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业化概念

篇1

0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篇2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董事

实现产业链集聚一一打造集成平台——融入“互联网+”。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早在2005年,中建三局就承建了珠三角地区第一个工业化住宅——深圳万科第五园。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建筑工业化将是中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破题性工作,是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必须紧紧抓住。

内涵:不仅仅是“搭积木建房子”

建筑工业化到底是什么?当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五化”: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在工厂里生产出来房子的梁、柱、墙、板等部件,然后把它们运输到施工现场,像积木一样搭建成房子”,这种“搭积木建房子”的观点只是人们对“现场施工装配化”这一环节的直观理解。透过这一表象,建筑工业化给传统建筑业带来的变化将是革命性的: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它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在全产业链上,它实现了—体化实施、集成化平台、智能化建造。建筑业最终将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产业链集聚,完成转型升级。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实践证明:与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在建筑产品本身的特性和资源的组织方式上都有着多重优势。

工业化建筑品质更高。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设计从源头上保证了建筑产品的品质,工厂化制造让产品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建筑产品的质量通病——构件质量更精细,外保温层更牢固,门窗周边更严密,线管、末端更精确,厨卫防水更可靠。

工业化施工绿色高效。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建筑工业化对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现场施工任务主要是吊装,施工环境大大改善。根据我们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工业化实践,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建造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与此同时,混凝土养护周期大大压缩,天气条件制约小。与现场现浇方式相比,工业化建造方式可节约工期30%以上(如图1所示)。

更重要的是,建筑工业化在资源组织方式上更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方向。由于采取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特别是实施了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建筑工业化将更容易实现资源组织方式的革命,形成以核心构配件生产企业为核心,以配套器材生产企业为关联,以设计、研发、物流、IT等服务企业为支撑的完整产业生态,传统的建筑工人也转变成为产业工人。这些变化将帮助行业突破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大解放生产力。

趋势:内外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建筑工业化是新常态下国家、行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近两年国内投资增速持续放缓,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建筑业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让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要“推动建筑工业化,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指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武汉市于今年1月出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成为武汉市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国外建筑业的发展轨迹,国内建筑业已经到了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阶段。

东风既来,谁与争锋。中建三局适时提出了“优先做好高端建造商,倾力打造品牌投资商,立志成为新型运营商”的“三商”战略,而建筑工业化涉及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能力的打造,涉及到通过产业园规划带动的整体投资平台的搭建,也涉及到围绕工业化生产要素,整合全链条资源的综合运营能力培养。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引领行业发展,是三局作为龙头企业的应尽责任,是“争先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要求,更是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步骤:三步走向腾飞

面对历史机遇,我们已经提出了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即在中建总公司的统筹规划下,围绕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配套形成投资、研发、设计、生产、施工总承包、运维的一体化能力。通过相关产业链集聚,打造产业链集成平台,促进新的商业业态形成。培育建筑工业化方面的品牌,将该业务拓展成为中建三局新型业务的支柱板块。

发展建筑工业化,中建三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资质齐全。已有的业务涵盖了从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筑、房屋建设四位—体的完整产业链,具备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硬件条件。二是经验丰富。除了承建过深圳万科第五园外,工程局还以工业化模式建造了国内最大的工业化保障房项目深圳龙华保障房0008地块。三是技术领先。实现建筑工业化战略目标,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现产业链集聚。以产业园“五厂一中心”的筹建和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为实现产业集聚培育微环境。逐步实现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支撑产业的集聚。其中,核心产业由以PC制造厂为代表的生产、设计单位组成,形成实体产业,担负建筑工业化核心部品的生产任务;关联产业由与核心部品相关的辅助产业组成,担负部品制造及施工过程中的配件供应功能;支撑产业由设计院所、技术研发中心、物流企业、IT服务等企业组成,担负标准制定、新材料研发、物流运输、信息共享等服务功能。伴随着建筑产业园内三大产业的聚集,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产业集聚。

第二阶段是打造集成平台。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打造融合技术、市场、政策、金融的集成平台,形成新的商业业态。其中,核心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支撑平台。包括知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研发单位等,为产业链提供基于统一标准下的技术研发、配件研发、部品设计、技术整合等服务。二是市场支撑平台。以目标项目为单元,通过大数据库,集成产业链上企业市场整体服务能力,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大市场概念,共享资源,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金融支撑平台。与政府和金融投资机构合作,为产业链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投资融资支持,让产业链相关企业具备成长和孵化能力,保持平台的成长性。四是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链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办公、生活、物业管理、公共商业、市政配套等服务。在集成平台的打造过程中,派生出新的商业运营业态。

篇3

摘要: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加快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本文从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着重提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研究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笔者通过中兴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从事预制装配式住宅研究的经典实例,较为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当前国内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3、设计、制作与施工的专业一体化公司模式 确立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产业化链条,建立“研究―设计―预制―施工”一体化的专业化房屋工厂模式,带动一批传统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房屋工厂企业的转型,长期从事住宅工业化的设计与施工业务。进而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大规模试点工程的推广应用,形成专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预制构件专业化加工为辅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培训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良好的住宅体系。 

结束语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参考文献[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3]李忠富.工业化住宅及其生产过程.住宅科技.1999.[4]钱志峰.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江苏建筑.2008.

篇4

“技术”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艰深晦涩难以表述的概念,广义的技术包括物质技术,社会技术,精神技术……而从狭义上来讲,“建筑技术”即是以建筑物为直接目的的物质技术。如果说建筑设计永远绕不开建筑的经济性问题,那么建筑技术更是彰显建筑经济性最重要的舞台。以建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的技术变革与经济变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审美口味的变化及人们对住宅等建筑需求的高速增长,各种类型的建筑“专用体系”(将本体系独特的建筑部品汇集起来,生产出专门的建筑产品的建筑体系)顺应变革的潮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更为高效、多样化的建筑“通用体系”逐渐成为工业化的主流,这种“通用体系”更能满足人们对建筑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时至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里,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建筑工业化也走进了“结合CAAD与CAM”的新时代。古根海姆博物馆见图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建筑体系,建筑师避免了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建造者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使用CAAD与CAM技术,建筑师的想象力更加得到释放,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更具有可操控性,可以说建筑的这种时代变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促发的,更要看到拥有了更深厚技术内涵的建筑业对时代经济的巨大推动。

2技术思维、艺术思维与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

广义的思维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概念,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指人的全部意识活动;狭义的思维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是公认的一点是:它是与感性认识相对应的理性认识。技术思维是从狭义角度上来讲的,我们认为它是人们在进行技术研制、开发、创新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接受、存贮并处理各种技术信息,导致对技术客体进行加工的一种认识活动。简单地说技术思维是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活动,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是关于技术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习俗观念,有时也称技术价值意识。就观念文化来看,技术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人们关于技术、技术实践、技术职业的认同程度,对技术领域影响很大。

人们观察建筑的眼光总是随着时展而变化的,我们常常评论说“某些建筑切合了时代的主题”或者“某些建筑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纵观中外建筑史,不同的时代的确孕育了建筑师各有偏好的建筑思维,以技术思维与艺术思维做两分,前者聚焦于技术的自然价值,后者则关注技术的人文价值。

建筑师的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交替领导着建筑的时代潮流。不同时代,何种思维占据主流反映了时代的建筑师技术价值追求的整体偏向。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民居远看宛如绚烂的画卷,近观恰似精雕细凿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确立了严格的营造规范,那可谓是重技轻艺的时代,千年的建筑艺术成就依赖着千百万匠人口手相传,艺术创造的风头明显低于技术传承的要求。西方古典建筑是另一个成功的反例,在西方建筑的古典时期,建筑的艺术性就早已得到明确,建筑的艺术创造时而超越理性的选择,因而才有了哥特式建筑的巍峨震撼,巴洛克建筑的畸形美幻,洛可可建筑的繁复奢华……这是一个艺术为先的时代,尽管它同样产生了关于建筑技术的古典规范。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建筑的狂潮席卷全球,这是西方对古典的变革,也是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变革所促成的。建筑的技术美得到更深入的挖掘,时势造就了一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发出了机器美学的最强音,将技术理性价值推向极致。密斯通过对钢结构和玻璃的探索,立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形式使现代设计呈现出秩序严谨与技术精美的新风格,发展了具有古典式均衡和极端简洁的理性美风格,技术与美的逻辑衍生出崭新的形式与审美价值。建筑师是在以技术思维探索艺术,借助于技术理性发展建筑艺术。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已经走进了数字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下,建筑的技术内涵进一步拓展,技术思维第一次贯穿于建筑师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全过程之中。

3结语

篇5

关键词:住宅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密封胶,耐久

1 概述

在我国住宅建设中,混凝土结构大都采用现浇体系。虽然该施工方式技术成熟,但同时也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在“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等新兴概念的引导下,改革住宅建造方式,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已成为我国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1-4]。根据经验表明,与传统混凝土现浇建造方式比较,装配式建筑可节水80%左右,省材20%以上,减少建造垃圾约80%,综合节能70%,降低后期维护费用95%左右。同时,可减少施工场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所谓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就是将住宅建筑分成多个单元或构件,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墙体、梁、柱、楼板以及楼梯等)均在工厂生产,然后运到工地,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化施工建造[5]。利用预制构件吊装的建筑,除了满足安全性之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一般要求,如外观、防火、防水等。而这其中,工业化住宅的防水设计和材料选择成为国内研究的重大课题。

工业化建筑预制外墙接缝的防水一般采用构件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双重防水措施,防水密封胶是外墙板缝防水的第一道防线,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防水效果[6],这就要求在实施工业化建筑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防水密封材料。

根据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四川省《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的要求,预制外墙接缝密封胶必须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较好的位移能力及防水、耐候、低温柔性等功能,同时需要满足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

2 装配式建筑用密封胶的性能要求

2.1 粘接性

对于密封胶来说,对基材的粘接性始终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对于装配式建筑所用的基材亦是如此。目前,市场上所用的PC板片大多数为混凝土板,因此需要接缝用密封材料对混凝土基材有很好的粘接性能。

对于混凝土材料,普通的密封胶在其表面的粘接性是不易实现的,这是因为:

(1)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孔洞的大小和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密封胶的粘接;

(2)混凝土本身呈碱性,特别是在基材吸水时,部分碱性物质会迁移到密封胶和混凝土接触的界面,从而影响粘接;

(3)PC板片在车间预制生产的末端,为了脱模会采用脱模剂,而部分脱模剂残存在PC板片的表面,也使密封胶的粘接受到挑战。

为了保障接缝密封胶对预制板块的粘接性,首先在施胶之前需要将粘接表面的灰尘处理干净,且保持干燥;同时在选择预制建筑接缝密封胶时,需将以上影响粘接的因素考虑在内,选择一款适合混凝土基材的密封胶。

硅宝科技在考虑了混凝土材料本身特性情况下,研制的专利产品硅宝668混凝土建筑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可以对混凝土实现良好粘接(表1),从而为装配式建筑的防水密封提供了保障。

2.2 力学性能

混凝土板片接缝中采用的密封胶,除了要求粘接性之外,胶体本身的力学性能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混凝土板片会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以及建筑物会因风压和地震等产生轻微震动,因而混凝土接缝会随之产生位移。根据四川省《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的要求,“外墙接缝宽度设计应满足在热胀冷缩及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尺寸变形不会导致密封胶的破裂或剥离破坏的要求。在设计时应考虑接缝的位移,确定接缝宽度,使其满足密封胶最大容许变形率的要求”[7]。除此之外,现行的一些国内外建筑用密封胶的标准也对力学性能有所规定,如表2所示。

表3给出了按照行标JC/T881测试的硅宝668产品的部分力学性能,从结果可以看出,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属于25级LM产品,完全满足国内外对于接缝密封材料的要求。对于一般建筑规程要求的10至35mm混凝土接缝来说,良好的位移能力和弹性恢复率能够保障密封胶的应变适应性和完整性,可以用于预制混凝土接缝防水密封。

2.3 耐候性

在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明确表示建筑接缝防水密封材料应选用耐候性材料。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则会影响密封胶使用寿命。轻则几年之后密封胶出现开裂,造成漏水;严重则甚至使装配后不久就出现密封胶失效,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硅宝668硅酮密封胶来说,在耐候性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在常用的密封材料中,聚氨酯的主链为C-O键,C-C键和C-N键,其中C-C键的键能约为348kJ/mol;硅酮密封胶的主链化学键则为Si-O键(键能对比图1所示),键能大约为445kJ/mol。而宇宙中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最强紫外线波段处于UVB,其波长典型值约为300nm。根据得知,其能量为399kJ/mol。

也就是说,照射到地球表面能量最高的紫外线不足以破坏硅酮密封胶的Si-O主链结构,保证了其良好的耐紫外性能。与之相反,该紫外线能量可以破坏聚氨酯的主链结构,导致其在使用一段时间过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从而造成漏水,影响使用效果。

2.4 低温柔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较大,从海南到黑龙江的温差也较大。因此,预制建筑板片接缝用密封材料也要具备温度适应性及低温柔性。

对于硅酮密封胶来说,其分子结构上的Si-O键较长,且硅原子上的甲基间距比较大,因此可以自由的进行旋转。此外,甲基上的氢原子在低温下有很高的运动性,这种运动主要围绕Si-C键旋转;而且氢原子占据的空间自由体积大,与临近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小。这些化学结构上的特点都使得硅酮密封胶具有良好的低温柔性。

测试结果表明,硅宝668表面无龟裂,仍具备良好的弹性,证明其在低温下性能保持良好。此外,根据表3的测试结果来看,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在经历-20℃条件的测试,拉伸模量为0.4MPa,满足JC/T 881-2001的要求,从而仍起到完好的密封防水作用,保证了整个密封系统不受破坏,使得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到保障。反之,若采用了模量高、硬度大的密封胶或耐低温性能差的密封材料,则会在极寒温度条件下发生开裂,导致漏水,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模式的发展趋势,在整个系统中密封胶的选择将成为装配式建筑防水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整个建筑体系的防水效果,要求密封胶必须具备对混凝土有良好的粘接性,优异的力学性能,极佳的耐候性以及低温柔性。根据测试,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可以满足以上要求,并在实际案例中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可靠的防水密封解决方案,保障装配式建筑的长久安全及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赵志缙,李庆梅. 我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进步[J]. 施工技术,2002,31(5) : 1-4.

[2]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5) : 131-135.

[3] 粟新. 工业化预制装配式( PC 板) 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 建筑施工,2008,30( 3) : 201-202,208.

[4] 段凯元,张季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施工一体化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22):45.

[5] 张苏苹.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应用实例[J],山西建筑,2012,38(6):3.

篇6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产业化;应用案例

1 装配式建筑与BIM概述

1.1 装配式建筑

在生产车间中预制好建筑的部品、构建、原料后,向施工现场运送加以安装,最后采用后浇筑砼或浆锚法相连而产生建筑产品称之为装配式建筑[1]。板材、砌块、盒式、升层升板、骨架板材等五种建筑类型均为装配式建筑。因为该类建筑有很多在车间加工完毕的建筑补品,因此导致原始现浇作业大大低于装配作业。采取建筑、装修相融合的设计,使功能现代化、设计多元化、生产车间化、施工装配化的模式形成,推动建筑行业转变成节省、集成、科技、环保等现代化形式,与绿色建筑的诉求相契合。

1.2 BIM技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为BIM,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某一建筑项目的功能、物理信息进行表述,可以将BIM技术在项目各个阶段和参与方式各异的情况下完成录入、修正、输出项目信息等操作,拥有仿真性、可视性、改良性、协调化、可输出图等特征。作为项目信息协同、共享的载体-BIM技术,能够提供给项目从策划概念到维护拆掉整个生命周期决策根据[2]。

2 应用案例

2.1 工程概况

南京万科上坊北面地块6-05栋经济适用房项目是整体型钢筋砼架构加钢支撑结构体系为全预制型的装配,地上和地下分别为45层和1层,有10380m2的建筑面,建筑有45m高,是国内第一栋全预制式高层建筑。装配式预制构件涵盖区间为:使用预制砼框架柱作为竖直的结构主体构件;使用预制砼叠合梁作为梁;用框架结构加钢支撑体系作为抗侧向力剪力构件;预应力砼叠合板预制来作楼板;砼梯板预制完成后在标准层楼梯上使用,砼叠合阳台板预制完安装在阳台上,预制K板后用作阳台上的隔板;使用NALC板;预制好的楼板运用在下沉式或者整个厕所中。

2.2 工程实施难点

整栋楼全部预制的高层建筑项目,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制造、施工,且保持良好的质量。即使用该种装配式技术,应在短期内把设计到施工整个流程的所有工作高质量的实现,这时传送和协调建筑信息的工作十分关键。有以下问题需要攻克:1)在设计环节。进行归纳深化,需要将预制构件彼此间的碰撞检测精细到钢筋层级,在短期内凭借老员工的经验,很难完成二维图纸辨别工作;2)制造构件环节。生产商要吃透一万多张构件图纸,完成计划、制造、供应工作根本不可能实现。3)施工环节对构件进行精准迅捷的定位,高品质安装没有新技术扶持难以实现。以项目的特征为据,工程将BIM模拟研究中心建成,利用该技术达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3 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本工程使用Autodesk Revit系列三维建模平台建立BIM模型,对本项目的建筑、给排水、结构这些三维信息化模型构建时使用了各专业得力的设计员,并在Autodesk协同环境中实现,高效精准。在2D环境中,一张图纸则是独立的“小项目”,应从绘制平面展开,接着绘制剖面、立画,然后根据项目的进程对全部图纸进行修正。而建筑师之所以工作时间长、繁重最大的因素就是需要反复、永不停歇的更改图纸所致,珍贵的精力和时间白白的浪费在了这一工作上[3]。而BIM技术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即把设计搬至仿真建筑中,设计的核心并非图纸而是在模型上,全部图纸均在模型中直接产生,而图纸则沦为设计的附属品。所有视图都有与之相应的数据库,在其中的数据库中完美展现视图的各个角度,建筑师只需以自身所需随时将视图生成即可。从建筑模型中可生成立体、平面、3D、剖面、大样图等视图。

因为在装配中应当精细化预制构件彼此间的撞击检测到钢筋层级,精细化设计员可采用TeklaStructures内部的校核撞击管理器对钢筋进行精细化检查,点开后只需对要校验的模型或构件选定之后,直接对校核这个菜单单击方可。实现撞击检查,像撞击对象的类型、名称、对象ID、构件等全部撞击位置会在管理器对话框中罗列出来,对表中的一个撞击位置选中时,在模型中会用高亮的方式显示出碰撞实体,从而方便修正和检测。

2.4 BIM在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的设计到生产整个信息传输都可以在BIM模型中完成,生产环节可以提炼和更新设计环节中生成的BIM模型。在制造构件环节使用BIM的明显优势是信息传送的高时效性和精准性,这从很大层面上能够达到制造构件技术的精益。在保证精益建造的理论引导下,将BIM信息化平台运用其中,将其集中化储存优势和技术功能支持的作用充分施展出来,确保实时、精准、有效的呈现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流,进而使精益生产的目的达成。

2.5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吊装施工构件环节。以3D-BIM模型数据库设计完成为前提,采用施工进展信息关联模型对象的方式,将有时间属性的4D模型设计出来。进行Autodesk Navisworks中的API的运用,采取BIM前沿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技术办法,能够使传送信息流程中的衰减率下降,确保施工质量更加优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得到强化。使用手持便携式电脑,进行施工管理系统研发,可对施工员确定吊装位置给予指导,查询构建参数特性,提示施工质量指数等,达到可追踪整体施工质量数据的目的。

在安装水电管线环节。在综合标准层中,秉承综合性原则,借助BIM的可视化成效,对各种专业管线进行妥当的布置,设立综合性的支吊架,集约化部署各类管线,接下来透过BIM对感官成效进行检验,同设计交流,展开校核核算,妥当设定固定支架、膨胀节等。在地下室,对无压力管道朝向进行改良,避免有压力管道对无压管道的挤压,使用BIM模型对支吊架进行妥当设定,将同其余管线的撞击难题处理好。在管井层,利用BIM设计创建模型,对安装设备的方位进行改良,定位好施工序列,并且在BIM中进行管道支架的设置,对妥当性进行验证,并采用三维建模检验管井维修空间的合理性。

3 结语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使用,能够使工程质量和生产率卓效提升,能够保证构建规整化、户型规范化的装配式建筑出炉,降低了设计失误率,出图率提升,特别是能够紧密连接生产中的上下游公司,信息化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切实完成[4]。不过在装配式建筑中还需要化解BIM技术还存在软件太过封闭、软件同我国制图标准有一定分歧、信管智能化程度低下等问题[5],进而能保证建筑产业化得到稳健发展,进而推动建筑产业改变旧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贾晓英.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科技信息,2012,22(8):435.

[2]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项目委员会.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NBIMS-US)[M]2014.

[3]宫文军,曹杨,巩俊松.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构件系统设计与优化[J].安装,2014(1):55-57.

篇7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发展现状 优势 对策

1 概述

我国的建筑工程始终是以现场施工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借鉴前苏联的预制大板房技术改变施工方式,但由于这种粗糙的预制板技术存在着许多缺点,如保温隔音性能差,防水防渗性能差等,到了80年代就逐渐淡出了市场,目前我国仍然是以现场施工为主。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差、资源消耗高、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程度高等,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住宅品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我国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做了很多工作,1998年7月成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次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即“72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住宅产业要走工业化、标准化之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1]。由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标准、市场认同度低等问题,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2]。为改变粗放的建造方式,建设更多节能、环保、安全的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住宅升级换代迫在眉睫。

2 住宅产业化的比较优势

产业化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2.1 全面提升了住宅品质。我国房地产产品年开发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鉴于以上情况,住宅产业化从提高部品、部件的工业化水平入手,将重点放在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部品部件,促进了产品系统配套与组合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其加工精度和品质都远远超过现场手工操作的方式,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提升住宅品质提供了有效保障。

2.2 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周期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建造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我国需要5-7个月,是发达国家的3-5倍。同时,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整个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为28m2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建筑工人劳动生产率的1/4-1/5。而产业化的建造方式使得施工现场大都是组装构件,减少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加快了工程实地建设速度,从而使施工周期缩短了1/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实现了节能减排及资源节约。目前,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相同气候条件下,住宅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同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增长幅度大。而住宅产业化通过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成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能源转化和传导的效率,属于高效节能住宅设备与部品,从而保障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住宅产业化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效益显著。尤其是在节地方面,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土地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北京万科对其北京项目建造全过程中,对物耗、能耗进行了统计,与传统建造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数据表明,产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显著。

2.4 促使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住宅产业化采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使得大量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现场施工人数比原来减少2/3。住宅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其他相关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刺激了就业,从而为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2.5 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我国在住宅业上每增加1亿元投资,其它23个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1.479亿元投入;其中,建材、冶金、农副业和机械部门共投入0.7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有50多个。

2.6 培育了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住宅产业化将带来建筑行业新革命。据专家测算,我国住房建设(包括其带动作用)每投入100元的资金,可以创造相关产出170-250元的需求,能够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

归根到底,我们更关注的是住宅产业化的成本优势。可以看到,住宅产业化不仅具有企业成本优势,在社会成本和消费者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建筑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再加上规模化采购,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运输等环节的直接成本的下降,产业化住宅的企业成本优势会逐年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住宅产业化要想得到大幅度的推广,其优势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否则将难以推广。首先,住宅产业化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这一优势能够极大的提高住房的质量,这样就不会出现在房子交付使用后,消费者不得不因为房屋的质量差而为其买单的现象。其次,住宅产业化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的失误率,从而保证了房屋质量。同时,住宅产业化实现了土建装修的一体化,这样就为消费者节省了二次装修的费用。并且产业化全装修的模式避免了毛坯房二次装修时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这几点都体现了住宅产业化的消费者成本优势。

最后,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方式,住宅产业化使现场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大大减少。产业化的住宅建筑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减少,材料耗损的减少,可回收材料比例的增加,更好的实现了建筑节能以及住宅节水性能的提高等。可见,住宅产业化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体现其社会成本优势[3][4]。

经过专业人员测算,当建造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产业化生产的综合成本将比传统生产方式下降5-10%左右。这样看来,在保证房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唯一出路。

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局《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文件,住宅产业化才算被正式提出,但当时响应者寥寥。目前为止,产业化住宅占房屋开发总量的比例仍然很小,尚未形成规模,而规模过小又导致成本过高。显然全面推广住宅产业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房地产企业支持力度过小。虽然住宅产业化被提出很多年,但目前采用产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的开发商及项目并不多。这是因为住宅产业化还尚未形成规模,导致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住宅。开发商不愿冒着增加技术和提高额外成本的风险去开发产业化住宅,面对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导致的成本的增加、风险的加大,大多数开发商仍然抱着犹豫、观望,甚至“坐享其成”的心态。住宅产业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光凭着某一个地产公司的力量是做不起来的。并且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品性能低下,工程质量低劣,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质量需求。

3.2 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我国目前尚未大力推广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住宅产业化还未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还很模糊,对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果还不了解,而且也没有切身体会到产业化住宅所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这就不利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5]。

3.3 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3.3.1 政府在制定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相关政策上的失职。目前,我国在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完善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了开发商不愿全身心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来,使住宅产业化在我国难以推广。而国际经验证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得益于适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做保障,才能更好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3.3.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是市场需求的载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地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才能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升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是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的。

3.3.3 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职能缺失。目前,配套政策法规和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缺乏整合配套,各自探索发展分散;标准和技术体系不健全,技术单一,无论是结构的预制组装技术、接口安装技术、部品集成技术,还是施工技术、性能认定技术、节能技术,都没有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体系。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加快建立住宅的标准规范体系,才能建立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住宅价格。然而,我国政府在推进住宅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能缺失。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市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比较混乱,在使用审批的部分新材料之后出现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几个基本环节的研究问题,但此时政府却不能提供技术支持。新材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都遭遇到了障碍。与此同时,国内在引入一部分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之后,却面临着无标准可依的局面,这就妨碍了先进建筑体系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发展住宅产业化,政府首先应当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广、建设和改革新型材料以及新型结构体系。

4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建筑(住宅)部品体系,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住宅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部品体系都相对较为完善,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也比较高。如何完善我国的建筑部品体系?首先,统一模数协调标准是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其次,开展部品认证是提高住宅品质和性能的有效方法,即可以通过对部品的标准性、通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通用部品的生产和先进成套技术,有效促进住宅部品的发展[6]。

4.2 建立完善的建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我国的住宅建筑体系大都是单项技术,虽然种类多,但并没有标准化、配套化技术,这就限制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而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如轻钢建筑体系、木结构)和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能够大力提高住宅产业化的程度。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建立适合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建筑体系[7]。

4.3 鼓励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形成,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拓展建筑产业链,带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符合“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在我国的研发、生产、应用,逐步提高我国建筑工业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促进建筑建设方式的转变。同时,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工业化整体水平。

4.4 制定一系列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相关税收和金融政策。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从税收和金融两方面分别制定有利于产业化住宅生产和消费的税收和金融政策。税收调节等财政政策是有力手段,可以明确规定如消费者购买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技术规范要求的住宅,不但可以申请低息贷款,并且在还贷期间,可在个人所得中自动扣除还款的数额等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即对符合条件的住宅项目优先提供开发贷款、降低开发贷款利率或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对购买该类型住宅的消费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研究出台与“土地招拍挂”挂钩、与绿色建筑发展挂钩、与建筑建造过程中税费挂钩及工业化产品减免税的相关政策。只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支持,才能更好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4.5 房地产企业亟需调整升级。住宅产业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企业应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提高管理、开发、施工的能力,积极投入到住宅产业化的浪潮中。

4.6 培养消费者产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市场需求的载体是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其表面意思上,更加关心的只是地段、房型、环境等问题,并不十分在意住宅的整体使用性能,而对于工业化住宅运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好处缺乏亲身体会。并且,相对于传统住宅,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较高,这也是不利于产业化住宅推广的原因。所以除了制定以上相关金融优惠政策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房屋建筑设计知识、产业化住宅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业化住宅的优势等普及到广大消费者中来,从而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的消费。同时,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政府应积极开展相应的预测和调查工作,如:对住宅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对我国住宅市场现状的调查评价、对住宅需求额的预测、对住宅建设技术的评价和预测等[8]。

参考文献:

[1]聂梅生.住宅产业化路在何方――中国住宅产业化十周年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4.05.

[2]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王丽丽,王丽萍.住宅产业化经济分析[J].山西科技,2003(6):23-24.

[4]阙小虎,宋秀奎.住宅产业化成本优势“显山露水”――解读万科中粮假日风景项目经验[J].城市开发,2010(22).

[5]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6]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践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

篇8

关键词:低碳;建筑;应用;体系;

0.引言

当前,对建筑行业来说,尽到低碳减排这个责任与义务最重要的是加快建立“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应从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为出发点,着眼于每个生产环节和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的持续发展模式。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提到节能减排的时候,他认为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二是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本文从第二个理念看两种住宅体系的应用与前景展开探讨。

1.被动式住宅建造体系

1.1概念简述

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著名金融中心城市法兰克福。这类住宅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构造做法(使用超厚的绝热材料和复杂的门窗)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即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也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000座被动式住宅,其中德国已经建设4000―6000座单元住房。

1.2应用前景

英国最早的“零能耗”住宅---贝京顿居住小区,这个小区的建造始终贯穿着被动式住宅的设计理念,为人们的居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

地处北欧的瑞典在马尔默市建设了闻名于世的“Bo01住宅示范区”。这个小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地降低了碳排放量。其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提高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降耗效果,增加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外窗遮阳设备;利用自然通风和新风系统,置换室内空气;建设2兆瓦风力发电站,可满足小区99%的用电需求;安装12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14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可满足小区1%的用电需求;利用地源热泵解决冬季供热、夏季制冷问题,可满足小区85%的供热需求、100%的供冷需求。被动式住宅的通用技术在这里集成整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1.3我国被动式住宅技术的应用

国外被动式住宅主要是多层建筑,而国内建筑的住宅大部分的是高层,如何将被动式住宅的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是我们设计阶段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目前看来,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加厚外墙屋面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层厚度,尤其在北方地区可采用150厘米的聚氨酯材料;采用三层玻璃的节能窗,增加外窗的气密性和绝热性;严格控制窗墙比,北向窗户开窗宽度满足采光低限为宜,南向窗户避免设计飘窗和落地窗,南向大玻璃窗下一定要留出30厘米 40厘米的低窗台,以便安装散热器,有利于加热从窗户渗透进来的冷空气。这三点是建立被动式住宅的先决条件,可一步达到节能75%以上的要求。

此外,还可在外窗增设遮阳设施。北方地区宜采用带保温材料的铝合金百叶卷帘或木制百叶窗;采用高效采暖末端设备,并实现分户计量控制,应季应时调节室内温度;增加新风置换系统,采用可进行热交换的新风设备;采用太阳能分户供热水或集中供热水系统,节约用电,减少燃气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采用光伏电池供电系统,解决高层公共区的照明和室外环境照明;采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技术,节约用水;采用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就地减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当然,我们都知道建造这样的住宅成本会比普通住宅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德国,“被动式房屋”的建筑成本仅比传统房屋高出5%-7%。从住宅的全寿命周期来看,被动式住宅后期所节约的能源与减少的碳排放量均大大优于普通住宅。因此,在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建设“被动式高层住宅”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2.工业化住宅体系

2.1 概念简述

对于工业化住宅的解释,最通常的说法是:“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先进的、集中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过去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造的住宅。工业化住宅的标志是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按照这样的定义,那么,早在1956年,我们国家就已提出过:“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建筑结构和配件的标准化工作”,“积极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这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并引以为诟病的计划经济下的大板建筑方式。(技术不过关,渗漏严重,外观单一。)

近年来,建筑业热议的自然不是此类工业化住宅,是指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结构)技术,将各种建筑组成部分梁、楼板、楼梯、外墙、阳台等在工厂预先按标准生产完毕后,拉到现场吊装完成。一般只需要两步:第一步,在施工现场建好住宅的“支撑结构”,如地基、框架、地下室等;第二步,安装“填充结构”,如预制屋面、阳台、厨卫、楼梯等,施工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设计图纸,按照设计图纸,拼装这些预制件。

2.2工业化住宅的优势与缺陷

首先,对消费者而言,工业化住宅的质量将大幅提高。传统方式靠手工搭模板,现场浇注混凝土,由于实际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现场监管不到位,施工偏差往往以厘米计算。而工业化住宅的大部分砼构件都在工厂机械化生产,现场施工偏差仅以毫米计。特别是外墙与窗框的整体预制,墙与屋面的节点交接处理,使得房屋整体性和密闭性加强,住宅常见的渗漏问题将得到很大改善。

其次,对环境而言从建筑到使用的整个建筑周期,相对于普通住宅更节能,更环保。工业化住宅施工过程可节水60%,减少建筑垃圾80%。施工现场干净整洁。门窗和墙体的密闭性带来住宅在使用过程中冬季的采暖和夏季制冷效率的提高;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增加,这就是大家公认的“提高住宅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

第三,对企业而言,施工周期大大缩短,大部分砼构件均提前设计,并在工厂制造和养护,具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迅速满足市场需求,带来更快的资金周转速度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工业化住宅无疑是一种符合当前地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建筑形态,但就目前发展和应用现状看来,情形并不乐观。当然,工业化住宅预制技术本身也具有建筑造型单一平庸,无法后期更改建筑结构的问题,不过面对中国庞大的房产需求,这些不足以成为推广工业化住宅的阻碍。

面对工业化住宅产品,地产商的态度比较一致:认同这种开发模式的先进性,同时又明确表示短期内不参与类似项目。原因集中在两点:一、成本过高。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规模化经营程度相关联,在推行之初以及规模较小时,缺乏成熟的技术体系、施工人员,完善的技术标准,相关配套产业还也没有跟上。如果是某个公司独立承担整个产业链的研发与规划,成本难以估量。它只能适用于跨区域发展的大开发商;第二,更重要的是政策支持不够,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政府及其他企业共同参与。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to discuss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architecture economy and a rise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is the building economy industry will do the road, the simple and crude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have apparently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in this respect, the efficiency is still lost in the current problem of substantial profit under, and the process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accelerate.

Keywords: building economy;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正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通俗的说,工业化流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制作模型”是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因此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一、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二、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几点。

1 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 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 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 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 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四、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3 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弊端也是层出不穷,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十分严重,建筑垃圾的形成也是极为明显。而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将装修纳入建筑环节,免去业主的硬装过程,既能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也省去了装修过程中电气改造的浪费,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这方面,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装修风格进一步合理化是一方面,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五、 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摒弃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努力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

篇10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所说的住宅产业化有些类似于工业化流程,就是对住宅的生产及用户的供应等实现工业化,住宅的生产就像是工厂中流水线的 生产一样,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生产的成本,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实现住宅产业的标准化的关键就在于实现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对于传统的建筑产业来说,我们认为它属于粗放型的经济体制,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它主要是依靠了类似资源性产业的优势来保证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材料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新型消费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现实因素都使得建筑行业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改变,而如何能够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建筑行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就是质量和利润之间如何保持最佳的平衡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建筑行业内部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制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式。

住宅建筑行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及建造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了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汽车行业的经验,从汽车的销售到汽车的保养和维修,都是一条龙服务的,这样就与消费者想要高质量的服务还不想花费太多时间的消费需求相一致了,住宅建筑行业和汽车制造业在这方面虽然是相似的,但是住宅建筑的消费使用周期更加的长,这就需要住宅建筑行业对消费者的服务要更加的全面到位。只有实现住宅建筑产业化才可以改变过去的发展状态,更加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促进住宅建筑行业良性的发展,使更多科学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融入其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1)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2)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的建筑行业经济体系中,开发商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住宅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的管理,开发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随着我国住房价格的提高,使得开发商把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把住宅建筑的质量及品味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开发商普遍的认为只要有块地建造成住宅就不会没有钱可赚,就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得建筑行业呈现了一种畸形的发展。开发商不计任何后果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住宅建筑行业产业化没有可以实现的环境。其次,市场态度上的软弱。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住宅都是以期房进行销售的,而消费者由于已经习惯了这种消费模式所以对于成品房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对于住宅环境及配套的设施,物业的管理等在购房阶段考虑的比较少,只是满足自己最低的居住要求即可,但是在消费者入住以后,随着时间的增长考虑的问题就相对的比较多了,容易产生很多的不满。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4.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

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4.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

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4.3 最近这几年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精装修的概念就产生了。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精装修住宅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部门也在大力支持精装修住宅的推广,同时精装修住宅也获得了很高的市场认可度,其发展势头是十分好的。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住宅产业化对于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住宅有效供给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我们要想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们应该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传统的住宅建筑模式向高科技,无污染,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这也是保证建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