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我培养;大学生

作者简介:雷鹏,1984年8月,男,陕西合阳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奕峰,1989年5月,男,陕西富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所以说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到反作用,制约其发展。

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就是思想觉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来开始,所以说思维方式是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基础就是具有灵活的,广泛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悉,习惯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格式化,当应对新事物是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形成了定势,一种思维定势。正如人们所提到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洗礼后滋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它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家庭的构成就包括每一个大学生,所以说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影响这这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着社会。大部分学生远赴外地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的教育主要已经逐步过渡到以高校和社会,大学似乎渐渐的远离了家庭,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的途径和目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

(一)端正学习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许多的大学生都生活没有热情,学习没有动力,“出勤不出力”的消极的状态。也有的学生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了那一纸证书,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和实惠环境都有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许多的大学生对人生没有了规划,对生活没有了目标,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对发明创造没有了兴趣。对他们来说,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其次,正确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发现和观察问题,越能开阔知识视野。广阔的视野能开拓学习思路,并秀发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创新意识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选修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也可以采取学和研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向权威质疑,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求知欲,努力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三)细致的观察生活,全面捕捉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来源于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更多更普遍的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创新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却服务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观察她发展的规律,对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要常怀好奇。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浮力的原理,鲁班不小心被路边的小草割伤手后发明了锯……。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些伟人若不是细致的观察生活,也不会有伟大的发明。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它们都是以各种专利的形式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它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有时还可能献身。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要求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创新,而是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地利用它们,并有效地采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还可以提高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和技术运用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涉及多个复杂的规划,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与进步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篇4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动的模型,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篇5

关键字: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与手段,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原有的那种强调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我们就要变革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构建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主动探索地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就谈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平等、宽松、激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宽松、激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为创新的思想离不开创造的氛围,这种氛围要靠教师的爱心去营造,爱心是激发创新力的“催化剂”。教学中还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不但问“是什么”“为什么”,还要问“怎么做”,更要“教师问,学生答”,还要“教师导,学生问”。另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不压抑、不嘲讽=多鼓励。如可以用“谁来告诉大家”,“谁愿意说说”,“谁有不同的看法”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也可用“你说的真不错”,“你的见解很独特”,“教师与你的意见相同”等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自信,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标新立异,敢于创新。

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是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进行设疑、激发、鼓励、诱导,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使学生尽快怀着一种好奇、渴望、急切的心情,主动投入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例如,在探讨“点和2点之间,时针和方针何时第一次重合?”时,问题的提出是以直接观察手表的转动来作为基础的,而不是列方程求解,突破常规,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如,在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时指出:老年人拄着拐杖走路较平稳的理由是,拐杖的落地与人的两只脚这三点确定一个三角形等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直接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从问题中去验证,去探究,去发现,就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的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主动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起点。

2创新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动手动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想象张开翅膀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有效地利用开放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定向思维束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此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创新能力的产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创新因素的挖掘,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以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真知的喜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篇7

关键词: 生物教学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是进行成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素质的培养主渠道在各科教学,生物课也不例外。因此,生物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上,积极探索培养创新索质的途径、方法和内容,努力使生物教学成为具有鲜明创新教育特征的示范窗口,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内驱力

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等,是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发现、发明、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它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1. 激发学习兴趣,孕育创新意识。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纵观广大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一不是对科学研究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兴趣、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推动力。应注意通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家们的事迹,请科学家做报告,向学生介绍在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青少年发明 成功的事例等方法、手段,使学生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

2.培养探究性,渗透创新意识。有些学生的好奇心仅仅是停留在对新奇的生命现象了解的层面上,缺乏继续深入研究的意识,没有探究精神。面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努力突出内容的趣味性,加强学生的直观感,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应研究教材,巧妙构想,从无疑处设疑,养成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使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提出新见解等形式获取生物学知识。这样就使整个课堂既活跃又充满科学探索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现象的遐想和愿望,培养探究精神。

二、培养创新能力,铺设创新基石

创新能力是成功的根基,而青少年时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发挥生物学科的功能,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思维,开拓智慧之门。创新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 想思维、逆向思维训练,并从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运动性、多向性、批判性等特征入手,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时不同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上,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敢于创新。

2. 培养实施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实施能力就是人们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事实上,凡是心理正常的人都会产生一些创新的想法,甚至考虑了创新设想的方案,但绝大多数由于缺乏实施能力而难以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实施能力对创新活动是何等重要。生物学中实施能力地培养,重点应加强观察力地培养和实验技能地训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常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命现象中发现新东西。

三、培养创新个性,插上创新翅膀

任何创新性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良好的个性会催化和激发创新力;而不利的个性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力。所以,应提倡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用独立、自信的眼光审视周围环境,以及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l.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可以激发思维,引起人的创新冲动和激情。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的自信心,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鼓励标准,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尊重不同寻常的回答和想法,给学习或实践提供一段不受 评价限制的时间。鼓励学生经常保持惊奇、疑惑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并使他们获得想象和发现的信心。

2.培养学生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产生清晰的创新思维;消极情感对创新思维产生阻隔和骚扰作用,所以情感是创新的催化剂。

3. 学生创新意志力的培养。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意志是创新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创新就不可能成功。良好的意志主要表现在自然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毅性这四点上。生物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创新意志力:第一,加强生物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家们曲折地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生理学曾经因循守旧,徘徊不前,而巴甫洛夫却另辟蹊径,终步入佳境。通过对走出歧途过程的剖析,让学生了解其过程的曲折和艰辛,培养学生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第二,在课外活动中,有意安排需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比如植物的调查、食用菌的栽培等,鼓励学生一贯坚持下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锻炼其意志。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力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创新力这一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立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所共同探讨、研究的焦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教学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势,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教师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害怕自己回答不出来而失去尊严,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

教师要创造一种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2.改“应试”训练变为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训练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3.改传统的教学“专制”变教学的“民主化”

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课堂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让教学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向名人挑战。教师要对好质疑、好提出“怪”问题、提出超越教材范围的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持热情支持的态度。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得到保护,同时他们的智力和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要从小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具有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步步深入

教师要善于科学地把握思维进展梯度,不断地制造悬念,掀起思维波澜,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如根据浮沉原理,设计“浮沉变戏法”的智力活动。操作的要求是:一是“变浮为沉”,使浮着的空瓶、泡沫塑料等物体沉下去;二是“变沉为浮”。让沉下去的橡皮泥、牙膏皮等浮上来。操作中学生情绪高涨,为达到目的,他们仔细观察比较材料的不同,还要思考有什么办法才能成功。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思维中理解。当同学们想出许多方法后,进一步诱导:“中国巧匠鲁班,因被齿叶草划破手指而启动了灵感,发明了锯,现在你能根据浮沉原理制作什么呢?”就这样,教师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一旦提问了,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做出合理的评价。然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宽松氛围;创新活动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只有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探讨、主动解答,激烈讨论和实践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保护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敢发言、想发言。如有一道求未知数X的例题:一个数除以4,商为502,求这个数。一般的解题方法是:设这个数为X,则X÷4=502,所以X=2008。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了这样的算式:X÷502=4。同学们有的不同意,认为题目的条件已经定好了,4是除数;有的则认为这样列式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完全可以的。老师就顺势让大家对之进行讨论,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统一了思想,原先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也点头同意了。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宽松、民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动脑、争辩的机会,并虚心听取了学生的解析,随后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表扬,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尊重,以及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创新的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萌发创意的想法。

教师采取的主要方法应该是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媒体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品质带入课堂学习中来。

三、组织动手实践,重视创新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不易被学生理解,而要解决这种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应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以作促想,以想导做。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充分验证,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也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选的实践活动内容应该是符合小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数学问题。

四、确定主体地位,保障创造空间

篇10

关键词:电工专业;创新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3

一、 中职电工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电工课是“三校生”高考科目之一。受“三校生”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保证本科上线率,教师放不开手脚,仍然实行课堂教学“教师负责制”,填鸭式的教学,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缺乏争论,无法进行思维的有效碰撞,完全淹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受学校办学条件、环境和教师个人素养的影响,职校教师喜于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更无能力很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学习。

3.职校学生大多为农村孩子,现寄宿在校,加上我校地处郊区,离县城两公里之远,而且农村家中很少接入互联网,附近几乎没有书店、阅览室,而校内现有的图书室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拓展及最新信息的接受。况且,在校期间准备实训耗材也很不方便。

4.职校学生大多是初二后分流学生,学习电工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愿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电工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二、中职电工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渗透途径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的创新动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电工的学习活动中,必须克服那种教师是主角,少数电工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融洽、合作的氛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个性和爱好得以展示。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查缺互补,分组操作,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保留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体检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建立多元课堂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电工能力参差不齐,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态度要慎重、委婉,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时,若学生答错了,可以提示学生注意问题中的关键点,重新思考后再回答;在做完作业后,可先由自己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再由小组长检查后给出评价,最后教师批阅后作出评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读点课外书。而在讲授定理、公式等知识点之前可介绍或布置学生去了解该知识点的人文背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通过主动参与、自主评价、师生互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根据知识要点,设置一些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课堂教学,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电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日常教学中要因时、因题,适当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适当发展,形成题组,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一题多用,多方联想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激励学习阅读该定理的多种证法,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探讨如何确定零点位点时,可先组织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如何确定参考点?有哪几种确定的方法?每种方法中运用哪些知识?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对比、归纳和操作,在发现探讨中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

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自己愿意探究的问题到街道、农户、企业等地方访问、调查,或者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学具制作等等。这样,通过教师不断创新、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以实训课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在电工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了“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时,可以预先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对称的图片资料,增强感性认识,掌握正弦波的基本特点,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设计一些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变换设计出更多的初相不同的正弦波形,以S富生活乐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实践证明,经常性地开展实训活动,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也拓宽了学生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