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基本过程

篇1

[关键词]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实施效果;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型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不断加快建设通识课程、提升实施质量的步伐,通过借鉴海内外著名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践经验,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持续地探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优化策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研究者较注重对国外通识教育历史以及通识教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而较少对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然而,通识课程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他们在通识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课程满意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有关现有通识课程实施效果的问题亟需作出解答,以便“对症下药”,形成改善方略。

1研究设计

1.1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借助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领域的著名学者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 W.Astin)的“学习投入” (learning involvement,亦可称为学习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么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大,“学习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投入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层级、水平和质量[1]。基于此,本文将沿着如下两条脉络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阿斯汀指出,学习结果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能力等属于认知层面,而学生的满意度是学生对所受教育的一种反馈,归属于情感层面的学习结果,忽视情感结果的评估项目是不完整的[2]。因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

其次,根据阿斯汀提出的IEO模型,在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如目前的能力水平),而且还应当同时把学生初始的状态(如初始能力水平)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考察学生的能力增值状况(valueadded situation),这是因为学生的输入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环境和经历,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如果不考虑(即在统计学意义上为“不控制”)学生初始状态的千差万别,分析得出的环境对学习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足够强健的解释力[3]。因此,本研究将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初始能力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净”影响。但是,在考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这一结果变量时,本研究不将相应的满意度初始值纳入到初始变量之中,因为已有诸多研究证实了“满意度的结果状态几乎不会受到初始满意度的影响”[4]。

综上所述,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两大问题:(1)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2)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习结果(包括满意度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如何?

陆云吕林海

第6期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

教学研究2015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南京大学作为案例高校。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从2009年以来,学校探索并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了400余门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课程,多次召开了全校性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会,并陆续采取了各种举措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改进实践效果,如集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创新“通识课堂教学模式”、加大“通识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促进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但这一系列通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本科生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切实的研究和证据加以探究。

本研究的调查依托于南京大学所参加的大型国际调查项目“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简称SERU调查)而展开。调查采用网络普查的方式,在数据筛选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799个。其中,男生占49.5%,女生占50.5%;低年级学生占33.3%,高年级占66.7%;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7.0%,社会学科占20.8%,自然科学占32.1%,工程技术占26.3%,医学占3.8%。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利用SPSS 18.0对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看,研究中除了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外,还使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基本现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究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此外,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也进一步进行访谈调查,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解释性数据。

1.4研究工具和相关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SERU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设计的,旨在了解本科生就读期间的体验与质量状况,内容涉及学习参与、学业目标、信息技术经历、全球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SERU问卷汉化版的第三部分为南京大学的特定调查模块,包括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真实投入情况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问卷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本研究分别以“我在通识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我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调查项得分来衡量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度,用5点量表的计分方式,从非常小、比较小、一般到比较大、非常大,分别记1~5分。问卷中设计的通识课程满意度指标包括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管理”等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和对通识课程整体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均采用6点量表的方式计分,从1~6分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满意、较不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中文版SERU调酥兴涉及的通用性的能力指标包含“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晰有效的写作能力”、“阅读和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等2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要求答题者分别回答“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水平的等级依次为“非常差”、“差”、“一般”、“好”、“很好”、“优秀”,按照“1”、“2”、“3”、“4”、“5”、“6”进行数据编码。为了使所研究的指标简单化,笔者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这两组数据进行共通因子的提取和分析,经过多轮的探索和反复剔除在各个因子维度上负荷都不高的调查项,最终提取了两组数据的共通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与查特曼的研究较为一致,因此在查特曼对因子命名的基础上,将本研究中两组数据的3个共通因子命名为: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对个人、文化与社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能力发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研究分析

2.1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学习投入上的得分低于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有77.4%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只有24.2%的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其均值处于比较小和一般之间。总体来看,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较低。

表1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

学习投入情况人数最

值最

值均值

(N)标准差

(SD)选择“比较大”

和“非常大”的

比例之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2.95740.8853624.2专业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3.98920.8156277.42.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大学在通识课程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但为什么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投入度不高?本研究将从个人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因,将学生性别、年级、对通识课程的兴趣等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分别纳入回归分析。

表2中模型1分析了个体因素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回归方程的R2值可以看到,个体因素能够解释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方差中的35.8%。性别对本科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影响,男生的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均对通识课程的投入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中的模型2综合分析了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因素对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中可见,在模型1中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的个体因素,在模型2中仍具有显著影响。在学校通识课程实施方面,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和通识课程的管理均对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表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本科生在通识课程上的投入程度模型1Betat值模型2Betat值个人

因素性别(男=1,女=0)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0)学科分类(大文=1,大理=0)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0.0513.597***-0.020-1.4930.0100.7110.28615.510***0.36319.688***0.0574.204***-0.017-1.3300.0070.4950.26014.219***0.34419.295***学校

通识

课程

因素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宣传和告知通识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通识课程的结构与体系的架构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投入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内容安排通识课程的各种资源支持(网站、讲座、图书资源等)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通识课程的管理(咨询、指导、改进建议的采纳等)――――――――――――――――――――-0.028-1.432-0.003-0.1190.0030.1480.1044.780***-0.042-1.8490.1778.232***-0.045-1.9670.0291.5610.0985.079***0.1034.993***df (Total)36983698F值(p值)412.974,p< 0.001173.036, p< 0.001决定系数R20.3580.411DurbinWatson值1.8331.760注:1. *p< 0.05,**p< 0.01,***p< 0.001;2.大文科指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大理科指自然、工程、医学、农学等学科,下同。2.3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3.3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南京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9]。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如,学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开阔了学术视野、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个人素养。这些效果与南京大学的一系列努力措施密不可分,如推动大量“名师”走进本科生课堂,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意识和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理念、做法和经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通识课程未来的发展而言,笔者认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等等,都是值得考量和改进的重要之处。

参考文献

[1] 吕林海,郑钟昊.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442.

[2] AS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6162.

[3] 吕林海,郑钟昊.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经历:现状及效果的探析――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222.

[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mpany,2001:277.

[5] CHATMAN S.Factor structur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2011 SERU/UCUES Questionnaire Core[Z].working paper,CS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1.

[6] BIGGS J B.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What the Student does[M].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17.

[7] 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Change,2001,33(3):1017.

[8] 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9]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要求[EB/OL].(20150523)[20150513].http://jw.nju.edu.cn/jwoldweb/661/menu663.html.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engagement of general

curriculum and its effect on learning resul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Nanjing University

LU Yun,LV Linhai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数据结构 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成为国内和国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相对结果而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过程,其强调的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完全摒弃“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数据结构”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等其他核心课程的先行课,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同时,数据结构又涉及较多的概念和算法,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该课程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实践中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授本科生数据结构课程,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为显著的效果。

1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在素质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该方式实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应用知识的独立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也促使学生体验探索式学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改变了传统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1]。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其主要有探究性、过程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2]。

1.1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与传统的讲授法不同,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探究性,学生不简单是知识的接受者,该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2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相比结果而言,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而结果显得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锻炼了的实践能力,并且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

1.3 研究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都体现了开放性,教科书上和社会上的各种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选题十分宽泛。再者,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也不强调学科分类,可以是任何学科,也可以是交叉学科。

1.4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视实践,这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学生要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的也不是获得某些知识的记忆,而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学习到的能力。

大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开放性思维,有利于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拓展了传统课堂,不以知识的学习为目的,在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科研,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我校也在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部分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具体叙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上的应用。

2 教学模式设计

2.1 教学目标。本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理解课程中基本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概念、内容,还能使用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解决特定的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2 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为实现数据结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多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这里主要使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综合使用这些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数据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思路和方法,下面详细叙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

首先使用讲授法,介绍本节需要掌握的课程具体知识。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不能简单像叙述教科书式的“空谈”,应该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配以合适的动画演示,让数据结构课程中许多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数据结构课程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可以找到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栈的概念可以用洗碗的例子讲解给学生,先洗好的碗是放置在最下面的,盛饭时最先使用的是最后洗好的那个碗。教师要以这些最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解给学生,往往学生最容易接受。学生只有充分理解课程中的基本知识,才可能使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然后使用范例教学法,教师对精选出基础的范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最后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要参照这个范例的题解过程进行,所以范例讲解一定要细致,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最小生成树一节中,可以以俄罗斯向我国输送天然气为例,让学生设计天然气管道路线图,逐步指导学生使用最小生成树方法寻找最短路径,以节省成本。这样的事实例子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印象也更深刻。这个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既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了上一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又为接下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

接下来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以协助的形式完成任务。这个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完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任务的难度一定要适度,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要在教师的掌握中,以便及时给予指导。

如果布置的任务有一定难度,完成任务环节可以加入讨论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进度,在适合时机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讨论教学方法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完成任务,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阐明自己思路和疑问,并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

3.1 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教师观念上的转换。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成为“编剧”,教师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叙述,转换为适合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容。教师还要成为“导演”,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课堂教学,赋予学生主体的角色,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教师要掌控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进展情况。

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有相应的指导方法,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实施的重要因素。第一,教师要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要学生充分理解该问题;第二,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思考问题,试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搜寻需要补充的知识,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查寻资料的正确方法和渠道,直至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组织分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否对课程有兴趣和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保证研究性学习课堂效果的关键。因而,在课堂引入问题时,一定要用多种形式化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尽量少的抽象枯燥教学内容,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很多基本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把这些内容用动画、图像、图形等多媒体形式演示给学生,大大增加直观性和信息量,学生最容易接受,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还可以试探加入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内容,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当然这些前沿性的内容也可以推荐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课堂外拓展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扩宽,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相结合。

3.3 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建设方面,重新制定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院系网上存放了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共享给学生,为学生开通专题论坛,学生可以在论坛上提问和讨论,教师可以在论坛上提出和回答问题,以满足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和传统课堂相比,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障教学过程正常进行[3]。

4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发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能够较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要使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之一就是赋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4]。

4.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灵活,讲授法、范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结合使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改变原来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不是那么单调枯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初步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由问题切入,要求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得教学不简单是知识传授,还要锻炼学生使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也是使用已有知识,针对未知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大大扩展了课堂教学[5]。

4.4 更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更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类似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学习中交流比传统教学中有更多的交流,更大限度发挥了教师的作用。

5 结束语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对后续课程重要影响,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元晔,谭件伟.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6):144-147.

[2]候小静,石念峰.数据结构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2010,6(4):914-915.

[3]布辉,刘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J].2011,7(3).583-585.

[4]罗俊丽.构建信息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J].科技信息,2013,6:280.

[5]李静.研究性学习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12):222-223.

篇3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学习目的的变革: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尤其强调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出现所谓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量不成正比。这种学习显然难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主题。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者是特定设置的情景之下能够综合地应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单一、封闭性向综合、开放性转变。

在我国,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行分科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应用多科综合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对传统的相对单一、封闭性内容的学习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正是迎接了这一挑战,它主张在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除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现成的课程之外,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寻找“课题”,使得学习内容呈现开放性特征。

(三)学习过程的变革:从接受性向自主性转变。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尝试,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作主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引导,发挥协助者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进行这些活动。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隔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学习过程形成鲜明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因为就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提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如何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而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样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所得的具体知识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研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取舍、解释和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二者相得益彰。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任何学科所强调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二)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画蛇添足了。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

(三)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应该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要用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在总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年轻的教师等方面起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体及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二是教师的指导要明确;三是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四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五)制定适当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应要求过高、过多、过全。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过程的开展围绕某一目标进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六)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篇4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篇5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的定义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在《化学课程标准》中还对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其最主要的核心是,要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背熟几个化学方程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固有的教学方式由于其学科本身所带有的课程结构单调,学科体系封闭,课程内容过于偏、难、烦等缺陷,无法满足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立足教材,精选课题。

化学教材里的每一条理论和每一道例题,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化学的科学思路和思考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从已知的理论出发,有意识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要精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要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来源: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化学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诸多应用,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间的密切关系。

(2)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化学实验。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化学实验为主,并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化学实验,以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2.设置问题情境,探索难题答案。

教师应巧妙构思,将一个抽象难懂的化学问题,预设一个容易理解的情景模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问题。

3.多采用小组合作式研究。

采用小组合作式研究也是增加学生研究问题热情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小组,使学生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相互学习,互相探讨问题。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计思路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逐步改善,只有确定好教学的设计思路,才能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5.适当开拓教材外延。

除了在课堂上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之外,在学生业余的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制定一套好的评价体系,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及早发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评价体系要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评价体系应该以鼓励学生研究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因为制定了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评价体系应尽可能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而对学生的失误甚至是缺陷尽量宽容。

2.平时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化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思考,而不是仅靠考试前的突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留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比如学生平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参加研究是否积极,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否能很好地完成等等。

3.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1)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对资料的汇总、总结等等。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参加的课题。

(3)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包括活动的态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4)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走势表。也就是为学生整个学期所参加的可行性学习所得的成绩做一张走势图,观察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哪一类研究课题比较感兴趣,等等。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是为英语打好基础的关键时刻,相较于中学生来说,高中教材中的语法更加深奥难懂,更加接近高等院校的学习要求。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深入到各大高中,原本最难攻克的科目变成了最有趣的学科,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增添了一份乐趣。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新课标颁布以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在高中教学中蔓延开来,很多学科的老师们都在试着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例如生物、政治、数学等学科,包括在教学上本来就难度较大的英语学科,也都在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们有了一种新颖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简单。

2.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2.2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成长,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教学活动,恰巧与传统的死板教学方式相悖,但是却也吸取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加以灵活运用。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1)区别于传统教学,简单灵活

传统的英语教学很简单,背单词、写句子、练语法。在研究性学习提出后,这三项主要学习方法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死板,它不再局限于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吸收,而是通过让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其中也包括英语的对话、语法的运用等。学生通过自主开展活动,选择课题来进行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方法,主动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不管是在能力上还是在知识上都有了提高;

(2) 它讲究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不只是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高中时期我们在英语学习最常用的方式,有很多同学每天抱着一本牛津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背诵,然后忘记接着再背,周而复始,时间全部浪费在背单词上。而现在,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边学习边实践,和一般的兴趣小组或者突破型训练不同,英语是一门综合型学科,恰好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它会将各个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还有通过英语学到的很多其他知识,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提议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对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所做的探讨,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笔者积累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提出了以下两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好的办法,希望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有一些帮助。

(1)课题与生活接近,适合学生们探寻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来进行教授,例如在高中人教版英语教材里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可以提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ther countries.让同学们围绕不同国家的英语习惯来做一个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收集这个国家一些独特的英文口语技巧,来进行研究和反馈,不仅学习了课本上要求的知识,也更加补充了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在与同学的反馈报告之中,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进去,加强记忆,使自己学的内容更容易吸收;

(2)建立小组式研究性学习,与任务型学习相结合

任务型学习的本质与研究性学习有些相像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目的,围绕这个目的来做一些实践,然后进行反馈。任务型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而研究性学习以完成研究课题为主,两者在深层上是想通的。将完成一次研究性课题作为一个任务教学。老师可以按照学号或者座位顺序来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领一个研究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反馈,在此过程中通过组员的合作和搭配,经过老师的指导以后,将课题牢记于心并且运用自如,达到学能所用的目的。高二英语教材第12单元,Fact and Fantasy中,课本上给同学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the earth and how high is it?或者是What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and where is it?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上提出的问题,让每一组自由选择想要完成的研究课题,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记录,下一节课的请每一组同学按照他们所分配的职能进行反馈,例如如果选择第一个问题,那么按三个人一组算,一人可以负责收集全国排名前十的山峰,并且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一人可以负责介绍最高山峰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而最后一个可以做一个当地气候和风俗的介绍,这样三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对课题内容映像深刻,活学活用将所学内容带入到课题研究中,加强了自己学科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内容轻松有趣,效果也可想而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老师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不仅帮助同学们用更轻松的办法学会了书本知识,更加为他们补充了课外知识,可谓是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黄颖泉.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由此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相关理论探讨不计其数,实践中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也已有所了解并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推行。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遭遇研究性学习时不知所措,并对其心存疑虑。那么,究竟为什么需要研究性学习?如何对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诸多论述?这需要我们去追问、去求证。

追问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什么?

在追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出现和流行,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而要深刻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将其还原到既有社会情境中。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即世纪之交的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这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在我国扎根生长的社会土壤,要理解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剖析社会变革带来的观念转型。

当今时代,综观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日益深入;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材料、新能源不断被发现;新兴学科得以壮大、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由此带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速变革。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意识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人们由衷赞颂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露,人们也更加理性地反思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社会发展观进行调整。这样,进入新世纪后新的社会发展观得以逐步确立,亦即迈向学习化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的这种需求,我国也在调整社会发展的思路,由此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四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四方面对新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界定,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指针和规范。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接受科学发展观的规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此导致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转型。我国变革时期的教育发展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转型,即从基于工业文明的近代教育走向基于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教育。这就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做出改革和重构。而学校发展的根本转型最终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层面上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担当了实现新的教育发展观和人的发展观的重任。新课程改革高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观念转型和概念重建,力图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重要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根本说,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变革的社会提出的挑战,是新的教育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可以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教育形式上的支撑。“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价值说明研究性学习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的一种设想或“炒作”。

追问二: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是什么?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要经得起拷问,必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同样,合理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前提。我们至少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认识论的新发展三方面寻求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的内部认知过程。它抛弃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机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新知识进入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的内在认知在学习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视个体先前知识和技能在整个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明确提出,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它强调学习者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外部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学习不能脱离认知主体的积极性,不能不考虑认知主体的经验和学习意向而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是人的本能,好奇心是认知的起点。无论是生活在远古石器时代的儿童,还是生活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儿童,当一颗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划过天空继而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时,这种现象对他们的心灵引起的震撼以及挑起的强烈求知欲都是一样的。从学习的这种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应保护儿童学习的这种天性和好奇心,因为这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显然合乎人的学习的这种认知特征,能够使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好奇心得以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很好地保持下来。由于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有机会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更有可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静态传授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知识是如何从一种动态的互动中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性世界的组织”。在建构主义视野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个体自己决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要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但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建构主义学习是一种探究定向的、内在驱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主张。研究性学习是基于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正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所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研究性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

(三)认识论的新发展

哲学认识论以揭示人的认识问题为己任,以人与知识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认识论的观点对认识人的学习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在传统认识论视野里,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知识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是需要人去认识的对象,是需要儿童去占有的“对象物”,由此导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灌输和机械记忆,儿童为占有知识而身心疲惫。

近年来哲学认识论也在发生新的转向,即在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承认知识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这种转向可以从“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中窥见其端倪。在传统认识论看来,知识是真理的“化身”,是人正确认识世界的结果。知识是显性的、理论化的,它可以被分享、被传递,因此,这种知识又被称为“公共知识”。对学校教育来说,其重要功能就是完成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就是将这些公共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无论是教材中体现的制度性知识,还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都属于“公共知识”范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探讨与“公共知识”相对的另一种知识,即“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是个人化的、实践性的知识,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是与那些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等明确加以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代表着人类知识总库中那些无法言传、不能明确地以概念、命题等陈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揭示了人的知识结构中还有大量实践性的、缄默的知识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这种缄默知识的积累和养成,因为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和向导。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从做中学”,是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无疑给学生积累缄默知识提供了机会。

追问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和教育理论流派都阐述过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譬如,孔子的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精神内核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注重引导和探问的“产婆术”;卢梭(J.J.Rousseau)的“发现教学论”;杜威(L Dewey)的“活动教学”和“主动作业”;布鲁纳(J.Bruner)的“发现法”以及施瓦布(J.Schwab)的“科学探究”,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与这些先辈们终生捍卫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脉相承,只不过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根据社会的不同要求对这些思想和方法做出了不同阐发而已。

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如下特征:(1)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之处。(2)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3)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文献中发现诸如“研究性(型)课程”、“探究性(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术语呢?它们与研究性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人们将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课程形态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被边缘化,甚至被人为取消。因而,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的传统中受到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严重挤压,几乎失去存在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必要在课程计划中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让学生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这样,进入课程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因此,上面所提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际上就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而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学习机会中,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体悟生活,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可见,上面提到的众多术语实际上都是一个含义,表达的无非就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一种研究性学习而已。

追问四: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

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形态,都应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对于传统学科科目 (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来说,它们的价值和合法地位很明确,没有人会质疑它们在课程体系中的合法性。但对于研究性学习,在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后,总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这说明研究性学习要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机。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取得其合法地位呢?

第一,原有学科课程中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新的,原有学科课程中早就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成分,只不过没有将其独立出来而已。如,科学中的实验与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调查研究、文科课程中的拓展阅读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等。可以说,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成分是研究性学习独立开展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呢?在学科林立、强调科目主义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开辟一个领域,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发展兴趣和探究能力、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提供机会,是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发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譬如,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阈;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再有,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在目前,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还是必要的。

第二,要消除研究性学习的合法性危机,还要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关系。两者关系基本上可以表现为三方面:(1)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延伸、综合与重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供了机会; (2)研究性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通过学科领域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进行总结与提升;(3)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结论:对研究性学习的三点认识

第一,研究性学习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对待研究性学习时,也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问题,不能任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研究性学习有独特价值,但也存在相应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强调探究的过程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但操作困难、与之配套的社会环境(如教师的指导)尚待完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往往使学习流于粗浅和表面化,容易与知识的学习相割裂,导致探究流于浅层、缺乏深度。

篇8

一、制约因素

1.内在因素。一是缺乏研究性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有赖于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和问题意识等,只有当学习者喜欢质疑、乐于探索时,他们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心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缺失,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仍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二是缺乏研究性学习知识。一定的英语知识是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前,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研究生英语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且生源水平多元化,英语知识的积累缺乏导致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难以进行。三是缺乏研究性学习技能。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智能等的缺失。

2.外在因素。一是学习内容研究性缺失。目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构成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不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也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二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缺失。目前的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讲解为主,而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是讲解。在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无论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经常需要老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是要求教师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三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一般说来,英语的研究性学习最好采取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且小组规模最好为4-8名学生。但目前情况是,从1999年开始,各大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生招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人数多的甚至上百人,班容量的大幅增长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四是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的缺失。目前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英语考试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依然占主导地位,这往往会导致出现在语言学习中偏重应试不求语言运用的消极现象,无暇顾及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研究。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一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要求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应体现研究性这一特点,倡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二是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学生自己决定研究方法,收集材料,最后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资料的检索能力,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整理,加工重组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日后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可行性。从课程类型来分,英语研究性学习属于认知型研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理解、记忆、判断与解释,探究其认识规律。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所以具备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信息来源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信息也不够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通过Internet学生可以查阅图像、报刊、杂志等各种资料,网络资源不仅量大,而且时效性强,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最新学术文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必要也完全可行。

三、应用策略

1.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力度,增强教学实用性。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基础课程比重应逐渐减少,并应加大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英语的课程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及进行研究的能力。

2.开设英语选修课,实行分级教学。鉴于研究生入学时生源水平的多元化等因素,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可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而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针对性强的以技能型和知识型为主的选修课程,选修课要基本上能够满足研究生对某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开设实用性强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及研究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如,阅读教学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不同专业的需要,从网上选择或下载符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或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学习或交际,这样学生更能充分体会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为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应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模式为:

第一,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成人学习者自我驱动性强,善于进行针对性强的学习。因此,研究生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自主性学习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内容为纲、以研究学习和专题讨论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具体说来,教师可提供文献清单、学术网址和学术杂志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课程要求,就某一研究专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力求掌握相关知识,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提出自身看法并以文献综述或论文形式与同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通过反馈和交流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在讨论与反思中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注重反思过程,而非答案本身;同时通过反思,诊断他人教学行为和自我主体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引导和自我评价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有必要精心选择案例,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在反思自身和他人剖析结论的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讨论性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应用型教学,是把课文中要讲授的内容改成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并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其讨论题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主要为:理解性讨论、知识性讨论、启发性讨论、归纳性讨论、感发性讨论、争议性讨论等。

第四,课题性教学模式。课题性教学是近期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围绕课文主题,通过设计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并通过参与、交流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知识,把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交际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思、顿悟和自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研究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组织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最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目的。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加以利用,使英语学习与本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互相促进。这样学生利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也能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其实施过程一般为:提出研究主题、资料收集和处理、分析讨论、结论、形成性评价等几个步骤。

5.改进考核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实施。目前,全国高校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考核方式与本科生英语的考核方式区别不大,以考试的形式为主,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占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不了研究生学习自主性较强的特点。为此,研究生阶段应改变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制订以提高学习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如,可增加口语考试、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建立平时学习档案等,努力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研究性学习 具体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三、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篇10

第一,怎样界定研究性学习概念。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