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技术美学;箱包设计;多功能;流行

引言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如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技术美学是各大艺术应用学科门类的重要理论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箱包的应用非常广泛。箱包设计因应用环境的不同和应用目的的不同而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设计向个性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但目前在国内,仍然缺乏大量的箱包设计专业人才,且相关从业者理论素养普遍较低。技术美学是应用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箱包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技术美学的理论能够指导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技术美学与箱包多功能化设计的关系

技术美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从构成上看,技术美的主要内容是功能美。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工作要全面考虑箱包设计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等需要而进行设计。多功能箱包区别于传统的箱包,其具有精巧的可调式构造,新功能材料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等特点。箱包的多功能化设计是指箱包在一般基本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特殊的功能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人性化设计。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行这一生活方式,人们对箱包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旅行箱包不但在款式设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箱包的功能应用上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使得旅行箱包设计产品的生产技术机械化程度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在外出或旅途中经常会遇到手机或一些电子类产品没电的情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如果能将现代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运用到了箱包设计中,在保证箱包外在造型美观的基础上增添了这一特殊功能,那么将会解决人们在出行中为电子产品充电的问题。现代箱包设计不仅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箱包的功能结构上,以方便人们使用和操作;而且还要考虑箱包在功能结构设计上的形式美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箱包的多功能化设计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二、技术美学与流行箱包设计的关系

技术美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技术美学最突出的原则是流行性。没有人会长期满足于单调统一的箱包,在箱包产品上时髦与流行是迅速变化的,过了时,就是再美观也不受欢迎。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色彩设计。箱包流行色周期的长短通常与一定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以及审美要求密切相关,一般以5~7年为一周期。箱包设计中,应把握好流行配色规律,灵活应用流行色,达到技术美感与箱包流行色彩的和谐统一。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材料设计。箱包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是最早映入眼睛的要素,它随流行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箱包材料在不断的开发研制中,以适应潮流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如经过艺术处理的皮革表面与自然粒纹的皮革表面的配合使用,能够增添面料之间的立体差异,产生奇特的外观效果,这也是近年非常流行的箱包材料搭配拼接方式。因此,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材料设计也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款式结构设计。箱包流行款式结构存在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的使用功能上,客观存在的外轮廓和内空间是款式表现主体。自从人类感知和利用款式形状以来,款式被赋予功能性,功能性又成全了新款式的不断流行变化。往往经典的箱包款式设计,都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的设计,人们在使用和享受流行箱包结构功能的同时,又获得了对款式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形式。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箱包设计中,如包袋堵头的结构设计和箱子侧面结构在变化趋势上就有某种同步性,这是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的,体现着技术美学的时代性和流行性概念。设计箱包要既美观又实用,既符合国际上流行的样式又有技术创新,是箱包设计结合技术美学原理具体应用的体现。设计者必须掌握这种变化着的技术美的观念,才能设计出既能体现时代之美又不是机械模拟别人设计的箱包。

三、技术美学的理论指导并促进箱包设计的应用实践

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箱包艺术设计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也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科学,箱包设计人员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和知识。因此,箱包设计者对技术美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是完全有必要的。首先,技术美学是箱包设计的理论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箱包设计也不能停留在原有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上,需要紧跟技术流行的脚步,设计创造出具有流行性技术美感的箱包。学好技术美学的理论是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实践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技术美学的理论知识对从事箱包设计的设计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箱包设计者需要掌握并深刻理解技术美学的理论,再付诸实践。其次,技术美学的理论在箱包设计中应用广泛,技术美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并促进箱包设计的应用实践。以前箱包设计者只注重实用功能来设计箱包,但随着箱包设计教育的系统化和日趋完善,如今箱包设计已逐步向装饰实用双向性发展,我国的箱包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设计高技术含量的箱包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箱包的需要也成为箱包设计者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箱包设计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拥有技术美感的箱包设计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四、总结

技术美学理论在箱包多功能化设计和箱包流行色彩、材料、款式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有具体应用,并深刻影响着箱包设计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因此,对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箱包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塑造,从而促进箱包设计的审美创造,提高箱包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和艺术修养。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科学 美学 艺术 技术 历史 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随着有了新的转变。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同样带来了新的设计产品,而新的作品必然是吸收,消化了历史上经典的设计作品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工业设计的基础——科学技术,它推动了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从而为设计师们提供展示艺术与美的舞台,使艺术与美学更好的为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服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设计家查尔斯·依姆斯的早期实验作品就脱颖而出,也印证了新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艺术效果。1940年查尔斯·依姆斯与另一位年轻的建筑师艾诺·沙利宁一道设计了一种称之为“胎式椅”的椅子提供了一种大的杯状壳形造型,试图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在壳形中,坐着可以盘脚,也可以伸腿,当然,其中就用胶合技术,因此,技术实现了艺术的表达。1946年依姆斯以多胶合夹板热压成型生产模压胶合板椅Eames Chairs LCW and DCW,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经济实用,轻便化、大众化、关注新材料、新技术使其成为当代设计最早的典型,这种椅子一直生产到1957年,1994年再次投放到市场上[图1.图2.],1999年被时间杂志评选为“百年最佳设计”。1948年,批量生产浇注塑料椅 Eames Fiberglass Chairs,以玻璃纤维固定成网状,以聚酯浇注而成,网状结构在Harry Bertoia(1915-1978)设计的钻石椅子上得到完美体现。

正如1904年保尔·苏利约《理性的美》,在理论上提出美与实用应该吻合,理性美的形式是功能(科学性)表达:“只有在工业产品、一部机器、一种用具、一件工具里才找得到一件物品与其目的的完全而严格地适合的某些例子”、“机器是我们艺术的一种奇妙产品,人们始终没有对它的美给予正确的评价。一台机车、一辆汽车、一艘轮船,直到飞行器,这是人的天才在发展。在唯美主义者们蔑视的这堆沉重的大块、自然力的明显成就里,与大师的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相比有着同样的思想、智慧、合目的性,一言以蔽之即真正的艺术。”1.

广义的工业设计现代社会中工业设计的所有内容,我们通常理解的是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此,工业设计具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特点,与工程技术、人机工学、美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产品又是由材料、结构、科技、工艺和形式构成的,它又和产品的使用对象、使用方式、与环境关系处理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是各种相关属性的综合实现。

在此,艺术与设计也常常存在这样的误区:“为艺术而设计;为技术而设计;孤立静止地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外形设计不是影响产品设计的前三位因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更为重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图3],但不同的设计门类对艺术与技术的要求各有侧重点,相对而言,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技术性高于艺术性。”2.

工业设计的长远意义在于对人工事物应当如何存在的深层思考,并协调处理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关系,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融合全球文化和地方文化、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

“产品设计“赋予物质性开工与秩序”不仅遵循人的形式审美的原则,而且还必须具备准确反映产品内在品质与特征的设计符号学“语言”意义。正是后者规定并赋予了前者发设计方向与内容,使“形式与秩序”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形式与秩序。如电视机,其物质性的“形式与秩序”不是随心所欲状态下的如熊猫、如植物、如花朵般的形式,而必须与电视的声、像传播功能特征相关联,在满足审美的同时要依附于科学性的体现。”3.19世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观念,其本质是艺术设计中的图案的概念,其内容基本上是对产品表面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装饰。通过平面与立体的纹样与花样装饰,创造出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现代设计的本质是整合产品的多种构成要素,使之全方位地满足人对产品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审美需求)。也就是把公众的消费需求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相结合,综合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经济、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各个要素来求解设计目标,力求使得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可能,而且更加舒适、快乐,更有价值,即为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现。

在所谓的工业产品设计中,不能只存在单个的科学,单个的美学,艺术及技术,来支撑一个产品设计过程,一个好的设计,它的美学常常是以科学为基础而建立的,并不单纯是一个欣赏品,而是一个产品,是一个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一种产品,因为有科学与美学的共同支撑,产品设计才会更有价值。当然,在设计中,艺术的思维是无限的,而技术却与现实挂钩,是有限的,过分的为产品添加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给现有的技术添加额外的难题,这样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也会大大减弱作为一个产品所要体现的价值,耗工耗时而带来的高价位并不能迎合大众需求,所以在设计中要权衡它们之间的主次,这样的设计才可谓是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课堂笔记:现代主义设计(一)

2. 课堂笔记:工业设计的艺术属性(美观)

篇3

关键词:空间;装饰;设计

有幸拜读了大师李渔的《闲情偶寄》,特别是重点研读了《居室部》和《器玩部》,感受颇深,渐渐体会了他对于室内设计的一些美学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李渔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和谐,从环境空间到装饰陈设再到人,和谐共存。室内设计"总无一定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非可以遥授方略者矣",要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我将从空间环境、装饰陈设、人与物,这三个方面,结合《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器玩部》分别谈谈李渔先生关于室内设计的美学思想。

1.空间环境和谐自然

1.1尊重环境,因地制宜

其实"因地制宜"的原则并非李渔首创,早于李渔的计成在所著《园冶》中就有所论述。计成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随着地势的高下合适宜的分布。李渔正是在继承和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阐发因地制宜这一美学原则。

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都要在环境之中合宜摆布,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适宜的美的空间,因此自然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必须要强调"因地",但是美是人化的结果,但是,如何"制宜"就需要设计师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以及对美的理解力了。把自己心中的美外化出来,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李渔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伊园"里的"停舸"、 "宛转桥"、"宛在亭"、"燕又堂"等景观,顺势而造。"半亩园"、"芥子园",在极有限的范围内,建房、植树、挖池、筑山,紧而不促。因此,因地制宜可以说是李渔在造园艺术实践中所积累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

1.2融入环境,投入自然

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的神交一直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高雅境界。如何将周围空间很好的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并表现出美感,这是自古以来一直研究的装饰课题。李渔的设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统一,相和谐。如,他设计在床帐之内设置放花的搁板,并将床帐绣满鲜花,从视觉、触觉、嗅觉模拟出一个梦酣花丛的场景,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无比眷恋。再如他设计的尺幅窗,无心画,在墙上或船舱上开窗并装裱四周。不自觉的将外部景色引入整个室内空间,看似简单,但外部流动的风景却成为屋内最好的图画,增加了更多的审美情趣。

2.装饰陈设讲求格调

2.1依照格调,选取陈设

房间装饰陈设的选择,应根据该空间的具体用途和格调而定,做到适合该空间,而不是凌驾于空间之上。如李渔在讲到书房墙面装饰的时候,特别强调书房是文人的静心之所,因此,墙面应"最宜潇洒",尽量保持明朗、利落的整体风格;而厅堂作为会客的主要场所,体现出屋主的审美情趣,因此要"忌太紊,亦忌太华",以文人字画、花鸟壁画装饰。他还设计了燕叶联、此君(竹)联、秋叶匾等一系列联匾,从主题、用料和颜色上与整个空间环境协调搭配,体现文人格调。

2.2切忌繁缛,借物自然

李渔认为"土木之事,最忌奢糜",因此,在他的室内设计理念中,强调"宜简不宜繁"。他认为,居室修饰中过分的繁缛所堆砌起来的奢华,只是王公贵族好大喜功的炫耀,过于恶俗,使人沉迷于物欲难达清虚空明的心静。文人应该追求萧疏淡泊的美学意境,装饰应将物体自然的材质美、结构美与肌理美表现出来。如:"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有哥窑冰裂之纹";要"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疏密中窾",这样即能做到"变俗为雅",又不乏古雅遗风、自然野趣。这也与文人居室内部追求文雅、恬静格调的审美理想一致,体现出中国文人简洁、素朴的美学观。

3.以已为本物尽其用

3.1独具匠心,驾驭设计

一方面,李渔对抄袭行为嗤之以鼻,他曾经批判那些效仿名园来造园的人:"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盛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因此,在《闲情偶寄》中处处可以看到李渔的原创设计,从纵横、欹斜、屈曲三种常见格式的窗栏,到湖舫式、花卉式、山水式、尺幅式、梅窗等九种窗栏,无一不出自其手,独具匠心。他用独具匠心的设计"腐草为萤",创新出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李渔空间,凌驾于设计之上,突显出个人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还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真正的室内设计,并不是造价越高越好,而应是在现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之上,合理地追求精神愉悦,用独具匠心的设计,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愉悦身心的居室空间。如《居室部》中他亲手做的墙纸:"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壁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然后"贴于酱色纸上,每逢一条,必露出酱色纸一线,务令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但是造价却"不过于寻常纸价之外,多一二剪合之工而已",非常经济实惠,而且匠心独特。陈设如室内的灯:"于墙上穴一小空,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彼行彼事,我读我书","可以养目,可以省膏,可以一物而备两室之用"。

在《闲情偶寄》里,李渔凭借自己独具匠心的发明和创新,成功地驾御了整个的居室设计,向世人展示了美与经济无关:奢华并不是美的表现形式,相反,简陋的、原始的、自然的也许就是最美的。

3.2功能为先,辅以艺术

李渔关于居室美学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是功能、实用为先,这在当时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李渔看来,门窗、栏杆等设计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实用。

首先,从整体建筑空间来看,他就强调了功能性,如对于房屋的层高,他认为不宜过高过大,这样虽"宜于夏而不宜冬";并且从空间比例来说,"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俞宽而体俞形其瘠",倒不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解除压抑之感,增加舒适程度。

其次,从工艺上,李渔对窗栏的设计也体现了他对功能的追求。他认为,窗棂、栏杆在设计上首先要"制体宜坚"。要发挥其功能性:实用、坚固,然后再追求玲珑通透,即所谓的"坚而后论工拙"。如,他在设计纵横格时特别强调"头头有笋,眼眼着撒者,雅莫雅于此,坚亦莫坚于此矣"。无论是纵横、欹斜、屈曲三种格式的窗栏,他都强调"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

再次,在细节设计上,李渔也强调功能性,从 实用的角度安排设计。如《器玩部》中,橱柜应该以"多容善纳为贵","善制无他,止在多设隔板",并"分为大小数格",达到分门别类收纳的目的。几案可以设有抽屉,方便"随取随得"成为"容懒藏拙之地"。

"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李渔用他的切身经历和设计像我们证明:无论是建筑还是装饰,都应该将功能性排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以己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其次才能从艺术角度考虑,如何更好的愉悦人心。人自始至终都是生活美的核心,是美的出发点与归宿。《闲情偶寄》体现了李渔对于物要以人为本、以己为本的生活美学思维,是李渔关于生活美学的充分阐述:美就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个性的追求。

4.结论

李渔先生在《闲情偶寄》中不时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他将环境、物与人很好的协调起来,将一切元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物满足人,人投入环境,环境制约物,使人生活在一个更加舒适,便利,惬意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笠翁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篇4

针对广播,电视教学及函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信息传递的单方向性弱点, 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对CD-ROM教材中的虚拟人机对话学习方式进行论证.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通信手段, 提出改善当前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单方向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设想. 并重点探讨通过CD-ROM教材, 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与双方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1. 立论理由及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远程教育的开展依然是以无线电广播, 电视广播及函授的形式为主. 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单方向非交互式传播. 在很多地方, 为弥补单方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反馈的不足, 通常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教学. 然而, 短暂的面授期间里, 授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教师无法与学习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

伴随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在线实时教学, 网上学习等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 但是, 由于技术与硬件条件的限制, 对声音, 画像及动态画面的传输, 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 而且, 现有因特网的TCP/IP传输方式, 对信息的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 当多数用户同时利用同一服务器的时候, 就很容易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从而影响课件的下载和及时反馈.

现在, 日本在双向远程教学方面的开展, 也仍然以传统的电视广播为主. E-mail, 网上揭示板, 主页等手段正在广泛地被采用. 但往往只局限于简单通信, 信息检索, 资料登载等功能. 在有些地方, 因特网会议方式被用来实施校际间, 国际间的远程教学交流. 而最具有实用性的是被称为大学间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的SCS( Space Collaboration System ), 可以实现视听觉双向实时交互, 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远程教育工具, 到目前为止已经联结了116所大学等教育机构, 拥有139个收放站点. 目前正以这种形式在国立大学之间开展共同授课活动. 但是, 其高昂的运营费用令其很难普及, 大范围的应用尚未开展起来.

根据王珠珠教授等五人的考察报告(1999.12), 美国和加拿大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大多数也只局限于小范围, 以小集团人数为对象, 并基本上限于数据与语音的交互传递, 对于完整的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尚无非常成功的经验, 远程教学的开展依然以电视广播为主. 正在开发应用的远程教学手段多为非实时, 非对称方式, WEB, E-mail的应用非常广泛. 另外, 在美国和加拿大, 远程教学软件的建设很受学者们的重视.

可以认为, 现在远程教学中的学习者大多数还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单方面广播电视授课, 处于学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 为此, 建立双向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以多种方式, 多层次提高远程教学服务, 确保教育信息的传递, 将是目前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双向对话式教学, 并配合E-mail等已成熟的通信手段, 来实现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远程教学.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经济角度, 还是从实用性上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尤其, 对于卫星通讯及网络事业进展迟缓的边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与考虑, 本研究的目的是, 为推广应用CD-ROM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可能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 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方式的基本构成进行剖析, 以便验证CD-ROM教材中的对话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双向交互式教学. 并探讨现有CD-ROM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用以改善远程教学中的双方向交互式学习环境.

2. CD-ROM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实现双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工具用于远程学习

近年,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飞速普及, CD-ROM渐渐成为一种最为常用的多媒体. 由于其具有容量大, 价格便宜, 制作简便, 适于长期反复使用等特点, 选用CD-ROM作为教材载体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 尤其对大数据量视听觉信息的传递非常有利.

在2000年APEID研讨会上王一兵教授曾指出, 学习软件包在远程教师学习与培训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欧美等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正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开发, 制作学习软件包.

丁兴富博士在2000.4中阐述远程学习的概念时, 曾提出基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远程学习.

中国政府在的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第6部中提出, 为满足利用计算机学习, 开发, 改善多媒体教材的交互功能, 建设交互式教学环境. 中央电教馆的2000年工作计划中, 更将开发提供便于学习者自学的多媒体教材作为工作重点.

将上述几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将教学信息, 内容及方法以软件包的形式记录于CD-ROM并传送给学习者, 可用于开展基于CD-ROM教材资源的远程学习, 对当前远程教育的开展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CD-ROM教材与个人计算机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CD-ROM教材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服务送到学习者身边, 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到学校去接受知识与教育的大量人员移动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CD-ROM教材与在线学习具有相似点.

现在, 电子游戏已经极大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常常被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空间所吸引. 虚拟空间, 虚拟现实已经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合理地利用虚拟技术, 虚拟情境来支援远程教育, 将是很有意义的. 在CD-ROM教材中采用虚拟技术,制造假想现实, 可以使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更加自如与逼真.

CD-ROM教材的利用, 还可以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一位教师面对多名学习者的固定教学形式, 令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与选择, 学习者与教材的制作者(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关系, 即教师可以为很多未谋面的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 而每一位学习者也可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将教师视为教育资源的思想. 另外, 通过CD-ROM教材的传播与应用, 教师之间的优秀教学方法, 经验也可得到交流与推广.

当然基于CD-ROM教材的远程学习是处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 鉴于其局限性目前还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因此, 必须适当地加以通讯等其他手段来建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校正.

3. CD-ROM教材的制作中继承了CAI的设计思想, 采用了先进的双向交流技术

篇5

[关键词]口腔正畸美学;矫治;颌面部;临床教学;美学教育;美学认知

1口腔正畸美学的理解和认知

口腔正畸美学源于美容牙科学,其评价标准与规律符合美容牙科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1正畸美学的范畴和内涵更加广泛:Sarver把口腔正畸美学归纳为解析面部美学的宏观美学(macroesthetics),涵盖微笑美学理念的微小美学(miniesthetics)和研究牙齿美学要素的微观美学(microesthetics)等三个范畴[6]。可以看出,口腔正畸美学不仅关注牙齿、牙列和牙龈形态的细节,也关注唇齿位置,并且更加关注面下1/3高度、上下颌骨的发育关系,面部正侧面整体形态等面部美学的内容。因此,正畸美学不仅包含牙列美学的概念和内容,还涉及对面部形态特征在动、静态状态下的整体美学评价,以及面部美学评估中黄金比例的应用;此外,面下部比例、鼻面角、颏颈角及许多其他与面部审美相关的比例和角度研究也是面部美学定量评估的重要部分[7]。显然,口腔正畸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更加生动具体。

1.2正畸美学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性:尽管美学概念和美学评价标准相对宽泛,但在涉及牙体修复美学和牙周美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试图用相对确定的数值来衡量和界定美学标准。例如,目前广为流行的前牙美学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软件,就把前牙宽度比、前牙高度、前牙色泽、牙龈弧度和高度等描述牙齿细节的数值作为美学标准加以运用并体现在微笑美学设计中。与之相比,颜面美学的定量测量则更多地体现在侧位头影的硬组织分析中,而软组织形态受动态特征影响明显[8],且审美方面受民族、区域、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等主观方面的影响更大,因此涉及颜面美学的评价指标仍然相对模糊。

1.3正畸美学目标的预测性与长期性:正畸矫治除了可以对排列不齐的牙列进行矫治以改善牙齿微观美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引导或改变颌骨的生长方向,对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调控。多数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往往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颌骨生长潜力。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和发育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改善颌面骨、面下1/3甚至整个颌面部的外形特征。因此,这一宏观美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一定的可预测性。此外,这一正畸美学目标的实现是随着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有着相对的长期性。这也是口腔正畸美学与美学修复的主要差异之一。

1.4更加强调功能与美学的协调稳定: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美观、协调和稳定。因此,口腔正畸美学也更加强调在通过正畸改善功能的同时,实现美学目标的协调和稳定。通过正畸治疗可以逐步实现颅面与颌骨、颌骨与牙列、牙列与牙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与单纯的牙齿美学相比,口腔正畸美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可调控的范围更大,因而,也更容易实现口腔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从而促进二者的协调稳定。

1.5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正畸美学:正畸治疗可使牙齿在生理性矫治力的作用下,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旋转和移动,这为牙齿美学的改善和实现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现手段。通过正畸矫治,在牙齿美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牙齿间隙的调整、咬合关系的协调和改善等方式,在一定基础上为牙齿美学的实现提供了更为符合生理并有效的途径。

2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

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能在更广泛的颅颌面区域实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指导学生始终把握口腔正畸美学的标准,对于正畸矫治的设计、治疗和矫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口腔正畸专业课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对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树立发展学的观念,以发展的观点预测正畸美学变化: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目标的确立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预测性,其变化趋势和程度与患者的个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中,首先应树立发展学的观念,在掌握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发育特点,进行合理的矫治设计。例如,对于口呼吸习惯引起的前牙深覆盖患者,在治疗设计时即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错牙合形成的机制,由于张口呼吸习惯导致颊肌张力增大,唇肌松驰,引起上牙弓宽度不足,切牙唇向倾斜,继而导致前牙深覆盖。在此基础上,分析上下颌骨、牙弓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骨性关系等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在矫治过程中充分观察牙弓关系、颌骨关系的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面部生长发育在矫治中的作用。

2.2以功能为中心,实现功能和美学的协调:正畸矫治中,功能的协调是稳定和美观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功能基础,再高要求的美学目标都是不稳定的,都可能随着牙颌功能运动而复发。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设计时,始终强调从功能角度出发,在符合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最佳的美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正常牙合标准时,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正常牙合的特征,更应该理解这些特征与功能的关系。同样,在理解和掌握静态下的咬合特征基础上,还应理解在动态的功能运动中牙、牙列牙合关系,在牙合-颌骨-颅面系统整体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实现牙、牙列乃至颜面部的美学[9]。基于对功能的深入理解,实现功能的美学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口腔正畸美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2.3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美学标准的掌握:正畸美学与牙体美学修复相比,涵盖范围更广,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正畸美学首先也应满足一般审美中的对称均匀、单纯齐一、协调反差、比例匀称、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常见表现形式[10]。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还应具备丰富的颅面、牙颌解剖结构知识及对容貌美的理解,将美学思想贯彻在整个矫治理念、矫治设计、矫治过程和疗效评价中。对每一位具体的患者结合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具体条件,将性别、个性等要素具体加以体现,维护和再塑面下1/3高度和形态,使治疗后的牙列和面部外形既有良好的功能、美观、稳定,又具有动态美、魅力和个性,把牙颌畸形矫治从单纯的牙齿排列,提高到创造容貌美的新层次。

2.4正畸诊疗训练中美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在制定矫治方案时,应基于美学的矫治设计与医患沟通,相对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心理预期,充分了解患者对面部美的理解和正畸审美心理状态对矫治结果的期望,制定切合实际的正畸美学目标[11]。还应看到,正畸诊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牙齿、牙合曲线、咬合、颌间关系的逐步改正渐进地实现矫治设计的美学目标。短时间的牙颌变化可能不一定能即刻实现美学目标,甚至由于牙齿的逐步排齐出现暂时性的美学效果变差。因此,在正畸诊疗临床培训中,着重训练学生对治疗过程的预见性以及对最终治疗目标的整体把握,不因一时的牙列形态变化影响诊疗过程中的决策;始终确立和强化美学目标,向美学矫治目标逐步逼进。依据美学评价指标评价每次复诊的美学变化,逐步树立牙颌变化与颜面部美学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现最佳的美学矫治效果提供保证。

2.5计算机辅助美学评估、设计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口腔美学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12]。随着数字化牙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放射技术、3D摄影及相关软件程序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分析软硬组织的数据;也使得数字虚拟三维排牙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计算机技术远未成熟,与传统人体测量学和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存在缺乏大量正常数据库,无公认客观的面部标志点等不足[13]。因此,正畸美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及对新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这一新兴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为将来在正畸临床中不断实践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美学评估、美学设计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篇6

摘要:在世界的文明史进程中,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美的创造与实践也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与社会行为。在设计美学的应用探索中,我们应该不断发掘美学的规律与表现形式,积累和完善美学法则的研究范畴,更加全面而完整的展现设计美学的魅力。

关键词:美学;规律;形式美;法则

引言

自从有了人类造物的历史,美在人类的生活中便是不可或缺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拓宽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不仅在艺术欣赏中领略美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注重扑捉美的价值。然而作为设计者的我们,不仅要发现美,还要创造美,把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用艺术去再现生活,把人类的情感关怀注入到设计之中。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对美学规律和美学法则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设计美学也有了更新的理解,本文将从设计美学的规律与法则两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笔者就我的实践来谈下我的观点。

一、设计美学规律研究

美在人类的心目中一直占有着崇高的地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美学规律就是研究设计表现形式的美学特征,研究及其讨论设计的规律表现形式与艺术的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美学的规律研究,是以形式美为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不仅能激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审美的标志和方向。

构成现代设计美学规律及表现形式的主要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分割与组合、华贵与质朴、垂直与水平、凝固与流动、冲击与亲和、整体与局部、古韵与时尚、鲜活与张力、纯化与齐一、虚拟与现实等等。这些逐渐形成的规律都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实践中一步一步的熟悉和掌握各种各样感性质料因素的特征,并对其形式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下面,我以几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对美学规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

1.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的总法则。“变化”是指图案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所差异,它相对于统一而言,在设计美学中往往指形状、色彩、质地的多样性,由于设计要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变化的形式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方式。变化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造成人们在视觉上的跳跃,强调个性。而“统一”是指图案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内在的联系,在考虑内在关系的同时寻求外在的形式协调关系与和谐美,它强调设计作品庄重、协调、整体的视觉效果。变化的多样使不同的事物之间产生了不同的个性,让内容更加丰富。统一则是多种事物达成共性,使整体效果更加和谐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是设计美学构成最根本的要求,只有适当地变化,而又整体统一的设计才是最完美的设计。

2.对称与平衡

对称又称均齐,它是通过支点或中轴线以同形式出现的一种平衡状态,是自然界中生物体本身结构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形式,例如昆虫的双翼,人体本身结构,植物的叶脉等都呈现对称的形态。对称的常见形式一般包括左右之间的对称、上下之间的对称、前后与中心对称等等,这些表现形式常给人以清晰、稳重的感觉,呈现出威严、端庄的视觉表现效果。平衡是为了使其形态更加丰富,运用大小和位置以及色彩等差别来形成视觉感官上的均等在设计美学中常以中轴线和中心点来保持体量关系的平衡,给人安静和平稳的感觉。对称与平衡是设计者们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也是人们易于接受领悟的设计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称与平衡之间寻找更多的设计美学魅力。

3.分割与组合

分割与组合是美学规律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见的分割形式有等形分割,即把相同的形状进行分割;自由分割是根据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进行自由的不规则分割;立体分割主要是对空间形体进行规律分割等,不同的分割形式都蕴含了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分割不同的组合形式是把不同的元素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全新的视觉感受。分割与组合是一对即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规律,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加生动鲜活。

4.整体与布局

整体包含了设计作品中所呈现的所有设计元素,强调作品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起到了引导全局的调动作用。而局部是指事物的个体与组成元素的关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时刻与整体的风格相协调,融入到整体之中(见图四:局部与整体呼应关系的向日葵特写)。如果说设计的整体是全部,局部是特征,那么它们的关系则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虽然设计作品中强调的是局部特征,但局部的塑造也必须是以整体作为前提和指导的,只有灵活的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使设计作品即生动活泼又不失整体的统一风格。

当然,这些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人,因事,因条件的不同发生变化,只有选择适当的形式,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才能真正意义的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更好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二、设计美学法则研究

设计美学法则主要是以人性化的审美与理解来表达生活,它与特定的内容相联系,围绕设计的核心要素来进行色彩、形体等方面的艺术展现,以美的形式为主要研究范畴。

一般来说,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得形式美,主要指设计者所想表达的真、善、美的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形式美,表现为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例如材料质感、线条形状等等。构成现代设计美学法则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浓重与典雅、洒脱与飘逸、概括与提炼、启发与触发、新颖与奇特、品味与格调、丰满与圆润、细腻与粗犷、连贯与延续、疏朗与明快、前瞻与前卫、坚实与柔软等等。下面,我以几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对美学法则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

1.浓重与典雅

在设计美学法则中,浓重多指色彩上的浓烈厚重,体现出一种质朴气氛中的韵味,是一种与淡雅相对应的视觉感官体验,给人以最直观强烈的视觉美感。而典雅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感官上的享受,多指设计作品在形式或风格上的高雅别致。浓重与典雅之间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两者并无对立之意,只要掌控的恰当有分寸,就会使设计作品更加分明有层次。例如,在轿车设计中,常常以黑色做主体色,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浓重感,这种浓重突出了车体本身的稳定与厚重,加上流线型的别致造型,给人们带来了高贵典雅的艺术感受。

2.洒脱与飘逸

洒脱与飘逸在设计美学中均是风格各异的艺术美感体现。洒脱是一种动态的美感享受,自由洒脱的设计为作品赋予了鲜明的个性。而飘逸风格的作品更注重形式美,具有现代感和浪漫的气息,是力量的释放与迸发,通过线、面、形体结构来塑造,传达的是一种轻盈的视觉设计行为。洒脱与飘逸相互交织,刚柔并济,耐人寻味。

3.品味与格调

品味一般指事物的质量与风格,是设计者审美的综合体现。品味的表达离不开恰当的设计语言和表现方法,引导整个设计的风格走向。而格调强调的是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在设计实践中通过色彩关系和结构组合等方式来体现的,设计的格调可以是雅致的,也可以是奔放的,它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设计感受。品味与格调的相互结合为设计作品渲染出更加丰富多变的视觉感知和情感共鸣。

4.坚实与柔软

坚实与柔软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设计表现手法,坚实给人阳刚硬朗的外在气质,柔软则给人以温和亲近的内在心理感受。例如三角形、菱形、直线、折线、金属、石器等具有坚实感,用粗犷的线条烘托出硬朗的个性,带给人无穷的力量。而圆形、椭圆、曲线、羽毛、丝绸等具有柔软的视觉风格感受,在无声无息中渲染一种张力。设计就是在坚实和柔软中寻求一份和谐的美感,即坚实硬朗又柔软亲近。

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自然、科学、艺术的各种领域中,美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特征都各不相同,但是,美的本质却是同一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演变,设计美学也产生着新的发展和变化。设计美学的思想不仅仅表现了形式的美感,最主要的是保留了历史的意义和设计观的价值,这些才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在仅仅是强调设计作品本身的美感效果,更注重作品中所注入的人文情感关怀。虽然我国的设计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对设计的把握比我们更加准确,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敏感,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艺术传统的国家,我们只要不断努力,勇于实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设计出具有更多中国特色的美学设计。(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付黎明:《设计美学法则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9

[2]付黎明:《设计美学规律研究》,中国美术出版社,2006.11

[3]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4]张彩霞:《我的设计美学观》,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有限公司,2010.01

[5]付黎明:《工业产品设计美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4

篇7

建筑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别,建筑设计位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环境设计包括有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1.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

2.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

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水准,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又以建筑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为依托与载体。

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这一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就是说,建设设计要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飞檐,有“如翼斯飞”之感,但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美观,而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水的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设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雨水腐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与固定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贝聿铭1968年设计的一座64层办公大楼,其斜方形平面、四个立面全部使用玻璃幕墙,可以把整个城市街景全方位、广角度、动态性地映影出来,并可使室内室外的人互相观望,从而开了“光亮派建筑设计”的先河。

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抽象性,表现在它运用象征、隐喻、朦胧等手段,营造出形式美。例如北京天坛设计成圆形,地坛设计成方形,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古希腊建筑用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象征雄健的男性,以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象征温柔的女性。而欧洲许多教堂用十字形平面象征耶稣受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建筑设计的形象性,表现在它运用具体形象,表现建筑的形式美。例如美国纽约的TWA候机楼,用壳体组合结构,以四片薄壳展翅的形象造型,表现出“飞翔”的意境。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用鸟巢的形象表现“人类共同家园”的思想寓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用帆船、贝壳等多义化形象,表现“意通大海”的思想内涵。

3.艺术与文化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不止表现在它的形式美、抽象性、形象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音乐性,具有韵律性、节奏性,所以建设称作“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间距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的三种不同风格,这就同音乐中的倾歌、抒情曲、多声部合唱三种形式一样。建筑设计的文化性,表现在建筑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因此鲍列夫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说:“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古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三、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

1.空间与形体

所有的建筑艺术,都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两部分构成的,空间与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而建筑空间是指利用墙壁、门窗、房顶、楼板、柱列等构成大小、开合、纵横、明暗、内外的空间组合。按结构特性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按功能特性分为专用空间(私属空间)、共享空间(社会空间);按形态特性分为固定空间、虚拟空间、动态空间。形体又称实体,指建筑物的屋顶、地板、墙壁、门窗、楼顶、柱列等实在部分和物体。形体分为二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椎体、圆柱体、扇体、不规则形体等。

2.色彩与光影

色彩的运用是构成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筑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特色相一致,并从功能、主人性情、审美习惯出发,追求一种色彩意境。如起居屋可取温暖型、卧室可取沉静型、贵宾室可取华贵型等不同色彩。

3.质感与修饰

质感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特性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反应。质感又分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两类,并分为粗、中、细三种形式。修饰包括装修和装饰,又分为构造类、即塑类、浮雕类、壁饰类、小品类五种。建筑之所以称作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修与装饰艺术的参与。

四、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

1.比例与尺度

比例指物体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的比例,指它的整体或各部分、各构件本身,或它们之间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率”、模数比例、等差数列、调和数列等。尺度与比例关系密切,尺度指物体的形体与人体、物体各部分之间合适的尺寸关系。

2.均衡与稳定

均衡指建筑物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稳定指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建筑设计要做到均衡与稳定的统一。

3.节奏与韵律

节奏指建筑物形式要素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指建筑形式要素以节奏为前提有秩序的变化。

4.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建筑要素之间的差异、变化而不是雷同。统一指建筑要素之间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呼应、衬托、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维屏.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

1、之所以要去研究设计美学,原因在于设计美学还属于新兴的学科,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值得去深入讨论。如何将中国的设计注入新的创造力,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这是设计美学课程应该完成的。但由于艺术设计美学属于新兴学科它的很多知识系统还是较多的借鉴前人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所提出的知识点并没有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结经验,没有使知识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现代本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艺术设计美学所存在的弊端也在于此。

2、人与物的关系是设计美学作为自身理论的基础,设计是为人服务的,美学把人设置为主体地位,其意义就在于强调设计要以人为主体。从身边就能体现人与物的关系之所在,室内设计作为人们居住环境所做的规划,家具和陈列方式是室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陈设的家具属于“物”,所以所陈设的家具还会通过质量及其品牌进行区分,更重要的是所做的这一切是否适合空间主人这才是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还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进行分析,每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尺寸,颜色,风格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何达到“人与物”的关系和谐就是在室内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使用者的设计要求,更要从实用程度出发,使使用者在限有的空间,得到更多的附加值。这才能符合产品设计的本质要求,因为产品并不是为了体现它的艺术性所在,只有产品具有功能性它才会有价值的体现,艺术设计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是艺术作品是因为它要体现的是功利性,设计的产品必须具备它的功能而不只是仅仅是为了欣赏。勒・柯布西耶二十世纪著名建筑大师,早期的一些作品几乎都是以功能为空间结构的基本标准。马赛公寓功能性设计的十分完善,外观形式以简洁实用代替繁琐的装饰,巨大的柱子为公寓提供了坚实的基柱,公寓的采光也是值得一提的,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性极其好。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建筑或室内设计只注重功能而不管形式的重要性,也不会出现哪一件设计作品只注重形式而不会考虑其功能的存在。相比较艺术创作更加自由,不大受任何约束,而设计则不同,设计所体现的是大众的审美与否,而不是只满足于个人的行为,设计必须要有它应有的社会价值,设计的功利性也是它社会价值的体现。

3、设计学与美学出现了相结合的局面,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有名词,一个新兴学科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美的体现不仅仅是感性层面和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理性层面和精神层面。美的存在性十分明确具有无穷的渗透性,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是不能缺乏美的存在。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美就会无处不在的。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设计美学的研究现状越来越体现在各出己家的理论特色,这也体现出研究人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设计美学知识能够得到相对普及的考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水平与要求也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不断达到新的标准,现在的建筑不仅仅是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新的需求这就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美这个理念又被重新提出。在创造美的建筑的同时,还需要遵守一些相关的法则来进行约束。均衡是建筑物中存在最为重要的特性。不对称的或者是产生不规则式的均衡问题,对于相对复杂的对称式建筑来说是需要下相当大的时间去完成的,把均衡这个理念非常明确的点出来。我们应该以一个较为平和的心去接受广博的知识融入到其中,通过时间的沉淀使设计美学凝练。

篇9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二)结构之美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四)功能之美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篇10

20世纪20年代,勒・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理论逐渐形成。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其视觉表现一般是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装饰。”

在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观念影响下的座椅设计,以功能第一为出发点,其理性的秩序,完美的比例,使人们在舒适使用座椅的同时,享受美的附加价值。

机器美学对审美观念的冲击

1. 机器美学的兴起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使之前的技术与艺术相分离。与传统手工业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可是人们渴望在保证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其带来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中找到与之相平衡匹配的新的美学观念。而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机器美学”正是研究机器生产时代产品审美规律的理论学说。

2. 机器美学导向下的审美观

机器美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工业时代的美学诉求。柯布西耶所主张的机器美学强调抛弃一切附加装饰,提倡纯而又纯的的几何造型,以简单抽象的形式美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追求,契合了人类讲求逻辑与理性的天性。这一审美标准与当时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艺术审美与机器生产达到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虽然在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抨击密斯“少就是多”的观点,认为批量化生产、追随几何形式的造型缺乏变化,使产品缺乏人情味。但从审美角度来看,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机器美学下的家具设计,其严谨的造型,完美的比例,不得不说满足了人类本能中的逻辑性的审美需求,唤起了人们对理性设计表现的共鸣。

机器美学思想下座椅设计形式的新审美观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到“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英国的艺术评论家里德曾在《艺术与工业――工业设计原理》中指出“产品造型主要是利用几何形体来构筑的。几何形式是一种有秩序的形式,潜在的造就着一种动态的关系。”所以,机器美学思想下的座椅设计审美取向基本可以界定为几何形式的秩序美。

1. 座椅设计中的几何设计形式的考量因素

任何一件受人喜爱的工业产品,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和正确的尺度,这是构成产品形式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座椅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造型效果,则必须使其形体、线条、色彩等一切造型要素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简洁的造型却不失完美比例的考量,有着它独特的充满理性与逻辑的魅力。

几何形状所受到一定数值关系的制约,这种制约越严格,引起人们美的感觉的可能性也愈大。如黄金矩形和根号矩形这两类动态矩形分割时都能产生令人视觉愉悦和谐分割的平面的比率。

当然,设计师在设计座椅时不仅应从几何学意义上的合理比例考虑,还应从艺术构思、审美创造、人机工学等角度去考虑研究,从而设计出优良的座椅。

2. 机器美学视角下的经典座椅实例分析

密斯在1927年设计的魏森霍夫椅(图1),整体看来弯曲的钢管十分优美,扶手延伸处的圆弧与座椅前缘向下延伸处的圆弧叠放在一起从视觉角度上富有韵律感。两圆弧之间呈相切的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半径呈3:2的比例关系。从侧视图来看,座面边缘到整个椅背的边缘正好为一个√2矩形。√2矩形的比例为1:1.414,接近黄金分割比例。√2矩形具有能被无限分割为更小的等比矩形的特殊性质,会产生动态的美感。不难看出,魏森霍夫椅是方与圆的完美结合,密斯从整体造型到各个设计部分都进行了几何考量,艺术与科学达到统一,这是当代设计师应该学习之处。

再来分析一下被称作是二十世纪椅子的象征的瓦西里椅(图2)。瓦西里椅是包豪斯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劳耶于1925年设计的,标志着钢管家具正式进入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瓦西里椅骨架采用镀钢管,骨架线条简洁流畅,靠背、扶手、座垫为优质皮革材料,富有韧性,能带给使用者较好的舒适感。向下倾斜、悬高、有支撑力的座面以及标准化的弯折钢管,突破以往的座椅造型。钢管与皮革在材质上一刚一柔的结合,以及椅子各个角度的考究,反映了设计师十分注意座椅的功能性。瓦西里椅是对现代主义的信条――“方块就是上帝”的完美诠释。整体为立方体,从正视图来看,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交的黄金分割矩形,黄金分割矩形具有完美的比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当被分割后能得到一个较小的等比矩形,分割后剩下的面积为一个正方形,也被称为磬折形。而瓦西里椅的各种比例与黄金分割矩形的和谐划分有关。两个黄金分割矩形对称分布,倾斜座面的下边缘与黄金分割矩形中的磬折形的一边相吻合,细分过程中所产生的矩形的宽度与座面宽度吻合。通过以上分析,瓦西里椅不愧是一件轰动当时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无论是造型上、功能上、形式上都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

除此之外,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的躺椅,密斯于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椅等均以简洁的几何造型,表现了逻辑与秩序,在兼顾人机要素的同时,以机器美学的审美品质打动人心。

机器美学的演进

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后,以文丘里及孟菲斯集团为代表,反对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设计思想,主张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如结构主义、极少主义、绿色设计等等。此时期,“高科技”风格以夸张的造型元素,将机器美学的技术特征推向了极端,几何符号化的形式效果被过度夸大,进而损失了一定的功能,冷漠感加强,并不符合当代审美的情感需求,

纵观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契合人类单纯本源的精简主义得到人们的偏爱。这其中的某些座椅设计依然透露着机器美学的魅力,比如德国设计师康斯坦丁?格里特在2003年设计的Chair-One(图3),椅身由铝模技术制造,为不同形状的三角格状结构组成。从正视图来看,整个座椅大致符合√2矩形,可以看出即使在21世纪,设计者依然同20世纪的大师们一样从几何意义上的比例和构成来设计座椅,材质的运用和三角格状结构完全符合机器美学所主张的追求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Chair-One从整体上来看依旧反映了机器美学中对理性、效率和经济的崇尚,但它与20世纪隐喻机器美学的座椅不同之处在于对细节设计的处理手法更为细腻:三角格状中每个单体之间都呈一定的角度,由“面”构成“体”,值得称赞的是,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完全是从人机和使用环境的出发点考虑。这种稀疏网状结构能极好的支撑不同体型的使用者,使其坐上去非常舒适;由于Chair-One最初是作为户外座椅来设计,极少的面积可以减少灰尘或雨水的堆积,夸张的金属线条与水泥基座易与当代建筑在美学意义上共存。可以说,当代精简主义风格是更注重细节表现的机器美学,是机器美学的进步所在,而这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文观念的改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时代与未来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产生一定的压力,消费者对心理上的需求越来越高,就需要宜人的设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但这并不会转变人们对几何形式的审美偏爱,可是设计师必须从理性的设计与情感化设计找到契合点,在满足功能上及审美的情况下,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度量,比如通过新材料的使用让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现代工业设计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学、价值工程学、技术美学及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座椅本身的功能性,而且还涉及与环境、市场经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所以,在满足消费者几何审美的同时,设计师应该综合系统的考虑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好的更经典的座椅。

结束语

柯布西耶所认为的“机器美学”,蕴含了美学意义上的纯洁性。机器美学对于功能的重视、简约的追求和比例的强调,皆潜移默化的蕴藏于座椅中的几何审美之中。回顾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座椅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们的设计思想对当今设计者时刻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不禁感叹机器美学思想在当时的座椅设计审美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当代对新世纪座椅设计的审美观念。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