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篇1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 第4号)中的相关规定,将《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建设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根据《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基本概况如下:

为满足经开区入园产业不断拓展的需求,拟定按清镇市人民政府批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清镇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规划面积59.2 km2(含省政府批复的用地面积17.3687 km2)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用地范围及布局特点如下表:

表1    清镇经开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用地面积范围及其布局特征

发展分区

规划用地面积范围

园区建设特点

重点发展产业

产值比重

(北部)王庄中心

17.3km2

 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

发展中心

铝及铝加工首位产业+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75%

(中部)卫城中心

11.9km2

高端装备制造+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中心

装备制造+生产+生态食品健康民药产业

~20%

(南部)站街中心

30km2

新型建筑及绿色建材产业

发展中心

新型建筑材料+

其他(原已入园产业)

~5%

合计

59.2km2(已批复)

形成“一轴三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布局

100%

清镇经开区发展以“强产业经济,高质高端、富市惠民、美化清镇“为总要求,以“强优补短、去粗存精、循环互动、产城乡融合”发展方式,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再造四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平台,激活潜市场,使园区成为产业链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与循环体系完整的一流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将经开区培育为黔中经济区资源深加工、中国西部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及清镇“实体强市”新增长极。

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列表如下:

表2     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方向

❶以区域铝资源优势为支撑,集约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铝全产业价值链。

利用贵阳-清镇片区铝土矿资源居全省第一位的比较优势,围绕贵阳市“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布局理念和清镇市 “一百两千三区”发展愿景,集约化打造由铝土矿采选-氧化铝-电解铝-合金化-铝制品构成的铝及铝深加工首位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为清镇市实现“以生态循环铝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夯实基础,体现“一方水土惠及一方城镇”的“富市惠民”效果。

❷利用政策机遇和市场潜力,差异化重点发展“中高端机械系列装备”制造业。

利用国家推动“以铝代钢、以铝省铜、以铝节木、以铝禁塑”等扩大铝应用政策机遇,结合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延伸首位产业链,差异化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家居、医疗器材等“轻量化”铝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新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及配件、高档精密数控机床配件、电气成套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推进园区“高质高端”发展,为清镇市实现“一百两千三区”发展和“实体强市”愿景夯实基础。

❸培育再生资源利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夯实“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基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化废为利,弃渣变新材”的循环经济体系,着力在再生铝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粉煤灰、冶金渣和赤泥)生产绿色建筑材料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蒸汽余热循环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构建“绿色生态”循环链,为实现 “美丽清镇”的总体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❹构建“3平台+2服务”生产体系,创构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联动产业。

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贵州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转型’政策要求,结合园区生产与服务需求,重点构建由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仓储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组成的“3平台+2服务”现代化生产体系,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同时按照贵阳市“”深化省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的要求,创新组建首个“贵阳市碳排放交易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构建清镇市实现“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具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地理优势,结合清镇已规划的农业果蔬,中草药种植等“三大农业示范园区”城乡融合条件,打造 “特色生态食品和健康民药加工联动产业体系,抢占“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的地标品牌“新高地”,联动“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产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富市惠民 “规划总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程序:开展前期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园区规划初步分析、踏勘现场、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等级)--开展评价工作(开发区规划概述、规划方案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区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规划环境合理性及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等)--编制报告书--专家评审--出具审查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资料等,进行污染源强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规划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以及规划区产业布局等,对规划区发展规模、产业布局、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准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规划区环保清单式管理要求,作出评价结论。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公众对规划实施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其他的相关建议。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在本信息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通过邮件、传真、电话、信函等方式,对下阶段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规划环评编制单位将认真准备公众关心的相关议题,并结合规划环评成果,在规划环评初稿完成后组织公众参与和第二次公示。

[注]:请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和反馈。

五、意见反馈系方式

联系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 系 人:胡炜

联系电话:0851-82540731

联系地址: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站街镇)

 

公告单位: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篇2

一、当前*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三产业总量少、比重小,与区域地位极不相称。从纵向发展来看,我区20*年、20*年、20*年、20*年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8.13亿元、22.42亿元、25.74亿元、30.18亿元,增幅为14.3%、12.8%、13.5%、15.7%,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5%、19.4%、20.7%、21.1%,三产总体发展缓慢,比重增长不快。以20*年为例,*区三产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9.1个百分点,全市的20.7个百分点,名列全市倒数第一,这与*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和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战略明显不符。

2、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带动和引导。一是政府引导不足。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抓经济就是抓工业”的惯性思维,对三产的发展趋向没有进行整体性的描绘和构思,缺乏了政府有效的、必要的引导,我区的三产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总体上“低、小、散”,现代气息不浓。二是发展定位不高。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中,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三产以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目标,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外向型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而是简单将三产作为一、二产的派生体进行定位。三是鼓励政策不够。近几年来,*区在一产、二产的发展上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发展三产方面,有关优惠政策不多,且没有实质性内容,实际效果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的投资取向和活力。四是新的增长极不多。虽然三产各行业门类齐全,但对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生产业投入不足,难以产生强大的集聚和带动效应,以至于全区三产形不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3、全区上下在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上还有偏差,影响到三产的工作力度。由于三产所占比重过低造成各级干部对三产重视不够,大多镇(街道)的三产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对三产的扶持措施不多。第三产业涵盖的领域广,出现交错归属、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各镇(街道)机构和职责不明确,对发展第三产业的管理也缺乏积极性,出现无序发展。三产统计体制不够健全规范,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况。

4、三产发展空间预留不足,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区品位的提升造成阻碍。当前各类工业园区(基地)快速推进,而“退二进三”等工作却没得到有序开展。特别在土地规划方面,在做好二产用地规划的同时,三产用地布局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类三产用地布局没有做到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合理、科学的安排,造成三产的发展空间明显预留不足,给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埋设了障碍。如果这种二产与三产“争地”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今后三产的发展可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城市化的步伐将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二、*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是区位优势:我区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是*的东大门。是全国较大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之一,*永强机场坐落在本区,区内建有*港最大的码头——*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直通*港区。以机场大道、瓯海大道、滨海大道、高新大道、灵昆大道、永梅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快速道为主体,形成发达的城市道路网络,有机连接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与“东、西拓展翼”及“两个板块”,以交通流汇聚人流、物流和商流,构筑联系紧密、要素流动高效、互动推进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经济优势:从20*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经济形成了合成革、不锈钢、阀门、化工、铜加工、制笔、鞋服、食品制药机械、水暖洁具、民用电器、等支柱行业,“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中国阀门城”和“中国鞋都女鞋生产基地”相继落户我区。区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滨海新区,省级*工业园区、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以及*民营科技产业基地。这些都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资源优势:*人文、自然景观非常丰富,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安寺石塔,省级瑶溪风景名胜区和瓯江旅游度假区,市级天柱风景名胜区,市级爱国主义暨国防教育基地炮台山,以及号称“东海第一堤”的永强堤塘。形成了集山海旅游、休闲度假、国防科技教育、商务考察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

四是民间资金雄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民间资金,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使民间资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当前,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间资金对第三产业的投向越来越看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资本支持。

五是发展机遇良好:国家已将加快服务业发展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7号),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市委提出“建设三个*、实现三次跨越”发展战略后,*作为*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的腹地、*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战场,将使我区成为全市投资环境最好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我区发展的实际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正迈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年,全区人均GDP已达45761元(折含5866美元),按国际上公认的发展标准,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期,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般应是与二产相近甚至超出。这表明了我区第三产业将面临发展新机遇,进入发展新阶段。

三、*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

根据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后*区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加快速度,提高比重,增加就业,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产增加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65亿元,年均增幅20.5%以上;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9%;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5%左右;传统优势服务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打造以“一个核心、两个拓展翼、两个板块”为基本构架,形成西接*主城区,东拓滨海组团,中心突破,相向推进的第三产业发展布局体系。

(1)一个核心。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主要范围是*城市中心规划建成区,形成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通过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活动中心、区级商业核心圈和毗邻大罗山景观居住区的建设,形成以行政管理、文化娱乐、商务休闲、金融办公和生活居住五大功能为主导,集其他配套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发挥主导和辐射作用,引领我区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高层次服务业的集聚区。

(2)两个拓展翼。

①东翼(沙城-滨海片区)包括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及滩涂围垦区域,抓住城市东拓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推进的契机,突出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和优势工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生活配套和生产业,启动和建设服务特色工业基地、国字号生产基地的产业物流节点;通过*永强机场扩建工程,完善航空配套基础设施,增开航线、扩大货运能力,积极发展以集仓储、配送、拼箱、增值加工等为一体的空港物流加工基地;同时高度挖掘滨海风光带的旅游价值,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业,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

②西翼(状元-蒲州片区)紧紧抓住*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的机遇,依托该片区临近*主城区、交通路网畅通,靠近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条件,突出发展开放度较大的第三产业门类。加快实施产业调整战略,机场路以北整合搬迁片区工业企业向东部的工业功能区集聚。以江滨路东拓为契机,呼应*中央商务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贸易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及旅游接待服务等产业,主动接轨和拓展*都市经济,加快形成*滨江商务区。

(3)两个板块

①大罗山生态休闲板块。按照“生态*、山水*、绿色*”的发展模式,依据《*生态园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大罗山“绿心”资源,打造*都市区的生态休闲板块。依托该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生态规划,进行生态修复和高品位的开发。通过大罗山麓休闲带和人文景观旅游观光圈的建设,全面营造生态功能突出、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文”底蕴浓厚的旅游环境,成为*都市区的“城市花园”。

②灵昆岛滨海休闲度假板块。抓住*半岛工程和*“海上花园”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城市东移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推进海港、海岛、海涂、海岸线的综合开发和生态整治,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休闲渔业、港口物流和生态居住等产业,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都市服务配套体系。

四、加快*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强化三产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第三产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发展难度大,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要强化三产管理机构。重点选调三产发展专业人才,加强对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

二要加强三产发展的协调管理。尽快成立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三产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要建立三产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逐年量化、细化,以领导小组名义落实到镇(街道)和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力求在全区形成良好的三产发展氛围。

2、落实三产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产发展。积极落实《*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我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一要做好《*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我区于20*年编制的《*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道路网的快速形成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不适应全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布局需要,要综合我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内容,做好《*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修编,提高规划项目的布局科学性和实施可行性。

二要注重各类三产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落实。目前,我区已经编制和区三产发展规划衔接较好的旅游、海洋经济等三产发展规划,要积极落实。另外,应根据我区三产发展战略,重点编制交通运输、商贸业发展、公共服务业等专项规划并实施。

三要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落实我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区实际出台发展第三产业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区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引导我区各类资金投向发展第三产业.根本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3、培育三产新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按照“产业联动、城市化推动、外向带动”的原则,着力培育市场潜力大、预期效益好、带动力强、吸纳就业多的三产项目。

一要大力兴办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重点筹建不锈钢、合成革、建材、卫生洁具、阀门、废旧金属材料等专业市场,形成与第一、二产相配套的市场服务体系。

二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和城市物流需要,以空港、港口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重点启动*农产品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灵昆码头仓储物流中心、*港区物流中心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三要不断完善商业网络体系。依托新的城市中心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和永强片原有的商贸体系,建设颇具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购物中心、特色商街,构建区域齐全的大型中央商务区,引导商业人气集聚。发展并规范一批超市、专卖店,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形成比较完善的批发零售网络。

四要强化提升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立足于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我区开设营业机构。结合*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园区(基地)的开发建设,科学规划我区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布局,增加服务网点密度。大力发展网络、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围绕数字建设,以信息网络和数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先导,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产业水平,鼓励创办面向社会的各类电子平台,建成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五要注重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坚持“山海*,都市休闲”的总体定位,以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重点,强化特色、增强辐射,建成集人文景观、滨海风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都市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快建设滨海大酒店、万康假日大酒店的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重点做好瓯江旅游度假区、天柱文化园和钟秀园景区项目开发,加快形成*都市旅游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化,开辟三产发展新天地。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强化城市功能为重点,鼓励人口向城市流动和集中集聚,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效地带动了人口集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落实一批体现强化基础产业、强化科技教育、强化外向拓展的重点项目,以提高我区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二要推进房地产品牌开发。按照市场需求整体地推出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块,用于商品房开发,满足消费者品质生活需求,尤其是加强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功能和优化开发地块的出让工作。房地产的开发要突出精品意识,提高住宅品位,提升城市形象。

篇3

上半年主要工作总体概括为“七抓”:

第一,抓规划完善。

1、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市级战略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了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3、组织编制了“198”市级战略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规划;启动了龙泉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一般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工作。

第二,抓综合示范。

1、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年首批启动的40个综合示范项目、今年确定的19个率先建设示范点和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的建设。

2、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为主要目标,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项目和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扎实推进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3、统筹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示范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典型,深入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等示范工程。

第三,抓产业发展。

1、在扎实抓好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并制定了加快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

2、积极谋划推进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深入研究并明确了重点发展内容。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高端品牌打造。

3、着力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生猪家禽、优质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想真食品、佳享食品、金忠食品、康绿食品、丰丰食品、嘉竹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彭州濛阳、龙泉聚合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第四,抓项目投资。

1、坚持市场化的手段,发挥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农业。

2、在搞好项目储备、包装,全力争取部省项目支持的同时,积极会同市投促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等部门和各区(市)县,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

3、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加快意向性项目的签约、签约项目的落地、在建项目的实施和建成项目的投产。在深入实施419个农业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选择和推进实施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87个重大项目。

第五,抓对外开放。

1、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扩大开放年”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农业部、省政府和市政府共同签署《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合作备忘录》,通过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加强了同台湾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2、进一步深化与、、、、等市州的农业区域合作,通过深入磋商研讨,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配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3、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举办了“中国·国际油菜花节”和“首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结合首届乡村旅游节活动的开展,协调配合区(市)县组织举办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樱花节、采茶节、樱桃节、枇杷节等20余个节会,在市内和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0次。

第六,抓机制创新。

1、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按照“五个一致”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着力解决好产权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保证农民群众满意。

2、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入研究降低土地流转门槛的办法,在完善产权抵押、登记、融资办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承包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生产能手流转,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3、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提升硬件、优化软件”的要求,重点推进了双流、郫县、新津、大邑、邛崃、崇州、金堂、彭州等8个区(市)县第一批6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启动了郫县、双流、崇州、蒲江等区(市)县第二批21个服务站建设。

第七,抓质量安全。

1、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要求,深入研究和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制定了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有机农业专题培训。

2、在深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扎实开展基地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组织实施农产品“三证”认证工作。

3、会同市食安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从4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等产品的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实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上半年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为“一好、二实、三明显”:

“一好”:规划编制修订进展情况好。目前,市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后已公布;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已有12个完成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二三圈层239个涉农乡镇已有183个完成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占76.5%。

“二实”:一是示范建设工作扎实。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区(市)县结合“四大基础工程”的实施,在11条示范线上和新农村示范片内落实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9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12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40个、农机化示范点3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示范项目24个、四星级以上农资网点121个、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在建项目137个。其中,在今年确定的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上,将重点打造示范园区31个、基地30个、合作社36个、龙头企业48个、物流市场9个,实施重大农业项目46个。二是产业发展工作扎实。围绕实现农业“三个效益”,各区(市)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的产业高端发展,启动了以生猪曾祖代种猪场、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花卉良种繁育中心、伏季水果品种资源圃、猕猴桃基因库等建设,全市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24个、家庭农庄(场)179个,初步形成了郫县冠鑫(汀沙)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邑安韩现代农业园区、新津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等20余个新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测绘;产业规划;发改委

记者7月24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了《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这是在国家层面上首个地理信息产业规划,对于推进我国地理信息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划指出,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地理信息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规划明确,坚持需求牵动、市场主导,政府调控、规范管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规划强调,要重点围绕测绘遥感数据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制造、地理信息软件、地理信息与导航定位融合服务、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和地图出版与服务六大重点领域,着力加强能力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规划还从优化政策环境、夯实基础条件、促进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服务管理、拓展对外合作、开展统计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规划要求,为保障规划任务有效落实,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合力。

社会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长,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为地理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国导航定位及位置服务绝大部分依赖国外卫星导航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主要来自国外,地理信息高端技术装备市场大多被发达国家占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外,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亟待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服务管理。此次《规划》的出台正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该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更加旺盛。

与此同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步提高。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水平已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测绘和地理信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产装备已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张。“十二五”以来,地理信息产业服务总值年增长率达到30%左右。截至2013年底,企业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年产值近2600亿元。新应用、新服务不断产生,互联网搜索和电子商务提供商、通信服务提供商、汽车厂商等纷纷涉足地理信息应用领域,形成了遥感应用、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等产业增长点。

篇5

2013年年初,金华市发改委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文公布了《金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金华市面临着浙江省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等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2013年金华市吸引了总投资150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金义电子商务新城”即将在此开工,中外运物流基地、金华银泰电子商务仓储中心等13家物流企业也已抢先落户。金华市正全力抢占物流发展制高点,推进传统物流业朝着组织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物流产业方向迈进,现代物流业成为金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流通大市到流通强市

“十一五”期,金华市投入46.5亿元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目前,已基本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场站层次分明的物流场站体系和运输物流、国际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业态体系。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金华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金华市物流企业达6.7万家,其中,国际物流企业12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105家;物流园区(货运场站)26个,道路运输819条货运专线日发货量达200万吨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高达200多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约为22%和10%,物流业成为金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引擎。

整合资源、群城聚市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十二五”期,金华市着力构筑“一轴、三带、四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形成超过1800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150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500亿元的小商品制造产业集群。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将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篇6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篇7

一、突出一个主体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企业,落脚点也在企业。市委、市政府突出企业这一主体,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抓“顶天立地”,培育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在各行业中选择一批规模优势明显,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重点加以培育,帮助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措施和途径,组织科学论证,并开展跟踪服务,对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推动者。继续抓好“128工程”和“一企一策”,争取启动“513工程”,即争取到2010年,全市有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超50亿元,30家超10亿元,且入库税收各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二是抓“铺天盖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台州市工业经济的基础,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优势是台州经济的特色,支撑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拓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兴建标准工业厂房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台州作为国家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5个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要完成2000家小企业征信活动和800家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现有担保公司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质的提高,促进规范化运作。继续开展对全市金融机构的信贷考核,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工业信贷业务,组织召开各类银企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荐一批信誉和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

二、推进二大创新

民营经济是台州市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体制先发优势是前期赢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区域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先发性体制优势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开发和区域产业整体协调配套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鲜明产业集群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产品开发设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当前,要紧紧抓住工业性投入不放松,举全市之力,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拉动全社会的技改投入,通过设备引进、技术引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企业管理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公司化改造和规范章程等方式,引导企业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组建控股集团公司,实现跨行业经营、跨地区兼并。

三、明确三大规划

一是修订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台州市产业特点和《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精心打造十大之都,努力打响台州制造”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汽车、医药、缝纫机、家用电器、塑料模具、阀门泵类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明显的六大产业,逐一开展调研,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重要目标和培育措施。二是编制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块状经济发达是台州的一大特色,各县(市、区)要针对自身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的布局导向,进一步拓展壮大和提高区域特色经济,重点抓好温岭的鞋业和泵业,玉环的阀门和家具,黄岩和仙居的工艺品,临海和三门的旅游及户外休闲用品等。三是制订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台州沿海港口优势,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上海等周边地区加速进行产业布局调整以及浙江省加大力度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与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的机遇,认真做好临港型工业的规划布局工作,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作用。重点要制订好船舶工业、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发展规划。

四、实施四项工程

篇8

一、找准定位,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产业聚集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适应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选准主导产业,按照“最具竞争性、最具成长性、最具关联性”的原则,统筹考虑现有基础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自身优势与对外开放四个关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准确合理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加强招商品牌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高效配置各项生产要素,吸引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战略要求,坚持“构建循环经济圈,打造生态工业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降低资源消耗量,实施中水回用,推行绿色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抓好项目建设,实现集群发展。项目建设是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突出技术密集型和循环经济型产业,通过多渠道、立体式招商,达到集群引进的效果。今年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汝州市重点规划建设五个集聚区。一是把汝南工业区建成全省有影响的品牌产业集聚区。二是建设汝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争创平顶山市品牌集聚区。三是规划建设王寨工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汝南工业集聚区的替代园区。四是规划建设温泉观光休闲服务业集聚区。五是规划建设汝东商贸流通业集聚区。推动巨龙工业园、梦想工业园、临汝镇工贸小区、小屯洗煤工业园、科教园区、朝川工业园等,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制定集聚区内异地投资项目税收分成办法,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二、科学规划,助推产业聚集区大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建设。规划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可替代,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更加重视和严格实施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产业集聚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委托中国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编制,各类专业规划的编制实施,使集聚区的发展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

按照规划选项目,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新上项目和不符合规划环评的项目禁止入驻产业集聚区,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项目,重点谋划和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快、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项目,坚决不环评、不供地、不审批。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定位,因地制宜抓招商、上项目,培育壮大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汝州市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布局产业,完善服务,招商引资措施得力、政策优惠,吸引一大批优秀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入驻落户。截至目前,汝州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54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项目投入65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入驻,汝州市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有效安置了一大批人员就业,周边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制定目标,促进产业集聚区长远发展

篇9

我县是全省重点竹产区之一,竹类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县竹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经营粗放、质量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绿色质量,推动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打造生态文明展示区,现就加快我县竹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竹产业的重要意义

1、竹子是重要的可再生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生态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的重要意义,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动全县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我县现有竹林面积14.2万亩,毛竹立竹量2100万根。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等因素影响,竹林生产经营和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与竹业发达地区相比,尚具很大的发展潜力。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得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全县竹业发展目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竹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提升竹林质量为支撑,以林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实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贸工林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竹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竹产业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4、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适度竹林资源培育与强化竹林质量提升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坚持科技兴竹,提高竹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5、发展目标。2011年—2015年,全县新造竹林2万亩,完成5万亩竹林质量提升,竹林总面积达到17.8万亩,培育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家,竹业总产值达3亿元,竹农在竹业上人均收入达1500元以上。2016—2020年,全县新造竹林3万亩,完成7万亩竹林质量提升,竹林总面积达22.8万亩,再培育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家,竹产业总产值达8亿元,竹农在竹业上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6、建设步骤。共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在祁山、凫峰等毛竹重点乡镇开展竹林增产增效提升活动,使竹林亩效益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以上。第二步:将竹林增产增效提升活动成果向其他竹子主产乡镇推广,在竹子主产乡镇建设竹子现代示范区。第三步:在全县所有竹子分布地区全面开展竹林增产增效提升活动,逐步在全县建成竹子现代示范点(片)1万亩以上,示范点亩均年产值超600元。

四、政策措施

7、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全县竹产业发展工作。将竹业开发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年终对各乡镇竹业开发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相应领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加强竹产业发展的领导,确保我县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8、制定发展规划。各乡镇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竹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把竹林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建立健全竹产业发展领导责任制和竹业示范基地检查验收制度,确保竹资源持续开发和利用。林业主管部门要掌握竹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解决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直相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共同推进竹产业发展。

9、加大政策扶持。采取以奖、增加信贷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聚集社会财力、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等多种渠道,广筹资金,保障有效投入到位。县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竹林培育和笋竹加工企业的发展。积极整合重点林业项目,优先安排毛竹造林和竹林恳复。允许笋竹林经营者以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权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笋竹林建设。各金融机构对从事竹产业发展的企业,在符合贷款政策的前提下优先给予贷款。积极鼓励扶持个体、企业及外商出资造林,发展我县竹业产业。

10、建立科技示范。加强技术培训,狠抓科学育竹、科技兴竹。5年内,依靠科技进步使低产竹林由目前的每亩产值不到200元增加到400元以上。在毛竹重点乡镇建立竹子现代示范区,推广丰产栽培技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科技含量。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科技信息等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林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上山入林,与村、场、大户“定点挂钩”,开展技术开发、示范、推广、承包等有偿服务,提高竹农管理技能、竹林产量、质量和效益。

11、实行科学经营。对竹林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规划,根据地形、坡向、立地条件、交通情况、劳力状况的不同,确定经营类型,根据加工业布局、市场需求情况区分不同培育目标,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户造林等方式新造和垦复毛竹林,特别是要重点抓好笋用林培育。要充分发挥我县优良适生竹种多的优势,大力开发乡土竹种资源,着重发展中、小径竹,逐步提高竹林产出效益。加强竹林中有价值的阔叶幼苗幼树保护,改善林分结构。加快林道建设,改善竹林交通条件。

12、创新发展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全县林地和竹林使用权的流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或投资竹业开发,兴建竹林基地和竹产品加工基地;鼓励竹农将分户经营的竹林经营权流转给竹业龙头企业或个体承包大户,实施规模经营。对依法流转获取竹林使用权并投资开发竹林基地的,及时给予办理林权登记手续,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

篇10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总体上说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请记住我站域名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 )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 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展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