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要多注重内涵性建设,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进行重复性建设、浪费性建设,要避免扩建的盲目性。另外在景观设置上要注意景观的和谐性与全面性(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艺术应该包容有历史、文化或者科学的信息)。要建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设施,比如学生文艺活动中心等,学校的这些有益于学生的做法将会鼓舞着他们,他们将会拥护学校,以学校为荣,这将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二)强化校园制度建设

高校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不仅需要进行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校园制度这种硬手段的运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校园制度建设中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校规校纪,它对于保障学校德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规章制度要是全方位的,校领导要深入调查、集思广益、努力把规章制度做全面,使得可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校规校纪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条款。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明确。规定既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在纪律面前所有的师生一律平等,切忌赏罚不公、判断不明,若不公正对待学生则会使学生心中对学校充满怨恨,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失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