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呼吸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呼吸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 保护点 激励机制

2008年起,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CWRC)项目在广西实施,建立示范点一个,推广点4个。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经过地方领导的积极参与,当地农友的大力配合,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广西野生稻等作物近缘野生植物采用了物理隔离保护方式(SP1)和与生产结合式(SP2)2种保护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为其他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起到示范、榜样的促进作用,特别是SP2方式更加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和谐了人与自然、生产与保护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方法

1.1 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原则

激励机制是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项目采用与生产结合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调动农民参与原生境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手段。因此在项目经费许可的框架内,编制激励机制极其重要。而编制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项目服务,充分调动农民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因此,我们制定了“民主协商、农民决策、技术支撑、领导参与、三方评估”的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和实施原则。

1.1.1 民主协商原则

首先,项目领导说明项目实施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其次,由专家提出保护技术方法的要求;再之,在项目主持和实施部门的领导的发动下,由农民充分讨论,提出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 农民决策

经过认真的讨论,提出激励项目初步设想,在经过项目和地方领导研究其可行性,并与农友说明实施的资金、时间要求等的可能性,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

1.1.3 技术支撑

激励机制设计方案项目选定过程科学家始终参与,并由科学家负责执笔编写,制定出激励机制方案。把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编入方案中,并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

1.1.4 领导参与

首先,地方领导根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和完善意见。主要是结合地方建设项目进行协调,保障项目的完成。其次,项目领导则从整体安排上考量可行性,作出资金安排。

1.1.5 三方评估

CWRC项目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GEF联合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效果由他们招聘国际专家,组成第三方联合评估团进行独立评估。

1.2 编制方法

激励机制编制程序,首先,农民提出的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科学家、技术人员记录和充分理解问题的实质。接着科学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出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其次,根据项目实施的经费可能,编制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初稿。最后,再拿初稿与农民座谈、协商,由他们决定最能解决急需问题的项目。在整个编制过程,地方领导也参与其中,充分考虑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保障激励机制项目的完成,进而保障整个保护项目预期目标的完成。

1.3 技术培训

激励机制中的项目都是与生产相结合的建设性项目,需要地方实施部门,分类实施,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的项目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野生稻、野生荔枝)的积极性。培训方法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田头现场培训和农民自己说教的办法,请专家、技术能人讲课,再让有经验的农民以切身经历交流学习体会,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教育培训农民以及当地的中小学生掌握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保护效果。

1.4 基线调查方法

广西野生稻的原生地多数分布点在山沟中,野生荔枝是高大乔木,零星分布在大范围的地方,树龄长短不等,树龄长的树树冠覆盖0.1-0.2亩地无法用小样方进行调查,也无法采用平原或大草原的十字等距离定样方的办法进行调查。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方法。

1.4.1 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采用沿着山沟走向,在有野生稻分布的自然群落(居群)和没有野生稻的地方随机确定样地10-15个,每个样地1m2,设空样地2-3个,用GPS仪测出每一个样地的面积、经纬度、海拔高度,记录在调查本里。同时,在项目实施第一年起就进行每个样方的目标物种及伴生植物种类和株数进行基线数据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的数量。此后,每年均在相同月份内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其数量变化状况,证明保护效果。

按以下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的密度,即:目标物种密度=∑yl…15(20)/15(20)×10000。按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丰富度,即:目标物种丰富度=∑yl…15(20)/∑yl…15(20)+∑bl…15(20)。yl…15(20)表示目标物种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bl…15(20)表示伴生植物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

1.4.2 野生荔枝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在保护山地中点向四面定出十字线,沿线等距离选出10-15个样地,设空样地2-3个,每个样地100m2面积。调查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时在每个样地的4个角和中央各划定1m2,进行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用此公式算出每个样地的的数量,公式:∑yl…10(15)/5×100。然后,参照野生稻调查的计算方法,统计出整个野生荔枝保护小区的目标物种的密度和丰富度。以后每年定期跟踪调查,监测保护效果。

同时,找出该保护小区的主要威胁因素,以及威胁因素降低的安全标准,以后每年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威胁因素变化的评估。进一步说明保护的作用。

1.5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野生稻等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效果往往受到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设定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因素和方法,每年定期进行监测,采集数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保护目标物种的影响作用。本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定在保护小区外1000米的范围,对其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污染源、人为破坏、自然因子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

2、结果与分析

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在经过2008-2012年的实施,以及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证明广西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点激励机制成效显著,从而有力推动示范点和推广点的野生稻和野生荔枝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2.1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建设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可继续利用项目产出成果之一,是项目在当地实施必须确立的保障措施和关键所在。各保护点所在县(区)政府通过成立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保护通知,修订乡(镇)规民约、村规民约(公约),完善农业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机制,见表1。从而强化了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引导群众自觉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取得良好效果。

2.2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励机制的重点内容。“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商品化社会的特点,是各保护点的所在县(区)政府积极参加保护小区建设最容易结合的切入点。通过“村村通硬化公路”、“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水利维修等计划项目,撬动配套经费,保证激励机制建设项目的完成。通过激励机制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例如01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前,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1650元属于贫困村,到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2690元,收入明显增加,保护野生稻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

2.3 生计替代技术培训

由于长期以来,保护小区地处边远山区,其交通运输、生产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日为了生活而忙碌。他们对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接触滞后,虽然,改革开放有许多年轻人进城打工开阔眼界,但是,保护项目任务的完成,激励机制的实施,生计替代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生计替代技术培训能够迅速地把先进的农业、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的技能教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减少对野生植物原生地的开垦依赖,达到保护的目的。例如:02点联合县阳光工程项目办一起对原生地所在村民进行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安全保卫知识和技术培训;其他各个保护点联合地方和基础的农业、水产畜牧等专家和技术能手在农民田间学校中进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栽培、养殖技术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保护知识培训

建立原生境保护小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当地农友的保护知识和技术水平,保护好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因此,保护知识培训必不可少。国家、地方项目办和专家成员在各个保护小区都花大力进行保护知识培训,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案中设立中小学生的奖学金,使保护小区所在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遍提高当地农友和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技能和保护意识,整体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有效保护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

2.5 资源保护结果

基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的目标物种得到很好的保护,种群数量增加,密度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的结果说明,项目实施以来种群密度得到增长,种群丰富度有了改变,目标物种生长向良好方向变化。资源状况指数为105。2012年调查发现,原来定位样地的居群面积普遍比2008年增加2.0-3.1倍,长势十分旺盛。2010年把示范点的经验向推广点进行推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各个推广点的情况也是有了明显好转,目标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详见表5。

2.6 生态保护结果

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项目实施前人为破坏较严重,存在开垦、偷牧、砍伐现象。项目实施后,没有开垦、乱砍乱伐,以及工矿企业“三废”、畜舍和其他污染现象,降低了偷牧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6.1 生产方式对目标物种保护的影响

1)种植业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每个保护点的主栽作物相同,每年的生产方式也相同,对目标物种保护评价为中性或友好型。见表6。生产对原生地保护的影响主要在于开垦,项目实施后没有发生开垦现象,因此,影响的评价结果就改变了。

2)养殖业的影响。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养猪基本上是圈养,对原生地影响不大。养牛、养鸡、养鸭在野生稻原生地上养殖很容易造成过度放牧,破坏是毁灭性的。养牛和林下养鸡业会造成放牧过度。各保护点的具体情况与评价,有一定的差异。见表7。

3)工程设施请况。广西各个保护小区除了原有村庄的房屋建设外,就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建设,主要是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见表2。它们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没有负作用,反而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了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的依赖,提高保护积极性。

4)自然因子情况。几年来的监测记录表明。各个保护小区的降雨、积温等自然因子都有所变化,但是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没有形成灾害影响。见表8。

2.7 项目亮点

2.7.1 制定了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政策

项目所有保护小区均制定了县(区)、乡镇和村委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了运行机制,确定政府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上的主导地位。并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同时也为其它部门支持项目点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基础。

2.7.2 加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各个保护小区均成立了省、县(区)、乡镇、村4级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协作网,组成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一支稳定的野生植物保护技术队伍。并且在激励机制项目实施、生计替代与保护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全面系统地培训了基层的县乡村干部、原生地的村民,以及中小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知识和保护技术,全面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以及生计替代技能。提高了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技术水平,确保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3 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到,保护小区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在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人均收入为1650元,到2011年增加到2670元,增长61.81%。其他各个保护推广点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增长,见表9。由于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发展,减少了村民开垦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减少乱砍乱伐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见表5。因而,取得经济建设和保护种质资源双丰收。

2.7.4 增强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

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培训,特别是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和生计替代技术的培训,保护点农民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人都知道“谁破坏野生稻谁坐牢”,“谁破坏野生荔枝谁进监狱”的法律知识,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经济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作物种植模式和畜禽养殖得以突破,多种作物的轮种、套种、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3、讨论

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与生产结合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原位保护途径。

3.1 激励机制方法切实可行

经过5年来的示范点和推广点的实践,以及在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以及野生荔枝等不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这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保护方式(SP2)是一种十分切实可行新模式。它能够弥补政府出钱进行物理隔离方式(SP1)保护的不足。SP1方式主要是政府的积极性起作用,农民处于被动的应付式的开展保护,消极因素相对较多。SP2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收入,发挥农民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积极性,使他们明白,只有保护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政府和世界各阶层的人们才支持他们,保护得越好越有贡献,越能得到回报。从而,在内心发出自觉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SP2方式能够同时调动政府和农民两头的积极性,并由于加强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培训,可持续性较好。因此,通过激励机制的扶持,促进原生境保护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 培训十分必要

在项目实施前,许多村民甚至县乡镇领导都不知道野生稻和野生荔枝是什么东西,样子怎样?项目实施时,首先对县乡镇各部门的领导进行实施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保护野生稻、野生荔枝的重要性、保护意义和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保护技术培训,接着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还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训,带他们到现场做实习课,开展保护知识竞赛,对“双优”学生进行奖励,建立奖学金制度。这就有效地提高各级领导和村民的保护意识、保护技能和自觉性,促进保护工作开展,提高保护效果。

在此同时,还进行生计替代项目技术培训,把现代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技术教授给村民,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益。让他们感到项目对他们的真心帮助,只有做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才得到国际和国内的资助,才能有效提高家庭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3.3 宣传很重要

宣传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位保护项目来说,宣传很重要。由于这类项目太基础,基层领导和群众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工作起来会存在误解,增加工作的困难。本项目实施时就请中央电视台有关记者组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和电视播出,从一开始就传播保护的正能量。使得社会各界都知道保护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项目实施县也把项目实施作为一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政绩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作为出业绩的平台努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项目实施服务,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任务。

致谢: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的梁世春、曾华忠、徐志健、张烨同志,以及各个保护点的县区领导和有关局委办,特别是农业局的同志都做了很多野生稻保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庞汉华,陈成斌著. 中国野生稻资源[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 陈成斌,杨庆文著. 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和保护[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3] 杨庆文,陈大洲主编. 中国野生稻研究与利用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论文集[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8

[4] 陈成斌,潘大建等编著.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5] 陈成斌,张烨,曾华忠等. 广西野生稻保护进展与思考[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2):293-298

[6] 李克敌. 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7] 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健等.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38-342

[8] 陈成斌,李杨瑞,黄一波等. 广西野生稻原位保护示范区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69-272

篇2

本文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特提出基于图文转换的教学方法。通过串联知识点、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合作平台等教学措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图文转换;概念;流程图;高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具有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有效表达。至此,本文作者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生物结构图和示意图广泛编排于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章节,教材中都有图解。图文转换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图,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繁琐的知识点通过系统的组合方式组织到一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

1.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仅仅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综合能力锻炼。再者,很多地区的中考不考生物,学校及家长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缺少对生物研究的兴趣,更谈不上认真学习生物。最后,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往往是生硬地将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图文转换法教学的优势

所谓图文转换法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借助课本插图,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强化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与概念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知识点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配有插图,这样更加有助于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最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基于图文转换法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建议

(1)串联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鉴于图文转换法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教学主线,串联相关知识内容,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例如,学习初中生物(苏科版)“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有效地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借助图文模式,将抽象的结构层次给形象化、深刻化。同时,伴随的是概念的深化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引入多媒体技术,直观图文转换教学。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到教学课堂。那么,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网络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知识概念及图文模式相结合。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才可以将知识点清晰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思考起来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吸收知识内容。

(3)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所谓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某一知识内容精心设疑,然后学生有效分组,围绕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建立图文模式。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人体的呼吸”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模型,了解呼吸的概念。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器材模拟“肺及肺泡模型”,构建“呼吸系统模式图”。然后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模拟模型,相互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改进成果进行点评及指导。从而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篇3

一、问题设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环节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进行问题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提问环节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合理的设计课后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课后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及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同时,课后问题还能够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生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自发的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合理的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胜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1.加强问题与关键知识点间的联系

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进行设计,首先要注意问题物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确保问题能够与关键知识点紧密结合,才能够让问题完成其根本任务一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要着重加强教学难点与问题的联系。举例来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针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认识,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产生混淆。

2.合理的控制问题的深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人深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国与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发掘,而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便会让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畏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合理的控制问题的难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应当恰当的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跟随问题的指引,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生物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以首先考察学生对细胞器的辨别能力,让学生根据形状对不同的细胞器加以分辨,然后再进一步的对不同细胞器的功能进行提问。当学生完整掌握细胞器的功能后,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分析失去某种细胞器后细胞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对细胞器功能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3.让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加强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此外,将生物知识寓于实际生活当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生物知识成为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最终全面的促进学生生物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生物的种类,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生物类型的特点时,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例分析其属于哪一纲,并说出该类动物的特点。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5-0273-01

生物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的一门学问。高中生物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教师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各种生物现象与知识。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我国九年义务素质教育的最后时段,也意味着高中学习更多的是为了高考而服务。很多教师为了升学率,仅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模式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案。为了高考学习,许多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掌握但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却常常被忽略。生物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许多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都蕴含着科学道理。比如“:关于人体血型问题的研究”“,人体的生物钟调节”“,人体稳态的形成与稳定”等等。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意识到这种教学观念的错误性,在原有不全面的教学方案中,增加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教学生之所难”,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一味地给学生填充知识,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当学生自己有学习的意愿的时候,往往学习的效果会比填鸭式教学更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给学生实际布置自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分析细胞中的元素种类以及化合物的特性。鼓励学生在自学后展开探讨,取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当遇到共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展开统一讲解。

2.2教学过程注意转变师生角色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变,即:学生备课并上台讲解,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在台下听讲。这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教师在台下进行倾听的时候,能够发现学生们在自学时的知识盲点,之后及时进行补充,以便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教学。

3合理使用教学策略,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3.1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需要设立一个创新积极的课堂气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把自己思考得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享。大家博取众长,共同进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授“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一一为其解答,这样有利于积极创新课堂气氛的形成。

3.2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态地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知识点。同样的课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合理组织教学,通常比黑板板书的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物质进出与运输”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演示动画,并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各种物质分子进出细胞膜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把课本上固定的知识转化为动态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3把握重难点内容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理清教材中的知识难点以及易错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能够重点学习及记忆。比如,在学习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应该详细地向学生讲述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过程,并向学生分步讲解有氧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的物质变化: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转化为丙酮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还原氢、二氧化碳和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还原氢和氧气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水和大量能量。通过对重难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的每一步反应。同时,当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知识点有疑问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每一步的反应,快速找到他们的知识盲点,并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

3.4组织生活教学

教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这样可以更好地贴近实际,避免出现一味地为了提升应试考试分数而教学的现象,而且可以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此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富含糖类的物质,如水果、淀粉等,以及生活中的油脂类制品,比如食用油,动物油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糖类和脂质在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

3.5开展实验探究

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基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实验是研究高中生物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生物知识,并且可以学习到实验中运用到的各种方法,对以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此处我们以“制作生态缸”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生物知识以及实验探究的方法,共同制作一个生态缸,以模拟生态圈的运行状况,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生态缸,共同研究生态圈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类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语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好生物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学生应该提高自主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指路人,应更新教学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帮助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耀武.用网络优化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尝试[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1).

[2]费云春.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篇5

一、图式的涵义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在如何高效学习及解决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代,图式理论正日益成为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图式对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意义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者只将知识存贮到自身大脑的记忆过程,而更应当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促使大脑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过程。基于图式具有的构建、推论、搜索、整合等功能,运用图式教学不仅使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图式理论指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虽然繁杂,但是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如果能够建立生物知识体系,不仅提高识记、存贮效果,而且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式将生物知识结构化,把生物概念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再将图式与图式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完善的图式知识体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将生物知识清晰地存贮于记忆中,便于在解题时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实现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过于简单、封闭,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局限于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缺少全面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只重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知识松散、孤立,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难以面对高考。

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考备考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不是将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而是要利用图式理念,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对生物知识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将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图式知识结构,便于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问题解决能力,认知图式与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认知图式最具奠基功能。

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形式,具有体现知识点的罗列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间的联系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变通和迁移、预测和推理,从而形成和发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的知识进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识间的因果、层级、隶属、比较等逻辑关系,提升对知识的完善、推理、联想、迁移等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生物图式的建构与启用

图式教学过程就是积极建构图式、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建构多种图式,并有效激活图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能力。

(一)建构高中生物学知识图式

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图式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形成横向、纵向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完整的学科基本结构。

1.寻找联结,建构概念层级图式

概念图思维是由美国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来的。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连线、连接词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概念层级图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可指导学生用以梳理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使基本知识结构简要呈现。例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知识时,可指导绘制概念层级图(图1所示)。

图1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2.分析比较,建构图表组织图式

对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关系的生物事项,可借助表格图式。使用的图表有一览图表、系统图表、比较图表、示意图表、数字图表等。一幅幅图表既美观大方,又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采用图表图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适应性与应激性、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常染色遗传与伴性遗传等内容的复习均可应用图表组织图式。

表1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比较表

3.梳理脉络,建构程序流程图式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即运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训练中多用此图式。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图2 动物细胞培养流程图

4.厘清关联,建构网络综合图式

网络图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图形化、结构化的表达。知识网络图更多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有关。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用网络图把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将知识结构化,逻辑化,这样便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整合、应用。例如生物由微观至宏观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元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表示:

图3生态系统成分网络图

(二)启用图式,发展学生理解应用能力

图式的即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知识仅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面对高考,启用、激活才是关键。图式一旦被唤醒,图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识信息便快速被大脑感知,就可实现图式的理解、修正、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比较分析

教师根据相关概念的异同、生理过程的相似、原理现象的差别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促使图式有效地活动起来。当遇到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相关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可以通过设计概念间的异同,来激活学生大脑中不清晰的图式,这样既可以巩固、提取运用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联系。如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以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有丝分裂图式,通过比较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快地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并明确两类分裂的异同。比较分析法启用图式还可用于如“竞争和捕食”、“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DNA与RNA”、“两大遗传规律”等的复习教学中。

2.引发联想

篇6

一、运用对比策略,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

1.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知识。

(1)场所: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呼吸作用在线粒体。(2)条件:光合作用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3)原料:光合作用有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必须有有机物和氧气。(4)能量变化(实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应用应用对比的方法。

讨论并列表总结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可以从时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对比学习。

时期: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极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

内容:

(1)染色体:2N 2NN(2N)N N N

(2)DNA:2C4C 4C2CC

(3)染色单体:04N 4N2N00

3.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清晰地记忆有关知识。

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用文字较难简短描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在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等四个方面画出对比曲线图形,可加强对难理解知识点的学习。

二、在课外作业中运用对比策略,进行加深理解和记忆

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请总结它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有哪些?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A.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B.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中发生联会(并出现四分体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等行为。C.减数分裂分裂后形成4个或一个卵细胞,而有丝分裂分裂后形成2个体细胞。D.减数分裂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丝出现。B.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都只复制一次。

2.先天与后天的异同点,可以让学生对于先天从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三个方面,后天从印随、模仿、条件反射三个方面的三种类型概念、举例、特点进行对比学习。

三、在实验中运用对比策略,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

例如: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验证实验中,课本中安排的是老师操作学生观察的方法,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观察能力等,只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生物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了解知识的外延,应该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几个小组分成几种情况同时做这个实验,如:(1)全部不遮光的叶子;(2)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的叶子;(3)全部遮光的叶子。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同时巡回指导,然后根据多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得出的结论,在学生做完实验后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1.叶片为何事先要暗处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为了消耗淀粉。)2.淀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3.这个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得出的结论?……通过几组学生的几个方案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

总之,生物知识有很多概念和基础知识都很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等等。对于这些知识运用对比策略,掌握其异同点,对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只有在比较中才能非常清楚地区分易混淆的知识,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生物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学习和研究更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7

关键词:说题;教学;初中生物

“说题”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是如何解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使学生从被动地应付、机械重复之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以达到有效的解题和学习。它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大熟悉,要说清楚不容易,所以,作为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说题的基本步骤。

一、说题意

说题意在于明确题目要求,把题中一切利于解题的信息挖掘出来,尤其是隐含的信息。

[例题]滨滨爱吃豆芽,“毒豆芽”事件发生后,他决定自己用黄豆发豆芽。以下是滨滨探究发豆芽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黄豆选材的探究。实验方法和过程略,实验结果如下:①陈年霉变种子多数不能萌发;②虫噬空缺种子多数不能萌发;③当年饱满种子萌发良好。比较①和③、②和③的萌况,可以说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具有 、 的胚。

2.发豆芽技术的探究。实验前,将选好的黄豆浸泡一天,取出分成三等份,处理如下并观察:处理方法:A.用底部无孔的容器盛放,水浸没种子;B.用底部有细孔的容器盛放,保持种子湿润,发热时及时淋水降温;C.用底部有细孔的容器盛放,保持种子湿润,发热时不淋水。

结果观察:A.头两天萌发,随后种子逐渐腐烂。B.萌发良好,一周左右发豆芽成功。C.头两天萌发,随后表层以下的种子逐渐腐烂。

①B和C容器内黄豆发热说明种子萌发时进行旺盛的 作用,该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 。②实验表明,发豆芽的技术要求是:水不能浸没种子,且高温时需淋水降温。这是因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 、适宜的 和充足的 。

3.夏天,豆芽易变“老”、腐烂。你想到的保鲜方法是 。在这道题中,黄豆材料的选择①陈年霉变种子多数不能萌发;②虫噬空缺种子多数不能萌发;③当年饱满种子萌发良好;实验的处理方式及结果观察都是解题的关键。若学生能将这些信息都挖掘出来,那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说题目知识

题目虽形式多样,但知识点是不变的。文中的例题主要考查: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及其意义;食品保存原理等等。学生要是能准确判断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就能应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题目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

题目千变万化,但其生物学原理却不变。例题所考查的生物学原理有:萌发的种子如果进行无氧呼吸,在短时间内会很快地腐烂掉;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的呼吸作用,分解体内有机物,为生活活动提供动力,同时也会产生一部分热量,但如果不及时散热种子容易缺氧,进行无氧呼吸而腐烂掉。若学生能在挖掘题目信息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出题目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便可正确答题。

四、说解题方法步骤

文中例题,学生如果能在明确考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题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比较①和③、②和③的萌况,便可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第二小题,认真分析对萌发种子的处理方式及萌发的现象,便可知道种子萌发时伴随着呼吸作用的生命现象,因为呼吸作用可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比较三组实验的处理方式的异同点及最后现象的不一样,便可得出种子萌发还需要的外界条件;另外,由此引出生活中如何保鲜的问题。

五、说如何科学表达

生物学有点理科中的文科味道,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经常涉及文字的描述。学生因描述不科学、不规范、没有答到要点而失分的情况十分常见。文中例题的最后一个问题,大多学生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常因为表达含糊不清,要点不明而失分。如何科学表达,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题和分析题意的能力,方可科学准确地表达。

六、说解题反思

篇8

生物教学提问策略要注重层次性,由“表”及“里”.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组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前后关联,层层深入,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循循善诱,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拾阶而上.例如,在讲“质膜的结构模型”时,教师可提出一系列“层递式”的问题:(1)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质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能通过质膜,这一事实可以推测质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什么物质?(2)将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这片磷脂层的面积是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据此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3)质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质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4)质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质这两种物质吗?(5)组成质膜的三种物质是如何排布的?(6)质膜会流动吗?通过以上问题组的设计,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质膜的成分及流动性,并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质膜的动态模型,犹如在观看质膜结构模型的动画,栩栩如生.

2生物教学提问要有科学性

(1)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生物科学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理论时有思考的落脚点.

(2)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问

生物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生物科学史记载的是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困苦、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历史.在这些科学史中,蕴涵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功,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失败.利用生物科学史作为课堂教学提问的背景材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另外,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根据知识点和概念提问

对于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和总结,用知识点和概念的形式直接进行提问.例如,在讲“分离定律”时,教师可利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直接提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什么是性状分离?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表现型?什么是基因型?让学生直接理解提问中的知识点和概念.这样,既落实了和遗传定律相关的很多基本原理和概念,又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内容.

(4)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如何他参与到建立知识的过程中来.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结果.例如,在讲“无籽西瓜的形成”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培育无籽西瓜的方法是怎样的?正常雌花未授粉为什么不能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来源和作用,然后提出矛盾.无籽西瓜没有种子,为什么能形成果实?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逻辑性较强,教师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作为启发点,借助前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和概念,形成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5)利用对比进行提问

对于生物学中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原理和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可以通过建立图形、表格、概念图等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例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从两种呼吸方式的反应条件、产物、分解程度、能量释放及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认同两种细胞呼吸方式是相辅相成,共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3生物教学提问要难易适度,因材施问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理解、接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问.例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时候,如果直接问“基因重组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们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思考和回答,很迷茫.如果换成以下问题:“哪些行为会导致基因重组?他们发生在什么时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回答出来.

4生物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教学提问也应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生命现象中,从生活实践过程中,从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寻找、挖掘、提炼、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习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充满乐趣的生物科学世界.例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可以提问:自然界的生物为何有些有雌雄之分,有些没有?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对全国色盲患者的统计结果表明,男性当中色盲的发病概率为7%,而女性色盲的发病概率只有0.49%,为什么男性发病概率比女性高这么多?这些与学生距离非常近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此时,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5总结

篇9

关键词:复习课;课堂教学;高中生物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然而在日常的复习课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追随教辅资料和现成试卷;过渡拔高要求;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不足。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的问题在陌生的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一、创设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联想能力

单纯地去复习每章知识点,学生没兴趣,达不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的图、文、声等鲜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起学过的那些知识点与之相联系,并由此扩大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如一个名为《传来传去的能量》的Flas,播放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可以联想到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点,例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方程式及相关曲线图的计算,甚至可以引出反应需要的酶―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又可以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点挖掘出来;亦可以引出相关细胞器知识。

生物考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看似毫无章法的联想,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性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点―线―面,实现知识网络化

在一定的情景下,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能想到的知识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建构,就以上述Flas为例,将学生联想到的组建起来,如图1:

在图1的基础上,再采用小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纲要进行填充和丰富。以“蛋白质的知识”填充为例,如图2:

图2 蛋白质小专题

类似“蛋白质”这样的小专题,丰富图1的知识纲要,实现对知识的“连点成线,线线清楚,积线成面”。

三、积累素材,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点

在复习的时候,切莫旧题重做,导致大多数学生思维定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素材的积累自己要先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才有可能了解生物命题的规律与技巧,也才可能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建立一个试题库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但要注意随时更新和整理。

四、形成复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生物复习课究竟以何种模式为佳很难界定,以下便是笔者介绍的大致复习思路。

首先要重建体系,新课的知识脉络应该是纵向的,是从一个已知原点出发到达一个新的知识点,而复习课的知识脉络一般是横向的,通过对比归纳,把散落在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其次要重设过程,新课往往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探讨过程或再发现过程模式,复习课则可采用已知本质预测现象或已知规律探究应用的模式。因为新课重过程体验,而复习课则重知识迁移、能力应用。或者说新课好比上山,是从低起点到高落脚点。复习课是下山,是先站在一个高处纵览全局,然后再重点落实。

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重视学生对待复习的态度。学生应有巩固所学知识的积极态度;复习要有规律,要持之以恒。

第二,突出主体性,提高参与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要有针对性,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共同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要瞄准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和易漏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四,注重探究性,提高迁移能力。复习课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方法和规律的探究性练习。

参考文献:

[1]叶佩珉.生物学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07.

篇10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引言:

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其前提都离不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是指“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僵硬模式,使学习的目的得以体现,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自我。

一、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虽然内容较为浅薄且基础,但依然处处充满了生命科学的基本要求,其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明确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点:

其一,是尊重生命的生命观。什么是生命?生命是“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与生俱来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生命的生命观是要求对于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解论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应当在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对于生命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能够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认识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现象。

其二,是理性的思维逻辑。生物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对于科学的思维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们具备有归纳与总结、推理与演绎、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自然科学的思维逻辑,严谨、审慎、诚实、认真,基于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够学好生物。

其三,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生物学研究,注重实践、观察,不盲从、不轻信,以客观数据说话,以正确的实验理解。

其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科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尚属于基础,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性。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具备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和关爱生命,尊重和爱护环境,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生物实验。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概念教学为其基础,同时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概念教学,就是理解生物教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以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在无机物那一课中,我们学习到了水的概念,知道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这两类。这一知识点的关键,就是掌握结合水、自由水这两种水的概念。什么是自由水?它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的那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水,这一类水占大多数。比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当中所涉及到的水,大多数都自由水。那么什么是结合水,就是在细胞当中已经与其他的物质相结合的存在,已经作为细胞存在结构的一部分。理解这两种水的形态至关重要,他的概念清晰,不仅是能够了解这两种水的区别,更是有利于理解什么是是新陈代谢和新陈代谢中水的的变化。那么在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会升高,而在新陈代谢降低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也就随之降低。此外,还有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其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是是一种运输介质,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体温。在调节体温这一知识点上,我们知道为什么发烧的时候,人要多喝水,其实就是要加快自由水的流动,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尽快的把病毒排除。由此可见,掌握概念知识非常重要。传统对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讲的一方面,即讲解知识点,然后附带进行拓展。在新教改的背景下,这一传统的模式遭到了否定。还是在上文中对水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水本身的作用进行自主学习,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举出相关的例子,然后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正确,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够对概念知识把握的更清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

与概念教学相对的,是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其本质其实是对于知识点的具体认识,以便于加强掌握。例如在在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学生通过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实验,来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其是植物在细胞内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易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种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产生ATP,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通常来说,简单的概念教学,并不能让同学们对于呼吸作用有个深入的理解,而实验教学,则可以通过物质的测定、前后对比,来清楚地暂时呼吸作用消耗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当然,在传统的教学里面,实验教学的内容,多数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作用主要是观察,理解。在新教改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也变成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设置实验的步骤,并进行动手实验,从而使实验的实践性大大增加。很多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理解实验的步骤,并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深化这些理解,从而加强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所谓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将这两类教学模式变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概念教学促进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来强化概念教学,从而整体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成效。例如在上文中所说的水的分类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二者原本是不相干的两部分知识内容,但其内在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在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产生的水,就是自由水。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或没有氧气参与的无氧呼吸,最终还是产生水。而与呼吸作用的实验相反,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即光合作用的实验。在光合作用实验当中,植物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呼出空气,其过程上与呼吸作用是相反的。这些实验当中,水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而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那么对于水的概念的理解就极其重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教学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概念。例如如果不能够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在之后凡是涉及到水的知识点当中,都会存在问题。而同时,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上文中,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实验,与水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教学更上一层楼。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将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所不同,新教改之下的教学方法,是将二者紧密结合,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来促进能力的提升,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很多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这一方法已经进行大量的普及,其意义非凡,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针对“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学以及卓有成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教学,在传统的教与新时代的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新的整合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由此也为高中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可供启迪的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邓永鹏. 利用“七步逐层推进法”进行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