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研究活动普遍存在无的放矢的现象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并不适合用来做研究性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分析内容,也不看研究有没有效果,做事一刀切,对一些数学问题拿来就用。其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展开研究性活动,而他们却为了赶“教流”,脱离了为学生解惑的目的,竟也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在日常教学中要静下心,弄清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假如只为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就会给人“研究”泛滥的感觉,而且这个研究本身还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2.研究性学习活动缺乏信息化资源的催化促进
信息化资源可以是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如网上商城,网上新闻,网上学校等,这种资源是和互联网相伴随的。教学实践表明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对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塑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够协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开发出学生的自身价值,提高其分析能力,评估的能力,
对事的判断能力,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师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很少采用信息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本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化的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是很有效果的。然而在现实中,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学生应用网络技能却讳莫如深,不仅禁止学生上网,发现学生上网还会做出一些惩罚,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3.研究性活动缺乏有序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中学生是一个好动的群体,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活动,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嘈杂,研究活动的掌控也就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浮躁的心态,因此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状态。假如老师这个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研究活动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此时,教学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某些老师在面对研究课堂出现混乱问题的时候,还依旧坚持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课堂的反应,结果就演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了。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有的放矢,发挥研究性教学的高效能
教学研究性活动要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展开,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学在决定是否需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或者是能够把具体的知识进行抽象的思维概括的问题。比例,依据某个数学的定理或者公式,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并学会如何把这些发现应用到现实中。
2.鼓励学生应用信息资源
教师禁止学生上网往往是“屡禁不止”,甚至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上网”。与其如此不如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地应用这些信息资源。如鼓励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家庭电脑上网,查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网上得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生分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室使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探究更多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教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篇2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执行主体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07-01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几乎各高校逐步都建立起内部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纵观各高校建设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都建立的非常完善和细化,然而理论上计划的非常完善的系统,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该文就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1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执行主体的界定
高校设置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是教务处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科、更甚者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检查、指导等工作。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执行主体为校级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或者监控科管理人员组织校领导、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去实际执行监控和检查的任务。监控内容包括平常的随堂听课、各种专项检查,例如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这种多形式、立体式监控体系理论上安排很周密,但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执行主体的聘任和工作方式是成败的关键。
2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监控科或监控中心是全面组织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因为种种原因,使工作流于形式。目前的实践中,高校更倾向于把完善管理制度,监督教学制度执行,规约教师教学行为这些必要监控手段等同于监控目的,认为教与学双方被限制在管理条框内,就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目的了。这是目前在教学质量监控目的认识上的一大误区。质量监控主要监控教师,很少监控学生,尤其是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监控。
2.2 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学校领导能够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动态情况,高校每学期都会给学校党政领导安排随堂听课。如果安排不得当,这种听课很容易流于形式。从专业角度来讲,如果安排的教师的课跟领导干部的专业背景相差很大,就不能进行专业指导;如果只安排专业背景的课程,就只能听有限的课程,而不能站在学校高层的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质量情况;所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听课,怎么给领导干部编制评价表,都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果。
2.3 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般高校倾向于聘请职称高的退休教师和领导当教学督导员,一类教学督导属于学术型,他们学科专业造诣很深,知识渊博,但教育科研意识较差,对教学理论不感兴趣,缺乏从事教学督导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另一类教学督导属于管理型,有些是长期从事党团组织领导,他们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但缺少教学经验。大部分的教学督导员只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而不能起到督导的作用,只能给授课教师以威慑的作用,而起不到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
2.4 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信息员一般都是班主任在各班指派学生担任,学生也就当做应付上级的差事去完成,信息并不准确和全面。由于高校收集信息之后,分各种处理方法,却忽略反馈给教学信息员的处理结果。长此以往,学生信息员就会失去动力,最后工作敷衍了事。高校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信息,但多数高校只聘请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而忽略了教师应是教学信息来源的主体。教学监控就片面的变成监测教师的行为,偏离了教学监控的本来意义。
3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有效工作的对策
3.1 思想上要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目标意识
作为组织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教学质量监控科或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的组织人员一定要首先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目标意识,“高校的质量监控没有取得真正成效的根本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质量监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而非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或个人能动。”其次要在思想上对各院部进行宣传,让质量监控意识转化为院部领导、各教研室和教师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再次既要重视教学过程监控也要重视学习效果监控,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监控替代质量和效果监控。既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规范,也要考察教师上课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把好教学质量监控主体选聘关
(1)针对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按照领导干部的学科背景合理安排听课任务。既要适当安排一些和他们专业相近的课程,让他们以学科专家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测评和指导,也要安排一些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让他们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观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2)针对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选聘教学督导员应考虑以下原则,一是选聘近三年退休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根据每年新退休下来的教师情况,逐年进行选聘替换。同时要补充在学校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教学督导员队伍,这些优秀青年教师虽然学科专业程度还有待提升,但是他们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督导员队伍输入新鲜的血液,更能将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通过督导的形式传授给更多的教师。(3)针对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制度,选择学生信息员不能让班主任或辅导员直接指派,因为他们总会将任务直接派给学习委员或者班长,这些班干部本身班级事务就多,容易对教学信息员反馈马虎对待。建议让班级学生轮岗学生教学信息员任务,这样收集到的一个班级的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就比较全面。同时也要选聘一些教师参与教学信息员队伍,全面反映教学情况。
4 结语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量大、却又需要细致处理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人员思想上要有质量目标意识,从选聘高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体入手,对领导干部听课个性化安排、选聘好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才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监督教学各环节,探索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效运行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小俐,刘国荣.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问题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8-01
当前,我国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育革新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即语文教学革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中学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眼光,自然的、社会的角度,用科学的,理性的方式和方法就某个语文专题或者问题去认识问题,获取相关的资料,进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既然是研究性学习,那么它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的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发展的,不固定的,或者说的变化的,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起着主体的作用,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学习不一样,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教材都是不固定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只要教育的几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存在,就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与情境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有用的要素进行学习,也可以让教师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学生不断的进取,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学生可以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自己有用的资料,以及怎么去制定语文课题计划和步骤。
(2)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
研究性学习可以给语文教师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以前,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任务比较的简单,容易完成。研究性学习就不一样了。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以前,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放得开,能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五学习,教师也摆脱了过去的“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教师从经验型像科研型转变,不但要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思路,更加具有科学素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一些专题、问题的解决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这门学科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因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专题和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可以是中学学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它的路径来源可以有很多,既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既可以是已经被证明的,我们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检验,也可以是未被证明的。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更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且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课题,学生成为这个课题的设计者,制定者,实施者以及完成者,学生对这个课题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置于主体者的地位,当学生感觉到他自己的责任时,他就会有更加大的动力去完成。
(4)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研究的结果,它还更加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这个是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
3 研究性学习运用的几点问题
当前,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地普遍了,当然一些地区的中学、小学也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且获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概念模糊问题。某些人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生词,拼音,写作,文言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个人看法。国家已经出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篇4
【关键词】研究性 高中数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65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帮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更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体现,应当被广泛的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去。本文就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希望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一、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所处的阶段比较特殊,未来要面临高考这一关系学生命运的大考试,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应试化,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关注学生能否将题目做对和能否取得高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队伍的教学思想有待转变,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于教学百害而无一益,出现诸如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等问题,其实不然,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学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方面力度不够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教学经费欠缺或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第二,学校对教师缺乏相关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相关正规的培训才能培养起来的,但是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研究性学习培训。另外,学校对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监管力度不够,并没有要求教师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
(三)教师缺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质
现代的教师队伍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素质仍有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降低课堂效率,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或是抱着研究性学习教授的内容与考试内容无关的想法,在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持懈怠态度。第二,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关于改进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境创设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数学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第二,要能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问题是否具备意义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出发,以便发挥数学教学情境的引导作用。
(二)控制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
不少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会产生这样的顾虑,研究性学习是否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呢?盲目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确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但是合理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τ谝恍┍冉洗蟮难芯啃钥翁饪梢匝谘期结束后的假期进行,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与它的实施形式密切相关,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的地方在于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学生最终掌握的知识结果,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而且是关注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不是个体学生的片面发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常见的实施方式有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人数一般在3-6人为最佳,研究活动的开展最好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个人探究或是全班集体探究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就“分期付款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刚刚完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开展“分期付款问题”有利于检验和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分期付款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本课题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此,确立“分期付款问题”教学内容包括:分n期付款问题、分期付款中的计息方式和公积金贷款问题等。以分n期付款问题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顾客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时,如果采用分期付款,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分3次、6次、12次三种付款方法,哪一种更合算?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很多与分期付款有关的金融知识:如“本金”、“利息”、“利率”、“本利和”的概念;计息方式中“单利”的“本利和”与等差数列有关,“复利”的“本利和”与等比数列有关;分期付款规定:各期所付的款额连同到最后一次还款时所生的利息之和,等于商品售价及其从购买到最后一次付款时的利息之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然后进行课堂上的交流,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5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研究性学习 途径分析
在高中教育中,人们较多地重视英语、数学、语文及物理、化学等高考必考学科,而忽视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变得更加迫切。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
一、高中美术课程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
目前,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大学阶段是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时期,而高中阶段并不需要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仅将提高学生其他各科的成绩作为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正是由于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还是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并积极地为学生灌输应试教育及考试信息,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要科目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在人们对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错误认识的情况下,学生的美术修养及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2.地域局限性对高中美术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不良影响。
目前高中课程美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致使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呈现出明显的域性性特点。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大城市,如北京、江苏及上海等地区的高中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美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足以说明高中课程课程研究性学习在大城市开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些城市中,还没有实施美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尽管也有部分城市实施了这一举措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这些城市的人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并不像经济发达城市中的人们那样拥有超前、先进的思想理念。可见,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存在地域的限制。
二、高中美术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应试教育能够为人们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利益,这是人们高度重视应试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知识转移到其拥有多高的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上。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们重视分数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有了相应的改变。在市场竞争中,市场收益的高低与考试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能力的高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假如人们看到创新型人才比考试型人才更有能力,并且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效益,那么人们便会对研究性学习给予高度的重视,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而使其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然而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浪费。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使全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水平。
2.运用多元化、多主体及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将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还要将发明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及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作为评价标准,使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多主体和动态化。在对高中学生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时,研究性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公平及民主。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时,应适当地增加美术课程研究性问题的数量,减少记忆性试题的数量。在考核学生的中考和高考的学习情况时,除了考查学生的试卷做题成绩外,还要将初、高中学习期间的成绩、发明创造及表现情况列入考核的范围之内,采用多元化、多主体及动态化的评价标准,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更合理、准确、公平及公正,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不仅受到人们思想观念和认识的制约,还受到地域性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开展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还要采取多元化、多主体及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合理、公平和公正,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篇7
关 键 词:高师音乐教育 研究性学习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用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探索,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体验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创新精神。
一、前言
(一)传统高师音乐教育的弊端
高师音乐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目前还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方面的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结论。目前,高师的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技能课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理论课依靠教师的唯一讲授。当然,我们不能低估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学、枯燥地练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此外,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还有一个潜在的影响,则是使学生带有“遗传性”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二)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深思
2001年7月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拉开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帷幕。《音乐课程标准》注重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新音乐课程标准已在全国中小学实施。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是否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是否适应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正式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 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充分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优势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教育者,一方面是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音乐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音乐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他们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音乐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能教、能演、能研,即上讲台是教师,上舞台是演员,搞科研是学者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能力。“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的新形象。而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责无旁贷。
(三)丰富的音乐文化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为高师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在高师的各科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可以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给予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深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不能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高师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演奏、作曲、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随处可及。例如,在钢琴教学中,不同作品的演奏风格、各个时期的音响特征、钢琴教育的热点问题。在声乐教学领域中,有关演唱肌体的生理机制,演唱的风格等等;在理论教学领域中,音乐的技术基础理论、音乐发展史风格的演变、音乐文献研究、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艺术发展历史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及其特征;各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丰富的民族音乐,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等等都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转贴于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 确立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
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该懂得一般科研程序与方法,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关注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学生要转变学习理念,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性的学习状态。近几年来,尽管高师音乐教育也作了一些教育改革, 例如声乐课和钢琴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技术理论课中自十二音体系以来的现代技法以及西方音乐史中若干学术观点的修正等,都带有鲜明的革新色彩。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等深层次的改革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 建立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在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如何围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去开发和积累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响资料室、多媒体等有关设施。目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互联网,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建立能更有效地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并注意不断更新。其次,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即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应该对教师资源作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三) 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一般可以归纳成以下六种模式。
1. 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可用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在直接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要求和建议, 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的现状。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剖析自己在研究课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差距, 制订出提高自己研究能力的措施。其教学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
2. 专题讲座模式
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中, 针对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例如,“如何查阅资料”“怎样撰写研究报告”;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 举办“某一专题讲座”等。其教学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3. 专业渗透模式
各专业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 提出与音乐研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各科教学既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成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例如,钢琴演奏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研究,音乐发展史风格的演变研究等等。其教学程序是:根据专业特点,确定研究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文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工协作进行研究——总结。
4. 研讨交流模式
在课内、课外定期举办研讨会, 研讨题目可以是学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是有利于拓展学生研究思路的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 取长补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教学程序是:确定研究讨论题目——介绍课题背景知识——小组进行讨论——班级进行讨论交流——总结。
5. 个别指导模式
对学生在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个别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也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形成研究能力。其教学程序是:明确学生问题所在——确定资料的来源——与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撰写研究日记。
6. 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 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做好组织工作, 包括实践场所的选定、调研对象的预约、调研的具体步骤、研究成员的分工等。物质准备工作包括调研问卷的制作、所需的研究设备, 如录像机、录音机、交通工具等。其教学程序是:明确研究课题——确定实践场所——准备研究工具——进行实践研究——整理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
以上六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研究性学习成效。每个教学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 或是撰写研究日记, 其目的是让学生反思、监控自己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研究能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
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当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教育的有关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更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所以,在高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为高师的音乐教育带来新的面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认识和掌握,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之中。 提高研究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成长为新型的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展画 徐辉.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4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
[3]霍秋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9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 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一:情境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 (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方法二:问题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 =30°, 。在RtBCD中,日=45°,于是 ,解得 。嘉定法华塔高度 。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C
B A
D
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真谛。
一、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的学习,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一个吸收知识的容器,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这大大地束缚了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束缚,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主体,发展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变成为学生研究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们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提高自己。教师会在这场大变革面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方法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为解决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指导,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如物理实验的改进研究就比较适合选用实验法,而研究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的问题就应选用调查法。另外,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展开,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2.检查和督促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这样,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
(1)随时深入各小组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且能参与到各小组的研究中,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开发有益的校内外资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结合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让各小组在交流会上充分展示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按一定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板报、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各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为下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3)进行组间互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检查学生为学生间的相互督促检查,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并且在检查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启发。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误区
1.为“探究”而探究
不少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往往把实施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做课题或写论文。因而热衷于研究性学习的“作秀”,开设“示范课”,举行结题报告或展示学生论文集,存在着“浮肿”现象。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如果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如何,以及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每节课都上成探究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只会把科学研究简单化、庸俗化,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背景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及其创新成果