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篇1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篇2

>>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中等职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其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启示 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分析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角下的成人教育教学问题及发展对策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大学生英语阅读价值观分析及对策 论浸入式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作为自为责任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阈下的思想政治课作业设计思考 后现代主义观视阈下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渗透及对我国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7月15日读取).

[7]同[1].正文第138-142页.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2010.《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The Organisation of Thought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The Function of Reason)[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A.N.怀特海.2012.《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3]李方.温恒福.2012.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篇3

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磁州窑文化,主要从磁州窑的造型、纹饰如磁州窑的绘制(铁锈花)、磁州窑书法艺术、艺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磁州窑审美文化具备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论从造型学艺术规律还是构成因素等方面对中国画的教学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及创作思维的拓展具有积极意义。磁州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白地黑花即“铁锈花”,铁锈花是磁州窑特有的传统技法,其特点是:“由单色拓画而成,以生动的笔法和黑影轮廓表现物象”,具有黑白反差强烈、明快、生动的装饰效果以及潇洒、豪放的画风。其造型古朴优美,形制丰富多样。釉下瓷绘重写意性,以线为主,既率真洗炼,又神采毕现,尤其“铁锈花”具有水墨在宣纸上洇渍晕散的笔墨韵味,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见笔见性”的笔墨情趣是相通的。宋代书法美学精神对磁州窑的书法装饰审美产生重要影响,董其昌云“宋人书取意”,宋人书的“意兴”是一种兴会飚举的审美感兴。磁州窑书风多雄强豪放,有强烈的艺术表现主体意识。磁州窑书法的审美特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往自由之境的通道,其体势气息以及生趣盎然的运笔节奏,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书法用笔的变化和意趣,经过实践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传承研究及其意义

目前我省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了中西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而中国画与西画的精神适应模式及教学传承体系有很多具体的差异,中国画传统认识的开放性与教学中的封闭性不相适应,在学院的美术教育中未形成一个与时展相适应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为使我省国画艺术教育能够更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如何促进我省学院中国画教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一个已待解决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民族文化本源出发。在当前“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语言失语现象严重的状况下,传统的民间艺术,可以带我们回归到民族本源文化的深处,探寻新的传统文化艺术复兴之路。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融入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因素,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创作思路、以及提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意义的尝试。

篇4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学在继承了优良传统以后,保持了一贯的美学特性,但是在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后,逐渐失去了其主流地位,形成了丰富的模式,融入了社会当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艺术形式,民族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其生活的直接意义和艺术的多样风格。工艺美术是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艺美术随处可见,工艺美术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生活的一部分,在各个地方都会吸引更多的目光,释放着情感,这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是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在很多设计中都会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理念中的作用。

二、工艺美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得到基本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会不断加大。特别是新的一代人,自由张扬的性格对工艺美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工艺美术创新的发展源泉。在人们对住房、饰品、室内摆设等空间的创作时,这也是工业美术的新舞台。如何合理完美的塑造一个美而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这是一个艺术。室内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以中心设计为理念的现代室内装饰,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室内装饰的实用工能的选择,如何合理的采光,色彩选择,通风换气等等,来提高室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二是对室内空间美化的修饰,在选择和设计创造的室内气氛中,让人耳目一新,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智慧孕育出的工艺美术,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深厚的功底、独特的风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很多精良的工艺品就是室内装饰提供欣赏,在美学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的作品和绘画或其他造型比较更加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工艺的主要对象是手工,这些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在表达了思想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人的理念。工艺美术讲技术和现象,在涉及图案的问题时,往往偏重材料的阐释。与工艺美术相应的物质载体,是美术领域范畴。在涉及造型设计产品的传统制造时,对产品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国人的思考方式,是对当代设计的一种认识。

三、结论

篇5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美与善具有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他认为“尽善”并不等于“尽美”,美并不同于善,美具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但又认为美与善相比善才是根本。《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孔子认为“美”应该以“仁”为基础,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与善的统一在艺术上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孔子的美学思想应体现在以一种全方位为人服务的建筑设计理念出发,不仅有“美”的外观,更应有“善”的内涵。

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代表,其因受到周礼的制约而具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并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将美统一于善。孔子对“美善统一”思想的阐述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为儒家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善统一”,即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可见“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1.儒家美学思想的形成

儒家的礼教思想产生于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典型的继承了古老的礼乐传统,古代礼乐传统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由于腐朽的原始社会遗风及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人性的禁锢,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封建色彩。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的美学理论总是和礼义、伦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美学因其基于血缘关系而统一于伦理学。

儒家美学注重“天人合一”,在“天”与“人”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儒家思想认为人应顺天,天人和谐,只有把自然与人的情感统一起来才能达到“中和之美”,使情感世界处于和谐,使人心合乎规范,使行为合乎礼仪。

2.孔子美学思想的观点

儒家美学的全部艺术思想都建立与“美善统一”之上,主张在艺术上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文质彬彬”强调“文”与“质”,“美”与“善”的统一。

另一方面,儒家美学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存在“比德”关系,天人统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奠定了“比德”的基础。把情感比作符合自然规律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表达了“中和”之美。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孔子认为,“天人合一”才能体现“中和”之美,才能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文质斌斌”“乐而不哀而不伤”也成为了中国古典审美的标准。

“美”与“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1.现代建筑的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在美的基础上以遵循全方位人性化服务设计为主要原则,结合节能低碳,健康安全,快速便捷,信息多元化等创造出更为人性化的生存环境。现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第二,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问题;第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第四,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第五;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2.美与善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空前的繁荣,“美”与“善”的思想在现代建筑在美学上发挥了其显著特点。如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在关永权大师的香港半岛酒店咖啡厅的设计中,结合室内建筑超强的立体感空间,用灯光将古典造型完美表现出来,在设计外部细节造型的同时,也营造出了咖啡厅优雅的气氛,突出了实用功能性。作为一名设计师,注重美善结合,中和为美才能让人们能感受到内外一致的贴切。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现代建筑设计应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建设,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实现“尽善尽美”,“以人为本”。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将“绿色建筑”推上了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理念。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使建筑更加智能化,从而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需求。首先建筑形象将考验设计师打破陈旧的审美传统,顺应信息时代的步伐体现其时代特征,未来建筑艺术将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其次,节能建材,减少污染,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合理有效的空间也是未来建筑设计的重点。第三,科技开发新能源将与绿色建筑相结合,光学纤维技术、纳米技术、声控技术等都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智能、绿色、节能的建筑设计普及化是未来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继承“美善统一”,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重在“美”与“善”的结合。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好“天”与“人”的关系。在建筑本身设计上具有科学性,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能源,继承“美善统一”,遵循“以人为本”。未来新型建筑设计应通过科学的计算、合理的设计,从传统建筑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设计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更具科学性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力求减少人力,降低成本,绿色环保,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谐统一。

结语

“尽善尽美”的艺术欣赏标准是孔子“中和之美”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把艺术审美活动的社会功能提高到了理想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及构造和谐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应遵循“美善统一”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不仅“尽美”更要“尽善”,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之上以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传承、弘扬的美学文化,对培养社会人才,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摘 要 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展,不同形式的审美需求呈多元化发展,从上个世纪恐怖电影的流行,恐怖美学渐被人所接受,甚至一度被众多受众热捧。

关键词 恐怖美学 游戏创作 差异性

一、 恐怖题材游戏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展,不同形式的审美需求呈多元化发展,从上个世纪恐怖电影的流行,恐怖美学渐被人所接受,甚至一度被众多受众热捧,通过观看恐怖电影,人们得到了另类的心理体验,作为与电影艺术关联紧密的电子游戏也相继出版了恐怖题材游戏,吸引了不少玩家的参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恐怖题材游戏。纵观国内外恐怖题材游戏的发展,国外的恐怖题材游戏发展较国内要早些,无论在技术还是创意设计上都较国内成熟。国外的恐怖题材游戏较为知名的有:《生化危机》、《鬼屋魔影》、《死亡之屋》、《尸体派对》、《寂静岭》等,能让玩家如数家珍的经典作品不少。而国内原创以恐怖为题材的游戏甚少,在市面上能够被玩家说出名来的不多,诸如《鬼寺》、《七夜》等,且这些游戏画面设计与可玩性都显得尚需努力。国内游戏市场发展较国外要晚,在游戏类型上还停留在跟风严重的情况,在游戏类型与题材的开发上尚还较单一,国内以恐怖题材的游戏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本文尝试从东西方恐怖美学的差异性的角度分析国内原创恐怖题材游戏的创作路径,为业界人士提供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东西方恐怖美学的差异化

(一)恐怖的定义差异

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东西方在对恐怖的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环境被污染,势必会产生出千奇百怪的异态生物,给人们带来隐忧,人内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产生的灭绝人性的恐怖行为等等之类的担忧和恐惧,促成西方恐怖元素的形成,而东方对恐怖的理解更强调内心的暗示,人对生死的恐惧,所以更多的是灵异的事件,采用了更加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恐惧、压力和孤单,对生命的敬畏,对轮回的笃信,例如中国的鬼片,《画皮》、《倩女幽魂》,日本的《午夜凶铃》等等所呈现的恐怖,不是血腥的场面而是以飘逸、玄虚、苍白与其他的对比来实现。东方的恐怖来源于内心的恐惧感的共鸣,更像梦魇。因两种文化对恐怖的不同,导致了在表现恐怖的形式上就出现了差别。

(二)表现形式的差异

在西方恐怖电影中,常用写实性的血腥形态来表现恐怖,例如在包谷地里,被铁钉订满脸,的僵尸形象,如水管断裂的鲜血喷涌而出等等,令人作呕、恶心的场面,甚至像《沉默的羔羊》中那样血腥册场面,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表现形式跟西方历来崇尚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有观,而东方的表现形式上,恐怖的形态没有恶心令人作呕的造型,而是木纳、空洞、震慑人心的气场震慑,例如:从镜子中显现的人脸、窗户外透出的黑影,幽静的深夜传出的叹息,幽幽的,或者床边站立的人影等。

三.在游戏创作恐怖题材的建议

(一)叙事方式本土化

中国演绎的经典恐怖电影能叫好的也不多,其问题在于用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去表达故事,所以显得稚嫩而不卖座,想法早些年拍摄的《夜半歌声》在当时轰动一时,其就采用了中国式的叙事手法,来讲述中国的恐怖。所以作为游戏恐怖题材创作,在处理叙事手法上理应吸取这样的经验,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和受众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叙述,这在营造恐怖游戏背景尤为重要。

(二)玩家角度选择

游戏中所采用的人称定位,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处理,采用不同的镜头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作为恐怖题材游戏,首先要引导玩家进入游戏状态,所以在游戏中给玩家设定人称关系尤为重要,目前游戏中多采用角色扮演类形式定义玩家,该类形式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玩家感觉是游戏角色中的管理者,玩家控制角色参与到游戏,玩家仿佛站在角色的后边,指挥者游戏,而第一人称游戏则是玩家不在游戏中选择角色,而是让玩家直接地参与到游戏的细节上,比如:玩家自己去打开门,找到灯的开关,然后,发现没电,还得冒雨到屋外去检查电源开关,推理密码打开电影,回到屋里等环节处理,让玩家感觉自己置身于该游戏所营造的环境中,尽管游戏场景中没有玩家的身影,但玩家的精神却都融入到游戏中,所以较之这两种形式,后者显得更能让玩家体会到游戏中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但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需求,这种人称的选择,在游戏创意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利用多维元素,营造游戏氛围

恐怖题材游戏中,处了恐怖故事的叙事方式是营造恐怖的核心内容外,恐怖气氛的营造尤为重要,玩家玩恐怖题材游戏也是奔着恐怖而去,所以在营造恐怖气氛上要做足功夫,体现恐怖气氛。这些恐怖元素中,包括恐怖对象,背景音乐,道具等等,这些元素在运用中不能单纯地为恐怖而设置,还应该考虑到给玩家的隐性关卡的提示作用,有助于玩家进入游戏,并有线索地寻找到解决的方案。

篇7

 

艺术客体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根据自由情感质和量的差异,将其分为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和沉浸型自由情感三种类型。陶冶型自由情感对审美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陶冶和净化的积极作用,基于陶冶型自由情感的新型美学理念称为低碳美学,将与低碳美学相对应的艺术称为低碳艺术。当下影视艺术作品呈现出普遍的娱乐低俗、内容同质、表演虚假等高碳病象,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涵养心灵、启迪思想的优秀作品,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亲爱的》在2015年国产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本文以电影《亲爱的》为例,基于低碳艺术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影片中低碳美学的本体特征及美学的价值意义。

 

一、低碳叙事下陶冶型自由情感的激发

 

客观真实是低碳艺术文本的本质特征和充要条件。电影《亲爱的》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原型人物彭高峰和高永侠的寻子故事在电影中得到了较高程度的还原,打拐题材的电影因情感尺度难以把握而鲜见,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并不仅仅着力于表现打拐寻子的事件而催人泪下,在他的美学风格中,不同社会层次、不同人物在失去孩子后命运的反转为影片赋予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影片采用因果式线性的叙事结构,在事件的自动发展中进行,悬念设置不多却恰到好处,影片围绕田文军与李红琴这两个悲剧角色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个悲剧的结束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这种真实的反差所营造出来的悲剧、压抑的气氛也在银幕上得到了良好的展现,这种唤起观众真实情感流露的叙事方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符合低碳叙事的美学原则。

 

《亲爱的》不是一部单纯的打拐题材电影,也不是一部催泪的亲情主题影片,它的着力点在于人性的阐释与希望的传达。通过复杂人生与人性的表述,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困境、农村妇女地位低下、法律规范与情感道德的冲突等这些社会中存在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当观众看到李红琴在街边受到殴打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下跪、无法收养孩子却意外怀孕时,不仅会潸然泪下、得到一丝无奈与慰藉,还会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获得一种更高级的审美趣味,使整部影片在直观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客观真实的高度。

 

二、低碳镜头语言的美学特征

 

(一)低碳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性

 

构图是影片表情达意视觉再现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构图不仅可以契合观众潜在的审美要求,还可以辅助画面增强低碳叙事性的表达。影片中田文军在火车站站台寻找孩子的一幕,崩溃了的他急躁、迷茫、无助,与缓缓远去的列车形成对照,站台与轨道被光线分割成两个部分,画面中几条兴趣线汇聚成一点呈发射状,突出表现了二者关系由一个整体分离成人生的两个方向。除此之外,李红琴在派出所审讯的一段,代表法律政府角色的警察、顶着“人贩子老婆”名义即将失去孩子的母亲与被拐卖的孩子三者共同蹲处于一个看似牢笼的画面里,观众所有的兴趣点都被集中于栅栏门背后的视觉中心,纵向的景深构图传达出隐喻蒙太奇的声音,暗示着三者的命运关系已被这个牢笼所束缚,使观众感受到来自法律与道德的压力,通过这个镜头也将故事的中心由田文军转移到李红琴的身上。

 

(二)手持拍摄遵循低碳美学的创作原则

 

低碳作品之所以称为低碳艺术,是基于遵循艺术真实这一低碳美学原则。在李红琴被审问的段落中,画面的大部分前景是审讯室的桌子,蹲在墙角的李红琴占据了很小的空间,摄影采用手持拍摄,以画面的不稳定性来突出表现人物内心紧张、不知所措与害怕的心理特征。再如李红琴与高夏在街上被群众殴打的场面,同样采用手持拍摄,通过极度不稳定的画面来再现现场的混乱不堪,营造出丢失孩子的父母内心强烈的愤怒,李红琴无助、濒临崩溃的心理环境,如此这般的情节设计,让观众逐渐淡忘了李红琴“人贩子老婆”的身份,只看到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夺回孩子的卑微、执著的母亲,一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善良、淳朴的底层女性形象。

 

(三)光影调度辅助画面的情感表达

 

光影对于环境空间、透视关系及人物情绪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光影作为镜头媒介,加上运动拍摄的辅助,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为了见上女儿一面,李红琴顺着水管爬上孤儿院的空调外挂机与女儿隔窗相望,通过窗户这个镜像视觉符号,母女既是重逢又是隔绝。月光打在李红琴的脸上,增加了演员面部的层次和质感,配合特写的景别,将母爱的情绪烘托推向,赋予了人物形象更浓重的悲剧感乃至崇高感,从而引导观众对李红琴给予更多同情和怜悯。

 

电影最后,意外怀孕的李红琴拿着检验单在走廊的尽头痛哭流涕,纵向景深构图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黑暗中夹取光明的光影调度、随着手持拉镜头的逐渐远离,三者合一构成一个长镜头,成为本片情感表达最丰富而复杂的画面语言,幽长的走廊象征着李红琴的悲剧命运,光影的安排用以辅助角色内心矛盾与冲突的表达:不仅有意外怀孕的震惊、被蒙骗的委屈、面对诡异命运的无助、是否还要继续争夺抚养权的迷茫,应该还有人生峰回路转,自己终于拥有一个谁也不能夺走的孩子的喜悦吧。影片通过对复杂人性的捕捉,使审美主体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空间,触发对人生的思考,在自由情感中进行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客观真实的高度。

 

三、低碳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建构

 

所谓低碳表演就是建构一种符合低碳美学和低碳影视艺术理论要求的表演艺术。表演的直观真实是演员对于角色的诠释更具生活直观性,一切表演基础来源于生活,在感官上表现为一种表象的真实,易于观众迅速走入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表演的客观真实是在影视接受活动中,观众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影视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一种心理经验,当观众与作品之间形成了共鸣,这种思想启迪与情感陶冶便是持久的,在低碳表演上,演员要基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创作满足镜头语言的美学机制,帮助观众理解与升华影片主题,使观众最大限度的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

 

(一)细节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可塑性

 

在李红琴首次出场时,镜头对于她的形象做了一个刻画,漆黑的屋子里,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身着破旧的衣服低头摘菜,时而回头望一眼在院子中玩耍的孩子,单几个细节就将一位落魄、富有悲剧感意味的母亲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

 

桃子这个意象在剧中成为父爱与母爱的表征,影片中曾多次提到田鹏吃桃子会过敏,无论是田文军还是李红琴,这都是最真挚的亲情表达方式。此外,田文军找回儿子后,每天倒垃圾都会抱着儿子一起去,这一普众的生活动作却将田文军内心对于儿子小心翼翼的爱进行了渲染。对于观众来讲,这种微致的细节处理会加快情感共鸣的迸发;对于人物塑造来说,基于直观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能强化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叙事纪实感,基于客观真实的情感细节刻画,能突出人物身上的某种性格特征,彰显人性光辉。

 

(二)方言增添了人物形象的个性色彩

 

方言作为人物的一种性格特征,在影视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方式,除呈现地域色彩的功能之外,方言对于人物形象的建构也是功不可没,通过具象生活化的语言而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让观众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强化其立体厚重感,是一种低碳的艺术语言。

 

黄渤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以标志性的青岛话方言而著称,在本片中,作为一个打工到深圳定居的陕西人,一口陕西方言为这个人物形象赋予了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首原生态的陕北秦腔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在儿子小的时候田文军当做民谣唱给他听,在找到孩子后,这首民谣也成为一种情感象征符号,指代田文军与田鹏的父子关系,拓展了语言的叙事表意功能。赵薇的方言表演也成为全片的一大看点,素颜出镜衣着朴素地说着一口方言本身就构成了人物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赵薇在语言表达时,我们也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质朴的真实感,时而还会令人忍俊不禁提升影片情绪,再加上演员极具生活化的动作与神情表演,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起来,一举一动都带有人文主义的个性色彩。

 

无论是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还是沉浸型自由情感,都是以影视艺术的视听刺激作为情感表达载体,这种艺术的审美刺激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需要经过审美主体对艺术接受的再创造才算完成,一部优秀的影片总是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感悟,在与影片进行共鸣时,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的产生,而这种影响也是深远、恒久的。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促进电影艺术良性循环与观众身心健康双发展为宗旨,深入发掘影视作品的正能量,关注其社会现实意义;而作为观众,我们也要强调建立艺术作品的筛选机制,选择有助于主体心灵滋养与缓解精神压力的好作品去感悟,关注其美学价值,这也正是低碳美学理念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篇8

【关键词】电影;戏剧;美学;传统戏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17-01

一、形式意象――从美术画到影像

中国美术对真实事物的观察反思以及临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认识事物的造型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中国电影美术家们尝试着探索中国电影艺术民族风格和形式,从第一个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绘画风格和形式风格开始,意象的概念通过西方电影艺术和技术,已深深扎根于中国早期电影里,这表明在一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中,中国电影艺术的造型概念,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和形式,影响极其深远。它是建立在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和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基础上。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形象艺术形式,不排除学习和借鉴西方现实建模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用于构建中国电影艺术造型方式。

畅达通透的空间。真实事物通过空间的变化,被我国艺术家们发现并总结运用在了艺术层面上,使其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内在特征。我们所说的意境是中国电影美术的发展,艺术家们不但能够表现出很多宏大的电影场面,并且能够在相对狭小密闭的空间里进行创作。艺术家们通过画中画或是镜面反射等原理,在小的空间里做出大的创作艺术。中国戏剧舞台美术的空间营造,也是运用相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空间的深远、联想与想象。中国哲学会利用意象的思维把“意”(人的主观想法与认识)同“象”(客观的事物与世间万物)相互贯通,通过主观化认识和判断客观物象进行创作,利用绘画的空间营造方法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二、情境意象――由物象到心象

电影美术艺术受到中国戏剧格律、场景结构、传统建筑和绘画、构图、图像和其他空间建模的影响。在电影美术中重点通过真实的空间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情感特征,再造电影中的场景和叙事、人物的情感结合,是“场景”的情景图片电影图像,从“图像”到“意象”,是中国电影美术艺术在形式的探索中最显著的特征和结果。

(一)情景交融。如果电影镜头画面是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那么电影情景情节是中国电影艺术设计中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国戏剧美术的创作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意境”,是中国电影美术艺术形象和叙事风格的追求,是中国电影美术者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独特特点,是电影美术家创作故事内容的重要方面,以此来展现美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20世纪30-40年代开始探索和实验,但在五六十年代,在政治引导一切的情况下,电影美术师表达以自己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成为他们心中的情感审美方式。到了80年代,纪实美学的出现,使第五代电影导演摆脱了场景的建模方法。90年代的“新生代”电影,由于个人的感情焦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小,此外,对于场景电影的真正理解,与老一辈电影美术创作者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场景电影已经消失在他们的脑海中。

21世纪,商业武侠片中情景交融的现象又悄然回归。戏剧艺术片或电影戏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她不同于西方的电影音乐剧,不只是简单地记录传统剧目,它是有创意的屏幕再现。

(二)鲜明的中国元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美术再次追求中国化的神韵气韵。但是,无论是在艺术想法上,还是在创作内容形式上,都不能和中国早期电影“民族性,传统化”相提并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快发现民族的符号,这是决定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中电影美术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探究,在全世界文化大发展的环境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术之路。改革开放时期,营造渲染氛围的东方特性,从《英雄》《三国》到《赵氏孤儿》《龙门飞甲》,电影美术的空间营造,都没有对历史进行详细考察,而是更多地提取时代元素将其更好地为视觉服务,便于形成全世界观众都能够欣赏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特征和简单易懂的中国本土元素语言。在这些影片当中,电影美术全面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着重展现电影的写意、清新、气势和通俗写实等外在艺术表现特点,但是没有将其本身含蓄、朴实的内涵吸收借鉴。所以,电影美术空间造型不再强调典型性,反而更像是一种展示,比如,电影《英雄》中的书馆和电影《夜宴》中皇家艺馆等。电影美术中道具的造型也不需要与典型人物以及人物性格相吻合,创作理念、道具使用和场景设计在电影美术中,变成了电影美术师效仿西方艺术装置的中国映像。

参考文献:

[1]梁琳.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倾向[D].安徽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美术教学 影响 建议

近些年,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教育课程的新标准也强调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对生命和发展的人性化的关注。新课程标准下的艺术课程要求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要求把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分布广泛、随处可见的民间美术不仅具备审美教育的功能,它还可以开发智力,启发思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化,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现在的高雅艺术而言,民间美术的普及性和亲和力使大众更容易看到,摸到,接触到,甚至于参与到其中。

一、民间美术对于美术教学的影响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形成

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目的在于人与民间美术文化的双重建构:于人,实现对民间美术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促进知、情、意全面人格的生成;于文化,促进民间美术文化的发展,实现民间美术的传承、更新与创造。作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民间美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创造力及价值观念。它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学习民间美术并加以实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

2、增强本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美术课程创新

我国的课程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课程专家,而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情况差异很大,课程专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反映不同地区和学校课程差异的课程需求,地方的学校和老师有更大的发言权。因此,地方学校的美术教师们除了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外,还可以就地取材,并结合本地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行开发一些突出民族性、地方性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实现对学生民间美术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促进知、情、意全面人格的生成及个性成长。同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途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在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融入自然和社会生活,实现对自然、 社会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感悟,这是一种心灵的敞亮和思维的开启,是认识的飞跃,从根本上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教师在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获得的是创造的广阔领域和空间,获得的是专业的成长、专业化的地位和对教育真谛的领悟。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教师职业的解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是智慧的解放、创造性的解放,实现的是专业自、课程决策权的回归。

3、传承和发展本土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

斯普朗格提出教育是文化过程的命题,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无限循环过程。因此,在己有的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传递把这些被保存的民间美术文化开发成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汇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再创造新的民间美术文化,实现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的教育才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便是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自己民族的东西却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并通过教育的方式解释其审美和道德意义,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对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延续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间美术的教学方式建议

1、教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的设计。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增设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来丰富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在民间艺术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设置情境、形象比拟、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民间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工艺流程,纹样特征,审美内涵,认识到民间蓝印花布艺术在现代和过去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民间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引发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民间蓝印花布艺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2、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展示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视野。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和专家走进学校课堂进行教学,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创作。一方面,使民间艺人的手艺能得以流传,不至于失传;再一方面,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美和朴实,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会被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感染,使他们对民间美术学习有迫切的向往与追求。

3、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考察

篇10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的本源。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比如,学习《千克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1千克的重量,用手掂一掂重1千克的各种物体:木块、苹果、糖、味精、铁条、鸡蛋等,并说说感觉如何;再让学生数一数1千克的苹果、鸡蛋等各有几个;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的重量约是1千克。学生的认知世界中建立的原型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

二、亲身经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尽可能的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亲身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材料的圆:铁皮做成的圆、硬纸板做的圆、铅丝围成的圆、布剪成的圆、钟表针尖形成的圆等等,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合作交流,想出办法测出圆的周长。后三种圆的周长无法操作,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已知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很快又能体验到“不管是什么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认识了圆周率,体验了参与过程的乐趣。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学习《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情况,制出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