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里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面部表情在万种以上,它表达着各自不同的情绪,成为人们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而目光所反映出的人的不同思想情感在整个面部表情中自然首推第一。
俗话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鲁迅先生说:“写人极俭省的笔法是画眼睛。”事实上也正如此。在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不仅是他心灵的窗户,更是他借以传递信息和组织教学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有的学生思想上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我们只要看他一眼,那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作出相应的反应,往往可很快把思绪回归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试想,若是教师只是低着头,只看课本和教案,而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或只是高昂着头,“目中无人”,目光游离于天花板,其结果会如何呢?那自然是既不利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更不必说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目光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目光既不能呆滞,也不能闪烁不定。
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喊起立致敬词,他都只顾翻课本,找教案,目光仅仅停留在三尺讲桌上,或虽抬头,要么平视,目光仅仅习惯于停留在某一狭小的角落;要么仰视,目光呆滞于天花板或吊灯之上。也有的教师一进教室,看似其目光游离于教室前前后后,却因其闪烁不定弄得学生要么十分尴尬,要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各自心中直犯嘀咕:我今天怎么啦?他今天怎么啦?这自然很不利于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堂教学中来。
恰恰相反,例如,刚刚走上讲台,面向学生起立致敬语时,教师视线就应从左向右,然后再从右向左进行一下环视,这表现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课堂局面也有控制能力,同时,其亲切关注的目光还可很快缩短师生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满怀希望和信心投入到你所组织的这堂课的教学中来。 转贴于
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运用和变化目光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
我是教小学语文的,小学的语文课大多生动活泼,溶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所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运用和变化自己的目光,若简单机械地要么只是板起面孔,以毫无表情的目光对待学生,既不利用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更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不分内容地要么一味地使用喜悦的目光,要么一味地使用愤怒的、或忧郁的、或恐惧、或哀怨的目光,都会对教学不利,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感、疲倦之感而分散其学习注意力。小学生思想情绪极不稳定,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如其分地运用变化的目光把学生带入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七种表情之中去,让其思绪围绕着教师这根“指挥棒”转,让他们在变化的感情中去领悟、去感知、去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三位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便自然集中了。
再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使用和变化目光组织课堂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篇2
论文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研究,实践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硕士论文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篇3
关键词: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内容,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解放思想,不断转换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
1 临床思维能力的内涵
所谓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面对复杂的临床症状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的过程,整个过程包含了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知识,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患者沟通等多种方式获取更为全面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借助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及信息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鉴别,最终形成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个性化处理方案[1]。从某种程度上讲,临床思维是疾病诊治的核心要素,而思维方法正是导致误诊的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
2 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2.1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表现 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手段,一些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工作岗位后,可以借助医院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鉴别、诊断,诊治过程中主要参考辅助检查结果,忽略了一些基本诊断方法的重要作用。②缺乏辨证诊断疾病的思维。中等职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分析疾病时,会出现诸如表面思维、片面思维、印象思维、惯性思维等临床思维上的缺陷,最终会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③临床思维过于狭隘。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学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但是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分科思维”,即在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时,习惯以本科的病种概念来进行,忽视了二级学科水平上的系统诊疗模式[2]。④先入为主思维。学生在进行疾病分析时,很容易对某种疾病的诊疗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按照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2.2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原因 分析而言,中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仅是机械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缺乏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也差强人意[3]。其次,缺乏实践。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本就匮乏,一些学校未能与医院加强合作,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能力较差,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中,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最后,老师缺乏责任心,综合素质较低。中职学校的生源资质比较差,而老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也相对较低,不仅教学意识淡薄,而且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要求不严,更做不到启发引导,更谈不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内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的策略
3.1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临床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特别是中职学校医学专业的学生,更要注意拓展其知识面,巩固其基础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便于在诊疗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拓宽思路,且可以有效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当然,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敢于创新,通过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3.2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参加教学查房。教学查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老师要在学生参与查房时给予引导,首先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检验结果,然后制定治疗主案,最后再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逐渐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定期进行教学查房,由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老师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情发展,而且要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问诊,协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提出自己对病例的见解与分析,由老师补充不足,再由教师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4]。由此可见,教学查房是强化临床思维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方法。
3.3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价 对于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内科教学不仅要求其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其临床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需要采用量化的反馈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科学临床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病史采集的内容、体格检查的方法与结果、判读辅助检查的能力、病例书写的规范性、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医德医风等,量化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内科实践课程进行评价,也可应用于内科见习中,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多次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老师的临床教学指导也更具针对性。
3.4引导学生由顺式思维向逆向思维转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科安排,由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开始,再到临床的病因分析、症状及体征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有条有理的教学框架中学习,其对疾病的认知也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式思维,虽然这种"正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是分散的,在进入临床应用后,其所面临的不再是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单一疾病、单一的患者,而是一个体征不同、主诉存在差异的复杂的患者群体,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对患者形成一个综合的、高度集中的认知,其思维方面是"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维[5]。在这种反向思维模式下,要求学生要高度集中之前所学的知识,从中做出筛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诊断及处理,因此老师在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临床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取得显著成效的,要求学生在脱离临床问题的状态下掌握临床推理技巧也是不现实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临床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独立性、灵活性。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融入临床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多预习、多思考、多提问、多复习,不断揣摩旧知识,掌握新理论,通过温故知新,促使理论知识向临床思维过渡,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作成,邓长柏,陈淳媛.临床见习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5,12(1):199- 200.
[2]黄凌瑾,陈胜喜.学生为主体的临床见习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1.
[3]周昌菊,宋美玉.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15(6):34.
篇4
关键词:疾控中心;检验;管理;临床
1、基层疾控中心临床检验管理现状
因过去临床医学检验在疾控中心承担的检验工作中所占份额较小,故而检验人员相对较少。近几年由于卫生事业改革的开展,疾控中心的工作重心转向防病工作,临床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慢慢开始进入疾控系统工作,检验、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已经在疾控系统进行了很多年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工作,仅包含了中心的微生物、理化检验,按照计划定期参加能力验证考核工作。传染病病原学检验、性病、艾滋病、结核病检验每年参加卫生部的盲样考核,麻疹、风疹病毒免疫学检验每年参加省级的考试、考核工作,其余的临床医学检验现均未纳入认证考核工作。
国内多数大、中型医院检验科均已按ISO15189:2003进行了医学实验室认可,而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基本上未以ISO15189:2003标准为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由于基层疾控中心的临床医学检验不像医院那样,检验项目全而广,仅进行与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工作相关的医学检验。成本核算、检验项目的局限性等使得大多数疾控中心未如医院般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全自动血液分析、生化分析、血气分析、免疫分析等大型仪器设备,仅有卫生部配发专用仪器、半自动老式仪器,或借助试剂盒进行手工检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质量管理未全面规范开展,参加卫生部、上级主管部门考核项目时能按考核要求进行质控,而未参加考核的检验项目基本上仅按成品试剂盒要求进行盒内阴、阳性对照试验,无外部质控对照,无相应的质量控制规范文件、方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未在疾控中心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得到全面贯彻,从事临检的检验人员疏于培训,生物安全意识淡漠。
2、基层疾控中心临床检验管理模式探索
现今的医疗环境要求实验室的工作应具有有效性、准确性、时效性、经济型和安全性,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检验技术、分析仪器、实验人员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建立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实验室管理文件,定期审核和修订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依据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国际标准,对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积极准备参加ISO15189实验室认可。结合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实际,尽可能的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纳入现在疾控系统广泛开展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之中,以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减少浪费。
2.2积极参加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同时完善实验室室内质控
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实验室从分析前、分析中到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在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定性试验,工作方式以手工为主,结果的判定有时依靠检验人员肉眼主观判断(颜色变化),容易出现错误的结果。如何避免、评估实验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结果表现和具体设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检测结果不可接受时采取行动,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卫生部国家临检中心及省级临检中心每年均举办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的室间质评活动,各大、中、小型医院、血液中心的实验室要求必须参加活动,而对疾控系统的临检实验室一直未做硬性要求,仅为自愿参加。
2.3在人体健康的评估中,临床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部门。如高血脂、高血糖、HBsAg携带者等往往可早期发现。
2.4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时的诊断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实验室的检验。2003年SARS暴发流行时的诊治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基层疾控中心的临检实验室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现在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危险因素,因而临检实验室工作在疾控系统应得到充分关注。
3、完善实验室工作资源,实现工作目标。
没有资源作为保证,任何形式的组织目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如实验室的检验周转时间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没有自动化的仪器、设备,就不可能满足医师尽快返回报告的要求;如果没有既了解实验技术,又熟知临床、预防医学的检验技师,就不可能达到对预防、治疗提供咨询服务的检验工作目标。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就无法开展相关的检测项目;没有人、财、物等资源保证,实验室就失去了实现其工作目标的基础。
4、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上日程。
我们不会忘记2004年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的深刻历史教训。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标本接种、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试验操作时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中,而且无法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种类,所以更应牢固树立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逐渐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实验室安全氛围。
综上所述, 临床医学检验与疾控中心其他类别的检验工作不同。理化、微生物检验所面对的检验样品为食品、水质、化妆品等产品,所进行的检验为依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产品检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所面对的是矿山、工厂、企业的厂房、机械等,所进行的检验为依靠仪器采集、监测操作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而临床医学检验所面对的检验对象均为人-从业人员、病人及健康人群,所进行的检验为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化、免疫、细菌、病原等检验,故而,疾控中心对所进行的临床医学检验更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吴礼康;浅论疾控中心的窗口服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06期
篇5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担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让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申正付,贺庆功,杨秀木,等.医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
篇6
随着中医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临床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的重要路径。思索能够与现代化中医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还可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的总体水平。目前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的培养都重视理论基础,轻视临床实践,这与长期以来的中医教学模式有关,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临床能力水平相对不足,因此,思考研究能够适应中医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中医临床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1.1 临床基础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大多来自全国不同等级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历年来研究生招考模式比较偏重于理论考试的成绩,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注重考研而有意缩短临床实习的时间,甚至放弃了临床实习的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总体临床能力较弱,在实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存在着一些与理论脱节的问题,以致于在研究生临床转科阶段临床技能链接不上。
1.2 课程设置 研究生进入学校后,一般要先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课程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之外,其他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多还停留在重复本科教育阶段的单一病种课程模式,与实际的临床情况并不相符;另外,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为主,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直观、形象地将理论与临床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也限制了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直接造成中医课程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
1.3 临床实习 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大部分将进入临床,按照住院医师的培养方式进行轮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要求在中医内科学的相关三级学科科室、急诊和辅助科室进行轮转学习,每科1~2个月,轮转期间每周都有跟师门诊。但是在轮转期间,医院每个科室的病床数以及带教老师的人数都是有限的,研究生没有处方权,也缺乏经验,一般无法独立的管理病号。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在病房里写写病历,很少有能亲自动手实施操作的机会,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带教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处理问题以免产生医疗纠纷。种种原因,以致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2 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尤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中医学人才的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2]。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研究生目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具体改进。
2.1 提高理论课程培养的质量 中医学在历代医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病模式,其中的核心就是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只有正确的运用四诊,医生才可以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观准确地获取患者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明确的判断。四诊作为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诊病手段,对于研究生的临床基础技能的奠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针对目前培养情况,应筛选适合研究生水平的教科书,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重新设定形成新的以四诊为核心的中医内科临床技能教学大纲、教案,由专家每周进行授课,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努力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演示临床典型案例,结合学到的知识,再现情境,使学生切身融入其中,从脑海中形成认知,熟悉掌握各种诊法的典型表现以及临床意义;定时放映以中医四诊为核心的教学视频,按其操作步骤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加深印象,熟悉四诊基本技能的操作规范。 2.2 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结合 利用脉象仪、舌诊仪等中医四诊辅助器材使学生反复体会四诊的信息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从实践中理解、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组员之间模拟中医诊疗场景,进行组内、组间问题探讨和临床技能演练,掌握临床望、闻、问、切等具体操作流程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由带教老师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研究生参与病案讨论,轮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分析自己的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对比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出完整证名,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样可以重点培养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在实际情况中,临床患者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单一,需要同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各种检查、检验的结果,根据辨证依据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对临床复杂病例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通过反复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在脑海中形成中医临床技能的运用意识,加强练习,使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
2.3 在实践环境中提高临床技能
2.3.1 在医院环境中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后,安排研究生到中医内科病房进行科室轮转,分配研究生系统管理病床,安排医师二线督导,研究生首先独自接诊新入院患者,予以实地临床技能操作、画出辨证论治路线图,并在辨证论治后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开立医嘱与处方,由带教老师查看后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医疗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锻炼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临床工作中接收、处理患者的思维过程,可以巩固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病证的确切认知,熟悉临床工作的详细流程,可以进一步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灵活地运用于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及与患者和谐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达到可以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疾病的培养目标。
2.3.2 在社区环境中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改变,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就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与医院实践侧重点不同,社区实践中更注重的是健康知识普及与预防保健,可以在实践中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增强与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群众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以求达到“治未病”,与在医院实践中的“治已病”相互弥补。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临床能力基础后,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利用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健康普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临床操作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锻炼,对操作更加得心应手;对常见疾病进行宣传教育和生活指导,以熟练四诊技能操作规范,加强系统诊疗概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认知。锻炼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
3 结语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内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及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及方案,不断提高、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医优秀人才,才能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推动中医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完善[3],才能使中医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篇7
1爆发点情况
1996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全区报告食源性疾患22起, 涉及26个单位(家庭),发病718人,死亡1人;其中发生在西 青开发区(包括微电子小区)内的有6起,其余16起涉及到区 内7个街镇。其中化学性污染引起发病的有7起(亚硝酸盐5 起、组织胺类1起、秋水仙碱1起),植物毒素引起发病的有2 起,微生物污染引起发病有7起(非O1型弧菌1起、变形杆菌1 起、副溶血性弧菌3起、金黄色葡萄球1起、致病性大肠杆菌1 起)不明原因的6起。发生食源性疾患的单位中,单位有职工 食堂(餐厅、家庭)的18户,单位无职工食堂由外单位送/供餐 的有4起;在卫生管理方面,负责傲供餐的单位中,除2个村 队及3户家庭外,其余17个单位均为餐饮业单位,有7个单位 办理了卫生许可证,10个单位未办理卫生许可证,属于无证经 营;中毒的食物包括鲜黄花菜、水产品、肉食、蔬菜及水源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亲历过大 量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工作,但由于不善总结,许多珍贵的 现场第一手资料没有及时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没有进行归纳 和萃取,工作出色但科技成果甚少。
2 应对措施
2. 1 建立“以科技兴中心”的方针,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与预防 医学科研活动相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活动需要科研工作做技 术依托和保障,与预防医学的科研工作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的。疾控中心只有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病预防 和控制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 科研水平,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保障,才能更好、更持久地发挥 技术指导作用14。而只有立足技术优势,疾控中心才能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适应新形势下自身发 展的需要。
2.2提高现场调查人员的合作意识,促进现场研究与实验室 研究相结合要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现场人群研究必须 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拥有现场流调人员从而可通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人群、环境的标本的特有 优势,加强与实验室医技人员合作研究的意识,合理采用现代 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先进的实验室检验技术对人群、环境的 标本进行检验,带动实验室研究的发展,不断提高对病原体进 行准确的检测和分型的检验技术,为及时明确诊断、提高对传 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使疾病预防和控制 的应对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
2.3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努力营造科研活动良性循环疾控 中心的科研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徤康为导向,开展有广泛 应用前景、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为主要目的应用基础 研究,即开展对重要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 及生活方式相关疾病防治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尤其 加强原始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项目注重加强和高 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科技产出和成果推广,加速中心的 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形成科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2.4 加强科研管理,强化医技人员的科研意识科研管理人 员要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方法,强化疾控医技人员的科研意识,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加强科研指引 和管理,持续加大科研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增加科研工作 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医技人员积极关心和参与科学 研究的氛围。鼓励公共卫生工作者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的同 时,适时对所完成的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 摸索相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取成功的 经验,及时将感性认识总结提炼发展成为理性认识并与同行进 行学术交流,从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拓展科研领域。
总之,在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要形成一个适应国家新形势 需要的机制,准确定位,执行科学研究与疾病控制相结合的运 行机制,正确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科学研究两者的关系。科研 管理人员必须认识科研工作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发展所起的 重要作用,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以科研促发展,使疾控中心的科 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和控 制服务的需求,同时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卫生监督体系中,预防性卫生监督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它突出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预防 性卫生监督,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发现并消除人们赖以生存 的环境中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利于人体徤康的隐患,是保护环 境、保护人群徤康、造福后代的一种重要手段1 1.
为推动我国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在卫 生监督领域的应用,研制和开发了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和 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系统,为卫生监督的智能化、自动化和 规范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1 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
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软件系统 是以简体中文Windows XP为平台,采用目前具有兼容多种数 据库、可视化强和运算能力较好的VisrnlBasic6 0程序1231语 言编写而成。软件具有自已的富有特色的封面,使用了多媒体 技术(有背景音乐、软件使用图文语音并茂)设定了自己的安 装程序。因此该软件具有易学易用、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功能 强等优点。同时实现了卫生指标的量化,指标体系中卫生要求 与监督意见书的对接,监督意见书的自动生成、文字的编辑,法 律、法规、规范等的搜索,并预留了接口可以定期进行添加和 升级。对各个设计阶段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的具体实施均 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1.2 系统的主要模块软件由1个主窗体和多个子窗体构 成。
1.2. 1 Main1主窗体包括一■个主菜单、一■个CommoriDialog 控件,主菜单包括9个选项,即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监督管理 程序1 11、法律法规、标准、预防性卫生学评价、选项、帮助和关 闭。该系统共有27个子窗体和1个初始运行模块。
1.2.2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模块该模块由1个父窗体和3 个子窗体构成。利用了 VisualBasic多文档界面(MDI)和单文 档界面(SDI)两种类型。父窗体多文档界面MDI作为停留窗 口用于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多窗口的相互连接,并组合菜单、 工具箱、窗体布局窗口停放在屏幕上部边缘。预防性卫生监督 的三个文书采用单文档界面(SDI)窗体,作为MDI窗体的子窗 体,可直接调用,调用时停放在父窗口的下部。
1.2.3预防性卫生监督程序模块采用微软公司提供的Mi¬crosoft Office的FrontPage网页制作系统,将预防性卫生监督程 序的有关内容制作成一个HTML代码文件。可以插入图像、 控件、表格等。然后有HTML Help Workshop帮助制作系统进 行编译。
1.2.4资料信息模块资料信息模块同样采用上述网页制作 系统,制作成HTML代码文件。然后用HTML Help Workshop
帮助制作系统进行编译。可以插入图像、控件、表格等。具有 卫生监督领域的法律、法规、部令规章和国家标准等方面的内 容。
1.2. 5 卫生学评价模块卫生学评价模块是根据卫生学指标 体系的内容研制而成的。由9个单文档界面(SDI)窗体组成, 包括公共场所评价和餐饮业场所卫生学评价两大部分。其中 公共场所评价部分又由7个小部分组成,即宾馆、旅店,文化娱 乐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游泳馆、体育馆场所,图书馆、博物馆、 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商场(店)、书店等场所,医院候诊室和公共 交通等候室场所,饭馆(餐厅)等。每一部分评价由多个指标构 成,指标分值分为四档,采用单选形式。利用Option Button控 件单选功能来实现,即在选择一个Option Button时,同组中的 其它Option But ton控件自动无效。
1.2.6帮助模块为了帮助用户及时、正确地使用这一可视 化软件系统,为软件编写了帮助系统。帮助文件采用微软公司 提供的Help Workshop图形化帮助制作系统。帮助文件包括 软件的安装、使用两部分内容。该模块具有目录搜索、关键词 搜索、全文搜索和即时帮助等功能。使这一可视化软件面对用 户更加友好。
1.2.7安装程序设计一个优秀的软件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专 业安装程序。在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卫生学评价信息管理可视 化软件系统中创建了安装程序,用户通过安装程序提供的帮助 信息,可以轻松地完成该软件系统的安装。
另外在软件系统设计中,还添加了较强的纠错功能,有效 保证了用户在误操作时自由地返回和退出,有效地避免了出现 错误、死机等问题。该软件系统在选项菜单还设置了背景供使 用者选择,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3系统功能
1. 3. 1可直接查询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时所需的有关信息。 系统在广泛收集有关预防性卫生监督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 行政文件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分类和系统分 析,建立了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资料管理库,使查询十分方便。 1.3.2结合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内容和要求,给出了预防性 卫生监督工作程序。即使工作人员不熟悉预防性卫生监督工 作,只要拥有此可视化系统,即可在系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同 时也为规范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
1.3. 3 在中文WINDOWS XP操作平台上,采用VISUAL BA¬SIC 程序语言和网页制作系统开发完成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 管理系统,实现了预防性卫生监督办公自动化。该系统主要特 点:1)在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模块,实现了文书标准化,具有 文字编辑和文件保存、打印等等功能;2)信息资料管理库模 块,分为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部分,带有查询、修改、更新、打 印功能。
4卫生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根据目前预防性卫生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卫 生学评价内容,结合各行业建设工种的特点和卫生要求,建立 了餐饮业场所、公共场所(设计)、食品生产场所、食品生产经营 场所等四个方面的工程设计阶段的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指标体系可视化,指标赋值标 准化系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 评价场所—评价环节—评价指标为轴线,每个分指标又分好 (0分)、较好(6分)、较差(2分)、很差(不得分)进行打分,对 合理缺少项目进行标化。(2)建立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模型,包 括自动统计和计算处理。系统建立了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模型:标准分90%以上为优级,设计基本符合卫生要求;标准分80% ~ 90%为良级,卫生设施的设计只需稍作修;标准分60%~ 80%为差级,卫生设施的设计需作较大修改;标准分60%以下 为差级,卫生设施部分需重新设计。(3)实现了指标体系中卫 生要求与监督意见书的对接和监督意见书的半自动生成。
5 结论
篇8
[关键词] 临床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64-02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教学三部分。而临床教学阶段由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临床教学阶段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院校学生从学校跨入工作岗位的桥梁课程。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质量[1]。各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是学生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基础医学教学的延伸,又是不同教学形式的转换点,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临床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值得学校、医院、教师共同关注[2]。因此,研究此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深化临床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规则,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1 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增多过速,病员相对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增长,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政府部门实行快速扩招政策。其结果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等各层次学生数目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虽然医疗教学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比不上扩招所致的学生增加速度,而导致教学用病种、病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管的床位数达不到要求,医疗文书写作和操作均不够。
1.2 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思想观念、独生子女、个人兴趣爱好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导致临床学习中的不到位。医学专业学生中有些人对选择医学专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悔,认为做医生风险大,太辛苦,收入不高,与付出不成比例,而且学习压力大,工作自由度低[3]。由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部分学生在临床学习中不愿多干,不愿做脏活累活,重利轻义,缺乏献身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
1.3 伦理、法律中的问题
由于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院、医生也在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心理的变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患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非常强。而医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伦理道德及法律等修养和教育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常将“病”与“人”分离,只重视局部器官、组织,将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因而在工作中易受挫折和委屈,不被患者理解,甚至遭到非难。无疑,这将影响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特别是临床操作能力。
1.4 教学方式的僵化
现行的理论教学仍以“填鸭式”教学法为主,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使之灵活运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低。应付考试能力强,但不重视应用,实践能力低。在临床实习中学生往往对某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纵向思维清晰,而具体面对病人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横向思维十分欠缺。在考试考核方面,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成绩,而对临床工作热情不够,而且临床考试仅包括病历书写、诊疗计划制定、基本技能操作等,考评制度的内容不够全面。
1.5 就业、考研的影响
由于就业市场不乐观,由原来的供方市场转为需方市场,医学生从一入校就面临着压力而不得不考虑毕业去向问题,越往后越表现明显。为摆脱就业压力的困境和达到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很多学生将精力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备上。在一份调查中发现,有88%医学生报考研究生,有53.3%认为考研或找工作更为重要,20.5%认为实习更重要[4]。特别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一部分学生以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的,他们用于外语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准备时间远远多于临床学习时间。另一部分则忙于外出联系单位,使实习时间大打折扣,即使在临床也只是应付,出工不出力,能少做则尽量少做。
1.6 临床教学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重要区别:教师皆是临床一线工作者,在完成繁重医疗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难以完全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教学,难以满怀激情地融入教与学的交流中;临床教师教学理念更新较慢,教学技巧培训不够,教学手段不甚超前,易固守多年既定的模式。临床教学是现场教学,对教学质量自身影响大,病人不配合,病人条件不允许,医疗保护制度使教员现场阐述不能充分、准确,病人不可能由多个学员反复地询问、检查和操作,使得实践性极强的临床教学不能体现实践――学习――再实践的经典教学模式。加之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明显增多,而这些教师的临床教学训练不够,对教学原理、教学规律的掌握欠缺,所以也导致其教学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2 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思考与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已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技能;临床技能;人群健康和卫生保健系统;信息处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要求以“能力导向的教育”为宗旨,指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临床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针对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设计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时间,量化考核标准,确定评估的原则。
2.1 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包含三个子系统,即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系统、教师质量控制系统及学生实习质量控制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了系统性评估模式的内涵。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强学生临床诊疗技术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它要求实习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广阔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防治常见病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及外语水平,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等。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是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从事医教研打下扎实基础的阶段,全面性的质量控制目标应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三者不可偏废。
2.2 全员性质量控制和全过程性质量控制
质量不是由某一或某些个体来决定的,也不是由某个群体决定的,它势必涉及到教学管理人员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个体素质,充分发挥个体工作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有机地整合成群体,再通过各群体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合作,才能使临床教学管理质量得到保证与提高。
学生的质量不是原来就具备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出来的。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临床实践教学是学生质量形成过程的一个“组装”阶段,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来保障的。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规范的临床教学活动,完整的带教过程,严格的教学管理,必备的教学条件,就不可能有好的实习质量[5]。某一环节的故障就可能导致教学管理的质量滑波。对临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性质量控制不仅包含了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了对教学管理质量形成过程的监控。
2.3 全局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的质量控制机制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过程。它可细分为若干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矛盾又不尽相同。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既善于抓住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善于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如临床实践教学后期考研、供需见面与正常教学计划的冲突),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才能实现质量的整体控制。在建立好完善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以后,对教学质量实施效果的评估及相关信息的反馈,可以进一步评价该系统的完善及可靠性[6]。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距,还能评判教师实施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状况,也便于管理人员了解教与学的需求、现状及问题,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评估教学质量,针对教学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2.4 改变人才评价方法,引入竞争机制
对学历、文凭的重视体现了国家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如果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是强调临床实践的,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才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才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果为考研或为了找工作单位而消耗太多的时间,肯定影响临床学习和实习,影响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将来的临床工作造成损失。因此重文凭而忽略实际工作能力的用人体制不利于人才培养。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方式
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临床工作能力,外语水平,科研素质,还要具有很强的教学意识。因此,教师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合理的专业结构,包括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以通过教师的期望、举止影响学生,达到以身示教的效果;医学院校要给学生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实验场所。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结合临床学习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和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内容,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单纯被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有趣、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如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标准化病人等方式进行临床教学。
加强临床考核工作,在理论考试时增加口试方法,注重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技能,及临床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病史采集、体查、辅助检查的选择、结果的解释、疾病的综合分析的诊治水平、医德医风、医患交流与合作技能、临床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方法。
高等医学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而是人们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临床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传统知识的继承,还要为其继续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应高度重视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使其适应新的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永鹏,王华.加强临床教学管理促进医院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9):40-41.
[2]杨作成,陈淳媛,邓长柏,等.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614-615.
[3]刘铁桥,郝伟,徐利敏,等.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态度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8(10):1399-1440.
[4]常淑芳,钟玲,昝志,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7):893-894.
- 上一篇:足球培训指导思想
- 下一篇:裁判员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