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设有70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2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所用教材为印晓星教授、杨帆教授主编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分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部分:生物药剂学部分主要阐明生物药剂学的基本理论,从药物的体内过程出发,详细介绍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以及机体的生物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讨论生物药剂学对新药开发的指导作用;而药物动力学则详细阐述药物动力学的传统理论,并对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由于教学内容多,课程课时并不充足,这就需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对于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内容,如影响药物吸收、转运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等,与药理学课程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以复习提要为主,简要概述相关内容即可。而对药物动力学部分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对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进行了精简,并对晦涩繁杂的理论构建过程适当压缩。以药动学理论经典的四大模型(房室模型、统计矩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药动-药效结合模型)为基础重点介绍,并着重阐述指导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的主要理论公式的意义及应用。将治疗药物监测、给药方案设计、特殊人群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疾病状态下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不断巩固药动学原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这种对教学内容的调整,突出了临床用药评价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药学服务的理念。此外,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及时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融入教学中。如在讲解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时向学生介绍Caco-2细胞模型的应用;在讲解药物的转运及代谢过程时,向学生介绍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在药物相互作用及肿瘤耐药中的重要作用等。
2合理应用多种教学形式
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传输通量,将教师从“写写擦擦”的板书中解放出来,还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多元化地展示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在扩充课程内容、增加信息量方面占绝对的优势,但也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节奏加快,可能导致学生很难有效吸收、消化教学内容,造成了教学重点、难点不够明确。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如教材中生物药剂学部分有关制剂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对药物的在体过程进行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而在部分章节仍应坚持使用板书,如药物动力学某些章节有大量公式,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有关公式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我们在授课中采用板书进行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讲授,以强化学生对各种药动学参数意义的认识,为其今后利用软件处理数据、解析数据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案例教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药学专业课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与药物体内过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对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新药设计及个体化给药却鲜有涉及。这样的理论教学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还会导致学生在实习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结合案例讨论,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8]。在案例分析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章节时,设计实例分析:“某药厂生产抗凝血药双香豆素片17年,疗效一直受到肯定。后因药师反映,某些轻症病人常要服用半片,用时不便,该厂就将药片做大,中间刻上线条,以便分服。但应用后很快发现此药无效。该厂遂将新旧两种片剂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新片剂的溶出速度比原制剂慢,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学生阅读实例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药物,由于制剂生产条件的变更,往往给药效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药典规定的评价项目之外,需要考虑制剂因素和生理因素,进行更加直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对生物体摄取利用制剂中药物的效率进行评价呢?由此引出我们这一章节重点介绍的内容,即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PBL教学与LBL教学相结合目前,国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的普遍缺点是课程教学体系以教师授课为主,即通常所说的“lecture-basedlearing,LBL”(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这种模式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加之整个课程内容较多,讲授时都集中于教学大纲重点知识的讲解,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不感兴趣,记忆困难[9]。而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10],即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回答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该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引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11]。但如果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单纯使用PBL模式,则受制于学生学习深度不够、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少以及课程授课学时相对短的矛盾。针对现状,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了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国内教材较为明确的概念、理论学习,我们采用LBL教学法。对于和实际衔接较为紧密的部分或者学科前沿内容使用PBL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在药动学基本理论学习完成后进行了一次PBL法教学,题目是: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如何指导肾衰病人进行地高辛用药剂量的调整?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地高辛药动学参数、治疗窗、药品说明书等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给药方案的调整与设计。这种教学方式有力促进了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相互协作、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LBL和PBL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
3总结与思考
篇2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生物药剂学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09-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治疗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及动态规律的科学[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然而,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仅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难以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对于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动物实验部分(如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和扑热息痛家兔血药浓度测定实验),更难以准确操作。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4]。近年来,我教研室录制了相关实验操作的视频,在实验时以播放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并辅助以板书、图片进行讲解,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教学改革内容
1.1 简化实验教材文字
之前使用的生物药剂学实验教材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但其内容抽象、复杂,知识量有限,重点不突出,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太简单,只有文字和简单的插图,缺乏动态效果。在新版的生物药剂学实验教材中,我们在简化文字内容的基础上,使新教材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充足,联系问题更广泛。如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中关于大鼠的腹腔麻醉、肠管的剥离、小肠位置的确定等实验内容着重突出;减少文字叙述,代以图表形式勾画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操作中的细节和提出的注意事项,以求文字教材简单、易懂、重点突出。
1.2 加入图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影音文件素材
我们收集了主流教学资料包括杂志、教科书、相关书籍上的图片,并摘录了相关解剖学图谱,还从互联网上下载高清图片。图片素材尽量做到内容简明、重点突出,同时,尽可能减少图片间的频繁切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方面,我们摄录了《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家兔口服扑热息痛血药浓度的测定》等总片长100分钟的资料,内容包括从仪器准备、动物处理、动物给药到动物在体操作的全过程,特别突出在体操作技术中相关步骤等,以上教学片基本涵盖了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及应急处理等知识。
1.3 加入实验flas
在教学中,使用flash软件,设计制作了生物药剂学实验内容的动画,可从4个不同方位(正视图、仰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观察实验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2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体会
2.1 简化文字教材,突出重点,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生物药剂学实验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复杂的特点,如果单纯通过板书的形式来说明实验原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学生不易理解,如能采用相关软件制作关于实验原理的流程图,并以录像视频作为内容,那么学生更易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如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中,关于大鼠的腹腔麻醉、肠管的剥离、小肠位置的确定、插管方向、循环控制等都是该实验的重点内容,学生在第一次做实验时,由于没有直观的接触,常常会出现错误操作导致实验的失败,而对学生播放实验视频录像可以对需要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加深学生理解,提高生物药剂实验的成功率。
2.2 丰富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是由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本次实验相关内容并提出该实验的要求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按讲义或要求进行操作,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单调、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真正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由于被动接受式学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认知过程由被动传授转变为主动学习[5]。
2.3 加强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的结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课的教学中有一节内容为应用药物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应用3P97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及自行编写的非隔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数的Excel 程序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并与手动计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理论课学习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3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教学效果
2006学年(未采用多媒体教学)与2007学年(采用多媒体教学)相比,考题难度基本持平,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各占50%,难度也基本相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2007学年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学生平均成绩为84.8分,较2006学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优秀率达到15.7%;良好率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73.3%;不及格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我们在对2007学年学生(总人数366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7.5%的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具有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动物实验操作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因此,我们认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能明显提高教学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定勇,程力慧, 廖华卫,等. 天然药物化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4,20(4): 450.
[3]蒋心惠. 对药学试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8(2): 197- 199.
[4]张永红,李泳.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77.
篇3
【关键词】药物代谢物 药代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常意义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终点指标,根据预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研究。药物的代谢物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部分药物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经过I相(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结合)代谢途径,产生的化合物。本文对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1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药代动力学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1],根据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如果药物主要以代谢方式消除,其代谢物可能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或毒性作用,或作为酶抑制剂而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或作用增强,或通过竞争血浆和组织的结合部位而影响药物的处置过程,则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对于具有上述特性的药物,在进行母体药物单次给药、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同时进行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FDA指出[2],一般情况下,对于仅在人体中出现的代谢产物,或人体中代谢物水平远高于任何经过测试的动物种属时,应考虑进行安全性评估。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如果其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则可引起安全性担忧。
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⑴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则如果代谢物水平高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如果代谢物水平低于于稳态时母体药物系统暴露量的10%时,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⑶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如果母体药物可测到,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能测到母体药物浓度,则应测定母体药物和代谢物浓度;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2 药物的代谢产物在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一般考虑
SFDA指出[3],某些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也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主要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FDA指出[4],对于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建议只测量从该制剂中释放的原型药物,而不测量代谢产物。
这一建议的依据是原型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对制剂表现的变化比代谢产物更加敏感,代谢产物更多地是反映了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和消除。下列情况属于例外,⑴原型药物浓度太低,不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对血液、血浆或血清中的原型药物进行可靠测定时,最好是测定代谢产物。⑵代谢产物可能在肠壁或经进入体循环之前的其他代谢形成。如果代谢产物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有一定的贡献,建议代谢产物和原型药物都要测定。如果代谢产物的相对活性低,对安全性和/或疗效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不一定需要测定代谢产物。 转贴于
EMEA指出[5],可用代谢物数据来评价生物等效的情况仅限于以下情况:⑴ 生物基质中活性物质浓度太低以至于无法准确检测,并导致显著变异时。此时,申办者应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母体化合物的检测不可靠,才能使用代谢物数据。⑵ 当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时。此时,先要评价代谢物的作用,如果代谢物活性是体内活性物质总活性的主要部分并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是非线性的,就有必要同时检测母体化合物和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并且对他们单独评价。
前体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问题[6],⑴ 测定前药是首选:生物等效性是评价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在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上的异同,而测定母体药物是评价生物等效性的首选方法。因此对于前体药物,虽然具有药理活性的是代谢产物,但假如前体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并被完整吸收,同时其在体循环中的测定方法是可靠的,那么,最好的方法仍应当是以原型药(即前药)来评价两药的生物等效性。⑵ 同时测定前药和代谢物:一般很少考虑同时测定原型药和代谢物的水平用于评价生物等效性,但在有些情况下,如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它在体内能快速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而疗效和毒性主要与此代谢物有关。那么,代谢物的测定在生物等效性决策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增加代谢物的生物等效性特征参数可以降低消费者替换使用药物的风险。⑶测定代谢产物的考虑:有些情况下,一些药物本身是无活性的前体药物,由于某种原因,如前药在生物基质中不稳定、快速代谢或分析方法学上有困难,无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形药物时;或者药物活性代谢物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时,一般认为可采用测定生物样品中相应活性代谢物浓度的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例如: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口服前体药物,服用后,迅速被胃肠道粘膜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为活性成分头孢呋辛而发挥药理作用。服用后被快速代谢,体内很难测到前药原型,所以等效性试验中,只能测定血液中的代谢物头孢呋辛作为替代检测指标。类似的情况还有头孢泊肟酯、头孢妥仑匹酯、头孢特仑新戊酯、盐酸头孢他美酯等。
因此,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⑴ 如果代谢物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需要检测母体药物和代谢物,但生物等效性评价时以母体药物浓度作为主要判断指标。 ⑵如果代谢物的活性不清楚,一般只测定母体药物 ⑶ 母体药物体液浓度很低,代谢物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时,一般测定代谢物 ⑷ 对于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可以测定时,一般测定母体药物;如果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检测非常困难,则测定代谢物。
总之,药物代谢物在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会促进和完善对新药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2] 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8年2月,美国FDA,药审中心最后审核.
[3] 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药品审评中心.
[4] FDA《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性考虑》,FDA.
篇4
1提高学习动机的意义分析
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1.1促发作用
学习动机对于促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促发作用,例如当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或是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促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点,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分析物理现象,自己尝试着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演示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学生自己课后也可以完成,所以当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然也有同学会存有疑问,这进一步触发了学生自己课后尝试的欲望,课后自己尝试覆杯实验,实现对现象、规律的再思考.
1.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知识点,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液体内部压强是怎么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疑问恰是驱动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保持作用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概念学习枯燥,导致其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物理往往开始好奇,接着就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那些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认真、刻苦的精神面貌;而那些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物理课程没有兴趣,即使突然因为新奇的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可以不断地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4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不断在这一过程中去调节学生的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小的目标,不断地去调节学生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会不愿意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物理知识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吃冰棒时刚撕开冰棒纸,冰棒有时会出现冒烟的现象;冰棒静置一段时间后四周会出现细小的水滴,待到静置得更久,小水滴逐渐变大,当冰棒水滴在地上后,过一会就会干掉消失.通过以上的物理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怎样的外界因素下,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物态,如果我们要物体保持特别的物态,可以从哪些外部条件着手控制?当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能改变实际的生活时,他们会有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2.2结合物理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味地对学生说物理概念和定律,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现象的规律,当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能有规律的变化时,他们会愿意自发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透镜及应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透镜的变化.学生如果能透彻地掌握透镜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凸透镜变化的规律为:
表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
f
幻灯机―
U=f不成像―――平行光源
测焦距实虚分界点
Uu
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
侧,物像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2.3结合学生的团体合作创设情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潜力,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情境时互相提示、互相取长补短,情境创设的效果也能因此而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团队的方法一起进入情境.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数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100克薄铁皮、一盆水、一枚一元的硬币.如果直接将一元硬币投入水中,硬币会沉下去,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改变薄铁皮的结构,让薄铁皮承载起一元硬币,让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克服薄铁皮可能会进水的问题、薄铁皮的结构不足以承载硬币的问题、薄铁皮能承载多少硬币的问题.通过共同合作,学生们提出种种承载硬币的方案,一起动手、一起改进,通过这种进入情境的方法,学生会非常愿意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
3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3.1让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无论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好、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也好、用实验的方法也好,教师需要用种种方法让学生观察物理的现象和物理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细心观察物理现象,他们就不能了解这节课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不会明白自己学习的范围.
3.2让学生关注物理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现在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依然不能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到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动手探索,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物理现象产生变化,他们就能提出猜想,尝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3.3让学生总结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就需要把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把具体的知识经过提炼,重新通过抽象的方式理解.
篇5
【摘要】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罗红霉素胶囊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血浆样品采用己烷异戊醇(98∶2)液液萃取,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结果 罗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25-32.06mg/L(r为0.9992),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25mg/L,最低检出量为12.5ng,提取回收率为68.0%-72.8%,方法回收率为90.7%-99.4%。单次服用300mg罗红霉素胶囊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的药动学参数AUC0-48h、Cmax、tmax、t1/2分别为(101.84±27.69)(mg·h)/L和(103.5±30.83)(mg·h)/L,(8.54±1.95)mg/L和(8.07±1.81)mg/L,(1.6±0.6)h和(1.8±0.6)h,(10.4±2.9)h和(10.5±2.6)h。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9.1)%。结论 该方法专一性较好,血浆内源性杂质无干扰,结果准确。罗红霉素的两种制剂间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具有生物等效性。
【关键词】 罗红霉素;HPLC;生物等效性;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equivalence of roxithromycin capsules in hum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of assaying roxithromycin in human plasm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to study its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equivalence. Methods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hexane isoamylalcohol (98∶2) and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roxithromycin.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linear from 0.25mg/L to 32.06mg/L,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was 0.25mg/L(r=0.9992) and the minimum quantitation was 12.5ng. The extraction recovery rate was 68.0%-72.8% and the method recovery rate was 90.7%-99.4%.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300mg roxithromycin test or reference capsules,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 AUC0-48h(101.84±27.69)(mg·h)/L and (103.5±30.83)(mg·h)/L, Cmax(8.54±1.95)mg/L and (8.07±1.81)mg/L, tmax(1.6±0.6)h and (1.8±0.6)h, t1/2(10.4±2.9)h and (10.5±2.6)h, respectively.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test fomulation was (100.5±19.1)%. Conclusion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roxithromycin in the plasma without endogenic substance interference. The method is specific and accurat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or the test capsules and the reference capsules. The two formulations a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 roxithromyci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bioequivalence; pharmacokinetics
罗红霉素是半合成的十四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等特点。在较低波长处,罗红霉素具有较高的吸收,可采取分光光度方法检测。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血浆中罗红霉素的含量,最低检测浓度为0.25mg/L,可满足罗红霉素药动学的研究。此方法简便迅速,结果准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受试制剂:罗红霉素胶囊(T),规格:150mg/粒,批号:030701,山东天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参比制剂:罗红霉素胶囊(R),规格:150mg/粒,批号:03121202,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罗红霉素对照品含量946u/mg,批号:30351-20030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试剂:甲醇由美国Fishers公司生产,色谱纯;正己烷由德国Merck公司生产,色谱纯;异戊醇以及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异戊醇用前经重蒸馏;水为超纯水。仪器: 美国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486可变紫外检测器,510型高压泵,7725I型进样阀,AS938色谱工作站;TDL40B台式高速离心机。
1.2 受试对象 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24±2.8)岁,身高(173±4.9)cm,体重(64±5.8)kg。肝、肾功(GPT、GOT、BUN、CR)、心电图、血糖、血压、血常规试验前检测均正常。受试者试验前两周至试验结束未服用其他药物,受试期间忌烟、酒和含咖啡因的饮料。试验期间统一食谱,试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获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柱(250mm×4.6mm,5μm),美国热电公司提供;流动相:甲醇15mmol/L磷酸二氢钾=70∶30(氨水调pH=6);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20nm;进样量:50μL;柱温:60℃。
1.4 给药方案及血浆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实验采用单剂量双周期交叉实验设计,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剂量均为每人300mg,受试者用药前12h及用药后4h内禁食,实验期间统一进餐。间隔一周清洗期后再交叉。受试者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1.5、2、3、4、6、8、12、24、36、48h取静脉血4mL置肝素化试管中,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20℃冰箱冻存待测。
吸取血浆样品1mL于10mL带塞试管中,加入0.1mL 1mol/L NaOH溶液,涡旋混匀后放置5min,加入4mL正己烷与异戊醇的混合液(正己烷∶异戊醇=98∶2),涡旋混匀2min,2500r/min离心5min,移去上层有机溶液,45℃水浴下氮气流吹干,残渣加100μL流动相溶解,取50μL进入HPLC分析。
1.5 数据处理 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经统计矩计算得AUC0-t,AUC0-∞,MRT及t1/2。按公式t1/2=0.693/ke计算ke,Cmax和tmax为实测值,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两制剂的AUC,Cmax 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并计算90%的可信区间。tmax进行Wilcoxon检验。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试验药/AUC参比药×100%
2 结果
2.1 方法的专属性 在已建立的色谱条件下,测得空白血浆、标准血浆、受试者血浆的色谱图。由图1可见血浆中的内源性杂质不干扰罗红霉素的测定。罗红霉素的保留时间为9.5min。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定量下限 取正常人空白血浆1mL,精密加入不同量的罗红霉素的标准品溶液,配制质量浓度为32.06、16.03、8.02、4.01、2.01、1.00、0.50、0.25mg/L的系列标准血浆样品,按“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方法操作。以罗红霉素峰面积(y)对浓度(x)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295.6+42874.1x,r=0.9992(n=6),在(0.25-32.06)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罗红霉素在血浆中的定量下限(S/N=3)为0.25mg/L,最低检出量为12.5ng。
图1 血浆中罗红霉素的HPLC图(略)
Fig.1 HPLC chromatograms of roxithromycin in human plasma
A: blank plasma; B: blank plasma with roxithromycin (4.408mg/L); C: subject plasma sample 2.0h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2.3 回收率的考察结果 取空白血浆加入罗红霉素对照液配成的16.548、4.408、0.547mg/L样品各5份,按“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方法操作,测定其含量,再与加入量相比即为相对回收率。以3个浓度对应相同的进样量的对照品进行分析,计算血浆样品的绝对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回收率的测定结果(略)
Table 1 The recovery of roxithromycin in human plasma
2.4 精密度的考察结果 取空白血浆加入罗红霉素标准液配成的16.548、4.408、0.547mg/L三个样品各5份,按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方法操作,于同日不同时间测定和不同日内重复测定,计算日内、日间精密度,结果见表2。
转贴于
表2 人血浆中罗红霉素的精密度的测定结果(略)
Table 2 The precision of roxithromycin in human plasma
2.5 血浆稳定性的考察结果 取1mL空白血浆若干份,加入罗红霉素标准液配成的浓度为15.960、4.409、0.547mg/L的标准血浆样品。分别对室温放置稳定性(12h)、冻融稳定性(反复冻融2次)、长期冷冻稳定性(-20℃保存3周)以及血浆样品处理后流动相复溶稳定性(室温放置12h)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罗红霉素标准血浆样品室温放置12h、反复冻融2次、冷冻保存3周后显示稳定,血浆样品处理后流动相复溶室温放置12h显示稳定。
2.6 罗红霉素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 20名受试者单剂量口服罗红霉素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300mg后,药时曲线见图2。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3。单剂量口服罗红霉素受试药和参比药的lgAUC0-∞、lgAUC0-t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者试验制剂间、周期间、个体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进行双单侧t检验及(1-2α)置信区间分析,以80%-125%为等效标准,结果判定均具有生物等效性(表4)。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为(100.3±19.1)%;F0-∞为(100.5±19.6)%。
图2 20例志愿者服用罗红霉素后的平均血药质量浓度的经时曲线(略)
Fig.2 Mean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of roxithromycin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300mg in 20 healthy volunteers
表3 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罗红霉素300mg后的药动学参数(略)
Table 3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roxithromycin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300mg in 20 healthy volunteers
表4 罗红霉素的生物等效性分析(略)
Table 4 The bioequivalan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oxithromycin
3 讨论
罗红霉素的测定方法有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13]、HPLCCED法[45]、HPLCMS法[67]和HPLCUV法[810]。HPLCUV法具有定量快速、精确的特点,方法明显优于微生物效价测定法。本试验采用了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浆中的罗红霉素的浓度,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此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灵敏度较好,能够满足该药的药动学研究的要求。用二氯甲烷或乙醚作为萃取溶媒回收率低,乙醚提取杂质成分较多。在测定血浆罗红霉素浓度的文献[9]中,样品预处理用特殊的固相提取柱提取,其方法操作极其复杂。根据Macek[10]的方法,本文用己烷异戊醇(98∶2)的液液萃取方法提高了回收率,改进了样品提取纯化效果。在220nm波长处检测罗红霉素无杂质干扰峰。
20名健康受试者的自身对照试验表明,受试药罗红霉素胶囊和参比药罗红霉素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过程基本一致,其主要药动学参数相近,具有生物等效性。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吕雄文,李俊,徐元宏,等. 单剂量与多剂量口服罗红霉素缓释片与普通片的犬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20(7):811814.
[2]张莉蓉,乔海灵,贾琳静,等. 罗红霉素颗粒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J].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5(4):331333.
[3]马小亚,王美纳,王信隆,等.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人体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2(1):2337.
[4]Hedenm M, Eriksson BM.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he macrolide antibiotics roxithromycin and clarithromycin in plsma by automat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J]. J Chromatogr A, 1995, 692(12):161166.
[5]Taninaka C, Ohtani H, Hanada E, et al. Determination of erythromycin, clarithromycin, roxi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in plasma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amperometric detection [J]. J Chromatogr B, 2000, 738(2):405411.
[6]Zhong DF, Shi XG, Sun L,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bitespiramycin and their major active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J]. J Chromatogr B, 2003, 791(12):4553.
[7]朱余兵,肖大伟,邹健军,等. 国产与进口罗红霉素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J]. 中国药房, 2005, 16(16):12451247.
[8]García MA, Garcinuo RM, Fernández HP,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iodearray detection method for multiresidue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sheeps milk [J]. J Chromatogr A, 2006, 1122(12):7683.
篇6
【关键词】 中药;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药物动力学又被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其中“代谢”含义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毒理学等学科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近几十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研究、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复方,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中药药物动力学对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两大类。同时随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越来越受重视,先进检测技术的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临界流体萃取、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细胞培养研究体外吸收模型、证治药动学[1]、中药血清药理学[2]、中药胃肠药动学等。下面就对常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血药浓度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比较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通过中药复方给药后,用现代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液-质联用等,分析生物样品中有效成分原型或代谢物,进行中药复方的体内成分分析、体内过程和动力学研究。目前用药物浓度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已成为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如报道大鼠口服黄芩汤后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的多种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芍药苷、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乌拉尔甘草次酸、paeonimetabolin-I(PM-I),再分别计算各自的药动学参数[3];用HPLC法测定大鼠口服甘草附子汤后血浆中乌拉尔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4];用SPE和HPLC法研究大鼠口服四物汤后血浆中白花素、芍药苷的药动学特征[5];用LC-ESI-MS法研究大鼠口服黄连解毒汤后血浆中小檗碱、巴马丁的药动学特征[6]。然而,在采用药物浓度法进行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尽管有些报道检测了复方给药后体内多种成分,再对每一种成分逐一进行动力学分析,从而避免了单一成分的药动学脱离了中医药整体观思想,但这些研究仍没有阐明多种成分与复方药效的关系,因此,这种多种成分的药动学研究也难以合理地阐明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上述常用的药物浓度法也存在缺陷[7]。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药效的多效性和中医临床应用的辨证施治及复方配伍的中医特色等特点,使得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别于化学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而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8]。
2 生物效应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采用单一组分为指标,用体液药物分析方法求得的药动学参数代表中药整体的药动学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毒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这些方法体现了整体观,从而使中药药动学研究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2.1 毒理效应法 该法分为急性累计致死率法及LD50补量法。急性累计致死率法基本原理是将药物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致死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即给多组动物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存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由此推算药动学参数。LD50补量法在急性累计致死率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第2次腹腔注射同量药物改为求测LD50(t)。其优点是结果更精确,误差小;但动物用量成倍增加,操作更加复杂。用此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有含剧毒药马钱子的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结果表明:兔体内,两者均符合一房室模型;马钱子在体内吸收迅速,而疏风定痛丸吸收较九分散慢,从而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9],为临床合理用此类中药提供了依据。刘延福等[10]研究附子理中丸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呈二室开放模型。此法观察指标明确,实验操作简便,但只适用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是同一组分的中药。同时它以药物毒性为主要指标来反映药代动力学规律,不能代表有效量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2 药理效应法 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呈线性配置,药物在作用部位的药量Q(t)与药物效应强度(E)存在函数关系Q(t)=f[E(t)],而Q(t)又与给药剂量(D)成正比。所以给药后某时刻生物相药量Q(t)与该时刻的效应强度E之间的函数关系便可以用给药剂量D与效应强度E的函数关系D=f[E(t)]来表示,建立“时间-效应曲线”,然后再变换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求出动力学参数。该法以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地药动学研究中。如富杭育等[11-14]分别以解热、发汗、抗炎、抑制肠蠕动等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了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等的药物动力学。卢贺起等[15]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药效指标,研究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结果表明:家兔经口服给药后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t1/2α=0.37 h,t1/2β=0.4 h。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更能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思想,符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是一极具发展前景的方法。但由于生物差异性,以及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限制,所得参数具有表观性;难于找到灵敏又准确地定量疗效的药理指标;而且由于所选药效指标的不同,测得的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
2.3 微生物指标法 其原理主要是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与其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标准试验细菌菌株,可以测定体液生物样品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王西发等[16]选用金葡菌为试验菌株,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潘嘉等[17]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此法适用于具有或以抗菌活性为主要药效的中药制剂,有简便易行,体液用量少等优点。但特异性不高,测定结果包括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确性。
3 PK-PD模型、PB-PK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3.1 PK-PD模型应用 药物PK-PD模型[18]反应了药物浓度-时间-效应的三维关系,体现了特定时间内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故能描述和预测一定剂量下药物的时间-效应过程。药物动力学(PK)解释的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问题;药效动力学解释的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问题,将二者分开研究所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和充分。与药效或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被测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是我们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这样的PK研究才有意义;PD研究只涉及时间-效应关系,未涉及到效应室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药效变化过程,实际情况中药效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药效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逆时针滞后环),孤立的进行PK或PD研究不能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故有必要建立PK-PD结合模型,对药物的浓度-时间-效应关系进行估算,通过对靶部位药物浓度及药效的关联度分析,评估药物的体内过程。
3.2 PB-PK模型应用 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目前占据了复方药动学研究的主导地位。PB-PK模型结构与生物体解剖结构大致对应[19],参数来自生理解剖资料和药物理化性质,PB-PK模型以生理解剖资料和药物理化性质为基础来分析药时数据,且有强大的种属间外推(Interspecies Extrapolation)能力[20],所得参数更具有实际的生理意义,相比房室模型更有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可提供其他模型不能提供的参数(如药物在人体器官内的代谢速率常数、进入器官的弥散系数等等),故有必要加强中药复方的PB-PK模型研究以PB-PK模型参数提供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参数为复方配伍规律进行参考。
4 小结
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中药药动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对中药的整体观难以把握,目前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多数以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为代表以此成分的代谢过程来表示整个复方的代谢过程。很明显中药方剂中依靠单一成分作用于单一靶点而发挥全部药效功能的情况很少见,无论复方还是单方都是个复杂的系统,多个成分相互拮抗和协同产生的综合作用。所以在研究中不应背离中医药整体观的理论基础,过分依赖西药化模式和西药植物药的研究思路。其次中药化学成分是复杂和多样的,中药处方的变异性和状态的不可预测性,给药物治疗的物质基础研究带来许多问题,上述对纯化学来源的药物可以分析的方法,还是难以全面认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还有众多的中药复方虽然临床疗效确切,但长期临床应用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用药的,对其作用机制的内涵以及与物质基础的关系,尤其是从药代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但是我相信随着药代动力学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和理论许多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细胞培养研究体外吸收模型等,将会将为单味和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黄熙,陈可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中医,1997,38(1):745-747.
[2] 徐海波,吴清和.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43-44.
[3] Zuo F Zhou ZM,Zhang Q,et al.Pharmacokinetic Studyonthe Multiconstituents of Huang qin Tang Decoctionin Rats.Biol Pharm Bull,2003,26(7):911-919.
[4] GaoQT,Chen XH,Bi 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r ofGlycyrrhetic Aci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nd Gancao-Fuzi-Tang.Biol Pharm Bull,2004,27(2):226-228.
[5] Sheng Y,Li L,Wang C,et al.Solid-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albiflorin and paeoniflorin in rat serum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ofSi-Wu decoction.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2004,806(2):127-132.
[6] Lu T,LiangY,SongJ,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berberine and palmatine in rat plasma by HPLC-ESI-M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paration Huang-Lian-Jie-Du decoction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application ofthe method.J Pharm Biomed Anal,2006,40(5):1218-1224.
[7] 马越鸣.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展望.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3):273-275.
[8] 卢弘,李敏,邢东明,等.对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评述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2000,24:22-25.
[9] 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药物累积法研究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的药物动力学实验.中成药,1991,13(7): 2-4.
[10] 刘延福,周毅生,叶缨,等.附子理中丸方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成药,1992,14(8): 6-7.
[11]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以解热的药效法初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 1-5.
[12]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 1-5.
[13] 贺玉琢,富杭育,周爱香,等.经抗炎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1): 1-4.
[14]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经抑制胃肠亢进作用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成药,1993,15(1): 35-36.
[15] 卢贺起,张智,魏雅川,等.以药效法测定四物汤药动学参数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 11-13.
[16] 王西发,秦骏,杨彩民,等.微生物测定家兔体内鹿蹄草素药动学参数.西北药学杂志,1997,12(2): 70-71.
[17] 潘嘉,王家葵,邹文侯,等.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 18-19.
[18] Bertera FM,Mayer MA,Opezzo JAW,et al.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of diltiazem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A microdialysis study.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07,56(3):290-299.
篇7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 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 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散 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 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 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 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 栓 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 胶 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 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 丸 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 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 片 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 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篇8
【摘要】
目的探讨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代谢过程。方法优化色谱条件,以萃取浓集法处理生物样品,内标法测定样品中药物含量;SD大鼠尾静脉给药后测定设定时间点体内药物浓度,用2.0版DAS软件分析药物体内动力学参数。结果经优化色谱条件,在0.05~25 μg/ml浓度范围内,多烯紫杉醇线性关系良好。药物体内过程符合双室模型,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均值为:分布半衰期(T1/2α)为2.374 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299.038 min;清除率(CL)为0.026 L/(min·mg);表观分布容积(V1)为0.219 L/kg。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多烯紫杉醇脂质体提供体内动力学参考。
【关键词】 多烯紫杉醇; 脂质体;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鼠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n HPLC method for in vivio docetaxel determination and do some research on pharmacokinetics of docetaxel liposomes in rats. MethodsHPLC method was optimized and samples were concentrated via ether extraction and determined with inner-standard method. Docetaxel liposome was given intravenously at 10 mg/kg to SD rats and blood sample was taken at chosen time interval and docetaxel con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which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gained via DAS 2.0.ResultsThe chosen mobile phase was methonol: water(45∶55) and wavelength was 233nm. Within the range of 0.05~25 μg/ml there was a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 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peak area ratio to concentration was Y =0.396 8 X +0.680 8 ( r = 0.999 4). The pharmacokinetic result revealed it a double-department model an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T1/2α=2.374min, T1/2β=299.038 min, CL=0.026 L/(min·mg)and Vl=0.219 L/kg.ConclusionThe study focused on kinetic properties of docetaxel liposom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at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researches.
Key words:Docetael; Liposome; Pharmacokineties; Rats
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在肿瘤预防、治疗方面的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1],但受其理化性质的制约,现上市的一些制剂不能有效发挥其临床疗效[2]。而脂质体靶向给药技术研究日益成熟,使开发多烯紫杉醇新制剂成为可能。目前,紫杉醇脂质体制剂已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国内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制剂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探讨该药物制剂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以期为开发多烯紫杉醇脂质体提供体内动力学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泵,SPD-20AC检测器,AT-330柱温箱,CBM-102);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紫杉醇及多烯紫杉醇对照品(中国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提供),乙腈(色谱纯);甲醇(色谱纯);纯净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动物 健康雄性SD大鼠5只,体重180~220g,四川大学华西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3,4]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4.0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45∶55,加磷酸调pH至4.5),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33 nm,内标为1 μg/ml紫杉醇甲醇溶液。
2.2
实验方案 健康雄性SD大鼠5只,实验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给药前编号并称重,按10 mg/kg分别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制剂(1 mg/ml),给药后5,10,15,30,60,120,240,480 min,断尾取血0.5 ml,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
2.3
溶液配制
2.3.1 标准溶液精密称取多烯紫杉醇标准品10.0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甲醇溶解并定容,摇匀得 100 μg /ml的标准贮备液,4℃避光保存。精密吸取适量,用甲醇稀释配成浓度分别为0.1,0.3,0.5,1.0,10.0,50.0 μg/ml的标准溶液。
转贴于
2.3.2
内标溶液精密称取紫杉醇对照品适量,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浓度为1 μg/ml的内标溶液。
2.4
血浆样品处理 取大鼠血浆100 μl,加入醋酸缓冲液10 μl,充分混匀,加入内标液100 μl、甲醇100 μl、乙醚1 ml,旋涡混合5min,离心(5 000 r/min)10 min。精密吸取上清液0.8 ml,置于1 ml尖底离心管中,氮气流挥干,残渣用60 μl甲醇溶解,离心(10 000 r/min)10 min,待测。
2.5 色谱专属性考察以“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标准溶液、内标溶液、空白血浆及血浆样品,记录色谱图,结果见图1。图中基线平稳,峰形锐利,说明血浆中内源性成分对测定成分无干扰。
图1 标准溶液、内标溶液、空白血浆及血浆样品色谱图(略)
2.6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取大鼠空白血浆100 μl,共6份,分别加入标准溶液100 μl,制成含标准溶液分别为0.05,0.15,0.25,0.5,5,25 μg/ml的质控样品,按“2.4” 项下操作,10 μl进样测定,记录色谱图,以标准溶液浓度(μg/ml)为横坐标,样品峰面积(As)与内标峰面积(Ai)的比值(As/Ai)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0.396 8X+0.680 8(r=0.999 4),表明多烯紫杉醇在0.05~25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7
精密度考察取大鼠空白血浆100 μl,按“2.6”项,配制低、中、高3种浓度(0.3,1.0,10 μg/ml)的质控样品,每一浓度5个样品,连续测定3 d,并做随行标准曲线,计算日内精密度(n=5)RSD分别为4.36%,3.78%,4.21%,日间精密度(n=15)RSD分别为5.48%,5.21%,4.72%,表明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8
萃取回收率测定 取大鼠空白血浆100 μl,按“2.6”项,配制低、中、高3种浓度(0.3,1.0,10μg/ml)质控样品,每一浓度5个样品,按“2.4”项下,10 μl进样测定,以萃取后多烯紫杉醇的峰面积与相应浓度标准溶液的峰面积之比(As/Ai),考察萃取回收率,3种浓度样品萃取回收率分别为87.23%,91.46%,88.27%,表明采用乙醚做萃取溶剂,药物回收率良好。
2.9 药物动力学研究 取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制剂的血浆样品,按“2.4”项下,10μl进样测定,每天做随行标准曲线,5只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制剂后,平均药-时曲线(见图2、表1),采用2.0版DAS软件处理表1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见表2。
图2 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后血药浓度平均药-时曲线(略)
表1 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略)
表2 黄芩苷对SMMC7721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略)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以多烯紫杉醇脂质体为对象,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萃取回收率、方法回收率、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均较高,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5]。
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后,采用2.0版DAS软件分析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表明血浆药-时曲线符合双指数线性动力学模型。
目前国内有关紫杉醇脂质体新制剂研究较多,而多烯紫杉醇脂质体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大鼠体内行为,为促进多烯紫杉醇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先林.抗肿瘤药多烯紫杉醇制剂的应用研究近况[J].药学进展,2006,11:516.
[2] 梁晓丽,夏路风,刘凤琴.多烯紫杉醇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1999,6(5):28.
[3] 吴 琼,邓意辉,王绍宁,等.RP-HPLC法测定多烯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含量[J].中国药剂杂志,2003,1(3):113.
篇9
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人们用药必须考虑合理的给药时间,这在医学上又称“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时间药理学研究表明,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性往往受到机体节律性的影响,只有在认识昼夜节律性的前提下来设计给药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并使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时间药理学包括时间药物动力学和时间药效学,在临床用药中应用这些原理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进行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时间药物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也具有时辰节律性。通过时间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有一些代谢酶的活性具有时间节律性,如啮齿动物肝药酶峰相大约在午夜2:00,而午后14:00活性最低。同时时间对药物的排泄(尿、粪、汗和唾液等)也有显著的昼夜节律,如酒在下午至晚上(14:00~20:00)在体内的代谢和血清廓清率、肾小球滤过率、尿排出量最高[1]。近年来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也进行了一些时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应用现代酶学实验方法观察了鼠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三项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细胞色素P450总量、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二甲基亚硝胺脱甲基酶三项指标均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这一结果对探讨中医学择时用药原则有一定意义。择时用药即选择药物最佳作用时间,从而达到临床效果的时间治疗学方法[2]。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青藤有效成分对大鼠的药动学,于卯时(7:00)和酉时(19:00)给予相同剂量青藤碱,结果表明:卯时给药血浆及脑中青藤碱浓度明显高于酉时(P
2时间药效学
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给药剂量和时间,也取决于靶器官、靶组织的敏感性及状态。现已证明,许多靶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昼夜节律依赖性[4],造成时间药效学呈时间依赖性。在研究大承气汤对小鼠泻下作用的时间差异时,应用粪便色点测定法观察正常小鼠排便的昼夜变化及择时应用大承气汤对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小鼠排便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且在酉(18:00)、子(24:00)、卯(6:00)、午(12:00)四个时辰分别用大承气汤(22 g/kg)给小鼠灌胃,引起小鼠泻下的作用以卯时最强,与其他各时辰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用大柴胡汤对胆囊的利胆作用进行了时间药效学的研究,对20例胸胁苦满患者于午、酉、卯、亥、巳时口服小柴胡汤后,胆囊的收缩率、扩张率表明:利胆作用在子时与午时,酉时与卯时,亥时与巳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时间药理学原则用药可进一步减少用药的盲目性,使药物投药时间与人体生理、病理节律相适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掌握药物时间节律对指导安全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而且它的发展必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识药物的应用,真正把药物的经验应用转变成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建国.中药时辰药理学的发展[J].药学学报,1991,26(6):401.
[2]黄林清.药物的时辰药理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增刊):131.
[3]刘启德,梁美蓉,欧卫平,等.青藤碱时辰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1):23-26.
[4]何绍雄.时间药理学与时间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
[5]罗卫芳.大承气汤的时间药理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3):7.
篇10
[关键词] 灯盏细辛注射液;绿原酸;咖啡酸;大鼠;药代动力学;LC-MS/MS
[稿件编号] 2013-03-13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3009-002);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LJ2009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0)
[通信作者] *居文政,Tel:(025)86617141-60310,E-mail:wzhju333@163、com 灯盏细辛注射液为灯盏细辛的干燥全草经提取制成的中药注射液,收载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1],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中药之一。以往研究表明灯盏细辛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灯盏乙素。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酚酸类成分也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理活性[2]。中药酚酸类成分包括咖啡酸、绿原酸等,因其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而被国内外广泛研究[3-5]。
在灯盏细辛注射液中,已证实黄酮类与酚酸类协同发挥药效作用[6-7],而灯盏乙素在体内代谢过程已有较多文献报道[8-10],对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深入研究酚酸类成分对明确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动药效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建立高效、灵敏的LC-MS/MS用于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后绿原酸和咖啡酸的血药浓度,并用于灯盏细辛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1、1 试药 灯盏细辛注射液(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20551,规格10 mL/支);对照品咖啡酸(批号110885-200102)、绿原酸(批号110753-200413)和替硝唑(批号100336-200402)均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水为超纯水,甲酸、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PI 4000 LC-MS/MS三重四级杆质谱仪,配有电喷雾化离子源(ESI),色谱工作站:Analyst 1、4、2;AE240电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多有限公司);MICRO-17R冷冻离心机(美国Thermo公司);WH-2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Drict-Q5超纯水机(法国Millipore公司)。
1、3 动物 SD大鼠,雌雄各半,6只,体重250~270 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浙)2008-0033。
2 方法
2、1 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Agilent ZOBAX SB C18色谱柱(4、6 mm×150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60∶40);流速为500 μL・min-1;柱温30 ℃。离子源ESI;离子化模式负离子;定量模式为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离子源电压4 000 V;离子源温度400 ℃;绿原酸的DP,EP,CE,CXP-56 ,-11,-30,-4 V;咖啡酸的DP,EP,CE及CXP分别为-50,-10,-25,-5 V;替硝唑的DP,EP,CE,CXP分别为-25,-10,-15,-8 V;检测对象绿原酸m/z 353、1/191、0;咖啡酸m/z 178、9/134、9;替硝唑m/z 246、0/125、8。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适量绿原酸对照品,用甲醇配制成3、84 mg・L-1的储备液;精密吸取适量,用甲醇分别稀释成3 840,1 920,960,480,240,120,30 μg・L-1的系列标准溶液。精密称取适量咖啡酸对照品,用甲醇配制成1、28 mg・L-1的储备液;精密吸取适量,用甲醇分别稀释成1 280,640,320,160,80,40,20 μg・L-1的系列标准溶液。以上溶液于4 ℃保存,备用。
2、3 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适量替硝唑对照品,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1、2 mg・L-1,于4 ℃保存,备用。
2、4 血浆样品处理 取血浆样品100 μL,加入1、2 mg・L-1替硝唑溶液(内标)20 μL,1 mol・L-1盐酸溶液50 μL,涡旋30 s,再加入乙酸乙酯800 μL,涡旋振摇3 min,12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750 μL,40 ℃氮气流吹干,加100 μL 50%甲醇复溶,12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5 μL进样分析。
2、5 给药剂量的确定 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注射临床给药剂量为20~40 mL・d-1,每日1~2次,人的平均体重按60 kg计算,则其临床给药剂量为0、33~1、33 mL・kg-1。按大鼠每千克体重的临床等效量是人的6倍计算,则灯盏细辛注射液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98~7、98 mL・kg-1,经预实验,确定大鼠给药剂量为4 mL・kg-1。经测定,该注射液中绿原酸质量浓度为170、3 mg・L-1,咖啡酸质量浓度为135、1 mg・L-1
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SD大鼠6只,给药前12 h禁食不禁水,分别尾静脉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4 mL・kg-1。于给药前及给药后5,10,20,30,45 min,1,1、5,2,3,4,6,8,10,12 h经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约0、3 mL,置于肝素化试管中,以4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浆于-40 ℃保存待测。
2、7 数据处理 大鼠静脉给药后测得的血药浓度(C)-时间(t)数据应用DAS 1、0软件进行处理。选择适宜的数学模型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3 结果
3、1 专属性实验 在本实验所采用的LC-MS/MS条件下,咖啡酸、绿原酸和替硝唑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6,2、5,3、4 min。咖啡酸、绿原酸和内标互不干扰,峰形良好,无杂峰干扰,基线平稳,见图1。
3、2 标准曲线制备 取空白血浆100 μL,分别加入绿原酸、咖啡酸对照品系列标准溶液各10 μL,配制成相当于绿原酸及咖啡酸血浆质量浓度分别为3,12,24,48,96,192,384 μg・L-1和2,4,8,16,32,64,128 μg・L-1的血浆样品。按2、4项下操作,取5 μL进样分析。以各成分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Y对血浆质量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运算,求得的回归方程即为标准曲线。绿原酸回归方程:Y=0、435 7X-0、010 7(r = 0、998 7),定量下限为3 μg・L-1。咖啡酸回归方程Y=1、109 8X-0、058 7(r = 0、998 1),定量下限为2 μg・L-1。
3、3 准确度和精密度 取空白血浆100 μL,按上述2、4项下制备绿原酸和咖啡酸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绿原酸血浆质量浓度为3,48,192 μg・L-1;咖啡酸血浆质量浓度为2,16,64 μg・L-1)的质量控制(QC)样品,每个浓度平行做5份,连续测定3 d。根据随行标准曲线求得实测浓度。实测浓度的RSD即为精密度,实测浓度和加入浓度的比值即为准确度。结果表明,绿原酸日内、日间准确度分别为97、7%~101、3%(RSD≤8、5%,n=5)和96、1%~103、8%(RSD≤9、4%,n=15);咖啡酸日内、日间准确度分别为92、3%~106、7%(RSD≤8、8%,n=5)和98、2%~108、1%(RSD≤9、8%,n=15),实验结果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要求。
3、4 提取回收率 取空白血浆100 μL,配制3、3项下低、中、高3个不同浓度含药血浆质控样品,按上述2、4项下操作后进样分析,以血浆中绿原酸、咖啡酸的峰面积与相应质量浓度对照品溶液中绿原酸、咖啡酸峰面积的比值计算出上述3种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每个浓度平行做5份。经LC-MS/MS测定后,低、中、稿3种浓度下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绿原酸(84、3±5、5)%,(89、1±3、3)%,(92、4±6、3)%;咖啡酸(82、1±1、9)%,(85、2±6、0)%,(88、2±4、6)%。采用同样的方法考察了内标的提取回收率为(90、1±2、4)%。
A、 空白血浆样品;B、 混合对照品;C、 血浆样品;1、 咖啡酸;2、绿原酸;3、替硝唑。
图1 样品的液-质联用离子流图
Fig、1 Combined LC-MS/MS ion chromatograms of samples
3、5 稳定性考察 取空白血浆100 μL,配制3、3项下低、中、高3个不同浓度含药血浆质控样品,按上述2、4项下操作方法处理样品。考察含药血浆样品处理好后溶液中分析物在室温放置24 h、含药血浆样品-20 ℃反复冻融3次、含药血浆样品-40 ℃长期冷冻28 d的稳定性,每个浓度平行3份。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血浆样品室温放置24 h后绿原酸及咖啡酸血药浓度的RSD均小于9、82%,-40 ℃保存28 d血药浓度的RSD 均小于8、65%,经过3个冻融周期后2个分析物的血药浓度RSD均小于9、57%。
3、6 介质效应考察 取离心管数只,分别精密加入低、中、高的3个浓度绿原酸对照品溶液(30,480,1 920 μg・L-1)及咖啡酸对照品溶液(20,160,640 μg・L-1)各10 μL,再分别加入内标替硝唑溶液20 μL,水60 μL,旋涡1 min,于12 000 r・min-1离心5 min,进行LC-MS/MS分析,进样量5 μL,记录峰面积A1。除不加内标外,另按“血浆样品处理”项下操作提取空白血浆数管,挥干后同上操作,记录峰面积A2。A1和A2的比值(A2/A1×100%)即为介质效应ME(%)。绿原酸及咖啡酸血浆样品低、中、高3种浓度LC-MS/MS介质效应(n=3)分别为83、14%,86、32%,83、90%和86、79%,92、15%,88、24%,内标替硝唑介质效应(n=9)为82、53%。
3、7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大鼠单剂量(4 mL・kg-1)尾静脉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后绿原酸和咖啡酸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 2。所测数据使用DAS 1、0软件进行处理,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 1。由分析结果可知,绿原酸和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图2 大鼠体内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n=6)
Fig、2 Mean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for chloroge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in rat plasma(n=6)
4 讨论
目前文献报道的中药复方制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大多为HPLC[11-13],且目前灯盏细辛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测定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14-15],对于注射液中单
个酚酸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
本实验采用LC-MS/MS测定血浆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浓度,提高了灵敏度。另外,本文对血样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考察:甲醇沉淀、乙腈沉淀、乙酸乙酯提取、乙酸乙酯/乙醚(3∶1)提取,每个提取或沉淀条件考察了不同的酸化条件(加10,20,30,50,100 μL不同量的1 mol・L-1盐酸),结果发现50 μL 1mol・L-1盐酸酸化后乙酸乙酯的提取回收率高,无内源性物质干扰,重现性好。
苏美英等[16]静脉给予大鼠咖啡酸单体50 mg・kg-1后,咖啡酸单体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为(0、45±0、05) h,体内驻留时间(MRT)为(0、24±0、06) h。本实验中大鼠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剂量为4 mL・kg-1,若以咖啡酸含量计,咖啡酸的静脉给药剂量为540、4 μg・kg-1,而此时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t1/2为(130、91±38、77) min,MRT为(198、74±18、45) min。本实验中咖啡酸的给药剂量远低于50 mg・kg-1,但是注射液中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t1/2和MRT却明显高于单独给予咖啡酸单体。由此推测,灯盏细辛注射液中的某些成分与咖啡酸发生相互作用,延长了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时间,但发生该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707、
[2] 孙汉董, 赵勤实、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灯盏细辛酚的研究与开发[J]、 化学进展, 2009, 21(1): 77、
[3] Park W H, Kim S H, Kim C H、 A new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inhibitor 3,4-dihydroxycinnamic acid (caffeic acid) from methanol extract of Euonymus alatus: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J]、 Toxicology, 2005, 207(3): 383、
[4] Jang D S, Yoo N H, Kim N H, et al、 3,5-Di-O-caffeoyl-epi-quinic acid from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Erigeron annuus inhibits protein glycation, aldose reductase, and cataractogenesis[J]、 Biol Pharm Bull, 2010, 33(2): 329、
[5] 段世廉, 唐生安, 秦楠, 等、 金鸡脚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0): 1402、
[6] Wang Y F, Hu L M, Liu Y N, et al、 A rapid method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jor constituents in dengzhanxixin injection by LC-DAD-ESI-MSn[J]、 Chromatographia, 2010, 71(9/10): 845、
[7] Hung T M, Na M, Thuong P T,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affeoyl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from the roots of Dipsacus asper Wall[J]、 J Ethnopharmacol, 2006, 108(2): 188、
[8] 黄勇, 何峰, 郑林, 等、 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异荭草素,野黄芩苷和木犀草苷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4): 529、
[9] 黄勇, 张治蓉, 郑林, 等、 UPLC-MS/MS研究注射用复方荭草中原儿茶酸、异荭草素和野黄芩苷的大鼠组织分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2): 3189、
[10] 姜岩, 张伟, 林秀艳, 等、 灯盏花素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3): 110、
[11] 张军, 居文政, 陈玟,等、 脉络宁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8, 24(4): 558、
[12] 李朝霞, 倪健, 方冠南, 等、 黄芩苷对绿原酸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24): 3291、
[13] 沈熊, 梁健, 杨春欣, 等、 大鼠血浆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HPLC法测定[J]、中成药, 2012, 34(11): 2099、
[14] 李文军, 陶长戈, 彭成、 灯盏细辛注射液中灯盏花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 华西药学杂志, 2007, 22(5): 520、
[15] 李文军, 陶长戈, 彭成、 灯盏细辛注射液中总咖啡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 23(2): 26、
[16] 苏美英, 周婷婷, 周茂金、 咖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房, 2008, 19(16): 1220、
Study on determination of caffeic acid, chlorogenic acid in rat plasma and
their pharmacokinetics with LC-MS/MS
DAI Guo-liang1, MA Shi-tang1 , LIU Shi-jia2 , CHENG Xiao-gui1 , ZANG Yu-xin1 , JU Wen-zheng2* , TAN Heng-shan3
(1、 College of Pharmac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3、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Area Command, Nanjing 210002, 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 LC-MS/MS method to determine caffeic acid, chlorogenic acid in rat plasma and study their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 Six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with 4 mL・kg-1 of Dengzhanxixin injection, respectively、 Their drug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LC-MS/MS, with tinidazole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DAS 1、0、 The linear concentration ranges of caffeic acid, and chlorogenic acid were 2-128 μg・L-1 (r=0、998 1) and 3-384 μg・L-1 (r=0、998 7), respectively、 The methodological test showed conformance to the requirements、 The intraday and inter-day variable coefficients were both less than 10、0%, indicating that both of legitimate precise and accuracy wer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biological sample analysis、For caffeic acid,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t1/2β, AUC0-t, and CL were (130、91±38、77) min, (4、89±0、96) mg・min・L-1 and (0、12±0、02) L・min-1・kg-1, respectively、 For chlorogenic acid,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t1/2β, AUC0-t and CL were (49、38±8、85) min, (9、54±0、95) mg・min・L-1 and (0、09±0、003) L・min-1・kg-1, respectively、 The LC-MS/MS analysis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was proved to be so accurate and sensitive that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caffeic acid and chlorogen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