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1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现实性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要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使之想探索,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心理基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提问: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刚,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根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刚,请用手指表示他们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一下子懵了,有的学生说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接着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真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就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成为他们自主探究的需要,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对分数学习的兴趣。

二、亲历知识建构,促进独立探究

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教师要使课本成为学生自己的读本,要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因为,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它很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扩充认识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像“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要让学生猜想、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在读书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例题进行变式,还要解题,寻找新的算法,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无一不是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先学课本,旨在把独立学习引进教学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不能再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地讲授。例如,小学数学“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学生虽然知道a-b-c=a-(b+c),但是他们还难以理解:a-b-c为什么会等于a-(b+c)呢?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举例说明:有一天小军的妈妈给他10元钱,让他去商店买一包味精和一瓶醋,味精每包4.8元,醋每瓶1.2元,小军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快就算出应找回4元,我就接着问:“你怎么算出找回4元的?”有个学生说:“先算出买味精后还剩多少钱,再把剩下的钱减去买醋的钱,就是应该找回的钱。”另一个学生说:“他的方法太麻烦了,把买味精和买醋的钱加起来,再把10元减去6元等于4元。”这样从实际生活入手,同学们经过激励争论,得出了a-b-c=a-(b+c)。只有在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只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才能探究更复杂的规律性,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质疑问难,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开始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探究意识得以培养。比如,教学“分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有一道例题: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按照课本的思路教完例题后,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问:÷2==(米)已经做好了,为什么什么还要学习÷2=×=(米),而且课本中计算法则中也要求我们被除数要乘以除数2的倒数?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说明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有探究意识。我充分肯定学生后,把原题改为÷2,让学生想一想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算一算。学生通过动手,很快发现当分子不是除数的倍数时,计算过程很繁杂,还是课本中的方法更有普遍意义。虽然提问题的学生最后否定了自己的看法,但通过自己质疑,学生不但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提高了创新积极性,并使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创造交流机会,提升探究体验

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学中,经常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能认真听到别人的发言,在学习中学会了欣赏他人。倾听别人意见,发言时,同学们互相启发,补充回答,课堂气氛热烈。积极进取、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鼓励竞争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五、注重“开放”训练,体会探究乐趣

数学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它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复习量的计量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36( )>36( )>36(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各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情况下,灵活地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使式子成立。这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再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习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20天,乙要30天。”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补充问题,并列式计算。经过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别得出了不同的解法。尽管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补充的问题不同,解答方法也有简有繁,但他们的思维都在积极地活动着,即使思维水平最低的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通常又是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与本质,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过程: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调查研究,整合相关知识,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化学学习方式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以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生活、环境、化学实验为主线展开,在探究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转换教学理念,掌握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显著的特点: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发展、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初次听到“探究性学习”这个名词时,学生可能都有点茫然。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闻所未闻的教学课题怎么组织教学?有些内容连老师自己都不太明白,怎么教学生?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不懂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十分普通地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教师与学生已经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换。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好的老师只有想想方设法地去激发起学生的潜能,那么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火花就会不断地闪现在学习过程中。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二)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四、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篇3

一、学会观察是探究之源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技能。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曾谦虚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生物学研究对象是活的生物体,大量生物学现象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在学习《动物的生殖》一课时,“鸟卵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熟鸡蛋中有哪些结构,并进一步追问:“除了你们所说的这些结构,卵中有没有我们吃熟鸡蛋时没有发现或不易发现的结构呢?”从而引发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探知欲望,将学生带入探究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单手用力握鸡蛋,试一试能否握破,从而推测卵壳的作用;之后,让学生敲开鸡蛋,从外到内逐一观察内外壳膜、气室、卵白、胚盘和卵黄膜,明确提供空气和水的部位、胚胎发育的起点等问题,并设计实验证实卵黄膜的存在。最后,通过讨论“一个鸟卵就是一个细胞吗?”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卵结构的认识。并要求学生联系各结构的功能,谈谈卵是如何适应危险、干燥的陆地生活,加深学生对卵结构及其相应功能的理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活动、自主探究认识鸟卵的结构。同时,通过学生讨论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对卵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敢于提出问题,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所在。我在每堂新课结束后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问题最好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会带着问题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有一位同学发现并不是所有鱼都有背鳍,并且将买来的金鱼带给大家看。他进一步提出:背鳍是身体的平衡器官,没有背鳍,鱼就失去平衡。但为什么这些金鱼能自由自在地游泳,而没有发生侧翻呢?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尽管可能一时找不到答案,也无从探究,但留下的印象相当深刻,令他们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三、学会实验操作是探究必备的技能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新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探究实验,都是先提出问题,再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订实验方案。新教材安排的实验多,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在手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究能力。正所谓“游泳高手是在水中学会的”。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于光,大家争论起来。有的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进行光的对照实验。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同学们意外地发现了: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比有光照的好。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在“学做合一”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四、深挖教材是探究的立足点

篇4

然而,在日常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却面临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分化,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调查表明,在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对于部分喜爱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物理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另一部分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2、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实施探究性学习较困难。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实验设备,课程标准要求必做的探究类实验无法保证,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无法真正去亲自探究物理活动的发展历程。同时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实验员,完全由教师自己来准备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教师压力增大,因此常常放弃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探究活动。

3、教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略显不足。目前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组织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组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方位兼顾,而许多教师根本就无暇兼顾。

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师资培训。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创造力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关系,建立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原因,而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要全面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从学生能力和认知结构出发,精心设计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课堂中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期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导引的设计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探究性学习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出发,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主动投入学习,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

物理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物理学实验。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能让学生做的实验都让他们动手去做,使他们融入实验中,成为实验真正的主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物理学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篇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法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进行启发与诱导,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努力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的手段。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几种做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而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让学生能开口说话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我在课堂里十分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不合主题或是奇思异想,一般不批评或制止,而是耐心地听学生说完,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信心及习惯,而且使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前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月饼和一把刀,学生感到莫明其妙:老师让我们准备这些东西到底是想干什么?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切月饼,要注意观察哦。”我把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了两份,并在黑板上写上“1/2”,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然后让学生也动手来切一切,结果发现学生切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在“平均切”三个字下划上红线,强调一定要平均切成大小一样的两块,才可用“1/2”来表示。学生正确切完“1/2”后,在我的指导下又学习了“1/4、1/8”等分法。这样,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学习

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如:“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我先让学生用1、2、3数字卡片摆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只摆出123与213。接着我问:“那么个位是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吗?”有学生发现不一定能,如:13不能被3整除,26也不可能被3整除,而33能被3整除。我再让学生用1、2、3数字卡片摆出三位数,请学生想想:“3不放在个位上还有没有被3整除的?”学生计算后发现132、231、321、312都能被3整除,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都能被3整除?”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探索的兴趣。这时我趁机让学生说一个数,我迅速判断出该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更觉得惊奇,于是萌发需要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去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字特征。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话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己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引发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摸一摸》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大家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我又问:“你能肯定摸到的是红色吗?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红色球,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我创设了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并营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篇6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教师在课改过程中要全面理解、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刻含义,并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

一、以加深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为前提

1.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2.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3.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产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以开发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资源为基础

材料是我们的第一资源,材料中的知识呈现过程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的学习行为是否能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的内容是否存在可以探究、合作、研讨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挖掘和开发教材中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点和因素,并行之有效地提供给学生。除了教材,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的第二资源。在教师积极挖掘和开发的同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学生自己的质疑恰恰是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探究的基础。

三、以营造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为途径

对学生来说,调动他们学习欲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适合的氛围,因此,营造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话、几个动作或几个情境的创设,它是知识、情感、态度、心态、环境等诸多背景的综合产物。那么,如何最大可能地营造这种氛围呢?我觉得,以知识的背景营造,以新鲜的角度营造,以好奇心营造,以活动营造,以疑惑营造,以趣味营造,以直观的演变营造,以问题的争论营造等,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方法。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流程为关键

传统的课程流程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流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流程,其基本点是学生如何学。两者的转变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学流程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流程来设计,由于学生的学习流程波动性大,不可预见性强,教学流程就要具有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灵活把握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流程,并为之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常常会遇到障碍和矛盾,容易导致自主学习行为的搁浅,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使学生能够继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五、以开展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为过程

学习是一种活动,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结合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学习活动。对于那些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观察、汇报来完成;有必要的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却又模棱两可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讨论等活动来完成;而对于那些非常复杂、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内容,可以通过猜测、验证、演示等活动来完成。

六、以注重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评价为目的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投入学习。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知识储备相对贫乏,对所进行的学习过程相对怀疑,都迫切地希望得到肯定的评价。因此,评价应建立在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体系上,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篇7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目标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注重联系实际,让科学知识真正融人心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尽情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对一些地理问题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地理故事、地理现象时,也要注意从中引入一些有价值和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养成善于提问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讲到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我们就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并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去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探索出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使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开展与落实。

二、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探究空间

创设科学、生动的教学情境,创建开放、互动的地理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问。创设科学的课堂隋境,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受、体验地理,获得成功,形成良好的地理品质。那么,如何在课堂导人中创设科学、生动的教学情境?第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如学习“河流湖泊”时,可以设问: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这种设疑,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第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功能决定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课堂隋境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视频情境能将地震、火山喷发及日月食等比较抽象且不能用实物展示的地理现象展示出来。

三、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问,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选择课题。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商定,但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题要新颖,可利用地理图片、影视资料、奇特现象、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时事、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设计的地理问题最好能具有挑战性。第二,设计探究方案。探究方案作为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南,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探究方案应包括:探究学习目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猜想或假设、探究方法、探究步骤、预设与生成、资料来源、学习小组建立、人员分工等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等设计探究方案。第三,组织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制定活动纪律要求。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得探究活动正常运行和保证探究活动的效率。其次是宏观调控好活动开展的进程。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善于发现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四、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融人生活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这门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特点等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继而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历年各省份的高考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视角独特,题型新颖,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分析高考题,在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时,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五、教学评价,建立学生的探究自信

篇8

一、探究型学习的定义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过程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

二、中职教育中面临的教学困惑

中职教育中,当前的学生基本素质普遍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个性强等问题,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也有些是一下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到中职教育阶段,因为教学方式和中学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很差,所以就会出现难以管教的情况出现,教师的上课压力大,学生不学习教学进度不能够很好的开展,而教师在教学中找不到好的方法,教学很难进行。

教育技术中探究型学习方式正好适合于中职教育,面对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探究型学习的理念被不断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

三、中职学生为什么喜欢探究型学习方式

(1)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造成学生厌学、逃学情况的发生,而探究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好的改进,通过“情境”使学生扮演着角色去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点。探究型学习的方法是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在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所以中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快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中职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是以技能为主,是培养技能性的人才,对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探究型学习是以探究、实验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同。

(3)学习内容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专业课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以理论为主,以课堂式进行教学,但学习效果不好。探究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探究型的学习时间要延长,内容量要降低,但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根据其职业特点及教学目标,重点是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就非常适合。

(4)培养目标的共性。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接受,亲身体验的过程将取代一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学多样化。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发生了微秒的变化,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从单一学习到集体合作学习的转变,使学生更重视团队的合作。

四、探究型学习运用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探究型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可采取如下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做好准备,如情景的创设、学生分组协作学习等。然后向学生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转贴于

(2)组织分工,以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协商,明确各自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责任,决定谁做什么工作,怎么合作,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分工。

(3)收集信息,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4)统计分析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把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用的信息。

(5)解决方案,小组成员怎么才能利用已有的观点和收集的资料创建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五、探究型学习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探究型学习虽然比较适合中职教育,但是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

(1)探究型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由于分组教学及讨论等原因,使得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以大班的形式开展,小班教学更能发挥它的优势。

(3)探究型学习缺乏系统的学习,它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学生往往在基础知识上没有系统的概念。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时代要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73-01

面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现代教育更是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些都忽视 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景,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情景,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引发问题的疑点。设计的问题情景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先出示:

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l平方厘米的面积来进行测量,量出它们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所以面积一样大。

我及时表扬了学生,称赞他们聪明,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起,都想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如下引发性提问:

师: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方法是什么’谁能大胆猜想?

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长方形面积=长×宽。我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你们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来长大肯定是国家有用的人才。”学生的情绪随之高涨,课堂气氛也推向了。

二、研究、探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人到研究探索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去发现,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尝试解答并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首先,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看着自己准备的圆锥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和测量发现,自己准备的圆锥和圆柱有等底等高的关系。接着,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用你手中的圆锥、圆柱,沙土或米粒。四人合作,研究一下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园柱体积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过亲手实验操作,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台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抻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同时,也要开展必要的师生、学生,个体、集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尤其是小组台作学习,对于大小不同的圆,虽然它们的直径和周长各不相同,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合作,小组成员有的画圆,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很快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结论。这时教师及时告诉学生,我们把这个固定的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w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组内、组间学生交流.最后,得出圆的周长=圆周率x直径。这样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开放的空间,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手段才能获得开放性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各种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拓宽学生思路,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米和千米单位换算,一般在教室上课,救师最多是通过米尺的演示,告诉学生这是l m,有1 000个1 m就是1 km。这样教学,学生可理解知识,但是感受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还会出现诸如 “2 km=0.002 m”,“3千米=3 000 km这类错误。

我在讲解千米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沿着操场走一圈仅是100 m,学生看到偌大的操场仅为100 m,对100 m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放性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发展、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科的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通过这种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的研究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课题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时,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通过关注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人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会有好奇心,而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就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求知欲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设问、悬念、讨论等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书上有一个工资缴税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率,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计计算:

问题:某人一月份应交纳税款为303元,那么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多少?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使没有学习集合也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找出正确答案,而且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关联性较强,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求解,然后再将学生引入集合的学习中,让学生知道通过集合也可以将这道题解出来,并且方法更加简单易懂。

2.通过课本中的开放题,开展研究性数学学习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学生学习时都会涉及开放题,开放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它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作用却极大。

数学开放题在考试中经常是以压轴题的方式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本上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作为开放题,让感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题目进行研究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增长知识,也能促进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去探究和发现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习数学有帮助,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上,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丽艳.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A].2015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2]付平.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A].2015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