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训练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理念的转变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准备一般性中学生比赛,地区局限性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代表学校赛出水平,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为以后升学打下基础,因此造成学生的课余训练压力很大。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落实,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为比赛服务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享受课余体育训练带来的乐趣,规范了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思路。
(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转变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存在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地区性的运动竞赛项目决定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中学出现训练项目单一、训练不系统、体育成绩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大部分地区中学只开设田径、篮球等易操作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性给课余体育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学体育设施的完善,也促使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在校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中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体育项目。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保证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时间
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落实的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首先要求学校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因此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始以前,基层中学的活动课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延长,活动课时间达到45分钟至1小时,基层中学教练不用再为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而烦恼。
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时间的固定,基层教练可根据实际比赛情况更加合理地安排体育特长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高效的体育训练课。同时,训练时间的增多,也加长了学生训练周期的变化,促使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期性更合理,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特长生今后的成绩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障。
(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落实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一般依据地区比赛周期而制定,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造成训练时间紧张,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都是短期的,都是在赛前使用,比赛后的训练一般都停滞或者不系统。为确保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短期的训练计划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密度往往超过学生自身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应付一般性比赛,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发展空间不大,高水平学生出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运动规律。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锻炼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应该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肌肉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根据地区比赛周期,针对参加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体育竞技发展规律的长期训练计划,确保对学生健康负责以及日后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
在实际生活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因此要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与要求。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参与锻炼的人数多,对于课余训练选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前因怕参加体育训练耽误学习,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愿参加课余训练,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放下课业包袱,引导学生发扬不怕苦累的精神,在全体中学生参与的感召下,学生的锻炼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更多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意识到在课余体育训练队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范围更广泛,以前需要教师重点做工作,现在是学生自己找教师要求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带给学生尝试不同项目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中学体育训练队科学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在教练督促之下,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训练。参加训练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体校或专业训练队,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应付比赛,或者迫于升学压力而参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训练自主性,学生完全从兴趣出发,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增强。在实际训练中,师生完全是在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带动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上主动性增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阳光、健康”的理念,在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机制对阳光体育运动效果具有检验性,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检验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锻炼效果。
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中学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校为单位定期组织面对全体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参加锻炼的效果,确保阳光体育的真正落实。
三、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体质健康调查说明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大国,但不属于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篇2
关键词:新形势;阳光体育;大学生;社会化;关系;
1.前言
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提高,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社会学者、留美博士袁岳认为:中国的大学是大学生真正社会化的开端。[1]因此,这种期望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的教育要求,更多的是对引导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型与关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为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这种体育舞台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有关校园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突出的契合点。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云南省几所高校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大量的有关与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社会化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
2.2.3调查访问法 针对云南省几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访谈,收集相关的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阳光体育与社会化的定义
阳光体育的定义: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2]
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即一个人取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在大学生健康成长,逐步从“边缘人”成长为“社会人”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3.2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在学生自进大学起,能动地学习知识、掌握行为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祖国有用人才的过程。在本定义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化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都具十分重大的意义。有些学者把大学生社会化称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意义就在于此。[4]
3.3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3.3.1阳光体育运动可传授大学生生活技术与技能。
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他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参加了体育运动不仅发展了自身身体素质,学会了各种运动技术和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形成了他们有机体健康的良好态度。
3.3.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当今大学生的通病是社会规范意识比较薄弱,如还不加以强化,将来必会成为社会秩序影响的隐患。阳光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直接参与性,对抗竞争的激烈性,提供了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5]。
3.3.3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阳光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尤其是对于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就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力,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6]体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建立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参与阳光体育的过程中有助于训练大学生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有利于形成与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
3.3.4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习得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也就是指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尤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获得角色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学习场景必须以每个人机会均等为原则。通过经常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还可以是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在社会上“角色倒错”可能造成的危害。在现代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3.3.5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首先是自我意识,大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中,不仅有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而且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体力荒废技能的投入。其次,是群体约束力。群体所具有的促进个性形成的重要功能能促使个体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每个群体常常要对个体的行为做出评价,有时予与肯定。最后,是主体的积极性。大学生在参与阳光体育活动中,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可以进行自我意识到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以达到体质增强和技能提高的目标[8]。
4.结论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大学生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加强彼此的思想交流和互相配合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增进友谊。同时,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体会附着于角色之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获得一种集体归宿感,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使同学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共鸣和心理相容,增强个人的社交意识。在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在不触犯运动规则的前提下,大学生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为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这种体育舞台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有关校园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当前形势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坚毅顽强、勇敢果断、坚定自信、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而这些优异品质正是现代社会人应具备的性格特征。总之新形势下,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参考文献:
[1] 树旺.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J].体育学刊,2008,8.
[2] 教育部,等.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EB/OL].新民网,2007-04-26.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雪莲,施大伟,李艳.闲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6] 这边,美国那边――81个对话透视中美差异[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篇3
良好的课堂运动训练,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都达到要求,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体育运动锻炼不只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要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除了能够培养小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还能潜移默化的对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把健康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观念带到了家庭中、社会中,使得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主要是三方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就是教师教学让小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有效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较多教学成果,有效益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经过体育课堂教学之后,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等方面是否取得了进步。
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就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模式来看,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课堂氛围比较冷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小学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不适合死板、固定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紧跟学生实际,使得教学过程跟教学方式、训练场地与器材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融洽的教学氛围,跟学生打成一片。比如,在学习实心球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手的角度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好,告诉学生出手的时候要抬头,但是成效不明显,学生也不愿意继续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可以是楼顶,也可以是旗杆,固定学生的条件反射,让学生逐个练习,大家监督找问题,这样一来,大家练习的热情高涨起来。
2.2优雅的动作示范,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本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怎样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用优雅的动作示范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进行示范动作的时候,做的比较标准规范,不但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还能让学生认为这个动作自己也可以完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进行真人示范,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生进行“前滚翻”这个动作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告诉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在学生练习过之后,找出几个做前滚翻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来示范,教师给配上有节奏的口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分配关系,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动作,提高了教学成效。
2.3有趣的游戏参与,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体育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训练教学内容,由于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比赛性,这样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相应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这些良好的品质就是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体现。作为体育教师,在制定游戏的时候要结合所用的教材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能够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对于生活中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如,滚铁环、踢毽子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动,在改变之后进行应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腿部力量的时候,如果体育老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训练的要领,让学生机械重复的进行弹跳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这个时候可以举行一个接力赛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跳绳接力,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看哪个小组能胜出,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学生参与的愿望变得强烈,就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沙袋投准游戏,并且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投的准。之后让学生分为甲、乙、丙、丁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游戏训练。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答案。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注重情景教学,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体育课堂训练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关注学习的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比如,在给小学生进行列队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问:“大家看过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仪式么?”,之后引导学生模仿雄赳赳、气昂昂的形象,学生受到启发,开始精神饱满的进行列队训练,仿佛置身于国庆阅兵队伍中,变现出了“站如松,动如风”的静动结合的神韵。再比如,在训练小学生进行小步跑练习的时候,可以用“马蹄快跑中落地”的情景,启发小学生在小跑步的时候学会“脚腕柔、频率快、轻松”等关键要领,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理解小步跑的技巧,进而掌握其动作要领,提高了学习成效。
3结语
篇4
关键词:运动损伤;学校体育;体系训练;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体育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损伤泛指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损伤。学生是学校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主要对象,不同的因素例如不同的训练项目或者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等会导致损伤的部位有所不同。
二、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做好充分合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
为了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学生在进行各项体育训练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热身准备活动,因为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能够使身体状态从相对静止慢慢转化为相对紧张。如果没有做好合理充分的运动前准备活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就不能得到合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足够的兴奋,身体还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一来,一旦进入到紧张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肌肉伸展性和弹性较差,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也会很差。[1]没有合理相应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也会造成学生对所即将进行的体育活动认识不充分,在体育训练运动过程中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运动强度,这样也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不在状态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
状态不好的身体功能和心理机能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在体育训练项目中受到损伤。如果学生长时间没有充足的睡眠或者睡眠质量较差,或者是伤病初愈身体没有得到很好恢复,又或者是由于长时间运动导致肌肉经常性处于疲劳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和运动的准确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这种身体状况下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就很容易受到各类损伤。此外,体育训练过程中的损伤也会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胆怯犹豫或者对运动抗拒都会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受到损伤。
(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动作违背生理特点
如果在正在进行中的体育训练中,学生的动作本身违背人体生理特点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存在违背人体身体特点的动作都会对学生造成损伤。比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学生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导致自身身体部位发生摩擦或者与他人发生碰撞都会造成损伤,又或者某项体育运动本身由于其动作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身体难以适应,也会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造成损伤。
三、学生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运动损伤有一定认识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深刻钻研,对将要进行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认真准备课程资料和训练设备,对学生身体特点有充分了解,对容易构成损伤的项目和容易损伤的身体部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预防,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单一的训练方法,追求体育训练的全面性。同时作为体育工作者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运动保健知识,了解运动损伤的程度及结果,把已经出现的损伤危害降到最低。
(二)必须在进行体育训练前做好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
学生应该树立热身准备活动的意识,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或者和有针对性的预备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准备活动的时间距离正式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为间隔过久造成身体机能又回到准备前状态从而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意义。[2]如果体育训练比赛时间较长需要中场休息或者下半场需要更换项目时,也需要做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体育训练结束后要注意放松身体,从而使紧张的肌肉和精神有充足的休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以后的运动训练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运动训练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
对学生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应该着眼于每一项具体的运动训练。因为体育训练是由自然人参与的大众型活动,并且项目不同人数不同激烈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偶然性的事件,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保护别人和自我保o的思想,比如在篮球运动中,需要学生双手紧紧持球,以免篮球从手中滑脱对他人造成损害,同时还要时刻注意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他队员的身置,以免被篮球击中或者与其他队员发生激烈碰撞。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大都是在无数次的体育训练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状态的练习,所以学生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反复枯燥的练习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运动技能迁移 体育教学与训练 教学应用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各种运动技能之间会相互促进或相互干扰,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运动迁移规律,可以缩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时间,快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目前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而作为各项目之间的技能迁移鲜有论述,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各项目之间迁移规律的忽视,往往使学生的运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运动技能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甚至导致运动技能的下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认识
传统运动技能迁移理论是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把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与新运动技能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运动技能的变化,称为运动技能迁移。运动技能的迁移有两种,学习和掌握某一技能对学习另一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相反,起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理论也有不同表述,如经验类化说――著名心理学家贾德(德国)的“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依赖法则和原理的应用。“类化”指的是原理、原则,是概括化了的理性经验。各项运动技术虽然在动作形式上和内容上表现为多样性,但都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指导:共同要素说――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武德沃斯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技能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成另一个技能。”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要素上确实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关系理论说――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张,强调概括化理论中关于迁移的另一要素,有机体在迁移中对新情境中的关系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真正的原因。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方面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条件。各项运动技术在专门素质方面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在一般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是相同的。
二、体育孝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案例)
1.运动技能的转换(以跨栏和三级跳远为例)。
跨栏跑与三级跳远虽然属于不同的田径专类项目,但在学习过程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完成跨栏跑和三级跳远时的关键性因素和条件趋于接近,焦点趋于集中。这两个项目快速用力的特征都很突出,节奏感都很强。跨栏跑和三级跳远这两个项目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则完成技术动作时往往力所不能及。跨栏跑是由于速度差,力量差,栏间步三步跑根本完不成。协调性差,栏间步和跨栏步的衔接及跨栏步和完成都将受到很大影响。三级跳远由于力量差,支撑能力差,将导致完不成三级跳跃动作而出现跳一迈跨一跳的不规范技术动作;协调性差,还将影响三级跳各跳之间的衔接连贯及空中的身体平衡。可以说,跨栏跑所要求的身体素质,三级跳远必不可少。这两个项目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均以速度为基础,以力量为基础,以协调、力量、节奏感为基础。正如以上所述,完成时他们的身体素质基础相同,所以先后学习这两个项目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运动技能的干扰(以网球学习和羽毛球学习为例)。
网球和羽毛球运动虽然看似是很接近的运动,但存在本质的区别。网球要求手腕绷紧用大臂带动小臂发力,而羽毛球要求手腕灵活,通过手腕控制来球,所以这两项运动之间在细节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学习其中学习―个项目再学习另外一个项目,已经学会的项目对新项目的学习有很大的干扰。
三、运动技能正迁移发生的原因
运动技能的迁移源于学习迁移,人类在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中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要求利用迁移规律。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要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景中具有共同要素或者相同成分,迁移就一定会出现,当然这种迁移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1943,1954),一切均取决于担当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练员能否具有对迁移现象的敏锐性和感悟性,能否对迁移知识和经验现象进行“感悟”。只要一个人对他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感悟和概括,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技能迁移就是可以实现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从另一个视角解释运动技能迁移发生的原因,由于新旧两种运动技能的基本动作结构和环节相同,只是动作细节不同,因此在学习新技能、新动作时,大脑中原先已经那家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成为建立新运动技能条件反射,乃至新运动力定型的基础。相似刺激引起相似反应,运动技能的正迁移随之发生。
四、运动技能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1.器械相似。
貌似相同的器械会使学习者从知识记忆库和条件反射储存区调取与之相似的知识和动作技能条件反射,并运用到新技能的学习上。由于器械貌似相同的两种运动却有着相当差异的动作技术,从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羽毛球和网球,前者击球时对手腕动作有很高的要求,而后者更强调手臂的整体动作。
2.定义误导。
对运动技能定义的不精确也会由于对已有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误用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手球射门和篮球三步上篮。前者的三步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步”,即射门者可在跑动三步后才将球射向球门,而后者的“三步”仅是一种习惯意义上的说法,而非严格的动作技能定义,因为篮球的三步上篮在第三步脚落地之前球必须离手,否则就是“走步违例”,所以打手球者偶涉篮球时经常会出现走步违例,实乃负迁移之故。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33-01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加以明确显得非常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密切程度可以看做是点与面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育竞技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运动训练,但进行运动训练还要基于对体育相关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而熟悉了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掌控,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便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
现在的高校运动竞技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高校运动员招生、选拔、及训练与管理上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训练的发展。高校运动训练还存在学习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与平衡性。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学校忽视了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学校没有组织专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将特招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并且在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做任何改变,进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跟不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度,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练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兼任,体育老师虽然有较为专业的专长,但在怎样教育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或缺乏实践的现象。缺乏专业性的运动指导训练老师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缺乏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购买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强、针对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程序与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新颖及实践性。还有就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不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目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体系也开始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末流位置分离出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外,虽然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及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合理兼顾与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就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探析
(一)通过加强运动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就是自然素质。自然素质本质上就是身体素质,而且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来进行锻炼与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体育水平上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并形成优势互补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需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了实际运动训练,就会缺少必要的实践与美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训练离开了体育教学的指导,也会让运动训练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所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必须做到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的特点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训练水平,培养综合性、全面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技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全面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要想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体育机制,大胆进行实践与创新。合理利用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优势,让体育事业更为规范、合理,从而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浅谈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
篇7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运动损伤,本文重点介绍了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健康的体格,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的年龄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年龄要小很多,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较多的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也比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避免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二、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特点
运动损伤发生时间:多在教学课、自由练习和考试过程中。损伤的性质:绝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极少数属于慢性损伤。损伤位置: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而头部和颈部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少。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容易造成损伤的运动项目: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损伤与运动年限的关系:运动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的人,越不容易在运动中损伤,相反,运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的人,比较容易在运动中损伤。运动损伤与性别的关系: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因为男同学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通常要高于女同学。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局部负荷过大。高校的学生课程紧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复杂而广泛,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能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更少。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体育训练中,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同时,由于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对于比较复杂的运动不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导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体育教学的老师如果不能够正确的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更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科学。在进行体育训练之前,正确的教学训练应该事先做好科学的准备活动。科学的准备活动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合理定位准备活动的运动量,第二,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要正确。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小,将起不到调动运动神经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快速的适应运动训练。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将使得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在真正体育训练时,体能和运动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保持活跃的状态进行体育训练。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偏离正式的体育训练相结合,导致学生进入到体育训练状态比较慢。 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克服对运动训练的心理障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存在抵触情绪,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体育训练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对于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动作,要保持耐心,细心的讲解与指导,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多采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完成体育训练,实现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体育训练。 (二)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低,可以适当的提升准备运动的强度,保证学生整体的运动量。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高,则需要适当的降低准备运动的强度,避免学生在准备运动中消耗过多的体力和精力,而导致在真正体育训练时学生体能下降而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准备运动的项目要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避免盲目的选择准备运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准备运动的内容。准备活动还起到活跃教学训练氛围的目的,同时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比较兴奋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 (三)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其运动强度,待其适应以后,再逐渐加强运动强度。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处在疲劳、睡眠不足或者处于生病状态等不良状态时,采取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避免一味的按照常规强度进行体育训练。老师要掌握运动医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知识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避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出现造成运动损伤的状况。科学合理的计划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从源头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认真执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因为执行力不够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四)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
高校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场地,及时进行修正。对于不合格的器材,及时进行修理,如果修理后仍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应该舍弃。只有充分保证了运动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才能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提供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特别是户外的体育教学训练,如果出现大风、雨雪、严寒等恶劣气候状况时,应该适当的调整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者更换体育教学训练的场地,尽量更换到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地点,避免因为恶劣天气状况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时比较常见的。高校运动损伤具备鲜明的特点,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运动项目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引起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多种,比较常见的为学生局部负荷过大,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整体身体素质比较差;学生处在睡眠不足、生病等身体机能不良状态;准备活动不科学,准备活动量过多、过少或者方式不合理;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互相保护意识;缺乏体育道德和对体育正确的态度;体育教学训练采用的场地、体育器械不合理;教学或者比赛计划制定不合理;不良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等均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加强宣传教育和医务督导和重视运动医学的应用。相信通过各种预防措施的开展与实施,一定能够降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34-35.
篇8
我国现代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群众体育,三者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彼此之间还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相互渗透,这样就形成了国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将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对立起来,竞技体育忽视体育教学对其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体育教学又忽视竞技体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从本质上说,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发展体能,而体能的发展并不是没有止境,在强化体能之路上,体育教学是起点,竞技体育是至高点,二者原本就是同根同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此,在以终身体育为指导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在指导思想、目的任务、指导方法、实施内容、场地器材、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性地推进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同性
(一)二者都需要运动。运动训练需要“运动”是毋庸置疑的,而体育教学也需要运动。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不同的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即学生需要在反复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而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这一方面来说,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它们都需要通过“运动”来达成各自的目的。
(二)二者都根据对象的特点选择运动形式。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需要按照学生和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质、运动水平等来选择运动项目。如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能够适应其身体负荷的运动项目,并进行合理的搭配、排列与组合,这样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高效化。而在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同样要根据运动员的身心特点,选择能适应期发展的训练项目,并需要根据其运动状况,制定多年详细的运动训练计划,分不同阶段逐渐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延长期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从这一层面来说,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是要以针对的不同对象的情况为切人点进行教学或训练的
(三)二者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逐渐由传统的以传授固有知识为重点的封闭式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改变过去的单一的竞技体育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取而代之以健身、娱乐、休闲等内容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同样,运动训练的方法与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运动训练需要研究最新的比赛规则,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这些都是时展带给运动训练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在比赛中活得好成绩,在运动训练中就不仅需要了解诸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专项理论,而且还要了解世界各国该项运动水平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此项目的当前水平,找到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新的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补分析
虽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实质上看,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过程在核心内容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这些一致性,正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能够有效补充、互相渗透的关键所在,虽然存在的其他约束力使得其自然功能发生一定分化,但是二者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相补充,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这就需要互相借助、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互补原理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互补,就是因为“理论” 与“实践”功能上的不同,但都是体育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从实质上来说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和补充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训练只是其中一部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依旧是建立在教学目的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教学活动基础之上。运动训练包含多项内容,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运动训练对竞技性的要求更高,而这一过程就基本上以运动训练为主,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良好完成都是建立在大量运动训练基础上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和体育训练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有效掌握体育理论,同时能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和健康习惯,而这一系列都离不开运动训练的开展。
三、结语
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关系的互补分析研究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二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够达到运动训练达到效果,体育教学实现目的。而通过对两者相同性的正确认识,也将实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合理发展。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提升,要想适应这一变化,就需要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形式,由封闭教学、机械教学转化为创造性教学。只有将教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形势,使得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都需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转变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和成长理念,促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提高我国的体育教学整体水平,促进运动训练成绩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盛建英.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2
[2]张铁军.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比较研究[M]科技教育创新.2007.14
[3]杨熙.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J]运动.2013.5
篇9
摘 要 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技类体育的发展又是中职学校办学品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排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竞技类体育,对帮助中职学校扬校威、树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采取何种方法对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进行管理,构建适合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提高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模式,旨在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效率,提高中职学校的排球竞技水平。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排球运动 训练 管理模式
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排球运动员积极性的调动、运动潜力的激发和运动训练的质量。目前,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有效的课余训练管理模式才能够提高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效能。本文着重从对运动队、对运动员和对教练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学校对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
(一)建立专项经费的制度,解决运动队训练的“后顾之忧”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水平,需要指导排球运动队进行专门性训练,充分调动排球运动训练队员的积极性。其中,为了充分调动排球对运动课余训练的积极性,需要具备一定的后勤保障条件[1]。但是,大部分中职学校投入体育运动的经费都非常少,所以需要学校领导支持排球运动队,构建专项经费制度。此外,对于经费的来源,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还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赞助企业,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以便为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办好校内运动赛事,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
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排球运动会、新生杯排球赛、排球俱乐部联赛、排球精英赛等赛事,以此来增强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排球训练氛围,从而为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的排球联赛,主要是将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成员下放到各个俱乐部中,让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能够强化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充分提升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水平[2]。
二、对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的管理
(一)做好运动队课余训练组建工作,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在对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校内外情报信息,全面评估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的运动基础水平、运动竞技水平、生源情况,综合预测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未来的运动成绩,列出重点建设项目,组建排球运动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3]。其次,强化排球运动队队员课余训练创新管理。随着学校间的排球运动竞赛越来越紧张激烈,为了能够更好地战胜对手,仅仅单靠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和战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排球运动竞赛的要求。尤其是当前中职院校排球运动员在选拔的时候就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组建的“平民球队”。因此,在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排球运动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其中,当前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教练组主要采取的是下列几种做法:一是坚持常年训练。在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中,应该坚持以联赛为主要中心,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个阶段的课余训练计划,如寒、暑假队员的个人训练计划、每周的训练时间等,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的各项技术、战术指标,有效增强排球运动队的整体能力。二是强化排球运动队队员的心理训练。在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将心理训练作为排球运动队的主要训练内容,积极组织排球运动队队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观摩中国排球队比赛、校外重大比赛等。通过引导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采用自我暗示、自我调节和模拟训练的方法来增强心理素质,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参与比赛的抗压能力。三是强化队员训练管理。针对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课采取签到制度,缺训不能够超过3次,否则进行停训检查。坚持做到纪律严明、奖惩分明,以便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证训练效果
在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过程中,全面做好队员专业知识学习和课余训练的关系是强化排球运动队队员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研室和教务处应该以学习任务优先、训练时间有保证为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种保障措施。其中,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排球运动队队员如果因训练时间耽搁课程,则可以选择采用补课和调课的方法来解决;二是排球运动队队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奖励。通过制定这些制度能够合理的将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课程与排球运动课余训练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员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增强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的综合素质。
三、对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中教练员的管理
俗话说得好:“团队作战,战无不胜。”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对队员的团队精神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具备较高组织能力的排球教练。其中,对于当前大多数的中职院校来讲,排球运动员的教练都是一些年轻的老师,训练经验和临场指挥能力缺乏,所以还需要强化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教练员的管理。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练能力素质
为了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水平,还需要强化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中教练员管理。因此,中职学校领导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鼓励机制,以使教练员积极参与专业训练培训学习,或者组织教练员参与排球运动课余训练方法交流活动,以便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教练员的训练指挥能力,促进教练员更加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排球运动训练方法和排球训练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的综合水平。
(二)立足服务队伍,做合格训练辅导员
每一场重大的排球运动比赛都是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重复,所以教练员应该提高排球运动课余训练的要求。但是,一部分排球运动队队员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球运动训练的效果,如队员喜欢睡懒觉、玩游戏、酗酒等,所以教练员应该立足服务队伍,密切关注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队员的日常生活细节,全面做好排球运动队队员的思想工作,纠正不良习惯,以便能够真正做一名合格的排球运动队的辅导员。
(三)发挥带头作用,树立模范的榜样形象
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的行事风格就是一整支球队的作战作风,所以需要排球运动队教练员坚持正直公道、严于律己和以身作则的思想。在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过程中,如果是要求队员做到的,作为教练员则首先应该做到,任何细小的要求都应该发挥带头作用,让队员能够从内心深处敬佩教练员,在行为上模仿教练员,从而促使教练员真正成为整个学校排球运动队的风向标。同时,教练员还需要做好训练日记等常规的工作,通过训练日记来全面评述整个排球运动队队员的训练、比赛情况,以及课余训练对运动员所施加的压力情况,从而促使教练员在不断的总结和摸索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训练能力和临场指挥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水平,需要探究一种适合中职学校排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方法。当前在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大部分排球运动队队员能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增强自身的排球运动水平,为中职学校展示自身的办学品牌,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俊杰.鄂尔多斯市中学生排球队伍现状调查分析[D].太原.中北大学.2015.
[2] 赵水涵.淄博第十中学排球运动员培养与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培养;训练
中长跑是一项对体能要求很高的田径运动,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各种状况,尤其高校大学生的中长跑运动员,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是很稳定的时期,所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案和训练强度,在单调的训练中保持稳定的成绩并且不出现抵触心理。训练教师要着重从耐力、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与训练计划。
一、耐力训练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有氧、无氧代谢能力
耐力是中长跑运动员最重要的训练指标,一场比赛很多时候就是一场运动员之间的耐力比拼。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对运动员进行长时间的负荷运动,例如游泳、单车等高强度训练来测试运动员的无氧阈值速度,观察运动员有氧代谢功能的时长。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训练中加入不同速度的训练,让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有氧和无氧的不同的供能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机体混合代谢供能的耐力值。国外很多先进的训练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合理地按照不同科学比例对运动员机体进行混合代谢供能训练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运动员有氧代谢速度、耐力和逐步提高无氧代谢速度、耐力。
二、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要注重不同能量速度的提高
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机体内需要磷酸能和乳酸能共同作用,两种能量提供肌肉快速的收缩转换能力。只有两种能量速度值同时提高,才能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率最优化。在训练中着重加快动作频率是提高磷酸能速度的有效方法。
三、力量的训练主要侧重于针对运动员力量耐力水平的提高
中长跑不同于其他需要爆发力的田径运动,中长跑主要是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耐力水平,也就是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力量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耗能状态。在训练中,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对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负重跑,来增加肌肉中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使肌肉中的糖酵解利用率逐步提高,使肌肉的整个代谢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力量的持续能力。
中长跑是一项非常锻炼人的意志和体能的田径运动,在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中,训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和意志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