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篇1

智力的开发与发展,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皆离不开基本概念。高中生物亦如此,本文笔者将针对如何提升高中

生物概念教学效果做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 设疑 对比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生

物的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教师可

以利用民间谚语,便利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

富多彩;设疑法有效地分解基本概念的难度,通过对比法

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概念图可使原来

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学科知识结构(或图式)要以事实、概念、原理、规

律等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如果

把知识结构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

本单位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

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科学素质

和创新素质的基本单位。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

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生物概念,它们

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课标对一些重要的基

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

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

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

学的实践,谈几点感受。

生活中由谚语引出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流传着很多谚

语包含着生物学知识,只要稍加利用,对概念的认识和理

解很有帮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

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九子,连

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飞蛾扑火”反映

了生物的应激性。“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子”是生物

的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

用,一定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

学生学习的作用。设疑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

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

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

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从而达到掌

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

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

本概念。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

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

和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

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

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

念内容想象的过宽或过窄。例如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

可重点提出: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血液包括血细胞

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

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

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

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

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

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

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下转82 页

作者简介:刘德洪,男,(1962年――),湖北省安陆市人。1982年毕业于孝感分院,后进修毕

业于湖北大学。自82 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83年曾参加湖北省农基教材编审

工作,多年来致力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讨和班主任工作研究,多篇。

上接90 页

可以采用对比法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

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

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清楚

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

故而知新。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

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

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

原料,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同时也加加深对呼吸作用的掌握和理解两者的关系。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分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

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

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进行

对比,区别不同育种概念。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

•82•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

识,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了解和更

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

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既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

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

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使用、互助、民主、开放的

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

师生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对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进行系统、

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

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47-01

就像在课本上学到的一样,生物科学在未来最有发展前景,这并不是胡编乱造,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正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来都需要用到生物科学才能够得以解决,因此只有当生物科学进步了,只有生物科学发展了,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够得到进步。因此要对高中生物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高中生物学习的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忆”。很多学生不知道生物题该怎么做,或者是不理解题是什么意思,并不是他不会做,是他根本没有生物的基本概念,没有把概念记忆下来。高中生物为什么要进行记忆呢?生物与其他学科不同点在于,它是抽象的概念,细胞虽然是具体的,但是你用肉眼看不到,各种组织、各种有机物之间的关系你更是无从考究,因此只有把他们记下来才能够有可能真正的掌握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若果连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那学习生物根本无从谈起。生物学之间的各个名词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不是说前面讲到的内容到了后面就没有作用了,他们是一体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当学生把高中所用的生物课内容都看完之后,就会发现后面的知识和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对知识点要进行相互的联系比较,得出自己能够理解的概念,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高中生物每学完一册的时候,自己合上书,把书本上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内容进行一次详细的总结,当遇到自己不会的进行补充学习。多进行几次这样的分析总结,就会发现自己脑海中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知识点思路,并且能够熟悉的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要达到的效果。

做好了以上的事情之后,剩下的就是在复习中要做的事情了,把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归纳一起,把自己不是十分清楚的知识点放到一起,把自己根本不懂的一些知识点归类,当自己发现把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归纳出来后,会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豁然开朗。另外,对于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要多加练习,多做练习题,特别是高考题,简答题要充分的弄懂,不能只是看一个答案就没事了,要对自己认真负责,记下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对自己十分有用;对那些特别不懂的问题,也不要一直在浪费时间,要跟上老师的步伐,多多地向老师请教问题,即使是学生觉得自己对于某个问题很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还是要听一听老师的看法,也许换一个思路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高中生物作为高考的一门必考的科目,必须对其具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的动力之一,有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你才愿意多花费时间在生物的学习上,不会觉得学习生物是一种负担,反而会觉得学习生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对高中生物有了兴趣,那么记忆也就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就能够很快的对其进行了解,能够迅速的从中获得成就感。兴趣是自己培养的,但是学习的劲头却和老师有很大关系,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和老师套近乎,那样更不会有好的成绩,学生只有从心里真正的认可这个老师,才能从这个老师的身上看到他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认可老师,老师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初中的努力是为了能够考一所好的高中的话,那么高中的学习就是要考一所好的大学,这需要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二学习生物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了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不会感到恐惧,就会觉得学习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来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才能够功到自然成。

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记忆书中描述的各个概念,并且能够融汇贯通,知道其描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抓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充分理解生物知识所要描述的概念;观察是身体感知的一种方式,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要查看生物知识,通过观察得以比较各个生物知识之间的概念,比如说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只有彻底地了解了知识的结构体系和概念才能够对其进行对比,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个方面就是总结知识点,并不是说高中生物记住了解就可以了,学生还要总结各个小的知识点,把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最后的一个程序就是要进行运用,不同的题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就要看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的效果怎么样了。

篇3

【关键词】概念; 概念图法; 设疑法; 谚语法; 对比法

生物学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学生有了正确、清晰的生物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但是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表明:基本概念不清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强化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如何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经过几年的整理、摸索和不断地改进,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一般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做到如下几点:

1 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为核心,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2 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的过宽或过窄。例如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重点提出: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3 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4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科教研教苑, 2003(6)

篇4

一、归纳总结法

生物知识的内部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网络,构制知识体系。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时一定要搞好“三抓”:一是抓特点,即抓抓住重点和主流,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把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要把知识变成大杂烩。二是抓顺序,即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三是抓联系,即要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由线到面,从而扩展成知识网络。

二、学习生物新课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仅凭突击背诵,是应付不了考试的,如果那样,后果不堪设想。学生跨入了高中的大门,标志着学生又成熟了许多,又要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习方法发生改变。高中学习生物的方法和初中不一样。首先,必须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安排:高中生物一共6册,必修、选修各三册。学生一开始就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给自己留下永久的遗憾。二要把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科,盲目记忆是不行的。三要仔细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每节课,都要课前预习,了解学习目标,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主要是记录课本上没有的重要内容。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的意思。例如: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四要适当多做一些习题,达到熟能生巧。通过解题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增强学习效果。

三、突破难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以及十分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和枯燥,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这时就应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化难为易。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情况下,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的知识,就起难理解。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为了便于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就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二要注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许多生物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难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是抓主要矛盾,二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

四、生物复习中科学记忆的方法

生物复习中需要运用科学记忆的方法。造成一些学生生物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生物概念和用语的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的记忆能力。一是,提纲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总结,图示法主要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而列表法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二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三是编制记忆口诀,长时不忘。四是从实验中观察认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五是类比法。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学生要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六是引导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率。

五、掌握生物知识内在规律的方法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J・S・布鲁纳曾说:“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核心。”如果我们将知识结构比喻成一个生物体,那么,概念就是构成这个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它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呢?

一、利用古谚语,赋予生物概念的生活味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传统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概念的灌输及解题方法的讲解,导致学生对于概念都是死记硬背,再在解题中机械套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想要扭转这种局面,让生物概念一改传统的严谨、枯燥,而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赋予生物概念“生活味”。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古谚语,它们直观易懂、脍炙人口,又蕴含了很多生物知识。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讲的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概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讲的是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的是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现象,还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讲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微妙的关系等。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利用这些古谚语将一些看似复杂的生物概念浅显、生活化地表现出来,既增加了概念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概念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用设疑法,化解生物概念的复杂度

教育心理学指出:“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启发剂。”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在多数学生看来,生物概念的学习抽象、难懂,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最终达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的目的。

在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生物概念;其二,教师要根据生物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三,教师设疑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窄,限制学生的联想,又不能太宽,使学生的想象内容毫无边际,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师只有采取灵活、适度且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

三、通过对比法,分清生物概念的差异性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概念,如原生质与原生质体,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等,这些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成为学生理解概念的障碍。而学生在学习中,因为一字之差而产生的错误不以为然,认为只错了一个字,不要紧,不加重视,导致对生物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而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澄清概念的模糊认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避免错误认识的产生,帮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和理解生物基本概念和原理。

四、通过图解法,使得生物概念系统化

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图解法来进行生物概念的表述,不仅能有效地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和流程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深入地理解,同时有效改变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记忆方式,从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究。

教学中,教师也应教给学生绘制概念图标、曲线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让生生之间相互点评、修改。这样不仅让概念的本质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而且还能避免学生因为复杂的文字表述而出现记忆上的遗漏和错误。

除此之外,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物概念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概念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要求 方法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一、学好高中生物课的要求

(1)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好高中生物课的方法

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学好高中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面对新的教学思想,生物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在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和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现笔者将针对如何在高中生物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一、构建问题式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针对其中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来自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中往往也是思维创新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讲授蒸腾作用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看一下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装置,引导他们讨论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在叶的结构中又有哪一部分可让水分透出来?为什么叶表面没看到水珠出现,而塑料袋内壁上却有水珠?这样,学生在讲座问题时就理解了蒸腾作用的概念。理解了定义后,再讨论: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花草为什么要遮阴?为什么移栽的树苗要剪去一部分枝叶?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氛围之中,教师引导其对各种答案进行评价、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看法时,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所授的课题创设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

为了能够有效地激起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生物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好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高中生物老师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树叶照片”、生物教师指导学生把相片的底片固定在柔嫩的叶子上,但是要保证植物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几天之后,把底片去掉叶子摘下来,把它放进煮沸的酒精之中,待叶子的颜色退去之后将其取出,把脱了色的叶子放在培养皿中,加几滴碘液,照片就会在叶子上出现,就是所说的“树叶照片”、做过实验之后,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学生以及教师的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底片上的黑白浓度不同,接受光线不同,所以产生的淀粉也会不一样,从而碘的染色度就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人像”、教师通过做实验,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三、进一步强化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是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环节,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在课堂上固然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有目的的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常规限制,获得丰富生动的表象,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标本的采集还是种植或养

殖生物,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并查阅大量资料,通过思考总结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现在最常见的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这种课外活动中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或者是创新思维,创新技能都能得到极高的培养及锻炼。但是生物奥赛培训必须遵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科本身的特点、《国际生物学竞赛培训纲要》等,在系统培训计划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开展培训工作。每个阶段都必需确定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按时按质完成阶段目标以利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如能做到上述三点,定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彭志坚(1973-),男(汉族),湖南衡阳。讲师,主要从事职高生物教学方面的工作,在中职学生生物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庄晓玲.浅谈高中生物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

篇9

一、勇于教学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生物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从教育教学方面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从而能够积极投入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生物这一学科相对于数学、英语这样的学科来说,不被学生所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教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好生物学知识,学会生物学的方法和技能,获得成功和自信,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学习新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问题的生成;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那些基本概念、事物名称、科学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示范、演示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观点等;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质、生理过程、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探究性学习,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交往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地点头沟通师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力量;用幽默、比喻、广告词、谚语、诗歌等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给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例如,在讲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个实验时,有的老师就开玩笑地说:“病毒DNA注入大肠杆菌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人家的大房子给拆了,真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风趣的语言博得了学生的开怀大笑,在学生的欢笑声中,为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及时进行总结,完善生物教学

有效的教学总结是探索生物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以改进以后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由感而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中师生的感觉、教学中灵感的闪光点与不当之处的记录。反思是教师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反思贵在持之以恒,其目的在于发展和改进。拥有了反思的品质,就拥有了更多的教学智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一直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这不仅与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人格魅力有关,也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诸多因素有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尽可能地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就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0

由此可见,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被提到较高的高度,建模能力被认为是将来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所以模型方法实施的研究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需。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理论依据

构建模型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并不陌生。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换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叫《视听教学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对经验是怎样得来的做了描述,认为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间接方式得来的。各种经验,大致可根据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做的经验)、十个层次,如图所示:

在十个层次中,设计的经验是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都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的应用比真实事物更易于领会。从经验之塔可以看出,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就应该先充满具体经验。目前我们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学生对这些法则和概念的理解只能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因此,要充分理解概念、定理等,最好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是做的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再去理解概念、定理等就容易多了。

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教学研究的原因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可以看出,模型建构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实际。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获得做的经验。而且还可以将之总结运用,上升到抽象的经验,并推广运用,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模型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使之便于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还可以用于计算、推导,延伸观察和实验结论等。因此,应充分地利用模型资源,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物新课程教材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模型建构的原理或方法介绍了有关生物学知识,如概念图、概率计算、样方调查、细胞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甚至在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知识链接就是模型建构。中学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相当多,许多生物学术语概念所反映的原形都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或实际操作时费时费力或以目前条件根本无法达到的,因此模型建构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和基本规律的探究过程,从而逐步将所学新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模型建构教学旨在贯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将认知及反思过程还给学生,将参与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将培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机会还给学生。这种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无论是从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还是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模型建构教学都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因此加强模型建构研究,用于指导生物新课程内容的教学就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高中生物教材中常见的模型建构的要求

生物模型的形式有很多,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有三种: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1.概念模型

(1)定义:概念模型是对生物学中某个问题或事物进行描述。概念模型包括:中心概念、内涵、外延。在新课程生物教材中,概念模型通常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表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知识的网络构架。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2)建构的一般步骤:①理清概念之间关系;②画出初步关系图并建立连接;③标明概念之间关系;④修改和完善。

(3)新课程教材涉及内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涉一及概念的内容非常多,几乎每一章、每一节内容都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加以表示,在复习时,还可以将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同学们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复习。

2.数学模型

(1)定义: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或者说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

(2)建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模型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建构模型;④进一步观察,修正模型。

(3)新课程教材涉及内容:蛋白质的合成分子量和脱水量计算,蛋白质或多肽链水解后的某氨基酸数量,DNA的结构中碱基数量及比例计算,DNA分子的复制子代DNA数量、标记DNA比例及所需某种脱氧核苷酸比例,遗传规律的比例计算,遗传病概率计算,减数分裂配子类型计算,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数量计算,基因频率计算,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等),种群“J',型增长,能量流动规律等。

3.物理模型

(1)定义:物理模型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在教材中出现的也有很多,比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

(2)建构的一般步骤:①了解建构模型的基本构造;②制作模型建构的基本原件(单位);③了解各基本原件之间的关系;④按照相互关系连接各基本原件;⑤检验与修补。

(3)新课程教材涉及内容: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镶嵌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血糖调节模型等。

四、生物课堂模型建构的合理应用

为了更好地把模型建构与生物新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提倡将模型建构与生物学常规教学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生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使用的内容

由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关于模型建构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概念模型),基于课时的限制,应选择比较典型的内容给学生在课堂操作。其他一些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操作,某一段内容比较多时,还可以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操作,然后安排同学演示交流。

2.注意使用的时机

模型建构内容可以穿插在各节教学内容中,也可以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教学操作,后者比较适用于复习时

使用,也可以用于章节回顾。在教学内容中使用时不要显得突兀,要注意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组合,保证教学效果。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模型建构是为教学服务的,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模型建构要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操作,从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明确需要制作模型的特点

无论要制作什么模型,首先要了解这个模型的基本特征、组成单位或基本元素、连接方式、需要条件等(含知识储备)。这些条件是一定要在课堂建构之前充分准备好的,否则将无法完成模型建构。只有在对所要建构的模型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建构出模型,保证模型建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对照制作步骤进行有序操作

不能因时间限制而使模型建构急于求成,而是要按照既定程序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每一步该做什么,要仔细检查,在保证这一步已经准确到位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骤,这样建构出来的模型准确性才比较高,才更有说服力。

6.注意检验和完善

模型建构完成后,一定要注意通过课堂实际应用进行检验,看其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若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要逐渐加以完善。

五、生物课堂模型建构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根据当前的知识和经验,加工、处理并有机迁移或整合,创造出新知识或新技术的能力。生物学上的很多问题,有的可以找出答案,有的没有定论,但这些问题却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将来去探寻研究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模型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及建构模型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在学习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财富时,要勇于质疑,并通过研究使其科学化或加以丰富,在模型建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

建模思维,是学生所认识到的关于建立模型及进行模拟实验必需的理论、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建模能力是在建模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建立模型,进行知识或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知识、理论、技能,最终达到建立模型,完成创新过程的能力。在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

4.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命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密切,这类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来理解。因此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