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膨胀扩大,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要从小学阶段培养科学意识思维和创新意识思维抓起,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值得深入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去学习,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旨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知识的能力,注重从实际出发,不局限于教材、书本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要保证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顺利开展,就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确保是可行的。学生方面,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往,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心智发育相对以往较早些,在合理设计和引导下完全可以接受研究性学习。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比以往提高许多,教学设施也日渐科学先进,其功能不断强化使教学更加顺利、简便、高效,在此环境下完全可以实行研究性学习。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研究课题的选取上要针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范围确定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要保证学生实施的可行性。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对于低年级学生课题的选定要从认知的层面来拟定,高年级的就要保证实践性强,像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研究课题选取就要以学校内的植物认识观察为主题,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浮沉研究以实物实验为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组织上要形式多样化,根据研究课题性质来确定组织形式。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轻松,以观察为主,这样就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完成气温、风向、风速等天气指标确定工作,在获取方法上允许发挥各自的能力特长。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就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要展开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层面态势。例如,四年级溶解快慢研究性学习,先让学生互评溶解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再以教师综合点评进行知识总结。

参考文献:

篇2

一、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体现探究性

让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到底研究什么呢?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每节课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课程的展开方式,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为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专题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生活、工农业生产、化学实验中,甚至是国防科研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专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呈现开放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和现实生活,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化学性研究性学习必然要突破原来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动态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3.提倡自主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

4.突出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将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它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知识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

二、以人为本,体现创新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在总体指导上,就是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因为在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也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制高点。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真招的一种课程形态,化学研究性学习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学生个性成长出发,实施个性化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学生有差异地学习,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使化学问题个性化。化学问题个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的问题要尽量贴近个体的现实生活,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机。化学问题要以学生现有认识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和学生的不同方面。既要让尖子生尽量发挥其专长,又要让后进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

2.从学生现实性出发,开展校本化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习情境下开展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的资源、学生的生活背景。一个问题提得再好,如果根本无法实施,就毫无意义。问题的校本化就是涉及问题解决的现实性、可行性,就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场馆、设备、资料,考虑学生自主参与的,学生是创造课程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化学研究性学习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教材,也不应该使用统一的教材,每所学校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从计划组织,到资源利用、成果表述,都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校本化。

3.从学科整合性出发,进行综合化研究性学习。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因此,研究性学生课程超越了学科的视角和界限,立足于每个人的整体生活,是以获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以角色转换为契机,体现现代性

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具备研究性品质和能力更重要。教师必须凭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性地工作。教师角色、知识结构、教学行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将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教师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

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象征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因此,教师面临着知识深广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受到了动摇。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与学生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独立地完成本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含各方面的知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一个人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他人的工作和能力。在教会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合作。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方式 策略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要把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惟师是从”的师生观,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方法更为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为突出,教学中主张学生的全体参与和共同参与,教师必须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而这种探究是严谨务实的。

二、开放时空,营造氛围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余进行;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家庭、社会开展,它不受教室、校园的限制,生活、社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内容往往超越了数学范围,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可以收看电视、VCD或国际互联网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采访、考察等各种活动形式获取信息和所需知识,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广,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研究性学习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开放的。因此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的时空,营造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的时空中,营造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探究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做”、“观察”、“实验”、“体验”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合作交流,分享成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再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反馈、探索来解决问题。

五、丰富实践,综合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观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要关注实际,有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做长方体纸盒并讨论特征,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长方形材料:6块长方形纸板,正好做成一个长方体:7块长方形纸板,多余1块,需要进行选择:6块长方形纸板,但是其中1块要根据纸盒的大小进行剪裁;只有5块纸板,缺一个面,要想办法再找一块合适材料。要求每组将提供的材料制作成一个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测量、实验等自主探索实践,不仅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拓宽知识,并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接近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取成功的乐趣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动力。

六、转变方式,尽情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受,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为“边学边教,学在教前”模式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当于教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性的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篇4

而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或是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或是“十万个为什么”。相应的,学生的学或是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或是疲于应付老师的连续轰炸。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阅读教学课堂上,要么死气沉沉,万马齐喑,惟有老师的高谈阔论;要么“生龙活虎”,一片热闹的景象,这种状况往往让老师自我陶醉:我的学生思维多敏捷啊。

殊不知,这些教学方式都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老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而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和权利,始终只是一名忠实的听众或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名优秀的配角(主角理所当然是老师)。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提高阅读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自己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相当弱。尤其在我们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须真正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凸显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超文本阅读成为了学生阅读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信息走向海量和即时,内容也从单一走向丰富,查询方便、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较,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一、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良好的氛围,能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开放阅读教学是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篇5

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贵州省实验中学在高中部的三个年级实施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教师把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存在较多的思维定势,基础知识,科研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需要老师进行系统的指导,但是,老师们没有多余的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从实际出发,找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着手点,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也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之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活动,把过去模糊的认识、错误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也使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因而他们把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带到课堂,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老师把课外的功夫用到课堂,上课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效率。如果没有老师们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精心指导,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背的被动局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只好司为主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老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造就一批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而且也培养一大批有自主探究型的学生。

3、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今后的研究性教学时间,我们将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而且所学到的方法终身享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正好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得数据与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取解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可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的学生学习不仅是探究性,更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更好说明。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学习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

(1)由于该校是高中部和初中部同时存在,学校领导的工作重点在高中部,而忽视了初中部的管理和策划。因而出现了初中部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在全国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大环境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这个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思想教育的连续性的断裂和阶段性教育内容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片面性。

(2)学校的管理观念存在传统、强硬的观念。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那么,要求我们作为管理者,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完整的个体加以尊重和对待,让学生在我们的全方位的人文管理下,健康地成长。

2、老师层面的。由于学校的管理导向的影响,思想品德老师们对自己的专业影响作用失去了关注的热情,课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本课的阵地明显地缩小也没有什么反映,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也不在关心。虽然,这里有国家考试体制的因素,但是,作为教师,本分应该是忠于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论所教科目是否是中考或高考科目,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责无旁贷。

四、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篇6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体现的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与提高,整个学习过程给予学生的是“帮助”“指导”和“鼓励”,而不主要是“教导”“传授”,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它既符合音乐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比较适宜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在高职音乐院系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厌学成风、逃课、混日子等风气,在如今的中国大学早已经见怪不怪。具体到高职层次的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有些压根就是为了升学才参加艺考的,本来就对音乐学科没有太大兴趣;有些虽然专业基础较好,对音乐学科也有兴趣,但是因为不满于自己“沦落为大专生”的现实,在学习上也提不起兴趣:多数学生则是顺大流,班级学习风气好了他也认真学,否则则反之。综上所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摆在高职音乐院系领导、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这种大氛围下,如果我们能适时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无疑将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对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不满,不愿意服从于教师的威权之下,而研究性学习推崇的是开放、自由、平等的新型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很适合青少年喜欢探究、喜欢直面挑战、好奇心强、展现自我意识强等心理特点,而且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强调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唤醒与开发,强调灵活运用启发、置疑、探讨、互动等学习方法,在“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原则问题上都赋予了学生较多的自,故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养成积极求知、乐于探究、善于质疑等优秀品质。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艺术贵在创新,学习已有知识是为了创造新知识。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自由探讨、自我展示、独立思考的平台,教师则退居于顾问、帮助、咨询、指导、评估或研究伙伴的角色,这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独立、自立的能力,通过一个个小的成功帮助其树立学术信心、积累研究经验,而这些都恰恰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群体意识。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最重要、最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开放的、包容的、互动的、团体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分工协作意识、分享意识、伙伴问荣辱与共思想、公平竞争意识等可贵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如今高职音乐院系的师生关系,通常仍是“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授与受”的传统师生关系,不容易形成亲密无问、平等互动。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推行与普及,这种“上下级模式”的师生关系必将渐渐被平等的、易于交流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

5,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手段,崇尚通过探究、通过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强调学科综合、能力复合,因而学生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训练之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相互迁移等能力通常都会有长足进步,为其成长为学以致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成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和甩手掌柜。事实上,教师的任务与作用不仅没有较少,而且还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关注音乐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最前沿资讯,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沟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教育革命、学习革命中不辱使命。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具备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条不紊地生发开来。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最为强调的是设计和规划教学全过程的能力。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实施前有计划的教学准备和活动安排,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音乐教学设计与通常意义上的“备课”虽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一种教学准备,着眼点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而音乐教学设计则是对教学实施的整体胜思考,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在设计中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全面反映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的音乐教学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带来师生角色的根本改变和学生音乐学习方式巨大变化的音乐教学设计,现已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这不仅是音乐教师适应音乐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也是音乐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笔者认为,以下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

1,精挑细选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必须在教学大纲指导之下进行,课题虽然可由学生“公推”“海选”,虽然须经多数同学讨论认可,但在目前条件下通常还是需要教师先提出可行的备选方案,在“同学们的民主之后”仍需要教师的“集中”,因而教师必须精挑细选课题。具体到高职音乐院系而言,具有专业性、职业性、社会性、任务性和操作性课题,都是可选方案,但是所选课题一般则要同时符合“大纲之内,领导同意,学生认可”等条件,具有可操作性。

2,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亲历性学习与研究为载体,所提问题可以是学科内容的延展,可以是几门专业课程的综合,可以是学科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交接,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学术求证,问题不拘一格,但必须难以适当,同时教师还要点拨出解决问题的相关路径,提供思路、资料等帮助。

3,组织实施。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头大戏,教师可指导学生按5―8人的规模自由结合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定组长,然后分头指导各个小组按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随时跟进指导,及时化解各种问题。

4,初步教会学生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解决问题必须以掌握方法为保证,因此教师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及时教会学生熟稔掌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学会查阅专业文献、做问卷调查、请教学者专家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将此内化为习惯与能力。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90

Situation Analysis of Music Majors' Research Learning

LI Yan

(Music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0)

Abstract Chinese research learning and activity status of Hunan province 6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music creation,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know how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facing the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researc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way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learning; present situation

目前,各大高校的育人理念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催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国家教育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了描述性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兴起的周期还比较短,虽然其它专业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但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被提上日程,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即便是有条件有能力来实施,但效果也是应付于表面。许多教师的惯常思维是技术技巧的学习就是“我教你学”,直观的教学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标准,但很难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也很难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1 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湖南省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相似性,专业基本上以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两大专业类别为主体,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整齐统一,以班级为主体的大课教学方式都是以讲授式为主,为丰富教学手段,偶尔穿插课堂上会讨论、提问等,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以听课、笔记、重复练习为主,注重的是记忆训练。基于此,将湖南省长株潭三地的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系“211工程”重点本科,另外五所学校,长沙的湖南一师、湖南女大、湖南林科大,株洲的湖南工业大学、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均为普通二本院校,多种层次的大学的调查,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

2 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者自身多年学习和教学经历,研究假设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

首先,假设音乐专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满意度降低的原因,是受到了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及传统的教师角色的定位等方面的影响;其次,假设重本院校“211工程”的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对研究型学习的倾向程度普遍高于其它二本院校音乐学专业大学生。

3 研究结果

3.1 参与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表1

本次调查前后历时两个月,一共前往6所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600份,被回收的问卷有46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83.9%。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从学生性别来看,男生97人,占28.4%,女生245份,占71.6%;从学生年级来看,大四(2010级)学生47人,占13.7 %,大三(2011级)学生95人,占27.8%,大二(2012级)学生126人,占36.8%,大一(2013级)学生74人,占21.7%,音乐学专业学生267人,占78.1%,音乐表演专业学生75人,占21.9%,见表1。

3.2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1)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高。根据问卷的计分比较,长株潭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应该是连续变量,并将这种连续变量的组中值分为5段,在1~5分的区间内,0.5~1.5为不满意;1.5~2.5为不太满意;2.5~3.5为满意;3.5~4.5表示为较满意;4.5~5表示为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处于“不太满意”的区间,其平均值为1.97,具体反馈情况如表2。

造成音乐专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状态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从问卷上表现为两点:自身对研究性学习的不主动、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规划和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题主观题的答案中,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设想,首先是研究性学习要有取舍,做到高效率;其次是研究性学习要有延伸;做到兴趣促进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要有态度,做到积极的学习和思考。

(2)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表现出较弱的认可度。根据问卷的计分方式,分为5个分值,由低到高,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学习认可的频率较高,但对于纯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观念、方式及评价标准,均不是很认可,见表3。

传统音乐课堂明显是教师的舞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侧重“听”和“看”的知识输入过程,而忽视了“说”这一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理解的行为方式的输出交流过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3)学生学习态度缺乏积极性,学习目标不清晰,缺乏问题意识。虽然从前面调查结果分析得知,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不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根本就对学习本身没有过多热情,自主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也表现不明显,学习的目标也不明确,因而体现出的学习行为也相对盲目,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对自身研究性学习本身的满意度不高,见表4。

在音乐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中,学生其实非常需要教师和他们彼此之间多进行思想交流,讨论知识问题,或组成小组或是小集体,虽然不能完全由教师操控,但教师的组织和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脱离教师的及时疏导,那么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很高,自由度过大,只会让学生更加感到力不从心,自发的、闭门造车式的自学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音乐专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对学习的支持系统利用不充分。调查显示,音乐专业大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单一知识的掌握是片面的,但学习方法的掌握能融会贯通,大部分大学生都清楚这一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去主动进行课外的阅读和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延伸,并且调查显示,将近有一半学生尚未意识到快捷网络学习方式的优越性,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图书馆的利用率是相对低的,不知道使用或是不习惯使用,造成了其资源的浪费,见表5。

综上分析得出,研究原设想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成立,“211工程”学校音乐专业学生比普通二本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大学研究性学习行为方式成立。另外,总体数据表明,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不大,对比不明显;男生、女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差距亦不明显。

基金资助:

篇8

当今,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倡导探究性学习具体化,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教学实例如何与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流于形式还是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把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资源优势搞好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成立了《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本课题组成员都在一线从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大家都热爱自已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响应与倡导新课改的精神,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题组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实践探究,探索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学习,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二次课程改革是20世纪50~60年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发起的在短时间内提高美国人的智力水平与创造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出发点是提高美国的科技水平。如今课程改革之风已吹遍世界各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的培养已形成共识;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呢?过去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开发。而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重教学过程,重教学体验与教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性。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内容主动探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特色栏目”丰富,增加了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本节聚焦、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本章小结、网站登录等,这些栏目为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教学“必修模块1”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与一日三餐的食物相结合,理解氨基酸及其种类;运用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在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课后通过“科学史话”、“科学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结合日常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其中的每一项都与生物密切相关。由于学校的资金与设备有限,我们可以关注日常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每个家庭买回家的食物,其中的鸡、鸭、鱼等,就是最好的解剖形态学方面的课程资源;每天上学、放学的道路两旁在一年四季都能观察到的生物就是最鲜活的生物标本,可以根据其形态进行分类识别,在校园里往往都种有许多的花草树木,这就是一个自然花园,可以观察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通过我们的一日三餐联想衣食的来源,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与环保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为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是紧密结合的,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也为我们学习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当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繁殖控制技术,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等等,都是生动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必修模块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大棚种植,探究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工业生产中运用了哪些生物科学技术,从网络信息中了解生物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拓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从当地的酿酒业了解酵母菌,认识发酵与食品生产;从加酶洗衣粉的生产,认识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调查了解哪些药品和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的,认识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医疗领域的应用等。

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环境保护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应用,确定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了

解当地的生产环境,识别环境污染的种类,利用所学的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讨论如何治理整顿环境污染的计划及作出决策;从生物学角度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在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增加兴趣,提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是如何运用好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全国统一的,而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人文历史、不同的生产历史,仅仅是为教材而教教材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积极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不断提高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怎么样运用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开展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呢?

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从当地的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发现,每集的结尾必然有一悬念,深深吸引我们下集一定不能错过。学习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创设悬念,利用学生的求知激情,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之转化为兴趣。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有取之不尽的研究性学习资源,记得我在上高中生物第二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第二节细胞增殖的第一堂课时,首先提出:每位同学回忆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可以是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什么植物能够长高、长大呢?从而导入新课――其原因之一是细胞增殖。植物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2.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生物知识为当地的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难释疑,能够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提高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人们认识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是以现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等为基础,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恰当运用生物学知识为当地生活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难释疑,能够促进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巧妙运用当地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缓解当地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的矛盾。

篇9

一、明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功能定位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尤其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要进行有效教学,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到,高中学生群体中,升入大学就读化学或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不高,因此,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

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自觉的行动。在众多的文化科目学习当中,不能排除学生会偏重于某些学科的学习,当然学生所偏重的学科通常要学得比其他学科好。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结合高中化学自身的特点,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具体的途径可以是:

1.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创设情境。

2.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3.利用讲述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4.利用实物、图片、图表、模型以及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创设情景。

三、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习内涵

1.探究性学习活动

化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强调以实验为主的多种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从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依照教材设计探究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之处和递变规律,然后通过对照实验比较金属钠、钾分别于氧气、水反应的异同点,得出金属钾的活泼性强于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这样当学生遇到卤素等其他主族元素时,即可自行根据其结构预测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方案加以解决。

不过,学生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达到有效学习。

2.合作性学习活动

合作性学习活动一般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部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例如,在讲授《粗盐的提纯》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讨论粗盐的提纯(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参与命题(如单元复习题)、合作批阅习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3.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结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在新课程必修教材的习题中,并不缺乏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小课题,有调查类、收集、查阅资料类、实验探究类、家庭实验制作类等,利用这些课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开展有关调查、实验以及撰写小论文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10

初中生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一、初中生的特点

1.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最难教育的时期

初中阶段是一个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充满矛盾,心理变化很快,如果引导教育不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一些少年(初中学生)走上与家长和社会要求相悖的道路上去。许多外国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看作是危险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易产生心理疾病,也较易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步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2.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求知欲与认知能力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对诸多事物都敏感好奇,急于想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总想亲自动手去探索它的结构和功能,为此常常会损坏东西。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经常以个人一时兴趣为出发点,并且难以坚持长久。如果能好好引导,将会使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初中阶段是学生精力旺盛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迅速发展,机体代谢率比较高,表现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这种能量向什么方向释放,是做有用功: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做无用功:顽皮淘气、草率行事起破坏作用。这种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造成学生茫然无助,产生不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抽象、归纳、分析、综合、和假说为其主要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规律一般为:首先,从实验或对已有的原理推演的过程中提出命题;第二,建立唯像的物理模型推测答案;第三,用推测的结论解释物理现象,做出科学的预言;第四,再应用实验检验预言的正确性;对前面推测出的理论做出修改。这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到实践、再到科学、再证伪、再提出新问题、再到新假说……循环往复的过程。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多以学生能接触到的周围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最简单的规律和最实用的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为补充,涉及到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个部分的基础知识。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更侧重于了解物理现象,从物理现象入手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按照“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进行学习和探究。这种学科特点很适合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源动力的。教师应创设与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物理情景,引导通过学生对物理情景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总结出该物理情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在初中物理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用同学们都吃过的棉花糖和体育课推过的铅球为例,同学们很容易对密度的概念产生形象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怎么来定义密度这个物理量,这样学生自己就会给出它的定义,并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自己的认知思路,认真思考,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我们在学习电路部分串、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关系时,利用星期六、星期日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列出计划所应用的电路器材;第二,自己动手连线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验数据;第三,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第四,对比不同组的实验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组的实验差异,分析各自的优劣。这一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很好的应用场所,极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主动探索问题答案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以网络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等形式充斥着我们周围。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中学阶段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畅游在网络的海洋里寻求知识,但网络也包含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网络使用者呈现了低龄化趋势,正确引导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求知、娱乐、交往也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主席曾经说过:“思想这块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分辨能力较差,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差,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服务,能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信息资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我们在讲到力学时,引导学生了解牛顿,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牛顿的相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整理关于牛顿的生平或牛顿的名人轶事等小文章,同学们热情很高,写的文章五花八门,并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名人的成就来自辛勤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和追求。对同学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4.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契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展示青少年科技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其根本宗旨在于倡导和鼓励青少年在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习、生活、生产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从而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同学们通过参赛的准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调查社会实际情况、走访专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书写报告和论文、参加答辩过程及现场观摩其他同学作品等形式,既能丰富想象和开放思想,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的最高目的。”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应当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加拿大企业参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杜艾芳.德国职业教育公益性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知网,2012-12-25.

[3]许冰冰.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知网,2012-12-25.

[4]聂长明,文松年.“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09,(2):66-70

[5]丁保忠.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五性” 原则.校长论坛.

[6]崔允,王中男.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意义与性质、问题及澄清,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4-47.

[7]方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讨.新课程研究,2010.91-92.

[8]曾智勇.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7-108.

[9]吴运龙.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科教纵横,2009,(12):198.

[10]樊红.澳大利亚小学全球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及启示.教学与管理,2010,(3):61-64.

[11]谌纪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探讨.理论界,2010,(1):185-186.

[12]王较过,孟蓓.“明确学习”反思模式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9,(12):70-75.

[13]刘永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