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着眼点不仅要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同时也应把着眼点放在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实践证明,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所以,它正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是适应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看,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这势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方式,创立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完备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
篇2
方式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课程目标课程理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不仅是为了满足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同时也有利于当前的地理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为中心、发展为中心"新局面,推进地理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发展。所以,初中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关键。
实践证明:在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将发挥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师能不能认同并掌握新课程
的现代教育理念,能不能明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能不能积极投入新课程实践,事关这场改革的成败。
一些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教材时,感到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说明了新课程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
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的纵向交流,增强了师生
互动关系。因此,如何指导好学生自学已成为新课程教法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备课
、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
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扮演好"生产者"、"中介者"、"服务
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劳动者"、"求索者"、"设计者"。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这一课
程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关系,重教师"教"向重学生
"学"转变,"教"与"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新课程,尽快转变课程理念。
认真钻研新课程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教材主要区别:
1.三条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使学生获得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个方面的基
础知识,学会有关的地理基本技能,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
2.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
,由学科走向学生,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
3.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观点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地理和自
然地理高度综合,强调人地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突出了学科的重点和加大人文地理的比重,增强课程开放
性和弹性,对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
课程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过去教师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只能根据教材在教法上
施展才能。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能够成为新课程的适应者,而且要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原来占主导地位
的大教学观已经衰落,而"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理念正被大家接受并认同。课程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
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互相作用的主体。
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新课程改
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过去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而新
课程的改革,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
要。教师必须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激发学生"我想学",怎样诱导学生"我要学",怎样鼓励学
生"我会学",怎样评价学生"我能学",应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考重点。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
图象、活动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读、动、
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这几个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讲、评
"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SPAN>
课堂上"读、动、练、评"等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是盲目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
的地对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段、形式、内容等精心加以设计安排上课时再加以积极引导、指导和组织实施。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人,学习方法的引路人。
三."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
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
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
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
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群策群力,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做学生学习新知识
的忠实引导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教育 评价机制 改革方案
进入新世纪之后,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希望中小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教育在新课改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面向所有学生,从根本上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成了激励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点,开展综合评价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初中教育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考试、竞赛仍然层出不穷。可以说,以升学率判断学校实力,决定校长的荣辱升降,决定教师的报酬职称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思维定势,导致校长和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对后进生漠视不见,这严重背离了基本教育规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口碑,导致初中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初中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减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政策,可以制定《关于禁止初中分快慢班的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
另外,为了从整体上构建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机制,初中学校还应该建立以考核“四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所谓“四率”,即“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毕业率”。不按照分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名是“四率”评价的最大特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平均分,开展底线评价。初中学校要着眼于优秀率,追求尽可能高的合格率,有了高合格率就有了高毕业率。总之,初中学校必须坚持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起抓,德智体美劳一起抓,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
二、确定责任,实现“保底”,面向所有学生
如今,学校的减负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学校中依旧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设置“四率”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要想真正落实“四率”综合评价的改革方案,关键要抓“合格率”,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初中校长是抓合格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尽到责任。同时,初中各级各班都必须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目标。教育保底,顾名思义,就是要保证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最落后的后进生都可以达到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进步,真正使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合格。
要想提高合格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依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定他们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摒弃那种牺牲后进生,换取好学生冒尖的做法。其次,教师要从转化后进生入手,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学科抓起,形成段段清、科科清、全面清的良好局面,真正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合格。再次,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为课堂起点,积极实现“浅、慢、精”,即基础知识讲得浅,新学习内容讲得慢,课后习题布得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将一些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学、认真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实证明,合格率高了,优秀率会跟着稳步上升。优秀率高了,学校的口碑、老师的品牌也会相应提升。
三、坚持标准,适时调控,保证评价效果
要推进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使整个初中教育焕然一新,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努力将学校的“兴奋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追求“四率”的轨道上,以追求合格率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将重心适当前移。针对一些初中学校优秀率高、合格率低的情况,必须坚持标准,成立合格率、毕业率特别奖,鼓励初中学校将着眼点放在追求合格率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初一打基础,初二防分化,初三推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实施教育,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初中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价,主动寻找发展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意见,从他们的评价中找到教育不足之处,以此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再次,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及时矫正。初中学校在重视年度评价时,也要加强过程评价,制订月度评价、季度评价、半年评价等具体方案。学校要不定期地对班级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限时达标。最后,根据规定实施奖罚措施。学年结束后,将班级实绩进行公布,表彰先进,督促进,激励其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总之,初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他是学生由小学到大学的桥梁,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基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要过于强调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四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好的机制引导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将初中教育的着眼点回归到学生身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而不是放在分数身上,不是放在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俭,孙兰祥.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2]张志群.论中考标准的控制[J].湖北招生考试,2005(12).
[3]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5]姜红艳.论学校考试的人文关怀[J].湖北招生考试,2004(16).
篇4
【关键词】评;课; 问题与误区; 着眼点; 要求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53-01
评课的诠释: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1 目前评课的操作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1.1 重听评轻。
听的多,评的少,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课听了不少,但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把当局者中从迷中解脱出来最有效的方式是评课。
1.2 敷衍了事。
“不说好,不说坏,免得惹人怪”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
1.3 平淡肤浅。
有的听课者听了一节课后,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是笼统地认为“这节课上得不错”,有评课者虽然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诸如板书如何,声音大小,教态等问题。而未触及施教者根本性的问题。
1.4 面面俱到。
对一节课应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有所侧重。应根据每一次听课的目的和课型突出重点。
1.5 参评面窄。
少数几个人的一言堂。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教龄长、资历深的老教师或领导说了算,年轻教师基本不大发言,或人云亦云。
1.6 评“新” 弃“旧”。 眼下冠以“新方法,新结构、新课型”的课多起来了。对大家确有些吸引力,而对于传统的东西似乎就是“落后”“过时”的同义词,于是凡有新的东西就门庭若市,而对传统的东西不屑一顾,事实上传统的东西有不少是精华。
2 评课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2.1 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必要的,“问题能使想象起飞,智慧起舞”。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评课过程中却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甚至把提问的人次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尺度。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在“愤”“悱”之际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一旦达到目的即可止问。评课应注意提问时机是否“适宜”。问题是否“得当”,数量是否“适度”。
2.2 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
对于作秀式的优质课,我们为什么反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生成”的精彩,而是“预设”的精彩。课堂中高明的教师往往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井”借此对学生进行脑力震荡,并通过“点拨”使其逐渐“顿悟”这才体现教师的教育机制,素质、水平和讲解艺术。因此评课应评议教师设置问题的“含金量”及给学生带来适宜的“困惑度”和“思考力”。
2.3 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的角度要转变为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体现主导性,但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提倡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消。所谓精讲是指该由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由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的,教师绝不参与。但哪些学生不理解的,理论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和误区的问题,教师还应讲解,重点问题还应强调,当然教师在过程中也应意识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建议评课时,不应一味追求教师讲的时间长短,而看其解的“量”、“质”、“度”的问题。
2.4 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
选择何种媒体、手段,形成应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实际、教师素质而定,不可盲目攀比一切。有的教师只重形式而不重视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结合,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眼花缭乱,一会这个形式,一会儿那个形式,降低学习效率,这种形式,更不中用,经常会出现“高射炮打蚊子”既离奇又离普!其实,无论教育技术手段如何发展,教师的体势、黑板、语言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都不会抛弃,我不是反对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主张评课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3 评课的主要着眼点
3.1 关注教师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整堂课是否体现学科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最大发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3.2 注重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的利用情况
3.3 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是传统教学与新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传统方式:启发式、点拨式;
新方式:合作探究 情境教学。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4 关注师生交流与学生交流情况。
交流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形式之一,一般的外在表现形式为讨论、讨论须始于问题的提出。问题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拓展性问题与探究式问题。事实性问题一般可以从教材中得到答案了,可以说没有讨论的必要。拓展性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价值。探究性问题正适合学生讨论。所以应注重课堂师生,生生教学反馈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在平等、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3.5 注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总体情况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3.6 品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感知状况。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同、一个赞许、一个微笑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出发点,以激励性语言为最基本的表达形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感觉良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成功的的保障。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反应、兴趣、注意、热情、关注、交流、反馈等等都会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听课教师要关于捕捉信息,评课中也应在予以关注。
3.7 分析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和理性化程度。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越是贴近于课堂教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流畅程度就越好,表现为教师教学的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是教师教学艺术逐步精湛的过程。
3.8 点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和缺点所在。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应挖掘出每堂课的闪光点予于赞美。同时我们应以事实求是的态度指出每堂课的缺点。
4 不同层次的评课要求
4.1 对赛课优质课的评课,应突出一个“比”字,倡导一个“学”字。
篇5
一、新课改中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新课程中对内容的选择,更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在新课程中必修内容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利用知识。例如,新课程中“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别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燃料天然气、石油、煤作为切入点引出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然后分别学习其性质。在课本的总体设计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计中添加了“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为化学学习带来活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空间,同时在交流、思考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自身的不断完善,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知识素养。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选取合适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上,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能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最后自己进行总结。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不断讲、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进入探究、体验科学的过程。
三、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新课程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这也是化学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篇6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科学素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层次把握科学教学的真谛
1、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引导功能。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五)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调研、专项协作等多元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1、认真参加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认真参加《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六)重点加强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教师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1、以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
2、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七)提高研究能力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加强科学教师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科学教师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5、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二、科学特色活动
1、科学幻想画: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孩子成为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可以全员参与,创作出与科学有关的敢于大胆创新,有意义的画作。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
2、明天小小科学家: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一、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2.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三、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8
关键词:先学后导;因学设导;以导促学
现象与剖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导”的痕迹越来越淡化,学生“学”的身影越来越活跃,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有效保证,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细细揣摩,就会发现老师对于课堂
上“学”与“导”的定位不够准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很大的
误区。
误区一:放任自流,只“学”不“导”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学的是《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就说:“课文写得非常美,你想怎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二年级的孩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下许多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乍一听,老师的这些话似乎都做到了“以生为本”,体现了语文课改的理念。但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来看,这样“放任自流”的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毫无意义的。
误区二:虚晃一枪,重“导”轻“学”
课堂教学从“师本”走向“生本”已成为一种必然,于是“引导学生质疑”成了很多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被老师一句话进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相信学完这篇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接下来,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被抛于脑后。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给了学生自主,实际上依然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被重视,没有得到解决,教师依然在按照自己预定程的序完成教学任务。所谓的“自主”完全是“虚晃一枪”,课堂还是“涛声依旧”。
反思与探寻
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有误,课堂教学只追求形式上的“自主”,没有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主学习”成为“空中楼阁”。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阅历浅,在基础知识、自我控制、自主探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与“导”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1.先学后导重质疑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疑惑所在。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地增强课堂的实效性。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悱而启之,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奏出语文课堂情智交融的动人乐章。
2.因学设导讲时机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少讲,于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敢轻易开讲,唯恐一讲就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帽子。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把所有形式的讲都舍弃掉,教师一字不讲。相反,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指导,应该更加具有智慧,要导在关键处。
(1)“导”在兴趣激发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内驱力,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的情况下进行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导”在知识缺陷处
语文学习中,往往会牵扯到许多知识,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老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之处,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拓展延伸,智慧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导”在认识模糊处
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往往有偏差。尤其在鼓励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当下,学生对于课文的解读更是呈现出“千姿百态”。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让语文学科真正关注学生健康的成长。
3.以导促学须实践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以导促学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方法,并能巧妙地运用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篇9
【关键词】学生发展;语文;学案设计
一、关于学案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学案的理解
要说学案先来理解教案。教案是教师在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是指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由教师主导,由师生共同设计而产生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而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二)基于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经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途径或方式,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适合于学生的学案即为——“必要的学习资料”之主要依托材料。
2.生本理论。生本教育理念体系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把学习活动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思维,提升生命。学案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是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这是新课改的精髓。而我们指导学生写学案,正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生本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二、学案设计理论研究的编写原则
1.学习目标的优化原则。学案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制订,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阶段性,在学生通过该阶段的学习、训练能够反馈检查到达标情况的务实,甚至可以培养学生逐条检测达标情况,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统一,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并应注重具有能力迁移价值和情感作用的目标。
2.省时高效的原则。教师应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讲解点拨尽量少而精,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以达到学生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学业结果全体性提升。
3.学生自主能动原则。让学生拥有学案编撰权,学案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的学习方略,在学案设计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4.层级指导原则。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梯度把握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案设计的构成要素
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自学检测、导学思路、思维训练、实践拓展、巩固反思六大部分:
1.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股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
2.自学检测:让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编制成基本检测题,上课前,把它们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钻研教材,并回答“自学检测”中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学检测”问题后,在内心中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3.导学思路:设置有足够思维量的问题情境,把一个个新的知识点化解成由浅入深的问题台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沿着思维台阶,逐级而上,解决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最终突破所有新知识点。
4.思维训练: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精心设计或精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短小精悍的题目设定讨论题,进行思维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多角度、发散性地组织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时机。
5.实践拓展:根据学习内容,精心编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题目,提供学生创新活动与实践机会,力求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6.巩固反思: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并让学生在总结基础上反思自己所学,形成文字,帮助理清思路、归纳重点、突破难点及呈现问题。
四、学案教学模式探究
第一步:导学探究
在学案的开头部分,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
第二步:目标描述
为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开始由学生主讲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描述学案中学习目标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由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养成上课前一定要预习教材的习惯,且能充分利用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一、教学开放活动有特色、重实效。
1、开放活动主题鲜明,组织周密。
此次开放月活动我校以“创建开放式学习环境、促课程改革的研究”为主题,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周密地进行了安排与部署,使开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开放活动中,学校教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做到了全程参与,客观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开放活动注重全面性与实效性。
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开放活动,我们做到了班班开放、科科开放,面向全体教师及所有家长;实现了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了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科间的整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活动结束后,我们能倾听家长的意见,让教师进行探讨交流,并针对活动中的不足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全体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入,有声有色。
本学期,我校把教研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强调其规范化,其次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研究学校本身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三月份,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研讨、交流与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月份,我们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组级教研上,更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强调讨论研究问题必须来源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旨在通过教研活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让教师学会自我反思,促进自身专业性发展。
我校的组级教研注意抓实“五重”。一、重自身学习。二、重集体研究。三、重公开示范教学的实效性。即组内教研要发挥集体智慧,又有个体风格,课后认真导评,做到一课一得。四、重对外交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教师分期分批外出听课学习,或请名师来校讲座。五重资源共享。在会课及教学设计上,重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由于学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两级教研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讨论、研究、交流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期中考试工作安排井然有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