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86-01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更难。

篇2

【关键词】 阅读理解 教学 初中英语

根据最新教学大纲规定:“按照目前的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阅读不仅可以超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不难发现在英语的各类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量很重,能占到试卷总分的30%,而且其难度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在此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体会,浅谈几点:

1 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在编排上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全册基本上每单元都安排了和本单元语法项目有关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教师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已有的课本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好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①不要指着读,用手指着读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使学生断章取义,不利于掌握文章大意;②不要逐字逐句翻译,因为文章的主要思想是贯穿于整篇文章中的;③不要一碰生词就查字典,那样既耽误时间,又易打断阅读思路,且不利于积极思维的培养。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只要它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造成大的影响,最好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学会根据上下文对生词进行猜词义。

2 广泛收集阅读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利用,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让学生不断获得语言实践机会,才可能掌握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阅读就是我国学生接触外国语言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除了合理利用已有课本教学资源外,也很有必要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级阅读量的要求,广泛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内容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源,例如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收集有关中西方文娱、饮食、节假日、旅游胜地、交通、服装、礼仪、外国音乐和国外家庭教育等有关材料。通过收集学生欢迎的这些材料来组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改善。

3 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教学素养,保障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师本身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素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中考中的高分值分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也最好尽量多找一些积极健康的阅读材料,自己先从它们的立意上、语法上、文体上等各方面去深挖细读,真正弄明白了,再让学生们去做,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阅读训练确实能为能力的提高找到了有利可靠的保障。

4 改变传统的整体教学阅读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阅读模式

以往教学中老师往往要花十几分钟先对要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大意不是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获取,而是被动接受,就如同吃嚼过的残渣饭,这根本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在教学中试着通过创设情景、插播短音乐、讲短故事、短笑话,来刺激引导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就趁热打铁简扼几句,快速导入所要学习的新课。为了让学生能浏览阅读全文的速度快些,就对他们读的时间作一个限定,要求所见少数生词据上下文猜测即可,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猜词度意的本领也大有提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设定不同难度的题目,如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快速扫读完阅读后给出一些Yes/No的问题,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和兴趣。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用概述性句子来回答的一些问题,从而更能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略读的一部分内容。当然对于所读文章,要求学生在精读时速度要稍慢些,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知识结构和重要语言点,抓关键信息,弄清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大意主旨,通过阅读让学生切实弄明白what, when, who, how, why等有关问题。

5 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由于阅读理解是现今中考卷中的重头戏,所以考生掌握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对取得好成绩就至关重要。综合各试题中阅读部分一般有几种题型:①主旨大意题:这类题须考生从全文中找出主题句,通过对全文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提炼才能得出。问题一般为: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②计算题:考生要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数据与文中和它相关联的信息来作出合理的计算。如:文中句:He lived in Beijing from ten to fourteen.题目:How many years did he live in Beijing?(A.Three B. Five C. Ten D. Fourteen); ③推算题:考生要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判断,对隐含的句子意思进行思考推理。如:文中句:He went fishing every day for a living, when he was a young man.题目:He was a ____ when he was young.(A. hero B. soldier C. teacher D. fisherman);④正误题:考生据所读文章内容对题目中所列举的陈述句进行判断,正(T),误(F)。题目: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英语;中介

随着新课程英语教学的实施,教师的主导作用正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其发挥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也正予以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其实,教师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者的作用,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思维策略,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课程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中介作用理论概述

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并最终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其基本特征是赋予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具有活力的平台和载体。

费厄斯坦认为,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具有现实意义(significance)、共同意图(shared intention)、胜任感(a sense of competence)、控制自己的行为(control of own behavior)、积极的态度(a belief in positive outcome)、个性(individuality)等12个特征意义。这些作用对于高等师范的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

二、中介作用理论在师范教学中的运用

1. 让学生能够找回学习的主动感

任何教育教学都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中介作用的引导中,一方面,能够形成有效的任务学习目标意识,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策略;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发展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并根据学习目的和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并对其进行监督;通过教学观摩和反复的模拟教学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资源运用调控策略,以强化主动认知过程。

2. 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胜任感

英语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对语言交际性本质的升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不仅是其未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需要,更是其适应未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则是其胜任学习任务的必然发展需要。

作为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合作,更应该掌握如何合作探究。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等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和主张,在彼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语言学习自觉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感觉胜任合作学习的快乐与自由。

3. 让学生在帮助中获取进步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教学并掌握独立教学的相关技能和形成自我提高的能力。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有效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形成一定的表达运用能力。这样的帮助,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知识技能有效理解和感悟,减少一定的学习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帮助过程中,更为积极灵活地运用。

根据帮助形式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可采用如下的方式给予帮助。首先,指令性方式要求接受,即教师在对师范生的教学进行指导时,依照自己有效的教学标准。这样的中介方式在教师技能培养的技能认知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指令性要求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感悟,增强学习体验。其次,选择性帮助介入,即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建议学生能够进行自由化的选择运用,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再次,合作性帮助,即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学习力量来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一定的学习协作运用能力,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

三、中介作用理论在师范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1. 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中介作用理论的核心

关注学生技能发展,满足其未来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是该理论值得研究的课题。

2. 优化教学思维策略运用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能力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3. 构建有效教学目标任务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发展目标

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能够在多元化学习运用过程中提高学习技能和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应该是中介理论的发展需要。

总之,中介作用的运用能够在有效激活师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培养其多元化的学习思维策略,提升课程知识素养。该种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对推动学生的英语教学专业技能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立娟.中介作用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

篇4

【关键词】高师地理 中学地理 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27-02

一 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稳步实施背景下,青海省中学地理于2010年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的教材。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然而,现行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这也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教育必须调整、修改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才能实现高师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服务功能。

笔者拟针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比研究其他学科师范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培养方案,实现重新构建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手段,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地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学质量,使之与中学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的目的。

二 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1.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整体进行,中学地理新大纲和新教材减少了偏、难、旧、繁的内容,减少了分区内容,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些新的要求不仅能减少学生学习理论性基础知识时的枯燥感,还能使他们学会如何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十分符合目前中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教师能将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习过程。

2.青海省高校学科教学现状比较研究

作为一所极具高原地域特色的师范院校,青海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优秀教师的历史使命。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海省建立最早的高校,是由包括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几所学院合并而成的,因此对研究青海省高校师范生的教学现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笔者选取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专业、

(1)

青海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这两个在中学阶段与地理一样的小学科作为样本学科与地理学科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第一,三个师范专业都较注重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道德的培养,开设了诸多相关课程。但相对于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和民族大学物理专业,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较单一,课时分配上较少,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其教师技能的优化。

第二,青海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与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专业开设了较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科目,对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学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青海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却几乎未涉及,这就难免导致师范生对中学教材及学生特征缺乏深入研究,使其培养与中学需要脱节,这是目前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出现脱轨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专业十分注重与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联系,开设了诸多相关科目,所占课时比重较大。另外,其选修课所开课程也较多,且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其课程设置对地理科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研究

本研究选择青海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原因在于:首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师范生教育的培养关系最为密切,决定着一个学校师范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基于国内目前研究青藏高原高校的课程结构设计的较少,青海师范大学作为青海省唯一一所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学校,体现的研究价值较大;再次,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国内领先的师范学院,地理位置特殊,各方面资源充分,教学教研能力首屈一指。因此,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对比研究并学习东部先进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安排,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该校乃至整个西部的师范院校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具体对比结果如下:

第一,青海师范大学根据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非常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首都师范大学则没有开设这方面的科目,这也间接说明西部地区学生在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方面比东部地区学生更需要强化,而东部地区在这两方面确实占有优势。

第二,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掌握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因此,青海师范大学开设了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课程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第三,首都师范大学对国外特色地理教学方法以及中学地理考试命题的开设充分显示了其前瞻性和预见性,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提早掌握优秀的教学方法并把握地理学科考试命题规律,在今后教育教学活动中凸显自身优势。

三 结论

第一,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其人才教育就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可适当增设中学教学观摩与实践等课程,使学生提前熟悉中学地理教学情况,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以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第二,高师地理科学在地理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课程所占比例较少,这就导致不少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对中学课程的教学缺乏整理认识,讲授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精选专业类课程,增设地理教育类课程,强化地理教育的师范性,平衡和完善地理师范生在专业技能与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方案。

第三,笔者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发现,虽然目前很多师范专业开设了中学类相关科目,但授课教师依然是本校的教师,这就难免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学科后对真正的中学教学或中学教材仍然知之甚少的情况出现。笔者认为,请一些优秀中学教师来大学教授与中学相关的课程,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在与中学一线教师的接触中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还可以为今后的个人教育实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四,通过研究中学地理新教材发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课题和案例研究。这充分说明,地理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讲授课本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因此,在高师地理师范生的教学中,可以增开与中学教学实验相关的实验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他们将这些实验带入中学教学中时,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很多地理原理和现象,更可以达到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五,由于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相对接的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且我国中、东、西部的教育发展现状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青海高校,在与国内优秀高师院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以期找出合适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现状。因此,难免导致分析结果可能会因为所选指标及资料而有所偏颇,作者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加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汤进华.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高师地理课程设置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2]张文波、熊平生.新时期高师地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育对接研究[J].时代教育,2010(2)

[3]赵建军.基于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高师地理课程体系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06(1)

[4]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篇5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互动式语言教学;交际法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creative role-plays/ simulations/ surveys/ projects/ playlets - all produce spontaneity and improvisation - not just repetition and drills. Classroom activities will emphasis more on active modes of learning, including pair work and group-work - often not exploited enough by teachers fearful of noisy class. In ELT class oral work is more important,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oral and listening skills in the classroom. Learners will not just hearing teacher, but having personal contact with language, practicing sounds themselves, rearranging sentence patterns and getting chance to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doing so.

篇6

2001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称“2011版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至此,口语交际教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在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

将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部分的表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版本一以贯之地强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目标的系统性

口语交际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循序进行。比如,从表达能力上看,第一学段提出“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提出“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可见层级目标分明。再如,从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上看,学生从第一、二学段的“积极参加讨论”到第三学段的“乐于参加讨论”,再到第四学段的“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敢说—愿说—善说”的梯度渐进训练过程。

(二)口语交际活动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交际过程中应有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两个版本的课标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在选择训练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激发深层多向的互动。

(三)口语交际行为的情景性

言语行为永远是言语主体、言语对象与言语环境三者的结合体。言语行为具有在场性。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主观欲望。因此,两个版本的课标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四)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性

实验稿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2011版课标也指出:“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这些都强调学生必须且只能在灵活多变的交际过程中去体验口语交际知识、原则、要领的真实和必要,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的知识、原则、要领,无痕地融于口语交际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相应的知识,把握相应的原则和要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两个版本的课标都“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交际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各种各样的锻炼形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运用于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二、在相关部分内容上的拓展性

对比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我们也看到,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部分,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

第一,在教学建议中,主要增加了“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条。它含有以下三层意思:其一,凸显了口语交际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必须把它放在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其二,强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言语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基本的特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过的是语言的生活,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典型语言材料的学习模仿,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运用语言能力最为经常和重要的方面,它和语文的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口语交际训练不只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孤立进行。其三,这样表述的背后,意在体现对严重忽略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纠偏的决心,意在澄清部分师生所认为的口语交际不学就会的误解。

第二,在评价部分,增加了“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这既是对于口语交际评价方式的明确,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师应根据交际的场景合理规划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第三,在评价部分,第一次强调“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综合考察”这一取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应从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三方面整体推进,注意避免对立、肢解、偏重的倾向。

对“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分阶段各有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各评价的关注点。第一学段重在参与意识、情意态度,第二、三学段重在表达能力。

第四,在评价部分,增加了“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这一要求。这既是注重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也反映出日常生活情景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现水平在口语交际评价中的地位。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把语文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转换,这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支教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习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要职责;后者是以通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有长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习支教的实践配合,实习支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习支教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年三月底,笔者在忻州师院开展了“实习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0份,回收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倾向,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忻州师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时间维度为一学期,空间维度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困难、办学设施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总体上属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与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去为学悟道,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表明,有65%的大学生打算在支教期间申请入党。当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教育状况后,有59%的同学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当地工作。调查显示,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了解国情、区情,培养工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了大学生的总体素质。通过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自立动手能力,人际合作和交往能力。调查表明。有43%同学认为有必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45%的同学表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或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在支教过程中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的问题,有60%同学愿意与别人合作,并分享成果。

(二)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肯定扶贫支教育人功能的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害怕艰苦生活。有的和别人关系不协调,有的支教回来的同学甚至表示“支教后,再也不到农村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教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不少同学对实习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等没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指导教师督促引导不力。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师技能提高,生活安全等方面较为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欠缺,对实习学生疏于引导和督促,无法很好地达到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在支教中,指导教师没有提醒过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乡土人情;分别有44%和26%的同学感觉带队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导很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扶贫支教关注和介入不够。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目的不明确,过分关注理论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转变较为忽略。其次,实习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互不沟通,导致前者忙于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全等日常事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理论灌输。对支教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支教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

4.实习支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有47%的同学认为支教中的思想品德考核简单化和需要改进,没有制定专门的扶贫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记入学分。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易被学生忽略,最终出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扭曲,价值失衡,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扶贫支教的相互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堂考试,实效有限却还拿高分,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颇感尴尬。

二、实践环节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实践环节普遍缺失的突出问题。

1.从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内容陈旧枯燥,方法单一。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发展。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充分地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的理论阐释,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有4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育内容和时代严重脱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形成“两张皮”,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理论说明。这样,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2.实践环节的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12年支教中,注重专业实习,教师技能的提高,而对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的缺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顶多辅之于所谓“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在课堂教学和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它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入耳人眼”过程。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学生参与,鲜见师生互动,搞强行灌输,甚至是精神虐待。这样就无法实现社会要求和规范为学生意志的内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完成学生意志情感的外化。教师把学生看成“德育袋”,加工器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反感。

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督促引导下,让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广泛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接受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支教学生理论素养能否真正合格,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支教的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指导实习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搞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了解校情,督促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场馆等,引导学生走访当年的战斗老英雄以及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充分营造和利用社会文化氛围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通过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从“入耳人眼”到“人心人脑”的转变。实习支教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

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思想政治大教育思想,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当地教师广泛参与的支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为此,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实习支教作为己任,积极配合作好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就学生学习和实习支教中存在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三是选拔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来。

2.将实习支教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将实习支教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要落实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单位,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支教的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的学分。教学单位特别是承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研室,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规定教学目的、要求、方法、进度、内容、学时、指导教师、经费、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习支教工作。调查显示,分别有4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讲解过或很少讲解过支教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实习支教介入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教师介入支教,特别是实地指导。

实习支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在学生支教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详细讲解支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如在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和“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说明实习支教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说明大学生在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在讲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可以教给同学搞调查研究的目标、原则、要求和方法,并且结合本学期和下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确定调查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神圣使命感,自觉、主动地去投身实习支教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学生支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支教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困惑,指导学生调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支教结束后,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评判、分析学生的调查报告,总结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典型,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和支教实习指导,最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支教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篇8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

篇9

一、要健康价值与学生实际相衔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积极投身课改的具体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对我的教学工作认识、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针对高中学生,高中学习的大学还要学。如今有些学生上课,表面愿意,内心痛苦,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对运动乐趣的体验。脱离高中学生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二、要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的体育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一准备一基本一结束”。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广州体育学院的饶纪乐教授说过,只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充分运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像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三、要运动兴趣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作为基层的体育老师,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堂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学生在课堂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乐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堂。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吗?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了吗?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像我们现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的学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假如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堂“放羊课”,像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个班就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哪儿足球踢到人,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要做到与传统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后更要重视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觉得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手段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

篇10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其有关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介语正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丰富完整,并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在此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状态便是中介语石化。

一、中介语石化的内涵及特征

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兼有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步向目的语靠拢。Selinker(1972)指出无论学习者年龄的长幼,无论目的语知识的多少,在其中介语中,由于母语知识的影响,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的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会牵制其目的语的进一步提高。这就使得二语学习者在自己的二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在像初学者那样继续稳步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也无法像二语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运用自如,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fossilazation)。根据Selinker等人(2001)的观点,石化现象大致表现为五个特征:中介语特征与目标语规则不符;石化现象发生在每一个语言领域;石化现象有持久性;石化现象与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无关;具有反复性。根据以上特征,中介语石化现象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是指学习者在外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的知识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石化,而是石化现象的前兆,可以理解成为“假”石化。外语学习者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学生的中介语石化多属于“假”石化。[1]

二、中介语石化对理工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理工类学生对中介语的掌握情况及其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状态,以便更好的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英语学习实效。笔者结合Selinker归纳的中介语石化的原因设计了关于中介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问卷,问卷序言中将终究及中介语石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后湖南科技学院30名工程管理专业及软件专业2013级学生自愿参与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在接受此次调查前你了解中介语吗?

在被调查的30人中,只有一个人表示了解,6人表示听说过,其余23人表示不了解。

2.在了解了中介语的相关概念后,你认为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中介语石化现象吗?

14人认为存在,12人认为偶尔有,4人认为不存在。而在他们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中介语石化最明显的领域为词汇,其次是语言和语法。

3.你认为造成中介语石化的原因有哪些(请按重要性依次递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语影响(即母语迁移)排在首位,其次是个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或交际压力,再次是目的语惯性思维,老师课堂用语也有一定影响力。

4.你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能否避免?

13人认为能避免,12人认为偶尔能,还有5人认为不能避免。根据被调查学生的理解,在有效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方面,学习策略的改进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加强目的语文化渗透,正确交际策略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监控以及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5.你认为中介语对于英语学习是否有积极作用?

70%的同学认为有,他们认为中介语会加速二语学习,实现向目标语的过渡,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同时,通过中介语实现联想记忆,促进目标语的学习,也能使学习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加速了解目标语,实现语法规则等的系统化。也有学生认为,一旦学习者深化对中间语言的理解,注意到语言内在的变化性,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内在规律,从而加快英语学习及掌握强度。在他们看来,中介语的涉入,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了解英语,最终实现自身交际能力的提高。但也有30%的同学认为中介语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没有积极作用。

6.你认为中介语对于英语学习是否有消极影响?

16人认为有,他们认为中介语会影响他们母语的表达,如果学习者对假石化缺乏正确认识,将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性,造成学习难度增大,并且会出现习惯性的语言混淆,甚至过多地依赖中介语。也有学生认为中介语会阻碍标准英语的学习并增加英语学习盲区。而中介语的相关规则会使得学习者过多强调英语的正确语法形式,这必然造成僵化而缺乏灵活性。还有学生认为中介语学习的目的性太强会引起思维僵化,最终造成英语本土化。另外14人则认为中介语对其英语学习不存在消极影响。

7.你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否会影响你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积极性?

10位同学认为会影响,17位同学认为有时会,另有3位同学认为不会。[2]

8.你是否希望对中介语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16位同学表示希望,14位同学未曾想过此类问题。

9.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是否会使用中介语?

7位同学认为会,19位同学认为老师有时会,4位同学表示未注意到此类现象。

10.你认为老师课堂上中介语的使用是否能促进教学的进行?

有10名同学认为能,19名同学认为有时能,只有1名同学认为不能。

三、对策探究

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对后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设想:

1.增加有效输入,优化教学策略。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

内容由以传统的语言点讲授为主转到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教学模式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的监控着和学生活动的合作者。”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自主学习并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要求的材料。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理工类学生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精读》和《大学英语 听说》两种教材。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就《大学英语 精读》教材而言,文章难度整体而言相对适中,尤其是第二册,但也有相对“生硬”的文章,如第一册的Unit 6 Sam Adams, Industrial Engineer; 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 Unit 9 Is There Life on Earth?还有第四册的Unit 8 The New Caves; Unit 9 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等。因此我们应注意取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创设相对仿真的英语语言学习情境,在保证语言输入充分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话剧、role-play等多种活动展示自己的语言学习成效,更好地促进其提高。

2.正确对待偏误,减少母语负迁移。Corder(1981)认为,“对学习者偏误的研究……对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更好地了解偏误的特点也有利于寻找一个消除偏误的系统方法”。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学生学习目的语的进程,而偏误就应看作是目的语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学生是在不断“试误”中取得进步的。笔者曾在针对理工类学生进行的写作及陈述练习中发现,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常常有学生将中文中“在我看来,我认为......”这样的口语化语句直接转译到英文中,出现In my opinion, I think的失误,并且在给学生纠正多次后依然不能改正。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并对偏误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促使学习者的中介语逐步趋向目的语。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学习者母语迁移的作用。实践证明,母语中与目的语的差异将对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对比分析法解释英汉之间的异同,鼓励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最大限度地缓解石化;而学习者在学习中要注意将学习母语的经验作用于观察、解释和促进英语的学习,注意学习中的共性策略和技巧。

3.强化策略教学,实现有效监控。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失败多半导致石化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创新。比如在讲授第一册Unit 1 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之前,老师可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提前发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样就能更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调整符合自己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学习策略。此外,外语学习一般以交际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交际法教学时,加强对学生交际策略及能力的有效培训。在仿真情境中如果学生遇到交际压力,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控制并调整他们的焦虑情绪,正确使用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当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注意纠正的时机和方法,可采用整体评价和课后单独纠错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可以通过Email, QQ, 微信,微博等平台更好的实现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有效监控。

4.认识教师自我,提升业务素质。辛广勤(2006)指出,“广大英语教师如不重视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持续提高,常年照本宣科从事重复性、基础性的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母语并非英语,而且绝大多数外语教师本身的中介语尚未达到目的语,其语音、语法和语言使用等不可避免地有不地道的方面。在教学中,这些不正确的方面很容易被学习者习得,从而引起石化。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强调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将保持并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作为贯穿职业始终的任务。同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并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

四、结论

理工类学生作为高校的一类特殊学习群体,有着其自身特殊的英语学习特点:英语基础较其他专业学生薄弱,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依赖性强,母语语境负迁移影响大;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自觉性低,而且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过份强调“纠错”,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结果导致英语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的石化状态。实践证明,许多导致石化的原因是客观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中介语石化无可奈何。通过以上的分析探讨我们可以得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营造逼真的英语学习情境,加大英语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实现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效输入;同时,正确认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加强策略教学,有效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另外,作为语言教学的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语言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4]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J]. IRAL, Vol.10, No. 3, 209-231.

[2] Selinker, L. & Han, Z. H. Fossilization: Moving the Concept into Empirical Longitudinal Study [A]. In C. Elder, A. Brown, E., et al.(eds.) Studies in Languafe Testing: Experimenting with Uncertainty[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76.

[3] Corder, S.P.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辛广勤.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J].国外外语教学,2006, (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