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观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篇1

Abstract:A good teacher should care for each student like a mother, be strict with students like his father, and be enthusiastic to students like a close friend. I think this is very appropriate. I am determined to become students' mother, strict father and close friend. I have been class teacher many years, and have some experience. Based on my work experience as a class teacher,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ork philosophy of a class teacher.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以教育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

Key words:work of class teacher; education-basic; student-centered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79-01

0引言

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新教师座谈会议上我获知,学校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对学生的教育原则是“以学生为本”,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也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所以,在做班主任工作时,首先用这条原则衡量一下,班主任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正如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说“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我想,这就是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

1初期阶段学习经验

在经过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后,我认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技工类学校。因为学生的素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参差不齐,所以在管理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作为50多个孩子的班主任,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工作的初期阶段,要想摸索出一套系统的工作办法,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主动向一些优秀班主任请教管理经验、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失为一种省事但能快速奏效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能够有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平时工作的基础上,细心整理并最终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2工作过程积累经验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和知识体系水平高低不同这一情况,班主任在进行工作时需要全面兼顾,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教育。主要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班主任进行调控和引导。

2.1 是对班干部的选拔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工作。一个班级有了一批好的班干部,班主任的工作就会进行的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否则,没有班干部做左膀右臂去了解整个班级的动态,不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就是个虚名,日后的工作就会磕磕绊绊。这一点在新生刚入学的军训期间就可以着手,因为在这期间教官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多,通过仔细观察并及时和教官的沟通,可以进一步的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自己心中也会有个大概的了解。

2.2 是对班委的任用班委选出来定好了不是就一定会对班级起到积极作用了,还需要班主任的合理任用。在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制定一个详尽的、明确的、适合班级发展的班规。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班委成员在班级中地位的,为其以后的班级工作打下基础;又集中体现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不管是初中起点的中级班,还是高中起点的高级班或者技师班,年龄、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在自己制定的班规面前都不能作为借口去违反。

2.3 班主任在做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既要放手给班委,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有全面掌控班级局面的能力,对一些班委不便处理或者处理不要的问题能够及时弥补这需要班主任与学生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赖老师,敢讲实话、敢说实情,以此来全面了解学生,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这也正是学院办学办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做到重点培养两批人员:第一、班委与团支部成员;第二、宿舍舍长与值日小组长。班主任要及时指导他们的工作,并且要求他们及时汇报工作情况,之后通过他们去影响并带动周围其他学生,以“点”、提“线”、带“面”,促成整个班级共同良好发展的趋势。

2.4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在每一个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可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是每个家庭的百分之百。班主任不能因为哪些学生成绩不好、屡犯错误、孤僻不善于沟通等等各种不良因素作为放弃这个学生的理由。学校把一个班级交给班主任,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班主任,社会把未来的生力军交给班主任,从任何一个层面来说,班主任都有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做工作时灵活、负责,并具有创新性。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从根本上找到其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改变学习方法也好,是调整学习状态也罢,哪怕只有一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给予“后劲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待屡犯错误的学生,一味的训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弄清楚问什么这个学生总是不能认真的遵守纪律,并耐心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对待性格迥异的学生就更要求班主任工作做深,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本质上去感化学生,动员全班同学积极与他沟通,用大家的热去温暖那些孤独的心灵。

2.5 注重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有情况时,能及时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的受教育主要来自家长、社会、老师,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就可以确保学生大部分的受教育途径,从而可以更好的的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动态。通过与家长诚恳的交流,家长也会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投以极大的热情,也会给予大力支持。当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会涉及一些学生之间的秘密的时候,家长会在获悉后及时打电话反馈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及早对相关问题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以应对一些可以解决、避免的问题。

3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尽管我认为以上想法都很好,也做过很过的努力,但是真正实施下去,让学生也能纳入这个预定轨道中,是有很大难度的。多元化的社会,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取舍,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点。在这个师生磨合的时期,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是需要付出的,但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是同样也是一种奉献:为学生的正常发展,为课堂授课的正常进行,为学院教育的正常运转。只有班主任工作做得深、做得透、做得彻底,才能换来学生的信赖,才能起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时代特征;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的内涵

对现代教育的界定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专指杜威的教育理论的。笔者认为这种太过于把现代教育抽象化,静态化。也有人为是认为现代教育的概念是和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相一致的,强调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由现代生产决定的。教育的划分与社会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绝对,教育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界限。也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概念。笔者更倾向于这种。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1这肯定了教育它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理论,它是现代生产的产物。

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我们父母的年代,家中大多四五个孩子,养活众多孩子已经很吃力,对孩子的教育自然很淡漠,温饱尚未解决,又怎么会去思考加深文化知识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不断扩大。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一法律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我看来,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名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2)教育的终身化。所谓终身教育,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反映,科技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一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淘汰。百年来,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多企业也优胜劣汰,一个人如果不继续学习,不再接受新的培训,就会被企业所淘汰。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终身教育也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要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

(3)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研究人的大脑和心理的发展,对人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是不同的,影响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一切使得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教育就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挖掘每个人潜在的能力。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特别需要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注重个性的培养才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教育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

(4)教育技术科学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教育的科学化。这种科学化在教育物质技术手段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在我们父母的年代,幻灯片都没有,更别谈现在的多媒体,现在每个教师配备电脑已是基本的,再加上教师灵活应用这些设备生动展现授课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从简单的口传相授,到印刷术在教育中的运用,随后有幻灯片、在教育中的普及,20世纪以来,卫星电视、教学软件、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其所带来的教育变化不仅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效率的提高,还催生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师生角色的变化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5)教育观念的开放性、超前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开放的,传统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而现代教育把范围扩大了,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相协作的体系。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它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向后看,流连于过去的经验。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善于发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新的问题。当然,经验是宝贵的,是创新的基础,离开过去的经验积累就没有创新。但在新的形势下,不得不承认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更为重要。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保守,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出击,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三、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1)加强道德教育 提升道德水准。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为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道德水准的严重滑坡和道德危机的出现,使得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重视道德教育,提升道德水准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迫切性。各国应该越来越注重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及其表现出来的实效性。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从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道德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要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配合,加大协作的力量,全社会共同做好道德教育。

(2)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远程化、多媒体化不仅改变了教育的环境,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新型教育手段的出现为教育资源更广泛、更有效的利用开辟了道路。不可否认,当前这种以相对固定的教师、教室、教材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虽可依然存续,但是对于已经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共享因特网上最好的教师和课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交互式学习更加的具有实用价值。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图书馆和以学校为基地的电子资源中心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同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指出:在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放在学生培养的首位,否则,我们的学生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2此外,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尤为重要。要训练学生与人协作,要讲究团队精神。孤军作战的人已不适应今天的形势。传统教育讲究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能力,包括阅读、计算、分析、判断能力。而未来更讲究的是运用知识、信息与通讯手段进行快速的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人才,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

注释:

1 尚剑.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与基本内容[J].林区教学,2010(1).

2 韩洪波.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

【参考文献】

[1]周淑芳.试论现代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3(2).

[2]张俊.试论现代教育及其特征[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

[3]尚剑.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与基本内容[J].林区教学,2010(1).

[4]顾明远.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5).

[5]陈化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15(2).

[6]王坦.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1997(7).

[7]韩洪波.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

[8]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214-218.

篇3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变革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阐述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 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 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4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篇4

关键词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22-04

一、课题的背景

(一)基于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深省。其实质是“如何掘与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而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操作、尝试、现、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我们需要把幼儿好奇心、探究热情、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最关键的目标。

(二)基于对幼儿园课题深化研究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园依托课题《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从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内容、途径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四个方面进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仍把握不够,理解不透,常常导致幼儿创新意识、探究热情和能力培养的缺失。“十一五”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确立“十二五”研究的生长点提供了可能。我们将以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立足园本,研究和构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践行幼儿园“爱德、求真”之园训,改变传统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素养”的教育观念,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三)基于对师幼科学探究素养内涵式提升的考量

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初步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使幼儿的智慧得到生,个性得到张扬,生命价值不断被唤醒、显、弘扬、提升。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去结果”式

“去”即除掉,减掉。“结果”即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

“去结果”式: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等;“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开放的科学探究。它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和一切皆有可能。它强调去“有形结果”,留“无形结果”(即“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就是“结果”,就是“价值”。对于幼儿来说,“去结果”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自然、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科学探究方式。

(二)科学启蒙教育

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游戏等方法与途径,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意义与理解,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

三、支撑性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

(二)布鲁纳的“现学习”理论

“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展思维能力。

(三)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就是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该理论倡导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现代的务实、多元。

据此,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点和归宿,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

四、研究目标

(一)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形成较为系统、理性的认识,构建具有园本化的、前瞻性的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及应用策略。

(二)提高教师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求真、解放、游戏、体验为基本指导策略,以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点燃幼儿创新的火花。

(三)更新教师观念,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为指导,有效促进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的形成,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丰富园本科学特色内涵。

五、研究内容

子课题1:《科学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本园教师组织和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持续的、跟踪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其成效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子课题2:《“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的研究》

研究和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实践验证、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探索并建构园本化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子课题3:《“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框架建构的研究》

研究和构建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支撑,以游戏、生活、教学为主阵地的框架体系,为教师分析、处理和评价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层面。

子课题4:《“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求真、解放、游戏、体验等多元指导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提高教师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

子课题5:《“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建构个性化、多元化的经验,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子课题6:《“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

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实现我园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式提升。

研究重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是导向、是核心、是灵魂,框架的构建、指导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需要以此为支撑。因此,子课题2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幼儿科学教育文献资料,以理论指导“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二)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研究,改进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三)个案研究法

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对教师或幼儿个体进行跟踪观察、分析与研究。

(四)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可供借鉴和应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研究措施

(一)操作要点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现学习、探究学习理论等为支撑,从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入手,构建既有理论深度,又在实践上有效可行的“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措施

1 课题组的构建与课题的策划充分挥民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管理体系,对课题进行整体构思,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和特质,围绕总课题制定相关子课题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2 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

3 遵循“十一五”期间形成的“研到‘实’处方是‘真’”的课题管理思路,创新课题管理模式,以名师工作室、市幼教学科中心组、课堂观察协作组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与专家、同行互动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4 实施教师专业展分层考评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课题研究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规律。

5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6 设置局域网,每班配电脑,订阅幼教专业杂志和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组教师搜寻、查阅资料提供保障。

7 聘请吴江市教科室主任、幼教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以弥补课题组成员理论造诣不深之缺陷。

八、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01~2011.06)

1 组建课题组,采用文献法,对课题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

2 举办设计论证会,逐级申报。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07~2015.06)

1 围绕课题涉及的六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性研究。

2 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丰富理性修养和实践经验。

3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4 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修改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逐步形成基于“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性认识,并给予实践印证。

(三)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5.07~2015.12)

篇5

关键词 教师素质;信息素养;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27-03

Information 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Wu 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times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is.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quality of higher dem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information ag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essential qualities, urgently needed by various forms and channels for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teacher qual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Dunhuang Arts Secondary School, Dunhuang, Gansu, China 736200

1 信息时代对中职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实现教育信息化固然需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媒体要真正的在中职教学中发挥其优势和效应,最终还要取决于人的因素,特别是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那么,信息化教育需要中职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呢?

1.1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中职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生存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中职教育面向迅猛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因此,中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现代教育观念。

1.2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当今时代,知识信息“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职教师作为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直接传播者,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跟上时展的步伐,就要时时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对中职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1.3 具有教学创新精神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当前推行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为教师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大胆探索和革新创造了极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教学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重要过程。中职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现代教育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因此,教学研究能力也应该是信息时代对所有中职教师提出的要求。中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1.4 具有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中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和技术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和选择教学活动结构,包括总体上构建教学模式和具体选择教学策略等。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专业技术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指中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将教学内容设计、加工成各种知识点或知识部件的形式,作为共享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中职教师要有系统的观念和整合的思想,要有科学、灵活、创造性地组织、协调教学过程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寻找丰富的知识信息、开发有效的学习资源、创造优化的教学环境的能力。

1.5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它应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信息观念、信息情感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对中职教师来说,首先要具备信息的观念和信息的知识以及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篇6

1厘清教员信息素养的内涵

军校教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就要厘清教员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考斯基提出的,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也随之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信息素养也被教育专家广泛关注和研究。钟志贤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教员的信息素养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以培养学员的军事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和加工能力、利用和创造能力等。

2认清信息化教育教员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未来战争中,信息对抗贯穿战争全过程,部队需要大批在信息化作战中“能作为、有作为”的高素质信息作战指挥人才。信息作战指挥人才是作战行动的直接筹划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其素质能力对战争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军事院校要紧贴部队、紧贴实战,必然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信息作战指挥人才的艰巨任务。军校教员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塑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2.2提升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关乎部队和院校建设发展的大局,不断提高军校教员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军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学员素质现有水平与不断变化的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客观需要不相适应。从信息化教学的角度看,其基本矛盾可定位为:学员信息化素质现有水平和未来战争所需要的信息作战指挥人才客观需求不相适应。这种课程教学的基本矛盾,规定军校教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以提升学员信息化素质能力为己任,必须切实把握学员现有信息素质水平这个起点,着眼部队需要和未来战争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推进军校信息素质教育,切实提升军事信息人才培养质量。

3探索教员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信息化教育观念军事院校教员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教员是军事院校教育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教员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培养新的教育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化的教育不仅要积极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还要拓展内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好的态度。教员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学员进行指导、组织、协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

3.2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对信息素养的修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员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学习必须是连续不间断的、终身的。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军事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根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的利用和创造能力等,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员的信息素养。教员要具备边学习、边教学、边反思的能力,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3.3提高教学研究,注重对信息化知识的运用教学研究是教员成长的必要途径。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员必须转换角色,不能继续作“教书匠”,而是要成为科研型的教员。教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教员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员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培育与提高学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4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信息化教育不仅仅是以往那种填鸭的教授课本上生硬的知识、理论以及有关的技能,而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员应改进“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指导学员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员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员为中心,培育他们的主动精神,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具备信息素质。

3.5积极创设软硬件网络支撑平台学校应建设校园网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可以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可成立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购买必要的软件和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教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从而推动教员信息素养的提高。

4结语

篇7

一、现代数学教育观念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切都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休戚相关。21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们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数学素质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观念应富有新的内涵: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学教育的落脚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课程上。中小学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和中化民族的振兴。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教育观念。努力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时代的发展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经,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低,训练少。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设:

1、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观念),形成优良思维的关键。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课程中要求不够具体、明确,教学中很难把握。建议教材将各章节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提出初中各阶段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中目标明确,以便有针对性、有序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篇8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

篇9

关键词:技师学院;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并重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技工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他体现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客观性、必然性,所以,我们把它总结和上升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探索、把握和顺应这一规律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规律的内涵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和形成过程、能力本位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可概括为“二大内涵”。

1.从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涵盖和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他强调,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该规律在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折射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他由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二者相比,不难发现该规律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完全一致,该规律不仅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

2.从人文主义角度观察该规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为教育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该规律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表现出高度的人文性,引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得知,二者虽在文字表述方面有所区别,但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该规律不仅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提升“做事”的能力,诠释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一条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1.构建专业能力训练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训练

(1)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模块

要依据先进性、职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原则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要将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确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三大主体;应按照成立专家工作组、信息收集和处理、搞好课程开发、编写初稿、征求意见、组织审定、颁布实施七大程序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和开发工作,为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指导性文件。

(2)建立一体化教室

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仿真性、高效性、综合性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应用大类核心技能的需要集中建设一体化教室,注重相关专业的融合、同类学校的共建、区域共建。应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其建筑层高、建筑面积、讲练区域划分、工位布置,在功能上既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又满足产教结合需求,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从制订一体化教师等级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师等级考核、绩效挂钩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使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真正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教学人才。

2.构建关键能力养成体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养成体系由教学方法模块、职业道德模块构成。

(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方法模块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运用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以此提高学生方法能力。

篇10

一、 哲学观视域下对低碳的理解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以低碳化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浪潮,人类发展进入绿色文明时代。从人类发展的哲学视域看,低碳化浪潮有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征。

从价值观视域看,强调面向未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低碳时代从人类整体主义出发,基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唯一载体,立足于地球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上,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发展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质疑并批判工业化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发展,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统一,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观视域看,注重体现“三低”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GDP的增长主要是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来推动,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难以为继,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为代表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成为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从实践观视域看,倡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环保实践理念。基于“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强烈的责任感,低碳化浪潮强调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主张全社会都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以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低碳化生态环保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 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低碳化内涵

消除教育异化的迫切要求。伴随工业化的进程,科学主义思潮得到极大张扬,技术理性被奉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宝。受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影响,教育背离其本质目标,被异化为技术工具,呈现出实用功利主义倾向,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受到青睐。填鸭式灌输、统一的共性教育、格式化的培养要求、过多的时间精力堆积,成为了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个性被严重扭曲、奴化,沦为了考试机器,成了知识、技能、信息的容器,学校成了把人变成机器的场所。针对这种现状,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过度物质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影响,要求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呼唤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和和谐教育,纠正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尊重学生成长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性认识现代趋向的必然要求。自工业化以来,大体存在五种人性的假设:即泰勒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麦格雷戈的“自我实现人”,威廉·大内的“复杂人”,以及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的人”。纵观这些关于人的理性认识,从最初的“把人视为机器,以人去适应物”,到“开始重视人的尊严”,到“注重研究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再到“探讨人性的本质,强调和谐的员工关系,以人为本”,到“实现生活价值、尊重生命意义”。其间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由表及里逐渐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重视人的创造性和巨大的潜能,体现了由过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到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并重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关于对人性及发展的认识与趋向,不可避免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提出必然的要求,要求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知识域的无限多维向度与人的生命时间的有限单指向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这对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客观要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并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所以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我们既要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更要强调绿色学习、绿色教育等低碳化理念。

基于上述对低碳发展的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我们认为教育低碳化在本质上强调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上的作用,是主动的教育、和谐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和可持续的教育,要求要节约教与学的精力、降低时间消耗、提高效率,具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多种意义,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理念是其核心观念。

三、 低碳”理念对创新教育观念的启示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蕴含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等内涵的低碳理念,对教育观念创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