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篇3
北京万寿台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是专门收藏朝鲜各类艺术品及从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专业机构。从1980年开始,以朝鲜中央美术院、万寿台创作社、平壤美术大学、白虎创作社、松花美术院等国立美术创作社为主体,收藏了大量具有朝鲜文化和历史内涵的艺术品。
目前北京万寿台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已收藏各类艺术品1万余件,其中以朝鲜画、油画、水彩画、版画为主,同时兼顾藏有朝鲜陶瓷、雕塑、刺绣等艺术作品。所藏艺术品从1951年至今,长达半个多世纪,囊括了大量对朝鲜美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100多位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李石浩、严道满、韩相益、黄永俊、姜勋英、崔桂根、金圣民、郑昌膜、鲜于英、李根华、金相植、崔帝南、李律鲜等著名艺术家。
北京万寿台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以专业和优质的服务,为各界收藏家、艺术品投资者和机构提供朝鲜艺术品的欣赏、研究、沟通与交流的国际化平台,立志成为促进中朝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机构。
二、经典之地画廊
经典之地文化艺术机构是一家以弘扬中华文化,建立国际化的艺术交流平台,推动和经营当代艺术家作品为宗旨的文化商业机构。
经典之地画廊位于观音堂画廊街60号,画廊内设两层展厅,面积约700平方米,可用于举办绘画、摄影、雕塑、多媒体等类型的展览,适宜国内外不同文化区域、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品投资者举办个展和联展。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创造最佳空间。此外,经典之地文化艺术机构与多家行业内媒体联盟,致力于发掘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淘艺术之金,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发现新星,推荐新秀,为更多的杰出艺术家提供专业和真诚的服务。
三、敦谊画廊
北京敦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敦谊画廊)位于北京市有“CBD精神后花园”之称的观音堂画廊街,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廊之一。
篇4
近年来,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围绕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探索积极尝试,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布局日益成熟。合作范围由周边国家辐射欧美主流地区,合作内容由图书版权扩大到人文交流和文化服务贸易,合作方式由项目合作衍生到资本合作领域。经过近10年的积累,公司在全球合作伙伴近百家,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丝路国家16个,业务包括版权贸易、实物出口、文化服务贸易、境外投资等,合作项目丰富,合作形式灵活,合作伙伴广泛,为公司积极实施“丝路书香工程”和深化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丝路书香工程”是提升中华文化在丝路国家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出版业开展走出去工作的风向标。公司将以“丝路书香工程”为抓手,在现有合作基础之上,创新举措和办法,狠抓项目、创立机制、搭建平台、投入资本,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四个带动”,快速提升公司走出去国际核心竞争力,打造走出去发展新格局。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文化输出
版权输出是公司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公司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整合现有文化内容资源,注重与丝路国家图书版权合作的内容质量和深度交流,通过专门策划、国际推广、国际展会、合作出版等多种方式,一批图书如《中国节庆文化丛书》《中国梦我的梦》《小康之路》等163种近500册图书版权先后输出到丝路沿线国家,输出内容涉及人文、社科、少儿、文艺、教育等,输出国家包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黎巴嫩、埃及、波兰等。同时积极开展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斯里兰卡书展、贝尔格莱德书展、白俄罗斯书展等中国主宾国活动平台,与丝路沿线近30个国家集中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和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中塞文学对话与交流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建立沟通平台和渠道,奠定双方合作基础。
2014年底,公司创新举措,积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总局 “丝路书香工程”,增强与丝路国家国际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在全公司举办“走出去”出版创意与文化贸易项目策划大赛。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大赛内容不仅包括出版项目,文化贸易项目也是重要板块;项目形式不仅包括出版物,新媒体数字产品、文化服务贸易产品和产业类资本合作项目也是鼓励支持的重点;此外,有创意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展览展示活动等也是引导策划方向之一。大赛旨在鼓励和引导公司全体员工对“一带一路”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推动“丝路书香工程”的实施,帮助员工理解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截至目前,公司已征集近200个项目。对于征集到的项目公司将组织省内外专家统一评审论证,对于质量高、内容精、可操作的重大项目,一方面将安排专项资金、整合资源由公司牵头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实施落地;另一方面将建立丝路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库,采用开放式管理,每年定期丰富项目内容和形式,保持与丝路国家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协调发展
丝绸之路沿线64个国家,分布在全球六大区域,分别是蒙古、俄罗斯、中亚5国,东南亚11国,南亚8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其他6国和西亚北非16国。公司经过多次调研和摸底,按照各出版社主攻业务方向和重点,根据其在丝路国家的合作基础和布局概况,结合国际书展尤其是中国主宾国书展活动,指导各出版社分板块、分区域、分重点地与丝路国家建立合作,以点带面,建立丝路国家国际合作长效机制,带动公司走出去整体协调发展。
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出版社的国际合作业务、方向、重点和布局,力求国际资源相对集中,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保证公司实施丝路书香工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教育社以蒙古、俄罗斯、中亚5国为主,科技社、美术社以东南亚11国为主,人民社以南亚8国为主,黄山书社、文艺社以中东欧16国为主,少儿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以西亚北非16国为主,公司所属相关文化贸易公司以独联体其他6国为主,并兼顾其他国际市场的文化服务贸易业务。该机制确定,出版社和相关企业要安排相对固定的人员参加固定的展会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参展以重点布局的国家和举办的展会及主宾国活动为主。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各出版社与丝路国家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推动公司与丝路国家的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
搭建专业平台,带动战略合作
开展与丝路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策划项目是基础,设立机制是保障,建立平台是关键。2014年,公司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与丝路国家国际合作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重点创建了两大平台:“丝路童书国际合作联盟”和“亚太图书物流中心”。
“丝路童书国际合作联盟”是以公司现有丝路国际合作版图为基础,通过全局规划、资源梳理、统一运作和资本介入,以黎巴嫩、土耳其、叙利亚、阿联酋等西亚、北非国家为主,以少儿产业内容和项目为核心,在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实物出口、文化服务贸易、资本合作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针对目标受众群体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业务;同时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结合,搭建“走出去e丝路”,实现中华文化在丝路国家全媒体、全方位的文化传播。随着联盟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下一步将重点向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国辐射,争取更多的丝路国家合作伙伴加入到该联盟中来。利用建立联盟的形式,探索多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亚太图书物流中心”是公司2014年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拟承接国际出版商的图书仓储、产品印刷、版权交易、文化创意及艺术品展览和交易等,以亚太地区为主,辐射周边国家,打造文化贸易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该中心是上海自贸区唯一一个专业化开展对外出版和文化服务贸易的平台,也是中国出版企业第一家在自贸区以国际区域为市场、以亚太地区为中转枢纽的国际图书物流基地,为外版图书进出口业务和中外文化交流拓展空间增添强大动力。目前,项目已正式运营,前期主要以对外租赁和提供文化产品仓储服务为主,同时定期举办各类专业展览,包括外版图书订货会、图书版权交易会、文化艺术品交易展、创意设计展等。未来公司将利用该中心,与丝路国家合作伙伴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进带出,创新形式,扩大国际合作内容和范围。
加大资本输出,带动周边辐射
篇5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32-02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在校内进行的具有生产、教学功能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新阶段高职工学结合发展的新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
2007年8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定位为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旅游系正式接手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完成学生实训教学任务,为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场所,完成院内接待任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旅游系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专门领导班子
作为学院的第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院对该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由旅游系主任、行政秘书、党总支书记、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组成,由旅游系主任负总责,行政秘书具体负责。
(二)安排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离不开专业教师认真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跟进。为此,系里特意指派教师承担学生实训指导工作。为保证教师指导的专业性,还特别联系了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苏州饭店总经理、茉莉花假日酒店人事总监及各部门经理等做学生的实习指导(见表1)。
(三)实训工作的展开
制定制度 制定课程见习、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的具体操作细则,其中包括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专家楼)责任承包协议书(征求意见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物资采购申请(征求意见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部门岗位职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要岗位操作规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经营方案(讨论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员工守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学生实训计划》、《学生实训客房工作流程》、《学生实训前台工作流程》等,为今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和正规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积极吸引企业介入 为使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运转,我系与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苏州饭店、苏州茉莉花假日酒店达成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业人员对酒店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培训,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
落实学生实训方案 根据旅游系教学计划安排,将实训学生集中在毕业班,安排了有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的2006级酒店管理专业的3个班级学生进行实训,同时,为了尽量扩大受益面,还让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轮岗实训。具体实施如下:(1)学生实训。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教学见习。根据课程需要,可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训或流动岗见习,不支付任何补贴,具体方案由实训基地与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商定;二是校内实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进行校内顶岗实训,不支付补贴,但可根据表现及具体业绩,发放奖励金,具体安排由实训基地与专业教研室、教务处、用人单位、任课教师商定;三是校内实习。根据营运需求,坚持双选原则,录用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发放实习补贴(具体金额视具体岗位)具体由实训基地安排;四是勤工俭学。根据经营要求,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招收本专业优秀学生(贫困学生优先),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其补贴可采用计时和计件两种模式。(前三类均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必须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做好相应的考核与成绩评定)。(2)实训时间。2006级酒店管理专业的3个班级实训时间为1~19周。第1~9周由2006旅游英语专业班级学生轮岗实训,第10~19周由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轮岗实训。具体的实训时间为周一至周日,每天10:10~13:15,15:10~20:00。(3)实训岗位及要求。学生将在前台、餐饮、客房、卡拉OK厅四个部门进行轮岗实训。要求学生了解前台、餐饮、客房,卡拉OK厅等部门的服务程序;了解实训基地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直接对客服务、做床、摆台、OK厅操作系统的使用等。(4)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针对实训内容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考评,给予成绩评定,实训结束后,参加实训的学生要完成1500字左右的实训报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果启示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首先,系部和学院相关处室保持密切联系,重大问题请示院领导,争取学院各方面的支持。其次,积极引导企业介入。为使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运转,我院与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苏州饭店、苏州茉莉花假日酒店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次,在实训中安排2006级全体学生(文秘专业除外),尽量扩大受益面。这些探索对院内其他系部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课程见习、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的具体操作细则,为校内实训探路,为今后的工学交替积累经验。
(二)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冲击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市场是变化的,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经常变动的。因此,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衔接必然会有矛盾。
酒店管理专业班级每班40人以上,而实训基地实习岗位容量是1个班级还要分成3组轮岗实习,给常规教学和实习带来很大麻烦,同样由于规模小、门槛高,导致酒店出现经营性亏损,如原来制定2006级在校学生校内实训计划,以不影响正常教学为前提,每班2个月,分两个批次进行,每批实训一个月,轮到的班级上午3、4节不排课,其余时间按学院教学进度上课,导致实训时间和内容无法同步,实训效果无法保证。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效果的考核和管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考核标准(分项目考核和综合考核)、考核形式与方法是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考核项目,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我院制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考核和管理标准,有效督促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实训并达到了实训目的,教师在实训教学中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而校内实训基地也在标准规范下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实现了当初的设想。
(四)国际文化中心的有益尝试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并投入使用,是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有益尝试。在实训基地运转和建设中,旅游系教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校企合作模式、实训效果考核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院今后开展校内实训积累了实践经验。
优化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建议
(一)完善配套制度
校内生产性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生产性实训与企业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产品”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应具有轮换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和实训的企业,先给予一定期限进行整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终止与企业合作。通过不断更新,实现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二)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合作
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寻找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契合点。在实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制定者应同时征求三方意见,并将这三方利益进行整合。在三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实习计划制定者,应该起到调节和调和作用,在利益冲突双方或三方之间尽量说和,使三方能够互相妥协、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三方合作中,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利益,因为,学生实习后所得所获是检验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一味地牺牲学生利益,学生就会对实习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在实习过程中不遵守实习纪律,甚至对实习产生反感,加剧三方合作困难,从而无法获得好的实习效果,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三)实习酒店档次要高
学校地处偏远,距离城市中心区有17公里左右,实训基地房价高达每天180多元一个标间,和市内经济型酒店价位相比一点不低,但住宿感觉相差很多。
苏州市区五星级酒店现有23家,四星级酒店有49家。我院学生工学交替和毕业实习一般都在高星级酒店进行,学生会发现校内实训基地与外面的酒店差距很大,导致学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学生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所以,今后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至少要在四星级以上,才能做到与外部实践活动相衔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有可能,在校企合作相对成熟后,可将实训基地一楼作为校企合作专用教学楼,由酒店(一个或多个)出资,根据酒店特点与要求进行装修,使设施设备与酒店一致,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酒店文化、酒店服务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余昌国.现代饭店管理创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黄绍平.近十年来国内酒店实习问题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55-158.
[3]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1(2):35-38.
[4]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业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10(7):128-134.
篇6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篇7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 外语类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一、当前形势分析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精神支撑。“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正所谓,“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语类高校作为多种语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促进文化传播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承担“将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该责无旁贷,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高校形象、提高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反映,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上,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奋斗的意识,激励师生不断反思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外语类高校相继发展起来。外语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有其特殊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一项充满个性的事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以宽容博大的精神给予外语类高校更大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改革创新的平台,允许它们以不同方式探索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鼓励并支持它们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建设之路。
三、新形势下外语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
外来文化的入侵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这对于承担着“将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双重使命的外语类高校大学生来说,非常值得警醒、关注和担忧。
2.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扭曲
当前,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潮观念激荡并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并存。如果学校引导不够,极有可能引发大学校园内政治淡化、道德淡化、集体观念淡化及个人追求功利化倾向的滋生和蔓延,外语类高校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3.国际化受限,阻碍外语类院校的发展
外语类高校必将走向国际化,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于大多数外语类高校来讲,办学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离打造国际化高校相差甚远,国际化受限,严重阻碍外语类高校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与高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一致的校园文化是建设一流高校的必经之路。外语类高校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必然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采取一些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定的方式和途径。以下是我院在新形势下对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
1.“中外合璧”——创造校园文化包容性发展环境
大学文化必须实现包容性发展,“中外合璧”应该是外语类高校文化包容性发展的环境。虽然博采众长,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外语语类高校文化包容性发展的最主要的任务,但在“中外合璧”的包容性环境的营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然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其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
最后,创建多元文化氛围,培养汇通中外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2.社团活动——丰富第二课堂,繁荣校园文化
首先,学生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外语类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各国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通过社团,以专业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实践操作应用,增强其专业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才能。
其次,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课外活动。一直以来,我院团委努力充实和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积极稳妥地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3.以国际化提升校园文化新境界
全球化的时代变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逐渐融合,这个交流与冲突共存、集多元化与全球化于一身的新时代逐渐赋予外语类高校新的时代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人才。
首先,打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培养外语类应用型人才的基石。我院在办学思路上,“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强调“人才兴院,人才强教”战略,构建“外语+专业方向+技能”的办学模式,突出师范性、职业性、国际性,注重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外语专门人才。
其次,建立国际化实践基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国际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实现我院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化实践基地方面,我们学院本着“宽领域、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拓宽办学思路,与国内外的30多家大学、企业联合办学。通过在这些国际化实践基地的实践,学生们能够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尽早融入国际化的外语工作环境,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拓宽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中外教育合力。对于外语类高校而言,跨文化交流是促进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办法之一,在我院国际交流中心的积极筹措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未来发展的国际化道路。我院自2004年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以来,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涉及的国家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2005年9月开始,我院先后与国外多所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和合作培养协议,在拓宽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发挥中外教育合力方面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五、结语
当前,我院在建设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不断开拓探索,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走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方案,在实践当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与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进一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一定能建成。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HB12JY037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
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篇9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说当今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2000)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应是顺应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历史选择。针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决目前现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2~16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银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3~24
[12]文秋芳等.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854~864
篇10
“穿越与交融”全球50国摄影互访活动,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旨在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穿越,用摄影家的镜头去审视、记录同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历史国度的现实状况;观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艺术特色,用丰富的视觉语言实现国与国,人与人、艺与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地球大家庭的相互了解与世界和平。
本次前往韩国的摄影家团队中不乏在国内外获得过大奖的摄影师,他们无数次用光影和画面记录着世界,用作品来传递不同地域的特色和生活趣味,向大家展示最真切和真实的人性本真。
随着第二届新万金全北国际快艇大赛及全国摄影大的开幕,也拉开了“穿越与交融”全球50国摄影互访活动韩国站的序幕。摄影师们用各自的视角记录了所见的一切。在孕育着千年智慧的新万金和边上半岛国立公园的格浦港记录了第二届新万金全北国际快艇大赛;在蕴含最具韩国特色香气的传统文化1号站--全州韩屋村,他们记录了传统建筑、服饰、舞蹈等传统文化;还记录并品尝了可用五官来享受的韩式味道--全州拌饭、金州米酒;在新万金,我们记录了世界上最长的30km防潮堤;在益山宝石博物馆摄影师们记录了华丽珍贵的益山宝石;在学校我们记录了韩国小朋友的快乐童年。
正如韩国全罗北道副省长、国际大使郑焕星先生在欢迎词中所说:“非常欢迎湖北的摄影家们来到韩国,这次摄影家代表团从中国来到韩国全罗北道是湖北省和全罗北道两地首次民间交流,是全新的起步,未来会促成两地更多文化交流。
新的起步,美好的开端。摄影师们感受到了韩国人的热情、友好,摄影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他们的传统文化、自然美景、甜美的笑容。全罗北道会让摄影师团队一行留恋,不能忘怀。
拉开了“穿越与交融”全球50国摄影互访活动韩国站的序幕。摄影师们用各自的视角记录了所见的一切。在孕育着千年智慧的新万金和边上半岛国立公园的格浦港记录了第二届新万金全北国际快艇大赛;在蕴含最具韩国特色香气的传统文化1号站--全州韩屋村,他们记录了传统建筑、服饰、舞蹈等传统文化;还记录并品尝了可用五官来享受的韩式味道--全州拌饭、金州米酒;在新万金,我们记录了世界上最长的30km防潮堤;在益山宝石博物馆摄影师们记录了华丽珍贵的益山宝石;在学校我们记录了韩国小朋友的快乐童年。
- 上一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 下一篇: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