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食品营销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重要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有着传统营销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绿色食品消费市场越发广泛。笔者针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问题研究,提出了网络营销优化策略,树立绿色食品品牌效应,加强绿色食品消费引导。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模式特点
(1)市场风险较低。网络平台是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企业与顾客间的双向交流沟通,增加绿色食品信息全面性。庞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增加了绿色食品信息的全面性,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发展状况、有效规避市场风险。(2)实现资源节约。网站建设是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前提,这能为绿色食品营销节省诸多人财物等各方面成本。网络营销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面较广,节省了大量的企业宣传资源,省去许多非必要部门的设置,缩减大量绿色食品经营管理开支,促进集中化管理。(3)差异化管理。近年来,绿色食品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产品,更多的企业加入绿色食品经营管理,消费者很难从中判断孰优孰劣。网络平台建设能够通过网络宣传、搜索引擎、购买评价等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绿色食品差异化服务。
2绿色食品网络营销中的不足
网络平台合理性有待质疑。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若是各个企业都建立各自的网络营销平台,就会耗费大量的人物财等方面资源,而建立综合性食品网络平台合理性还有待研究,其风险较大,物流成本较大。网络营销打破了传统的销售地域限制,但这也为企业销售运输造成了一定的难题,网络消费群体较为分散,且绿色食品包装、质量成本较大,物流成本较高,这部分费用是让企业承担还是让消费者承担似乎都不太合理,企业承担其经营利润减少,消费者承担则会让企业丧失价格优势。主要消费群体网购操作能力限制。对于保健十分看重的中年群体是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受年龄因素影响这部分人群网购知识和电脑操作能力极为有限,甚至有一部分根本不具备网购操作能力,绿色食品网络营销顺利开展有着一定难度。
3黑龙江省色绿食品网络营销状况
3.1缺乏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认识
目前,很多人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尚不了解,且大部分至今仍采取观望态度。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出现时间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力度小,网络诈骗现象时常发生,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产生质疑。
3.2网络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开发滞后
与普通食品相比,绿色食品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自绿色食品进入黑龙江省市场以来,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消费群体认可度较低,市场开发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渠道,仍是采取传统普通食品营销手段,绿色食品网络销售品种少、数量有限,这对绿色食品网络市场开发十分不利。3.3品牌度不高在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品牌建设当中,即使是该省知名企业如完达山、北大荒的品牌度仍较低,绿色食品种类繁多,但知名品牌较少,这给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增加了难度。同时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品牌市场整体认知度不高,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较弱。
3.4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
黑龙江省政府对于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并不关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也很有限,这就增加了绿色食品网络建设的难度,网络营销开展困难重重。政府的支持是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根本保障,没有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企业就很难建立良好的绿色食品营销氛围。
3.5市场束缚
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产地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在1999年的742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的供货困难,造成产供销脱节,致使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绿色食品发展中还存在着销售手段不合理的状况,企业在销售中重生产、加工而轻宣传,重批发而轻零售,重传统销售方式而轻现代销售方式。目前网上购物和信息查询多数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特别是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限制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假冒伪劣商品时常在市场上出现真假难辨,降低了消费者和客户对绿色食品的“忠诚”度,这种市场的负面影响对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诚信度影响极大。因此,优化市场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4加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具体策略
4.1加强网络市场消费引导
绿色食品网络销售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但是整体认知度却不高。针对这一问题绿色食品营销企业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引领网络销售潮流。首先,要加大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的宣传,提高市场认同度;其次,加大网络销售品牌管理,建立绿色食品网络品牌效应,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消费氛围,推动良好的网络消费供需关系发展。
4.2建立良好的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渠道
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渠道的建立是网络营销的重要保障,应当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市场采取针对性策略:建立企业自己的销售门店,做好前期宣传、销售咨询以及售后服务,采取批发、零售相结合的方式开阔网络销售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培养企业竞争优势,实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健康稳步增长。鉴于网络消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但其前提是在绿色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因此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建设极为重要。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渠道加大绿色食品宣传,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对产品的宣传的目的,增加消费群体对产品的了解和认知。绿色食品企业还应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让产品实至名归,消费者购买毫无压力。
4.3建立与第三方网站之间的合作
处于对资源利用的考虑,绿色食品建立自己网站平台的可行性不高。绿色食品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建立与一些访问量较高的网络平台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络直销,节约宣传成本,积累顾客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4.4实施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是其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绿色食品企业帮助,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媒体作用,加强对绿色食品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建立政府政策激励机制,利用政策倾斜和优惠,让更多绿色食品企业能够得到实惠,促进黑龙省绿色食品行业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推动黑龙江省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结合该省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网络营销应对措施,优化网络营销市场,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建设。
作者:刘德坤 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细芬.绿色食品管理与消费者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营销可行措施
近年来铜鼓县依托国家生态县的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道路。迄今为止, 铜鼓绿色食品销售的主渠道仍为批零兼售的县内集贸市场和散兵游勇的小规模县外销售,如此, 向外扩张渗透的力量显然不大, 这样落后的销售根本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铜鼓县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商要通过合理的整合,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大幅度提高销量,采用多种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来推广绿色食品,形成区域品牌。
一、铜鼓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优良的自然环境发挥生态优势。铜鼓是绿色宝库,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江西省之首。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孤岛”;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面积37万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先天优势。规模化生产的潜力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铜鼓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1万吨鲜竹笋罐头、绿茶、食用菌、葛粉格拉斯的生产能力,正朝着“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发展。同时独特的风俗文化发展特色食品,中央电视台相关节目也曾报道相关美食。铜鼓“三高一铁”的交通区位格局正在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如虎添翼。
二、铜鼓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铜鼓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概括
铜鼓的绿色食品销售方式大都以专卖店为主,特产销售商店最悠久的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21世纪初期只有零星几家,在利益的驱动下从2005年开始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仅在县城的主街上就有12家销售店。但是由于食品销售路径受限,停留于自产自销,各专卖店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营销管理。超过65%的销售主要是由政府单位采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漏洞。近年来政府大幅度减少购买,私人的消费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供给,商品主要销售环节断裂,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整个产业利润下降,生产规模缩小,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开始停滞甚至倒退。在供给方面,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不高,厂商过于分散且恶性竞争增加了生产成本,缺乏资金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2.铜鼓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核心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县外市场
无论是在销售还是生产领域,企业都过于分散,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与推广,对销售渠道的建设、促销、广告宣传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营销方式单一,缺乏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不能有效开拓和适应县外市场,绿色食品的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扩大。
(2)政府部门职责不明,重视不够
虽然政府一直打着生态致富的口号,但是政府在宣传方面并没有太多投入,也没有进行过合理的产业整合和引导,相关的激励补贴政策力度较小,缺乏宏观指导。同时,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缺乏统一的调度,承担责任时互相推诿,导致绿色食品相关的计划最终落空。
(3)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绿色食品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经营者和政府投资,规模投入较小,尽管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绿色食品的发展支持力度,但还是不能满足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在绿色食品领域严重缺失,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相反把资金投入到那些成本小见效快的行业中,农民、加工生产商和销售商贷款程序复杂,额度有限,筹措资金非常困难,即使企业有开拓市场的计划也有心无力。
(4)绿色食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产品杂品牌孕育难
虽然已有多年生产经验,但是生产技术还是比较传统,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推广到行业的生产中来,产品加工比较粗糙,绿色食品种类少,品牌杂,知名产品难以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铜鼓绿色食品行业营销策略和措施
根据产业发展模式的非平衡发展理论,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同样,对于铜鼓县绿色食品行业的建设,如果能够同步发展生产和销售环节是最好的选择,但由于资金缺乏和力量有限,结合铜鼓产能过剩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先集中主要资源进行外部市场的拓展,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将产品推广出去,变潜在的绿色食品消费大军为现实的消费群体,创造更大的有效需求和市场容量。在需求增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根据供求定律,市场的力量会自发推动生产的扩大,更多的理性经济人在利润的驱动下会主动进入生产行业,此时政府再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整合,推动生产的稳步提高,与销售需求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确保绿色食品行业的长足发展。
1.市场营销模式选择
铜鼓县目前处于发展初期,要实现快速赶超实行销售龙头企业牵动型模式比较合适,开拓县外市场主要力量只能是龙头企业, 因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级别化、品牌化等的最佳主体只能是龙头企业。而其他营销模式对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铜鼓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将绿色食品行业进行整合,凝聚力量才能抓住时机将绿色食品快速发展起来。
2.龙头企业和新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1)政府职能发挥的作用
①规划职能。成立由县领导担任组长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置有机农业办公与县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同负责全县绿色食品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以及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起草地方法规,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②组织引导职能。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建议作用,牵头让零散销售商联合起来成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或者鼓励有意向成为龙头企业的公司进行产业的整合和升级,汇聚力量开拓县外市场。
③税收补贴和政策支持。通过减免税收和绿色产品生产补贴等方式,鼓励各类高端企业、工商业主和个体经济活动转移到绿色食品行业。通过政策倾斜优先发展绿色食品,出台绿色食品行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和奖励方案,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宣传动员职能。在本县的宣传工作中重点突出绿色食品,与龙头企业一齐进行对外宣传推广,同时在县内积极动员,鼓励农民、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联合合作。
⑤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不仅要监督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还要时刻关注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营销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止政府部门介入的职权滥用,官员寻租行为。
(2)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支持产业
①政府: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建立绿色食品发展专项基金。政府可调拨部分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直接投资活动,同时作为担保人协助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筹资。
②民间资本:通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出售股权或者是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县外资本和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③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农村信用联社、各类较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资金向绿色食品行业的转移,增加对绿色食品行业的信贷投入规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科学合理制定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元化的信贷品种满足各类规模的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扩大业务服务范围。同时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投资于绿色食品的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
(3)龙头企业自身的建设发展
①销售龙头企业要以私有民营为主,内部采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将投资与经营管理,监督分开。聘请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经营人员,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路径和策略;培养雇佣职业的销售人员,积极与超市、零售业等销售媒介合作;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防止管理人员谋取私利,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②销售龙头企业要善于与外地销售力量联合,积极与其他优秀企业合作,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创新的动力,让规模经济和知识经济成果外溢到其他部门,带动周边相关企业的发展。
3.开拓市场的主要措施
(1)品牌的建立
为促进绿色食品品牌的尽快建立和标准化生产,减少内部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协会、商会等途径组建“铜鼓县绿色食品协会”,以此为名义注册“铜鼓县绿色食品”商标,树立统一的品牌标识建立行业协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2)正确的产品定位
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和销售人群制定相应的价格,分析消费者偏好进行产品结构、包装、营销模式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根据公司发展不同时期的目标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前期以推广为主,适当降低价格或者使用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以接触产品,后期再适当提高价格走品质化道路。
(3)扩大宣传和营销网络的覆盖
加大广告的投入规模,提高广告的创新和有效性,在各种新兴媒体媒介上面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的传播特性来推广绿色食品。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绿色食品展销会,全方位宣传展示当地绿色食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县外设置绿色产品专柜和分公司,抓住大中城市建立连锁系统和配货中心的时机与其建立营销关系,疏通流通渠道逐步形成产地与外部市场、网络销售与联销经验相结合的市场网络。
(4)充分利用网络营销
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普及,绿色食品想要打入全国市场,充分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是营销的重点。龙头企业可以在相关交易平台成立自己的网络店铺,充分利用第三方销售平台进行宣传,聘请专业化的技术推广人员进行营销运作,完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信誉。同时完善物流配体体系建设,提高物流的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提供专用保鲜包装等专门配送方式,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在网络营销中要注意对消费潮流加以引导,走出低价误区,以口碑树品牌,以口感赢销量,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市场动态和需求对产品种类、包装、规格进行调整。
在销售环节基本打开了县外市场,增加了需求量的时候,再开始着力建设生产环节,如绿色食品基地化建设,对生产商进行整合,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强化绿色食品的监督,实行统一标准进行安全、高效、有序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让生产与销售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樊冲.平山县绿色食品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
[2]李昌文,唐景茂,杨善解.江华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项文彪.江西农产品可操作性市场营销渠道模式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20-22.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强调“绿色”因素:
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表明绿色产品吸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在绿色产品开拓中,注意在文化内涵,标准体系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
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第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有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扬30%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肌产品价格高20%以上ii。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一 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据调查,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绿色因素,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iii。产品定价过程中,随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貌返氖谐〗肽压ぜ熬赫慷鹊纫蛩乩淳龆ú返木蠹捌溆绞剑癫返亩鄄呗浴?/p>
此外,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资源价值观是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核心
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需要企业和全社会改变其传统的资源无价或低价享用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资源是具有价值的物品,资源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
效用价值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物品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则是形成价值的充分条件iv。资源,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品,都具有极大的效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分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因此,应充分估计资源的价值,并将它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源的价值还包括使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来,由于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也应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企业营销中既没有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形成了一种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不考虑土地、矿山、淡水、大气、森林等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由于资源无价而带来的原材料的低价使用,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的破坏: ?
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不到50%。资源耗费过快,必然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灾害不断;水资源的无遏止的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灌溉性农业的,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缺水和沙漠化的加剧。
遏制了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替代资源开发的高投入和现有资源的无偿使用,必然会扼杀可替代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现有资源的使用进一步加剧。
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单纯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现行的价格政策,资源循环使用所节省的资金,不足以补偿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翻新、再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会得不偿失,因而也不利于这项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事业的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中必须考虑资源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要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那种只顾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做法,即使能短其获利,但决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家刂省⒆淦笠导夜勰钍瞧笠等妨⒙躺鄣墓丶?
企业确立绿色观念的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转变企业家的观念。目前,人们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企业,希望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那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被称为“素质高”、“生命力强”的企业,往往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生态效益的大小根本不予以重视。
此外,同国际绿色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内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广度上,国外对“绿色”这一概念几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地业都有自己“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而国内则相对集中于食品、电器等少数几个行业。在深度上,国外对“绿色”的理解已不再只是产品的理想,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而在国内,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在这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而目前,由于消费者只有在少数行业内绿色消费特征较明显,在大多数领域内绿色需求并不强烈,而在这些领域,绿色产品的开发成本又较高,故较长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开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生产者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开发这类绿色产品了。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家要有全局、长远的发展意识。企业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从“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高代价的对付环境问题的途径转向积极的、主动的、精细的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调整自身行为,从单纯追求短期最优化目标转向追求长期持续最优化目标。将可持续性目标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反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提倡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资源浪费,以保证长远的永续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以实现一种环境可以持久支持的利润最大化。
资源来源:
i 摘自《绿色食品中长期发展行动纲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著。
ii 陆满平“论绿色产品价格”《价格月刊》1997年9期
篇4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素以品质优良、有机安全著称,其农业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产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础
(一)消费者渴望农产品绿色安全。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状况下,绿色、健康、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在对哈尔滨一家大型超市蔬菜区的调查显示,38.4%的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要确认绿色产品标识,有12%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有机蔬菜;在粮食区有83.5%的消费者选购米面时要看AA标志或产地;在一项对肉类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题的回答中,有68%的消费者认为在大型超市购买比较安全。可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健康。
(二)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品种少、深加工程度低。黑龙江省从1900年开始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目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8046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7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44.8%,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20%。有机认证证书2182张,占全国11.6%,认证企业达到1012家,位列全国第一。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第一大省。虽然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但产品品种少。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层次,AA级更优。AA级产品更接近国际公认的有机食品。目前黑龙江省绿色AA级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占总认证数量10%以下,而且品种少,主要集中在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品种上,有机认证的水稻、大豆和玉米占有机植物生产总量的78%。绿色食品品种少,难以满足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的需要。黑龙江省有绿色机食品加工比例和深加工程度较低。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以粮油为主,蔬果、畜禽类较少,其中有机食品结构中23%是加工产品,而发达国家有机产品加工比例占有机食品总产量的80%。并且加工水平和产品加工率较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加工食品或“原”字头的产品占较大部份。
(三)发挥寒地黑土优势,打造高品质农产品。第一,提高对绿色、有机标准的认知。组织农户和加工企业认真学习黑龙江省农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管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对管辖区内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各生产单元,企业自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的实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基地产品质量安全。第二,加强基地投入品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在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在生产基地实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公告制,明示基地农药使用清单,强制执行肥料使用准则,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购买及使用,并对绿色食品生产用投入品的销售进行台账登记管理。积极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防止禁用农药进入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生资市场。推广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发挥农户基地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1]第三,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黑龙江省农产品虽然绿色产品种植面积大,但整体质量低,品种少,质量安全水平、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与农业大省地位相比不匹配,最根本的原因是产业素质不高,因此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质量兴农需要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综合发力。2018年4月,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首席科学家章力建提出了应用“中医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品质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农业”应用的方向之一,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肥药、植物保护液既可以提供作物营养,又可以防控病虫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农作物优质高产,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具有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色、香、味俱佳,多种养生功能,延长保鲜期等优势。
二、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力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战略重点
(一)黑龙江省已经确立“寒地黑土”为农产品的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农产品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产品虽优,但竞争力不强,表现为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名牌少和知名度低。目前,黑龙江省大米就有100多个品牌,自称绿色品牌的大米多达20多个,除北大荒、响水、五常大米外,其它品牌都没有形成规模,个别品牌种植面积只在2-3万亩之间。由于推广力度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优势特色不够突出,颇具优势的的绿色食品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及市场竞争力。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市寒地黑土物产协会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牌整合。协会设计了颇具地域特色“寒地黑土”商标,并在美国注册。在“寒地黑土”品牌发展初期,协会会员发展到100多家,协会对“寒地黑土”品牌进行了宣传,在国内外举行了20多次展会,“寒地黑土”的影响力得到提升。2008年,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成立,从此,“寒地黑土”品牌在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带动下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发展。
(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遭遇瓶颈。第一,“寒地黑土”区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寒地黑土”区域品牌至今已发展十几年,但与寿光疏菜、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绍兴黄酒等著名区域品牌相比,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较弱,缺乏叫得响的过硬产品,缺乏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消费者对“寒地黑土”品牌名称的认识还停留在珍稀的自然资源的层面。第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简单盲目。寒地黑土品牌因其地域优势而使产品品质优良、有机营养,品牌运营者应严把产品进货关,优中选精、精益求精。这样,“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中高端农产品是理所当然。但是,“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在没有绝对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品牌定位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市场上类似东北农产品数量极多,且产品外观差异不大,很多消费者在比较后往往选择价格低很多的其它品牌产品,这严重冲击了“寒地黑土”品牌的营销战略,导致产品高价格与市场低需求并存、产品销量较低与经营成本偏高并存的现象。[2]
(三)破解“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瓶颈的措施。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寒地黑土”区域品牌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提高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根据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黑龙江省边疆省份的历史文化,培育“寒地黑土”品牌的文化内涵,根据黑龙江省地域的土壤、气候特征,强化浓厚的人文环境、风土气息,塑造“寒地黑土”品牌口感上乘的个性特色。要善于利用媒体广告以及网络、招商会、专题报道、展销会等媒介,进行品牌的整合传播,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对品牌重新定位。粮油、疏菜等农产品既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又是一日三餐都要消耗的消费品,购买频率高。如果一个家庭(按四口之家计算)每天都食用“寒地黑土”品牌的产品,那么这个家庭在食物方面的支出要增加30%以上,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会骤然提高。一个标价398元的礼盒,里面包含一袋2斤重的五常大米,3瓶220克重野生蓝莓,1瓶300克重蓝莓以及12小盒压缩野木耳、野生蘑菇。一盒10斤装的镜泊湖石板大米则超过300元。[3]这样高的价格定位,日常食品就成为了奢侈品。建议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品牌的文化内涵可以保留,价位档次可以向下延伸,高于省内未加入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农产品价格即可。
三、健全农产品分销渠道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升级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黑龙江省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较快,批发市场已经变成大宗农产品主流交易渠道。但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多、规模小,总体上已趋于饱和,并且开始出现竞争的态势;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以批发大宗农产品为主,还不具备农产品的分拣、包装、配送等功能,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的缺陷;档次不高、规范的配套基础设施陈旧;现代化水平较低,多数市场没有质量检验检测室和农业信息电子展示屏、配送服务不健全,辐射能力弱,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农产品分销渠道的效率。[4]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原有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议对原有效率较低、布局欠合理、规模较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渐完善市场的综合功能;对原有的管理比较规范、市场运行功能良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扩建和升级改造,加强硬件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加工、贮藏、保鲜、配送设施和网络信息设备等;规范其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管监测力度,保证大宗农产品的顺利高效的交易。
(二)多渠道发展农产品零售终端交易模式。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者和社区居民、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全面调查,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交易方式有直销模式、“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电商营销模式等。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形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消费者”,即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交易形式明显的劣势是成交量较小,且交易场所不稳定。另一种是“农民——消费终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超市或城镇贸易市场等,然后再转移给消费者,如生鲜农产品超市、绿色食品直营店、社区蔬菜市场、观光采摘、订单直销等。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直销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直销模式应重点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物流流程优化和直销形式多样化,如农民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农超可以建立加工中心和购置冷链物流,在运营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加直销形式,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随着黑龙江省土地流转政策的持续完善,农户的小规模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生产者会选择直接与经销商或者龙头企业合作以实现商品价值。“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存在着二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由于经销商与农户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市场当行情不好时,经销商要么拒绝收购导致农产品滞销,要么大幅度压价侵犯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无法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和功能需求,农户无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完善产品功能,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增加收入的目的。优化“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的最佳方式便是农户和经销商之间实行期货交易。在农户与经销商之间建立农产品产销协议,这样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而且为了使双方协议的价格更趋于合理,经销商会向农户反馈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黑龙江省开展农产品电商营销涉及的平台有三类:如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联通、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平台;北大荒集团自建的大农网等自有平台;以及阿里巴巴旗下购物网站、京东、社交平台等第三方平台。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村电商规模明显偏低、农产品标准化低、缺乏品牌效应、农民附加值获利少、网络营销手段单一、农村物流落后、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等问题。电商营销模式创新的重点应关注农村电商规模化、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与消费者建立互信关系。[5]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黑农委(2018)58号)[G].
[2]张国立.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3]李威.“寒地黑土”的品牌整合路[J].中国合作经济,2010(7).
[4]李鹤鹏.黑龙江垦区大宗农产品分销渠道效率评价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篇5
一、加强政策扶持,激活食药市场内生动力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食品医药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在全面提高行政许可审批效能、监督指导企业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食品药品行业信用建设、提高对企业的技术支持等方面确定了29条具体措施,推动了我省食药经济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利用调研、日常检查、培训等多种形式向省内药企宣传国家新药、仿制药的审批政策和标准,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取招聘高水平研发人才、与研发能力强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研发形式向高水平研发领域迈进。2014年共受理新药注册申请27项,同比增长107%;仿制药申请71项,同比增长82%。全省新药、仿制药注册申报数量和质量创7年来新高。针对全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实际,我局抓住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契机,全力推动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医药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先后对哈药总厂异地新建、珍宝药业冻干粉针扩建、三联药业原料药合成等省级重点项目,采取定向帮扶、直接参与改造,及时提供政策、技术服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指导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软硬件改造升级。跨省对三精临沂金银花生产基地提取厂实施许可认证,并与山东省局建立了省际联合属地监管机制,开创了全国许可先河,提升了优势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促进了医药产业提档升级。
强化技术指导。组织检测技术能手和骨干人员,深入重点食品企业,同企业人员一起开展调研和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方法,并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技术指导,节约了时间和资源,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对欲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在厂房设计、硬件设施投入和资料准备与申报的技术指导和现场检查等事项提前介入,把企业存在的问题解决在筹建初期,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避免企业走弯路走错路。2014年以来,借助验收检查、药品GMP认证、・专项核查等工作机会,深入到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三精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在完成专项工作的同时,围绕企业的质量管理结构、人员管理、生产、检验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内容,由检查人员“把脉”后开具“体检报告”,落实整改举措。坚持寓服务于监管中,以服务促规范,把握医药生产领域的脉搏和动态,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强化人才主导。帮助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加强从药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为食品药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为企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创新发展提高技能创造条件。搭建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2014年以来,我局共举办食品安全培训班、技术转让审评培训班、注射剂质量风险培训班等15期培训班,全省1900余人次企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专业水平和从业技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二、大力简政放权,帮助食药企业轻装上阵
按照省政府“少审批、真备案、审一次”的工作要求,年减少审批项目3300余项,除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添加剂外,将所有食品生产许可事项全部下放,我局坚持通过审批流程的“减法”,实现了审批效能和产业发展的“乘法”。
一是压缩审批时限。我局对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所有新开办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进行50%以上的压缩,最多的如食品生产许可缩减了30个工作日。对我局承担国家总局初审事项、省局审批事项,压缩技术审评环节,在资料技术审查、制定检查方案和实施现场检查、审查现场检查报告及整改报告、组织综合评定等方面将工作时限缩短50%。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产品检验、检测环节,受技术限制已无法压缩实验室检验、检测时间,我们就在检品接收、分拣、报告撰写、校对、签发等环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二是优化审批流程。一方面,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利用局政务门户网站这一平台,将审批项目的事项名称、实施主体、事项依据、办理流程、办理条件、申办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检验和咨询电话、咨询邮箱、通讯地址等项目全部集中公开,并提供申请材料样本和格式的下载服务。另一方面,全面实现网上审批。我局网上审批率达到了100%,监察部门、法制部门、申请人等都可以通过系统对行政审批行为进行实时监督,此举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三是提升审批效能。对于企业申报的审批项目,业务部门采取提前介入、事前告知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服务和技术指导,减少企业退改材料的概率。同时,加强审批受理大厅与业务处室的衔接,实施业务处室驻受理大厅值班制度和联席办公制度,开展一站式服务,一次性解答企业疑问,推动行政审批规范、高效、透明、便民。目前,我局通过一年来的努力,真正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限时办结、超时警告、统一送达、全程监督”的高效审批模式,为我省食品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监管方式,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食品是我省的品牌,为推动我省绿色食品在全国打开市场,我局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细节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创新协作监管模式帮助龙江食品开拓省外市场。我局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黑龙江绿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作协议》,与绿色食品旗舰店、绿色食品展销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紧密工作关系,帮助落地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2015年1月,我局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协作会议,与全国26个省(市)食药部门签订了监管协作协议,对我省所有省外展会,均将参展企业名单和品种报送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以两省局名义在展会现场设质量安全监督站,共同派出执法人员履行监管职责。跨区域省级食药部门对食品展会实施联合执法监管,属全国首创,得到了国家食药总局领导的肯定。
篇6
联合——应运而生
2012年7月10日,安徽省太和县阿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9家合作社出资1027万元,发起成立了 “太和县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而使太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队伍由独立纵队,发展为联合横队;产业由单一结构,发展为多业融合;产品由一社一品,发展为一社多品;规模由百亩连片,发展为千亩连片。联合社的农产品“变身”后,开始直供直销——到菜市、精品包装——入超市、礼盒包装——进城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联合社农产品通过展示展销、礼品配送、网上销售等,营销收入达3000多万元,正是“乘风需破浪,发展正当时”。
数字——展示生机
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后,承担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县级1项;9家成员单位,流转土地9400亩,团购化肥556吨、农膜10吨;申报认定绿色食品南瓜生产基地4000亩、西瓜4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红薯4500亩、葡萄1500亩;认证12个农产品品牌;成员增至1560户,辐射带动8649户,覆盖21个乡镇;农产品数量壮大到45个,延伸到9个产业;建立了111个农产品直供直销点,月营销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玉皇贡牌香椿、苔干、桔梗进入苏果、华联、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东范牌甘薯种苗单季销售收入达160多万元;子山牌生粉、粉丝、红薯丁、紫薯丁、糖类分装等产品远销6个省市,月营销额达300多万元;阿龙哥牌富硒系列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富硒西瓜百元一个。在2012首届中国(阜阳)现代农业博览会和2012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产品有5个入选精品农产品系列,1个入选省农委向合肥市民赠送菜篮子的系列产品。
意识——凸显活力
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产品除统一风格、统一标识之外,还紧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商标的认定、认证、和注册,9家成员单位现在拥有商标26件,外形包装专利保护15件。为了使土产不土,他们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为这些“土产”设计“洋装”;请专业的营销策划团队,为其制定营销方案;请瑞福德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设网上展厅、打造网络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安装千里眼,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组织联合社成员单位负责人到安徽徽润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安徽肥东建华农业、安徽燕之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和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参加省级组织的法国农产品博览会。这些举措扎实有效,蹒跚中彰显毅力。
创新——增添动力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想方设法让联合社的农产品进餐桌,千方百计地把地方特色农产品向社会推介、向消费者推介、向各级领导推介,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把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委托烹饪大师开发菜系,制作菜谱;委托食品研究单位进行营养成分鉴定,开发新的食用方法;委托科研院校量身定做特色农产品、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规程;与邮政部门合作推出《惠农快讯》和《年货礼包》;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在创新中发展,生物活菌酶在红芋淀粉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示范、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有机硒西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3项专利技术获阜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索——三点启示
篇7
一、指导思想和创建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使绿色理念拓展到商家的商务活动中,着力于路“绿色商业大街”功能的深度开发,营造出安商富商的商业环境;按“北方明珠、绿色路”的定位,把路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华夏民族风情、海滨城市特点、鲜明环保特色的新型商业大街。
坚持建成一条规划标准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综合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商业街;坚持在整体建设上、公共管理上、商品质量上、商业经营行为上突出绿色的原则,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商业理念,构筑完备的商业质量、物价、治安、城建、环境等管理监督体系,形成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的运行机制;坚持完善商业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改造交通设施,确保交通顺畅有序;坚持建立商品生产消费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二、创建目标
1、创建范围:路“绿色商业大街”,东起成仁街,西至如意巷,南始太原街,北达火车站,全长近2.3公里。创建重点是兴工街到五一路地段,创建工作形成规模后,北拓至火车站,南延到太原街,最终在全区推广。
2、创建时间:计划到年12月底前完成创建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现代化市场的产品质量管理,营造文明诚信购物秩序
1、运用现代商业市场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品牌战略活动,推广绿色产品营销和绿色商务活动,提高“绿色商业大街”竞争力,使经营者经营的商品达到优质产品的标准。
2、以健康、安全、优质、精品为创建主题,全面履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日用品的质量监督抽检和果蔬农残的定期抽测,定期举办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产品的鉴别、宣传、培训。
3、建立产品质量跟踪服务运行体系和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创新品牌销售形式,及时商业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引导商家建立以商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绿色商业大街”自律管理体系。
(二)加大市容综合整治力度,优化环境质量
1、发挥城建、卫生等部门的行业监管优势,科学引导和运用标准规范的管理方法,对商业网点的环境卫生,特别是餐饮业、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地活动场所的卫生安全加强监管,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绿色商业大街”良好的卫生环境。
2、进一步完善流通领域工作机制,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销售、消费等关节点的卫生监管,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3、加强环卫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标准,做到无垃圾、少灰尘、路面见本色,公共广场能席地而坐。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容器完好清洁,垃圾要按资源化分类收集。
4、商业大街商店的立面牌匾、广告设计规范、整齐。
5、整顿沿街广告牌匾,无“三乱”招贴,公益设施安全完备、摆放整齐,无白板、无破损。
6、开展治理乱设商亭、清理无证非法流动摊点活动,坚持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7、创造群众购物的安全环境。在路繁华商业地段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组建巡警机动队,建立警民联防,保证群众的购物安全。
(三)以安全、健康、节能为出发点,积极开拓绿色商务,提高社会对绿色商品的认知度
1、开拓绿色商务,创建绿色商店、饭店、酒店,推广绿色消费,建造优良适宜的消费环境和节约能源、节省资源的内部管理制度。
2、采用国际标准,推行ISO14000和ISO9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日用品等绿色商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体系,通过统一的机构管理、统一的认证体系、统一的认证标识,确保流通的商品环保、卫生、安全、健康。
3、积极推进“绿色商业大街”商家与绿色商品生产基地的联合,合作开发销售绿色品牌商品。为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的供应商与商业街零售、餐饮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在商业柜台和餐饮店布设“绿色商品”标识和绿色食品区域,逐步提高绿色商品零售上架率,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绿色商品和绿色食品。
4、出台“绿色商业大街”餐饮业绿色消费规范,推行绿色用餐,推广使用环保型包装材料,鼓励简便包装。积极向社会和消费者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购物理念,创造绿色消费氛围,促进绿色消费文明的形成。筹备设置绿色产品信息库,开设绿色之窗,为商家及公众提供绿色服务。
(四)改造交通道路,全面提高路交通通行能力
1、实施畅通工程,进行道路拓宽改造,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建设路高标准车行道、步行道。
2、广泛应用交通科技管理手段,规范交通标志、标线,增设交通信号设施,改善交通秩序。在“绿色商业大街”中心街区,适时引进建设自动化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规范型地面停车场,充分利用、使用好已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切实解决车辆乱停、乱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3、优化交通组织,调整交通结构,提高车辆流速,降低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通过广泛宣传、严格管理、文明执勤,打造交通文明路街。
(五)加大创建宣传与培训,强化市民参与意识,建设健康商务环境
1、在路“绿色商业大街”上设置若干环保型公益广告牌、栏、廊,印制并发放倡导节水、节电、绿色消费提示的宣传资料,对途经商业街的公交车辆,有宣传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内容,编制商业街绿色消费指南及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宣传手册。
2、定期举办以绿色为主题的公益性活动,开展绿色理念、绿色商品展示,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展示周、推介会等活动,使绿色的理念播撒到每个商家和市民心中。
3、加强对商业街内经营者绿色营销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商业营销队伍、服务队伍,打造绿色服务品牌。
4、加强市民参与意识,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加强市民对商品、食品的质量监督,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等坑骗消费者的现象发生,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消费的绿色商品市场环境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人文”环境景观和商业信息平台,提升商业街信息化管理水平
1、栽种树木绿化环境,在主街部位突出“高”、“精”、“雅”风格的立体绿化景观,高标准铺装人行道及盲道,规范沿街的户外广告牌,促进区域环境的整体改观。
2、实施夜晚楼宇和橱窗灯饰亮化规范管控工程,提高亮化水平,积极推出文化风情线,布设人文景观雕塑,营造良好窗口形象。
3、加快发展数字化管理模式,构筑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平台,逐步建成与互联网互通的电子触摸屏,利用已建成的电子大屏幕,及时最新绿色商品信息。
四、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年7月~年10月)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办公室,制定《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实施方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定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
(2)各责任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创建工作计划,上报区创建办公室。各创建单位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创建工作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创建工作计划。
2、实施阶段(年11月-年5月)
(1)创建办公室根据所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路“绿色商业大街”绿色商家考核付分标准和细则,为下一步考核评比工作做准备。
(2)各责任单位在创建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在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依照分工,组织所涉及单位完成各自创建任务。
(3)区创建办公室加强工作的指导,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切合实际、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建过程中,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创建工作中的各类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3、验收阶段(年6月~年11月)
(1)自查验收阶段:年6月至年7月,各责任单位参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检自查,对本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及时整改。
(2)年8月至年9月创建工作办公室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验收,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3)年10月至年11月创建工作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检查合格后向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依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4)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考核标准和细则,对各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考核,对被授予“绿色商家”的单位向全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
4、总结完善阶段(年12月)
创建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档案,撰写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向区政府提出申请,对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工作进行整体考核验收,并举行路“绿色商业大街”揭匾仪式。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路“绿色商业大街”创建领导小组,统揽创建工作全局,把握创建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组织制定重要决策,对创建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完成创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资金投入。区政府加大对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部门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将建设经费纳入本部门预算。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相互协调机制,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力争提前完成既定目标。
篇8
家庭农场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新乡市财政局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新财预〔2020〕482号)要求、参照新乡市2020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家庭农场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现就卫辉市202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家庭农场发展项目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四优四化”等重点工作,按照“完善认定、示范创建、普惠支持、服务提升”的要求,加快培育我市家庭农场。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其有序流转土地、健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推动发展示范家庭农场。
二、扶持资金及扶持对象
2021年新乡市下发卫辉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支持对象分三家家庭农场实施,每家5万元。家庭农场发展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效益稳定且已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近三年获得财政支持的示范家庭农场不再受用),打造一批先进典型和亮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优先支持“四优”农产品重点区域、带贫效果明显、返乡人员创办的家庭农场。
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包括:《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2019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和监测合格名单的通知》(豫农文〔2019〕35号)、《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布2020年监测合格和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通知》(新农〔2020〕116号)且已录入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
三、扶持方向
1.生产基地建设
(1)种植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订和实施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引进与推广良种良法;兴建温室大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购置小、微型灌溉设备;大型农业生产机具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购置等。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清选包装、冷藏保鲜、烘干仓储等设施。
(2)畜牧集中饲养小区建设。兴建饲养圈舍、购置相关设备和环保处理设施等。
(3)渔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包括购置相关设备等。
2.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拓展产品市场。兴办产地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购置相关设备;在城市超市租用专门柜台直销等销售网点建设;举办或参与产品展览展示推介等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兴办加工实体。
3.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地理标识认证,争创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品牌等。
4.创新试点。开展电子商务等营销业态创新。
5.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农业生产托管等形式,购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
6.提升管理水平。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或专业人才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咨询、生产控制、财务管理、技术指导、信息统计等服务。
7.发展监测。做好典型家庭农场发展监测工作。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得用于招待费、办公费、发放工资补贴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
四、项目管理
1.加强组织协调。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结合农场实际,协助其细化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拨付渠道,及时将项目资金按进度要求拨付到实施单位。
2.强化政策公开。实施方案要在乡(镇)和村公开栏进行公示,按程序做好补助对象、补助资金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强化社会监督。
3.加强指导服务。各乡镇农业农村办要指导家庭农场管好用好国家扶持资金,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和资金使用方向正确使用,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将补助对象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指导家庭农场做好填报工作。
4.注重信息调度。建立项目执行定期调度督导机制,及时掌握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4月26日前乡镇要组织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进行申报,由乡镇择优推荐,并将承接任务对象、推荐报告、家庭农场实施方案报至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
联系人: 贵仕胜 李梦雅
联系电话:4484331
电子邮箱:whsnjz@126.com
卫辉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4月19日
篇9
关键词:绿色食品 原材料采购 供应链 物流
曾几何时,人们每天谈论的话题变成了每天的餐桌吃什么最健康,而“毒豆芽”、“胖西瓜”、“彩色馒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在什么还能吃,人们发出感慨的同时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己的食物黑名单上列出新的食物,上榜食物越多,人们能吃的也就越少,就像建造地铁的人不坐地铁、做水资源测验的研究员不下海游泳一样,水产专家不敢吃鱼蟹虾、果蔬专家不敢吃蔬菜水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总在触动消费者脆弱的神经,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目前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食品供应这个由农产品到餐桌的链条如何才能发挥其惠民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搞清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才能解决问题。
食品供应链的涵义及其组成
首先从供应链的组成入手,一步一步进行分解,了解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方案。
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最初生产者到食品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本文把食品供应链分为五个关键的阶段(见图1),分别为:
第一阶段生产源头;第二阶段原材料采购及初级处理;第三阶段生产与制造;第四阶段物流环节;第五阶段营销环节。每一个阶段又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通过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得所有的食品操作程序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便于分层来讨论。
食品供应链现存问题和瓶颈
在食品供应链的五个阶段中,几乎是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整个链条上牵涉的人员繁多,而所有的单位或个人,都无一例外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最优化的结果是获得应该是获得两大收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社会和经济实体的长远发展来看,食品供应链的监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供应链上各个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所有的监管都源于他律,既增加了供应链的管理成本,又增加了运转时间,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
(一)生产源头
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控制,化肥、农药、兽药使用量过大,以及添加剂的非法使用和滥用。吃避孕药的黄瓜、会爆炸的西瓜、吊养并强喂食催肥的鸡等,土地反复耕种同类的农作物,导致土壤贫瘠,农产品品质下降。管窥一斑,既造成环境污染,也导致食品的有害物质残留,极度影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原材料采购及初级处理
原材料是最终产品的来源或者是深加工的原料,这个阶段包括很多步骤,粗到清除缺陷产品的视觉检查、挑选大小或形状;牲畜内脏取出及脱皮;蔬菜除叶或根、蔬菜水果的去皮;细到清洗与除污,如根类蔬菜除土、小颗粒过滤、蔬菜杂质清除;畜体分割或鱼的切片。原材料初级处理后可能直接成为单个商品,如豆芽菜的生产、水果榨汁;也可能只是后续的大批量生产的原料,还需要研磨与精炼,熏制、真空处理等方法进行保存。
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我们所接触的很多事物已经无法辨认其本质状态,为了让豆芽发得快、为了让腐败的食品能继续售出,很多商贩选用了非法及有违公德的手段,为了节约采购成本,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以次充好。
(三)生产与制造环节
我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都还是10人以下的小规模食品厂或手工作坊,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加工设施和环境。大部分企业虽然有食品卫生标准和制度,但是加工过程缺乏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进行严格控制的意识。企业经营中普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三鹿奶粉轰然,相应的食品企业没有引以为戒,直到双汇瘦肉精事件让又一个知名企业重蹈覆辙,如此鲜活的例子屡见不鲜,为了获取利益不择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食品竟是在缺乏生产许可情况下非法加工出来的,这给市场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厕所里诞生的食用酱油,不仅使用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单是这样的制作环境已经让人惊骇了,台湾食品的塑化剂风波,已经毒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物流环节
我国目前80%的食品通过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中专用的冷藏型运输车辆极为缺乏,因为目前我国的运输利益主体主要是外包给私人运营者,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会在最大限度内节省运输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此外,食品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规模普遍偏小。由于物流体系不健全,食品在流通环节损耗率高,受到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大。食品作为特殊商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而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比如海鲜、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售价中的70%是用来补贴流通过程中货损的支出。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
(五)食品营销环节
目前我国食品零售渠道主要有超市、农贸市场、副食品商店等。农贸市场虽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但缺少足够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检测设备以及检测人员。超市虽然是食品安全信誉较高的地方,但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如鲜活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随意更改产品保质期、新鲜产品与过期产品混杂问题等。此外,大量的城市地摊以及农村的集市仍处于安全监管范围之外,一些非法加工的劣质食品逃避监管直接进入市场。
防治与解决食品供应链难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食品供应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保障,既要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要保证食品安全,这就对食品供应链多样快捷化、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规模效益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融合与衔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衔接点上的安全。
(一)原材料采购与安全
原材料采购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起始点。采购人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单位采购原料,避免如农药的滥用,造成原材料中农药残留等问题,进而保障食品安全,并向供货方索取产品合格证或质量检验报告单,禁止采购腐坏、生虫、污秽不洁、掺杂掺假、混有异物、无检验合格证明、超过保质期的原材料,保证购入的原材料是干净的、清洁的、无污染的。从产品的源头抓起,必须首先保证食品的原材料安全。
(二)食品生产与安全
食品生产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最终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必须要营造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制定严格的食品卫生生产制度和条款,穿着符合卫生条件的工作服,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必须甄选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确保食品的生产安全。对原材料的选材做到层层把关,从生产环节杜绝使用过期的、变质的、不清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食品。
(三)食品运输、储藏与安全
食品保存有一定的期限,大多易腐烂,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变质,通过科学的储藏手段可以延长食品的寿命,通过储藏手段提升食品的时间价值,同时对调节食品市场供求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食品供应链的储存环节,首先要改善食品的储存环境,企业必须设立专用仓库,避免食品受潮、受霉,受虫,腐坏、以及化学物品的污染等。确保食品储藏安全。运输在食品供应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运输手段可以实现食品的空间转移,实现价值增值。运输在某种层面来讲也是食品储存的方式,只不过这些食品是储存在“移动的仓库”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对食品进行有效的储存更是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对新鲜度要求较高的食品进行全程冷链的处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善落后的运输工具,企业要寻求满足其食品卫生条件的物流服务商,开展高效、清洁的运输作业。
(四)食品销售与安全
食品销售是指将食品通过各种中间商、零售商等形式进行买卖的活动。食品销售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一个环节,也是食品面临激烈竞争的环节,在零售环节中,各类食品要经受消费者的不同偏好的选择,尤其是一些保质期很短的食品在经历了生产和物流的环节之后,如果没有被消费者选中就应下架,对于商家来讲这就是损失,因此很多商家为了降低损失做出了一些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比如撕毁原有条码,粘贴上更改日期的新条码蒙混过关。针对这样的现象,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进货台账、档案管理、建立食品销售台账,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严格控制到期食品记录,并准时进行下架处理,同时记录批发的食品品种、规格、数量、流向、供货商联系方式等信息,对货物的来源严格把关,避免由于各种不同的销售主体和销售手段导致食品的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已经蔓延到我们家门口、饭桌上甚至是我们的身体的时候,我们还能否坐以待毙?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各个环节并不缺乏管理者。现有监管体制下,食品质量安全屏障屡被突破,对于这一问题是政府和食品企业要痛下决心软硬兼施,花资金、花力气整顿企业自身的环境和设备,政府监管部门要相互衔接,紧密沟通。更重要的是要让食品经营者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做食品即是做良心。自律和他律并重,重建思想道德体系,重抓系统建设当食品监管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时候,监管才会更有力度。希望食品供应链上的每个利益主体,把这份事业不只是看成是赚钱的道路,更是一份利己利人的千秋伟业。
参考文献:
1.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储运,2006(1)
3.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4.平海.关于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25)
5.王科.冲破食品工业的物流瓶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2)
6.陈新平.浅析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23)
7.许福才,蒙少东.食品供应链安全规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3)
8.赵勇,赵国华.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9)
篇10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蔬菜。2010年全县蔬菜播面3.72万亩,总产10.56万吨。全县蔬菜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基地,面积800余亩,年产蔬菜4500余吨,主要供应鸣凤城区。包括鸣凤镇北门村、双利村,旧县镇旧县、安鹿、七里等村,其中以鸣凤镇北门村为重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400余亩(包括设施蔬菜100亩),年产蔬菜2500吨;二是高山延季蔬菜生产基地,以花林寺镇罗家院村、河口乡张桥村为主,包括其它乡镇部分高山村,面积1500余亩,年产蔬菜9000余吨,主要供应鸣凤城区及乡镇集镇,部分外销宜昌、武汉;三是农民自食菜地,农户房前屋后种植供自己食用。
2、食用菌。2010年全县发展食用菌1.09亿袋,同比增加1400万袋,增14.7%,其中反季香菇规模达到2140.44万袋。香菇产业年销售收入7.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从中获取2800元。
3、水产品。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1.71万亩,水产品产量2380吨,其中养殖产量2161吨。预计全年水产品需求量3400吨,自给率水平约为70%。
(二)品牌认证情况
目前,“森源牌”香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龙凤蕃茄”获得了无公害食品标识认证,2010年组织申报“远野风冲菜”绿色食品正在批复中。全县已建成10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100亩城郊大棚蔬菜基地。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目前我县已成立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8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1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涉及20个村,网络农户2000余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规范生产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和我县蔬菜生产实际,先后编印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公害香菇袋栽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香菇》、《香菇、黑木耳、侧耳、密环菌、茯苓菌种质量标准》等技术资料和生产技术标准,对蔬菜、食用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简报、农业网、“农信通”、发放资料、集中办班、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宣传,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每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2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印发宣传和技术材料5万余份。二是加强蔬菜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近几年来引进试验示范的蔬菜新品种达30余个,主要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蔬菜品质不断提高。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黄板、昆虫性诱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联防联治等植保新技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全县共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1050盏,覆盖面积达5万余亩。积极示范推广滴灌、大棚、猪沼菜等先进生产技术和模式,提高灌水、施肥的科学性,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加快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的情况下,县植保部门加强对生物农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合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使用的新型农药。教育农民科学施用农药,施药后不到安全间隔期不采收上市。
(三)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强种籽监管。通过制定地方菌种检验标准,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化菌种检验室,强化菌种标签有效管理,严格菌种生产经营准入,加强生产经营档案管理等措施,不断规范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蔬菜种籽质量监管,种籽质量室内检验和市场抽查不断加强,每年抽检蔬菜种籽样品40余份。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每年对全县190家农资经营门店近200名农药经营人员开展农药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2次,并定期对农资产品进行抽检,加大对农资市场检查的密度和力度,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菜园。三是加强原辅材料监管。在食用菌原辅材料监管上,实行市场准入和公示制,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全面推行定点采购、厂家直销、连锁经营模式,有效地管住了源头,管紧了市场,管好了质量。在蔬菜生产用肥监管上,严格用肥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对菜地土壤质地、养分含量、污染等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蔬菜配方实施方案,避免了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四)严抓农产品质量监测
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督,最大限度地确保上市的农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近几年来,我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配备有32通道农药残毒速测仪、原子分光光度计等检测设备20台(套),专门配备了2名检测员。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品种、重要基地,根据各个农事季节及重大社会活动,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确保市民餐桌安全。每年在基地和市场共抽样检测蔬菜、食用菌样品1000余个。
(五)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营销企业、农村专业协会负责人到上海、武汉等地考察市场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农超对接会,开拓市场,推销产品。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服务上给予优化,改善设施条件上给予支持,使协会和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三是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四是强化为龙头企业服务。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深层次合作,缓解企业资金瓶颈问题。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和重组,提升企业规模和实力。帮助发展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紧紧围绕食用菌、蔬菜深加工等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三、存在的问题
(一)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因项目用地需要,造成我县专业菜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以前鸣凤镇西湖、凤山、南门、双利、北门等村共有专业菜地1200余亩,到2010年末,仅剩菜地500余亩,比2005年末减少700余亩,减幅达58%,目前我县城镇居民人均专业菜地面积不足0.02亩。随着工业建设项目的展开,全县专业菜地面积还将进一步萎缩,扩展新的蔬菜基地势在必行。
(二)基础设施薄弱。蔬菜生产要求有较好的水肥管理条件,目前我县专业菜地基本没有良好的排灌设施,只能“望天收”,极大地降低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菜地基础设施的脆弱成为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含量不高。种植蔬菜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费工费时,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非农产业,留守劳动力文化层次较低,技术难掌握,缺乏主动接受、消化、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反应能力,安全意识差,因而蔬菜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品种单一,时令性差,产品档次和产业效益不高。
(四)缺少龙头企业。我县蔬菜产业化处于初始阶段,缺少龙头企业,蔬菜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汇等品牌产品少,蔬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欠规范,带动能力弱。
(五)流通体系滞后。我县外销蔬菜主要为食用菌,但流通体系建设过于滞后。一是缺软、硬设施齐全的香菇交易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等,菇农生产的香菇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缺龙头型骨干加工销售企业。干菇销售除宜昌兴利食品有限公司直接外销外,大多是在我县收购后运往随州三里岗、福建古田等地汇集,然后入市销售。鲜菇销售除县大自然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具有固定的收购网络、销售渠道外,大多还处于小打小闹、恶性竞争阶段。三是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经纪人较少,能够跨省营销的人不多,大多属小商小贩型。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尚不健全。一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工作滞后。二是质量检测手段弱化、设备和能力缺乏。三是部分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不高,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七)财政投入不足。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阳光很难照到蔬菜生产和蔬菜技术推广上;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使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四、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基地区域布局。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原则,对蔬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加快专业菜地和设施菜地建设,尽快形成两大蔬菜产业区。一是以鸣凤镇北门村为重点,逐步向九子溪方向和旧县安鹿发展,扩大种植规模,创建3000亩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以花林寺镇罗家院村、龙凤村、太平村和河口乡张桥村等为重点,建立5000亩高山延季蔬菜生产基地。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将农田水利、农电改造、通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等项目统筹规划立项,集中投向蔬菜基地,达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间主干道硬化,方便生产和运输,着力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普及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二是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以春提前、秋延后为目的,大中小棚配套的栽培设施,实现蔬菜均衡供给;建设以喷滴灌、遮阳网为重点的栽培设施,增强抗灾能力。推广嫁接栽培、微喷灌及生物、物理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三是健全基层蔬菜技术服务体系。蔬菜基地重点乡镇要配备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培育科技种植大户,加强菜农技术培训。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推广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蔬菜基地的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技术,在蔬菜基地内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蔬菜生产投入品。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工作。二是加强蔬菜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蔬菜基地、蔬菜集贸市场、超市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建立和规范蔬菜生产承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快推进蔬菜市场准入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