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

篇1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围绕着校园各类文体活动而开展的,从而导致人们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简单的文体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当今的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使得开展的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泛滥,使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性和导向性方面处于滥而不精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互联网如今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网民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失去相应的教育性与导向性。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服从或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标性,不仅要做到在建设规划上有所取舍,还要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及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相衔接,从学生的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进行考虑,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体育、文艺活动为主,而与课堂教学、实习等相关联的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人为地抹杀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改变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看法,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见效慢,又难以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估,容易被忽视。校园文化不仅要有专门的组织和团队进行保障,还需要得到学校党委以及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一同研究、规划、建设,制定工作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国内外一流高校之所以长盛不衰、人才济济,是与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建设、教学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共同进步。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办学思想与理念上应尽可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凸显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据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突出职业特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应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相衔接,使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融合。如此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才能培养出有品味的、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高职学生。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充分结合校园自身的条件,整合校园资源,积极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不要将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体育、文艺活动,要拓展视野,结合学校所开展的各项专业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们积极为学生举办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讲座、学术报告、就职专业指导等文化活动,使学生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岗位胜任能力得到培养。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一、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提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少中职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加以重视,有的已经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比较差,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习、生存,要保持校园的稳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种多样

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得卓有成效。随着校园环境的改善,硬件设备逐步完善,制度和活动建设也都很有声势。中职学校校园文化通常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来体现,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被作为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校园文化活动也开始注重兴趣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开展与企业岗位群相结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富有生气,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为“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提供了桥梁。

三、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升

目前,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在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3

1设计定位

通过对龙子湖滨水景观设计,将该地区建设成为能够代表郑州大学城形象的高校花园,全面展示郑州市教育产业革新后的新学院文化和新城市特色,结合郑东新区大学城学院文化特性,为使用者提供丰富、自然、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搭建校级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链接城市生活与学院生活的纽带。

2设计构思

2.1营造活力滨水开放空间

大学城是教育产业革新的产物,从郑州老城区的教育产业布局结构来看,各个高校独立而分散,结构单一、割裂感强,因此造成了校间交流与联系的缺乏。随着郑东新区的建设发展与逐渐繁荣,城市重心东移,教育产业体系也随之东移,规划新区大学城是高校集合的区域,80%的使用人群是高校学子这个相对稳定的人群,龙子湖滨水景观设计设应当迎合大学城的产业结构特点,准确把握该地区主体使用人群的环境需求,为广大学子

2.2合理融入校园文化特色

大学教育是年轻人一生重要的起点与基石,大学校园是学生精神品格与人生态度的酿造园,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能否给予身历其境、生活其中的每一位学子以充足健康的精神营养与心灵启迪是校园环境设计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教育学术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应体现“春风化雨、环境育人”这一主题。在新区大学城景观规划中不以教条方式把各校园的校史、文脉简单设置在景观环境之中,而是希望塑造丰富变化的自然环境空间以形成学子们的户外舞台,通过文化提示点激发学子们参与、创造的热情,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心理体验,兼顾各校园的个性与共性,塑造具有浓厚校园文化特点的景观空间。

2.3强调高校文化的交融共生

“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先生对郑东新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共生城市”提倡未来与历史共生;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产业与生活的共生;人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新陈代谢城市”强调规划的可持续性,强调新城的有机生长。新区总体规划的理念应在区域景观规划中得以继承和发展,龙子湖地区的公共景观绿地作为大学城景观体系的核心载体应当强调各高校文化的交融共生,尊重各校园的特色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强调城市生活与学院生活的共生。

2.4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大学城公共环境的多样性能反映大学城公共环境空间的使用效能,公共环境空间的层次性应以满足师生对公共和私密的不同程度的需要。公共环境空间的综合性要有效激发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的良性循环,促进单一空间非单一功用,提高使用效率。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大学城自身特点要求公共环境空间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学城公共环境空间的多样性可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来体现,在数量上的多样性体现在活动场所的多样性和使用时间的多样性,空间的类型与层次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在质量上的多样性体现在每一处空间容纳活动的多样性,适度的混合使用可激发大学城公共环境的活力。

功能结构

总体景观空间设计可以归纳为“两环一湖多点”的景观结构,整体空间布局体现人文关怀和校园特色,并设置和融入使用者的户外体验活动内容(表1)。两环指龙子湖内环滨水绿带和龙子湖外环滨水绿带,一湖是龙子湖,多点指围绕龙子湖湖滨景观设置多个与学生户外各种文化活动相关的景观节点。龙子湖内环滨水绿带是湖心岛的外沿,是湖心岛各集合功能区的景观拓展,规划设计应当体现各高校文化活动的融合、交叉与碰撞。龙子湖滨水外环绿带与周边各高校关系密切,它既是龙子湖核心景观区与校园景观绿地系统的过渡区,又是各校区景观的拓展区。规划力求通过该区域拉近龙子湖与校园的距离,滨水区开展富有各高校个性特色的活动,同时通过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将其塑造成整个龙子湖及各大高校的绿色背景,形成“亲水校园”的景观概念(图2)。

分区景观设计

1湖滨内环景观空间序列

人创造空间,空间塑造人。现代大学城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有意识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应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成长的需要,成为受教育者心灵成长的乐园。湖滨内环景观空间规划力求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拉近各高校的距离,整体设计依据湖心岛的功能划分为纪念庆典、健身运动、文化艺术、生活休闲4区域,使其与岛心一起构成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浮岛”,形成校园文化交流景观岛。

1.1庆典广场空间

庆典广场空间与岛内核心区域关系密切,是综合性的开放滨水空间,规划面积近2hm2,它为校际大型学术文化交流及大型纪念庆典活动提供了一个宜人的户外场所,同时该广场也是一些特定校园活动在校外的拓展空间,广场空间可以进行如校级联谊、高校毕业晚会等大型校园文化互动活动(图3)。

1.2健身运动空间

规划在南湖内环范围内设计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时尚运动健身区,考虑到岛内城市功能在滨水区域的拓展,该区在功能上应作为岛内体育馆功能的补充,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自发性户外时尚运动。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尚体育运动走入校园。规划将具有校际竞技特色的赛艇活动引入湖区,在该区域设置了赛艇俱乐部,组织校际间的赛艇竞技活动,同时街球、蹦床、攀岩、滑板、轮滑等富有活力的健身运动也已逐渐成为具有校园特色的户外体育运动。在该区提供了集中的场地满足各种自发性体育运动需求(图4)。

1.3文化艺术空间

大学园区有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规划将湖岸用水划分出若干浅滩区,结合水上长廊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文艺展示区。在文化艺术空间设置艺术展廊及露天剧场,艺术展廊是极富校园空间个性的区域,大学生艺术节、诗歌节等艺术活动是激发校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活动,艺术展廊区为定期的文化艺术展示提供了平台,将文化展示与水景空间相融合将成为该区域最大的特色。滨湖露天剧场占地约1hm2,是龙子湖湖东区重要的开放性场所,露天剧场西临规划中的电影院,设计考虑该剧场可以提供一处可以进行自发性艺术表演的舞台,高校特有的主题电影节、主题音乐节均可在此举办。

1.4休闲健身空间

休闲活动空间主要面对中心岛北区的专家公寓使用群体,规划设置的休闲场包括休闲、散步、慢跑、小憩等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同时为岛内的高层专家公寓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绿色视野。设计考虑到到居住社区外环境的公共性,为各年龄段的使用人群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可能,体现了环境空间的均好性。滨湖漫步花园是龙子湖湖区大型的亲水开放空间,同时也是大学城形象展示的重点区域,整体空间结构呈发散状布局,以学术交流中心为原点向水面延伸,为大学城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滨湖漫步、交往空间(图6)。

2湖滨外环景观空间

湖滨外环空间由于比较狭窄,同时紧邻城市主干道,设计突出亲水校园的总体规划思想,结合各校区文化特色形成多个口袋公园,满足各校区师生出校就可以接触绿地、享受自然、亲近湖水。口袋公园以环绕各校园为区界,占地2~3hm2,在滨水岸边的林中场地设置文化提示点,以各大学校园校史、名人、特色雕塑小品为线索通过提示点表达各校园的文化特征,使外环景观不仅能满足校外活动的使用,同时能够面向湖区展示各高校自身的特色。紧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口袋公园通过航空主题雕塑和小型浮雕景墙突出航空校园特色;河南中医学院滨水空间则突出药理花香的景观主题,设计通过地雕、药用植物和文化景墙体现中医学院的文化特色;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及河南警察学院滨水区域体现孑然正气、刚直不阿的整体景观氛围,植物种植以竹子和雪松为骨干树种,种植形式以规则式为主;通过提炼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景观元素,在河南农业大学滨水景观区域,结合铺装和景观小品表现农业特色景观主题。依据总体规划构思,在校园文化交流区内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尺度设计交谈岛、共生廊等不同的休息场地,为不同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交流场所,每个公园均有到达湖区的亲水平台和栈道,满足休憩人群的亲水需要,从而更好的营造出整个亲水校园的整体氛围。

3湖区景观空间

湖区景观空间是龙子湖大学城主要的开放空间,视线开阔,设计将湖体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以岛作为湖体景观的视线焦点,西湖面、东湖面水域面积较大,规划考虑结合码头展开相应的游船活动,开阔的水域是这两个湖区的主要特征。南湖结合湖滨大道形成开阔平直的水体空间能够满足学生临时赛艇活动的需要。北湖面曲折婉转的驳岸塑造了流畅、自然的河道,与北侧引水渠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自然滨水景观。岛是水域中重要的景观语言,是丰富水域层次的自然因素,设计将岛结合植被特点形成分别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的沁春岛、怡夏岛、悦秋岛及悟冬岛,其中怡夏岛面积最大,设计运用堤、步行桥将其与内外环相联系,形成湖区一个具备休闲游憩功能的景观岛。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整体上注重步行系统的连贯性,将水域周边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纳入步行景观体系,创造与新区总体绿地系统相联系的步行交通系统,充分体现便捷、舒适的设计原则。设计强调步行体系的完整性,大量增加各地块内部的步行交通线路,并在主要景观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满足各种个体及群体活动的使用需求。同时考虑景观交通的丰富性,将水上游船线路纳入交通设计范围,在重要地段开设码头,满足游船活动及水上竞技活动的需要。规划考虑将规划道路人行道利用延续性的景观绿地加以隔离,在重要活动场地及亲水活动区域预留地下通道及出入口,以缓解人流与车流交叉的矛盾(图7)。

植物景观设计

设计突出本土植被特点,综合考虑地方植被空间形态及生长习性,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整体体现简约、大气的风格,通过对植物自身品格特征的挖掘来烘托浓郁校园环境氛围。根据龙子湖环湖景观空间特点,种植规划提出特色植物景区营造的构想,将内外环绿带结合功能分区突出各具特色的植被景观空间,形成富有变化的四季植物景观。规划将4个湖心岛沁春岛、怡夏岛、悦秋岛、悟冬岛分别作为体现春、夏、秋、冬植被景观的特色点,环岛所形成的各个植被特色景观区也分别体现4个季相风格各异的景观氛围。沁春岛结合内环纪念庆典区、生活休闲区及相邻外环绿地设计山桃园、樱花园、海棠园、丁香园、木兰园、柳荫园,通过山桃、樱花、海棠、玉兰等春花植物的运用凸现百花争艳的春景;怡夏岛结合内环商业游憩区、生态运动区及相邻外环绿地形成竹园、合欢园、栾木园、椴木园、紫薇园、杉木园,通过栾树、合欢、紫微等夏花植物的运用展现缤纷连绵的夏景;悦秋岛结合内环文化艺术区及相邻外环绿地形成的枫叶园、楸木园、绚秋园、水景园,通过元宝枫、红枫、鹅掌楸等秋叶植物的运用展现色彩绚烂的秋景;悟冬岛结合内环生活休闲区及相邻外环绿地形成松柏园、冬景园,通过白皮松、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的运用展现委婉清新的冬景。

结语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1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1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科学与艺术殿堂,是全社会最具文化品位的地方。因而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因地制宜,挖掘与延续校园文脉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当今大学必须具有开放性,对多样的校园空间而言,它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基因,充分延续学校历史文脉和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规划中,应根植于历史和自然,尽量挖掘校区的优良传统,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利用景观要素,将文化纳入景观当中,在校园景观主轴线上融汇成一条可感的“有形文脉”,进而塑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氛围,促进校内外人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环境载体。

篇5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既有精神文化又有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及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得学校得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可见,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建校历史短、规模小,有的是多个学校拼凑起来的,既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英雄人物可以挖掘,学校精神和物质文化诸方面基本空白,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够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泛政治化和应景性倾向比较普遍和突出。

2.农村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片面性,即对学校文化的概念不清楚,认为搞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是校园文化;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盲目追随,没有自己的特色;被动文化,为应付检查或达标而搞表面文化、肤浅文化,对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研究、挖掘,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格式化,程序化,制度文化僵化。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方面、客观因素的原因,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中学校园,校园文化的地位不高;学校领导、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等。

二、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贪大求全。首先对文化的内涵要理解,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要认识到,解决观念问题;其次要全面研究学校历史、现状、发展,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校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发挥引领作用;学校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角,也就是人在文化建设中是主体,离开人的文化是死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仅是视觉文化,还是听觉文化,感觉文化,行为文化,更是精神文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的学风。立足校内的原则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的宣传,努力建立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制度文化,形成以德立校和依法治教的良好育人氛围。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创造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感染、熏陶、激励着广大师生向真、向善、向美,是学校形象外在的、物化的呈现方式。学校在排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课程(诸如兴趣小组、科技制作、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结合特殊日子举办的纪念教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多组织一些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创造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5.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在校风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开展争创“‘十无’文明班集体”、“优秀值周班”、“五星”学生、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创办校刊,定期出版,及时反映学校发展改革大事,报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展示师生的文学艺术才华,形成校园文化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凝聚校园文化精髓,积聚校园文化底蕴,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篇6

关键词:原生态山水脉络 开阔通透以人为本花园式对称统一 围合

中文分类号: S891+.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raditional mountain range and riverscourse,creating extensivepermeate space patterns and rich original natural landscapebyhackling the original stream and vegetations.It discusses view borrowing permeation transition ,using the symmetric unified and different technique,creating good and extensive campus characteristic space. It discussestriangle linear and efficient steamline of teaching sport and living by considering campus space life habit, reflecting human-centeredness.

Key words: original nature ; Mountains Range and Riverscourse ; extensivepermeate space; human-centeredness ; garden-style; symmetric unified; enclosure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长乐首占新区,西临城市主干道会堂路,与首占小学相邻,东、南、北三面均为规划路,基地现状基本平坦,水系资源丰富。其中西南面规划河道穿越,南面为规划绿地公园,区域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见图1)。总用地面积150亩,作为长乐一中分校新校区共有72个班,其中初中36班,高中36班,总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学生约为3600人(见图3)。

2.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2.1建设目标: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老校的分校,将传承老校办学理念,发扬“更新、更高、更好”的一中精神,谨记“立德、毓秀、开

图1总体区位图

图2老校区风貌

智、健体”的新校训,结合地域、人文、生态,创造“花园式”新校区,使之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示范性完中。

2.2设计原则:我们设计着眼于老校区历史风貌,放眼当代教学文化发展潮流,创新特色校园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高效利用,营造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3.设计理念:

3.1传承历史,与时俱进——“新校老园”风貌

新建校区是老校区历史文化的载体延续,总体规划延续老校区“花园式”建校理念,追求格局严谨,空间通透,环境优美,与校训“毓秀”理念吻合。建筑设计既保持老校区特色古建筑历史底蕴(以条石为基座,红砖灰瓦),尤其是红砖特有的拼贴方式,在门窗洞口装饰处做法,充分体现老建筑的古朴文化(见图2);又要结合时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结合运用,利用陶粒砖与传统建筑在色彩、质感方面的呼应,用仿石砖代替条石贴面。另外在校园人自然环境建设方面也传承老校园做法,设置校训广场、孔子石像、百年老校风采宣传栏,以及校园风景绿化等等均传承老校区风貌。

3.2“以人为本”,多层次“感性”空间塑造

6年初、高中阶段是所有菁菁学子主要的学习,生活成长阶段,是所有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提供一个人性、感性、积极

向上的学习环境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寓教与景的舒适教学环境使学生乐在其中,事半功倍。因此本案设计重点以功能分区出发,“一切形式服从功能”,充分分析校园

图3总平面图

日常生活作息习惯。首先在总体布局上将教学、运动、生活三者之间呈三角线性布置,更加人性化。便捷的流线、适宜的距离尺度,充满人性化。同时各功能区内部空间均设置长廊平系,不仅遮阳挡雨,而且还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其次在外部公共空间处理方面,也力求做到尺度适宜,空间通透的多层次效果。避免整个校区局促、封闭、压抑状态,有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学习压力。在设计中努力做好这三个空间比例尺度。第一:校前礼仪广场。空间采用对称统一的手法,凸出窗口形象。入口广场开放大气,并结合原生态山水脉络,运用造景手法将百年老校历史风采有机融入礼仪广场文化中。第二:运动广场设计。运动场作为校园的重要场地空间,占据校园1/4以上的用地。因此该空间的布局基本决定了校园总体空间格局。本案设计以运动区为中心,将三个功能区建筑群体沿其周边布局,在有限的校园用地创造出开阔通透的空间格局,使运动场地与各个功能区不仅联系便捷,并且也有利于通风采光。第三:院落空间设计。教学用房院落空间采用半开敞式布置,以半围合空间为主,联系长廊休闲平台为辅的方式,创造出院落式空间。生活区采用分散围合手法,创造出宁静致远的生活休闲空间,并结合天然河道水系引入人

工湖,创造出“碧波荡漾,烟波浩淼”的怡人湖畔,供教师、学生休憩、学习、晨读。寓教于景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校园空间(见图4)。

3.3. “寓教于景”创立“花园式”生态学园

图4鸟瞰图

设计充分利用西南侧原有水系植被加以梳理,引导入校园。创造出丰富的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山水辉映,围绕水系在这里形成开放自然的生活、学习、交流空间。同时也改善校园的气候环境,创造“寓教于景”的特色校园环境,同时对外部环境巧于因借,计成园治曾曰:“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于远近”。可见其借景的重要性。建筑群体则顺应地势,沿南面环境优美的景观界面展开,取得良好的借景效果。

3.4.动静分区

创造安静的教学环境是校园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案四周沿路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分析,西侧会堂路为城市主干道,相对喧闹。东侧规划路等级最弱,南北面次之。因此总体规划分为东西两区,形成动静分区。东侧为安静的教学区,西侧为喧杂的运动生活区,南面为自然景观优越的行政综合区。

4.规划结构及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依据总体规划理念,整合传统空间肌理,通过对称统一手法达到整体空间均衡,有机和谐统一。

4.1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对称统一、轴线统一、向心统一手法,

形成“一轴、两心、四区”格局,整体结构脉络清晰。

篇7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较早从事新媒体研究的著名学者匡文波先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传统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等。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具有整合不同形态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及网络新媒介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高速、实时、全面的服务。最后,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根据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娱乐的需求创造虚拟化社区空间、版块,方便师生交流。

三、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一般认为硬件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它包括建筑、设备、人文景观、校园环境等相结合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它作为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参数。因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很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近几年各高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例如服务器的更新改造、校园网带宽的提升、无线网建设等,基本实现了校园网覆盖办公区、教学楼等区域,部分高校还实现了校园网进宿舍。可以说,校园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在大力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即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网络文化对师生思想意识方面深层次的引导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应该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体制,将其真正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布局中。

(二)校园网站内容单调,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而教师、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查看通知、查询成绩、浏览学校新闻等,这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网络文化活动缺乏有很大关系。很多高校将校园网站作为说教阵地,笼罩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在栏目设置、内容框架上考虑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功能。诚然,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正面教育、反复说教上面,引导很关键。而引导的前提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知道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这对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监管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多数事物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肆无忌惮,随意性很强。有的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者上网成瘾,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高校本身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有很大关系。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各高校应该尽快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

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要硬件软件一起抓。硬件方面,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程度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孕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前面已经提到,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上投入很大,尽量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这和国外高校无线网全覆盖,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状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各高校还是应该继续扩大硬件建设规模,为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校园搭建良好的平台。软件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跟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依托的校园网络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总体定位,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是以人文历史积淀为主还是理工类自然科学的求真理念为主等。确定好定位后,要积极开发有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应用软件,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

(二)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高校的网络门户,代表着学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深入挖掘校园网站的模块功能,除门户网站外,还要积极开设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版块,增加学生的上网浏览量,丰富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比如开设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开办校园BBS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为高校一些名师、专家建立特色网页,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效应,让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交流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高速、及时、快捷的优势。另外还可以将一些现实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给学生以全新的网络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树立起勇于进取、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

篇8

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 建设现状 对策

近年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不仅要研究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更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认为校园安全、教学成绩好就行,这些观念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育人作用的发挥。

(二)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不够。

有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校园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怎样合理地将满足需要与科学引导相结合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三)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最终都要强调整体效应,要求达到整体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不是满足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追求一种有序、优化的整体建设。

(二)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民族性的问题,特别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中有用的、合理的和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不能漠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问题和欠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又应该对传统进行辩证的否定,摒弃消极部分,引进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意识,采用一种融合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全新的学校文化的策略。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小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此外,还要做到绿化、美化,将学校办成花园式单位。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可以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学校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五)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搭台,给予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物质支持;学生唱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学校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要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宣传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要抓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扶正祛邪,净化校园空气,引导正确舆论,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象征。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优秀和谐的校园文化,配合课程改革,才能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健聪.浅谈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2]杨君,阳德华.普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3]苏雅静.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篇9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萌生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不少高校新校区已暴露出“文化孤岛”的问题。由于新校区大多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匮乏,新校区的学生与老校区的教师、学生交流较少。其实,新校区可以充分吸收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传统,不断创新,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本文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传承与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物质文化

新校区可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选址,积淀高校的厚重历史。即使无法做到所有的经典重现,也可将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文化移植到新校区中,例如,校训、校史、校徽、校歌。校训、校徽要标注在校门和主要建筑物等显著位置。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学校重大活动中,要悬挂校旗,全员佩戴校徽,齐唱校歌,这也是新校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

新校区可以建设校史馆,建造纪念雕塑,以学校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命名校园道路、建筑物等。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场所,设置宣传牌,介绍校史校情。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校庆等学校重大活动多在新校区举办,增强新校区师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承不等于守旧,也不是拿来主义,应当根据新校区的学科和学生特点凸显自己的特色。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战略研究,进行超前的规划布局,创新办学定位。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如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学生特点等,又要体现时代特征,建设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每个校区都需要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和特色文化景观。例如,山东大学的“小树林文化论坛”就是依托各校区的小树林,将其打造成山大学子共同的精神家园。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过程。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鼓励校友捐赠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发动师生参与校史的编纂工作,师生联动参与校园命名、绿化工作等。

二、精神文化

新校区精神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进老校区的优秀文化成果,鼓励新校区的学生走出校区、走出学校,在交流中学习、融合。

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大师讲座、社团活动等)在多校区同时开展,或在各校区轮流举办,或向新校区倾斜,让不同校区的学生都感受到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新校区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活动,打造属于本校区的品牌活动,增强新校区的魅力。

精神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师生。如何解决教师下课就走、老生无法传帮带这一问题?完善新校区功能规划、住宿、交通、饮食等保障制度,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教师公寓,使往返交通方便,吸引教师在新校区办公、科研和生活。老生融入新校区的校园管理和文化活动,能增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流互动,如高年级学生兼职辅导员,提倡不同年级学生组队参加比赛等。

加强新老校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外校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新校区利用毗邻大学城、高新科技园区等地缘优势,进一步开展与社会的合作,创办学生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辐射、带动新校区周边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网站、新媒体等平台的作用,实现学校信息不同校区同步全覆盖,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平台,增强主人翁意识。校园课程网络的建设,应打破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校内网络共享,扩大活动的受益群体。老生加入低年级学生的QQ群、微信群等平台,虽不在同一个校区,可随时深入交流。

三、制度文化

新校区大多传承老校区的制度文化,采纳老校区已有的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师生观念上的差异,使得老校区制度的落地需要一个过程。组织新校区师生学习制度,在实践中领会,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有利于推动制度传承。但新校区完全照搬照抄不能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必须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和办学宗旨、符合新校区实际的制度文化。

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加强与周边村镇、社区、学校、企业的联系合作;完善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安保人员的职责与管理体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新校区内教学、科研、文体活动、生活场所的管理和使用,要与老校区的管理相统一,同时又能满足新校区师生的需要;创新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探讨新校区的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延伸老校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部门的职能,做到明确权限,协调合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程霞.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浅析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8(2):35-38.

篇10

关键词:校园环境 艺术设计 总体规划

如今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展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而不同的校园有着自己发展方向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校园环境特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质量。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存在着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校园环境建设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校园环境建设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校园环境”有两层重要的含义;其一,是指校园的外在存在的自然环境的构建;其二;是指对校园内在存在的校园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多个内涵的展现,因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外在的自然环境将校园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以此来彰显出校园的各种种文化特征。

(一)艺术设计是校园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专业的艺术设计,可以对整个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学校历史、校园环境、校风、管理机制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而这样的一个整体式构建也是为了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同时,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于校园的环境建设中,从而构建出“校园之美”,为学生以及老师们都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二)校园环境建设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

艺术设计是一个专业型的设计手段,通过很多不同的相关理论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共同打造出事物的外在美感。但是,针对校园环境的艺术设计就应该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从而从各种艺术设计当中脱颖而出。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只有将专业型的艺术设计自己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校园特点当中才能够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透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打造出不同的校园魅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

二、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环境构建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如今,特别是各大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是校园文化在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多影响。但是从目前各校园环境的构建上来看,却不理想,艺术设计与校园环境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没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盲目目跟风,缺乏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之中,而这种不良风气也逐渐渗入到我过校园之中。在经济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到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整改中。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学校之所以决定整改现有的校园环境并不是从师生角度出发,而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工程”。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好”。做大,即为校园环境尽可能的大;做好,即为校园环境看上去尽可能的豪华。

(二)思考不足,缺乏全局思想

对于校园环境建设而言,不仅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结合校园教育及工作,协调个部门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形式上营造出一个优雅、整洁、自由与活泼的校园氛围,在深层次上还要便于师生员工在思想、道德、纪律以及修养等方式上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激发师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然而,目前的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只是解决了学校环境的外观,而没有从一个制高点上进行全局思考,不能够有效协调学校各个不同的工作机构,进而造成设计上的很多不足。

三、校园艺术设计改善的措施

艺术设计种类中,校园艺术设计针对性很强,同时对于校园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方式。现在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上还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为今后校园艺术设计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师生发展为前提,合理规划学校建设

学校任何改变都应该建立在有利师生成长这一思想之上,而不能一个人为中心。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校园环境的整改以及改善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是失败的,是不可行的。

(二)认真斟酌设计方案

校园环境一旦进行建设就很难在很大程度上变动,因而在建设之前须反复斟酌。从校园建设角度出发,站在全局的视觉思考,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中各部门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也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就应该着重考虑校园环境与校园哪些事物存在必然联系,同时这些联系对校园环境又有哪些影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可有效降低设计中的不足,以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四、小结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工作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校园环境建设。因此,在对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着两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从而将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