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识别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识别解决方案

篇1

7月3日,NEC(中国)的“2015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成功举办。今年的展会以“智慧之城(Smart City) 创想未来(Bright Future)”为主题,集中展示“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创新的企业”、“多姿多彩的生活”三个社会领域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展示了SDN、大数据等NEC的核心ICT。

NEC作为ICT的领先企业,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都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多年的建设经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热门主题。NEC在“互联网+”时代也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助力中国政府和企业创造价值,建设安全、安心、高效、公平、富足的信息化社会。

NEC中国总代表日下清文介绍说, 2015年NEC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安全、健康、环境,以及办公领域,并带来了尖端的技术,致力于成为社会价值创造型企业。

在此次展会上,NEC将展区分为“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创新的企业”、“多姿多彩的生活”三个区域,并特设了智慧商店(Smart Store)、智能汽车经销商(Smart Dealer)、智慧课堂(Smart Class)、智慧办公(Smart Office)四个特别展区,模拟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让参观者切实感受NEC的技术与服务。

安心便捷的城市

随着国内平安城市的深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此次NEC展出了它在人脸识别领域的丰富的技术产品,包括人脸识别软件、人脸识别移动终端设备、全景监控设备、智能监狱系统、人脸识别防替考解决方案等,充分展示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打造平安城市贡献技术力量。

NEC在生物识别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已在全球得到业内认可。2014年5月,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组织的人脸识别技术基准测试的“静态图像识别人脸测试”中,NEC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获得了第一名的评价,这也是NEC继2009年、2010年的测试后,连续3次拔得头筹。在今年实施的指纹认证技术蒙眼测评中,NEC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获得比对精度第一名,其测评结果也是全球业界公认的信赖度最高的生物识别测评。

NEC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全球各地的犯罪搜查和鉴别之中。至今,NEC的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超过40个国家的500多个项目。南非共和国国民ID系统和美国州政府城市警察AFIS系统(自动指纹认证系统)都使用了NEC的指纹识别技术,使用NEC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身份识别及出入境管理系统已经被新加坡、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导入。今后,NEC也会在生物识别领域开发更多应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安全解决方案

高效创新的企业

在经营、物流、销售与生产现场紧密联系的工业4.0时代,NEC以大数据、云计算、SDN、网络安全等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基础,将“制造”“物流”“销售”连接起来,将一线现场积累的智慧与尖端技术融合,进行价值链创新。

在NEC智慧商店(Smart Store)展区,客户可以体验包括O2O、来客感知、智慧总部、便捷结算、智能货架等带来的全新智能解决方案。NEC应用Beacon信标实现O2O服务场景,利用感知功能对顾客进店的时间点、滞留时长、访问频率等顾客数据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智慧总部的后端管理提供补货预测和货架分析等功能,POS手持终端等解决方案实现提供高效准确的结算系统。NEC智慧商店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可为企业解决销售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营目标、更好地服务客户。

在智能汽车经销商(Smart Dealer)解决方案展区,整合了NEC人脸识别技术和触摸屏技术的人机交互一体设备将4S展厅与汽车经销商管理系统(DM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厂家的系统融会贯通,在广告推送、信息采集、车型展示、商谈成交、预约服务等环节带给客户不同以往的崭新体验。

智慧办公(Smart Office)是首次在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展出,该解决方案导入了NEC先进的ICT,同时融合了NEC的SDN与网络安全。其中的智能安全区域Smart Security Zone导入了NEC的人脸识别技术,为办公安全保驾护航;Smart VIP会议系统支持迅速决策、无纸化会议,提供高效和充满现场感的电视会议。智慧办公(Smart Office)已经在NEC的北京办公室成功导入,力争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提升员工满意度。

多姿多彩的生活

NEC一直致力于促进医疗与养老行业的信息化,此次展出的移动医疗技术展示了通过移动终端盒移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拉近医患互动距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构建新型院内物流管理和配送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面向健康管理的步态收集和分析解决方案通过ICT对老人的日常步态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防止或预警异常情况的发生,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同时,NEC充实现有养老管理系统,结合 NEC i-Care平台、超声波定位系统、人脸识别技术,为养老机构的紧急情况处理提供了及时且准确的早期支持。

NEC的智慧课堂(Smart Class)展示了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教育行业的新的改革和创新模式。睿课堂数字化教学平台解决方案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项目”的多年教学研究成果,利用平板电脑及无线网络,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丰富课堂互动,减轻教师负担,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该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多所学校成功导入,让信息化教育走进课堂,让老师和学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教和学的乐趣。

篇2

“在全球范围内,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市场增长的空间无限广阔。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市场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块处女地。”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及软件产品部总经理宋中杰的一席话道出了软件巨头们频频出招的玄机所在。

的确,身份识别已经成为保障信息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数字身份是相对于软件系统而言的,主要用于确保不断增加的系统及应用能被安全访问。无论是打开电脑的操作系统,还是开启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身份验证必不可少。正因如此,一直以来,身份管理是系统安全环境中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数字身份生命周期实施的创建、维护、使用和终止等一系列活动。

如今,身份管理市场已拥有诸多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BMC、CA、惠普、IBM、Novell、Oracle、Sun和微软等都针对不同的客户和环境推出了相应的身份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间实际上存在很多重迭,其优劣主要取决于身份信息的一致和更新、是否满足相关管理政策和法规、能够保证隐私加强信任并确保实现所有安全策略。

集中身份识别策略

近几年来,各企业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信息技术资源,包括网络设备、PC和服务器产品,也包括许多企业应用系统。

宋中杰把企业信息资源架构非常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建筑物,各种应用系统就是分散在建筑物里面的许多房间;通常登录应用系统需要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犹如每个房间的门,需要正确的钥匙才能打开。过去,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必须记住并随身携带每一个需要进入的“房间钥匙”,随着“房间”数量的不断增长,员工需要背负的“钥匙”越来越多,不但给工作带来了很大负担,而且经常会混淆。调查显示,在北美的大中型企业里,平均每位员工拥有4个密码,仅密码管理费用每年就达到400美元/人。对于这些企业,部署身份管理解决方案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就国内企业而言,虽然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没有那么普及,但是在金融、电信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随着企业数据与应用大集中工作的开展,许多用户已经提出了身份管理需求,并进入实际的立项阶段,在单点登录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值得一提的是,单点登录只是面向最终用户的一个“现象”,而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企业IT环境中集成的身份管理安全策略。

安全是身份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主要是防止恶意入侵,在企业内部网络设备和硬件服务器的保护方面这一点的表现最为突出。管理员会根据不同需要对IT设备和应用系统设置不同的密码,不但要防止黑客通过网络进行恶意攻击,还为了杜绝内部非专业人员的误操作。

CA公司产品市场经理谢春颖认为,如今企业的安全策略已经发生了调整,那就是要让正确的人看到正确的信息。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用户只能看到应该看到的信息;二是让用户看到所有应该看到的信息,不能有遗漏。这就对身份管理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首个将服务提供、执行和审计集成到一个通用的基础架构、并共享一个统一的管理界面解决方案,CA公司eTrust身份识别和访问管理套件可支持IT部门管理日益增多的用户,确保日趋复杂的资源和服务的安全,并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操作符合相应的法律规范。

高效的身份管理是网络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最大的市场机会之一。部署身份管理解决方案不但可以提高企业IT系统应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还能够降低企业应用的维护成本。过去企业中有新员工加入时,管理员通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为他开通所有应用,并赋予恰当的访问权限。如果企业采用身份管理解决方案,新员工在几分钟内即可获得相应的企业资源访问权限,而且无需记住多个密码,就可以访问服务器、打印机以及不同的应用系统。

甲骨文在2003年底的安全组件Oracle Identity Management,能够保证企业雇员或商业合作伙伴一次仅输入一个名字和密码就可以登录若干个应用程序。甲骨文表示,集中身份识别服务是该公司在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软件中引进网格功能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独有偶,Sun公司在2004年第二季度包括Sun Java System Identity Manager (身份识别管理器)、Sun Java System Access Manager (访问管理器), 以及Sun Java System Directory Server Enterprise Edition(目录服务器企业版)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新产品,并宣布与一批合作伙伴结成联盟,以期巩固其在规模达40亿美元的身份识别管理市场中的地位。

当SOA风靡全球的时候,面向服务似乎也将成为身份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宋中杰介绍,市场上绝大多数身份管理解决方案都是基于角色的,而Select Identity和Select Access则是基于情景的,能够和企业业务结合,更加强调服务。谢春颖则表示,包括CA在内的许多软件开发商都研究并试图在身份管理解决方案中应用SOA。

口令成为过去

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逐日普及,让世界空间变得更小,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近。哪怕相隔万里,哪怕不曾谋面,可以即时交谈犹如同处一室,甚至可以共享同一首音乐、同一段电影。但是,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拥有数字化身份的同时,也为信息资源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障信息资源被有秩序地应用是当今信息时代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由于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如钥匙、证件等物件身份标识已落伍,寻找能够支持数字虚拟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也就成为了身份管理需求产生初期的重要工作。伴随着基于网络技术应用的产生,用户名/密码身份识别和验证方式逐渐占据了主流。但是,这种方式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特别是当企业内部应用系统愈来愈多时,记忆如此多密码无疑给企业员工带来了许多负担。许多用户为防止忘记这些密码,经常采用诸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窃取的字符串作为密码,或者把密码记录在轻易可以拿到的地方。

从技术角度上看,无论账号还是密码都可能会在网络通信过程被监听,或者被驻留用户计算机的间谍软件破解。这给企业身份管理工作提出的巨大挑战。比尔・盖茨曾说过,“在身份识别方面,口令的保护能力已变得微弱,因此我们不能够依靠用户名/密码这种简单的身份认证办法。”口令很快会成为历史,并被向生物统计和智能卡技术所代替。

其实,许多新的技术已经开始冲击着原有认证方式的垄断地位,包括智能卡认证、动态密码方式、生物特征身份识别,以及借助硬件设备的识别技术,如最为常见的USB Key。

智能卡通常又称IC卡,是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数据。合法用户需要登录系统时,必须将卡插入专用读卡器读取相应信息,以验证用户身份。目前,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中就采用这种技术。

动态密码技术是一种让用户密码不断和有规律地变化密码的技术。应用此技术需要配备一种叫做动态令牌的专用硬件,它内置电源、密码生成器和显示屏。生产者会预先定义密码生成算法,根据时间、使用次数或其它约定生成密码并显示在显示屏上,认证服务器运用相同算法可以取得相同的密码串。用户使用时只需要将动态令牌上显示的当前密码输入客户端计算机即可。由于用户每次使用的密码都会有所变化,即使黑客能够截获某次密码,也无法重复利用密码仿冒合法用户。

基于USB Key的身份认证方式是近几年出现的认证技术。它采用内置芯片的USB接口硬件设备,含有用户密钥或数字证书,利用内置的密码算法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它在国内财务管理软件领域运用较为广泛。

自上世纪后期自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诞生以来,用作身份鉴别的系统软件技术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比尔・盖茨曾断言: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未来IT产业的重要革新。这种技术的原理是采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用户身份,如指纹、掌纹、虹膜、脸像、声音、笔迹等。理论上,生物特征识别是最可靠的认证方式,几乎不可能被仿冒。生物识别身份的过程通常包括生物特征数据采样、生物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三个步骤。采样是通过传感器对生物特征进行原始数据采集的过程;提取则是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中抽取出反映个体特性的信息;匹配阶段则指应用到身份管理系统中,计算生物特征之间的相似性并进行排序和一致性判断的过程。

联邦身份护航e-Business

电子商务(e-Business)显然是社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企业所有采购和营销业务都在Internet上完成,个人购物和娱乐也在虚拟环境下完成,生活和工作都会变得非常轻松。但这一切终究离不开相互授权,身份管理系统成了加强商业关系责任、保护企业与个人隐私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控制的基础。

电子商务环境下,身份管理已经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企业生态链上下游,要求为分散的身份提供者建立信任关系。基于这种需求,联邦身份管理应运而生。它强调在分布式安全与策略域中建立用户身份信赖关系,每个用户不但享有本地身份和安全信息,持有内部目录、元目录、账户服务配置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服务,同时能够依据相应标准和定义共享联邦中的信息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讲,联邦身份管理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促使企业内部分散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形成“联邦”,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集成和智能化管理。当前,在每个企业内部都分散着不止一个应用系统,而不同系统通常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开发,因此采用不同的技术和身份识别安全策略。企业身份管理解决方案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资源的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管理,在保证应用系统高效和安全应用的同时,降低企业应用维护成本。

其次,在实现了企业内部应用身份管理的集成之后,建立企业之间的联邦关系,为实现电子商务打下基础。在基础设施完备、应用架构成型之后,企业信息化的下一步重点应该是运用IT手段帮助企业整合生态链,实现企业间应用的对接。联邦身份管理的出现,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间应用的相互授权,能够更好执行相关的信任安全策略。

为了满足企业对于身份管理,众厂商纷纷对联邦身份管理进行了热情的投入。谢春颖介绍,CA购买Netegrity就是为了进一步丰富面向电子商务的身份管理解决方案,虽然早先CA的eTrust解决方案中已经具备了身份管理功能,但是主要是面向单个企业内部。而Netegrity的产品技术则在电子商务方向上更具优势,强调企业之间身份的信任和授权。

篇3

在7月4日举行的2014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最吸引人的产品要数NEC最新推出的“健糖宝”。这是一款不需要针刺取血,仅通过红外线传感就可及时检测皮下糖类指数的设备。只要将手掌按在“健糖宝”上,静待几秒,血糖指标就可显现在屏幕上。使用者还可以通过智能的终端设备远程收集和监控“健糖宝”中保存的历史数据。

“健糖宝”只是NEC在健康管理领域一系列技术创新的一个代表。如今的NEC已经将目标锁定在社会基础设施领域。正如 NEC全球总裁远藤信博所言,NEC要通过在ICT领域的技术创新支持世界各国社会基础设施的高度信息化发展,将解决社会课题作为NEC新的成长机会。

以社会基础设施为重

在以半导体、PC和手机作为业务重点的时代,NEC曾经有过辉煌,但这已经是历史。远藤信博在出任NEC全球总裁后,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果断地剥离了上述业务,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公司的体制进行了重建。目前,NEC公司整体业务保持平稳增长。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类面临着粮食、水、能源等资源日益紧张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ICT领域的不断创新,包括提供可覆盖从海底到宇宙的传感器技术、大容量的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分析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NEC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各国解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难题。这也是NEC从2013年开始坚定地转向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创新解决方案展上,NEC以“平安、健康、高效、公平”为主题全面展示了ICT解决方案。远藤信博表示:“NEC拥有许多创新的ICT解决方案,比如指纹认证、SDN、云计算、大数据等,并且在金融、电信、政府等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部署和应用。我们希望充分利用现有的这些资源打造更加高效的社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营造一个安全、安心、智慧的社会环境。”具体到中国市场,NEC将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契机,重点关注“安全・安心”、“养老・健康管理”、“环保・节能”三大领域。

创新重点是计算和网络

从去年底开始,NEC加强了在安防领域的投入,推出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此次展会上展示的NEC新一代城市监控解决方案,通过应用传感数据解析、风险分析等先进技术,在城市各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联动平台,实现资源的最优化调配。另外,NEC还将指纹和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与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相结合,更好地保证社会安全。

远藤信博介绍说,在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组织的人脸识别技术基准测试中,NEC人脸识别技术获得了第一名。这是NEC继2009年和2010年后,第三次获得第一名。NEC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用于4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项目中,在公民身份识别、出入境管理、视频监控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NEC正不断强化其安全方面的业务,并视其为全球成长的战略支柱。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网络带宽的改善是两个关键。远藤信博向记者重点介绍了NEC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我们为核电站提供了大数据解决方案。”远藤信博举例说,“一个核电站部署3500~4000个传感器,一秒钟可以采集100多条数据。在没有使用NEC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核电站只能在问题出现前的30分钟左右洞察系统的变化,而使用了NEC的关联性分析技术,核电站可以在问题出现前6~7个小时就了解系统的变化,从而为制定对策、解决问题赢得充足的时间。”

核电站所使用的NEC大数据分析引擎主要包括异构混合学习引擎、关联性分析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用户可以对文本信息、传感器数据等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关联性分析,从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和趋势。

NEC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除了可以用于核电站外,还能用于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分析。在大数据处理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所采用的演绎性的方式只能对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但在大数据处理技术出现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这样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变化。

如今,大数据技术已经被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本,高段位的棋手输给计算机已经不是新鲜事。大数据还可以辅助医疗诊断,让刚刚毕业的医学院的大学生也能很快成为“名医”。

中国土地广袤,远程医疗的需求十分迫切。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远程医疗服务。

NEC在ICT解决方案方面已经为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以网络为例,SDN是未来的发展方向,NEC在SDN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10年。“以前,我们预测,电信运营商可能会最先部署SDN,但实际上,SDN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地进入了企业网络。比如,医院、交通部门等已经在使用SDN打造高效、低成本的网络。”远藤信博介绍说,“仅去年一年,我们已向100家企业提供了SDN技术。”

远藤信博归纳说,在社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领域,NEC有三项核心技术:一是计算技术,二是网络技术,三是以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它们是NEC高效、优质的社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三个重要支撑。

在中国本地进行研发

在中国,NEC将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建设,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社会养老为例,NEC早就把在日本经实践证明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经验移植到中国,用于中国的养老院。NEC的iCare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就是在中国本地从零开始研发的,它利用了传感、认证、监测、控制和云计算五大技术,并结合终端设备和网络,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服务。

iCare的本地化开发只是NEC强化在中国进行本地化发展的一个例子。2014年,NEC调整了针对中国的市场策略,其中最大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前,NEC通常是把在日本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来进行销售,而现在,NEC要加强在中国本地的研发力量,培养开发团队,开发更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第二,NEC原来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要客户群是在华日企,而现在NEC要更多地为中国客户提供完整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第三,NEC将加强与中国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共同开拓市场,并与中国的科研单位展开密切合作。

远藤信博表示:“在中国市场上,我们以‘安心、安全、公平、高效’为目标,可以帮助中国用户解决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如,在安防、健康保健领域,我们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在为中国用户提供ICT解决方案时,我们必须尊重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NEC希望为中国的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公平的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领域,我们希望先从安防、健康保健领域入手,在取得成效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将NEC的解决方案推广到水资源、能源等其他领域。”远藤信博表示。

篇4

2009年12月16日,由宏霸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CG)主办、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支持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2009物联网应用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商务部信息化司、科技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以及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关注物联网发展的科研院所等组织的相关人士出席了会议。

物联网风潮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意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种网络中,物品或者是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无线射频等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互联网报中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国内尤其从2009年初北京的国际通讯展上,物联网这个概念和宣传如火如荼。业界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也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而且会带来上万亿元规模的科技市场。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总理曾提出重视物联网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提出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并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产业链尚在逐步完善中,它的发展需要在多个领域获得突破,但其基础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标识感知。二是传输,三是数字处理。

商务部信息化司石伟光先生表示,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在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物流效率一直是制约整体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RFID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流通效率。如在集装箱上使用共同标准的电子标签,装卸时可自动收集货物内容的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并实时掌握货物位置,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减少货物装卸、通关、仓储等物流成本。基于感知的货物数据可建立全球范围内货物状态监控系统,提供全面的跨境贸易信息、货物信息和物流信息跟踪,帮助中国制造商、进出口商、货代等贸易参与方随时随地掌握货物及航运信息,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能力。

借力物联网

RCG是领先的生物识别产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致力于为企业级用户及个人消费者群体提供更高效可靠的安全解决方案,产品应用领域主要有RFID、生物识别与安防系统。自1999年成立以来,RCG于2004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上市,2009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RCG在电信、金融、零售、交通、娱乐、医疗、航空、物流及房地产等一系列垂直市场领域获得了丰富的实施经验。RCG先后于北京、马来西亚、香港、深圳、澳门、迪拜、泰国设立了办事处,同时在这些市场上部署了广泛的渠道网络。

作为一家专业提供RFID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企业,物联网的风行无疑为RCG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RCG独立非执行董事Seri Mohd Azumi表示,技术将更广泛地参与入的角色,技术会帮助人们避免不必要的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最终构建更好的社会架构。虽然物联网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RCG已经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目标,除了保持并继续深挖在娱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金融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还将物联网的应用拓展到更多的垂直行业中去。

据RCG销售副总裁刘昊介绍,目前RCG正致力于物联网前期的建设。正如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地块修建一样,物联网的建设目前就像城市的兴建阶段,包括RFID在内的涉及物联网的各个关节都在建设中直到最后每个关节都修好并融会贯通后,物联网才从概念走到现实。

目前,RCG作为企业角色主要在推广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应用。

其实,在2004年,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已在市场出现。当时产生的原因是供应链的竞争讲究整个体系的优化,即无论在谁的手里,只要客户没有买单就是体系中的库存。为了应对低效高成本的供应链困境,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概念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企业对它的期望就像救世主,希望它能够解决供应链上所有的问题。但在实施中才发现,单个企业实施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很难见到明显的效益,要想产生效益的话,必须是供应链上下游共同使用才行。然而各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信息化程度不一样,资金实力不一样,IT程度也不一样,很难共同使用一套体系。这就遇到了困境。

发展至今,物联网的概念跟以前的物联网已经有所不同。RFID不再是唯一的识别技术,它只是传感器技术中的一种,商品也不再是唯一被管理的目标,而是众多被管理目标之一。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扩大了,但是进入门槛却降低了,不再全球协同就可以使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可以应用。如果不能大面积应用,单点应用也可以产生效益。对于提供物联网技术的众多企业来说,快速发展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在大家才开始关注广义的基于EPC架构的物联网应用即现今的物联网概念时,RCG已经走在前列,成功实施了案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广泛推广。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物医学工程工程伦理

一、案例教学法简述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哈佛大学[1],如今被广泛的应用在金融、法律、心理学、和建筑等工程学专业领域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设计或根据真实事例展示一个从不同的出发点考虑会带来争议的困境(一个案例),然后将学生置于决策者的角色,通过学生的个人思辩和开展团队讨论,引导他们得到解决方案。案例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不再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或者对问题的见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每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为自己的方案辩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案例源于现实事例,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应用的实体平台。学生通过整理和分析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快速检索相关理论,得出结论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讨论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权衡每个解决方案的利弊。这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调研的能力(主要指搜集和分析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评估和审辨对立观点的能力、公正的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合成不同角度的信息经过权衡得到折衷解决方案的能力[2]。最终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更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正向反馈,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每个案例做深刻的分析,在案例的选取、展示方式、引导案例分析的走向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篇6

关键词: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电子标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62-03

微生物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极大地开发潜质与经济价值,已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掌握关键的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企业,甚至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储备,我国先后建立了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CGMCC)、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等保藏机构。而微生物资源中,可用于药物研制及医学研究的微生物更有特殊价值与地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组合生物合成在微生物研究中的深入,及大量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传统的菌种保藏技术和管理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这一形势迫切地要求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微生物菌种保藏的特殊要求及管理安全,对操作人员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电子标签(RFID)技术的引入恰恰为解决当前困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随着当今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设备得到小型化,可靠性大大提高。本文着重综述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生物菌种保藏中的作用和优势,并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一、RFID技术

1.RFID技术介绍。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1],即射频识别技术,也就是电子标签技术的俗称,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能获取相关数据[2,3]。例如生产生活中使用到的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就是这一技术的应用实例。其发展始于1937年U.S.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NRL)开发的敌我识别系统。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AUTOID CENTER(现发展为Auto-ID实验室,总部设于MIT,其余5个会员单位为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庆应大学、中国复旦大学和瑞士圣加仑大学)[4],提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概念并以RFID电子标签为载体为每一物理实体提供唯一标识,使RFID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现今RFID系统在货物跟踪管理,医药管理,交通系统以及门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最便捷有效的实施方案。相较于以往解决方案,RFID技术具有可以识别单个具体的物体、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其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等优势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项技术之一。

2.RFID技术实现。基本电子标签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RFID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通过天线结构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即信号,或者是有源标签会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通过读取经过前级滤波器滤去噪音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再通过外设给予操作人员反馈[5]。

二、医药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

1.医药微生物菌种保藏的特殊要求[6]。药物开发和医学研究的微生物的菌种保藏有其特殊要求,由于我们是利用其特殊的代谢产物对特定疾病产生治疗作用,那么我们就会要求这些特殊的性状需要稳定的保存,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或者供研究之用,即预防菌种退化的发生。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需要一些极端条件去保存样品。并且实验人员因此还要经常性的关注菌种保藏中菌种的变化,防止其失去药用的价值。此外,处于公共安全的考虑,防止可能的有害微生物在实验室外的传播,实验室内外的物品也不应接触。

2.传统保藏技术和管理的不足。传统保藏中,主要采取人工的方式对样本进行观察和监控,而对于保存的大量样本,则单靠人力的方式,即使付出很多人员的代价也不易对所有样本的状态都有良好的把握。另外在实验室大量保存的样本中找到所需菌种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此外采取传统纸质,或者手工输入电脑对样本进行管理的方式,对样本信息的记录是有限的,因此有可能产生人为的疏忽,造成样品的损坏或者失效。和当今在其他行业广为使用的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相比,会有时间上的滞后。

3.ID技术的引入。对传统药用微生物保藏和管理方法中的种种不足,RFID技术的引入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①便捷:用RFID技术将给实验室中的每一个样品附上唯一编码,这种标签有独特的序列代码和足够的存储容量,存储的内容可以读出、修改和保存,配套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设备,实验人员可以随时了解任何一个样本存放的位置,是否需要进行定时的筛查等基本信息,现对样本的频繁常规监视,可以采集更多数据,改善样本质量,为样本的提取使用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设有防冲突逻辑的标签,可以一次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其读取率几乎达到100%。例如把托盘放在读取站附近,一百个标签的读取时间不会超过3秒钟。找出目标样本的位置易如反掌,为研究人员节省大量时间可想而知。使用RFID技术的方法直观易懂,不会给操作人员带来其技术上的麻烦。②安全:疗医药行业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行业。对于菌种的保管安全,有了RFID技术的帮助,实验人员只需使用读取设备,快速地对大量样品进行扫描即可确定,各样品是否都按规定摆放在正确的区域,保管条件是否妥当。同时若样品被人意图非法携带离开,电子标签信号也会被门禁拦截,以防意外的发生。此外,由于电子标签可存载大量信息,而纸质标签由于大小受限,承载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并且省去了人工书写读取的过程,避免了人为误操作的发生。③稳定:代的RFID标签尺寸小,可植入试管顶部,并承受得住大范围急速的温度变化,例如样本需要液氮保存的场合,标签仍然可以工作正常。这种标签也可以承受快速升温的考验。④系统:标签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硬件载体,为实验室的全面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7]。样品的数据完全可以摆脱纸张记载的束缚,在实验室的各个终端上无缝流转,实现无纸化,为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借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不同实验室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利用对方的设施进行研究,实现资源成果的共享,不仅是经济成本上的大大降低,也是生产效率上的极大提高。而这一理念也早已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开放实验室中开始实践。

三、用发展

1.内外的应用[8]。近全球领先的RFID基础设施供应商TAGSYS,宣布其RFID解决方案已经被四家法国著名医院的实验室(La Timone、Marseille Medical Faculty、Hospital La Conception、以及Paoli Calmettes Institute)所采用。专门为制药和医疗部门设计的RFID标签,满足了该行业严格的安全准确及时的要求,使用性能可靠高频RFID标签用于跟踪实验室生命攸关的样本。即使在样本日渐增多时,仍然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9]。Paoli-Calmettes细胞医学中心的主任Dr Christian Chabannon,对RFID技术的引入表示了极大地肯定,他认为良好保藏的病理样本是相关病人的生命所系,也是医生和科学家的珍贵资源。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采用RFID识别技术后,生命科学领域可以说又一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过去的条形码识别技术比较,RFID的优点非常明显。

2.前景。于RFID技术在医药微生物样本保存中的引入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其应用前景也是颇令人期待的。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芯片有望向更小,更强大,更经济的方向发展,使这一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伴随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更可以大大扩展其功能,与应用的范围。我们可以设想生成全封闭的实验室保藏环境,利用电子标签对特定样品定位,来自动控制样本的适宜环境,营养的补给。通过标签信息,如同在ATM机上存取操作一样,从而实现,以较低的人力代价,极高的安全系数下对实验样本进行便捷的管理监控。如今这一想法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RFID技术已经贯穿于整个医药产业链中,并换发着勃勃的生机。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作为涉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业之一,必将成为优先应用RFID技术的领域之一[10]。医药行业采用RFID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对宝贵生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游战清,刘克胜,吴翔,林汉宏.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条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杜云明,周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29):52-55.

[3]付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研究[J].山西科技,2009,(1):22-23.

[4]王俊宇,周锋,王天扬,闵昊.中国AUTO-ID应用情况调查报告[R].自动识别与应用技术,2004,(2):38-40.

[5]Behzad Razavi.RF Microelectronics(2nd Edition)(Prentice Hall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Series).2011.

[6]王凤山.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朱铭.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247-249.

[8]庄表微.法国生命科学实验室采用RFID系统[EB/OL].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网站,2005-07.

[9]唐慈鑫,马爱霞.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药品安全监管的新宠儿[J].上海医药,2007,(28):344-345.

[10]庄表微.专家预测:2011年医疗与药品RFID市场将增7倍[J].中国包装工业,2006,(3):71.

篇7

7月28日,本报记者与中国产业报协的30多位行业媒体记者一起,走进汉王,共同体验汉王的新产品――“人脸通”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

记者进入汉王时,工作人员为记者进行了注册,不到10秒钟,记者的头像已经输入系统,完成注册。随后,在进入大门时,系统自动获取记者的脸部信息,不足1秒,系统完成记者脸部信息识别,大门打开,记者顺利进入会场。随后,记者还看到,众多记者和嘉宾纷纷聚集在汉王“人脸通”前,用自己的脸谱为“钥匙”,开启了进入会议室的大门。

由汉王科技推出的这款升级版产品,面积只有32开书籍大小,厚度和普通肥皂盒差不多,能在任何关键、要害部门嵌入安装,可准确识别10万张人脸,系统提供的速度、安全性、准确性、方便性、可用性比以前又有很大提高。

“9•11”事件后,出于国家安全的急迫要求,美国连续通过了三个国家安全法案,强制规定美国各相关要害部位必须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鉴于有相当一部分人指纹模糊,又不卫生,且易被人为揭走; 而“虹膜识别”又对人眼有相当损害性,且设备十分昂贵。汉王于2001年决定加快“人脸识别”核心算法的研究,历经4年磨难,达到了美国装备机场等要害部门、带有PC电脑的人脸识别机的水平。2008年9月,汉王在世界上首创的嵌入式、脱离PC电脑、双摄像头“汉王‘人脸通’”问世,并在北京国际安防博览会上获得“生物识别”产品领域的唯一“创新奖”。2009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全球最具代表性且规模最大的信息电子展(CEBIT)上,受到与会业界人士尤其是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篇8

与手机深情对望

此前安卓已支持面部解锁,不过这种弱到一张照片就能忽悠成功的东西不用也罢。于是,便有人将目光放到了我们的眼球上。

EyeVerfy是一个眼球扫描软件,它利用设备摄像头(不低于200万像素即可)扫描用户的“眼部静脉”,依此来判断用户身份。验证时,你需要把眼球转到非常左或非常右的位置以确保能拍到静脉。

所以,下回要是看到有人拿着摄像头对着自己久久不愿放下,她也许不是在自拍,只是在努力想解锁手机。

根据手势习惯判断机主

无论是指纹还是眼球,它们解锁设备依靠的都是生物识别,因此理论上都存在隐私危机。目前,真正独特又难以被复制的也许只有你自己的操作习惯。

SlientSense便利用了这点,它是一种利用传感器学习机主操作特征的算法。它通过加速计和陀螺仪测量用户行为造成的屏幕移动量,记录压力、接触时长和指尖面积等用户习惯,依此形成对机主的认知。之后手机便可根据点击和滑动等动作判断使用者是否为机主。

在此情况下,小偷要想偷手机就只能先“偷人”了。

对着手机大吼一声

与生物识别一样,声控也是人们幻想的未来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当前,谷歌率领着GoogleGlass、Moto X已率先入局,但仅仅针对指令做出反应自然不够,我们的目标是声线。

由黑莓、谷歌、联想、LG、PayPal等几家软硬件公司组成的“FIDO”联盟目前正致力于提供一套完整的身份验证解决方案。他们预期在今年底合作纲领,联盟中的几家公司已经开始测试相关的产品,如指纹读取器、面部和声音识别软件等。

日本人用解锁iPhone 5s

即使在科技领域,岛国人民也在不遗余力地颠覆着全世界的三观。日前,一位日本大叔尝试用自己的代替手指来解锁iPhone 5s,更神奇的是他还成功了。其表示Touch ID与完美适配,并且完全可以分清自己和别人的。

不知Tim Cook是该感谢他为Touch ID拓展了功能,还是感叹暴殄天物呢?另外,类似“剁手指”的担忧应该减轻不少吧,毕竟那玩意儿似乎没那么好剁。

生物识别能否代替密码验证?

随着生物识别越来越普及、种类越来越多,人们也许就不想再使用密码验证这种“过时”的方式了,因为它不够酷。但是生物识别真的能够取代密码验证吗?

篇9

五年前,IBM敏锐地发觉“智慧”的发展趋势,并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带入中国。这一概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

“智慧”的“自转”与“公转”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人人都会成为“智慧”的推动者。现实也很乐观,国内ICT领域的多数企业,甚至传统家电企业都在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推动部分新概念的落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不一而足。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带来很多先进经验,而众多的国际企业成为传递经验的践行者。IBM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者自不必提,而来自日本的NEC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ICT企业,NEC是日本较早倡导智慧城市的企业之一。据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介绍,NEC于1977年首次提出“C&C”(Computing&Communication)的伟大构想,预见了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NEC所倡导的“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在日本,NEC参与了数量众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模式和系统构筑经验。作为文化相近的东方友邻,日本的智慧城市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日本,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存在多年,日本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系列国家信息化战略来推进国家ICT建设,最终建成无缝的基础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

1. 个人信息管理

“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达成信息共通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NEC的云计算共通核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已在日本的长崎市、横滨市、富士市等几十个城市和区域导入。

2. 数字医疗

目前东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经得到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帮助。此外,医院还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其中,NEC不仅参与日本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构筑,还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网的发展。

3.节能减排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NEC在2012年提出了强化收集及分析“大数据”的业务方针,并成立了专门针对能源的分析组。在何时何地,何种装置生产或消耗多少电力,这些信息正可谓大数据。NEC致力于将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领域。

以上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政务、医疗和能源三个领域的概括。从关系民生的细小之处中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NEC正在将这些经验带到中国。

智慧“武器” 民生为本

NEC于三年前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民生的五大问题:安心安全、节能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养老以及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城市变化的机制,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据中井汪杰介绍,NEC致力于在城市的各项功能中,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利用,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

NEC(中国)从2012年起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物联网应用,将日本先进的智慧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并服务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NEC积累了大量基于物联网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生物识别、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医疗/养老、防灾应急等等,它们组成了NEC攻城拔寨的智慧“武器”。目前NEC在中国重点推进安防/应急、节能环保、养老、物流等方案。

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指纹识别

NEC的图像识别技术、状态不变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图片、视频和指纹的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智慧安防领域。目前,NEC人脸识别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澳门海关和香港海关的通关认证中。在中国大陆,NEC与本地伙伴合作将其导入到国家司法考试的身份认证中。

2011年,NEC为安徽省建设完成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指掌纹系统,平均30秒即可完成一枚现场指纹查询比对工作。新系统启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查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是2001年以来安徽历年平均破案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安徽全省共建设了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终端系统2300多套。今后,该系统还可进行扩容,最大可存储5000万人捺印指纹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对跨省作案案件的查破能力。

此外, NEC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独特的视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流通行业,以发现内部人员和顾客的偷窃行为或者提前识别VIP客户,革新购买体验,增加营业额。

智慧养老

——老年公寓智慧管理系统

中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但养老的理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NEC在日本有着多年提供医疗和养老院智慧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从2011年开始,NEC与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包括移动化服务管理、实时数据挖掘、基于云的数据分享、智能人员定位等特点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

建筑物八成以上的耗电来自空调或照明,NEC楼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大量的温湿度及影像传感器,对空调和照明进行能耗控制,实现对大型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此外,在清洁能源方面,NEC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新能源汽车中,日产的Leaf电动车采用NEC的锂电池曾创下单次充电续航185公里的记录。NEC高性能电池还可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从而解决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智慧物流——智能冷链管理系统

NEC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冷链管理系统、电动车Telematics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移动车牌识别系统等。目前,NEC已将日本先进的智能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中,并成功地用于医药流通领域。

民生一直是NEC智慧城市战略关注的重点,中井汪杰表示,在防灾应急、医疗养老和节能环保方面,NEC不只是建立一个物理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整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得来。以防灾应急为例,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在震后应急通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井汪杰举了个例子,在东京都厅联络灾情有专门的屋子,政府设立专门的接线员与各个区进行电话联络。政府对这些接线员有个特殊要求:必须住在步行五分钟可回到联络室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现代化的交通中断,移动通信瘫痪,只有步行和固定电话是可靠的——这是只有NEC才能提供的经验。

把脉症结 实现智慧

中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已从前期“概念导入”进行到“规划和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政府已经完成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在中井汪杰看来,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从方案规划到深化应用”,二是“从单纯信息化建设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同时他也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说:“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系统间缺乏关联,且可能逻辑顺序混乱,信息化投入达不到最优化的统筹运作的效果。”而这个障碍最终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破除。

篇10

【关键词】 物联网 军事 应用

1 物联网的含义

1.1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这样描述:通过条码、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人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实时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位置、任何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并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联网基本特征

物联网具有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一是广泛应用各种感知技术,即全面化感知。物联网上的物体安装了多种类型传感器,可捕获物体及环境等不同的信息,并形成不同格式的,具有实时性、周期性的数据,便于被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二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即实时化互联。互联网是物联网技术重要基础和核心,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并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三是具有智能化处理能力,实现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即智能化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信息,适应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1.3 物联网的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可分为三层:一是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其作用相当于人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二是网络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三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其与行业需求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4 物联网解决方案

物联网解决方案最典型的有两种:欧美的EPC系统和日本的UID系统。

EPC系统是一个先进的、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其由EPC编码体系、RFID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EPC编码、EPC标签、读写器、EPC中间件、对象名称解析服务器(ONS)、EPC信息服务器(EPCIS)六个部分。

2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

物联网是个交叉领域学科,涉及的技术繁杂。

2.1 感知技术

(1)传感器及传感网络技术:微型无线传感技术以及以此组件的传感网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传感器网络主要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感知问题,包括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短距离的无线通信两个部分。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阶段,主要是综合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可编程技术,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对物品进行数据的采集,之后接收上层传递来的控制信号和信息处理,产生响应并完成相应动作。

(2)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其是一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的信号来自动识别对象,同时获得相关数据。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应用软件三部分。

(3)微机电系统(MEMS):微机电系统是指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经过微米级加工,得到的集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主要包括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和相应的处理电路等几部分,它是在融合多种微细加工技术。mems传感器集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于一体,能组成多功能微型系统,从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MEMS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

(4)全球定位导航技术:新一代的的全球定位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特点,可以提供实时的、全时空的授时、定位、导航、通信等信息能力,是移动物体提供移动信息的重要技术,也是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的重要技术。

2.2 网络技术

(1)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功能是将一系列分散在空间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可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以实现对空间分散范围内的物理或环境状况的协作监控,并依据获得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WSN技术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的一门新兴技术,具有较大范围、低成本、高密度、灵活布设、实时采集、全天候工作的优势,且对物联网其他产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2)无线移动网络技术:①无线保真(Wi-Fi)技术:Wi-Fi是一种基于接入点(AP)的无线网络结构,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布设,可以在应用中与传感器相结合。②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技术:GPRS是一种基于GSM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服务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GPRS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GSM网络,目前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也有部分应用。③NGB广域网络: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带宽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广域网络应用于物联网将开辟新的天地和模式。

2.3 应用技术

(1)专家系统(Exper System):专家系统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

(2)云计算:云计算是一个网络应用模式,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就像使用使用空气和水一样方便。

(3)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方便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其在简化和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本身是否安全,但在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同时,必须考虑信息安全方面设计。“没有安全就没有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对于物联网的应用更是如此”。

(4)智能化应用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种服务需求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各类的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将物联网的优势与各自领域的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各领域应用。比如:智能交通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智慧物流技术、资源打包技术、智能战场技术等等。

3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展望

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在信息化战场牵引下,军事领域物联网建设也会随着地方物联网建设而逐步发展。物联网重在围绕战场态势感知、信息智能处理、行动过程控制等要素,提高战场透明度和破除“战争迷雾”,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3.1 实现精确的战场态势感知

(1)战场要素感知准确化:未来军事领域可以建立智能化战场,完成智能化作战,嵌入感知器的各种作战要素(战斗人员、武器装备等)通过军事信息系统,完成接入并交换信息,在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的协助下,依据实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完成对作战也要素的配置、指挥、控制等。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实时化、准确化的综合信息链。

(2)武器装备智能化:武器装备嵌入了传感器并接入网络,即武器装备形成了感知控制网络系统,可以动态地感知和实时统计分析武器装备动态信息,并据此进行管理控制。

(3)作战保障精确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战场军事物资保障、军用物资筹划、军用物流配送及物资生产感知控制,实现人员装备器材“一卡通”,可以有效地实施作战保障力量对物资器材适时适地适量精确化、智能化、动态化管控。

3.2 建立全时空预警探测系统

(1)建立战略/战术或区域战场传感器网络:采用预先布设或临时投送方式布设各种传感器或智能化武器,形成战场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感知战场信息,准确实时感知敌我双方各种作战信息,进而形成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的全维侦察监视预警体系。

(2)建立战场打击效果实时监控网络:采用各种侦察技术和手段,包括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建立战场侦察监视系统,监控战场核生化状态、打击目标状态、敌我双方作战要素状态等,做到准确掌握敌人状态,合理调配打击力量。并实现与指挥控制系统连通,确保侦察、打击、监控一体化。

(3)建立生命体征监测网络:建立以单兵生命监测系统为基础的生命体征监测网络,实现对伤病员定位搜救与身份确认,并据此完成应急救援。

3.3 建立智能化战场

(1)建立无人装备网络管理系统:未来战场可能是无人化的时代,无人装备将主宰未来战场,因此无人装备信息获取、使用、管理必须基于网络进行,因此,无人装备网络管理系统建立维护至关重要。

(2)智能装备打击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未来武器装备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独立完成独立作战任务,未来武器可能集信息获取传递、展开作战行动、打击效果评判等一体,实现自主作战,并和邻近智能作战系统协同。

4 物联网技术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4.1 相关技术标准问题

物联网处在发展初期,各国标准各异。比如各种传感器网络标准非常的多,造成信息交流障碍。其涉及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问题。这也影响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及产业链条,进而影响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4.2 网络及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以泛在各种网络为基础,其信息采集频繁且来源多样,因此传感器网络及信息安全性非常重要,是实现智能化控制的基础。这也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商业秘密信息等安全问题。在这一点上,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国家安全问题。

4.3 相关协议问题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得延伸。互联网是基于TCP/IP协议簇,但接入层面协议非常繁杂,如GPRS/CDMA、传感器、有线、无线、短信等多种通道,而物联网事实上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栈,以便于接入和应用。

4.4 IP地址问题

目前互联网地址是基于接近耗尽的。物联网每个物体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这是IPV4无法满足的,就需要海量地址的IPV6来支撑,而IPV4过渡到IPV6需要漫长的过程,使得IPV6必须兼容IPV4。

4.5 终端接入问题

物联网上的物体必须拥有传感器和网络的接入功能,由于应用领域需求差异,如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未来对于商家将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的初析.中国科技信息,2010.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23).

[3]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4]沈苏彬.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

[5]神州数码.物联网技术及应用,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