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汉语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同时,文本阅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的感受可以多元,但高考现阶段答案的唯一性,要求读者阅读时要能准确把握、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只能是唯一、确定的,同样要求必须理性把握语言本身复杂的信息输入过程。面对高考作文题中的百十个字,众多考生就是在输入了文字信息却无法转换成自我的信息编码过程中产生了障碍,反映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篇2

一、认识并重视思辨能力培养是制定教学新举措的理论依据

思辨能力源自西方词汇的翻译,即“Criticalthinkingskills”,意即批判性思维,就是以科学的标准对某种事物或看法进行思考并且得出最终的判断。在上个世纪末,思辨理论传入中国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相关学者在思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模式,并且在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将思辨理论带入教学中。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面对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强国的政策,须重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信息社会,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来自各大小媒体的各国、各组织、各流派、各层次、各层面的信息及思潮无限量的冲击着我们,也使在校的大学生无可避免倍受各种信息的冲击。显而易见,如何接收和消化这些信息,为我所用,为将来所用,摆在我们面前。思辨能力决定着选择信息的能力,思辨能力决定选择品位,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决定哲学观念,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向以及学习效果,决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状态。“面对无数的信息选择,如果个体缺乏批判性思维,不能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就会陷入‘信息无知’或‘信息消化不良’的状态,就会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第信息所淹没;如果不具备对来自各种大众传媒等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不能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谎言所误导”。

二、掌握现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是构建思辨性教学模式的前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教育事业经过长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不可否认,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依然是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盲从,刻板,无法判断与思考,自主创新。总而言之就是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养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模式使思维僵化无活力

传统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延续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能跳出应试窠臼,恪守刻板的听写、背诵、朗读等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没有思想没有思维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变成了失去灵魂的空壳,一旦切入思辨模式让学生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用英语阐述观点时,发愣而茫然不知所措是他们惯常的表现。学生在老师提问时出现“失语”现象,所学词汇无法在回答问题时融会贯通。部分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即便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亦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无法独立思考并完整表达观点,所学英语知识和思维明显出现断层。英语日常教学收效甚微,耗时耗力又未能学以致用。极少数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明显受长期刻板应试思维束缚,并不能或“不敢”形成自己独立的态度和观点,没法思考、判断与分析。打开僵局,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当务之急。

2.英语教学停留于表面而没有深入理性思辨的核心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描写以及陈述,为教语言而教,学生对于事件的认知定然就会停留在表面,具备描述事件的能力,却无法对事件的本质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则完全出现逻辑混乱而失去思考方向,无法从时间的语法和词汇中抽取理论观点,没法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的关联,从而不能从理性的角度上分析。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主导者流于表面的教学方向,是因为教师的观念直接决定教学理念、内容的选取,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方式。教师贯穿教学始终的忽略思辨性教学观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缺乏思辨性弊端。透过语法和单词深入到英语教学的思辨核心是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3.大学英语教学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国外的文化、语言以及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眼界与知识的目的。而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考取相应的证书以便更好的就业,停留于中学应考模式。一旦目标达成则因丧失了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而不再学习;与此同时,没有考试目标的学生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浑浑噩噩虚度着宝贵的学习时光。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核,将英语教学的重点倾向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应试达标而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索而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缺乏持久学习英语的动力。所以英语教师给学生重新定位目标,创设新的学习动机才能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思辨能力的观念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乃至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对于思辨能力的理解及观念不一而足。有些教师认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口语的交流比较重视,忽略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锻炼。部分教师虽然对于思辨能力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其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了定式思维。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几乎没有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而专门的课堂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思辨能力训练。这与英语教师的观念息息相关,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思辨的活力,刻板的英语教学仅仅作为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将英语教学当做应付考试、考级或是就业等方面的绩效任务,无心顾及思辨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

5.网络的便利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网络就像一把双面刃,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学生在大量的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惰于思考,惯常使用现代技术的搜索功能,寻找答案。这种惰性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判断性思维的养成,尤其是对于部分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高职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其偷懒的方法,在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在课堂的问答中随手利用手机进行搜索回答问题,提交作业。学生勤于搜索,疏于思考,逐渐产生对网络的依赖,以致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削弱了思辨能力。

三、多角度多层面构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1.打破僵硬的教学模式,创设个性化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投入方面着手,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跳出为考而教的模式。教师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课程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学习进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估。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量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任务学习,例如英语诗歌朗读、角色扮演、演讲、知识竞答等等不同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下加深对英语教学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种环节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回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对跑题或者回答有误的方面进行纠正。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修正,并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作为判断标准进行思考,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定制。教师可以通过匿名反馈、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评价,在新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互动,推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2.创设思辨性课堂,夯实英语学习思辨性基础

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根据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作为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种教育方式及方法的创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尼克里斯教学法(Nicklis),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对课文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推断,并给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应用巴特勒学习模式,主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教师组织与引导教学,学生通过应用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巩固自身的知识,实现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共同发展。如《新思维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八单元“TextAFiveWaystoGetMoreTime”的教学设计,在导入中可设计问题:“Whatproverbwilltimebringtoyourmind?”“Isitpossiblethattimecouldbeakindofmoney?Ifyes,how?”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活动,阅读完课文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畅谈时间的重要性,再进行交流讨论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利用问答式、讨论式、合作式课堂,安排一系列创新教学活动有效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学生思辨能力和智力水平、家庭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及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因而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学对象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方法,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状况,反思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和课题评价各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班级、小组、个人不同的状况,甚至考虑到季节、学期进度、当下课堂的情景等因素,调整态度和方法。在课前预留问题、课堂教学、课后拓展多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选择等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批判评价能力,养成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学习者,批判的接收者和问题的解决者,打破惯常的死记硬背语法单词,把视角转移到英语文本的情感、人性、道德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适度的感受、分析、思考、评价。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知英语。

4.教师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并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乃至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充分意识到学生思辨能力对于高职大学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更新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从自己入手,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学期考核以及贯穿始终的教学评价语,植入思辨性能力培养目标。再者,高职大学的管理层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支持并鼓励英语教师加强思辨性修养,实施思辨性教学,安排教师进行思辨教学的培训。通过组织教研会议、观摩课堂教学与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思辨能力的认知,教师通过英语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5.考察学生对思辨能力,斩断学生学习的网络依赖

网络本来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平台,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导致学生学习的惰性及思维的教条僵化,离开网络寸步难行。针对学生对网络依赖而丧失思辨能力和思辨习惯的弊端,改变现有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不再单纯考察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堂依赖网络问题的重视,倡导课堂丢掉手机的措施,加强学生对于培养思辨能力的认知,鼓励学生动用自己所学知识独立思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评价能力的测试和评估。除了考试,在英语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考察,例如个人或小组的报告、讨论、演讲以及评论等,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达到提高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实践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及教学实践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英语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国标的主要内容,设计出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辨教学方案,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合理的运用掌握的英语知识内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思辨与创新。

一、研究背景

(一)思辨能力的相关概念及作用

学生批判性精神培养,一直是各国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想要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英语文学鉴赏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扩充英语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英语交际原则进行思辨与创新,随着国标中思辨能力提升这一教学任务的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思辨能力属于精神批判的过程,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英语知识体系时,作出合理的思维决策,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提出具有争议性和批判性的教学主题。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思辨能力具有自我调节和判断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教师在提出英语教学思辨主题后,由学生分别阐述不同的思想观念,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观点分析,并作出正确的情感评价,通过有理有据的推理和解释,实现最终的自我调节。因此,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分析能力、观点评价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论观点进行调整与检查,同时要熟练运用英语技能,分析自身情感特质与思辨品质之间的契合性。

(二)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立

国标背景下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学生思辨能力提升这一教学目标,对教学流程、培养方向、核心内容、实践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英语思辨毕业论文主题。在进行教学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要丰富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技能训练,协调好英语专业课程与选修、必修课之间的实践关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制定出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跨文化语言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定期对英语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中西方政治理论、军事科技等内容。提炼出多个专业领域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将其作为英语思辨教学课程建立的主题,让学生针对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展开激烈探讨,明确思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适当地融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英语专业思辨能力提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教学规格,借助学校通识课程教育资源进行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分为技能培训课程和知识理论课程,这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英语技能课程要注重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英语写作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会涉及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众多专业领域,一些职业院校还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合理融入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教育任务,因此,在语言类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加强学生英语知识记忆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批判性的表达内心的观点和看法,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国外学者建立了多种思辨能力分析模型。以学生综合认知与情感倾向为主的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以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标准和智力发展特征为主,从多个思维角度进行主题论证推理,并建立完整检验体系的三元结构模型;以教学目的提出、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材料扩充、思维品质发展等因素为主的三菱结构模型。通过多样化思维能力分析模型的建立,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制定出了层次化教学方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思辨教学计划,让学生对自身所具有的思辨能力进行评估检查,并制定出科学的调整方案。同时要建立规范化的学生思辨技能培训标准,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思辨品质,探究内心情感的基本结构,对某一特定英语主题所具有的逻辑性内容,进行客观的推理和评价,保证英语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英语教学体系的清晰性,英语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培养学生正直、自信的优秀品格。

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对策

(一)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保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了解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针对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运用技能,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会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调整英语专业教学流程

1.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中思辨情感特质培养。通过对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的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坚毅等优秀的情感特质,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英语对话的形式,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开放心态;通过英语自我介绍的形式,判断学生是否拥有自信心;教师还需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形成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这些优秀的情感特质是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基础。一些新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英语语言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为今后的思辨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辨情感特质。2.英语基础理论教学中思辨认知技能培养。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英语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分别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推理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在学生具有优秀思辨情感性质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辨认知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英语语言的组织,保证思辨内容表达的准确性。3.英语专业课学习中自主评价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主要表现在,具体观点表达的清晰性,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观点阐述过程中的逻辑性,思辨主题的深刻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自我评价,了解他人思辨观点的核心内容。在进行英语专业课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思考,只有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辨评价方式,才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因此,需要在英语专业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4.实践教学设计中思辨创新能力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教学开展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形成优秀的思辨情感特质,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自主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在高年级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论文主题难度的调整。教师需要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在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辨内容的创新,学生在英语体系中通过不断探索,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中西方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思辨的主要命题,或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英语实践项目,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学习全新的英语语言组织技能。学生要遵循英语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思辨过程中针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加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从不同的社会体制中,提取出最优的解决方式,从而助力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思辨创新的过程中。5.完善英语专业思辨教学制度。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思辨能力,就需要完善英语思辨教学制度,全面提高以思辨为主的英语专业教学成效,思辨教学制度的建立,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切教学流程的设计都是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服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平时的思辨教学成果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思辨能力表现在学生整体成绩中的占比。

四、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测评方式

(一)学生思辨能力测评

在学生思辨能力测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考察方向,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思辨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节过程,能够针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方法,查找出充分的论证证据,对事物发展的背景和标准等因素进行充分探讨,通过系统化分析与评价,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进行推理,并给出权威的解释。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情感特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助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思辨能力分析模型,通过学生思辨能力的测试,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节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英语表述内容的创新,了解思辨能力培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国标的具体内容,了解到外语教学中通过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语言类知识内容,根据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情况开展教学测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思辨主题,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应用能力和反思能力,制定出详细的思辨任务,为学生打造综合思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测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测评教师选择,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英语语言教学经验,能够制定出科学的任务目标,结合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思辨组织,开展以思辨为主题的测评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围绕具体项目主题参与思辨测评,分析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掌握情况。

(二)文本观念理解测评

在进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文本观念理解能力进行测评,让学生根据英语文本的主要内容,提出特定的思辨观点,想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就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进行文本观念测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英语文本中的思辨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快速文本阅览的方式,了解阅读内容中的中心观点,并对特定句子的构成方式进行充分思考。通过思辨测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观念对整个教学流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三)学生自我评价测评

在测评过程中学生完成对文本观念的归纳和总结后,需要让学生针对文章的语言形式进行点评,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的关键性环节,能够了解学生对文章观点所产生的不同理解,分析学生得出的观点内容,是否通过逻辑性思考得到。由于在测评过程中,文本体裁存在差异,最终测评结果的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当前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属于非论证性文章,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能够根据具体词汇、句式结构特点以及文章的创作风格,判断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本身的观点看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形式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生思考幅度的测评

在进行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拓展文本语境,加强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的思考幅度,根据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思辨教学任务的制定,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制定,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好特定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会结合主要文章内容,设计出思辨主题,因此,教师需要保证文章内容的多样化,学生在进行思辨能力测评时,需要参考大量的跨专业教学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观念的阐述,从而扩大学生的思考幅度。

(五)学生反思能力测评

在进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英语测试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回顾总结能力进行考察,反思的过程是总结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思辨主题。教师负责对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学生反思能力测评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问题设计、故事续写等方式进行测评项目活动的设计,将学生分为多个的测评小组,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思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专业知识技能的重构,提高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学生只有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念和立场,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测试评价。总结新国标充分体现出了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研究现状,提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并建立全新的测评方式,想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梁辰,杜伟.行动研究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应用[J].学周刊,2021(6):3-4.

[2]马丽丽,刘杰,闫洪勇.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20(9):76-78.

[3]赵逸亚.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实践[J].神州,2020(33):85-86.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能力培养;中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45-01

思辨能力即独立思考辨析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分别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辨

(1)巧妙发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考的前提。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少一些灌输式的传授,多一些开放式的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等着老来讲解。比如,教学新课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习课文,边读边把不明白、有疑虑的地方画出来,并尝试自主思考解决,还有问题则依次举手向教师发问。待教师一一解答学生的问题之后,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就基本上掌握。这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来者不拒,要选择有重要价值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要详略得当,适当展开,并将一些超纲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或课下找老师单独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明知故问”,即有意识地犯错,让学生经历“究竟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错了”的心理过程。这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

(2)组织合作,引导学生交流思辨。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来实现,同伴之间思想的碰撞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多多引导发问以外,还应经常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在提升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总结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与用法,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上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选,看哪一个小组归纳得最详细、最明了。课堂辩论也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可根据当堂所学课文的内容选择相关的辩题,将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其余学生作为评审员,负责用英语点评各位辩手的表现。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论据的过程中,丰富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又在思考如何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提高了思辨能力,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的能力,一举多得。最终评审时,针对每一个辩手的发言情况逐一点评,点评的项目要包括英语表达的清晰度、完整度、流利度,论点论据的有力度、反驳的针对性等,这对评委的思辨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整个辩论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思辨能力。

二、拓展课外训练,鼓励学生思辨

(1)强化阅读反思,养成思辨习惯。英语属于语言学科,而语言的学习必定离不开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对于增长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英语阅读不同于母语阅读,学生阅读的第一要务是“读懂”,首先要明白文章在说什么、每个句子具体是什么意思,然后分析作者在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同时,还要去剖析句子结构、划分句子成分,积累词汇、短语和句子,“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英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还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养成摘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思考哪些是一词多义,思考每一个词的语义色彩,以及它们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等等。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但是课本的补充和延伸,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反思,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境界,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2)组织多种活动,强化思辨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中无意识地强化能力。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名片赏析、经典影视角色扮演、社会热点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话题、表达和修辞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用、在用中思考,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在学期末,教师还可以将整学期开展的活动做一个梳理和总结,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从这些活动中都学到什么、想到什么,对自己英语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哪些具体的帮助。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参与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思辨学习的氛围。

三、结束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延伸到课后,从而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和教室场地的束缚,让英语学习变得高效。教师通过在课堂内外营造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应用;思辨;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37-02

【作者简介】孟庆甲,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23),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港城名师”。

数学应用思辨本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认知主体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阐述现象,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语言理解、描述、思考、辨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然而,事实表明,小学生思辨意识模糊、数学应用僵化等现象普遍且长期存在,令人痛心。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执着于数学计算的形式和技巧,而忽视知识与问题的生活应用和现实思辨,从而造成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两张皮,出现许多自身茫然无知却令他人啼笑皆非、陷入深思的现象,例如:学习了苏教版四上《平均数》,学生求出了“15岁的老爷爷”。

一、缘由思辨:数学应用思辨意识的理性剖析

1.脱离实际的数学内容:只求怎么做,不问为什么――无法全维感知。

许多文献资料大多只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却很少去深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数学应用及思辨意识的淡薄,这种做法其实黑白颠倒、本末倒置。数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思辨意识淡薄的主要根源。许多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从而致使学生一头雾水,无法体验和理解。

2.偏差的教学思维:掐头去尾烧中段――不知从哪里来,更不知要到哪里去。

一些教师特别重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结论的讲解,而对于其“前世今生”,即知识的实际来源、灵活应用、思辨求证避而不谈,即使谈也是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极为严重,从而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且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3.迷失的学习观:数学即计算、解答――重解题的准确性,轻应用的灵活性。

研究表明,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应用思辨割裂的原因,首先在于错误的学习思想,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其次是去情境化的学习,即学习内容为抽象空洞的符号组合;再者为模式僵化的学习,即学习目标只是寻找正确答案。

二、意义点击:数学应用思辨的价值所在

1.从课程观角度讲,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思辨和求证。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美国的思辨型教育》一文中写道: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思辨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到任何话都会自然去怀疑、审视,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些话在逻辑、事实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似简单,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开端。

2.从教学观角度讲,数学应用思辨可实现学生内在思想的解放及其智慧和潜能的充分激发。

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内在思想的解放及其智慧和潜能的充分激发和释放。让学生走进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期盼和渴望,去求证、争鸣他们的关注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引领学生期盼走进的空间――一个充满浓厚的思辨色彩的数学课堂,从而让思想自由萌发。

3.从学习观角度讲,数学应用思辨可以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地思考的本质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到关键,突破难点,明确和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进一步归纳、体会用“画图”“一一列举”“转化”等策略解决问题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

三、策略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

1.回归教学原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数学应用思辨有根基。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辨能力,不能只烧“中段”,还应该兼顾“两头”,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认识百分数》时,向学生提供投篮命中率、果汁成份、植树成活率等现实素材,既能促进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应用思辨意识。

2.聚焦主要矛盾,暴露知识的产生过程,让数学应用思辨有抓手。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巧妙地加以“实际化”,并适时聚焦矛盾,让学生依据现实思辨求证。对于学生的偏差思维和怪异答案,教师可“将错就错”,让学生把错误加以扩大,而当他们走入“死胡同”时,便会恍然大悟,同时深切体会到思辨在数学学习及应用中的重要性。

3.注重方法体验,积累数学内悟经验,让数学应用思辨有策略。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且有序、有步骤地引领学生体验思辨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加以积累和内化,让学生应用数学思辨时有策略、善谋略。

(1)直觉―猜想―思辨―验证

教师教学时,可相机创设恰当的直观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利用自身直觉,依据生活事实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同时给予相应的思辨、评价和验证。例如:学习了苏教版四上《升和毫升》后,学生出现了“一个金鱼缸里有水30毫升”的离奇答案,教师可引领学生利用直觉进行感知、猜想和思辨:只有30毫升水的鱼缸,水的深度能达到几毫米呢?在这么低的水位下能养金鱼吗?学生自然醒悟。

(2)观察―猜想―思辨―验证

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另外,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练习十三中第8题(如下图),教师可引领学生观察题目,结合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让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并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加以思辨验证,特别是最后一个图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其三种可能性。

(3)操作―猜想―思辨―验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多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相关实验材料进行操作,进而展开猜想、思辨和验证,这不仅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引导他们发现学习、完善学习、智慧学习的过程。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三角形》,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小棒,充分经历围成三角形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用小棒间的长度关系解释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并特别让学生体验“任意”一词的内在含义,这样,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而又严谨的认知态度。

篇6

【关键词】课堂;作文课中;综合性学习;思想材料;思辨能力;生活

所谓思辨能力,简言之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纷纭的现象,要求学校教育不但要传授现成的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分析、推理、判断,让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纷纭的现象能进行思考,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上述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课堂模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需要思辩,只有思辩,语文课堂才能够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主,一堂课下来。主要是教师在讲,没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思想,会思想的人才,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积极开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善思考,会思考的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今年,我校开始全面实施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教师一讲到底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这种模式下的课堂,采取学生自学,学生教学生,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学生自己能得出的,教师不讲,教师只精讲点拨学生不明白的,没想到的,一般情况下,一堂课只允许教师讲15分钟以下,学生自学十多分钟,学生交流讨论十多分钟,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学习《音乐人贝多芬》这一课为例,在实现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目标时,我按小组人数(5人/组)把课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成员研读一个部分,从自己这一部分中感知人物形象,再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分析得出总的人物形象,这样,首先,学生都得思考,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把自己的结论告知本小组其它成员,这样,一堂课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学阶段),这一时段学生在思考,在辨别;另一时段(学生交流讨论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让小组成员明白,要思考;学生听小组成员的思考成果,也要思考,也要辨别。这样,学生在思考后交流,在交流中思考辨别,在探讨中辨别思考。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思考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级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爱思考了。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长时间下来,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定会提高。

2.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培养和鼓励很重要

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催化剂,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索的教师。

其实,现在的初中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表现欲都很强,他们都喜欢,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让学生大胆想象,无所顾忌的表达。一开始学生想法可能让你觉得可笑,可叹,可气,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大力表扬他爱思考,切忌嘲笑,讽刺他的怪诞,愚蠢可笑的想法,不然会扼杀学生的思考力。久而久之,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害怕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这样的课堂就不是我们所要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用激励的语言大力表扬爱思考的学生,同时,还要采取其它的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思索,积极参予。这样,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一定会勤于思考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肯定会提高。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让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生活是一本大书,是培养学生思辨力最鲜活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思考,辨别,体验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辨析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感悟,体验身边之事来提高思辨能力。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往往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感悟与更深刻的体验。当我们挖空心思,苦口婆心去教育孩子要注意节约,要关心体谅父母,体谅他们持家的不易,也许我们说得口干舌燥,头头是道,可对学生的心灵触动并不大。如果我们这种苦口婆心、空对空的教育换成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跟随父母去劳动一下,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父母劳动的艰辛,或许他们会更懂得节约,懂得体谅父母了。这样,他们自然会明白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了。

以前,我在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身边之事,让他们去发现身边的“荣”与“耻”。并把他们的发现都张贴在墙上,或者把他们的发现在班上交流、讨论,在这一活动中,我发现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我班实际情况的,如“以抄作业为耻,以勤学好思为荣”;有的是反映学生自身问题的,如“以着装整洁朴素为荣,以衣冠不整为耻”;有的是反映家庭社会问题的。总之。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班纪班风更好了,家长们也反映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事抓起,这样会更贴近孩子的心,产生的体验更易触及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感悟,体验生活中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的洞察力、思考力、辨别力自然会提高。

二是应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材料。从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从思想道德、情操等各个方面引进各种现象,问题,让他们针对这些问题、现象,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当然,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明白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真与伪,逐渐提高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

4.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很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说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等问题的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活动。

首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活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去研究。当然,教师要注意各环节的指导。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其次,综合性学习应注意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这样,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才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思考、辨别、认识。例如:在七年级下中我班搞了《黄河,母亲》这一综合性学习,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明白了如何进行环保。再如,在《我也追星》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对“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与认识。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辨别。无庸置疑,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会在活动中提高。

5.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写作与思维是无法分开的,写作能使人的思维缜密、准确,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让写作更轻松。所以,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其实,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思辩过程,没有思辩参与的写作是不可思议的,是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的。同时,思辩能力也是在复杂的思辩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提高思辩能力,写作训练是一种极佳的途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想像力,思考力这几种思维能力,通过这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自然就得到培养、提高。以观察力为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锻炼学生的眼力,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观察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思考、辨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也能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可见写作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培养发散性思维, 就是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意识, 引导他们多向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 不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沿着多条路径思考。

当然,作文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过,只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辩,增加学生的作文实践经验,就一定会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自然,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除了亲身感悟,体验生活之外,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学生应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养成与书本对话,与身边的报章杂志等沟通和对话的习惯。在与它们的对话中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思考辨析能力。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育者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机会训练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 它需要教育者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需要教育者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通过与生活的对话来感悟生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判断力和辨别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霍宁丽)

篇7

【关键词】中专教育;法律思维;审慎与思辨

0.引言

众所周知,中职和中专教育虽然可以列入中等教育的范畴,但是并不同于普通的中等教育类学校。它主要培养的是专门性人才,也就是说相对于普通中学,中专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上,中专的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方针的引导下,中专教育虽然能一定程度的切合现实国情和就业需求,但往往也忽视了文化与思维的培养,特别的法律思维的培养。我们知道,法律思维相对于人类的其他思维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但法律思维又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法律思维的缺失令中专教育变成了没有灵魂的音符,显得生涩且匮乏。下面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专教学的教师,我将从法律思维在培养学生重要性为起点来分析如何在中专教学中传播法律思维。

1.法律思维在培养学生上的的重要性之分析

首当其冲,我们要明确什么时法律思维,中专教学中需要的是哪种法律思维。在理论界尚未形成对法律思维的明确定义,但本人认为教学中的法律思维的培养并不是指知悉具体的法律术语和条文而是培养学生用法律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辨和审慎的处世方式,也就是审慎的智慧和思辨的能力。这两种法律思维分别起源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和大陆法系的成文法,略去复杂的理论渊源,从中专教育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对正在处于人生形成阶段中专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引导和矫正。举例来说,法律分析和解决的主要是现实问题,我国与日本的之争以及在我国出现的各种“爱国人士”的行为都需要学生以理性和正确的思维来进行辨析和内化,这样才能避免被利用和煽动,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举动。对于年纪尚轻的中专学生来说,对于事物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样就很容易将问题片面化理解。在中专教育中融入法律思维的培养可以将理性、思辨的法律思维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学生向理性生活发展。

2.如何加强中专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途径之解析

那么,如何在中专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的培养呢?经过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利用思想政治课来传授学生法律思维

法律离不开政治,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这里的政治并不单单是国家和国际时事也包括对社会事件以及道德的认识。现阶段中专教学也普遍开设思想政治课,但课程安排仅仅局限于对社会主义传统理念与思想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法律思维的培养,我利用课余时间做出的调研中,大部分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课都用来教授了文化课或专业课,真正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思想教育的寥寥无几,即使部分学校按照教育规划来对学校进行思想教学但也常常忽略的对法律思维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加强在思修课上对法律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审慎思辨能力的重要措施。

2.2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启迪学生法律思维

我们知道,法律解决的是现实问题而中专教学也是围绕学生实践能力而展开的教育工作,可谓不谋而合。利用案例教学法来教授法律思维可以有效的避免枯燥和乏味。举例来说,之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路人的见死不救是否可以归结为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如果学生单纯以某一个角度来看待和思考这个问题往往会走向极端,在法律规定的角度来说,我国尚未规定见死不救的惩罚措施,也就是说见死不救并不犯法。若也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必然是道德不能容忍的。那么教师课下就可以与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积极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来辩证的思考问题。

2.3利用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法律思维

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更能在活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利用法律思维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摩法庭审理程序,培养学生程序性思维与辩论能力,将理论课、观摩课以及实践课相结合,令学生更加主动的利用法律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内心思维。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法律思维的教学在中专教育中是十分缺失的,中专教育并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思维教学体系,这阻碍了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与辩证思维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因此,加强在中专各种专业课以及文化课的教学中的法律思维的宣传与引导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与审慎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不仅是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与扶助。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M].知识出版社,1984.

篇8

【关键词】数学文化;思辨能力;数学能力

最近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别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国外学者McPeck(1981)和Siegel(1980)呼吁“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Boeckx(2010)指出,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仅仅花气力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很可能在校学会的东西毕业时就已经陈旧,如果将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学生能够终身受益;剑桥大学等高校已将思辨能力水平作为入学考试的一部分,有些高校已开设思辨课,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种种现象表明思辨能力越来越是教育中的重点.那如何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呢?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数学文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培养功能.

一、数学能力和思辨能力息息相关

对思辨能力的不同界定能揭示其本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Bloom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三种被认为是高层次思维能力.80年代,美国哲学会“特尔斐”项目组提出:思辨能力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以及自我调节,其中分析、推理与评价为核心技能.美国哲学家Richard Paul和教育心理学家Linda Elder基于教学需求提出思辨三元结构模型: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其中,思维元素有“目的、问题、信息、概念、假设、视角、推理及启示”;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衡量标准含“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公正性、广度以及深度”;智力特征指“谦恭、坚持不懈、独立、自信、正直、富有同情心、勇敢和公正无私”.本文选取第三种作为讨论焦点:思维元素、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衡量标准可看作为思辨能力的表现形式,智力特征可看作为思辨能力的内化素质.那数学文化有没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和内化素质呢?

这里说的数学文化不是很多人概念中的几何、代数、高等数学之类的具体知识.所谓的数学文化就是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理性思维过程来培养治学严谨的态度,追求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即使人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进步,并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另外,在1999年11月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理科基地中期检查”中以及在2000年5月教育部召开的“新世纪数学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会议上,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都反复强调了数学文化教育蕴涵着十种能力和五种素养,为此,教育部专家组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论“对数学素养的内涵给出了清晰的阐述”.简单地说,这十种数学能力分别为:归纳总结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准确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能力,联想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数学素养,也可以叫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创新数学的修养和品质.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中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数学概念的素养;提出猜想后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道路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不管是对数学文化的界定,还是对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阐释,这都说明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数学不仅传授一些“自然学科知识”,同时也培养一种“人文素质”,即“数学素质”.

细细比对,数学能力和素养刚好与思辨能力的表现形式和内化素质相吻合.这说明,思辨能力和数学文化教育中蕴涵的数学能力息息相关.

二、数学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思辨能力培养功能

篇9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批判性阅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阅读,它是在认识、理解、记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要求阅读者以批判者的视解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逻辑联系、思想主题等进行分析、质疑、推敲、辨别、筛选、总结、评价,进而挖掘出文本的隐含寓意,掌握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批判性阅读教学,通过加强批判性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营造思辨氛围,激发阅读动机

学起于思,阅读教学若能在良好的思辨氛围中,去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析疑、释疑,那么,学生的思维往往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因此,在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思辨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激发阅读动机,激活思辨火花,求得最佳状态,进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去解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如在学习必修二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Reading部分时,文章的标题为“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描述了小女孩Daisy在梦中的一次奇妙旅行,通过小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对话,明白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尽管此标题对文章内容做了一定的概括和诠释,但若从主人公的情感和体裁等方面去考虑,该标题运用得并非恰到好处。因此,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可针对该标题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

(1)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a good one? And give your reasons.

(2) Could you suggest another title? And give reasons for your suggestion.

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评判性思考。这些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这样既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发挥创造了条件,保持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又在各种解读和多样化的回答中,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彰显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抓住批判契机,引导多向思维

在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契机,围绕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或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

如必修四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阅读文章“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从研究工作的内容、困难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介绍了Jane Goodall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工作的情况,赞扬了她为保护野生动物作所做出的贡献。教师在讲授该课文时,可将文章的主题“女性的贡献”和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现代许多年轻女孩幻想着嫁“富二代”,高喊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呆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快男快女”的迅速走红,使许多青年视他们为偶像,盲目崇拜、追星等现象,然后针对这些热点话题,并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1)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reat person should have? (3) Do you think a woman must marry the rich is the best choice? (3)If we want to learn from those great women, what should we do now?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信息内容,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围绕主题“Women are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和“Women aren't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思维批判性

篇10

关键词:外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外语学习对学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是丰富语言知识;第二是提高语言技能;第三是增强交际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身思维的展开和语言技能的有效融合,继而提升自我思辨能力。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通过外语教学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高需求。

一、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安排学生进行,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将一些值得学生思考,并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内容提出,让学生对其文本进行学习,了解问题背后的相关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组织结构进行学习和探究,并让学生分析和鉴别。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独立找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自然形成。思辨代表着多层含义,第一是质疑;第二是否定;第三是继承;第四是创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让学生能在知识框架中提出质疑,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否定才是突出创新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和否定,并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whyisthis、Areyousure、whatdoyouthinkofthisthing等这种需要学生思考并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独立找出答案,并体会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对知识内容,或是哪些语句段落产生了质疑,都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和探讨,以逐渐提升思辨能力。

二、通过课文整体分析猜测生词的含义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一些疑难的词语进行特殊标注,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里猜测词语的所含意思。外语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词,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将整体文章先进行阅读,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来根据前后片段对生词的含义进行大胆猜测,避免学生一旦发现生僻词语就立即查阅资料进行了解,限制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英语课文“ABrushwiththeLaw”这篇课文中,其中题目中几个分开的单词Brush、with、the、Law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单词,但是如果没有对整篇课文有整体了解,理解其中的主要意思,那很多学生还是无法对课文标题的真正含义有准确把握。这几个单词中最复杂的是brush,因为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大多数学生可能都知道Brush的意思是刷子,一般作为名词。但是将它放在ABrushwiththeLaw中却完全不懂是何意思。其实,Brush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争吵、矛盾,而标题“ABrushwiththeLaw”的大概意思是“轻微的违犯法律”,也可以是“与警察的一次小冲突”,主要说文章作者曾经与法律起一次小冲突。在学习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尽量避免使用查阅的方式来解答生词,而是先对课文进行全面的阅读和分离,再对生词的含义进行猜测,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还能实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大致了解后,脑海中会提出三个重点,一个是法律,一个是作者自身,最后一个是双方具有的不协调关系,并能大胆猜测出Brush在此处的含义,因为“Brush”作为名词是刷子的意思,在这个标题中是怎么都不可能成立的。以课文为主要基础,大胆猜测生词的含义,是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和判断可以对其形成一个自动的推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都具有很重要作用。

三、对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根据相关分析可知,思辨能力主要具有两种层面的深意,第一是精神气质;第二是思维能力,其是探索和创新学习主体的一种综合技能。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说明了自身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对实施教育中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具备对文章辨别的能力,并能让自身思辨能力在其中得到提升。在阅读文章并进行观点的评价时,文本中的核心信息应当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和体会,再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比较和综合后形成自己的主观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和富有深意,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意,而不是一味的赞同和附和他人的观点。比如在外语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提出相关问题,“Whatdoyouthinkofthisarticle?/Doyouagreewiththeauthor'sopinion?/Talkaboutyouropinion/Canyoucomeupwithabetterway?/Whydoyouthinkso?”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在过程中能够具备对文章质疑和判断的能力,并能因此而进行更为深入的验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外语学习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鼓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愿意主动积极的参与话题,并对各种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总结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共同深化问题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布置合理的短文写作

为了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后任务来达到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短文写作的方式,要真实了解学生当下的外语水平和思维能力,短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众所周知,写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思维和认知,并能将其通过语言组合进行搭建,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布置短文题目时,应当根据当前学习课文内容来加以设计,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学习课文题目“DeerandEnergyCycle”时,教师可以因此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以国家当前发展形势为基础进行多方面探究,让学生对当前我国人口较多,能源供不应求等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对此提供一些有利的点拨,如“能源的有效保护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作为学生能够为能源保护提供什么作用”等来构思问题,教师所要布置的写作内容应当是以“Energyconservation”为主的。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论证为主,针对论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和表达,让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能够系统、深入的进行组建,并积极有效地调动和展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在学生的短文写作完成以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和讨论,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师生之间评价等,通过学生的不同视角来对短文的语言、构思和内容等进行意见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课文中的论证。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和教师的点评意见进行综合,并对自己的短文进行再次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外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还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思考和调整,力求更好。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因此而变得灰心和失去信心。总而言之,通过合理安排的短文布置,可以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自然而然的形成,并发现外语学习中的乐趣,提升学习效率。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上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提升思辨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具有质疑和否定的机会和空间,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自身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能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形成。同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的精神气质和思辨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曲鑫,申云化,张艳莹等.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80-84,96.

[2]陈唐艳,高黎,曾洁等.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显性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24(1):89-91.

[3]陈唐艳,杨世艳.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94-96.

[4]王坤邦.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意识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以第四、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155-156.

[5]张丽萍.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开创性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