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所谓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篇2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探究性实验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简约性原则。(6)安全性原则。(7)趣味性原则。(8)可行性原则。以上各原则是渗透在整个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我们可以在设计的时候不断地修正,使我们的设计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实验的基本内容是: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课题
我们的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多数教材中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比较不利,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改进,把能够改成探究性的实验进行改进,或者自己设计新的探究性的实验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阶段的重难点内容,抽象且枯燥,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因此,《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实验就需要教师进行改进,力求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使学生参与进来,用探究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讲解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时候,书本上是直接给出反应原理和实验步骤。虽然是定量实验,我们也可以增加其探究性,可以先给出测定NaOH溶液浓度的多种方案,如用滴定管实验、烧杯实验、试管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案的准确性、可行性、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二)积极总结经验,建立一套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套路”
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不是说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什么都要从四面八方思考,这样的话效率很低,而且可能会偏离教材的主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懂得思考、探究、创新,也要懂得积累经验,优秀的经验会让我们事半功倍。经过一轮高中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套路”。
1.加强对实验仪器的探究设计
把基本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改进、优化,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讲解启普发生器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原理,并总结其优缺点,等学生掌握理解后,就可以开始让学生探究:如何用实验室的其他仪器组装成类似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基本仪器,然后让学生组装。
让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设计更多的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不断尝试,以提高运用的能力。
2.丰富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设计
对实验原理的探究很多样化,为了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用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丰富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设计。例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3节中,在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书本的确是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但是书上的探究实验都是针对一个因素的单独对比探究,然后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独立的结论,这就为学生减轻了探究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在该实验探究完后,将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设计新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3.重视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设计
对于化学实验,经常因为药品不纯,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当出现这种状况时,要及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是否有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做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时,以锌和铜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液进行实验,理想的现象是铜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锌电极没有。但是实际演示会遇到的情况是: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甚至有的出现锌极产生的气泡远多于铜极。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锌极也有气泡产生?进而分析出是因为锌中含有碳等杂质,锌本身和杂质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所以有气泡冒出,从而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也增强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4.扩展对生活应用实验的探究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来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时代性。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中探究原电池反应原理时,可以在讲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后,让学生用家里面的材料自己组一个原电池,让学生动脑、动手,提高理论运用于生活的探究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篇3
关键词:教育游戏;自主开发;行为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11-05
一、引言
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早于国内的研究,对于我们既是参考借鉴的良机,又是发展落后的危机。目前,教育游戏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相关的研究发展很快,教育游戏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国内,教育游戏走入课堂的机会很少,从近几年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都将研究重点放在理论研究或自行开发游戏软件上。很少涉及让学生自行开发游戏,并将游戏开发作为第一课堂知识来呈现,同时,也没有谈及在开发过程中行为变化的研究。
学生的行为变化直接影响教学动机。在开始教学前,教师都会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们以教育游戏自主开发作为平台,针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研究他们的行为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生主动权分析,通过对学生主动权的研究,可以了解教师与学生在游戏开发中的角色定位;回答教育游戏开发是否真的适合学生学习等问题。第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学生课堂内外行为的影响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每一个方面都对学生构成影响,影响有多大,在对待游戏教学这个问题上,每个方面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关注的问题。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游戏的自主开发,能够使高中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激发了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思考。
二、开放式的游戏开发设计系统
所谓的开放系统,是指在整个过程中设计者是独立自主的制作者,游戏知识点的选取是开放的,团队人员的搭配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的环节是受限制的,流程公开、透明。当然,系统开放并不意味着步骤杂乱,我们以工程的理念指导设计过程,同时参考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形成教育游戏设计模式构建教学的工程。
游戏开发过程经历选题、概要设计、编码、测试、维护提高五个阶段,研究分析以这五个阶段展开。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指提出研究的课题和设计研究方案。在工程中这部分是问题的定义阶段和可行性分析。通过问题定义阶段的工作,研究的学生应该提出关于问题性质、工程目标和规模的书面报告。通过对游戏的实际用户的访问调查,学生分析员扼要地写出他对问题的理解,并在小组会议上认真讨论这份书面报告,澄清含糊不清的地方,改正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最后得出一份文档。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2.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指收集整理资料、提出科学假设、实践论证得出结论。这个部分包括工程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测试,是整个教育游戏设计的主要环节。
概要设计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首先考虑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目标系统的一些主要功能采用什么技术实现;如果设计角色扮演类游戏场景如何布置;人物图片资料来源如何;游戏数据库如何设计……通常至少应该考虑游戏高视觉的解决方案、游戏高技术的解决方案、高质量的“十全十美”的系统这几类可能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成员的特征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使用流程图或其他工具描述每种可能的系统,评估每种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充分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推荐一个较好的系统(最佳方案)。
总体设计阶段以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解法具体化,也就是回答下面这个关键问题:“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方案?”。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设计出游戏的工程蓝图,学生应用相应的软件进行作品的创作。
3.编码与测试
编码的过程是对游戏技术有要求的小组提出的,不同的游戏制作工具对编码的要求不同,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写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容易执行的游戏任务。
最后是测试阶段。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及相应的调试)使作品达到预定的要求。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对知识再次复习巩固的阶段。
4.维护提高
维护提高是指研究成果的交流、展示、评审。这个环节可以看做是作品维护提高的过程。但其与工程中的维护又有本质的不同。工程维护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正软件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时间有要求,同时软件已经交付使用。我们没有要求所有学生的作品必定交付使用,在展示和评审时教师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给予制作小组创新性的肯定,其中,选取好的游戏作品进行交付使用。后期作品的维护人员也不再是之前的制作成员。
开放的教育游戏设计系统是立足于任务定位及探索的思想,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同时,具有工程开发的意识,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好地对教育游戏进行理解,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以多样性的角色在模式中出现,可以是合作者、可以是引导者、可以是解惑者,但绝不是主导者。
三、学生主动权分析
1.学生在选题阶段主动权的问题分析
教育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接触。自己开发、设计游戏更是对他们具有吸引力。学生对计算机游戏并不陌生,他们谈起游戏,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让学生自主开发游戏,在前期只需要让他们明白游戏是可以具有教育功能的,他们设计的游戏是给他们自己使用的。明确这点后,来看实例――学生选择主题,积极进行社会调查,给出合理的结果,这部分的活动是没有教师参与的过程。
学生自行设计调查表,自行进行统计,最终给出选择的理由。统计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太大兴趣,也不了解历史知识可以运用于什么方面,而这往往与枯燥的学科知识是相关的。如果可以通过游戏,让青少年对历史产生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了解历史知识,当熟练地掌握了某些历史知识后,自然而然就会运用到生活中去。开发出一款吸引青少年主动学习、与时代接轨、健康且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小组努力实现的目标。
很多小组都有自己的自主活动,这些实践证实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活动的主导者。
开放系统的设计模式中,没有哪个环节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工作是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同时开放的。在学校,我们借助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指导学生,这部分时间很短,开发小组大部分的设计时间在课后完成。学生按小组分工来完成选题的资料搜索;召开小组会议讨论游戏主题及游戏对象。
学生的主动权在选题阶段发挥得很好,同时,完成工作的效率也很高。我们以一周7天为工作时间,活动次数也以7次为准,制作统计图后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不论是活动次数还是参与时间都高于教师的统计数据,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引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掌控了选题阶段的主动权。
2.学生在概要设计主动权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概要设计阶段同样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论是学生的参与时间还是学生自主活动次数都远远高于教师的统计,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动者。统计周期以1周半(10次)活动为准(如图1)。
3.学生在编码主动权的问题分析
编码阶段的时间较长,但教师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设计的工作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指导过多或过少的小组,总体评价不高。过多的指导带来学生的惰性,加剧依赖思想的产生;过少的指导让学生目标不明确,设计中的困难无法解决。我们寻求的教学手段应该是适当引导下的参与,督促学生行使自己的主动权。
4.学生在测试主动权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测试阶段的主动权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我们应用最终作品的质量统计来进行比较,如表1和表2所示,教师参与度与学生参与度的比例高的成员最终作品的质量偏低,教师参与度与学生参与度的比例低的成员最终作品的质量偏高,当然,统计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两边小,中间大,说明教师的指导适当,学生作品的质量就会较好,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有所放手,但又不能完全不管。学生主动权的使用应是恰到好处的。
5.学生在维护提高主动权的问题分析
维护提高阶段活动安排中,学生的活动课时多于教师。虽然我们已进入评价阶段,但学生还是要继续行使其自,我们评价的结果大部分来于小组的自评和小组互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游戏作品评价详细,他们会认真地试玩几遍游戏,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的效果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学生通过游戏,又可以对其他组设计的知识进行学习,这也是展示作品的教育目的。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学生课堂内外行为的影响
从我们设计影响学生自的因素量表来看,学校教育及教师参与度在课堂内外的影响是不同的。
建立线性方程模型,验证各因素对学生行为影响估计:
ST=C1*M*T*P+C2*M*T*P +C3*M*T*P
其中,ST为学生行为影响;
C1、C2、C3分别为家庭教育背景、学校教育背景、社会教育背景,取值各为5个等级:1级教条式教育、2级极多教条+极少实践、3级适中教条+适中实践、4级极少教条+极多实践、5级互动实践;
M为性别设定,男取值为1,女取值为1.5;
T为模式应用时间,取值为课堂外与课堂内,用学生选题阶段主动权判定图(如图2)中的参与时间计算;
P为教师参与度,分为完全参与、部分参与、没有参与,取值同样用学生选题阶段主动权判定图中的教师参与时间计算。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选题阶段分析
男女生教育背景影响首先从家庭教育背景来说,如图3中大部分的点处于3―4的阶段,说明男女生在家庭中受的教育――适中教条+适中实践,这个阶段的学生,家庭教育不极端,有一定的自,对教育游戏的开发设计能够产生兴趣。再看学校教育的影响,男女生大部分都在4―5等级,这是极少教条+极多实践的等级,学校目前的教育就是这个方向,我们创造给学生的学习氛围良好,对于游戏的限制学校能够正确对待。当然,这个结果和我们选取的统计学校有关系,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甲级优秀学校,在这些学校,教育改革实施得较好,学校提倡互动实践的教学模式。最后来看社会教育背景的影响,男生大部分分布在3―4等级,女生在4―5等级,社会教育的影响主要与学生玩游戏的多少有关系,女生平时玩计算机游戏少,受到的限制也少。
从图4和图5两幅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选题阶段,家庭教育背景、学校教育背景及社会教育背景对课堂内外都有影响,但三个方面对男生(取值为1的区间)的影响没有特别的趋势变化,而对于女生(取值为1.5的区间)来说,三个方面在课堂内外的影响以社会教育背景偏高,学校教育背景影响其次,家庭教育背景影响稍差的层次在图中显现。这可以说明,女生平时对计算机游戏不是太痴迷,家庭在这方面对其的约束也较男生少;男生自身对游戏的偏爱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更多的关注,影响也更复杂,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生的表现可以体现这一点。
2.概要设计分析
在概要设计中,教师参与的时间增多了一些,概要设计是需要学生总体把握的步骤,要求是学生的归纳、全局分析、统筹等的综合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来自家庭的指导、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我们不能单纯地判断哪个方面对学生影响最大,其三者是互助互协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是潜移默化的。
3.编码阶段分析
男女生编码阶段课堂内教育背景影响比较不是很明显,在课堂内接触的知识几乎一样,所以,三者对学生的影响变化不大。主要来看课外的时间,课外时间主要由学生来支配,他们活动的空间很大,编码耗时很长,这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男女生的影响都有明显的起伏变化,随着设计的深入,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所具有三者的教育背景发生改变,游戏的开发设计激起男孩子更深的喜好,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整体高于女生。另一方面,编码阶段是具体设计的阶段,女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对游戏开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平时也会有意识的去接触游戏领域,所以,社会影响会高于其它两个影响。
4.测试阶段分析
男女生测试阶段课堂内教育背景的影响比较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曲线变化不大,测试时教师参与的时间占少数,同时学生分布在各个班,学校联系少,所以,学校影响不大,家庭和社会大部分采用教条式+实践式的教育,这样的影响在课堂中变化也不大,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成分课堂内占的比例不大。
男女生测试阶段课堂外教育背景影响比较图的曲线变化较大(如图6)。统计中我们发现,学生自主参加测试活动的家庭、学校、社会的课外影响都很高,学生学习的同时伴随着三个维度的变化,再次证明了教与学的2:8关系,我们的教学手段不能强迫学生去学,要让他们知道学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学习,这样教学才是有益的。
5.维护提高阶段分析 维护提高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学生课堂内外行为的影响变化都不是很大。在图7和图8两幅图中三条曲线都很接近,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互补、互促的。可能有时我们的教育含有教条主义的成分在其中,但维护提高阶段对于男女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这个阶段时间短,评价工作多以表格形式提交,教师处理好的评价标准,学生一般不会再去深究,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注意这个问题,即评价的标准应该更详细。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实施方案
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作用
1.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到辅助理解作用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要自己制订、实施学习计划,并且要定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是一种实用的学习技巧。在这种学习技巧中,学生往往通过研究特定的课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巧,综合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而理解的部分和信息整理的部分,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新知识、接触新知识领域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
1.2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锻炼到在学习中遇见无法立即解决的难题时,自行想办法解决的能力,即自我解决能力。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涉及范围比较大的课题时,往往是几个人一组一起研究了解这一课题,目的是缩短课题研究时间,因此在这段时间中,组内人员需要经常交流沟通,因此人际沟通与整理资料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大锻炼。最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于研究性学习更看重学生的地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比起老师反而是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理解知识内容。由此可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扮演了引导学生思路的指引者角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教育模式,而且是一种能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放地方处于应用的前期,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也应当在平时多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习过程主要分为概念理论分析学习、通过物理实验推出或验证某种结论、物理模型制作这三种类型,而这三种学习过程都能很理想地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方法。首先,在理论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想要透彻地理解某种概念就需要自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由于很多物理公式和概念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因此就需要学生提高对资料查找整理的能力。其次,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有两方面作用。第一,帮助理解某概念,直观地表达某一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第二,作为验证某一物理结论的手段。第三,物理模型制作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动手能力。
2.2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用的学习技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停留在学历和成绩上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也被看做是职工的优良品质而被企业单位看重,例如自我管理、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锻炼这部分能力。例如在了解把握某种概念时,学生有可能需要翻阅很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知识,而在大量信息中提取出需要的内容,整理归纳相关知识,在验证或为了加深理解而准备动手做相关的物理实验则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
3.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参与,因为拿出一些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往往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方面能节省学生时间,让学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要注意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在学习过程中,在各种各样的方面都能达到为学生锻炼某种优秀品质的作用,但是不能为了锻炼某种品质而偏离学习知识的目的,也不能为了学习知识而忽略对优秀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和教师都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同时在学生开始课题研究之前,教师应该注意选取难度合适、综合能力性强的课题,避免发生因课题不合适造成学生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
4.结语
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因物理公式、概念深奥复杂而不喜欢听的现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解新知识的目的,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可以说新知识的收获和综合能力的锻炼是同样重要的两种收获。因此,加强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的应用能够缓解物理学习压力,对培养国家所需的全能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双成.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7):25-78.
[2]孙鸿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小发明[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8):31-45.
篇5
一、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对比
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试模式一直被沿用,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在教育方面来说,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实践和创新是最重要的,因此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
1.增加图书阅读量
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在图书馆借关于物理的书和在网上下载关于物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情.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
2.为学生的学习制定计划
首先,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应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能力.
3.认真选择课题
课题的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活动是否可以成功.在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课题,在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选课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同时,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物理学科的教学研究方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呢?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然后给学生机会发表看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探讨“磁感应强度测量方法”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学生围绕着测量磁感应强度的方法,设计、实施并改进方案,利用实验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物理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启迪和科学方法的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开发探究思维,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自主探究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提出假设、实验和讨论等方法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将学生培养成新一代的科学探究人才.
三、在新时代大环境下的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是教师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也是民族振兴、祖国腾飞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行,这对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在快速更新,因此,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会成为物理教学的主流.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理解力强的学生帮助理解力差的学生,同组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优劣互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3B-0030-02
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接受,更要强调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学习。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色,为了改变学校里传统的知识灌输状况,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国家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该成为学生构建知识、活跃思维、提高技能、发展心智、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索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个性为本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深挖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死学”转变为“活学”。从教材中走出来,在“活”中探求知识,形成语言能力。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想象和创造。在英语教学中,自始至终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积极性,引发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需要和兴趣。
(一)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要的是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地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清楚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诱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动机后,就把往常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习兴趣得以保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因素是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老师的关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直接关系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交往渠道,教师应善于运用一切教学技巧,创造一种真诚、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创设自由想象和联系实际的表达空间,激发创新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用英语。只有不断地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其创新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教育中,老师作为学生创造过程的引导者,就必须要通过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发挥创造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动或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适当地设疑问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深挖教材,活化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让学生主动研究获得知识,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生应从语言运用者的角度而不是应试者的身份去关注英语学习过程,学会有效的学习策略。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提出,为当今英语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英语学习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方法。学生要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学习英语技能。老师更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为他们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训练,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以教材为基础,选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紧扣教材,活化教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置问题+背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人的情感和创造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有利于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例如,在讲授 A heathy life 时提出问题:I’m getting fatter and fatter,What suggestions will you give me to help lose weight?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教师问:“What expressions might be used to offer suggestions?”并引导学生说出:I suggest that…Why not…/Why don't you…/you'd better…等句型,提出许多suggestions,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
2.开展英语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大多采用主题研究形式,通过开放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启发其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多向交流的欲望,达到在辩论中学习、使用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既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又利于在课堂上创造自由开放、激人奋进的环境。比如:在教 Charlie Chaplin 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卓别林的影片和他的表演风格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text?
What do you think Chaplin wants to tell people by boiling a pair of shoes and eating shoes,enjoying every mouthful in the film The Gold Rush?
学生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利用他们在课堂内外所掌握的信息,通过讨论研究的方式,对主题进行由表及里、去糟取精,运用多向、独创、灵活的联想,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去思考、去探索,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力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3.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良性、深入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非常离奇或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不能盲目地批评和指责,这样往往会将学生朦胧的、零碎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会阻止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和严肃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鼓励、诱导学生创新能力。
(三)开展多种辅的教学活动,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使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开展各种辅活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主动投身到英语语言环境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例如,教师在课前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听一段英语新闻或用本课的重点单词简单造句等。通过这些辅活动,不仅扩大学生词汇量,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听说能力,更好地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加强课外实践,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及制约着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合理、适当、有序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有着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进度制约,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创办校园英语角,走出“哑巴英语”困境
每周定两晚时间,定不同的地点,让学生踊跃参加,安排一两位老师全程参与协调工作。在英语角,让学生围绕热门话题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互听互动,听不懂的可以大声重复,互相纠正错误的语法,让英语角活起来。英语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二)进行英语短剧表演,人人进入角色
为了熟悉剧本,每篇课文先集体突破单词,再分组朗读,然后个人朗读。熟读课文后,老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改写台词,将课文编成舞台剧。让学生安排演员,布置舞台,准备道具。根据学生的层次,合理分组进行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导演或主演,能力稍差的学生担任配角。重在参与,重在开口,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开展任务营训练,学生乐在其中
学生的英语只有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有大量的输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校布置场所,如超市、银行、旅行社和博物馆等。师生共同设计英语情景和难度相当的任务指令。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人人参与,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执行指令,不断在训练中获得知识。通过该项训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育的过程就是探索与创造,英语教学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很好地统一,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去,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雪 玲.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
[2]翟洪梅.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华章,2011(10)
篇7
一、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三、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像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篇8
本学年度,教科室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质量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师徒结对,双方签订三年培养计划。促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学理论、做习题集、写课后反思,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年级大型联考统考,促使其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3)坚持举办《远安一高教育论坛》,给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教育论坛活动。谈谈学习教育先进理论后的感悟,谈谈读书后的收获,展示课题研究过的成果,给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建议等。组内教研活动,也应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思想的平台,把优秀的教师推荐到学校讲,三年里争取人人都有机会讲一次,还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和社会人士讲。
篇9
高中生的兴趣明显分化,自我意识成熟,具有各学科系统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独立性和自觉性增强,抽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活动的自主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已经能够意识到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智力活动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明确。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选择课题的策略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课题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应用数学。数学课题的选择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研究课题“某地一年中的降雨量交化”,我们每天都可以收看到城市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每天作好记录,利用课余时间和专门时间,走访气象部门,以了解气象方面的知识及相关数据的统计方法等,走访农民或农业部门,以了解一些诸如降雨量与农作物播种之间的关系。在搜集数据、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图表等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分析一年中的降雨量变化情况,降雨量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人际交往、服务意识、科学态度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2.从教科书中选择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己经列出一些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典型课题,有些与生活联系密切,有些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有些则再现了数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另外,在教科书各章后面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其中阅读材料大多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给出了资料来源,可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通常给出某种思路,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收集数据,解决问趣。这些都是高中数学课题学习很好的内容。
3.从教材内容的拓宽、引申中选择研究课题
有些知识内容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但又属于学生应该掌握的或者属于考试范畴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拓宽引申的,可以作为数学研究课题。如学完“互为反函数图像间的关系”后,可选择“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图像性质关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首先,该课题的入口较为容易;其次,该课题在研究的内容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深度和宽度的理解和研究。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长一点,可以在学生学完函数的整章内容之后,有了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后,让学生归纳整理、推理论证,对两者之间的图像性质再进行比较。
二、课题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
l.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经验去“顺应”新知识,激发探索兴趣,并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学生群体时,这种情境有点可遇而不可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供探索的数学司题,培养学生将课堂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意识,最后使学生自觉地思考与探索相关课题,从而自动进入到课题学习活动中去,然后再经过适当的指导或总结,形成系统的课题学习环境。
2.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课题学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应该是课题学习的主体。通过问题情境的激发,学生已经明确所接受的课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方式:搜集信息,根据已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按自己的观点和方式,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协作学习是课题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员,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与学生共同批判、考察各种观点,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参加课题讨论与交流。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组织课堂讨论。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计划,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或体会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l]沈世兰.高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2).
[2]李建华.数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7,(3).
[3]唐立新.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湖南水利水电,2006,(3).
篇10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反思性学习
近年来,反思性学习、反思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更具有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通过反思性学习,是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
一、相关概念
反思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来进一步学习,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信息和事物,思维深化,能力提升,得到新的启发和认识,属于深层次的自我学习方式。高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指的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反思性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目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通过中考、高考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因此,看一所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升学率几乎是唯一的标准。2.观念障碍。①教师认为只有自己专业精湛,就会教好学生,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难以实施反思性教学。②课堂问答,教师只是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利用有利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实施有效的反思性教学,让学生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③教师往往把课堂讨论和学生思维的过程当作重要手段。但是在反思性学习中,思维的过程以及课堂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要进行总结和分析等思维活动。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在交流争辩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纠正自己学习错误的认识,巩固了正确的观点。3.技术障碍。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导入;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怎样去评价;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去分析;对于一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怎样去发现学生的想法,又如何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这些细节上的技术问题,能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4)学生的基础能力障碍。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不同,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也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信息基础不一致,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效讨论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些原因都促使学生必须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
三、教学中反思性学习运用策略
1.采用分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单纯的算法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难度,可视学生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第三章第二节的“程序调试的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运行与调试程序中及时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理解程序调试的真谛。程序调试,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力和毅力,进而了解程序错误的四种类型。
2.注意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应用中处于比较高端的位置,要掌握程序设计的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整合多种算法并且加以创新,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在第四章第六节中,两个很大的数如何相乘的问题,虽然教材给出了解答的过程,但本节得出的程序并不尽善尽美,主要还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反思,以增加他们发现错误和排除错误的能力。经过实践证明,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例子引导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亲切,能降低学生畏难心理,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举一反三,掌握经典型算法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程序设计的算法有很多,但算法并非多多益善,在高中阶段没必要也没时间讲述所有的算法,在讲述中应选择具有普遍实用性的算法,强调通法,淡化特殊方法。因为如果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花太多的时间去挖掘各种算法定会影响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得不偿失。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编程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的确,程序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枯燥,尤其是那些纯数学的循环、排序、递归,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如果让枯燥的程序算法转变为贴近生活、有趣味性的实际案例则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鲜明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和整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枚举算法中,对电子邮箱密码进行破解,这种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该问题为主线,围绕枚举算法的概念、流程图、解题思路以及优化等等环节层层递进,这样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