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观念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教学策略;优秀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0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于2012年12月举行的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以“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题,以“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镁的提取及应用”、“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4个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课题为载体。本次教研活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学科观念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1 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主要内涵及其教学价值

自“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列为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以来,如何实施基于观念建构的课堂教学成了化学教育的热点问题。一般认为,化学学科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后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也就是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括性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维方法认识身边事物或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

关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其中最为简明的表述是将化学基本观念分为知识类观念、方法类观念和情意类观念3个维度,继而又分为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6个方面。由此建构的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体系如图1所示。

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注重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形成和巩固必备的学科基本观念。学生就会尝试运用这些基本观念进行新的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当他们运用自身观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时候,就能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价值的认识,从而更加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化学学科观念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以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前提,同时化学学科观念又“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能促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初步形成元素观和微粒观之后,就容易发现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内在规律,能从微观的层面理解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现象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3)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教师全面把握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观念体系,并进行基于观念建构的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学科观念的培养策略

纵观27位选手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为实现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教育功能,主要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通过分析物质的构成,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物质的性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化学课程范畴内,微粒观主要包括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不同种类的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化学反应是微粒间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等几个方面的内涵。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一位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学生微粒观的培养:一是在引入新课之后,先让学生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让学生从中发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阳离子相同,阴离子的组成上相差一个氢原子”,再引导学生依据“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已有认识,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是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在2个小药瓶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再通过针筒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观察针筒的变化”,以获得“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生成气体的体积更大”的实验现象。在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时,再进行演示实验,“向加有酚酞试剂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并设问“在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时会产生少量气泡,经过振荡气泡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然后继续演示“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饮料瓶变瘪”的实验,同时播放模拟溶液中粒子结合方式的动画,以说明碳酸根与酸反应是分步的,先结合一个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再结合氢离子生成二氧化碳,从而解释“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生成气体的体积更大”的实验现象。

上述案例中,教师主要从对物质微粒构成的分析入手,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指明探究物质性质的方向,并在促进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同时,形成从微观层面理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维方式。

2.2通过探究多样的转化反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层次的,物质变化的层次性随外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化学变化也是有—定规律可循的。按照化学变化的规律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并合成所需要的新物质,同时根据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也可能发现物质的某些性质,完善物质的有关知识体系。

在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通过两个不同思维方向的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方法的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由胃药选择氢氧化铝作为中和胃酸过多的试剂,而不选择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的事实,形成氢氧化铝是一种弱碱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碱与可溶性铝盐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实验的探究,发现氢氧化铝能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过量氨水的现象,认识氢氧化铝的弱酸性以及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铝碱性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得出制备氢氧化铝的较好方案之_是“可溶性铝盐和弱碱反应”。进而引导学生通过酸与可溶性偏铝酸盐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实验的探究,发现氢氧化铝能溶于过量盐酸而不溶于过量碳酸的现象,认识氢氧化铝的弱碱性以及盐酸、碳酸、氢氧化铝酸性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得出制备氢氧化铝的又_较好方案是“可溶性偏铝酸盐和弱酸反应”。这一对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方法的探究过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铝的两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中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从引导学生实现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人手,让学生根据物质在变化中的表现认识新物质的性质,形成从转化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方式。

2.3通过分析物质的归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物质的性质

“分”、“别”、“类”等观念,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自然产生的重要观念。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关于氧化铝的教学,一位教师从物质的类别人手,引导学生经历了对氧化铝的分类提出猜想、设计验证和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通过“毛刷实验”的视频引入新课,并指导学生进行“毛刷实验”制得少量氧化铝,在引导学生回忆氧化物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氧化铝是属于碱性氧化物还是酸性氧化物提出猜想。然后,设问“能否尝试设计出一个实验,去探究这种由你们亲手制出的白色固体究竟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在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调整之后,让学生进行氧化铝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氧化铝既溶于盐酸又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最后结合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认识到氧化铝既可以和强酸反应生成铝盐,又可以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从而认识到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从引导学生对物质进行归类分析入手,让学生通过与同类已知物质的比较认识新物质的性质,同时形成从分类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维方式。

2.4通过将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次优秀课评比活动所安排的4个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课题,都与生产、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注意了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化学价值观的培养,像膨松剂、镁合金汽车、神舟飞行器、红宝石、蓝宝石、阿尔茨海默症、斯达舒、速菲力、青砖红砖等是本次优秀课评比活动中的高频词语。正如多位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所说的,化学教学要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或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体会到“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科的这一特点,就应该使化学教学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3 基于学科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对于学科知识而言,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学科基本观念,除了与有关概念和原理相对应的内容以外,大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学科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本次优秀课评比活动可以看出,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课程或教材中的学科观念体系。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指出,“对于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发现教材中的科学观念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学科观念的基本内容,明确学科观念与学科知识的主要结合点,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步习得化学学科的有关基本观念。

篇2

【关键词】外科护理;无菌观念

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技术,是通过清洁、消毒和灭菌等综合技术与措施,使手术环境、手术区域或局部操作部位的病原微生物尽量减少,以及所用的器械达到无菌,最大限度防止发生污染及感染。因此,学习和掌握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学习无菌技术首先必须要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和严格遵守无菌原则[1]。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由于无菌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违规操作,笔者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并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资探讨。

1 学生出现违反无菌术操作的几个环节

1.1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无菌持物钳是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的,教学使用的持物钳是放在浸泡有消毒液的广口无菌容器筒内,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有:1)取放持物钳时没有打开盖子和闭合钳端或是打开盖子忘记关闭;2)取出持物钳后钳端朝上;3)取出持物钳后远距离去取物品。

1.2 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 手臂消毒后只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在手术过程中皮肤深处的细菌会逐渐移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因此,在手臂消毒后必须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学生在练习穿手术衣的过程中,双手高举超过头部或是向两边伸展超过腋中线。拿手术衣时未戴手套的手碰到手术衣外层。学生练习戴手套时易在一只手戴好手套而另一只手未戴好手套时,戴好手套的拇指习惯性捏住另一只手套的反折面。这些都会造成清洁区的污染。

1.3 手术区消毒铺巾 手术区消毒铺巾的目的是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学生在这项练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1)消毒钳夹纱球方法不正确;2)皮肤消毒的过程中留有间隙,或是同一消毒轨道来回涂檫;3)铺巾顺序错误;4)铺巾过程碰到非无菌区,无意识的挠头、挠鼻子、使用污染物品等。

2 反思与对策

2.1 明确无菌术概念 无菌技术不仅仅只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手术区皮肤消毒、铺单等操作中的规程,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手术的全过程的无菌观念。它是根据科学原理制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否则就会造成感染的机会。针对学生无菌概念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举例、视频、图片等方法加强学生对无菌术概念的认识。

外科的无菌操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意义的无菌,而是从有菌再到相对无菌再到绝对无菌的过程。[2]例如洗手前是有菌,泡手后是相对无菌,手套是绝对无菌的,戴手套时只能用手接触其内面,并且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的手也是绝对无菌的。教师可通过示范操作规范和借助显微镜讲解“有菌”、“相对无菌”、“绝对无菌”等概念。只有明确了无菌技术的概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

2.2 教学中树立无菌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操作习惯。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的动物实验中,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根据每组犯错误的次数、手术的时间和出血量以及手术后实验动物的伤口感染、愈合情况来综合评价整个手术的质量。对于好的手术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给予适当的惩罚。在课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并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可以使学员深深体会到每一个无菌操作环节都能影响整个手术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实验动物的生命,从而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在脑子中回想无菌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无意搔痒、摸头;用污染器械夹取无菌物品,接触污染区取器械、取水;器械或纱布无意中被污染后再使用等现象。而且在今后其他课程的动物实验中,我们也应有意识的自觉运用无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树立无菌观念。

2.3 完善教学设计 无菌技术作为外科护理学的基础,开课较早。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经常强化,即使纠正错误,学员也很容易遗忘,操作易变形。教学设计不周全体现在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原则性和重要性,没有很好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操作教学中。无菌术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知识是树立学生无菌观念的基础,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操作习惯的关键环节。此外,学生对无菌技术在临床医疗和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违反操作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师可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加入相关的知识学习,例如举医疗事故的例子、视频展示医疗纠纷案例、挂图等。

2.4 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和加强无菌观念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在课后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课堂上已掌握的的无菌技术,强化无菌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课后学员书术记录时,应注意回想自己在手术课上是否有违反无菌原则的行为,并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研究改进方案,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其次,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教学录像,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自己无菌技术的规范。另外,组织年级的基本操作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最后,可以进行实地的外科手术的观摩,能够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让护理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菌技术掌握的程度,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其职业道德,更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预后,这有利于护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形成无菌的概念,培养无菌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医院感染会延误患者康复的时间,导致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属和医院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菌技术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无菌观念是护理人员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是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无菌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养成了良好的无菌观念,这有利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发展新的无菌技术,为将来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 低年级美术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这是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利斯Jane Willis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一个语言教学的方法。笔者将它运用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先来看一下最早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三个步骤:(1)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2)任务循环流程: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报告――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3)语言聚焦:分析――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之所以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是该模式要求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体现了课程的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的创新精神理念。

应用在低年级的美术课上,步骤就不能这么复杂,在课程中我是这样实施的。如在课堂教学“多彩的拉花”一课中,学到拉花的卷、贴两种技法。首先让学生先看到成品,然后小组合作探讨完成制作和老师一样的拉花。最后上交作品,简介制作过程,并总结方法。

二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课题大家并不陌生,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研究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引导学生正确分工……面对低年级学生,有一个至关重要而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不仅不知道应该如何分工,甚至还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同学相处。这些都是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多彩的拉花”一课中,反复地使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每一次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第一次,使用上文提到的任务型教学步骤,就不再重复。在此过程中,虽然教师在之前反复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有的同学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同学不知所措的现象。第二次,学生在了解拉花并学会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抽取任务时我运用了小组合作,我事先准备了四张抽签纸条,每张纸条都写有小组创作的主题,小组随机找一名同学过来抽签,要求回到小组后能够迅速地读出要求。

三 应用合作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合作的次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抓住合作教学,允许孩子犯错,并因此总结经验。

1.总结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在第一次合作之后,有两个小组速度非常快,老师只给第二名的小组填画了小组图形,原因是这一小组的同学不仅是快速地完成符合要求的作品,而且这个小组还是按老师要求全员参与的一个小组,所以这个小组获胜。第一次的总结让学生明白要大家合作;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才会得到表扬。

合作之后需要总结。让第一名的小组成员说说为什么他们小组这么快,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表达不是很准确,但能够明白一点的是:他们是让几个识字能力较强的同学去读,其他同学做拼音辅助。学生从这次合作中明白,要按同学们的特长分工才能快速完成任务,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犯错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45-02

在世界很多人都认为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了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也很难想象会在什么场合要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有些人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学或者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这就似乎涉及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学习物理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到底能有什么用处

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一实验一观察记录一分析讨论一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学生 数学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

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探索、动脑的过程,亦可称作自学的过程。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预习,其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学生的年龄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也是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拓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预习不仅能推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还能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快速地提高其数学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出台的背景下,预习的学习活动并非单纯为掌握知识与技能而设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教学过程中预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提升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课堂的实时学习变为课前深思熟虑;第三,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状态不再盲目;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前进行自我预习。

二、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仍有许多的教师往往会忽略数学科目的课前预习,还未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所以,更不会去布置给学生对新理念的预习,新概念的学习,新规律的探索。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学生自我素质的完善、自我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自学能力的提升。然而,学生自身方面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弱,有些学生的作业都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完成预习作业的情况更是较差,导致其在学习中自主获取知识和探索的意识较弱,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不能很好地采纳;其二,有待系统地指导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低,不善于在课中发言,甚至少数学生存在使用工具书障碍,自主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在自我动手搜集学习材料方面也比较差。

三、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前预习

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到重视课前预习,通常教师会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会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进行,认为学生会厌倦课堂形式。然而,学生自主参与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可以从理论方面着手向学生讲解预习的益处,还可以通过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向学生灌输预习的重要性,多鼓励学生预习数学,使其逐渐认识到自身终身的发展与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预习也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之上,如何激发学生对预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从易到难,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有关“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天进行课前预习,上课时进行检查预习效果,若效果很好可趁机表扬学生,这样一来,既鼓舞了学生预习的精神,又增加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信心;还可以加入竞技精神,每周开展评比预习的活动,开展预习交流会,可以增强学生间对于预习方法的沟通,相互提高预习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奖励机制,以鼓舞学生多加预习,同时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三)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首先,安排的预习内容要合理,对于开始涉及预习时,教师要合理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加强学生对预习知识的针对性,关于预习的任务,既要与教课内容相一致,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自学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接受预习内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预习方法的选择应恰当,处于五年级的小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经验,预习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其预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预习的内容不同,就要有相应的预习方法。

(四)评价预习效果,增强预习能力

教师要及时评价和检查学生的预习过程,可以通过检验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预习内容等方式,重要的是在检验之后要及时地评价此次预习的情况,提出学生在预习时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学生预习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在预习评价十分好的情况下,多加以表扬,既能引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五)坚持预习,时常敦促

最不易改变的就是人们日常的习惯,好的习惯既要做到反复地进行训练,而且是巩固于这些训练中。反复不断地训练是习惯养成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的时常敦促,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与追求知识,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良好品质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期,无论是培养五年级学生亦或是所有年级的学生养成数学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只要能持之以恒,这项繁琐又长期的教学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同时,学生预习水平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家长的督促与教师的耐心指导。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能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良性循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10).

[2]张永艳.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考试周刊,2012(79).

[3]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篇6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是值得探讨,现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习惯贻害无穷。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严格要求,并进行严格训练,督促检查,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作业拖拉马虎等不良习惯。那么教师和家长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加以指导、改正。那么怎样养成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哪位教师的字好,他的学生写的字也比较好。因此,当小学生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起,我就教给他们正确的书写姿势,笔顺规则,字形各部分的比例,占田字格的什位置,同时教写字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整齐,书面干净整洁等。小学生们就能静心练字,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精心辅导,从书写态度、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到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逐一讲清要领,反复示范,学生练习后及时发现普遍性的错误再予以纠正或个别辅导。经过训练,孩子们的写字水平大有长进,学生的字写得笔画工整、结构匀称、整洁大方,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上课时,每次作业我都会提出以下要求:(1)书写时的身姿要规范,腰要直,眼睛离作业本距离20-30厘米,握笔要有力。而且与作业本呈45度角。(2)作业本要放平,书写时,一手握笔,一手扶住作业本。(3)要严格按照汉字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去写。(4)笔顺要正确。讲解完成以后,我就板书、师范,要求学生跟写,并及时进行规范性指导。这些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严格按照我所说的进行描红练习。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差,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语文课课前预习的习惯呢?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做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 让学生预习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认读三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音,并请家人考考你。

(2)加强家校联系。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因此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了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3)定期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我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

3、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学生珍惜时间,懂得按时完成作业的重要意义,从小建立学习的责任感。

4、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经常进行自编儿歌、续讲故事等练习,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活跃,兴趣浓,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希望自己编出的比别人更新颖,这样就拓宽了思维的境界,发展了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同时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读资料。

二、培养良好的听讲习惯。

一年级孩子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上课坐不住,容易走神。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或看着窗户外面。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我在课堂中按以下要求去做:1、让其他学生眼睛看着发言的学生;2、“听者”重复发言者的话;3、教师不重复学生的发言;4、教师要注意听,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及品行习惯。

1、教育孩子要讲卫生,保持卫生清洁。

2、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纪律。

篇7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手段。基于前人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定义的理解、概括和总结,文章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组织、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习题的选择、解析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琴.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

篇8

一、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做到“我要读书”。

1. 营造环境。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我在教室内张贴了唐诗宋词、名人名言,学生自制的书签和读书日记随处可见,教室里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此外,师生还共同参与晨间诵读和午间静读等活动,每天中午30分钟是我们师生静心读书的快乐时光。

2. 讲述故事。我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常常讲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让学生乐在其中。

3. 举行比赛。鉴于小学生的不服输的心理,我在班级里举行了各种课外阅读比赛活动。学生比赛时,教师不仅要做组织者,也要和学生一起参加比赛。“猜谜语” “脑筋急转弯” “讲故事” “美诗文朗诵” “课外知识竞答”和“书签制作”等,这一系列比赛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了热情,特别是教师在比赛中输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成就感,课外阅读的欲望更强。

二、 让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每个学生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只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善加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定会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 选择经典。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曾经说过:“一本好书犹如一轮太阳!儿童时期要读一些能够打好人生底子的经典之作,只有打好了底子,有了明辨真善美的能力,才能学会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才会明辨书中的明与暗,才会吸收书中的真正营养。”因此,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必须引导他们选择一些经典之作去阅读。

2. 多动笔墨。《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从小就必须养成几种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乐于阅读,爱护图书,乐于交流和读书积累。其中,“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

(1) 榜样教育。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冰心等名人读书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名人学习,及时记录每天的看书心得。看书心得包括以下内容:儿歌摘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我的感想(对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两句话)。对于读书笔记做得认真的学生,我会及时表扬,特别优秀的还被评为“班级阅读之星”。

(2) 画出所想。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喜欢新鲜事物。为了培养他们“读书动笔墨”的良好习惯,我在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除了要求他们自主写一写,还让他们画一画。可以根据笔记内容配插图,可以根据读书心情配插图,也可以在笔记周围画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边。这种特殊的笔记方式,不仅让学生写下心中所感,也画出心中所思。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读书笔记,也就养成了“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

3. 乐于交流。低年级学生只有养成了乐于交流读书感受的好习惯,他们的课外阅读才是扎实有效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积极举行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1) “晨间诵读”活动。早晨是学生进行诵读的最佳时间,对低年级孩子来讲,更适合诵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和童谣,如《三字经》《弟子规》和《新编儿歌365》等。我们称其为:“七彩晨读”。学生每天诵读一两篇,让心灵浸润在美文里。

(2) “好书推荐”活动。在本班教室内创建“读书吧”,进行读书漂流活动。老师或学生可以把近期看到的最新好书或自己喜爱的图书向大家推荐,供同学们参考。美国著名的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中说,当教师将自己读过的读物介绍推荐给学生时,学生会更有兴趣读这些书籍,也更乐于交流读书收获。例如,在中午的阅读时间里,我着重向学生推荐了《小猪唏哩呼噜》《骑鹅旅行记》等书。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戛然而止,设下悬疑,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如果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的阅读感受格外强烈,他们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互相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

“读书贵在坚持。”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不断激活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 让阅读习惯在评价中巩固

在课外阅读中,我设计了“读书评价表”,对孩子的读书习惯进行了量化评价,从“爱护书籍、读书姿势、喜欢阅读、乐于交流和读有所记”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得星最多的前8名学生将被评为“阅读之星”。学期结束进行总评,根据得星情况,评选5名学生作为“班级阅读大王”。其次,我们还举办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如:“读书笔记” “自创儿歌” “自制书签”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他评,不断地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肯定与欣赏,以维持和激发成就感,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

篇9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 课外预习习惯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系统把握教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自主学习、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的课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课外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注重课前预习,使预习有效,是高效课堂实施应有的支撑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在学新课前,进行课前预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成为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动作。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分别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连云港市教研室提出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就属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选择的切入口最佳――预习。六模块中的“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都要以预习为基础,预习的有效与否决定着课堂实施的顺利与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对教学内容通过“学(预习)、研(交流、展示)、评(评价)”这三个环节的打磨,使学生认知的高度不断上升。

但是在实际的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预习的习惯。七年级正处于初中的起始阶段,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对他们的学习乃至将来都大有好处。那么如何优化课外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预习习惯呢?

一、巧妙结合学案,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理清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高效地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堂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学生在预习中该完成什么,要让学生知道。对语文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字: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以及与之容易混淆的字。

2词语:除了注释和相应的预习指导上的词语外,课文重点部分的词语,自己认为用得特别好和自己特别难掌握的词语,也应摘记掌握。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学生要养成用工具书的习惯。

3句子:这里说的句子是指重点句。重点句往往通过一种独特的语法关系或者修辞来表达重要的内容。重点句一定要吃透。当然有些重点句非常难,学生可以摘录下来请教老师。

4篇章:就是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在掌握了字词以后,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线索,这是理解文章中心所必需的。

5思想观点: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思想倾向是文章的核心。任何的文章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切的语言文字,所有的表现手法都是形式,都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弄清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最重要的。

6品评和质疑:品评和质疑是预习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与前面的几个要求相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学生要养成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习惯。这些品评和质疑是教学和学习中的独特的信息,有利于学习和教学。

赣榆县教研室组织人员编写的综合性学案中的“我来预习”和“我来质疑”这两个部分,基本上涵盖了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我来探究”则是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在预习后的交流展示。巧妙利用学案,努力做到以三种颜色的笔批阅学生的学案,是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合理分配时间,明确预习的要求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语文的时间太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我校教研室明确规定:通过预习能学能达成学案不低于60%的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的80%以上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获得知识的达成度为120%以上。

三、指导策略有方,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学生要手不离笔,随时勾画,看到预习过的课本,应该看到红红蓝蓝的笔迹,有不同的标记。如果哪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干干净净,找不着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采用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可以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而且可以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错误,就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不足。

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学过的知识很可能记不清或者忘记了,这样会有新知识学习的障碍,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就很难迅速理解,进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所以预习时要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

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而多参加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优化课外预习,让“预习”在语文学习中大绽光彩,相信理想的高效课堂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自身诸多原因综合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个教育环境没有意识到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一直以来,课堂都是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更何况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后很多学生就将课堂的学习内容抛诸脑后。再者,高职院校学生不比一般本科,很多学生的思想就是为了混学位拿文凭,自主意识不强。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学生从小到大就在父母的管束之下成为了“听话”的人,自然而然这种思维一直带到学校后就变成了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而没有想过怎样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如何实现自我管理,更别提到了社会后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还有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思维上都按照父母意愿来行事,养成了服从管教的性格。

第三,高职院校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也是漏洞百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职业化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理论课上并不重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认为,理论学习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久而久之,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甚至理论课的安排也被排斥到了边缘地带。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打好理论基础就无法开展实践锻炼。因此,只有更加重视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言传身教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引导学生的主宰者,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也难以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这样就更加谈不上让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形成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中的魅力,敬佩教师的为人,才能服从于教师的安排,真正的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形成自主管理能力。

(二)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主发展

要想让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理论课上实现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就必须丰富理论课的内容,让理论课不再时时刻刻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否则只会缺少活力,让学生得不到思考,更加无法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例如在教授完一节课程后,让学生自己梳理讲解过的内容,鼓励学生上台来做一个精简的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分组,让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自我讨论,对课堂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剖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几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管理干部”,对小组的内部进行有效管理,不至于出现任何矛盾和突况,让团队变得井然有序,从而自主管理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了。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表达,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才会在理论课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拥有自主管理能力。

(三)合理规划时间,实现自主管理

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规划好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成功的人都是具有良好的时间规划的,能够自己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因此,教师在理论课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学校里进行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