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型商业保险的收益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红型商业保险的收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红型商业保险的收益

篇1

【关键词】 企业 商业保险 会计核算

《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中将补充养老保险统一称为企业年金。2006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增了关于企业年金核算的相关内容,对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做出了规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目前市场上,各大保险公司还有各种命名为“XX年金”的商业保险产品,也被相当多的企业购买,但其不符合会计准则关于企业年金核算的相关规定。而各企业购买这类商业保险所产生的支出,正是本文希望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商业保险的特殊性

补充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置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该类产品普遍为分红型保险产品,并且由于目前国内保险产品的设计利率为2.5%,投保人一般可获取每年至少2.5%的分红收益;二是该类产品普遍设置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账户,分别是公共账户、个人账户(单位交费)以及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三种,其中公共账户的所有权归投保人(企业)所有,个人账户(单位交费)的所有权归投保人(企业)所有但可由投保人转让给被保险人(员工),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的所有权归被保险人(员工)所有。如某保险公司某团体年金产品条款标注:“本公司为投保人建立公共账户,经投保人申请,公共账户资金可直接转入被保险人个人账户的单位交费部分”,“本公司为每一被保险人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分为‘个人交费’和‘单位交费’两部分”,“投保人所交保险费在扣除管理费后按投保人要求分别记入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对应部分,被保险人所交保险费在扣除管理费后记入个人账户的个人交费部分”,“本合同成立后,被保险人可通过投保人书面通知本公司申请减少其个人账户中个人交费部分的账户余额”。这些条款均表明了,只有个人账户的个人交费部分才真正归属于被保险人(员工)个人,而其他部分要视投保人(企业)而定。由于这些特殊性,造成在现实中,企业购买此类产品的目的分成两种:一种是看中了保险产品的分红收益,希望用闲置资金投资于保险产品获取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超额收益。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均存放于保险产品的公共账户内,以便到一定期限后方便支取。另一种则是确有用于奖励员工的计划,但该类计划一般期限较长,需要员工在企业供职一定年限或实现一定业绩后,才将收益权转移给员工。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一般存放于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待条件满足后,才转移给员工,若未达成相应条件,权益仍归属企业。

二、商业保险支出的会计核算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商业保险支出的内容只有一处,即是在“职工薪酬”一章中。《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注明,“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都直接按照其他职工薪酬的处理方法一样,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将商业保险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而企业投资商业保险的目的不同,显然这样的会计处理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而且由于在现实中,投保资金的所有权并没有实际发生转移,因此形成了账外资金的现象。笔者认为,由于投保资金的所有权并没有实际发生转移,该笔用于投保商业保险的支出实际上根本不符合会计准则关于“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的费用定义。因此,将此类商业保险支出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根据企业投资商业保险的目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1、为获取分红收益所购商业保险支出的会计核算

如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投资于商业保险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分红收益,那么在此情况下,保险支出的实质应该是属于金融工具的范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注明,“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基础金融工具包括企业持有的现金、存放于金融机构的款项、普通股,以及代表在未来期间收取或支付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或义务等”。但是如果将该类保险支出作为金融工具处理,那么在金融工具的归类上就遇到了一些困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要求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自然不适合使用。在实际操作中,该类保险产品在企业购买时,往往会与保险公司约定投资期限,只有在期限满时支取才不会产生额外的费用,若提前支取则会产生额外的终止费用。但是由于回收金额也就是分红收益不确定,因此也不能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笔者认为,应作为金融资产核算,可设立“其他金融资产”科目,其分红收益计入“投资收益”。

2、为对员工的激励所购商业保险支出的会计核算

如果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投保商业保险的目的是作为对员工的激励,但是附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保险支出从长远来看符合职工薪酬的实质,但是由于实际权益并未发生转移,该支出在现在时点上并不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笔者认为,该项支出应采用“预计负债”的核算方法。从实质上看,该保险支出也符合预计负债确认的相关定义:“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首先,企业现时承担了购买保险、付出资金的义务;其次,企业预计未来大多数员工可以达到领取该笔资金的条件;再次,企业为员工付出的资金金额是按照一定标准可以确认的。在保险支出发生时,企业应借记“预计负债”,贷记“银行存款”;待员工达到相关条件,投保资金实际转入员工个人权益部分时,再按照应付职工薪酬的相关办法处理。下面举例说明。

C公司经济效益较好,为稳定员工队伍,C公司管理层决定建立一项员工激励政策。由于股权激励和企业年金的操作比较复杂,经市场调查后,C公司管理层决定购买商业保险。通过与D保险公司商谈,决定在D保险公司投保某团体年金分红型保险50万元,按公司现在职员工的级别和职务分别确定各员工所属份额,3年后仍在公司供职的员工可自由支取该资金,资金收益按个人份额分别享有。2001年7月1日,C公司在D保险公司办理了投保的相关手续并取得了保单,同时将相关政策公告给公司全体员工。C公司会计处理为:

借:预计负债-员工奖励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

2001年,C公司奖励员工中没有人离职。2002年1月30日,C公司保险产品账户中收到D保险公司分派的上年度收益1万元。C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预计负债-员工奖励10000

贷:投资收益10000

2002年,C公司奖励员工中没有人离职。2003年1月30日,C公司保险产品账户中收到D保险公司分派的上年度收益3万元。C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预计负债-员工奖励3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

2003年2月1日,C公司奖励员工中有2人离职,对应原奖励金额共5万元,个人账户已经获取的收益4000元。C公司向D保险公司反映了相关情况,并对该部分个人账户做出调整,资金转至公共账户。C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本金 50000

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收益 4000

贷:预计负债-员工奖励 54000

2003年,C公司奖励员工中没有其他人离职。2004年1月30日,C公司保险产品账户中收到D保险公司分派的上年度收益2万元。其中归属于个人账户的1.8万元,归属于公共账户的2000元。C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预计负债-员工奖励18000

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收益2000

贷:投资收益20000

2004年,C公司奖励员工中没有其他人离职。2004年6月30日,C公司按照各员工个人账户份额确认了职工薪酬,并将公共账户部分资金支取,2004年当年累计的收益为1万元,其中归属于个人账户的9000元,归属于公共账户的1000元。同时,根据员工所属部门进行了费用结转。其中管理部门占40%,销售部门占40%,生产辅助部门占20%,假设不考虑个人所得税。C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预计负债-员工奖励 9000

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收益 1000

贷:投资收益1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513000

银行存款57000

贷: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本金 50000

其他金融资产-分红型保险-收益7000

预计负债 513000

借:制造费用102600

管理费用 205200

营业费用205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513000

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着重于经济业务的实质,合理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死搬准则讲解。商业保险支出的会计核算,在很多情况下不符合费用的定义,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费用进行核算,否则一旦发生退保,规范的企业难以选择合理的会计科目反映其退保,不规范的企业更有可能就此产生账外资金。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财会[2006]3号)[Z].2006.

篇2

关键词:投资型寿险 投资环境 风险防范 保险需求

从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保险后,友邦、中国人寿、泰康相继推出分红保险,太平洋保险推出“太平盛世长发”万能寿险,这三类产品被统称为投资型保险,这些产品由于具有保障与投资的双重功能而倍受青睐,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然而因收益率低下,与业务员推销时宣称的高回报率相去甚远,出现了不少纠纷,以至在2001年底2002年初大面积出现了“退保风潮”。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的即将出台,以及国务院已原则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市场等消息不断传出,预示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将大为放宽。受此鼓舞,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寿险公司的新产品再度向投资型品种集中。多家中资、合资公司已经或即将推出新的投资型险种。在偃旗息鼓了一年多之后,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究竟是喜是忧?

投资环境开始成熟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副主任庹国柱认为,现在投资型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该是个比较好的时机,但还要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为了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中国保监会在加强对保险资金监管的同时,也逐步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调高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2003年5月又下发文件,调高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同时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最终起到规范市场行为及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依照目前的趋势,今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将继续拓宽,前景看好。所以,推出投资型寿险产品,其相应的投资环境已经开始成熟。

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均趋于理性和成熟

目前,居民存款不断增加,全国居民存款已逾10万亿元,这意味着广大居民已具备较强的购买力,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来取得稳健收益。据透露,在《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中,保险资金投资范围除了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还可以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以及可转债等。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一柄双刃剑,在可能带来资产增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市场的风险。新投资型寿险不再说大话,过去销售人员误导“至少8%年回报率”的宣传已听不到了。太平洋寿险推出的新品种只承诺5年固定收益5.6%,平安“智富人生”万能寿险向客户承诺年利率结算不低于1.75%。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新投资型寿险回归了理性。新投资型保险能否扭转第一代产品的低收益状况,尚需要时间来回答。但投资者似乎已不抱太高的预期,而更看重其保障功能。 投资型保险产品从1999年进入市场已有五年时间,广大市民已对这类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购买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几年前,经历过投资型保险的打击后,保险业意识到保险功能应该回归到基本的保障上面,而不是投资收益,所以近两年在着重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去年还停掉了热销的分红健康险,希望能唤起消费者投保保障型保险的意识。消费者也逐步接受保险提供保障这一理念,今年上半年,虽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有所下滑,但传统保障型保险仍然保持了增势,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保障功能的认同。

风险仍须防范

重现江湖的投资型保险,其实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保险公司代客户理财的一种方式,有收益就会有风险。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低于2000年的3.59%和2001年的4.3%。而分到普通投资者手中时,收益率往往只有1%。虽然国家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即将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 但谁能保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肯定能赚钱?且不说股市已经低迷了3年,不少机构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即使在股市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投资股市也存在高风险。股市不是轻易就能获得收益的地方,弄不好便会折戟沉沙,那时,不仅没有收益,弄不好连本金也要打折扣。因此 ,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日本保险业从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到最后该商品的衰败,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保险业引以为鉴。

保险公司要苦炼内功。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相对于传统的寿险商品,其不仅要求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包括相对成熟、规范和透明的资本市场,更需要寿险公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风险控制能力。中国寿险业的真正发展始于1992年,寿险公司在技术、人员、电脑、内控、经验和实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外部的资本市场也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大力根治市场操纵等不规范行为。在投资型寿险再次升温的现实面前,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有能力管控好风险,将是对未来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中国保险业必须首先苦练内功,虚心学习外国保险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让自己尽快成熟、成长起来。

以监管促规范。保险监管的核心是偿付能力监管。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的初衷之一,是要化解中国国内保险企业所面临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但前几年投资型寿险商品热销时却成为了各家保险公司突破保险产品限价规定,大打价格战,不计后果地扩大业务规模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未对偿付能力问题的解决起到预期的作用,更使得市场不规范行为大行其道,严重影响到整个寿险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时,更应防患于未然。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监管广度、深度和效率等的要求异常地高。在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力量都还需要积蓄和培育的情况下,市场呼唤保险监管创造一个良好、规范的保险经营环境和运作导向。

购买必须谨慎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险种,投资型保险并非买不得,但它只适合一小部分人。如果说保障型产品是大众化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投资型产品则属小众化的,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投资需要,这部分人应该是手中有闲余资金,但又没有时间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的人。因此,大家在购买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型寿险。

分红保险是在投保人付费后,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享受保险公司一部分的经营成果的保险,根据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规定,分红一般不得少于可分配利润的70%。若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分红可能非常有限,或者可能没红可分。但是,分红保险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证的,因此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低、对投资需求不高、希望以保障为主的投保人。

万能寿险具有分红险的某些特点,设有最低收益保障,经营成果由保险公司和客户共同分享,而交费等方面比较灵活。适合于需求弹性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保险希望有更多选择权的投保人。

投资连结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保险,但更注重保障功能。一般设有保证收益账户、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每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不同,收益率就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在收资产管理费后,将所有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由客户承担。充分利用专家理财(行内有人称之为请专家为自己打工)的优势,客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因此投资连结保险适合于具有理性的投资理念、追求资产高收益同时又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保人。

对于在市场上热销的这几种投资型寿险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准确分析个人保险需求。如果比较倾向于传统的交费方式,即定期定额交费,同时对投资不是特别看重,希望以获得保险保障为主,对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也比较有信心,就可以选择分红保险。投保人如果需要保险产品有足够的弹性,希望在基本的投资保证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可以选择万能寿险。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和资产的增长,并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选择购买投资连结产品,当然,这需要客户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

篇3

某保险公司两全分红保险

案例:刘先生给还未满周岁的儿子投保了10万元保额的某保险公司两全分红保险,年缴保费19632元,缴费20年,保障期限至88周岁。保障范围:缴费满90天,保险公司返还被保险人保险金额的3%,即3000元;从第2个保单周年日至被保险人54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每年返还保险金额的3%,即3000元;从被保险人55周岁至64周岁的每个保单周年日,每年返还保险金额的18%,即18000元;从被保险人65周岁至87周岁的每个保单周年日,每年返还保险金额的36%,即36000元;如果被保险人生存至88周岁,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予保险金额2倍的满期金20万元,保险合同终止。

如果被保险人保险期间身故,保险公司支付身故时保险金额3倍的身故保险金,或退还保单现金价值或已缴纳保费之和扣除已领取的生存金的余额(三者取较大值者)。

律师点评:

目前,市场上各类保险产品均可归于传统的保障型和投资型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意外险、健康险和人身寿险等险种,因为投保人投入的保费不存在返还,故也称做消费型保险产品;后者主要包括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等。无论是从保险理财的需求、商业保险的本质,还是从两类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比来看,笔者认为保险理财,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消费型而不是投资型保险产品。

首先,投保人进行保险理财的根本需求是避免或减少损失,而不是获取高额收益。谈到“理财”,很多人最直接的反应是“钱生钱”,即通过运用资产获得收益,但这只是理财内涵之一而已。其实,理财还有避免资产损失或减少资产损失的含义,但这一层意思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譬如,投保人购买保单的最初目的大多是寻求风险保障,而不是获得高额回报,因此,保险理财更多的是体现了理财的第二层意思,即通过消费型保险产品避免或减少损失。

其次,商业保险的起源和本质,也体现了保险理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消费型保险产品来避免或减少损失。众所周知,商业保险起源于人们期望避免损失和转移风险的商业目的,人们希望以较小的支出来达到避免或有的巨大损失。因此,保险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消费行为,通过以小博大的方式,用最少的保费买到最多的保障,花钱买个安心,用节省下来的钱和精力进行更高效的投资。

篇4

这个数字传递出一个信息:生活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意识到了趁早做理财规划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很多人因没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理财规划,使得年纪越大,生活质量越差,那么该如何做养老理财准备呢?

明确退休的目标

理财专家认为,在养老规划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退休目标,其中包括退休年龄、退休时比较舒适状态下的基本生活花费、养老医疗费用、应急费用等。通过这种倒推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养老缺口,也更容易认识到养老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致推算出退休后的主要费用开支项目和数额后,就要设想如何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根据目前自己(家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养老理财。

养老理财

要趁早

因为,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基础上,时间越长,收益也会越大。所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同样要未雨绸缪规划未来的养老。另外,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几年,但普遍寿命又比男性长。所以在退休金准备上,除了时间要早,资金储备也要更多,甚至可以超过男性的三分之一。

规划养老金时一定要控制风险,而且年龄越大,投资的风险应越低。不过,一味追求资金安全而忽视了投资收益也是不适宜的。比如银行储蓄,有养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近50%的人通过储蓄方式筹集养老金。

专家认为,储蓄的优势是安全性高、保本保息,但却无法抵御通货膨胀风险。所以,单纯依靠储蓄来养老,无法维持购买力,将使退休生活大打折扣。

科学合理的规划

养老理财有了目标和资产配置方式后,还需注意自己领取年龄与退休年龄的衔接,这样在退休之后就立刻有养老金领取,生活质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养老金领取方式也尽量选择按期分批领取,一次性领取后很容易导致资金被挪用,影响养老质量。养老钱是刚性需求,要专款专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其保值或增值。比较一致的建议是:社保+企业年金+个人理财方式,如基金定投、商业保险、定投黄金等。

1. 基金定投。

其特点和优势是平摊风险、积少成多、复利增值。如果从30岁开始,每月定投1000元稳健型基金,假设年均收益率为6%,60岁退休时,可以累积超过100万元的养老金。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情况看,基金定投是长期抵抗通胀较好的方式。

提示:对于定投养老,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养老储备金应主要来自日常收支结余,如此可保证专款专用;二是定投要坚持,不应因短期收益波动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定投首选股票及偏股型基金,尤其是市场相对低位时。

2. 商业保险

投保商业保险对社保养老进行有效补充很有必要。目前市场上可作为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大致有四类: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型寿险。传统型和分红型养老回报额度较确切,投入较少,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投连险和万能险由于投入较高,适合投资意识较强、高收入的人群。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分红型年金险,产品具有保本+保息+收益分红的特点,可有效抵御通胀。

提示:选择商业养老险时,应同时兼顾意外、健康险等保障类保险,以抵御人生中各种风险。一般商业保险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5%左右。

篇5

随着目前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不少人开始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我们在市场中发现,最近年金保险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不少市民理财时所考虑的方式之一。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年金保险要不要买,应该怎么挑选合适的年金保险产品成为困惑他们的问题。

退休以后,个人可用于养老的钱主要有三个来源:退休前的储蓄、基本养老保险和子女的资助。储蓄主要是为家庭突发事件作准备,应尽量避免因为日常消费而动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广覆盖、低保障”的养老制度。在这种养老制度下,退休时领到的保险金额比较有限,不足以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平,这一现象在中高收入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越来越多地被纳入白领人士的考虑范围。

选择合适的个人养老年金

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是寿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从年轻时开始定期缴纳保险费,从合同约定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养老金的人寿保险,能有效地满足客户的养老需要。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保险,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公司还同步推出附加养老重大疾病保险、豁免保费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把养老保险与健康、分红、豁免保费这样的利益结合起来,组成完满、无忧的退休计划,方便客户灵活选择。

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白领人士在为养老做准备的同时,对自己当前的安全与健康保障也非常关注。市场上部分养老年金都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产品中加入重大疾病提前给付保障和豁免保费的保障。投保人即使不幸得了大病,领取重疾保险金之后,未来养老保险金、祝寿金的领取也丝毫不会受影响。同时,投保人还会被豁免主险和附加险一定时期应交的保险费,免除投保人对交费的后顾之忧。

目前,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保险,根据保监会规定,目前预定利率最高为2.5%;另一种是分红型的养老保险,即养老险金的多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一定关系。分红型的养老保险让投保人可以自主选择红利分配方式,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这是在传统养老险中享受不到的利益。当利率上调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增加,红利自然也随着水涨船高。所以说,分红型养老保险可以借助升息给被保险人带来更多收益,是购买个人养老年金保险的最佳选择之一。

养老年金在选购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应该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保险公司,这样未来的领取和服务才会更有保障;应选择适合自身收入情况的交费水平,不要为了将来的养老计划而透支现在的生活水平,导致当前生活品质下降;应结合自身消费习惯和退休计划,选择合适的交费年期,合适的开始领取年龄,以及合适的月领或年领方式;为使所交保费更好地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尽可能选择分红型养老保险产品,参与公司经营成果的分配;不要忽视对自身“黄金时期”的其他保障,在购买养老主险的同时,附加疾病、意外、医疗、豁免等附加险种,形成一个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不但保障全面,保费也比单独购买要便宜。

具体到购买养老产品选择时,要量体裁衣、货比三家。市场上的养老年金产品差别较大,有的是生存年金,有的是确定年金,有变额年金,有定额年金。这些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退休生活,所以在购买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青中年期最适合购买个人养老年金

个人养老年金比较适合于有稳定工作和持续收入、不希望晚年生活品质下降的人群购买。购买时机最好选择在25-45岁之间,收入和事业都在稳定上升的时期。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这一群体普遍工作节奏较快,承担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供房和供车等生活压力,恰恰容易忽略自身的养老需求。

也有一部分白领人士对个人养老年金不是很有兴趣。他们往往抱有这样的心态:公司已经为我们建立了企业年金,就没有必要再自掏腰包买个人养老年金了。但对大多数白领来说,出于各种原因的跳槽已经是家常便饭。跳槽固然能带来高薪或更高的职位,但公司给你的保障和福利却会随之出现变动。一个好的养老计划,关系到我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应该由自己掌控。公司能够提供企业年金这样的福利固然很好,而我们自身在有能力、有规划的前提下,购买商业个人养老年金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无论我们跳到哪里,晚年的品质生活都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年金保险市场尚不发达,人均投保率还较低,但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保养老金缺口日渐增大,商业养老保险便可作为社保养老的有力补充。也正因为年金保险可以规避养老金不足的风险,因此在日益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产品。

TIP: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

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因退休、失业、伤残而丧失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商业养老保险则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

篇6

2016 年1 月,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三大险企保费再创辉煌,首月保费收入达到历史峰值。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太保保费收入259 亿元,同比增长60%, 占2015 年总保费收入的24%;中国人寿保费收入1238 亿元,同比增长44%, 占2015 年总保费收入的34%;平安人寿保费收入679 亿元,同比增长33%。上市保险公司中,只有新华保险保费收入217 亿元,同比减少25%。

三大险企首月寿险保费的激增首先得益于市场对开门红产品的热捧。开门红期间,三大险企均推出了预定利率达到4.025%的年金产品,并与投资型保险组合销售。平安人寿更是推出了保单贷款可达90%的产品,即交即领的方式极大地迎合了投保人保障和投资的双重需求。

根据统计,国寿、平安、太保2016年前四天保费规模迅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超过60%、30%、130%。而新华调整战略销售预定利率3.5% 的寿险产品,开门红表现略弱,但调整后重心放在高价值传统险产品设计上,预计全年保费收入、新业务价值仍是稳中有升。

在资产荒的时代,随着信用违约风险的加大,债券利率不断降低,回报稳定安全边际高的保险产品受到追捧。目前保障型传统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普遍为3.5%-4.025%,而投资型保险产品结算利率保持在5%左右,回报期长收益稳定。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新国十条”也提出了2020年保险深度达到5%的目标。根据这一情况预测,2016年,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的保费收入仍将维持较高将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保险市场转方式、调结构的进行,健康险的巨大潜力正在得到逐步释放。最近4 年间,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从7% 提高到了14%。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健康险在人身险市场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小。2015 年健康险税优政策出台,预计将会带来200亿-300 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养老险政策也将于近期落地,将会形成对中国养老体系的有利支撑。预计企业年金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年保费收入将在2020 年达到2.5 万亿元,为2014 年全年保费收入的两倍,保费增量5000 亿元。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保险资产管理的不断发展成熟,险企投资收益也将保持稳定。尽管利率下行影响了新债权投资和再投资的利率,但当前下降的力度和时间还处于安全范围内,属于利差益。同时,在另类投资资产上的创新,包括投资医疗养老项目、对接政府PPP 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股权私募投资扶持创新产业,也给保险资金带来了稳定的回报。而在权益市场投资上,前期险企举牌了大批高分红、高ROE 股票,在稳定分红的同时享受业绩回报。

随着“偿二代”在2016 年的正式运行,保险资本管理从以规模为导向转向以风险为导向,将有效地减少“偿一代”带来的资本冗余,实现资本释放,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这会使得资本运用得当、风险管理适当的优秀险企脱颖而出。

保费高增长渠道各不同

1 月份保费全行业普遍高增长,但渠道差异较为明显。在低利率环境和股市动荡的背景下,保险产品兼具收益率、稳定性、安全性优势。除新华外, 上市险企1 月份保费数据同比增长超过了30%;预期行业个险新单同比增长也超过30%。

从产品来看,无论是国寿的“鑫福年年组合”和太保的“幸福相伴”,还是平安的“尊宏人生”和新华的“福享一生”,2016 年开门红主打产品仍是“分红+ 万能”;从销售渠道来看,上市险企从2014 年开始培育个险渠道,银保渠道战略相对更加谨慎和策略化。

从中小险企来看,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均呈现高增长,中小险企保费的高增长与利率环境、渠道策略和产品策略高度相关。在高现价监管未正式落定之前,预期中小险企销售万能险依然是主要策略。银保渠道战略以及投入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上市险企和中小保险公司在银保保费方面呈现出差异化增长。

续期保费结构和银保新单增速的不同,导致上市险企增速略有差异,结构调整在2016 年将更加明显。4 家上市险企寿险增速略有差异,其中新华总保费负增长,导致增速差异的核心原因是续期保费和银保新单的结构性不同。从续期保费来看,上市险企重视提升续期保费占比,均在45%-50% 以上。从缴费结构来看,保险公司在持续降低趸交占比提升期缴占比。

从销售渠道来看,银保渠道占比在持续下滑,平安、太保和国寿银保渠道占比在10%-40% 以内,新华银保渠道占比在50% 左右。新华2016 年1 月保费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续期保费增速较低,同时公司在2016 年开始有节奏的调整银保渠道。2016 年上市险企保费渠道转型将更加明显。按缴费方式划分,保费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新单保费收入和续期保费收入。4 家上市险企首年新单保费收入占比维持在30%-50% 左右。2013 年上半年到2015 年上半年,新华保险新单保费收入占比逐年增加(23.06%-53.61%),新业务规模同比增速较快。但新业务中趸交保费占比较高,2015 年上半年占比为75.82%,同比增长40.65%,这导致2015 年续期保费对2016 年贡献率不足。

而在太保寿险、平安寿险以及中国人寿保费期限结构中,国寿新单保费收入占比最高,2015 年上半年其新单趸交保费收入占比同样高达67% 左右;太保寿险和平安寿险新单中趸交保费占比小于期交保费,续期保费对下一年的保费贡献率稳定,在下一年度新单量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保费收入也将持续增长。

银保渠道目前是众多保险公司短期扩大保费规模的“利器”,但是这一方式的弊端即为后续贡献率不足。4 大上市险企除平安人寿外,其他3 家保险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重较高。

保费增长主动性增强,大险企重视平衡承保规模、投资收益以及渠道成本,中小保险公司则提升风险偏好推动规模扩张。我们预期2016 年寿险市场集中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小险企占比将明显提升。险企竞争策略分化、风险偏好差异初期将主导保费的分化,但后期资本金、监管政策将极大影响保险公司对销售策略的选择。

减值准备金上调风险

实际上,从2015 年至今,保险行业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改善。目前来看,市场对2016 年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担忧有所加重,预计该因素将开始影响保险行业的净利润。

数据显示,寿险公司最关键的指标新业务价值增速符合预期,海通证券预计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2015年个险新单保费分别增长40%、55%、60% 和45%,银保新单分别增长12%、-8%、-36% 和10%。若不考虑内含价值相关假设调整,新业务价值预计分别增长29.8%、39.2%、33.7% 和31.4%。

2015 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沪深300 指数全年累计上涨2.46%,利率下行期间债券市场均实现大幅上涨,保险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沪深300 指数全年小幅上涨,但四季度单季大幅上涨16.49%。受多次降息影响,2015 年以来债券市场表现良好,中债指数全年累计上涨3.97%,其中四季度上涨2.15%。

权益资产和另类投资配置比例大幅增加,投资收益继续提升。保险行业2015 年末资金运用余额11.18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8%,其中银行存款占比21.78%,债券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5.18%,其他投资(另类投资)28.65%。另类投资收益率普遍在6% 以上,有助于提升整体资产收益率水平。同时,股票市场上涨,年底账面仍留浮盈。2015 年保险行业总投资收益率7.56%,为5 年来最高。

归功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上涨,目前保险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浮盈维持高位。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4 家上市保险公司合计浮盈约250 亿元,考虑四季度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良好表现,预计浮盈显著增长,或回到年初水平。

国寿资料显示,当投资个股公允价值低于成本50%,或者连续6 个月低于成本20%-50% 时,保险公司需要计提减值准备。2008-2011 年间,上市保险公司耗费近4 年时间冲销了2008 年股市大跌带来的巨额浮亏。2008-2011 年间,上市保险公司共计提减值准备540 亿元,约占2008年浮亏和净资产的64%和18%,以及2008-2012年利润的37%。

中金公司的敏感性分析显示,从现在开始对股权投资计提50% 的减值准备将会降低2016 年保险行业平均利润约9%。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目前保险行业的估值低于最悲观情景下的市净率估值和调整后的内含价值倍数估值。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金公司将投资收益率假设由5.5% 下调至4%,将风险贴现率假设由11% 下调至9.5%。调整假设后,新业务价值、有效业务价值和集团内含价值分别平均下调40%、31% 和12%,目前股价已经基本反映低于4% 的长期可持续投资收益率。按照调整后内含价值(假设投资收益率4%,风险贴现率9.5%)计算,国内保险公司股价存在13% 的上行空间;按照市净率估值,国内保险公司股价存在20% 的下行空间。

因此,在当前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缺乏可信度、资产风险增加和内含价值披露改变的背景下,估值方法可能会从内含价值倍数转向市净率。由于股市可预见性较低,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一般波动较大,难以预测。此外,使用3 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可能导致偏差,因为未来两年提升准备金将导致保险公司利润下降。因此,寻找长期可持续净资产收益率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

按照基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市净率估值法,目前A 股4 家上市保险公司股价基本不存在上行空间。寿险公司的实质即凭借资产负债表通过投资收益差额、死亡率差额和发病率差额获利,我们对投资收益差额、死亡率差额和发病率差额进行预测,并使用可持续净资产收益率重新计算公允价值后,则4 家上市保险公司并无明显的投资价值。

此外,寿险公司可以通过上调非分红保险准备金贴现率的风险边际释放部分准备金,抵消利润下降的负面影响。

基准水平上(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新增风险边际上限为150BP。目前,中国人寿的风险边际仅为30BP,采取此类抗周期措施的空间最大。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变化,主要是上证指数在1 月的大幅下跌,各保险公司未来减值准备假设的调高必然会对2016 年的盈利、净资产、内含价值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降息对于保险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有滞后效应。2009 年以来,保险公司报表执行新会计准则,其中,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750天移动平均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不超过150BP的溢价。在利率下行过程中,“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下行将导致传统险准备金计提的增加,税前利润将相应减少。这一影响在2015年报表中已有所体现,而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在2016年将大幅下移。

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的溢价假设仅为50BP,较150BP 的上限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不排除保险公司在2016 年上调溢价假设的可能性。

另外,债券收益率下降将导致保险公司的存量债券投资资产的升值,净资产因此受益,国寿敏感性最高。债券投资归类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的比例决定了降息对于净资产的影响程度。4 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仅国寿归类于可供出售的债券占比较高,因此最为受益于降息带来的债券升值和净资产回升。根据2014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测算,如果利率下降50BP,可供出售债券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将导致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净资产分别提升2.35%、0.94%、0.79% 和1.14%。

利率下行引发资本市场对于保险公司长期投资收益率精算假设的担忧。目前保险公司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基本在5.5%左右,市场担心在长期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实现5.5%的收益率的可能性不大。

海通证券认为,在保险公司精算假设中,投资回报率与风险贴现率假设相互影响。目前中国保险公司风险贴现率-投资回报率=5.5%,已非常谨慎。如果保险公司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则势必要相应下调风险贴现率假设,实际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大。若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下调50BP,对保险公司有效业务价值的影响在15% 左右。

资产配置剑走偏锋

从保险分项来看,寿险回升趋势确定,2015 年保费增长超出市场预期,新业务价值预计较2014 年也显著提高。营销渠道销售环境好转,个险新单预计维持较高增长。随着无风险利率的维持稳定及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关注,寿险业销售环境已有所改善。预计2015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个险新单分别同比增长40%、55%、60% 和45%。

大型寿险公司银保保费显著收窄,银保业务进入实质性转型期。预计2015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银保新单分别增长12.1%、-8.3%、-36.1%和9.8%, 银保期缴分别增长15.6%、5.7%、-22.5% 和34.9%。与此同时,个险渠道营销员数量在2015年大幅增加,同时低息环境下销售环境好转,因此个险渠道保费实现较快提升。若不考虑内含价值相关假设的调整,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的新业务价值预计分别增长29.8%、39.2%、33.7% 和31.4%。

另一方面,产险的保费增长保持稳定,2015 年的承保利润率预计维持在低位。2015 年产险保费增速有所下滑,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保费收入分别增长11.33%、14.55% 和1.73%。从行业竞争上来看,2015 年市场竞争情况日趋激烈,虽然综合赔付率略有下滑,但费用率继续走高,承保利润率基本稳定。海通证券预计,2015 年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5% 和99.5%。再结合其产险保费增速,不考虑投资收益变动,平安产险承保利润同比将增长20% 以上,太保产险则实现小幅承保盈利。

随着寿险预定利率的全面放开,车险费率改革的稳步推进,“偿二代”的正式实施,保险行业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落实。

继传统险、万能险预定利上限相继放开后,保监会于2015 年10 月放开分红险的预定利率:取消2.5% 的预定利率限制,由保险公司自主确定;准备金评估利率不超过3.0%,产品预定利率越高,需计提准备金越高,偿付能力要求越高;提高风险保障责任要求,分红保险死亡保险金额提高至已交保费的120%;提高最低现金价值水平,改革后分红保险产品首年最低现金价值较原来普遍提高20%以上。随着分红险最低保证利率的放开,寿险业费率市场化改革率先完成,标志着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起来。

具体来看,分红险评估利率上限仅3.0%,放开力度较为温和,对于行业和股价的影响中性。当前分红险保费占比达50% 以上,保监会在费率放开时更为谨慎。普通型、万能险人身险的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均定为3.5%,普通型年金保险则定为4.025%。而此次分红险仅为3.0%,低于其他险种,较市场预期更为温和。实际上,分红险已间接实现市场化,分红险收益主要体现在实际分红水平,预计目前普遍在4%以上,均高于3.0%。

自2006 年至今,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一直实施的是行业统一制度,虽有ABC 三套标准可选,但本质区别并不大。目前车险条款单一、费率一致,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启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意味着符合资质的保险公司将具备自主开发权。此外,“高保低赔”、“代位求偿”等问题也将逐步解决,行业整体保费和利润均面临压力。

2015 年2 月初,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完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价格竞争机制的合理引入,将引发产险公司对利润率与保费规模的重新权衡,预计在保持承保利润的前提下,下调利润率目标以实现保费规模更快增长将成为产险公司的一致选择。而商业车险的业务量有限,结合短期新车销量增速显著放缓,未来商业车险承保利润将大概率有所下降。

“偿二代”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策略和投资资产配置两个方面。在产品方面,保险公司或将加大传统寿险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力度,不过,保险公司将慎重开发及销售预定利率超过2.5% 的分红费改产品。保证利率水平越高,选择权及保证利益的时间价值因子就越大。最优估计准备金将增加,实际资本贡献将减少。健康险和养老险占比或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健康险和养老险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受“偿二代”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偿二代”下另类投资占比有望上升。与“偿一代”相比,“偿二代”几乎所有资产的风险因子均有所上升,从高到低依次为权益类金融产品、债券、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不动产。

投资性不动产和基础设施股权计划是少数风险因子有所下降的资产,在“偿二代”推进过程中显著受益。

总而言之,2015年为保险行业景气高点,预计2016年难以持续提升,它将受到人增员放缓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利差收窄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市场对利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已有较充分的预期和反应,悲观预期或将改善。而在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会显著增强,保单销售将持续好转,个险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速仍会较快。

篇7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业绩分化加剧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前三季度“成绩单”浮出水面,据金牛理财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存续期超过9个月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共253支,平均收益率为-0.56%。2012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的跌幅分别为5.15%和2.24%,虽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这一整体业绩跑赢了大盘,但却明显跑输同类型公募基金产品。

其中,120支产品取得正收益,133支产品出现亏损,也就是说,取得正收益的产品还不到一半,不同券商理财产品之间的收益分化明显加剧。在所有产品中,兴业玉麒麟2号以18.04%的正收益排名第一,而业绩最差的东莞旗峰2号前三季度则亏损18.23%。相对于低迷的股市行情,2012年的债市机会则成为难得的亮点。在成立超过9个月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33支债券型产品全部实现正收益。

类保本型产品渐入高发期

为挽救券商理财市场的弱势,近来券商新品频发。在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权益类理财比重正在逐步降低,债券类等风险较低的类保本型产品大受欢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类银行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部分券商开始发行纯债类产品,与此前权益类理财产品主导的形势大相径庭。10月15日,广州证券正式发行“广州证券红棉安心回报(半年盈)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打出了免收参与费、退出费和管理费的“三无”零成本牌子,将产品业绩与管理人利益直接挂钩,收益率5%以内全部归投资者所有,5%以上才收取业绩报酬;若实际收益率超过5%,投资者还有不低于10%的超额部分收益分成。该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上就显示,完全不投资权益类产品。市场分析称,这款产品在风险控制上与固定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趋同,因为普通银行系固定收益型产品的投资标的也主要是债券和信贷资产,但业绩基准设定水平相比同期的银行系固定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略高。

无独有偶,一些第三方担保的集合理财产品也在近日浮出水面。东莞证券发行的“旗峰避险增值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理财产品,就是由广汇科技融资和广东华鸿融资两家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对推广期或开放期参与并持有满三年及以上的持有人提供本金保障。

低风险产品或将成为券商产品新走向

券商集合理财为何会出现这种类银行化理财产品趋势?市场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债市发展提速及市场避险情绪的影响。中国债市发展的加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满足了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需求;而对于避险的投资情绪,券商发行的低风险稳定收益产品恰逢其时的迎合了这方面需求。

篇8

而且,不同商业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与储蓄功能的配比也是不同的,其中未来具有养老功能的储蓄型产品,也慢慢在朝专一化发展。比如很多在银行渠道销售的储蓄型保险基本都不含有额外的保障功能,其保费全部用来理财。

通胀怪圈隐现

尽管储蓄型保险越来越专攻于养老这一领域,但现实却并不美好,保险的养老功能还是存在疑问,这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尤其突出。保险产品的收益能力与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觉完全背离,差距过于明显。

刘女士在1990年购买了一款传统型的寿险产品,每年交费约3000元,共交20年,当她60岁之后,每月能拿到约700元的养老返还金直到终身。3000元的保费在当时不算小数目,每月700元的保险收入也是能够让人接受的,“但是现在700元算什么?”对此,刘女士很是无奈。

实际上,1990年保险产品的收益能力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当时通胀和银行利率都很高,所以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保单预定利率也同样很高,大多超过7%,有的产品甚至能够达到10%。从这一数据看来,当时的保险是能够很好地规避通胀风险的,然而时间证明这一结论并不成立,在老百姓对物价涨幅的感官认识上,当时的保险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何况现在的保单预定利率不会超过2.5%。

当然,储蓄型保险有其独特的优势——强制性。由于退保和断供会带来经济损失,保险能够做到投保人至少能把钱攒下来的目的,这对于“月光族”这一群体的意义十分重大。

分红险是弥补传统寿险抗通胀能力不足的升级版,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一般只有1.5%~2.0%,增额部分依靠不确定的分红来获得。然而,遗憾的是,分红险的实际收益也很难对抗物价上涨,同时,分红还要考虑保险公司本身的营利状况而定。

收益率难敌通胀跑速

目前整个社会对于养老金缺口的问题都很关心,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缺口也日益增大。

2012年6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提出要尽快推动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一年过去,税延型养老保险仍无踪影。据了解,原来在提交讨论的方案中,由于700元免税额过低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才让该险种的推出再次陷入沉寂。

而从现在看来,税延型养老险面临的尴尬已不仅仅在于对税收的冲击,还要看市场的反应。一旦市场反应冷淡,就会让该险种陷入购买者寥寥无几的不利境地。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保险产品年投资收益率达到7%以上,即使有,真正返还给投保人的收益也会大大降低。而作为税前列支企业年金保险,要激起投保人兴趣,那么首先就要有稳定保证的收益,能够跑赢通胀之外,还要达到五年期银行存款收益的水平,不然仅仅免税对于投保人的诱惑并不大。所以,作为长期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税延型养老险必须有较高的投资回报。

假如一个人30岁开始参加税延型养老险,每月缴纳700元养老保险,一直到他60岁退休时领取,如果年投资回报率有7%,则可以获得60.2万元利息,加上25.2万元本金,退休后可以领取85.4万元;假如年投资回报率有4.5%,则可以获得28.0万元利息,加上本金,可以领取53.2万元;假如年投资回报率只有3%,则可以获得15.6万元利息,加上本金,一次性可以领取 40.8万元。

由此可见,投资回报率的差异,会造成可领取养老金的巨额差异。如果年投资回报低于通货膨胀率,许多人就会认为还不如存银行合算,从而对该险失去兴趣。

个人究竟要不要买这个产品呢?如果其年化收益仅仅维持在3%-5%之间,那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要放弃投保而选择其他保险产品或投资产品。

若能找到一个渠道每年复利超过4%的投资产品,都没有必要享受免税去买年金险,该类产品存在于一些优质债券、优质债券型基金中,而在配置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中年复利超过10%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需要缴个人所得税的个人可以考虑购买此类保险。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实质性激励政策试点出台并在全国推开的难度依然很大,中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瓶颈的制约。

Tips:

投连险万能险各存短板

很多人误以为保险产品的养老功能不够灵活,事实上投保人是有很多选择空间的。除了传统的储蓄型保险以外,万能型和投连型的产品都同样可以达到储蓄的目的,它们的风险和预期收益都不同。不同产品的给付手段也有到期返还、分期返还和随时支取的区别,所以不同保险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可能非常大。

篇9

日前,北京市民王阿姨向《金融理财》记者打来投诉电话,她买理财产品受骗了。

前年的7月,她到西城区某银行网点存款时,一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其推荐了一款5年期的“理财产品”,并声称最低年收益达5.4%,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当时,我也没有仔细看那合同条款,对方也没有细讲,就把原本打算存入银行的10万元买了这款产品,结果后来才知道是保险,完全是上当啊!”王阿姨闷闷的说,如今两年过去了,投资收益只有4000多元,不仅没达到当初承诺的5.4%,甚至还不及一年期存款利息。

心痛之余,王阿姨计划取出这笔钱,不料保险公司答复,提前赎回不仅没有任何收益,10万元本金也会有所损失。

跟王阿姨有相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纷纷在网上吐槽,表示遭到保险公司人员的“销售误导”。

针对“销售误导”现象,保监会今年以来的动作是接连不断,重拳出击。明确商业银行的每个网点原则上不能与超过3家保险公司合作;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

奈何各地“银行存款变保单”,消费者被银代产品误导的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为探究竟,《金融理财》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多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以及业内专家。

问题突出

记者以普通储户身份走进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大兴支行网点,当得知要存款1万元后,一位穿着黑色西装制服,胸前别有“大堂助理”的工作人员走过来,并开始热心的推销一种收益率达5%以上,为期3年的分红型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称,最近这个产品比较火,卖的比较多,它不叫买就是存,是存钱的另一种方式,而且每存1万元有600多元的收益。

这种听上去不错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实际上暗藏着不小的风险。去银行存款,毫不知情中存单变保单;经不住理财人员的忽悠,购买了并不需要的保险;购买了保险,发现期待与事实相距甚远。在调查中,这种搭车、捆绑式的违规销售、误导客户的问题非常突出。

同时,去某银行大兴网点存款的高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高女士说,她一进去,就有个工作人员介绍,有个利息特别高的存款,并且钱能随时用,填完单子后,只要回访时回答是就行了。

三个月后高女士到银行取钱才被告知,自己办理的是一份意外身故保险,给自己办理业务的也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高女士想退保却被告知要扣除30%的违约金。

另外,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保险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非常多,比如业务员骚扰,理赔效率低,宣传夸大其词、条款不够明晰、保险合同专业术语多、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等。

利益驱动

银保合作本是好事。对保险公司而言,借助银行庞大的网点资源、广泛的客户关系,能助其拓宽营销渠道。但由于我国银保产品多以分红型、万能型为主,少数银行代办人员或驻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人员对红利宣传过多,忽视了对中途退保需承担损失的说明,从而极易误导消费者。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银保误导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背后根源,还是利益驱使。

据悉,向银行及销售人员“返点”等利益输送,已成为保险业潜规则,保险公司在银行渠道卖保险一直有“大账”、“小账”之分。所谓大账,就是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正常手续费,小账则是为了拓展业务额外支付给银行的费用,包括给银行网点或工作人员的奖励、旅游等业务推动费。

某保险公司个险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负责销售的保险人员在业绩压力和利益驱动下,难免在产品推广的宣传单张上印上夸大收益、对比银行存款收益等字眼,吸引投资者购买。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保险公司公信力差,穿着跟银行职工一样、在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抵触心理,在银行推销保险已经成为保险公司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同时,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会给银行一定的费用和提成,能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柜员可能会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可能对保险比较排斥,他就会故意隐瞒销售产品是保险理财产品;还有他会夸大分红的收益性;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保险是有五年期或者三年期的,有些业务员就说,你存上一年之后就可以取出来,同时他没有告诉客户退保的时候可能会有一部分的损失。这些情况客户都是不知道的。”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卖保险的忽悠人”,板子虽然常常打在保险业务员身上,但根源还在于强化行业监管。

据调查,几乎各个保险公司都会不约而同打出一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牌,而在实际运营中又往往难以走出“先圈人再圈钱、忽悠完人再来忽悠投保客户”的怪圈。这种看似安全无风险、效益大、利润久的游戏,肥的最终却是保险公司,把麻烦和隐患留给了社会。

谨防“忽悠”

专家认为,目前银保市场的问题是保险销售混乱、诚信让位于利益。对此,银保合作需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保险公司与银行应联手加强宣传,使更多人知晓保险产品的功效,明确保险与储蓄的区别。尤其银行代办人员或驻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人员,在销售每一份保单时,一定要说清提早支取(退保)可能遭受的损失,以免双方利益受损。

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建议,首先应从立法上加大企业的失信成本,对违约违法企业处以重罚,让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可通过监控设备、产品公示、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必须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对称,并加大维权意识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

湖北省消委提醒广大储户,要谨慎分辨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理财产品,防止销售人员“偷梁换柱”。

在签署任何单据(协议)前,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并注意索要、保存相关凭证;注意分辨销售人员身份,可要求他们出示工作证,以辨识其属于银行工作人员、证券基金公司人员,还是保险公司人员;购买银行代售保险产品时,产品实际收益应以合同中约定文本为准,而非销售人员口头说明,注意合同文本中容易混淆的字眼,谨防保险产品风险。

另外,消费者在银行存款过程中,如遭遇“存款变保险”等“忽悠”,应及时向当地行业协会、消委组织投诉,也可向工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申诉。

TIPS

消费者如何防销售误导?

① 对自己的保单负责;

对消费者而言,要想避免销售误导,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保单负责。不盲目不冲动,不偏信营销人员的口头承诺。

② 利用好保险犹豫期;

保险产品都有10天的犹豫期,在此期间,只要对保险合同有任何不满意都可以提出退保,保险公司应当全额退还保费。

③弄清楚相关保险概念;

1、保险期限:有短期,1年期险种和长期险种。

2、险种类型:分消费型和返还型两大类。一般带有储蓄功能的返还型重疾险在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还能起到理财作用。

篇10

8月新品结构分析

8月,55家保险公司中有12家公司新上市了14款产品,其中人寿保险9款,健康保险4款,意外险1款,年金保险8月依然没有出现。从产品设计类型来分,万能险6款,分红险3款,传统险5款。万能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次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新品结构如表2~4所示。

万能寿险集体爆发

人寿险方面,万能型保险在这个月集体爆发,调查后发现保险公司对万能险的定位有所转变,由以前的灵活交费、灵活保障,转变成现金管理的工具,并且都有低初始费、低保单管理费、低风险保障的特点。

人保寿险的“人保寿险鑫福两全保险(万能型)”是一款趸交产品,20年到期,保证结算利率为2.5%,初始费用5%,第二年后支取个人账户零手续费。

华夏人寿的“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也是一款趸交产品,至被保险人75岁满期,无初始费,保单管理费每月5元,在一定比例内的部分领取是免费的。

天安人寿的“天保利1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也是一款趸交产品,75岁满期,无初始费用,无保单管理费,第1年领取2%的手续费,以后可免费领取支取。

中荷人寿的“中荷稳健成长两全保险E款(万能型)”也是趸交,被保险人80岁满期,无初始费用,无保单管理费,无风险保费,每年前2次零手续费支取。

英大泰和人寿的“全能管家两全保险(万能型)”作为一款附加险,零初始费用接受主险的分红、生存金进入万能账户,除了前5年有最高5%,最低1%的支取手续费外,并无其他费用。如此低的初始费用、保单管理费、支取手续费为现金管理创造了条件,再加上万能险的较高的月复利,添加了产品的吸引力。

太平人寿8月26日上市的“太平附加南水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趸交,8年到期,是国内比较罕见的高比例挂钩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保险产品,该产品挂钩的是“南水北调债券投资计划”。由于南水北调债券投资计划是由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发行的,由国家信用担保,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首期结算利率达到5%。

分红型的人寿保险,有英大人寿的“随心保两全保险(分红型)”,北大方正人寿的“百年康裕终身寿险(分红型)”,华泰人寿的“吉富88两全保险(分红型)”,与市场其他产品相比,并无新意。

政策利好健康险

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并且把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交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该政策对政府、城乡居民、商业保险公司三方都是利好,在政府和城乡居民不多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使城乡居民获得更多保障,同时有助于提高 医保的经办服务水平,为商业保险公司大力进军健康保险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中国人寿在银邮渠道推出“国寿康欣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分3年、5年、10年交费,保30种重大疾病至终身,重大疾病或身故赔2倍基本保额,70岁之前患恶性肿瘤再多1倍基本保额,以应对恶性肿瘤治疗花费大的风险,有家族癌症史的消费者可以重点考虑一下。

民生人寿也在8月推出“民生如意鸿康终身重大疾病保险”,该产品保障40种重症疾病,10种轻症疾病,另外保障身故和高残,保额每年递增5%,最高达基本保额的2倍,在65岁之前因意外发生保险责任事故,赔付再加倍。但是,关于意外加倍赔付实在是一个不太实用的噱头,这看上去很美,但人们最应该关心是发生保险事故后赔多少钱能解决家庭财务问题,而不应该再揪心于因意外导致的要赔2倍,非意外导致的赔1倍。

人保健康推出“医诊专家住院费用个人医疗保险”,针对有社保的消费者,扣除500元的免赔额,100%报销,针对没有社保的消费者,扣除500元的免赔额,70%报销;针对社保范围外的自费药,在扣除500元的免赔额后,也能报销50%;因为恶性肿瘤住院的自费药,报销比例达80%,如果续保还能享受无理赔优惠,这在以往的医疗保险中是少有的。

人保健康的另一款产品“附加健康守护住院定额个人医疗保险”,主要提供5个不同档次的住院津贴,并且分一般住院津贴、重症监护病房津贴、癌症住院津贴,提供不同的健康呵护。人保健康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细致的健康保障方案。

长生人寿独领意外险市场

8月只有长生人寿推出“贷无忧意外伤害保险”,这是一款针对身负贷款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人因意外身故或高残,保险公司按约定赔付保险金偿还贷款。该产品与一般的意外险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定位于保障偿还银行贷款。对于那些负债于银行的客户,不愿支付太多保费的消费者可以考虑,特别是那些按揭购房的年轻人。在保证偿还负债方面,定期寿险也有同样的作用,并且定期寿险保障意外和疾病导致的身故和全残,范围会更广,但同等保额的定期寿险保费稍贵一些。

保险以需定产

2012年上半年保费收入低迷,投资收益下降。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调整结构,改变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向费差、死差、利差三者的综合平衡,不再追求分红险“一险独大”,转而发展有较高承保利润的传统险;而中小型公司,如华夏人寿,天安人寿、中荷人寿等,发展万能险为储蓄型客户提供现金管理工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8月的几款万能险来看,短期资金有结余,而长期现金要求较高的储户可以综合比较万能险的初始费用、保单管理费、支取或退保手续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选择合适的万能险,管理短期不用的资金,通过万能险的复利获得较高的储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