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

篇1

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风吹”的现象,有三个倾向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大一学生中就开始搞研究性学习;二是在基础课中推行研究性学习;三是在学生中普遍推行研究性学习。应该说,在文科类专业、应用类专业中研究性学习,问题还不明显,学生的学业基础损失还不太大。但对理科类专业、基础学科类专业而言,问题就十分突出。学生忙于四处找题目,缺乏基础,跨学科去研究,急于拿出一个东西来表明自己已获得成果。这导致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缺少老师的系统讲授,静不下心来系统学习。其知识结构方面的缺失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缺乏,都将在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发展。这样不能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研究性学习,要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准确定位。教师教的每一门课,既有自己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这门课在整个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是没有准备不可随意进入的、没有基础很难达到的较高学习境界。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准确定位。

大学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必须循序推进和认真规范。其一,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明确。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秉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理念,要明确所谓研究,一定要基于学习,是在全面学习基础上的研究,不能脱离体系缺啥补啥地学习。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04-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环境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当前网络环境教育中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现实问题的精神。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枯燥,传统教学方法缺少互动和学生参与,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明显。本课题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为《数据结构》学生个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接下来,该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2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反映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如下所述:

2.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对于网络环境的应用,从而支持学生个体的“学”,与此同时,保证学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且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灵活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2.2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其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

2.3重视协作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协作性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个体在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考虑他人的观点,积极与他人进行协作,锻炼每一个学生个体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协作的学习精神。

2.4 重视评价的过程性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其评价必须融入到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评价系统,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以全程跟踪指导。

3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构成

除了课题、学生个体、研究合作小组等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外,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的构成成分还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和网络环境平台。

4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

第一,网络环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材料。这些教学资源涵盖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等,它们为课题的确定提供了来源,而且,它们也和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存在着非常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第二,在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主要涵盖了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支撑着课题的确立。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借助于这些工具来实现对于信息资源的查询、共享、加工和传输等等。

第三,网络环境平台主要涵盖了教学支撑平台、协作教学平台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阵地,借助于网络环境平台,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参与平等的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课题的开展。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整体。

5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

1)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该流程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该流程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的确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研究课题。

2)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是课题研究的实质性进展流程,主要涵盖了下面的三个环节:资源搜索、网络环境交流与结论。

3)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每个流程都离不开及时而有效的评价,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必须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涵盖了学生自评、小组协作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文对于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网络环境平台结合《数据结构》课程,能够实现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在高校计算机学科中顺利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侯小静,石念峰. 数据结构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篇3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篇4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文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冈此螭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当前形势下,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内容和研究方向之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构成了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网络课程则是刚络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广泛的探索,但是仍然问题重重,难以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艮多情况下还要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来完成大多数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自然被沦为资源库和参考资料的地位,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而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通过网络来开展课程学习,恰恰能就能够综合网络和研究型学习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支撑,学习者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让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外,还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性、教与学交互性、学习时空开放性、教与学愉悦十午等几个鲜明特征。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2.1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络课程总体包括个模块:登录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2.1.1录模块

通过登录模块可以达到不同角色进入不同界面从而实现不同功能的目的经过注册,网络课程系统可以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存人数据库;通过登录,进入教师主界面和学生主界面。登录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2教师模块

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帅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课程信息、课程安排的及时更新,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课题公告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评价等的信息)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上载讲义、学习资源子模块完成该网络课程的电子课木、演示文档、视频授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柑关资料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的上传。通过该部分,教师基本完成了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

作业管理子模块完成布置作业、修改和删除作业,参考答案,查看历次布置的作业内容,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批改作业并给出作业成绩等。

教师答疑子模块足教师回答学生问题的园地,主要完成回答学生问题、生成faq、收集专项问题的功能。

学生信息子模块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可以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包括注册时间、最后访问时间、访f次数、在线时间、学习日志;查看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信息等。通过本情况的了解,教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师生讨论子模块完成教帅与学生的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讨论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试题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该课程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试题是按知识点、分章节录入数据库的。

课程建议子模块以留青板的方式提供一个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发言、回复、查看和删除发言。

2.1.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展示和学习活动的绡织等功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生模块如图3所示。

课程指南子模块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师简介:介绍任课教师的姓名、研究方向、e—mail等;课程绪论:介绍该课程的性质、使用对象等;课程目录:列出该课程的内容提纲。通过该子模块,可以使学生仵一丌始学习时,就能够对该课程有所了解,避免了盲目性。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学习敦程予模块以电子课本、电子讲稿、视频教授等方式呈现了该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内容等,并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都是基于web的浏览或是下载到本地浏览的);并提供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址、文献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

学习活动子模块能够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习交流提供注册学生上传、下载、评论作品的功能;学习讨论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在线异步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言、回复发言和查看发言学习心得提供注册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研习天地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支持,完成分组功能、课题公告、上传、下载功能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提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报告、活动日志、结题报告等,查看教师的各种信息。教师答疑提供了基于关键字和基于章节的查询,同时提供了问题集锦和学生提问的功能。还包括课后作业和在线测试等部分。

课程建议子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学生关于陔网络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导航子模块系统展示了该网络课程的结构,避免学生在使用时迷航。

2.2界面设计

网页风格指网络课程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色彩、字体、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问题、语气、内容价、存在意义等等诸多因素。

风格是独特的,或者色彩,或者技术,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的网站及网络课程所独有得。

《现代教育技术》网页风格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a.整体风格追求界面简洁、美观、有亲和力,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b.屏幕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02(a)-0208-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将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能力。虽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完善,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逐步建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缺少学生自主性地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而在本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基础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基础和实践,并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1.1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整个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教材的建设,还建立了一系列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编写了电子教案和试题库,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指南与典型题解,建立了网络课程,以方便学生自学。这种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这无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性学习的雏形――“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一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前期的教学中,我们就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我们过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将整机(减速器)的设计步骤中主要环节分为五个专题:即从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开始,逐个讨论系数选择、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等,最后到设计出一台完整减速器。但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还是有欠缺,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讨论以外,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把学生编成小组,给每个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个人有事干,则有助于改变这种部分学生“不作为”的现状。

1.3 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课程组一直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我校的创新大赛、“机电杯动力小车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在“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游中国机器人大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2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

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脱离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研究的理念,加入实践的训练。所以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但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获取学科基础知识的方法要有所改变。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预习、同学交流、教师讲授、师生交流等方式,达到新知识的全面理解,但这是一种被动学习模式。而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计划,根据重点、难点的要求,布置相应的研究任务。该任务要难度适中,且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提出挑战性问题,布置真实任务等。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旁通当前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与创造。对综合性内容,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方式”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更新。

2.1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要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互相促进,而且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也是依课程内容而变化的。比如:在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绪论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机械方面的相关扩展知识,可布置有关“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机械学科的新发展”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对平面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连杆、凸轮机构的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际的使用来自行研究机构的特点、种类,发现相应的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在介绍轴的结构设计这一章时,我们准备了错误的图例让大家进行结构分析。过去都是教师先行讲解,现在我们让大家课前分组讨论,画出正确的结构图,并且让每一小组做成PPT在课堂讨论。这样在讨论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也不再会出现“冷场”或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了。此外还可以有问卷、读书笔记等等形式,充分地将学生调动起来,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来掌握所学知识。

2.2 组织形式要合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性格特长合理搭配以进行互补。组内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如创造能力强的可以制定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力学好的同学可以进行运动学或动力学的分析、研究,制图好的同学可以进行画图,其余的同学可以帮忙查资料、调研等。这样可以各尽其才,也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探究带来的学习乐趣。

2.3 实施步骤要细致

由教师布置研究任务,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当资料一各研究小组经研究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一组内讨论分工协作,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一按研究任务的不同,展开项目实施工作(在学生的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一组内成员制作成果的展示或撰写研究报告等一教师点评、总结。

2.4 成绩评定要客观

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应同于对学生的知识评价,采取以过程评价为重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研究过程,通过探究性的过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成绩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在项目研究的的参与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60%。为避免研究流于形式,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时,由小组和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情况共同评分;二是项目成果,主要依据项目成果的展示、介绍和答辩的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40%。

篇6

关键词:知识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电力拖动课程特点

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要以较强的理论背景为基础进行授课,实践性较强,若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则难以达到课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实践课程中,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以及重复讲述,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论知识的基础,结合理论以及实践进行教学。这对于教师而言,增加了授课难度,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以及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注意的是,在试验中应保证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减少了实践操作课程,这将不利于课程的教授,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密切配合,提高安全意识,充分重视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课程按照大纲要求顺利进行。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职电力拖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提高其拓展能力,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要求学生不限于课本,不墨守成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以及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探索实践,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以及新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科研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通过与组员的团结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尽管中职学生的学习无法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其组织形式以及过程十分类似,这也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研的积极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于探索以及实践。

3.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前,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当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应相互配合、信任、尊重与支持,同时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信任、尊重以及支持的关系,学生可通过社会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或者请教专家等方式获取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应用以及实施

1.准备知识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以及意义,从而得出了一个整体性认识。同时,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设计电路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

2.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可由教师制订,也可由学生制订,在电力拖动教学当中,一般根据教学进程,结合电力拖动控制的实际生产状况制定研究的课题,学生也可自主制订研究的课题。

3.建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的方案

每一个课题小组大约4~6人,按照自身意愿组合。并且根据组建原则、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每组成员必须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组员,也应有电路基础知识较好的组员。在确定了课题小组之后,各个小组应根据本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出相关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以及目的性。研究的方案一般有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等等。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第一,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该课题的基本状况以及注意事项,并帮助学生成立课题小组;第二,学生应根据理论知识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并确定各个步骤的责任人,组内的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分,但必须协作完成。第三,在完成各个步骤之后进行汇总,整组讨论设计电路,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保证严谨认真的试验态度;第四,在论证了电路的可行性之后,应按照电路图绘制出布线图以及接线图,而后按照接线图接好电路并检查是否存在错误,应小心细致;第五,进行通电试验,检查所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课题的要求,若是不符合,则可记录并重新研究,从而实现课题的持续完善。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篇8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从研究形式看,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获取数据材料,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学生研究过程看,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在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实践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两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活动还是活动,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话世界,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被学习,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或提出建议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更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体验,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实证,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维,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观照儿童生活,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体验感悟,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需要不断地修正,允许多种方法并存,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篇9

(一)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知识演进的历程。借助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我们可以透过协作学习复杂的知识网络,理顺其理论发展的关键路线。本研究采用国际公认的、先进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Chen,C.)教授开发的Citespace3.0R5作为分析工具,并绘制国外协作学习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论文可视为该研究领域主要的成果。本文数据源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基于Web开发的数据库———WebofScience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9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完整、全面。本文以“CollaborativeLearning”为“title”检索,时间范围为“1993年至2012年”,学科范围限定在“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COMPUTERSCIENCE”,共获取1175篇有效文献。

二、知识图谱分析

“共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链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中心性和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段向另一个时段过度的关键点。”陈(Chen,2004)运用Citespace分析知识图谱,主要用“中心性”这个概念来衡量某一点在知识地图中链接作用的大小。从中心性可以看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中心性值高,说明该点在知识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知识的发展脉络起重要作用。中心性高的文献说明是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另外,这些文献的时间分布以及对这些文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与演进路线判断的依据。首先,将上述检索数据导入Citespace3.0R5中,(CCCCCV)参数设置设置为(2,2,20),(4,3,20),(5,3,30),得到关键文献聚类形成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笔者提取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文献信息,得到关键节点文献列表,如表一所示。

三、国外协作学习理论演进的关键路线

根据图谱和表一,可以将协作学十年的理论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持续奠基发展期、研究单元转型与CSCL发端期、过程导向与信息技术的持续关注期、CSCL迸发与协作脚本理论发展期。

(一)持续奠基发展期

尽管本研究数据始自1993年,但由于是引文分析,所以研究析出了两篇早期关键文献。一是前苏联学者维果斯基(Vygotsky,L.S.)1978年出版的《社会中的心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协作学习知识演进过程中出现最早的关键节点文献,中心性为0.17;二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珍妮·莱夫(Lave,J.)1991年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心性为0.3。协作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结合这两项研究的内容分析,可将20世纪90年代前确定为奠基发展期。情境学习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习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动向。它提出了关于学习的新隐喻,即学习是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是合法的参与实践共同体(崔允漷,王中男,2012)。从表一不难看出,莱夫一书的中心性最大,表明情境学习理论在整个协作学习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具体来说,莱夫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意义建构发生在学习者与学习情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中;他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学习(Lave&Wenger,1991)。维果斯基是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维果斯基在其心理过程发展理论中强调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取向,解释了社会过程与个体过程之间动态的相互依赖关系,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束缚(高文,1999)。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达到最近发展区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与能力较强的伙伴开展协作来实现。在维果斯基看来,由于儿童年龄相仿,最近发展区相似,他们更容易在这种相似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协作实现发展(Vygotsky,1978)。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协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掀起了新的学习革命,那么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则是这场学习革命的另一重要基石与助推器。

(二)研究单元转型与CSCL发端期

该时期大致为20世纪90年代初,协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实现了研究单元的转型:从个体到团体。同时,学者们开始关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研究。斯坦福学习技术中心杰里米·罗歇尔(Ros-chelle,J.)致力于研究技术支持下的复杂性学习,特别关注交互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1992年,他发表了《协作学习:聚合性概念变化》一文。罗歇尔认为协作学习的关键问题在于协作者如何为会话建构共享的意义。通过对协作学习过程的分析,罗歇尔(Roschelle,1992)提出了协作学习的四个主要特性,指出学习是社会性的,是对知识的协作构建,个人作为团体的成员参与其中,但是他们的活动并非个人独立的学习,而是以协商或共享的方式参与团体互动。罗歇尔的研究明确提出了交互过程中主体间性构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他设计了计算机软件支持的协作学习,被视为CSCL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早期研究之一。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伊丽莎白·科恩(Cohen,E.G.)致力于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研究。1994年,科恩发表的《重组课堂:创造性小组的条件》一文中心性值为0.29,位居第二。在这项研究中,科恩一改之前协作学习中以个体为研究单位的传统,而是以小组为基本研究单位,并提出不同的会话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类型和交互方式。这项研究摆脱了内在和外在的激励、目标和资源相互依存关系的争论,关注交互与任务等分析,对支持协作学习的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和实践人员走向建立在有效小组详细知识基础上的第二代协作学习具有重要价值(Cohen,1994)。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心理学院学习科学教授克莱尔·奥麦利(O'Malley,C.)的研究兴趣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1995年,他主编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书的中心性值为0.1,主要涉及同伴交互与学习的理论与经验性工作、协作交互的认知模型、计算机网络与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和支持协作学习的设计问题四方面内容(O'Malley,1995)。该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高级教育技术特殊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最早以CSCL命名的著作,在众多文献中被遴选出说明了其重要性。在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的奠基与推动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研究开设了自己的阵地,不仅确定了相对稳定的名称,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设计。更重要的是,它将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角从个体转向团体协作,这样的转型对学习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过程导向与信息技术的持续关注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末,表现为对协作学习理论的反思性总结,开始关注过程导向的协作学习研究,以及协作学习过程的具体理论研究,研究者们开始持续关注协作学习的计算取向(Com-putationalApproach)。这一时期遴选出的两篇文献的作者均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狄隆伯格(Dillenbourg)。狄隆伯格1996年发表的《协作学习研究演变》集中梳理了1996年前协作学习的研究,指出协作学习应该由关注个体在小组的功能研究转向小组整体的研究(Dillenbourgetal.,1996)。考虑到变量之间的影响,他提出协作研究应该少些有效协作参数的设置,多些对中介交互变量角色的理解。该研究分析了改变协作变量对个人学习评价变量产生的影响,其过程导向的协作学习研究成为协作学习研究转型的重要节点文献。1999年,狄隆伯格参与编写了《协作学习认知与计算途径》一书。在前言“协作学习意味着什么?”中,从协作学习最简单的元素———学习与协作,他引出了学习机制和协作的四个标准,提出了提高协作交互的四种方法(Dillenbourg,1999)。在这篇文章中,他还专门对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这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这个时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期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使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研究稳步推进。

(四)CSCL迸发与协作脚本理论发展期

这一时期大致为新世纪以后,表现为CSCL的研究开始集中且成规模涌现,同时对协作脚本以及CSCL环境下的协作脚本的研究开始深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拉塞·利波宁(Lippon-en,L.)教授2003年发表了《面向小学生的计算机支持下协作学习参与与话语范型》一文,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协作学习中的交互活动和会话质量(Lipponenetal.,2003)。这项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协作学习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斯坦福大学布里基·巴伦(Barron,B.)教授2003年发表的《智慧小组何时失效》一文是一项关于协作交互如何影响问题解决的调查研究。荷兰开放大学的卡雷尔(Kreijns,K.)2003年发表的《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中社会交互陷阱识别:一个研究的述评》指出社会交互研究中存在误区:一是想当然地认为在CSCL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互自然而然会发生;二是不太重视交互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Kreijns,2003)。该研究引入了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PresenceTheory),并强调运用该理论讨论CSCL环境中的社会交互问题的重要价值。2006年格里·斯塔尔(Stahl.G.)出版的《小组认知: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知识建构》一书提出群体认知优于个体认知,而计算机在群体认知中可以作为有效的工作介质(Stahl,2006)。斯塔尔的研究揭示了小组协作中小组如何从会话本身构建主体间知识的。这一发现构成了斯塔尔协作学习社会理论的框架。2002年狄隆伯格发表的《CSCL过度脚本化:协作学习与教学设计混合的风险》一文,针对协作脚本的结构化对协作学习的限制,指出过度脚本化会影响协作的自然性(Dillenbourg,2002)。2006年科勒(Kollar,I.)发表的《协作脚本———概念性分析》一文,将协作脚本分为外部脚本和内部脚本,并最早提出了协作脚本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学习目标、活动类型、时序、角色分配、呈现方式五个要素,成为协作脚本研究的早期重要基本理论(Kollar,2006)。本阶段的关键文献最丰富,内容最具体,不仅有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创新,也有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探讨。理论与实践在这个阶段充分融合,相互影响,使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理论场域与实践场域同步发展。

四、国外协作学习研究的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以及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Chen,2004)。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热点词汇。运行软件可聚类出词频大于50的词汇,如表二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热点大致可以分为四方面。第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词频最高,突显了协作学习的技术支持取向,是目前协作学习领域最热的研究分支。CSCL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或支持的协作学习。它是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技术的汇合点。自1989年第一个以CSCL命名的国际会议召开以来,CSCL国际会议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术共同体。第二,以“协作学习环境(collaborativelearningenvironment)”与“学习环境(learningenvironment)”为关键词,突显了协作学习对“环境”的重视,也说明学习环境作为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已经成为重要突破口。在协作学习的早期研究中,学习环境似乎并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近二十年来,协作学习的潜在前提根植于建构主义认识论、情境学习理论,并成为构建协作学习范式的基本前提(Johnsonetal.,1991),这样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认同。相应地,作为建构主义核心要素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日益受到重视。为协作学习提供理想学习环境的学习系统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第三,以“学习过程(learningprocess)”为关键词,这是研究者对协作学习深度认知的表现。协作学习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应引起重视。狄隆伯格在其经典文章《协作学习意味着什么?》中明确指出协作学习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协作的过程,协作学习的过程是以协作为主要特性的过程。他将这种特性视为协作学习的四大标准之一(Dillenbourg,1999)。传统课堂环境下,协作学习更关心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学习的组织。Web环境下则更加重视组织有效的协作学习过程(赵建华,2002)。对于学习过程的关注,显然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新发展有关。第四,以“协作学习系统(collaborativelearningsystem)”为关键词,这是协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日益深入的表现。协作学习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协作学习研究持续发展并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基点。

五、国外协作学习研究的前沿

研究前沿是某一领域科学研究中最具发展潜力和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主题。根据Citespace提取的突现词,可以探测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运行Citespace软件在输出结果中得到的突现词及突现时间如图2所示。协作学习的研究前沿有以下几点。第一,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日益普及,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远程协作学习成为未来协作学习发展的趋势。“万维网(worldwideweb)”与“远距离学习(distancelearning)”作为突现词被析出,特别是“远距离学习”有着较长的突现时间段。第二,“学习环境(learningenvironment)”不仅是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的前沿领域。从突现的时间来看,“学习环境”的突现几乎与“远距离学习”突现同步,说明网络条件下的协作学习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前沿领域。第三,协作学习中“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在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具有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交互方式。如何将个人知识融入集体知识中,促进知识互动;如何挖掘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如何实现协作学习中知识的共享和创造。这些都是网络协作学习面临的新问题。关于这一点,知识管理与网络协作学习在技术上相互支持,在理念上相互借鉴,二者相辅相成,为协作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协作学习活动”(collaborativelearningactivity)是协作学习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3年“协作学习活动”一词被突现出来。这说明期间从“活动”视角开展的研究其数量开始激增。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发现,似乎“活动理论”为这一时期协作学习的“活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五,“学习成效”(learningoutcomes)日益引起研究者关注。从图2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学习成效开始成为协作学习研究的前沿领域。协作学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比较成熟,在新技术环境下则面临多种挑战。近二十年来,随着协作学习网络化,以及学习环境、知识管理、协作学习活动等前沿研究的持续推进,协作学习整体学习成效的问题自然会被日益凸显。

六、结论与讨论

篇10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52-03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实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1]。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学习能力;着力建立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考核方式和具有激励的评价机制,是推进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2005]1号文件和教育部[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都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强调“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和改革”。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变革,创新型人才就难以涌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就难以实现。为了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目前学生对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满,“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中国大多数大学的课堂。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只注重教知识而忽视了教学习方法;只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层次性不够。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对理论的验证,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践学习和实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连贯性,不知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知识原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学生产生求索的欲望。(2)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正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专业课程教学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知识,实践教学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重视不够,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较弱。

为了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发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专题进行学习,结合相应的学习和实训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使研究型学习贯穿于教与学的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如张胤谈说的:“大学是最适宜,而且是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则应当是最适宜并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能够为大学生的后续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高校的办学宗旨来说,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面临学生群体庞大、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复杂繁多、课时有限的特点,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目前“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与培养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学习内容综合度高,开放性强;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校对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营造研究型学习环境和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学阶段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团队通过搭建课程内和课程外的专业课程科学研究训练平台,将整个培养体系划分为3个大的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和学术前沿讲座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通过理论课程学习研究平台和工程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提升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研究型学习考核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研究型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对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

(一)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

为了让广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自觉自愿地进入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之中,设置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搭建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非常重要。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的学习、查阅文献、相互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定期开展学生对教学环节的意见收集工作,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研究型教学内容的心得体会,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系统开展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收集工作,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建立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并持续对该体系进行改进。

(二)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的建设

对于逐渐习惯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需要结合目前现有的本专业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型项目,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并利用构建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学生学习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网络课程平台等有效载体,结合SRP、挑战杯等项目建立多个专业型的课程研究学习平台,通过答辩环节以及定期组织汇报等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理论知识研究平台。该平台皆在构建以学科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学生可通过此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验进行自由探索,另外可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工程结构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该平台以工程结构模型、工程结构实训基地以及工程结构试验平台为核心,以工程结构的认识和设计为主要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导学生成立研究型学习小组,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和学院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论证,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技术指导。

3.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设计平台。该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针对实际工程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和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的考核和反馈

我们设置了与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成果展示平台,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这些考核方式、成果展示平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对优秀学习成果的评定和表彰,也有助于研究型学习模式在专业层面、学院层面,甚至在学校层次形成辐射,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求知探索的良好氛围,可以保证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在学生层面得到普及。

三、研究型学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将被动接受式的课程教学学习模式孤立起来。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研究型学习与接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将两种教学模式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针对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教学实际,如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进行接受型学习又能进行研究型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研究型学习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去观察、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教学中还要贯彻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一方面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教学;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SRP、挑战杯等项目,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型学习项目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研究型学习的精髓,得到研究型学习的全面培养、锻炼,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

(二)灵活布置课外作业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上。专业课程的研究型作业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的体会过程,即在作业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自主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改变学生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的练习,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通过自主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了第二课堂。网络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网络课堂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对有扎实基础的学生来说,网络资源中课外拓展训练部分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持续提高。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对学术研究状态进行了解。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进行互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解答难题,并且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都可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交流探讨的机会。

四、结语

由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之间要统一实施教学计划,统一论证教学内容、教学模块和研究型学习内容模块,经常性地开展观摩教学和讨论,及时听取学生建议,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不能将“研究型学习”教学过程等同于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能力和知识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因此,作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是不可轻视,需要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研究型学习。

在专业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内容或研究型学习项目耗时很长,这样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有限,造成文献资料查阅不全等现象;“研究型学习”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素质、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教学进程的掌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充裕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作保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在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推广。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优化“研究型学习”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化分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在学科团队内,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通过派出学习、聘请校外专家讲座、老教师带教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